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例6篇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文1

关键词:高校财务 报账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7-02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扩招扩校活动使高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不断壮大的高校的人员和资产规模同样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特别是财务报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肩负的重要纽带作用使其成为衡量高校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最直接的标准;然而在实践中一方面出现了师生“报账难”、“报账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财务工作人员也出现报账工作量大、压力大、效率低等问题,这就可能直接引发师生和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本文即着眼于高校报账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当前高校财务报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信息不对称。现在高校财务报账过程中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需求者、处理者、监督者。需求者主要是指广大师生及与学校有财务来往的单位和个人;处理者主要就是指前台报账业务的受理人员,当然也包含整个报账流程的后续参与者;监督者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财务审计部门,另一个就是国家及学校的财经法规。财经法规由于其固有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就决定了需求者不可能全方面及时地掌握,很多学者就描述为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不是仅仅是信息沟通的问题,而是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的沟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财务的专业性和严肃性。那么对于一些简单的票据整理、粘贴,签字流程的把握等似乎觉得很简单,一旦出现瑕疵往往就会带来不小麻烦,出现重复跑路等现象也是存在的,这也就体现了财务工作的严肃性。其次,可能就是作为零星的个体需求者对报账业务的结果需求的关注,往往就容易让他们忽视了流程的关注,一旦报账不成就有可能会情绪不满。最后,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就必须要求有相关的与个体对接的沟通平台的存在,往往高校在搭建平台时缺乏服务意识和问题化解分流设计,最终就会把一些沟通失败的消极结果直接由财务过程处理者和需求者来化解处理,往往流程处理者他们不是最好的处理者,可能矛盾就会被激化,最终高校财务部门就下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部门。

第二,现行财务制度存在弊端。各高校在国家财经法规的统一要求下制定了本校的财务制度,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财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方面是财务制度制定上的弊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和使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在财务报销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的制度往往跟不上现实工作的需要。如高校的报销“一支笔”制度,本身这套制度是为了明确责任,加强财务管理,但是往往在签批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然而这仅仅是报账前期业务,所以对于经费的使用和审批应该探索相应的灵活多样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就是财务制度的执行弊端。现行的财务制度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认真审核相关财务资料,但是随着现代高校建设的需要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在一些新情况出现时财务人员无法准确的对相关业务合规性进行判断,这就需要领导拍板,部门无法确定还有可能上到校级办公会处理,一旦微妙往往就可能出现踢皮球的现象,最终使得报账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财务管理问题。财务管理主要表现在财务处理和财务控制两个方面。现在高校的业务范除了传统的项目外,越来越突出表现在一些非传统项目上。财务人员日常核算量大大增加,报账业务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报账业务的工作人员更加细分和专业化,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报账过程中依然是“一包揽”,人员不足和报账业务知识不足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自然就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现代高校财务工作,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高校的财务报账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阶段:每学期开学和结束阶段,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把握好这规律,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加大对报账业务的管控,分流和集中相结合。另一方面,是财务风险控制,这主要考虑的是备用金不足的问题。高校财务报账业务绝大多数需要与银行对接,由于时滞等原因就可能诱发报账业务问题。所以财务管理问题必将是一个困扰高校报账业务完善的常态化问题,应该得到相关管理决策者的重视。

二、完善高校报账业务的措施

(一)信息分流,提升报账效率

报账业务的优化和完善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报账前的准备工作;其二,报账的流程处理工作。一般来说报账流程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所有报账前的准备工作就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紧迫性。那么在报账前我们前面指出了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应该在信息对称上下文章。

信息分流管控,是一个完善报账业务有效的方法。绝大部分在校师生都没有相对完善的财务报账常识,对于如何报账认识上存在片面性。由于师生相对比较分散,而财务工作又比较集中,这样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凸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报账准备工作做好,这样就可以减少报账处理过程中的反复调整补充。这个准备工作就是实现大多数常规报账项目信息的分散化处理,也就是在各学院培养或设立处理报账问题的工作人员,让基本都问题都消化在各个二级单位内部,这样就减轻财务部门的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其次,把一些重要的、学院内部处理不了的问题在分流到财务部门的专职咨询岗位,最后就是对于重大的、复杂的问题分流到财务处理人员手中,这样就可以在基层单位实现大部分问题的处理,自然就使得财务部门的压力分流,报账难的现象会得到巨大的改观。

