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活动范例

中秋节活动

中秋节活动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中秋节;活动;反思

1引言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产生了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并且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步变成了文化之间的竞争,就是通过继承和发扬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具有“团圆”的美好愿望,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举家团圆,共同吃月饼,赏圆月,共享天伦之乐。时值中秋节的来临,在幼儿园中为了让幼儿了解中秋节,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因此设计了中秋节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有优点也有缺点,通过对这个活动进行反思,可以帮助人们发扬优点,规避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2活动设计及过程

2.1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①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以及中秋节的含义;②以老师同学一起过节,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①让幼儿提前几天观察月亮,并且画下月亮,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记录的月亮图片;②幼儿和家长一共品尝月饼,了解和月饼有关的知识。家长工作:①监督幼儿观察月亮,并且画下月亮的图片;②给幼儿讲一些有关于中秋节的故事;③和幼儿一同品尝月饼。具体的活动设计:品尝月饼。活动目标:①让幼儿了解为什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②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和不同口味的月饼。活动准备:幼儿园准备好不同口味的月饼,并且监督幼儿做好清洁工作。活动过程:①导入。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节要吃什么吗?用这个问题,引出活动内容———制作月饼。②向幼儿介绍月饼的含义,以及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③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④活动要求:在活动中,家长要注意做好陪同工作;监督孩子认真洗手,戴好手套,注意清洁和卫生;活动过程中,家长注意教育幼儿能吃多少拿多少,避免浪费。活动总结:可以邀请家带着幼儿到台上展示自己准备的一些有关于中秋节的小才艺,幼儿也可以说说自己这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通过分享和交流,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增进互相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良好关系。

3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有比较成功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反思整个活动设计,可以发现并且改正其中的一些不足,对于一些较好的方案设计,则可以继续发扬和保持,努力在下次活动中做到更好。

3.1活动的优点

一是,实现了幼儿和家长之间的良好互动。制作月饼这个中秋活动,很好地契合了中秋节的节日要求,因为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通过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品尝月饼,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会月饼含义,进而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家长工作比较忙,他们对于幼儿成长来说是缺失的,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幼儿,这个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可以增加幼儿和家长相处的时间,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有利于促进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二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处于比较爱玩爱动的年纪,幼儿园准备的这次品尝月饼的活动,可以让幼儿从不同的样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月饼,让他们了解到月饼的多样化,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3.2活动的不足

由于活动准备不够充分,学习在让幼儿品尝月饼的活动中,准备的月饼形状和口味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幼儿的活动,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可以考虑加入更多不同的活动形式,比如说让幼儿和家长现场制作月饼,或者让幼儿画出自己设计的月饼等等活动,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地激发幼儿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4结语

总之,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幼儿园小班中举行中秋节活动,有利于让幼儿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增添节日气氛,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和家长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本次中秋节活动课主要设计了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共同品尝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家长也协同配合,活动氛围比较好,幼儿的参与度也比较高,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正,进而更好地提升活动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中秋节活动规范:T/SYMBJY103.18-2018[S],2018.

[2]郭祥.华德福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楼晏卿.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民俗传统节日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中秋节活动范文2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线上对外汉语教学;中秋节

2022年1月25日,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召开,国家主席在会上提出要在接下来五年时间内向中亚五国提供一千二百个中国政府设立的奖学金名额,优先在中亚国家增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还会举办中亚青年艺术节、“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随着疫情不断地得到控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会逐渐增多,更有许多外国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看到了中国的凝聚力之后愿意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是非常能够体现民族与民俗特征的,它不但承载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是中华民族极具特点的文化精髓,所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难点

(一)文化观念的深奥与抽象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与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成百上千年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吕必松(1993)曾多次提到“从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因素。”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想让汉语学习者快速地融入中国文化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没法让他们短时间内了解并适应中国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

文化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通过教材或者汉语老师的课堂讲解并不能让汉语学习者完全理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文化,其多样的习俗与丰富的节日文化常常令留学生们目瞪口呆。例如中秋节亲友们会聚在一起赏圆月、吃各种馅料的月饼、思念亲人;端午节人们采艾草、吃粽子,以此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以及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无论人们一年有多忙碌都会在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回到家乡和家人们团聚,放烟花、贴春联、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这些节日从古至今历经沧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也有了更多新的变化,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精神寄托,这些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磨砺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不畏艰难险阻的民族性格,维护了全民族文化脉络的完整和统一。

(三)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国观念很重的民族,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在全家欢聚一堂的氛围中或者思念祖先亲人的深切情感中度过的。但对留学生而言,母语文化往往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英国留学生,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会对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影响。英国是一个注重“绅士文化”,一板一眼的国家,英国的国土也和中国广袤大地相差甚远。横跨五个时区的国土面积是英国不具备的。所以也不难理解在向英国留学生介绍中秋佳节的时候,他们不能共情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月圆的时候思念远方的家乡亲人并且能够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样的诗句。英国留学生没有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下这么丰富的节日经历和家国一体的感触,大多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印象只停留在不同的节日可以品尝不同的美食和有法定的假期这种感官体验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只有节日的美食和课堂活动是最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而单纯通过这些使留学生深入地了解节日来历和文化内涵难免会有些困难。

二、疫情之下汉语线上文化教学的困境

(一)文化学习缺乏情境熏染

线上教学模式对传统节日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外国留学生没有办法继续来华学习。因为传统节日教学想表达的内容很大程度需要靠学生们亲身去体验和感受,但是线上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只能借助课件或者教材给同学们进行讲解,缺乏情景熏染。比如中秋节文化教学,甚至因为时差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学们没有办法在中国的中秋节当天看见一轮圆月,留学生们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秋佳节。这些都导致了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无法完全开展,留学生降低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热情。

