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家长总结范例6篇

毕业家长总结

毕业家长总结范文1

关键词:毕业年级 会议

一、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要开好教师会

每学期开学初的毕业年级教师会为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师会上,学校领导和毕业年级全体教师要认真分析年级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年级组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好团体战”。会中教师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此次会议要帮助年级组教师树立信心,激发奋力拼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强化目标管理,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努力为之奋斗,有目标就会有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动力,再加上踏踏实实的行动,就会有理想的结果。此次会议还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目标管理为重点”的理念,扎实开展好毕业班教学和管理工作。尤其要求班主任做到“五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脑勤,班主任要身体力行,“早出晚归”,真正摸清每一个学生的“家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要开好学生会

学期中的毕业年级学生会是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的关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召开学生会议。开好优良生会议,要侧重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同时引导他们不要盲目乐观,要积极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不断进取。开好学困生会议,要侧重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困生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不相信自己。他们不敢做难题,即便做出答案也总怀疑不正确,更不敢向学习好的同学挑战,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学习的进步。在学困生会议上要使他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每个人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就一定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三、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要开好分析会

学期中的学生情况分析会是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的重点。每次考试结束后,年级组都要组织召开班主任班情分析会和学科成绩分析会。

(一)班主任班情分析会

年级组各班班主任要认真分析一段时间里,班级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考上示范性高中可能性大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尤其是优良生,要稳定他们的心态,通过调控学习时间等来保证他们的稳步提高。与此同时,继续落实年级组制定的优良生“双包制”,每位教师“包”2-4个,进行个别辅导,督促偏科优良生抓紧调整学习方法,弥补弱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绩上有大突破。对学困生的教育,要正确引导和促进。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学科成绩分析会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情况,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谈自己所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各学科教师必须做到精心研究考纲、精心备课、精讲精练、精心辅导、精心批改作业;要在平时的教学、检测中不断地分析建立学生的个案,总结概括出每个学生的薄弱学科及每一科的薄弱知识点;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四、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要开好家长会

学期中按计划召开家长会,是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教育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家访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但家长会更是了解情况的好时机。因此,按计划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最好方式。与学生家长集中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辅以家访、通信联系等形式,能增进教师和学生家长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并能及时沟通学生动态变化信息,调整、改进教育措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之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家长会,科学引导家长,利用好家长这个特殊的外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要开好动员会

毕业考试前的学生动员会是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的有益补充。动员会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正确对待毕业复习。动员会要求学生认真拟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力争每天都能够有一点进步。动员会要求学生要精心备战毕业考试,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考试,决不轻言放弃。动员会要教会学生掌握复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过的知识点归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动员会还要给学生加油鼓劲,鼓励学生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阶段鼓足干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争取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父母感到自豪,让教师感到骄傲,让自己感到满意。

六、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要开好总结会

学期末的总结会,是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自己总结反思与听取其他教师发言,年级组教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与差距,从而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努力在打造高效课堂上下工夫,努力在管理学生上下工夫,并最终使所教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影响做好初中毕业年级工作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毕业家长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大学生就业 结构性失业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政策基点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首次将“小康水平”用于衡量我国第二步战略部署是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政策深化是在2000年以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提到20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描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规划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然而要想如期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是难点之一。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于大学生就业增量高峰期,将长期面临高素质人才高供给带来的就业压力。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年这些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2000年后历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见表1。表1说明2000―2009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0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2000年的两倍,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是2000年的6倍,创出历史新高。2000―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以年均13%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3年由于首次扩招生员毕业,毕业生数量较前一年增幅最大,为46.2%。2000―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般在60%―70%之间。2003年后,平均年就业率为72%,3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窘境。按这个就业率计算,我国2009年有超过17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在毕业后马上找到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2003年后开始变得日益严峻。

表1 2000―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资源来源:根据历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整理。