(二)完善财务处理平台建设,实现多元化的财务处理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财务管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新媒体为媒介的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进一步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及时的披露相关业务流程、财务信息、财务制度等等,同时对于现代化的:互联网报账系统、无现金报账等高效、便捷的报账方式具有迫切的需求。

多元财务处理平台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现在一些高校的报账平台的建设仅仅是个别化的现象,对于大多数高校缺乏一套如会计电算化系统通用的财务管理系统。往往由于资源缺乏、人才短缺导致目前仍然采取单一传统的报账手段,费时费力。所以一方面对于有条件进行单独开发建设的高校可以自己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高校特别是区域联系紧密的可以采取联合攻关或与第三方合作共赢的模式实现报账平台的打造。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流程

平台搭建成功后,离不开财务制度和财务流程的保障。报账业务的高效、快捷就是在良好制度设计下的财务流程的有序展开。

财务制度是一切财务工作开展的前提。报账业务的开展正是对财务制度的忠实执行。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和完善对报账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报账业务的监督制度的设计。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保证高校报账业务的连续和高效。报账制度规范的重点就是对事前审批控制和事后的审核控制。事前制度安排让报账业务需求者材料合规,事后制度安排让责任明晰程序合法。

财务控制,特别是对流程的控制优化是财务报账工作完成的保证。流程繁复冗杂、责任划分不清是报账业务低效的重要原因。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实际的报账流程,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理念, 通过流程分析, 抽取出造成整个过程效率瓶颈的关键流程, 把耗时多、基础的流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化解到报账业务大厅之外,通过主体和支部的协同作用消化分解“报账难”的问题。

(四)关心财务工作人员,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高校应当关注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生存状态。一方面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和待遇留住现有人才,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为其发展成才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自己的部门文化,增强部门认同感和员工职业认同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吸引外部人才。这样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使得部门永葆生C。

在财务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形成你追我赶,利用空闲业余时间自觉地充电,不断更新、提高业务综合能力。最后高校财务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对岗位职责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及技巧,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完成相关财务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琴珍,孙思惟.高校财务报账模式发展转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5(3)

[2] 向桂云.新形势下关于提高高校报账效率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2(2)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 课程内容设计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信息化下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也是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的考试内容之一。该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电算化基本原理以及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该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首先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会计电算化(用友T3)软件的操作实务,能够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电算化处理。本文主要以中小企业常用的用友T3软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内容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概述

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整套程序。通过对工作整体流程的分析,设置若干可以操作的“能力训练任务”,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完成每一项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的教学内容设计区别于原有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旨在使学生在模拟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实际工作和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就业。从这一点上说这种改革与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岗位需要的基本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些是学科体系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能力训练任务,这些任务是完成整个工作过程最典型的工作任务、最符合职业岗位特征的工作任务,能够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分析,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本文仅以会计电算化(T3)为例,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过程分析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二、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分析

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是后续学习情境设计及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用友T3软件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与ERP比较,功能要更简单。本人认为,中小企业从手工会计核算转化为会计电算化,最终实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按照以下过程来实施。

(一)准备工作

此处所指的准备工作是企业由手工会计核算转化成会计电算化应该准备的各种基础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会计核算制度、机构设置、人员信息、存货核算、外币核算、往来单位、开户行及会计科目和余额等。会计电算化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种转化,实现电算化需要将原手工帐中的信息录入系统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这些信息是后续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基础。

(二)建立帐套,分配权限

帐套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每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都有一套相互关联的账簿体系,把这一套完整的账簿体系建立在计算机系统中就称为一个帐套。一般一个企业只用一个帐套。一个账套可以存放企业不同会计年度的数据。建立企业账套时,需要向系统提供以下表征企业特征的信息,如账套基本信息、核算单位基本信息及账套核算信息等。

权限的分配类似于手工账务处理中的岗位分工,即明确信息化中人员的具体分工,一般中小企业人员包括出纳、会计和会计主管。有些单位还可由会计兼任会计主管。

(三)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是将通用会计软件转化成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的专用软件的过程。初始化需要录入企业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各种基础信息以及各子系统的期初余额。

