集成技术范例6篇

集成技术

集成技术范文1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推广及建设,更多的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带来了经济社会效益,但另一方面因为信息系统独立、数据源分布异构等原因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现象,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数据集成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法。数据集成技术目前已成为社会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领域,数据集成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速度。该文首先阐述了数据集成的产生及作用,其次介绍了一种通用的数据集成模型框架,基于此模型框架从数据质量的角度对ETL(Extraction数据抽取、Transformation数据转换、Loading数据加载)及数据清洗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介绍,对数据集成的普及和推广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据集成 数据仓库 ETL 数据清洗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30-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从一开始的手工流程电子化到人工流程自动化,再到现在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越来越多的独立信息系统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孤岛”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制约了企业信息化需求,因此数据集成技术应运而生。

数据集成技术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重要方法。数据集成就是将多个分布的异构数据源,按照一定的规则逻辑或物理地集成到统一的数据集合中,对应用系统提供查询接口,用户可以直接查询利用所需的分布异构数据,而不必去关心底层异构数据的差异。数据集成的好与坏就是看用户能否以最小的代价,高效地利用这些分布异构数据,满足企业需求。

1 数据集成模型

该文以一种通用的数据集成模型为基础进行阐述,该模型展示了从分布异构数据源中抽取、转换、清洗、加载数据和建立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支撑整个数据集成过程,如图1所示。

该模型框架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据源、数据集成、数据利用。

(1)数据源:数据源可以是分布的、异构的数据库,如Access、XML、SQL Server、Oracle等,它们提供各种信息数据资源供集成利用,是数据集成模型的基础。

(2)数据集成:该部分是数据集成模型的核心,通过ETL进行数据集成,通过数据清洗保证数据质量,进而建立数据仓库,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3)数据利用:数据的价值就是为用户提供利用,该部分就是通过应用系统实现数据集成过程产生的数据的价值。

2 关键技术

如图1所示,数据集成部分是数据集成模型是否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对数据集成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包含了数据抽取、数据转换、数据清洗和数据加载等关键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展开重点阐述。

(1)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就是将数据仓库所需的数据从分布的异构数据源中抽取出来。由于各个数据源内的数据的结构、标识、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都可能不同,因此针对每个数据源都需要建立数据抽取流程。抽取流程一般包含抽取分析和抽取规则两部分。抽取分析需明确抽取数据内容、数据信息、数据格式等;抽取规则需确定抽取数据的顺序、方式和时间等。

(2)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ETL中最关键的环节,较为复杂。同一类型业务数据会以不同的存储格式、存储内容在不同的“信息孤岛”中存在,直接抽取的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满足数据仓库的要求,必须对抽取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数据转换的依据是数据集成模型定义的数据源和数据仓库的映射关系,目前采用语义分析和本体领域等技术使得这些映射关系具有智能化和很强的适应性,根据这些映射关系对抽取数据进行合并、拆分及计算等转换,使抽取数据能够满足数据仓库要求。

(3)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的目标就是提高集成数据质量,主要是通过检测和消除错误数据和不一致数据两个方面来实现,高质量的数据才能提供优质可信的数据支撑,可见数据清洗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数据清洗的对象是数据实例,目前数据清洗的方法主要有设计数据清洗框架和模型、重复记录的检测消除算法以及利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本体等相关领域技术等。

3 结语

当前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数据采集发展到数据管理利用的阶段,社会对“信息孤岛”进行数据集成、建立数据仓库提供决策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数据集成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该文根据当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介绍了数据集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数据集成模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数据集成中ETL和数据清洗等关键技术,对数据集成的普遍应用和推广存在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玉东,姚青.基于商务智能的流程评估系统中ETL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8):2752-2756.

[2] 郭志兀周傲英.数据质量和数据清洗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2,13(11):2076-2082.

集成技术范文2

就在贝塞麦转炉炼钢法问世后不到十年,炼钢技术方面出现一颗耀眼的新星。1864年,英国籍德国人西门子(K.W.Siemens)发明了“平炉炼钢法”。这种方法是在原有的炒钢反射炉的基础上,加用了蓄热室,使燃气和空气先预热到高温,然后入反射炉燃烧,燃料的燃烧热和预热空气与燃气中含有的物理热相叠加,就使炉温提高到1600℃以上,炉料可熔化成液态钢水,再经造渣、精炼等操作,可炼成质量很高的液态钢。

