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务处理论文范例6篇

账务处理论文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1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额,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而言,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称之谓"增值税".增值税的纳税额应为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若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为正数,则为当期应交数,若为负数,则为留待下期扣除的待扣税金。增值税的价外税特点使得增值税的纳税企业在税收检查后进行账务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增值税的纳税企业在税收检查后,必须按税务部门的意见进行账务调整,否则就会造成税企双方在涉税记载上的不一致,影响税收征管,即使进行了账务处理,如果处理有误,也会出现明补暗退、前补后退或重复退税、重复收税的情况,有些企业在增值税检查之后,虽然如数补交了税款,但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账务调整,企业在缴纳下期税款时,有可能又将补交的税款抵扣回去,造成税收流失。因此财会人员对查补税款应严格按照有关税收法规的规定,在增值税查补之后及时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应设立"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其调账方法如下: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出本账户的余额。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该余额进行处理:若余额在借方,全部视同留抵进项税额,按借方余额数,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本科目;若余额在贷方,且"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无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且等于或大于上述贷方余额,按贷方余额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科目;若本账户余额在贷方,"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有借方余额但小于上述贷方余额,应将这两个账户的余额冲出,其差额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该账务调整应按纳税期逐期进行。具体调账方法如下:一、年终结账前的查补调账年终结账前检查发现的补税可直接调整损益或其他有关科目,即:1.销项税方面的账务处理(1)税率使用有误。因税率使用错误造成的少提销项税,记:借:本年利润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如果发生多提,则用红字做上述分录。

(2)价外费用未提销项税。如果企业价外向购货方收取的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包装费、延期付款利息等各种性质的价外费用来计提销项税,应按新售货物适用的税率计算出应补增值税后,作账务处理:借:其他应付(交)款(代收、代垫款项)

本年利润(价外费用款项)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3)视同销售业务来计税。如果企业将自产的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或发工资或无偿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业务未计提销项税,应按当期同类货物的价格或按组成价计算销售额后计提销项税进行账务处理借:应付福利费(应计入福利费用的部分)

本年利润(应计入损益的部分)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2.进项税方面的账务处理(1)取得的进项税凭证不合法。如果取得的进项税凭证不合法抵扣了进项税的,应作下列账务调整:借:原材料(工业企业)

库存商品(商业企业)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2)擅自扩大抵扣范围。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及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货物不应抵扣进项税额,如果企业进行了抵扣,检查发现后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3)非正常损失的货物进项税应转出未转出。企业外购货物及产成品、在产品等发生的非正常损失,其应负担的进项税应从进项税额中转出,列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等有关科目,经检查发现未作转出处理的应进行账务处理:借: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4)少抵扣进项税。如果企业少抵扣了进项税,按规定计算出少抵扣的税额后进行账务处理:借:原材料等(红字)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红字)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2

摘要:本文综述了对记账符号通常的解释,指出了它们共同的缺陷。而后用规范方法从主流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层次讨论了会计处理对象的经济意义,并结合对复式簿记概念的界定,重新解释了记账符号的意义。

关键词 :记账符号;会计处理的对象;复式簿记

一、关于“借”、“贷”含义的解释

(一)账户增减论

对“借”和“贷最常见的解释是表示账户金额增减。也就是说,“借”表示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金额增加,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金额减少;“贷”表示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金额增加,资产类、费用类账户金额减少。

这个解释实质上是根据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说明借贷记账法对等式左边的资产类账户和右边的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规定了相反的记账方向。

关于收入、费用类账户,根据利润表等式:利润= 收入- 费用,由于收入增加意味着所有者权益增加,故用表示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符号“贷”表示收入增加,相反“借”表示收入减少(或转出);费用增加意味着所有者权益减少,故用表示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符号“借”表示费用增加,那么“贷”表示费用减少(或转出)。

“借”和“贷”表示账户金额增减,实际叙述了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虽然根据会计等式能证明其逻辑自洽,但并未说明“借”、“贷”含义的来源。

(二)账户分类论

账户分类论借助账户的分类说明记账符号的含义。所有账户可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类。前者表示会计主体控制的各项不同形态的资源,包括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后者表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主体财产的要求权,包括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记账符号的含义简化为:“借”表示资金占用类账户金额增加,资金来源类账户金额减少;“贷”表示资金来源类账户金额增加,资金占用类账户金额减少。