初始化设置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整个会计软件系统的设置,称之为基础信息设置;另一部分是针对某一应用功能模块的设置,如账务参数设置、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收付结算设置等,通常可称之为系统环境参数或系统运行要素。三是账务系统初始数据录入。

(四)日常业务处理

系统初始化工作完成后,企业就可以开始进行日常业务处理了。日常业务处理一般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每个月的日常业务分布于各子系统,基本流程与手工会计处理流程一致,遵循“填制记账凭证凭证登记账簿”的流程,记账凭证按其编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手工填制凭证和机制凭证。机制凭证包括利用总账管理系统自动转账功能生成的凭证以及从其他子系统中生成传递到总账管理系统的凭证。

(五)月末结账

处理完一个月的业务后,需要对系统进行结账,会计电算化系统结账包括子系统结账和总账系统结账,只有各子系统记账完毕后,才能进行总账系统的结账。

(六)报表编制

报表编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账务处理完成以后,需要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信息。

以上六个步骤是会计手工核算转化为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步骤,也是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过程,上述工作过程及任务可以用流程图表示:

图1 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流程图

三、会计电算化(用友T3)教学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分析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情境设置如下:

(一)学习情境一:建立帐套,分配权限

该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任务:

1.建立账套:根据企业基本信息,建立企业信息化处理的账务平台。

2.分配权限:根据企业人员分工情况,将各会计岗位人员录入系统,并为每一位操作员赋权,明确分工,加强岗位责任制。

3.账套备份与恢复:每次对企业业务进行处理后,都要将信息进行备份,作为会计资料进行妥善保管。还可根据需要,恢复信息。

(二)学习情境二: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包括两项任务:

1.基础信息设置。 是针对整个会计软件系统的设置,包括部门档案录入、职员档案录入和往来单位信息录入等企业基础信息的设置。这些信息可以在所有子系统间共享,所以是针对整个会计软件系统的设置。

2.子系统初始化。子系统初始化是针对单个系统内容的设置,在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具体包括总账系统初始化、固定资产系统初始化、工资系统初始化和供销存系统初始化。

总账系统初始化包括总账系统参数设置及期初余额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固定资产帐套、设置基础信息以及输入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工资账套的建立、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包括建立工资帐套和基础信息设置两部分。购销存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包括基础信息的输入和期初数据的录入。

(三)学习情境三:日常业务处理。

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指凭证处理和账簿的处理。会计电算化中凭证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工录入,另一种是通过其他子系统生成转入。账簿的处理主要在总账系统。所以日常业务处理涉及到各个子系统,该情境下任务的设置如下:

1.总账系统业务处理。 通过总账系统处理的业务主要包括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和记账及总账系统月末处理。

2.固定资产系统业务处理。 固定资产系统主要处理固定资产增减业务、固定资产变动业务和累计折旧计提业务。

3.工资管理系统业务处理。工资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工资分摊业务、工资发放业务和个人所得税处理业务。

4.购销存系统业务处理。购销存系统主要处理采购订货业务普通采购业务(单货同行)销售订货业务普通销售业务(单货同行)材料领用业务产成品入库业务。

5.账簿查询。 在总账系统记账完毕后,系统可以提供账簿查询的功能,对各种账簿进行查询和分析,同时还可提供账簿和凭证联查。

(四)学习情境四:月末结账

月末结账是在日常业务处理完成以后,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子系统进行结账,从而对本月的业务进行总结,并为下一期的处理做准备。月末结账包括工资系统结账、固定资产系统结账、购销存系统结账和总账系统结账。其中,总账系统结账应在其他子系统结账后才能进行。

(五)学习情境五:会计报表编制

会计报表编制是会计业务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电算化中会计报表的编制包括用模板生成报表和自定义报表两种方式,其中自定义报表包括报表格式设计、数据处理等内容。

上述学习情境和任务的设计以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的设计,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文3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文4

【关键词】会计造假;账务;程序;改革

账务处理程序是对于不同会计岗位、不同会计工作的前后衔接关系的一种有机安排,也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的形成过程,通常也可称为会计核算程序。在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阶段形成相应的会计资料,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且这些会计信息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显然,建立科学、严谨的财务处理程序,揭示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通常应呈正向变动趋势),改善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加强会计内部监督,这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存在的不足