(二)教授过程中语言表达的乏力

疫情之下对外汉语教学转成了线上教学的模式,线上授课虽然可以利用新媒体在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前提下让学生们更多、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各种线上游戏的互动形式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但是通过语言表达想要完全传递文化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首先理解老师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再从语言描述和理解当中构建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框架更是难上加难,试想留学生正在经历语言学习的难关同时又要了解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文化内容,这样或多或少会造成文化休克的现象,以至于在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如果是线下文化节日内容的课程就可以创造节日活动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语言表达的乏力也是线上文化教学远不及线下教学效果的困境之一。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重点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最为重要。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中华民族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节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春节阖家团聚,元宵节逛花灯,中秋节赏圆月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这些节日习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外汉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既要完成语言本身的学习,又要介绍节日的相关文化,比如起源、习俗、内涵等。后者的学习难度往往比较大。下面以中秋节的教学为例说明一下对外汉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重难点。

(一)中秋佳节的多种说法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初年,在宋朝时期开始盛行,直至中国明清时代,中秋节已经在传统节日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了。中秋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亚洲的许多邻国也受了中国中秋节的影响将中秋节作为他们国家的节日。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为传统的中秋佳节,秋天也是田间谷物成熟之时,农民农忙收获的季节,人们常说中秋节有可能是秋收习俗流传下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对于农民来说农作物的收成情况是他们最关心的。人们为了庆祝一年辛勤劳动有了好收成,表达这一年风调雨顺的喜悦之情,所以就以仲秋之中这一天作为节日。

(二)中秋节风俗习惯

古代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有祭月、观月、吃月饼等。中秋节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还属“嫦娥奔月”。传说嫦娥本是后裔之妻,后裔射日后没舍得吃下西王母赐给他的不老仙药,就交给嫦娥保管。后裔的徒弟篷蒙觊觎仙药的神力,就趁后裔不在家的时候逼嫦娥交出丹药,嫦娥不想丹药落入歹人之手,情急之下只得吞下仙药,慢慢向天上飞去。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嫦娥舍不得后裔,所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从此以后长居在广寒宫中,后羿回家了解事情真相后心痛不已,于是他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上都在家中摆下宴席,面对着天上的圆月与嫦娥隔空团聚。①当中秋节来临时,中国的民间传统会先将月饼和各种给月亮的贡品整齐摆在供台上,然后焚香、祭拜八月十五的圆月,祈求一家人幸福平安。祭拜月亮过后,人们就会在赏月的同时品尝节日特色美食。这不仅代表人们对亲人的关心,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中秋节相关词汇

在了解中秋节文化的同时也要掌握与节日有关的词语句式,“中秋节”“中国农历”“嫦娥奔月”“玉兔”等,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并且根据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时长,可以适当带领朗读中秋节诗词,中国上千年的诗词文化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通过月亮吟诗作对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情绪,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后,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人对中秋佳节蕴含的情感。

四、线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节日文化对比,帮助学生认识节日形成的文化力量

由于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大不相同,中英两国的教育背景、价值观也存在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节日文化时应注重对比。以中国中秋节与英国圣诞节为例,两者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但是节日习俗方面却又不尽相同。在文化内涵方面,中国的中秋节由最初的庆祝丰收转变成现在的阖家团圆,英国的圣诞节内涵也是在一年的年末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来表达亲人之间的感情。在节日习俗方面,中国的中秋节亲人之间会互相赠送月饼,并且在晚上与全家人一起赏月,品尝美食。而英国的圣诞节有互送贺卡和吃百果馅饼的习俗。即使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保留着送纸质贺卡的传统,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节日的重视。圣诞卡片上面的图案也都有特殊的含义,比如耶稣降生的场景、伯利恒之星等。从以上两大节日的相同之处对比,可以在学生学习中国中秋节文化时,有相似节日的代入感,会让留学生们更顺利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充分利用视频与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文化观念

汉语学习者想要了解并熟知所有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中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想每一个节日都详细地给学生讲授无论从时间方面还是学生的理解层面都不现实,所以对外汉语老师在向学生介绍的时候通常只会选择性地给留学生讲解特色鲜明的节日,更多的是把一些基本的节日留给学生们当成阅读材料或者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导致留学生只片面地了解节日的基本名字和起源,不会想去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把这些节日看得那么重要,也不会把节日文化内涵当做学习的重点。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中如果仅让教师用单方面传授式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毕竟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视频与图片等媒介向学生介绍有关中秋节节日文化的有关知识,或者选取与中秋节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片段,让学生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中秋节的独特魅力。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播放电影《飞奔去月球》作为中秋节文化课的导入,让同学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好地感受中国人民祈盼阖家团聚的文化内涵。大多数留学生都喜欢这种新媒体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让他们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节日有一个基础层面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感受节日氛围。在讲解生词句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视频的优势,更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发音口型,在学生语音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清晰地听出其中问题并及时纠音。线上授课时对外汉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和线下授课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应利用好线上授课的机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传统教学的互助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结语

中秋节活动范文3

1.传统医药

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集合了五千年各代医家的智慧精华,是无数医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幼儿教师应以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为活动原则,或带领幼儿寻找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如蒲公英,了解其作用,观察其生长,品尝其味道;或带领幼儿体验中医诊脉,了解中医常见推拿、拔罐、针灸等疗法,认识刮痧板、火罐等工具,学习简单的刮痧方法;或在区角创设中医药文化角,通过墙饰、实物、植物标本、模型、绘本等形式内容,设置中医馆区域,有坐诊区、配药区、诊疗室。幼儿园还可以开展“我是小中医”“保健医进课堂”活动,通过中医启蒙健康绘本阅读、中医故事、中医生活情景创设、中医经典儿歌吟诵等方式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激发幼儿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助力幼儿不断提高防病自护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我国中医文化。