这个解释实际上是根据经营会计恒等式:资产+ 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说明借贷记账法对等式两边的账户规定了相反的记账符号。

要素分类论比账户增减论更简洁,运用了更加综合的会计等式,不过仍然只是一个实用性解释。

(三)资金来去论

这种观点表述为:“贷”表示资金从哪里来,“借”表示资金到哪里去。这个解释,最初与账户分类论完全相同,不过用于制作会计分录,并不需要区分账户类型,只要能识别一项经济业务资金从哪里来,相关的主要账户记贷方,资金到哪里去相关的主要账户记借方。

这个解释建立在把会计处理的对象理解成资金运动的基础上,但理论解释不够清晰。

二、本文的思路

上述对“借”与“贷”的解释离不开资金运动,要素或账户金额增减,可见它们的含义和会计处理的对象密切相关。本文首先用规范方法对会计处理的对象从主流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经济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复式记账法的理解,重新解释记账符号的含义。

三、分析步骤

(一)以主流经济学观点分析会计处理对象

会计教材对会计处理对象的阐述一般依据主流经济学。从主流经济学来看,资源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才能达到有效配置,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和国家组织成为与市场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手段。财务会计是以价格为尺度计量、记录和报告一个组织的交易和事项,以解决组织内外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系统。会计所要传递的———关于企业交易、事项的信息,可分为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细分为会计账户或财务报表项目。运用会计恒等式来分析,会计处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资金流动平衡。企业处于市场环境中,资金在企业与市场之间不断流动,对企业来说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平衡的。这一平衡关系在会计期间的某一时刻表现为经营会计恒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经济业务发生时表现为增量会计恒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第二,会计要素增减平衡。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都用会计要素来表示,资金流动平衡成为会计要素增减平衡。这一平衡关系在会计期间的某一时刻表现为经营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经济业务发生时表现为增量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

第三,账户或报表项目变动平衡。如果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以会计主体的账户或报表项目表示,资金流动平衡成为账户或报表项目平衡。这一平衡关系也可以用经营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来表示。

在主流经济学语境下,会计处理的对象是主体交易、事项的资金平衡关系。财务会计把企业具有财务性质的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把企业的资金平衡关系反映为会计报表的过程。

(二)以制度经济学观点分析会计处理对象

制度经济学研究交易关系,并认为经济问题首先取决于社会组织———权力和法制。本文认为,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会计处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对此可以从关系、框架、操作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关系。关系指资金在企业与市场环境之间流动遵循的路径。根据市场交易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和不同经济体制环境,企业在市场上建立和保持与其他企业的业务联系。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体现于业务联系中。

第二,框架。框架指企业特有的资金进入、运用和退出的模式。框架是企业适应环境的内部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经营理念、操作规则等。

第三,操作。操作指的是企业具体的经营行为。企业的同类业务,都在稳定的制度约束下,但并非重复进行,一次业务操作可能不同以往,甚至会因此改变企业的经营框架、交易关系。

(三)本文对复式记账法的论述

本文认为复式记账法包含两个方面:复式簿记和会计确认与计量。而复式簿记包括财务会计程序的记录和报告两个环节,是把交易、事项产生的经济数据转化为可靠、相关信息的基础。其中记录是根据经济业务制作会计分录并通过账户归集同类数据或加工中的会计信息,报告是会计期末将账户信息排列、分类浓缩或细分,加工成相互钩稽的财务报表,来传递已加工完成、符合决策需要的信息。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事项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为了提高信息质量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概念、原则。在整个复式记账原理中,确认与计量贯穿了记录和报告两个过程,对如何记录、报告做出选择。基本顺序是:第一步确认会计信息是否应当记录,何时记录,记录于哪些账户,选用符合要素性质的计量属性,并将结果记录在账簿中;第二步确认会计信息是否应当单独列示于报表,何时列示,列示于哪些项目,选用符合要素性质的计量属性,并将结果列示在报表中。

本文认为包含记录和报告的复式簿记技术是财务会计程序的实体,因此非常重要,确认和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原则,关系到簿记工作的质量。

(四)“借”和“贷”的含义

1.表示资金流动的轨迹。按照主流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会计处理的对象是资金平衡关系,那么“借”和“贷”表示资金流动的轨迹。用于实账户时,“贷”表示资金从哪里来,“借”表示资金到哪里去;用于虚账户时,“贷”表示资金流入会计主体,“借”表示资金流出会计主体。