平炉炼钢盛极一时

同年,法国工程师马丁又在这种炉中搭配废钢,这就更扩大了原料来源,这种炼钢方法也称“西门子一马丁炉炼钢法”,因为这种炉子形状如同一间小平房,在中国一般称为“平炉炼钢”。平炉炼钢对原料要求不高,矿石、生铁、废钢均可搭配入炉;炉衬可用碱性耐火材料,也可用酸性耐火材料,但用酸性炉衬要求原料含硫、磷低,所以很少使用。碱性平炉可从容造渣、甚至可多次放渣脱去杂质、钢液化学成分也较容易控制;炉容积可以造得很大,小炉子可数吨、数十吨,大炉子可达千吨;而且,由于炉中燃气是从钢液表面掠过,并不像转炉中那样直接穿过钢液,所以有害气体(氮、氢等)含量较少,精炼过程中,还可进一步脱去气体,减少于钢材脆裂的倾向;虽然每炉冶炼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更多,但就产量、质量,成本各项指标上衡量得失,还是远胜于转炉炼钢。此法一出,便以强大的竞争力向全世界推广,将转炉炼钢法挤出市场,除了有特殊原料条件(如法国、比利时等)或有特殊用途(如铸造厂中小型转炉)。新建大型炼钢厂多是采用平炉炼钢。1888年法国埃鲁发明了电炉炼钢法,但由于电能消耗大,成本高,只宜用在高质量钢和高合金钢等生产,也无法与平炉炼钢竞争。直到20世纪中叶,近百年间,全世界80%的钢都是产自平炉,可谓盛极一时。

技术嫁接 技术集成

说来有趣,蓄热室是炼钢业向玻璃制造业学习的成果,也可称之为“技术嫁接,技术集成”。“蓄热室”是一个内部砌有格子砖的小室,高温气流通过时,便将其格子砖加热,颇似中国北方农家火炕。再通人冷风时,冷风接受格子砖加热,变成热风,即可增加燃烧后的温度,这种原理早在高炉热风炉上有所应用。1856年,西门子取得蓄热室专利。他是利用玻璃熔化炉的废气通过蓄热室,提高了燃气入炉前的温度。不需再用燃烧加热热风炉,即可取得很高炉温。这一发明使玻璃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并便于生产大块平板玻璃。此技术随即被引用于炼钢平炉,就形成新的炼钢技术。1862年西门子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7年荣任英国钢铁学会主席。

从这个事例中可见新技术与老技术的继承发展的关系,各行各业之间技术集成相互渗透的关系。反射炉炒钢古已有之,在中国自东汉时即普遍使用,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欧洲也沿用数百年之久。一旦加入了“蓄热室”这一新设施,顿使面目一新,在炼钢界独领近百年。可谓“老树新花”。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氧气炼钢也是在被冷落了百年之久的“吹炉”(转炉)技术中,引进使用氧气吹炼,从而焕发青春,成为炼钢技术主流。

氧气顶吹 风靡全球

集成技术范文3

    关键词:集成;系统;技术构成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ut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 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 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虎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863/CIMS主题的实施策略.CIMS,1998,(10).

集成技术范文4

1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集成所具有的可行性

将“3S”作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还可以支持与多种通信设备的连接。由于人们对通信技术持有十分认同的态度,所以在最近的几年里,通信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WAP技术和微波技术,这些技术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可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集成的模式

2.1 GPS技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GP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由于是在该技术与通信技术实现结合以后,更是为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应用GPS技术可以测定目标的三维坐标,这种突破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延伸,使其在海洋甚至是外层空间,都可以完成定位与测量,而且还从原来的静态影像转变为更加直观和具体的动态形式,在测量与定位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的精度从以往的m级单位发展至mm级单位,这是原有技术根本无法比拟的。在实际情况中,GPS技术与通信技术集成的产物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大型的水利发电站、建筑工程等,此外,导航与定位也为重要车辆的监控与管理带来了切实的便利。

2.2 GIS技术

如今,GI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将Client结构作为核心和标准的,也就是用户端可以通过某些渠道直接使用服务器中的数据,另外一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GIS技术能够在遥远的一端完成空间数据的查找,包括实时的图像,并且还可以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能达到此效果,正是由于GIS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是GIS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质的飞跃。

2.3 RS技术

RS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了明显的转变,从原来的单一资料转变为多时相的层次;从静止的空间数据分析转变为动态检测,同时也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测算方面的转变与创新。在国内,RS技术已经基本摆脱了设备上的限制,不在依托于国外的卫星资料,而是将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发射升空,比如气象研究领域的风云卫星等。多源化的基于RS技术的影像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比如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天气预报等。通信技术对于RS技术而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RS技术中的空间数据获取、传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技术集成的关键点

3.1 空间数据压缩

在技术集成的过程中,必将面对多源空间数据信息的处理问题,由于空间数据量较大,所以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量的数据就算是在宽带高速网中,也无法实现比例尺的随意改变,所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压缩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应用,自然也离不开数据的合理压缩,只有这样,才能使数据不会丢失,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3.2 空间数据浏览