2.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不断的创新、丰富、发展流传至今,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民族特色,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幼儿的年龄不同,其身心发展特点也各不相同,同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传统体育游戏。如小班幼儿可以玩“跳格子”“丢沙包”“抛球”“老狼老狼几点了”“丢手绢”“木头人”等规则简单、富有情节性的走跑类游戏;中班幼儿可以玩“捉迷藏”“跳竹竿”“玩飞盘”“走大鞋”“斗拐”等需要合作的跑跳类、投掷类游戏;大班幼儿可以玩“老鹰抓小鸡”“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连续跳绳”“躲避沙包”“连续拍球”“跳山羊”“幼儿足球”“幼儿武术”“五禽操”等动作难度较大或具有竞赛性的游戏。在幼儿期进行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为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后备人才,促进传统体育的发展。

二、“非遗”与幼儿园语言领域相融合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生于民间社会并一直流传延续至今的,每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等。“非遗”中的民间文学包括童谣、谜语、谚语、万荣笑话、神话故事、传说故事等,其中不乏神奇的自然现象、趣味的故事情节,与幼儿爱幻想的心理特点非常吻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活动,小班可以以童谣为主,听简短的民间故事,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中班可以听阿凡提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等篇幅稍长的故事;大班幼儿可了解八仙传说、孟母教子传说、杨家将传说、王羲之传说、蔡伦造纸传说、李时珍传说、鲁班传说、三国传说故事等。另外,教师可在区域中投放相关的故事书籍,通过创设主题墙、表演区,加深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多种感知,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延续和发展。

三、“非遗”与幼儿园社会领域相融合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合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幼儿园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结合本土民俗,围绕传统节日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体验传统节日的气氛,了解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师可结合节日的特点设计活动,从节日的由来、风俗礼仪、传统活动、特色饮食等方面,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进来。例如,结合节气、节日,进行春节“送祝福”、清明节“放风筝”、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活动。中秋节时,中班幼儿开展了“中秋节的来历”“美味月饼”“中秋节习俗”三个主题活动。幼儿通过与中秋节有关的传说故事,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为什么吃月饼;通过做月饼、吃月饼的过程,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并尝试亲手制作月饼,体验制作的乐趣;通过儿歌《中秋节》进一步了解中秋节习俗;通过美术泥工活动动手制作月饼,装饰幼儿园环境,让幼儿感受浓浓的传统节日氛围。

四、“非遗”与幼儿园科学领域相融合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关于气象变化、季节转变、动植物生长等大自然变化的描述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从惊蛰时的天空打雷、昆虫惊醒到冬至时的昼短夜长、气候寒冷、动物冬眠等,这些内容都属科学领域。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教师应引领幼儿从熟悉的四季变化、气候变化、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获得对二十四节气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如:根据“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教师组织幼儿翻土、播种各种豆子、施肥,了解农耕活动,跟随节气进行科学的农耕活动。雨水节气来临,蜗牛开始频繁出现。小班幼儿可在花草间寻找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中班幼儿可观察蜗牛的外形,了解其生活习性;大班幼儿可根据兴趣探索蜗牛,做些小实验。

2.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需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其中不乏含有科学知识的技艺,如杏花村汾酒、老陈醋的酿制技艺,宣纸、烟花爆竹、风筝、花茶、传统面食的制作技艺等。幼儿园可以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进行实地参观,或将“非遗”传承人请进幼儿园,帮助幼儿通过多途径实际感知、了解“非遗”传统技艺,甚至还可引导大班幼儿选择某个技艺进行探索、实验。

五、“非遗”与艺术领域相融合

中秋节活动范文4

【关键词】传统节日;幼儿园教育;实践与研究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幼儿园两种途径来开展,而在我们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缺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意识,对这方面的引导教育造成缺失,导致在幼儿的意识里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的节日,中秋节就是吃月饼的节日,传统节日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所以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开展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幼儿园的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与启蒙,让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勤劳勇敢、谦卑好学等良好的传统文化在幼儿的心中萌根发芽,为了更好的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做出如下实践分析。

一、活动人员的定位与分工

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年纪在4-5周岁,大班的幼儿年纪在5-6周岁,而在4-6岁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喜欢表现自己,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求知欲也是极强的,所以指定大班和中班的幼儿来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教育活动最为合适,教育的效果也更为显著,而由于小班幼儿年纪过小,可由幼儿教师在旁指导观看;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家长参与进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家长的参与补充家庭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识,更能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与协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为活动做出完美的策划和指导,活动过程中提升幼儿兴趣的同时引入文化教育。