2.表示资源及相应要求权的变化。按照制度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会计处理的对象是利益平衡关系,那么“借”和“贷”表示会计主体所控制的资源及相应要求权的变化。用于实账户时,“贷”标记资源要求权(即主体义务)的存量及其增加,“借”标记资源要求权减少,相反“借”标记资源(即主体控制权)的存量及其增加,“贷”标记资源减少。用于虚账户时,由于收入和费用分别统计资源要求权的增加和减少,对它们而言,“贷”标记资源要求权增加,“借”标记资源要求权减少。

3.表示会计处理的操作。按照复式记账法的设计,“借”和“贷”是会计上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标记。无论在定性分析时,对它们作何解释,复式记账法要求对一项业务的处理必须满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很多情况下,比如调整账户的使用、损益结转、合并报表等,“借”和“贷”仅表示会计方法合乎逻辑的操作,本身并不具有经济意义。当然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的结果不应当违背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释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本文对会计处理的对象进行了讨论,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观点,会计处理的对象是资金平衡关系,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会计处理的对象是利益平衡关系。并且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界定,认为借贷记账法包括复式簿记和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其中复式簿记,包括记录和报告,是财务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原则。最后,在复式簿记范围内,结合关于会计对象的讨论,重新解释了“借”和“贷”的含义。本文对记账符号的解释,不是简要给出结论,而是结合经济分析得出的,从而通过“借”、“贷”两个字就能对会计处理有更丰富的理解,突出了会计言简意赅的特点。

通过本文的分析,同时得到如下启示:在叙述会计原理时,应当结合经济分析更好地阐述会计基本概念,并在完整论述复式簿记原理的基础上兼顾会计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58.

[2]包洪信.会计核算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0.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税务稽查,挑战,对策

 

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专门的会计核算软件来替代传统的手工建账、记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全过程。论文格式,对策。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不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给税务稽查带来新的挑战。

一、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区别

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除会计核算工具、会计信息载体等不同外,还存在下列差异。

(一)记账规则不完全相同

手工会计核算采用平行登记法分别登记明细账和总账,以便检验登账的正确性。会计核算软件登账(记账或过帐)操作由软件完成,登账的正确性是由软件的正确性来保证的,只要记账凭证数据录入正确,就能保证账实相符。

(二)财务处理流程类型存在差别

由于企业规模和会计业务的繁简程度不同,在手工会计核算中,以登记总账的方式不同来划分出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一般会计部门会选定其中的一种来规范本企业的财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软件处理会计数据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计算机由于处理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一般不会因会计数据量大而影响记账,因此不用区分登记总账的方式,也就无所谓区分账务处理流程类型。

(三)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手工会计核算主要靠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工作流程,加强不同岗位间的稽核工作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例如,手工会计采用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的方法来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由于会计核算软件利用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特点,在数据处理方法上与手工不同,造成了原手工会计下的部分控制方法部分地被融入到会计核算软件中,例如,只有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才能登账等规则和控制,都被编制在软件中,因此以会计核算软件运用为主的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部分地被会计核算软件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的内部控制特点主要表现为软件控制和人工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向综合控制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对税务稽查的挑战

(一)用会计核算软件易做假账,隐蔽性强

传统手工核算如果要做假账,从记账凭证开始,相应的明细账、总账、报表都必须手工记录,环节多,工作量大、痕迹明显、证据直观,因而易于发现。而计算机核算如果要做假账则由于是计算机的记账、算账、登账,其过程是计算机内的逻辑运算过程,环节少、工作量小、痕迹不明显、证据不直观,所以隐蔽性极强,查处难度大。论文格式,对策。常见的做假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利用会计核算软件中预先设置的“后门”做假。有的会计核算软件设置有打包程序,当记账凭证营业收入科目金额超过设置金额时,计算机在登帐时自动会将多余营业收入打包转走,不记收入账簿。

2、在数据录入时做假。在计算机中制作记账凭证时,更改数据或会计科目编码或记账方向,由计算机自动产生一套的假凭证、账簿、报表,打印出来的假账、假报表无修改痕迹,且计算机是根据输入的假信息自动试算平衡,会计逻辑关系也没有破绽。这种在输入记账凭证时做假的手法,稽查人员很难全面的进行核查比对,只能采取抽查办法,抽查就难免有漏网之鱼,难于兼顾全面。