对于家庭来讲,培养一个高校毕业生需要可观的教育投资,可以说高校毕业生作为家庭投入的人力资本承载着众多的希望,一旦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知识贬值、知识无用论又会老调重谈,造成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一些人高中毕业后会放弃高考而就业,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是我国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减少结构性失业是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关键

从供求角度看,我国人才市场的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总量性失业(绝对失业),即劳动力的总供给在量上高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相对失业),即使在供求总量平衡的情况下,存在一方面岗位空缺,一方面想就业人员又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失业。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主要包括大专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这一层次的人才在我国总体而言比重偏低(见表2)。

表2 我国1964―2007年6岁及6岁以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年度统计数据计算

2007年时我国大专以上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只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6.6%,在总量上仍属供不应求的群体。但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这些年来不容乐观,2001年至2005年的就业率分别是90%、80%、70%、72.3%和72.6%,2009年为6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外界因素影响外,这一层次群体的失业主要集中在结构性失业上。为提高这一群体的就业率,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毕业家长总结范文3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而毕业实习更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学生将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学习过程,也是毕业班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和就业不可或缺的训练步骤。

通过实习要求同学们了解、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初步掌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基础工作和各项职能实践;了解公共管理和社会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巩固和完善学校里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安排

(一)实习动员阶段(本学期结束前)

1、主要是实习联系期间,主要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生意愿,到各地市教育系统征求实习意向,取得支持和帮助。

2、召开实习动员和出征仪式,主要请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各专业系主任进行实习的动员工作,并对实习期间的具体工作提出相关的希望和要求。

(二)实习阶段(下学期开学后第1至7周 )

1、实习地点:由学生根据就近(指原籍)、相关(指专业)和安全的原则自己选择地点和单位。

2、实习方式:基地实习、分散实习、岗前培训实习、过境外实习、校内实训实习和自主创新实习。

(三)实习总结阶段(实习结束后2周内)

1、做好实习总结,认真填写好实习总结表。

2、组织座谈、交流心得、体会、经验。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实习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任组长)、党总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有毕业生的各专业系主任、学院办公室主任、学院教学秘书、各毕业班辅导员组成,负责整个实习过程的领导工作。

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毕业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审定毕业实习计划,审核毕业实习成绩和优秀毕业实习学生名单。

毕业家长总结范文4

A: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B: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合:大家好!

A:五月的鲜花还簇拥着可爱的孩子

B:六月的掌声还在耳边回响

A:随着七月的到来,我们的宝贝们也即将毕业!

B: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亲爱的老师,您辛苦啦!

B:今天是我们毕业的日子。

A:毕业班的孩子们将用动听的歌声、欢乐的舞蹈以及扎实的学习基本功来表达他们毕业的喜悦。让我们一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幼儿园第六届幼儿毕业典礼------

合:现在开始!

一、劲舞

A:充满激情的音乐和舞蹈会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活力,请欣赏由学前班小朋友表演的劲舞:《Dont tunch me》

二、园长致辞

A:在**幼儿园,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人在孩子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她比孩子更高兴,在孩子们生病的时候她比家长更担心,想孩子所想,急家长所急,十年如一日亲力亲为地操心孩子们的成长大事。诗琦,你知道她是谁吗?

B:当然是和蔼可亲的园长奶奶啦!

A:下面就有请汪园长为大家致辞。

B:掌声欢迎!

三、古诗新唱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作为育人之师,文明不仅吸引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不忘中华传统的教育精髓

B:身为炎黄子孙,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养育

A:请欣赏学前班小朋友为文明表演的古诗新唱

B:有请他们上场。

四、毕业生代表讲话

A:学前班的孩子马上就要毕业了,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心里话想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毕业生代表赵琦慧的心里话。掌声请出赵琦慧小朋友。

五、英文节目

A:英文教学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入手,发展孩子敢于唱、喜欢说、乐于交谈的能力,接下来我们欣赏到的是英文兴趣班带来的节目。

六、雪域踢踏

A:大班的小朋友也为学前班的哥哥姐姐送上了送诚挚的祝福

B:请欣赏大班带来的舞蹈《雪域踢踏》

七、家长代表讲话

A:孩子的成长有赖于家园双方共同的交流与配合,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毕业班家长代表XXX先生为大家致辞!掌声有请!