二、活动内容融合幼儿教育凸显文化特色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的策划要与幼儿园教育相互融合,立足幼儿教育目标来发展就会更明确方向,使得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精彩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教育含义,如幼儿教育阶段需要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主要节目要与此相关,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幼儿教育的目标,又切入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使得幼儿教育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相辅相成。以端午节为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的相关教育视频,幼儿通过观看故事知晓屈原爱国爱家的情怀,也会萌生个人爱国主义观点,再加上幼儿工作者的积极引导,使其产生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这也正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走进幼儿园要完成的目标;在观看完端午节教育视频之后组织幼儿分享感慨与心得,可以通过上台演讲的方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构建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家长配合幼儿包粽子比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因为动手能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幼儿在生活方面极其欠缺动手能力,穿衣吃饭全靠家长帮助来完成,久而久之养成了懒惰的坏毛病,这极其不利于幼儿以后的成长与发展,而通过包粽子比赛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让幼儿体验到动手包粽子的乐趣,也提高了幼儿动手的主观能动性。也给家长减轻了劳动负担。还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划龙舟比赛的视频,感受运动的激情与魅力,提升幼儿的见闻与视野,就此达成了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开创了幼儿教育的多样性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幼教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更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再是幼教工作者以授课的方式讲解给幼儿,而幼儿只是一味的听取课程,这种模式下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毫无兴趣,并没有达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效果。那么为了更好的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教育方式要开辟出更多精彩的道路,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需要幼教工作者的更多努力与创新,让幼儿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解放出来,成功转型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堂的主角,同时幼教工作者也要不断的开发创新出更好的幼儿参与模式,使其更加有兴趣和信心参与到活动中去,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能力,增加见闻,萌发文化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因为我国优良传统节日有很多,有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也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开创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宝贵素材,幼教工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继续策划出更好的活动项目进一步开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多种优良模式。例如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可以做这样的教育活动安排,组织幼儿与家长共同制做月饼,来增进感情与默契,因为年轻一代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这样的亲子互动机会基本没有,这样的活动可以体会亲情与团员的乐趣;通过嫦娥奔月的故事提升幼儿的兴趣,古代神话故事让中秋节更增添一丝神秘色彩;开展赏月诗词大会,增加对古诗词的学习与朗诵技能,并且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幼儿予以奖励,这更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动力;利用信息科技教育,连线每个家庭的中秋夜晚美好时刻,给幼儿保留了更多关于中秋节的美好回忆。再例如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带领幼儿参观敬老院,陪老人互动聊天,传播爱老敬老的正能量;回到家中可以体验给父母洗脚的活动,并且留有作业,在家长的协助下拍成视频回到学校分享心得,从而促进幼儿情商的发展。还有很多方式有待于去创新开展。

四、多方位沟通建立家长共同参与体系

由于幼教工作的特殊性,基于幼儿的年龄段较小,幼儿园教育必须覆盖家长层面,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初步模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整个家庭参与到当中来,能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加完善,更会感染家长注重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幼儿园也可通过活动的契机构建更完善的家长沟通网络,开展家长会议,培训家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家庭中的应用,组件家长会成员,树立学生家长互帮互助网络,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让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更便捷,幼儿园结合家庭渠道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幼儿树立良好的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会更加优质。

五、活动结束加强幼儿体会心得教育

因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开办的立意新颖,方法创新,渠道多样,给幼儿无限的乐趣与新鲜感,由于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给活动带来了很多欢乐的气氛,但是同时也有可能只是注重活动项目本身的乐趣偏离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本来的意义,这就需要幼教从业人员时刻纠正活动中产生的偏差,让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活动结束之后让班级里的小朋友分组讨论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从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幼儿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幼儿完成心得体会的讨论。比如说在中秋节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幼儿在班级分享中秋节活动学习到了什么,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与家长共同配合的不足之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这些不足,再分享中秋节活动过程中某位小朋友的突出表现时提醒其他小朋友多多学习其优点之处,将其发展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发扬向优秀小朋友学习的风气,来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六、传统节日策划评比制度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给活动策划提供了更多的创意与素材,幼儿园在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前应该采用活动方案评比与选拔制度,采取逐个评比投票选拔活动,选出最好的活动方案来开展,这样也可以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更有代表意义,也会极大的激发出幼儿教育人员自我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风气,正因为策划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方案更加优良,幼儿参加活动的表现就会更突出特点,发挥优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意义就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做到活动百分之百安全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由于幼儿年纪尚小没有安全意识和辨别危险的能力,那么保障参加活动的幼儿人身安全,这是活动开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那么如何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保障呢,首先以班级为单位配备安全保障人员时刻监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样除了班级老师之外配备了更多专业的人员来保障幼儿的安全,其次要做到家长时刻陪同,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默契,而且也做到了每位小朋友都有家长的看护,再加上幼儿教师与安全保障人员的共同配合,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多了一层保护机制;再有就是在甄选活动方案时有专业人士剔除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项目,坚决杜绝此侥幸心理,使活动项目的内容既能体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特色又能保证幼儿的安全。有备则无患在保证幼儿人身安全的同时,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比如说活动全程配备医生等等。

八、结束语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走进幼儿园为幼儿教育教学增添了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新天地,让幼儿自身参与其中印象深刻教育意义深远,通过幼儿园开展活动与家长的配合增添了亲子互动版块,让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入家庭,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萌芽发展,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效率和作用,同时传统节日走进幼儿园也大大提升了幼儿园幼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发工作创新潜能,不断完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的不足之处,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的开展,开拓了幼儿教学的新篇章,为幼儿在启蒙阶段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陆卫新.传承节日文化乐享经典晨诵———麒麟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晨诵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8(14):123-124.

[2]张瑾.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40):7-8

[3]王红云.以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8,(033):60-61.