3、利用部分可修改程序做假。由于各种财务软件的编制程序是按系统层次结构组织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更改或添加的。以工业财务会计核算软件为例,会计信息系统一般包括7个子系统模块:财务处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材料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产品成本核算子系统、产成品销售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论文格式,对策。各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可进行修改。模块与模块之间是通过定义文件连接产生报表,而定义文件的取数也是可以通过人工修改的。计算机中各种执行文件很多,要在众多的文件当中寻找做假程序文件或查处不合法定义文件不是件容易的事。

4、修改数据库做假。在制作记账凭证时输入正确数据,在计算机中生成一套正确的账、表后,又重新进入账、表数据库,手工在数据库修改相关账、表数据,然后再打印出来。这样产生的假账隐蔽性更大,因为记账凭证的信息与原始单据是一致的,会计逻辑关系也是正确的,人仍不易想到凭证与账、表的数据不一致。

(二)会计核算软件版本繁多,稽查人员难掌握、难鉴别

当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既有各部门、各系统自行开发研制的具有特性的软件,又有商品化软件,无论是规模、研发人员水平,还是设计语言,设计标准都不尽相同,软件系统林立,版本繁多。税务稽查人员要全面熟悉并掌握这些软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税务稽查队伍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相对滞后,很难对各种财务会计核算软件的编制程序、应用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做出鉴别。

(三)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1、认证监督机制滞后,财政部从1994年始至今,相继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规章,由于刚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缺乏检查和处罚措施,在现实中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研制、销售、安装、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放任和无序状态。

2、税务部门对此项管理工作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规定了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第六十条又规定了纳税人对此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税务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这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和税务部门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会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管理工作执行情况很不理想。

3、软件开发公司出于自身知识产权保密性的考虑,不希望使用单位报送,而使用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报送。且大多数财务软件开发商都使用了加密装置,如果开发商或使用单位不提供加密狗,税务部门无法对其应用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核。

三、应对会计电算化的税务稽查对策

会计电算化乃大势所趋。税务稽查只能正视这一现实,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一)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

1、建立会计核算软件市场准入机制。以法规形式进一步要求所有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在进入市场前,都必须经国家指定部门的鉴定认可后方可生产销售,自行研制或委托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经国家指定部门评审后方可使用。论文格式,对策。

2、税务机关应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会计核算模拟数据模型,对纳税人报送的会计核算软件利用模拟数据对其合法、合规及准确性进行审查和分析。对经审查不符合国家财务会计核算要求的软件,应责令纳税人停止使用。论文格式,对策。

3、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会计核算软件报送工作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处罚措施,督促纳税人按期报送会计核算软件和软件使用说明书,对各种会计核算软件实行档案化管理。论文格式,对策。

(二)对电算化税务稽查在法律上予以规范

应在立法上明确,税务机关有权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纳税人开展电算化手段的税务稽查。

税务机关应制订电算化税务稽查规程,规范电算化稽查的对象、方式、过程及税务人员对企业的电子资料的保密责任等。

(三)编制会计电算化稽查软件

在目前条件下,可在现场实施稽查之前,组织稽查人员分析研究企业上报备案的会计核算软件,借助企业本身的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稽查,同时积极摸索编写税务机关自己的电算化稽查软件,在实践中试用和完善。

(四)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素质

目前,不少税务稽查人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单靠现有的稽查人员还难以实施会计电算化稽查。因此,建议采用由税务稽查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相结合,组成电算化小组的形式开展税务稽查。税务稽查人员必须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培训,只有这样,税务稽查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国斌、王忠孝.新编会计电算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初级会计电算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韦艳兰、地方税务稽查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会计造假;账务;程序;改革

账务处理程序是对于不同会计岗位、不同会计工作的前后衔接关系的一种有机安排,也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的形成过程,通常也可称为会计核算程序。在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阶段形成相应的会计资料,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且这些会计信息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显然,建立科学、严谨的财务处理程序,揭示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通常应呈正向变动趋势),改善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加强会计内部监督,这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存在的不足

目前,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多种。按照登记总账的时间和方法的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分为: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其中,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大中型企业广泛采用的。本文将这些账务处理程序称为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强调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先后衔接关系;二是强调凭证、账簿、报表的核对相符。很显然,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为中心的,突出强调了会计的纠错功能。然而,从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会计工作中的错漏,而在于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参与舞弊——会计造假,传统账务处理程序在防治会计造假方面显得没有针对性。