八、B:谢谢!

九、B: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今天我们毕业了。

A:今天是个开心的日子,请欣赏由中一班的小朋友们带来的舞蹈《炫眼芭比》

十、毕业教师代表讲话

A:孩子是妈妈心中的太阳,孩子更是老师的希望。

B:我爱老师,因为她就像妈妈一样。

A:有请毕业班老师代表伍丽冰为大家致辞!

B:掌声欢迎!

十一、拼音

A:拼音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学好拼

音既能说好普通话,还可以频度不认识的生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毕业班的小朋友他们的拼音学的怎么样?有请!

十二、武术表演

A:中华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们所喜爱,下面就有请**武术班的小朋友为大家表演。

B:掌声有请他们!

十三、毕业歌

A:时间过得真快,学前班小朋友转眼就毕业了。早这个光荣的时刻,他们将接受弟弟妹妹们的鲜花,并唱响毕业歌,让我们用掌声有请全体毕业生上场。

十四:颁发毕业证书

有请校董、园长为毕业班的小朋友颁发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结束语:

A:亲爱的孩子,老师对你说:展开翅膀就一定能放飞自己。

B:敬爱的老师,我想告诉您: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您

A:快乐总使人流连忘返

B:幸福总让人记忆犹新

A:时光飞逝,转眼我们就该说再见了

B:今天的结束蕴含着下一个新的开始

合:**幼儿园第六届毕业晚会到此圆满结束

B:祝天下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

A:祝所有的宝贝们健康成长

毕业家长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统计指标 就业率 制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7-03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下简称就业率),随后,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相继实施了就业率统计和公布制度(以下简称就业率制度),并沿袭至今。10多年来,就业率制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围绕就业率制度问题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因此,分析就业率制度的产生、作用和不足,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率制度。

一、就业率制度的起源

在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实现正规就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毕业生生活得以保障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而毕业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因此,了解就业状况,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进行就业率统计显得尤为迫切。

就业率统计之初,由于国家没有明确就业统计范围,各地统计标准略有差异,但统计方法是以有明确接收单位且领取就业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报到(含定向、委培)和继续学习(考取专升本、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生)等已就业毕业生人数除以毕业生总数。研究该统计方法不难发现,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隐性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无法反映出来,统计结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率,而是传统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反映,实质上是大学毕业生的报到率。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大量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接收毕业生,以及部分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形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根本不需要就业报到证,部分毕业生亦不签就业协议实现了灵活就业,这些社会现实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原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此,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统一、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公式中“毕业生总人数”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明确接收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的大学生人数,以及继续学习、国家和地方项目就业、灵活就业(含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的大学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就业愿望,但截至统计时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暂无就业愿望、拟继续学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原因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度的9月1日和12月30日。