WAP是无线通信协议的英文缩写,它是在电话、互联网等多种应用之间完成的标准。从技术的层面讲,无线互联与宽带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就是前者属窄带范畴,所以其内部环境是非常不稳定的,许多不利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自身对于技术的要求还过于苛刻, 所以,无线通信协议想要对空间数据进行浏览几乎是不可能的,难度极大。

3.3 数据库管理

数据管理是一种创建在互联网上,应用于空间数据实时更新与存储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通常会将矢量或影像等形式的数据进行整合,检测到数据需要更新时,立即发出更新指令,以此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将分布形式的数据库当作核心数据源,结合数据库的实际功能和服务项目,经过进一步的认定,对数据库中存储的源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将数据库中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数据进行公布。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比以此为主要手段,对数据进行,同时应用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向各个等级的用户和社会各界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空间数据信息服务。每一位用户通过搜索引擎,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找到想要获取或感兴趣的数据,之后对此进行下载,有些数据是完全免费的,对于那些收费的空间数据而言,可通过固定的交易流程完成付款,以此获取数据。

4 结语

空间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理念提出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该技术的应用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过去单纯的测绘拓展为更加深层次的研究。随着技术应用的持续多样,也为其动态性等标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将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集成,放大当前通信技术所具有的良好前景,引领空间信息技术步入全新的发展平台。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将更加完善,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集成技术范文5

关键词:空间信息 通信技术 集成

在传统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其从模拟时代朝着解析时展,以此进而了数字时代,进而发展到了现在的空间信息学,实现着多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的渗透与交叉。从当前社会的发展局势出发,信息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改变。从这些角度出发,空间信息背景下,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必须向通信技术的集成方向发展,以更好的实现通信网络动态、时态和远距离的控制与处理。

一、空间信息背景下通信技术集成的基本模式

1.GP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GPS卫星定位技术与导航技术的结合,空间定位技术得以发展。在GPS和通信技术集成之后,采用GPS的三维坐标测定方法能够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到近海向整个海洋的外层空间拓展,实现着静态到动态,单点到局部的精确定位,以此更大范围的拓展了GPS的应用范围和作用[1]。

2.GI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

在GIS的发展与应用中,其一方面通过客户机能够对服务器中的数据和程度进行终端调度,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依托,远程寻找着所需要的各种空间地理数据,并对各种空间地理数据以及图形和图像进行分析,促进着现代通信技术和GIS的高速接轨。

3.R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

目前,遥感信息的应用已经由单一向多时相、多数据源的复合方向发展,实现着动态的检测。在我国,遥感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单纯的应用国外卫星资料向发射自主设计的遥感卫星,其中,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天气预报、农作物评估等方面应用着,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2]。通信技术作为遥感应用的技术,并贯穿到信息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应用的整个过程,R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促使着通信业务范围的拓展。

4.“3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

“3S”是对GPS、GIS、RS三种观测技术有机的集成到一起。“3S”和通信技术集成在之后就构成了一个整体,并在一种实时和动态的状态下实现着信息的观测、分析与应用,这一运行系统的实现不仅提高了“3S”应用的自动化和实时化,更重要的是促进着网络通信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性。

二、空间信息背景下通信技术集成效果实现策略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背景下,我国电网通信技术正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我国电网通信技术的智能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关键技术和市场的应用范围都比较薄弱,在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无法更好的满足我国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需求。在此基础上,网络通信单位要想更好的拓展通信营业的范围,取得更好的发展,在通信技术集成效果上的实现需要从四个方面出发。

1.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制定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我国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对通信技术集成下的通信智能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还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网络通信企业要想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其需要实现在通信技术的集成上实现智能化的发展,以技术为依托。为此,我国的各通信单位需要加强对通信技术集成智能实现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对我国智能网站建设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调度、用户服务等六大环节的新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探索新的应用模式[3]。目前,国外在通信技术集成的智能研究中还处于不断演进的阶段,这一发展促进着通信技术集成智能标准的不断修订和升级,促进了新技术标准的出现,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加强对通信技术集成智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

空间信息背景下,通信技术的集成建设需要以技术为支撑,并随着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技术不断的研究。现阶段,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已经实现,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涉及到通信技术集成智能需求的传输网、业务网、通信支撑网、配电与用电侧通信网、通信信息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加强开发和研究的力度。与此同时,通信企业还需要对这些领域中已经具有的标准进行梳理、补充、细化和完善。

3.加强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通用标准

电网运行的过程中,电力通信设备的电气兼容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产生着直接性的影响。在目前的通信技术领域中,针对通信技术集成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标准还没完善,在这一技术标准的建设上,相关部门和通信企业需要联合行业协会组织中的骨干企业、科研所,从通信技术集成技术标准体系出发,对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通用标准逐步制定与完善,全面的建设通信技术集成网络,更好的拓展通信企业的业务发展范围。

4.建立电网通信技术集成检测服务平台

电网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决定了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同时还实现了智能电子设备、传感器和各应用系统之间接口的无缝通信,对通信技术集标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为了更好的保证不同通信企业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操作,在这一标准完善之后还需要构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从通信技术集成的功能性测试出发,以为我国通信技术集成的发展和通信企业网络营业范围的拓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着网络通信技术业务范围和需求的增加,并适用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通信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通信技术集成后的技术研究力度还需加强,并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不断的完善,以更好的为网络通信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与可靠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德仁,李清泉.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26(01):1-7.