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目标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它们构成了会计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组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回顾会计发展与进化的历史过程,每当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时,通常会对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产生重大的冲击,由此带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的重大变革与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演变为知识经济形态。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速。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社会特征。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必将带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重大革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企业在开展决策时所面对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使用人也因此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围绕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改革方兴未艾,而会计工作体制改革应该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因为会计环境的变化已经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体制构成了冲击:第一,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带来挑战,更加需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会计人员;第二,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开展,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得到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的扁平化成为必然;第三,类似高智商犯罪的会计造假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迫切需要建立以防治会计舞弊为核心的会计监督、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由此看来,包括账务处理程序改革在内的会计工作体制改革,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建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

为了切实增强会计内部监督的职能,从会计工作本身寻找扼制会计造假的策略,应积极开展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改革。同时,考虑到应加强会计工作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配合的需要,建议采用一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这种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流程如图:

→表示工作关系;←→表示双向对账;……… 表示交流关系

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基本业务流程可分为五步,即制单——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对账——报表,具体而言:

第一步,制单。这一步主要工作在于审核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采用通用记账凭证即可)。但与传统账务处理程序不同的是,制单人员还应在记账凭证上注明该笔业务在下一步处理即登记日记账或明细账过程中将要涉及哪些岗位或记账人员,以利于明确凭证的传递方向。

第二步,登记日记账及各种明细账。在这一环节,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未明确岗位分工问题,但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建议在该环节分成五个岗位,即: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业务、融资业务、出纳。通过这种具体的岗位分工,以强调不同岗位对会计信息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利用不同岗位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会计外部监督与审计工作。现实工作中落实这一环节时,可参照注册会计师分循环审计的做法,将五个岗位与有关账户进行合理划分,具体划分结果见表1:

需要强调的是,这五个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应结合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等作适当调整,在遵守内部牵制的前提下,可以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大中型企业应做到五个岗位分设,小型企业也可以简化合并。

第三步,登记总账。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总账岗位应完成两大职责:一是根据记账凭证按月或每十天汇总登记总账账户;二是按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编制半年报或年报之前,重新考虑有关资产与负债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的合理性,必要时,应计提多种资产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并根据计提情况登记有关总账(通常不需要登记明细账)。

第四步,对账与审阅。进行账务处理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防治会计舞弊,因此,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应特别强化这一步的功能。现实工作中落实这一步时,应注意加强不同岗位之间账目的核对审阅,注意分析不同岗位会计信息之间的合理性,另外还要注意加强总账与日记账、明细账的核对相符。为做好对账与审阅工作,应设立专门的稽核岗位,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审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参与有关会计数据的审阅。

第五步,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步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无明显差异,按照有关会计准则与法规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填列有关报表项目数据即可。

从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来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但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加强了会计岗位分工,突出了会计数据的内在联系;二是加强了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了会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防治会计造假有积极的作用。

四、改革账务处理程序的重要意义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建立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制单、对账与总账这三个岗位的责任明显加强,职责范围也明显拓宽,对这些岗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对账与审阅环节,会计人员需要分析会计数据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审计的沟通,这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有效地防治会计造假。现实工作中的会计造假,大多属于会计人员屈从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意、指使或强令而被动造假。针对这一现状,在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特别强调了对账与审阅的功能,必要时可要求注册会计师介入,这对防治会计人员被动造假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岗位分工更加具体、明确,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尤其在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环节,按照经济业务的本质属性划分了销售、采购、生产、融资、出纳等五个岗位,这不但加深了会计人员对于经济业务的理解与监督,同时也明确了业务经办人员与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和等待,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结论: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会计造假问题,应强调会计岗位的分工,建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但这种账务处理程序尚未在现实工作中得到检验,本文只是提出建立这种新型账务处理程序的构想,希望能得到现实会计工作的验证,并对有关问题进一步交流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 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1,(9).

[2] 冯巧根. 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0,(3).