中秋节活动范文5

关键词:情感设计;礼品包装;民俗文化

访友,相互馈赠礼品,以此沟通感情。在这个过程中,礼品的象征意义通常较为重要,因此它的包装设计自然值得被研究。

1民俗文化

1.1概念。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总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深度感染了民族的行为习惯、习俗和生存意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中一种非常通俗且又关键的文化现象[1]。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民俗是颇为重视的。《礼记·王制》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2]。其中提到的巡守之礼,是指国君深入民间,与民同乐,顺便调查乡间的民情风俗。《礼记》成书于先秦时期,此时的太师除了掌管音乐之外还负责收集民间歌谣,他们把采集而来的民歌进献给朝廷,国君通过这些民歌得以观民风,并了解政策的得失。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即指盛行于各地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西周时期各地的风土人情,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民俗文化的范围较广,涵盖的内容较多,可以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已经消失或者只存在于古籍记载中的民俗。二是自古以来一直传承至今的传统民俗。这类民俗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但因时代的变迁其形式多有改变。三是新民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因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民俗。这3个方面的民俗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3]。

1.2基本特征。(1)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各有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的气候、环境、饮食等差异较大。民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指的就是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由此可见,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受一定的环境、地域所制约的。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习惯千差万别,由此形成的民俗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而这些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正所谓包容并蓄,和而不同。(2)稳定性。民俗文化产生于中国先民不断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中,代代相传,一直传承至今。这些传承的民俗文化中,自然会有一些核心元素延续至今,即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因素。正是这些较为稳定的元素,才使得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更为深刻,这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当中,共有几十次王朝更替,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础始终未曾改变。这种源于农耕社会的大农业民俗,有较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为多个方面,比如对于家庭的重视、对于礼的重视等,这是民俗文化中最为稳定的因素。(3)宗教性。远古时代,由于科技的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古代先民的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都与上述因素有关。在这种原始宗教的影响下,中国的民俗文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比如现存于江西、贵州等地的傩文化,仍保留有商代先民祈福、避灾的舞蹈形式,并有一定的巫术色彩。这些求神的仪式至今仍能从上述地区的民俗文化中找到明显的痕迹,颇有些原始宗教色彩。除此之外,佛教与道教的传播,对各地的民俗文化影响很大,同样具有宗教性。

2传统节日及其节庆中存在的不足

2.1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的历史最为久远,它是由上古时期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洋溢着喜庆的色彩。因地域的关系,各地庆祝春节的活动各有特色,但总体上都以除旧迎新、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它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人一般把正月初一作为春节的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正式结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也有迎春纳福的习俗。(2)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源于上古时期的春祭礼俗,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主要的礼俗活动,延续几千年至今未变。清明节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天地之间的阴气衰退、阳气渐生,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的气象,是谓清明。人们在这一时节扫墓祭祖,表达对于祖先的思念及感恩之情。这一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3)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源自上古时期的祭龙礼俗。端午时节,苍龙七宿位于正南中天,是苍龙飞天的吉日,正是《易经·干卦》第五爻的爻辞所说的“飞龙在天”,大吉大利。因此,端午节的起源既有古老的星象文化,又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并且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自古以来,每逢端午节,人们就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因对当时的政治不满,心灰意冷之后跳汨罗江自尽,以此殉国。后人为了缅怀屈原的这一壮举,遂用米粽投江作为纪念。此外,按照古人的理解,端午时节正是邪气顿生的时候,即所谓的“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也有祛病防疫的风俗习惯。(4)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源自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由古代先民的秋夕祭月礼俗演变而来。祭月节最早在秋分之日,古人在这一天祭祀月神,后来改在农历八月十五,少数地区也有八月十六日的。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各地的民俗活动大同小异。中秋节以满月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寄托人们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有祈盼丰收、生活幸福的意愿,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2传统节日庆典中呈现落寞迹象。除了上文提及的四大传统节日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一些节日逐渐涌入,并受到国人的喜欢。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传统节日受到各种外来节日冲击,逐渐落寞变得支离破碎[4]。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的经典文化中“礼”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传统的节日庆典,其实就是“礼”的表现,普通百姓正是通过参与这些民俗活动学习各种礼仪的,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才能做一个遵礼守法的好公民。一旦这种百姓习以为常的节日逐渐衰落,必然会对中国传统的礼法社会造成影响。值得庆幸的是,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引导,积极弘扬中国传统的节日与民俗文化。这些措施不应停留在政策层面,还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切实让全体中国人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礼仪风俗,提高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3节日礼品包装存在的问题

(1)食品类包装比重过大。从节日礼品的组成来看,食品占了较大比例。有些人风趣地把端午节称之为粽子节,将中秋节称之为月饼节。这虽然是一种调侃,但是反映了节日期间人们对食品的过度消费。从年前开始,腊八要喝腊八粥,春节要吃年夜饭,元宵节要吃汤圆,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等等。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传统节日的精神正在被人们渐渐忘却,留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形式,甚至成了不良商家赚钱的噱头。其实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赠送礼品,更多的是一种亲情、友情的传递。节日聚餐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吃喝,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沟通感情。(2)符号特征不明显。节日礼品的包装缺乏符号特征,对节日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中国传统的节日当中,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特殊的含义。春节是除旧迎新的时节,此时一种被称为“年”的邪魔趁机出来捣乱,除夕的阵阵鞭炮声正是用来驱年兽的。通常,长辈们会给年幼的儿孙红包,其初衷是作为一种镇邪、祈福的祥瑞之物,人们希望通过红包来表达内心的关切之情。市面上有些红包的设计,如果不考虑这一特定意义,作无谓的创新,是不会受到消费者青睐的。(3)情感表达不够贴切。节日礼品包装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缺乏情感。比如中秋节的月饼,是中国人对于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的内心向往,这是所有华夏儿女特有的情感。类似的情感,始终是中国人庆祝节日时所要表达的重点,人们期望通过节日庆典、互赠礼物等方式沟通感情。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向来注重情感的表达,忽视这一特质的礼品包装将无法打动消费者。