集成技术范文6

【关键词】“3 S”技术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3 S”技术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27-01

0.前言

“3S”集成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九大类别的一百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3S”集成技术的应用进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3S”集成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3S”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RS(Remote Sensing,遥感)和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3S”集成是指将遥感、空间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在“3S”集成中,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车、船、飞机、卫星等)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快速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2. “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已普遍利用该技术进行农情监测分析,特别是美国,不仅分析本国农情,而且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RS和GIS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3S集成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主要应用于农情监测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分析。它较传统方法具有时间少、费用低、范围广、准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应用3S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蓄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转,节约经费1669万元。

城市规划涉及面广、内容多、工作量和难度都极大,没有对一个城市各种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是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好的规划建设方案的。GIS在对城市规划各种数据的组织、管理、展示、统计和分析中,有着一般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RS和GPS的结合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大量实时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分析城市的环境、生态、交通、城市的扩展趋势、城市污染分布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如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环境及生态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众多规划领域。

3. “3S”集成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由于RS、GIS和GPS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各种集成方案通过不同的组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并且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功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3S”集成技术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仍有许多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3S”集成技术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集成,而大部分是两两结合,在同一的平台下,相互间的功能互补和数据转换,他们之间还是相互独立,即使所谓的“3S”也是表面上的集成。

张继贤在国内较早提出综合GIS信息中的地学知识和遥感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分类的精度,尽管能消除应用单一遥感图像判读所存在的若干弊端。但是,两者的结合存在数据转换的问题,使得相应的软件要进行升级或之间要数据转换器,然而,由于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不同,且内部数据结构相互不公开或难以公开,导致数据转换器转换效率低,最终难以广泛应用。

李德仁认为“3S”集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2)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3)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方法;(4)基于GIS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全数字化智能系统及对GIS数据库快速更新的方法;(5)可视化技术理论与方法;(6)系统中数据通讯与交换;(7)系统设计的方法及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的研究;(8)系统中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集成环境。

“3S”集成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集成、转换问题。也就是数据一致性、兼容性、以及数据的多源信息问题。

由于GIS、RS和GPS的数据分别存储为不同数据格式,为数据综合利用带来不便。宋关福、钟耳顺等提出的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SIMS)技术实现了一种特殊的数据访问机制,不仅提供了直接存取多种数据格式的能力,而且使“3S”集成技术的跨数据源复合分析功能进一步加强。SIMS是一种无须数据格式转换,直接访问多种数据格式的高级空间数据集成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多格式数据直接访问。这是SIMS技术的基本功能,由于避免了数据格式转换,为综合利用不同格式的数据资源带来了方便。(2)格式无关数据集成。GIS用户在使用数据时,可不必关心数据存储于何种格式,真正实现格式无关数据集成。(3)位置无关数据集成。如果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如Oracle和SQL Server)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甚至Web服务器,如果使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是本地的。通过SIMS技术访问数据,不仅不必关心数据的存储格式,也不必关心数据的存放位置。用户可以像操作本地数据一样去操作网络数据。(4)多源数据复合分析。SIMS技术还允许使用来自不同格式的数据直接进行联合/复合空间分析。

将RS和GPS的数据格式加入图2,便可实现“3S”数据的集成。例如,通过SIMS技术的原理,可以制作一个用户可以使用一个GIS格式的数据(如Arc/Info Coverage的土地利用数据集)和一组RS图像与GPS格式的源数据集进行叠加分析,叠加结果可以存储到SQL Server数据库。

4. 结束语

目前关于“3S”的集成研究虽然较多,且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其内容多是技术之间的相互调用,难以达到其发展目标,而直正将三者完全统一,实现一体化数据管理则比较难。但是,数据标准的统一是可行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3S”技术的集成,就必须使数据的格式一致或者能够很好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集成。“3S”技术的集成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其应用更是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三者能优势互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是其核心,应用也最为广泛。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非常重要。在“3S”的集成技术应用中,主要是数据的获取,而GPS和RS都能给提供大量的低成本数据,因此,“3S”集成技术是非常有前途的。随着“数字地球”技术研究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更高层次的“3S”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结合,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整合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运输管理

下一篇防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