[3] 史习民.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2001,(4).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业务流程 基础会计 教学程序设计

民办本科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多数是先讲理论知识,再单独设立其实训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应用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理论课与实训课单独开设,有其不完善之处。首先,学生反映专业知识比较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其次,目前的理论教学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的,根据大多数本科教材的编写体例安排教学程序,一般先讲授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制造业主要业务处理等,然后讲授会计凭证、账簿登记等内容。前部分为理论知识,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不透彻,不清楚为什么学这些知识,不明确在将来的工作中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也会谈及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深刻印象。后半部分除理论内容外,涉及到实际会计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实操能力,教师在理论课上会安排一部分实操练习,但是由于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操作,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

一、提出的依据

(二)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会计工作也有其规律性,即按照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登记、最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一规律是会计工作所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遵循其工作规律,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程序。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理论知识应为其技术、技能服务。这就是说在学习某项技能之前或在其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更加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职教改革背景,基础会计的教学设计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同时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适当指引与启发,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学习,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程序,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步骤,按照会计真实业务流程作为授课程序,在需要的地方引入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讲这部分理论知识,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贯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程序设计

基础会计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要求的基本素养,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会计方法、会计技能完成实际日常会计工作任务。基于以上依据及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基础会计教学程序进行如下设计:

(一)会计基础知识概要介绍。以提问、引导的形式,对会计做简要介绍,比如:什么是会计?(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会计的产生、概念)会计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讲授会计的目标,由会计的目标引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是使用者用来决策的,所以会计信息必须真实,从而引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展示纸质会计报表样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方法?(讲授会计的方法,后面的学习会用到这些方法)会计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讲授会计的职能,可以展示装订好的凭证与账簿)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讲授会计主要账务处理程序,引导学生最后的程序是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就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与会计的目标相呼应)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日常经验的表述,教师可以先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进行引导与解释,将学生的答案与书面语言相衔接,让学生能够理解专业语言的含义,避免听到专业术语就已茫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展示会计的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展示即可,不用多讲。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简单,不要过于深入,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概要性的了解,不要求学生强行记忆。

由于会计工作的真实业务流程是:首先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无误之后,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簿的记录进行核对无误后,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报送。基于会计真实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主要载体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可以这四个载体为主线,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程序的设计。

(二)原始凭证。

3.原始凭证的填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空白原始凭证如发票,给出一个日常业务,比如某年月日从爱心文具店购买了8支碳素笔,每支2元,文具店如何开具发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比照填好的原始凭证,填写空白发票。这个过程可以慢些,但一定让学生亲自做,树立学习信心,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学生会填列基本的要素之后,即可对数字文字的书写、银行票据的填列、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列等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组织典型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由简到繁、设计的业务内容尽量全面一些,但无需太多,可以包括制造业的典型业务,如资金的取得、固定资产的购置、采购材料、领用材料、产品成本、销售、费用、款项的收付等业务的原始凭证。并要求学生保留,以便为记账凭证的学习做准备。

4.原始凭证的分类。此时,学生手中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原始凭证,试问学生怎样把它们进行分类?经引导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即可,其他的教师补充。

5.原始凭证的审核。试问学生原始凭证是否有错误的可能?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始凭证是需要审核的,审核无误之后,才能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那么,审核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整理列示需要审核的内容,如果学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教师补充列示。

(三)记账凭证。再简单回顾会计核算流程,第二个步骤应当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从而过渡到记账凭证的讲解。

1.记账凭证的内容。用多媒体或直接展示纸质记账凭证,让学生看清楚记账凭证有哪些内容,与学生一同列示。

2.记账凭证的填制。试问学生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如何填制呢?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因为前面讲过会计业务流程,学生一般能够答出,但如何填制的问题,只能答出时间的填制,其他都无法回答,此时可以问学生,这张凭证中有没有不懂之处?学生可能指出摘要、会计科目、借方、贷方不懂。提示学生为了填制记账凭证,需要解决两个基础问题,一是将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涉及会计对象、会计六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等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的填写问题;二是借贷记账法(涉及复式记账法的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借方贷方的填列问题。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以下内容;

(1)会计对象。举例的方式引出经济业务,强调会计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经济业务。经济业务数量繁多,需要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从而引入会计要素。

(2)会计要素。可以从企业刚刚成立讲起,引出资金的来源与占用,分别形成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借入的款项形成负债,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形成资产。收入、费用、利润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分别讲解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并引出会计等式。

(3)会计科目及账户。指出会计科目是会计六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并对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进行简要讲解,了解会计科目表。讲授账户的概念、基本结构、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教师指出账户是为了数据的归集而设置的,在讲授账户的基本结构时,可以给学生展示空白账页及记录数据的账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到账页上要记录大量的数据,并引出其简化形式,即T型账。