4传统节日礼品包装的情感设计

4.1情感设计的内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生活中的情感追求越来越高。就节日礼品的包装设计来说,人们普遍希望从包装中寻找情感记忆,唤起内心深处对于传统的热爱。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于物质的消费欲望正在减退,而情感需求正在提升。所以,对于节日礼品的包装设计来说,礼品的实用价值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价值。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5]说:“我们所依恋的实在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与物品的关系及物品代表的意义和情感。”的确,时下中国人对于礼品的关注主要在于情感。情感化设计适用于当前的节日礼品包装设计。虽然身处消费社会,但是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情感始终不曾泯灭。将情感融入礼品的包装设计中,将成为一种情感的符号。这种符号,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都能够读懂。从当前的消费趋势来看,商品的符号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礼品的馈赠事实上带有某种仪式性,节日礼品的流通,更有其特殊性。从人们内心来说,他们期望通过礼品的交换,突出节日的仪式感。事实上,这种愿望正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因此,节日礼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大势所趋。

4.2情感设计的方法。(1)传统图案。纳吉、喜庆是民俗文化中最常见的含义,通常以传统图案的方式加以传递。人们也热衷于在商品的包装中使用传统图案,以表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具体的节日礼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要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6]。就题材来说,传统图案通常包括人物、祥瑞动植物、文字、几何图形等。从审美特征看,主要包括象征类、谐音类、借用类。第一,象征类的图案,如元宝、铜钱通常象征财富;琴棋书画象征文人的雅趣等等。第二,谐音类在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如“鹿”与“禄”谐音,“鸡”与“吉”谐音、“鱼”与“余”谐音、蝙蝠的“蝠”与“福”谐音等,因此有了喜上眉梢、连年有余等传统图案。第三,借用类,通常是指对动植物形态的借用。比如鸳鸯戏水表示夫妻恩爱,梅兰竹菊代表高风亮节,石榴表示多子多福等。这些传统图案都可以与节日的礼品包装相结合,符合中国人对于纳吉、喜庆等的偏爱。(2)文字符号。中国文字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其象征性十分鲜明。中国书法独特的韵味正源于这种象征性,所以书法中特别注重它的神韵。民国时期的食品包装中,书法字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此外,中国文字还可以进行拆分、重组、同构等,形成装饰意味十分浓厚的文字图案。如元祖年糕,即采用传统的“福”字,并适当变形,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以迎合现代审美的需求(图1)。自古以来,汉字在中国的装饰艺术中就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如剪纸、刺绣中就有许多生动的汉字图形。传统节日的礼品包装设计应当从中吸收合理的成分,让文字成为传统节日情感的符号。(3)数字寓意。数字对于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节日礼品馈赠中一直严格遵循数字符号的象征意义这一潜规则[7]。人们希望通过数字,表达内心的某种期望。如节日礼品的馈赠过程中,人们普遍偏好成双的复数和某些特定的奇数。比如“六”,常常寓意六六大顺,寄托了人们期望诸事顺利的美好心愿;“八”,与“发”谐音,南方人特别喜欢这个数字;“九”,有九五之尊的说法,而且在民俗习惯中,它的数量价值甚至超过了十[8]。传统礼品的包装设计中,一般采用二、六、八、九之类的吉数。俗话说好事成双,人们在馈赠礼品中喜用双数,这也是中国人礼节交往中的习惯。因此,在节日礼品的包装设计中,应当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习惯,适当考虑两盒、六盒甚至八盒的整体包装,才能满足人们对于数字的偏爱。

5结语

中秋节活动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食品包装设计;传承;创新

包装设计作为现代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起到了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作用。包装设计的发展也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的。而在当今社会中,食品包装已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功能作用,更是演变成能给与消费者情感寄托的精神文化载体。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慢慢发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缺失。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重要的精神烙印,它展示着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习俗。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更是不尽相同,从中提炼出精神与物质元素,将其运用于现代的产品包装中,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切入点。

1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一件产品时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是生产者向外界传达品牌内涵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包装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包装在长久的发展中,已不再仅仅是起到一个容纳保护产品的功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包装是文化内涵的物化体现。其通过一定的理念定位、色彩材质以及独特的语言艺术,使消费者在面对产品时能产生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消费者愈加渴望精神世界的刺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大类,每一层需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正说明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包装设计中要融入文化的力量。

1.1提升产品的品味

在国际风格的影响下,我国的包装设计难免走上了模仿的道路。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国际环境中追寻自我特征,从而提升产品品味,就要求我们去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优势。正如北欧五国的设计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着良好的声誉,从古至今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社会并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而这其中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北欧五国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深深烙刻在了每一个设计之。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与先进的设计理念相融合,破而后立又不失韵味,丰富包装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底蕴,赋予其灵魂,这是提升产品品味的一个重要途径。

1.2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近几年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间越发流行,人们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更有兴致,而我国传统节日则显得格外冷清没落,越来越没有了传统的味道。传统特色被人们所遗忘,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其中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更是被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中秋节发展到现在,人们只知道中秋吃月饼,而赏月拜月等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惯早已看不到。反观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等,他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继承是远远超过我们的,甚至韩国将端午节申遗成功,这无疑是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特性,利用好食品包装这一重要途径,将我国优良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出去,使其走进家家户户,走向世界的舞台。

2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传承至今已经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这一传承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绚烂历史文化的升华发展过程,而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春节、中秋、端午等,其实不止这些,包括二十四节气以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本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传统节日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给了我们一丝空间和时间去与亲朋好友相聚,缅怀逝去的先人。