二、就业率制度所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作用

(一)就业率制度提升了高校的就业意识,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主要经费的投入等均由政府统揽,培养的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实现全部就业。政府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只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而不需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更没有主动面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强烈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既要求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更要求高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迫使高校同市场和竞争逐步密切相联,而不能超越外部社会行为环境而存在。20世纪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生源竞争压力日趋残酷。就业率制度的实施,引发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也深深地触动了高校,促使高校提升就业意识、重视就业工作。同时,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改革教学和人事制度,优化就业指导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快直接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的步伐,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就业率制度成为了推动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抓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基本结束,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矛盾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去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各种矛盾与问题,包括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招生和就业等各种不同社会需求的问题。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来到,这些带给高校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但高校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就业率制度的适时实施,成为了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的有力抓手,面向市场办学成为了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为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就业率制度,让社会评判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高校也相继在一定范围内执行就业率制度。2002年政府又提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明确要求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合作或产学研(教育模式)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经受市场化竞争生存压力的检验。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04年,国务院要求“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2006年,教育部又要求“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中,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为一级指标或核心指标”,“必须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对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和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明显偏低的要减少其招生计划,就业率连续三年下降的省市,要暂停其新设本科院校,并停止其高职院校的备案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就业率制度在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施,高校将就业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并切实根据市场的需要、要求和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就业率制度促进了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我国高校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运行,实施的是一种“资源约束”(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为主、“需求约束”(指根据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为辅的发展道路,以至于高校长期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本位,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思路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颠倒了高校建设的本位和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非社会需要为中心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的模式,致使高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本位、面向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毕业生,以贯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本位。就业率制度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要求“加快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2003年国务院又要求“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就业率俨然成为检验高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就业率制度实施以来,各高校努力提升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与时俱进的各类人才,努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四)就业率制度提升了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引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就业率制度不仅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更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毋庸讳言,就业率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进展状况,而且还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出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认可程度,体现出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每一个考生及家长来讲,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能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生活得以保障、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家庭经济状况得以好转。同时,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政府公布的就业统计信息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就业率将积极地引导考生与家长根据高校的办学水平、社会认可程度和自身的需要合理填报志愿。

三、就业率制度存在的争议及问题

(一)现行就业率统计对象范围过宽。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就业率应该是已就业毕业生占有就业愿望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现行就业率计算公式中,将继续学习毕业生纳入就业范畴,笔者认为是不妥的,毕竟继续学习毕业生没有参加社会劳动和获得劳动报酬,而且用这种方式统计的就业率比实际的要高,显然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同时,笔者认为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亦不应该列入就业率统计之毕业生总数范畴,否则,其统计结果亦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

(二)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公信力不够。国外高校的就业统计,一般是由民间机构或官方的专门调查机构来统计,同时有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以保证就业统计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自1999年至今,我国就业率统计实施的主体一直是高校,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独立机构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估,统计结果与统计者本身利益攸关。即使教育部和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也往往是高校统计数据的汇总转发而已。因此,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缺乏公信力,官方引入独立统计机构势在必行。

(三)现行就业率无法客观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技术指标,而就业状况本身就含质和量的情况,但现行就业率仅表明截至某个时间段有多少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某个专业有多少毕业生有工作干,无法体现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也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亦无法客观体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

(四)现行就业率已无法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可分为正规就业模式和非正规就业模式。正规就业模式指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就业部门实现就业的模式,非正规就业模式是指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等非公经济实体,以及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的模式。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均以正规就业模式实现了就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和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时代,一方面是逐年创新高的毕业生总量,另一方面是没有明显增加的有效正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环境异常严峻,致使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数总量迅猛增长,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非正规就业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虽然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波动,但现行就业统计指标根本无法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更无法反映出就业内部结构已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修正就业率统计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就业指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关部门据以理解或判断就业进展的程度。单一就业率指标很难客观反映就业生就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校的办学水平,也很难在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中科学定位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设置必要的描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生性(基础性)和再生性(结构比例性)指标,修正和完善现行统计方式。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描述。根据毕业生就业过程所呈现的特征,分析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状态、就业流向、就业方式等情况,设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首先,根据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状态,可以设毕业生总数、已实现就业人数、继续学习人数、待就业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等一级基础性指标。其中毕业生总数为已实现就业、继续学习、待就业和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和。其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方式,可以设签约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等二级基础性指标,以及反映灵活就业的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临时就业等三级基础性指标。再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出国工作等二级基础性指标。当然,还可以设置描述高校专业供需情况、毕业生性别和年龄,以及毕业生实现就业途径、工作满意度、薪金水平、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等指标。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设置适合的基础性指标。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描述。根据以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础性指标的描述,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如下几种基本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

1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总量指标。该公式剔除了继续学习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及更客观地反映就业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同时,该公式与社会就业率的计算公式形式和内容均相同,对全社会来说不会对继续学习人员重复计算就业率。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100%=1-毕业生待就业率