(4)复式记账法。通过举例的方式简介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引出目前使用广泛的借贷记账法,该方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该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账户的性质,必须强化记忆。以例题的形式对借贷记账法进行初步运用,分析经济业务,以分录进行记录,讲授分录如何书写(指出实际工作中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应当填制到记账凭证上,鉴于目前各种考试对业务处理仍使用会计分录,所以在此处还是应当讲分录的写法),并让学生试算平衡表。

(5)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填制。教师指出填制要求。之后,先让同桌或小组成员相互审核,审核哪些内容呢?让学生将他所审核的内容写到黑板上,教师补充。利用学生手中的原始凭证,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制造业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得到了练习。在处理成本结转的业务时,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应督促学生认真学做。简单介绍凭证的传递与保管,择期让学生把这些凭证粘贴、整理、装订成册,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为账簿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账簿。

1.账簿的概念、作用、分类及内容。回顾账务处理程序图,准备好记账凭证,开始账簿的学习。简要介绍账簿的概念、作用,强调账簿是账页的集合,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设置的。教师准备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活页账等对学生展示,并引出账簿的分类。展示账簿的封面、扉页、账页及账页中所记录的内容。

2.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求。演示账户的设置,并以记账凭证中的某项业务为例进行登记,指导学生登记,使学生对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有感性认识。学生对登记的过程有基本认识之后,指出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并以学生保留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首先登记日记账及各类明细账。

3.账簿的平行登记。登记完毕明细账之后,问学生,是不是大家登记的账簿100%正确呢?引出为了防止记错账,采用试算平衡表及账簿核对进行检验,试算平衡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学做即可。为了核对账簿,会计上有专门的方法就是平行登记。此时让学生们观察自己记录账簿的名称是明细账,那平行登记指的就是发生的同样业务要在明细账及总账中同时登记,并指出总账与明细账的不同。那么依据什么登记总账呢?

4.账务处理程序及账簿核对。引出根据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简单知道名称,并主要学会应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然后引入科目汇总表如何编制,提问学生明细账是根据什么登记的?学生回答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这些业务在总账中也要反映出来,那么说总账登记的最终依据应当是记账凭证,只不过在中间借助了科目汇总表而已,所以科目汇总表应当根据记账凭证进行汇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制完成科目汇总表之后,再演示总账的登记。随后,演示总账与所属明细账的核对。 5.错账更正。试问学生,账簿核对出错误怎么办?引出错账的更正,讲明几种错账的更正方法及适用情况。

6.对账及财产清查。期末,有对账和结账两项工作,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简介基本含义。对账是保证账簿记录真实可靠的专门方法,一般在期末进行。财产清查是账实核对的重要方法。简介财产清查的含义、作用、方法,重点讲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若发现账实不符,要进行账务处理,了解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简单介绍结账的概念、程序、方法,以演示为主。简介账簿保管规定。

(五)会计报表。回顾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指出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产品,再回顾会计目标――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报表就是根据核对无误的账簿数据为依据编制的,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载体。由于一般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会学习专门的报表课程,在此阶段,简要介绍会计报表的概念、种类、编制的一般要求,为了使学生了解完整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各种报表的填制还是要讲的,但一定要简练。在讲授会计报表具体填列之前,试问学生,报表什么时候填列?引出在会计期末做会计报表,从而引出会计分期假设,继而讲授会计的其他假设,由于已经有前面的诸多练习与操作,此时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这些假设的含义。在介绍四张报表时,简要介绍各报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即可。在讲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时,可以从会计六要素引入。实际操作时,可以学生保留的账簿中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填列,主要采用演示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一同填写完成。应当指出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不可缺少的部分,简介其含义即可。提示学生以上我们所做的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就是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业务,即会计对象的反映,并形成会计的产品――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以便提供对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与会计的概念、对象、方法、目标、流程等相呼应。

(六)案例演练。学习基本的内容之后,可以将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复制,让学生演练真实案例,也可以安排一轮分岗位的实操练习,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初步了解。

三、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程序,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基本内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启发引导、举例、演示、小组讨论与操作、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惯,培养其守法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考核方式

考核应从对知识的重点考核,到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试可以卷面的形式考核,重点考核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内容,比重占30%;实践部分考核必须有教师监考,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操作完成,比重占40%;平时学习的主动程度、参与程度、积极程度、课堂操作的实际效果等评价得出平时成绩,比重占30%。