2.1传统节日表层元素的运用

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都能说出每个节日一些关于吃穿住行方面的习俗,这就是在长期以往的岁月流逝中,每一代人对传统节日最直观的印象和感受。春节家家户户会挂春联放鞭炮,到处都是福字,中秋赏月吃月饼,端午则是龙舟粽子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也是最能激起人们认同感的事物。从这些最直观、最表层的事物中提取出适当的设计元素,将其凝练升华并最终运用到包装的结构、色彩、纹理上,使包装更富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当然这些元素并不是生硬的放置到设计当中,需要设计师去认真品味,从而准确的在包装的色彩、结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否者就会显得太过庸俗。比如中秋节的月这一最直观的意向,每年中秋节都有各式各样的月饼出现在市场上,但是很多都“不走心”,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韩国设计团队Tale设计的月相杯(图1)巧妙的将月这一意象融入设计中,当你向里面倒入牛奶或是米酒的时候,你会看到月亮从亏到盈的过程;同样,当你喝掉杯中的饮料时,你可以看见月亮从圆月到弦月的变化。这种结构上的交互方式能使设计更为巧妙,是包装设计中应该充分学习并运用的。

2.2传统节日衍生元素的运用

当然,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物象以外,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各种典故,春节驱赶年兽、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秋嫦娥奔月、端午屈原投江……这些典故亦或是传达生活圆满,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亦或是展示中国人仁、孝、礼、仪的优良面貌,亦或是表示亲近自然,追思先人的重要意义。这些传统节日的典故见证了我国人民从古至今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探究价值、文化与艺术价值。将这些内容运用于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增添产品的文化底蕴,更能为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提起端午,大家最先想起的也许就是端午是纪念屈原,端午节会吃粽子,划龙舟。这其实是长期以来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而端午节背后还有着许多大家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民间对端午节的由来有凭吊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女、屈原四种说法。设计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所著《端午考》的认真研究,指出端午远在屈原之前便已存在,所有端午节的习俗是经过很长时期的民俗融合而成。从而设计出一款向广大群众传承更多传统历史文化的包装设计(图2),整体设计以书的形式展现,翻开封面,里面是各种有关于端午节的传统历史文化(图3),这种形式不是简单的将端午元素进行堆砌,而是起到了宣扬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每个传统节日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习俗以外,在不同的地区也衍生出了具有当地文化色彩的当地风俗,陕西省在元宵节时,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安徽铜陵县会在重阳节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福建闽南一带会在中秋节开展“博饼”活动,以此来讨个好彩头。中华大地区域辽阔,伴随着传统节日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当地民俗更是数不胜数。厦门老字号“黄则和”在中秋节推出的月饼礼盒便迎合当地的特色习俗“博饼”,将礼盒的容纳空间当作博饼的容器,在无形中将闽南地区中秋传统习俗传承下来,也是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进一步融入其中。

2.3系统运用,进行价值提升

包装不仅仅是包装,可以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合理的跨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输入,既可以通过营造意境,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等方式,将食品包装提升到文创的层次。使消费者架构合理联想,从而拓展产品受众,提供产品附加值,这也是好的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由东匠设计团队设计2018月饼礼盒(图4)则很巧妙的运用了月亮圆缺变化的这一过程,礼盒采用了左右两个盒体抽拉的形式,通过中间结构的遮挡实现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化静为动,使整个包装更富有灵动性。同时包装中的焚香盒等附带品在使用之后可以营造出一种烟雾缭绕、月色朦胧的意境,使消费者能充分感受中秋节的气氛。通过这一系列设计使整件产品包装成为了一件优秀的文创产品。另一件设计作品则将人们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运用在了包装之上(图5)。词曲谱为袋,手提袋上附上整首词;赏月圆缺为盒,包装盒以一层遮挡壳实现月亮的圆缺变化;团圆之思存内。设计风格上,正所谓大道至简,以其中包含的动人故事,深入浅出,缓缓道出一个中秋月话,倍感思念的画面。同时内盒以璇玑图回文诗为主题,使消费者一边赏月一边饮食,体验一把文人墨客的趣味,也是别有风味。

3总结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更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需要你我细细品味与宣扬传播。设计师应当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升华,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构思,避免进行简单的拷贝和堆砌,从而设计出同时具有独特创新色彩以及深厚人文底蕴的设计作品,更好的展示包装的价值与品质,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好的宣扬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于畅,王梦婷.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9508-9509.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4.36.1545.

[2]杨咏,陈巧婷.节日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运用——以闽南节日“尾牙”为例[J].艺术品鉴,2017(13):107-108.

[3]李亚鑫,祝小林.论传统节日元素在现代家居用品设计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9):13-15.

[4]百度百科“元宵节”词条[EB]/[OL].

中秋节活动范文7

关键词:群众文化;重大节日;组织与开展;精神文明;参与感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人们的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一个国家想要稳步持续性发展,是需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这样国家才能屹立于不败之地,在世界的复杂变化中,获得长久发展。重大节日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重大节日不以基层群众意愿为基础是没有灵魂的,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建设队伍,对重大节日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为了更好地发挥重大节日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离不开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支持和引导。本文主要围绕重大节日活动的显著作用、应注重的原则、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群众文化工作者在重大节日活动开展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重大节日活动的显著作用

重大节日活动,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国庆节等,人们通过固有的形式表达对该节日的重视。重大节日活动蕴含着特有的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大节日活动基本上是全国上下都会积极参与的活动,每个重要节日活动的开展方式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展,展现了特有的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突显着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与风情地貌。这些重大节日存在悠久,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意义重大。重大节日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民群众弘扬并继承传统文化的平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人们不再一味地追崇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使国民文化品位得到显著提升。