2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指标。当然,从另外一个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就业环境的优劣。该指标也可细化为考研率、专升本率和出国留学率等,从而为具体的研究项目提供分析数据。公式如下: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3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它便于从宏观上对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4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可以细化为自主创业率、自由职业率和临时就业率,从而可以更详细地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公式如下: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毕业家长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拉动就业的疲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PEST模型对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宏观就业环境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从2001年的114万[1]增加到2011年的650万,高校毕业的就业环境也从一个“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帮助高校毕业生认清就业环境、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运用PEST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宏观就业环境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PEST模型简介

PEST模型分析是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主要通过对对政治因素(Political Factors)、经济因素(Economic Factors)、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和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这四大类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PEST模型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态度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等;政治、法律环境实际上是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的一组因素。

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说: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该法第二条明文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009年3月18日,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20条新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010年10月22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

从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的种种举措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国家政府的巨大重视与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治法律环境不断优化。

2.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系列能够影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水平的GDP增长水平、经济发展趋势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白分点。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而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弹性大约是0.3至0.4。[2]2011年,由于受后金融危机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我国的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预期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减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薪资待遇、就业饱和度、行业前景等一系列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以及省会城市经济发达,薪资待遇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西部以及边缘地区急需人才,但无人问津。同时,就业单位性质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突现,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考试的高校毕业生急聚攀升,很多地方出现“千人一岗”的激烈竞争场面。但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对求职者翘首期盼,却无人问津的局面。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受中国传统文化、“统包统分”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包当“国家干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在工作岗位、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对目前就业市场上有利于“买方市场”的总体态势没有一定的认识。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很苛刻。

当代高校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宠爱,独立思维、独立意识比较差,做人做事比较自我,普遍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岗位、期望的行业缺乏了解;毕业生在实践中动手能力差,造成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欠缺。

高等教育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导致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匹配,造成供需失衡;高校办学模式雷同,缺乏对于就业而言尤为重要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能级结构失衡。[3]

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中有近30%的贫困生,其困生比例也达到了10%~15%,这些毕业生对贫困有深刻的感受[6],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一般吃苦耐劳,但自信心缺乏。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当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技术环境就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造成学习成绩的大副下滑、沟通能力的缺失。但网络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大爆炸,让信息交流更快捷、资料查询更方便,也给高校毕业生的自我充电提供了便捷的环境。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高校毕业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

三、基于PEST模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

1.积极利用政策导向,实现就业多元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广大农村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各省、市、自治区和地方政府也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4]尤其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鼓励。针对于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生,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为符合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会。

2.拓宽渠道,搭建就业供需平台

根据历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相关统计,校园招聘会、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学校推荐、专业网站、亲朋好友的介绍是高校毕业生也主要的渠道。作为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争取多场次多频次的举办校园招聘会、宣讲会、视频招聘会,构建企业、学生一体化信息平台。

同时,校友是社会资源中很重要的资源。遍布五湖四海的校友,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让用人单位对母校人才产生认可和一定的倾向性,同时发挥中介渠道的作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就业的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5]

3.加强调研,按需培养人才

作为高校,要不断加强人才需求的调查,充分做好办学周期内人才需求的预测,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来拟定专业的设定和招收的人数,从而避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的发生。要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多方面、多角度培育自己的特色人才。要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4]

4.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中“双困生”的就业帮扶

“双困生”是指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把择业当做自己以及整个家庭告别贫穷的最佳机会。他们对需求层次中的“安全需求”比较重视,希望能有稳定的来源和收入,要求工作和生活比较有保障。同时,自卑通常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困扰,对他人的言、行往往敏感度较高,对“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有强烈的渴望。鼓励他们从基层做起,保持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以尽快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6]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复杂的宏观就业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创业促进政策,但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高校毕业生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找准定位,充分利用外部有力环境,克服自身优势,实现好就业,就好业。

参考文献

[1]辛燕.基于SWOT分析的80后毕业生就业能力规划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0(3).

[2]马恩,宋爱忠.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变量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3]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4]李正军.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略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