五、教学实践与效果

笔者在我校审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优于以前各届学生。课堂状态方面,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广泛参与各种实操训练,杜绝上课看手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知识理解方面,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边讲边实践,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期末成绩方面,前三届学生基础会计的平均分为67分,经过该教学程序的实施,期末平均分75分,提高8分,该平均分有实训占比增加的因素,原来的实训考核占20%,现在占40%,这一方面增加了平均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实操能力有所提高。

账务处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会计报表

对于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新课程,其理论知识体系及其学习方法,甚至连语言的表述方式与以往的课程不同,以致学生学习入门困难;而且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内容繁多且比较分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课程的重点。为此,要使初学者学好这门会计基础课程,笔者认为首先应让初学者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只有我们了解它的内在结构,才能真正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课程内容及各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主要就是介绍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方法中的基本环节,是会计工作的起点。当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首先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按照事先设置的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原理,编制记账凭证,然后再起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笔者将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是当经济事项发生时填制或取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如:收据、购货发票、借款单、车票、领料单等。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需要相关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下面就实例进行说明。

例: 20X5年3月18日,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丙材料10吨,单价2 000元,价款20 000元,增值税率17%。材料验收入库,价税款尚未支付。(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是原始凭证,以上是理论教学中采用的文字表述。

甲公司业务处理:

借:原材料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3 400

贷:应付账款 23 400

乙公司业务处理:

借:应收账款 23 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 400

该项业务,对甲公司来说,是增加了一项负债(应付账款)对乙公司来讲,是一项资产(应收账款)增加;可见该项经济业务发生,对于各公司而言,是不同的权利与义务,这里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什么是会计主体,也就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是谁;而乙公司在销售当日未收到货款,是否确认收入,又涉及到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又建立在会计假定(会计核算的基础前提)的基础之上,这就解决了何时入账的问题,而入账金额,又需要我们明确计量属性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从经济事项发生(即原始凭证)到会计分录的编制(即记账凭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基础等相关的基础理论,这些知识均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甲、乙公司的会计分录中涉及到的会计科目(账户名称)有:“原材料”、 “应交税费” 、 “应付账款”等,而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而为何运用这些账户反映此项经济业务呢?这些相关账户又分别核算什么内容呢?这需要我们对会计科目原理和账户的内容进行学习;甲公司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原材料和应交税费,贷方反映应付账款,这是复式记账原理所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需要结合经济业务,才能得到初步理解及熟练应用。所以,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对前三章的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后的学习成果。

(二)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凭证,用以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但由于凭证数量繁多,又零星分散,缺乏系统性,而且每张记账凭证只能反映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不能集中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活动的整体情况,为弥补会计凭证核算方法在提供信息方面的不足,就有必要将大量分散的会计凭证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将相关信息登记到账簿中来,以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这就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

(三)根据账簿记录与财产物资核对(即财产清查)

由于账簿反映各项财产物资的账存数,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漏记、重记等错误,在财产在保管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使得实存与账存会产生差异,为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性,为政府、企业管理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就必须进行财产清查,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与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物资账存与实存是否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以保证账面记录的正确性,并为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

(四)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账簿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所反映的信息比凭证中的信息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但就某一期间经济活动的整体情况而言,各个账户反映的信息仍然是比较分散的,而且不能一目了然地集中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因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分散在各个账户的信息给予汇总,即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凭证――账簿――报表,三种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了一个基本循环。由于各单位性质不同、规模大小、经济活动的繁简程度及管理要求不同,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账务处理程序,账务处理程序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讲,就是从取得、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至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最后编制报表为止的整个过程的组织程序和方法,账务处理程序融汇各章内容于其中。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中方法的比较

(一)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方法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教学方便,在理论教学中讲述复式记账时,使用会计分录和“T”字型账户,学生往往弄不太清楚会计分录、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的关系,不能够直观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所在。如原始凭证在课程讲授时是通过文字表述经济业务进行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是大量原始单据。而会计分录和“T”字账是教学中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方法和手段,而其在会计工作中是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进行的。

(二)通过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理论知识联系到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中去,学生才能对会枯燥、抽象的计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完成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密切结合,使初学者能够真正掌握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训环境和条件,尽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实训材料,带领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将教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结束论

整个框架体系的搭建、主要内容及关系的分析,为会计初学者呈现了一个清晰的会计基础知识框架体系,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透过结构体系的搭建,通过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比较,能够让学生们理清学习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准确、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辉.基础会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