(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重大节日活动是国家发展的见证。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存在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标志。国家的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而重大节日活动同样也是如此。人民群众是重大节日活动的参与者,群众文化工作者则是重大节日活动的引导者。开展重大节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重大节日活动的创新开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国民整体精神文明的创造性建设,从而促进国家文化建设迈入新的征程。

二、重大节日活动开展应注重的原则

重大节日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其开展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展应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目标,以创造性发展为依托,符合时代潮流,贴合大众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个国家的发展根基在于人民群众,那么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展也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在开展活动时,进行民意活动调查,使活动更具开放性;举行一些相关的线上线下节日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使活动更具体验性;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让静态的文化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活动更具创新性。通过多种方式,使重大节日活动更加灵活生动,更符合大众潮流,跟随时代步伐。

(二)坚持以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目标。我国有许多重大节日,每个节日蕴含的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其开展的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相应的精神文化水平也需要得到提高。依托重大节日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能够更好地增强群众的凝聚力,使得群众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交流,增强自身的体验感、参与感。在活动的开展中,使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以创造性发展为依托。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展也存在一些突出性的问题,致使近年来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是重大节日活动的创新性不足,活动模式过于死板,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大众文化存在极大差异,从而导致群众对于重大节日兴趣不足,也就不能更好地发挥节日的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建设。想要突破重重困境,应坚持以创造性发展为依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融合发展,利用新兴技术,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三、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一)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群众文化工作者作为重大节日活动的策划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从而通过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新时期下,受到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群众对于文化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导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无人问津,这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坚守底线,引导人民群众学习并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

(二)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群众文化工作者作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者,首先应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应不惧诱惑、坚守初心,坚持文化创作工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这是身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唯有这样,重大节日活动才不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和实际的价值,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得以稳定持续发展。

(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群众文化工作是较为灵活多变的工作,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主体未曾改变,依旧是人民群众。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各种重大节日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做到面对问题临危不乱,及时想出解决措施,保证重大节日活动有序进行,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拥有较为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解决相应的问题。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展是要保证万无一失的,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为其保驾护航。

四、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重大节日活动中的作用

(一)引导、规划重大节日活动。群众文化工作者利用较为专业的知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对重大节日活动进行掌控、引领、规划。群众文化工作者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深入基层,了解当今群众对精神文化层面有哪些需要,深刻了解群众的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差异化管理。群众文化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具体要求,开展重大节日的筹划活动。如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帮扶活动等等,体现了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对基层群众的帮助与关怀。此外,群众文化工作者还组织一些广场舞比赛、歌唱比赛活动,给予群众更为广阔的舞台,使群众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

(二)促进重大节日活动创新性发展。固有的重大节日活动,其形式较为普遍,对于现阶段的人民群众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需要一批掌握专业知识、灵活性强的群众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工作者为了突破困境,积极主动跟随时代步伐,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方式,赋予重大节日活动新的活力。如中秋节,它是阖家团圆的象征。但是当前,许多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对中秋节活动的参与感不强。群众文化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中秋节制作月饼、赏月活动,在街道两边挂一些彩灯,在规定位置燃放烟花,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加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吸引群众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参与到中秋节活动中来。

(三)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重大节日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历史的符号,是新时展的催化剂。其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多方面文化的有机整合,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特色文化。就春节而言,每个地方庆祝春节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便采用主会场和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春晚的兴趣。其他重大节日也应如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应整合资源,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突出当地特色和风情,开展群众喜爱的活动,与此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美化社会环境,使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五、结语

群众文化工作者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队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利用新兴技术,为重大节日活动注入新鲜血液。将文化资源有机整合,突出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紧跟时代潮流,促使群众文化活动综合性、灵活性、自主性地发展。让人民群众在重大节日活动中,感受时代的变化,提高文化素养,传承中国文化精粹,促进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田淑芝.群众文化工作者在重大节日活动中的作用[J].才智,2012(31):195.

[2]吴丽艳.浅谈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J].文化产业,2020(18):155-156.

中秋节活动范文8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文化素养;传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岁月中积淀,包含着较强的传承性,而高中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在高中的课本中充盈着传统文化,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养分。因此,教师要重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高中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古代的书画、名言警句,给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影像资料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将民族传统管弦乐融入课堂,让学生们在动听的旋律中体会文本呈现的画面,领略月亮升起到月亮落下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民族乐曲中,感受诗歌格调的婉转优美,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管弦乐的引领,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二、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编者认真筛选、精心编撰的,内容从古到今,绵延几千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要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就要着眼于课本,在课本中发掘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课本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语文课本中,很多文言文都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渗透着古人的伟大精神。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的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民族气节等。在教学《陈情表》这篇古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很多人认为读《出师表》不落泪,是人不够忠诚;读《陈情表》不落泪,是人没有尽孝道。那么这篇《陈情表》从哪几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的孝道?哪几个方面展现了李密的忠和孝?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怎样更好地传承这些美德?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对忠孝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把古代关于座次的传统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古人非常重视礼节,有着非常明显的尊卑意识。教师在课本中深入发掘忠孝的价值,并让学生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巧用课后拓展活动,品味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课堂只有有限的45分钟,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延伸到课后,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语文教师要抓好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和阅读能力,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去阅读我国的历史作品和国学经典。例如,在教完《荆轲刺秦王》一课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战国策》中的精彩章节;在教完《项羽本纪》一课后,教师推荐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用驴皮影演绎的《霸王别姬》的视频。通过皮影戏的视频,学生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皮影戏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网络上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教师还要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让学生感悟丰富的节日文化。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在节日之前开展“探寻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的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能更深入地了解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品味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优化语文课堂,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