目前,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多种。按照登记总账的时间和方法的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分为: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其中,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大中型企业广泛采用的。本文将这些账务处理程序称为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强调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先后衔接关系;二是强调凭证、账簿、报表的核对相符。很显然,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为中心的,突出强调了会计的纠错功能。然而,从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会计工作中的错漏,而在于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参与舞弊——会计造假,传统账务处理程序在防治会计造假方面显得没有针对性。

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目标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它们构成了会计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组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回顾会计发展与进化的历史过程,每当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时,通常会对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产生重大的冲击,由此带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的重大变革与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演变为知识经济形态。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速。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社会特征。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必将带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重大革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企业在开展决策时所面对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使用人也因此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围绕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改革方兴未艾,而会计工作体制改革应该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因为会计环境的变化已经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体制构成了冲击:第一,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带来挑战,更加需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会计人员;第二,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开展,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得到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的扁平化成为必然;第三,类似高智商犯罪的会计造假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迫切需要建立以防治会计舞弊为核心的会计监督、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由此看来,包括账务处理程序改革在内的会计工作体制改革,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建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

为了切实增强会计内部监督的职能,从会计工作本身寻找扼制会计造假的策略,应积极开展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改革。同时,考虑到应加强会计工作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配合的需要,建议采用一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这种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流程如图:

→表示工作关系;←→表示双向对账;……… 表示交流关系

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基本业务流程可分为五步,即制单——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对账——报表,具体而言:

第一步,制单。这一步主要工作在于审核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采用通用记账凭证即可)。但与传统账务处理程序不同的是,制单人员还应在记账凭证上注明该笔业务在下一步处理即登记日记账或明细账过程中将要涉及哪些岗位或记账人员,以利于明确凭证的传递方向。

第二步,登记日记账及各种明细账。在这一环节,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未明确岗位分工问题,但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建议在该环节分成五个岗位,即: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业务、融资业务、出纳。通过这种具体的岗位分工,以强调不同岗位对会计信息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利用不同岗位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会计外部监督与审计工作。现实工作中落实这一环节时,可参照注册会计师分循环审计的做法,将五个岗位与有关账户进行合理划分,具体划分结果见表1:

需要强调的是,这五个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应结合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等作适当调整,在遵守内部牵制的前提下,可以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大中型企业应做到五个岗位分设,小型企业也可以简化合并。

第三步,登记总账。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总账岗位应完成两大职责:一是根据记账凭证按月或每十天汇总登记总账账户;二是按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编制半年报或年报之前,重新考虑有关资产与负债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的合理性,必要时,应计提多种资产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并根据计提情况登记有关总账(通常不需要登记明细账)。

第四步,对账与审阅。进行账务处理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防治会计舞弊,因此,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应特别强化这一步的功能。现实工作中落实这一步时,应注意加强不同岗位之间账目的核对审阅,注意分析不同岗位会计信息之间的合理性,另外还要注意加强总账与日记账、明细账的核对相符。为做好对账与审阅工作,应设立专门的稽核岗位,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审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参与有关会计数据的审阅。

第五步,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步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无明显差异,按照有关会计准则与法规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填列有关报表项目数据即可。

从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来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但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加强了会计岗位分工,突出了会计数据的内在联系;二是加强了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了会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防治会计造假有积极的作用。

四、改革账务处理程序的重要意义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建立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制单、对账与总账这三个岗位的责任明显加强,职责范围也明显拓宽,对这些岗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对账与审阅环节,会计人员需要分析会计数据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审计的沟通,这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有效地防治会计造假。现实工作中的会计造假,大多属于会计人员屈从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意、指使或强令而被动造假。针对这一现状,在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特别强调了对账与审阅的功能,必要时可要求注册会计师介入,这对防治会计人员被动造假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岗位分工更加具体、明确,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尤其在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环节,按照经济业务的本质属性划分了销售、采购、生产、融资、出纳等五个岗位,这不但加深了会计人员对于经济业务的理解与监督,同时也明确了业务经办人员与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和等待,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结论: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会计造假问题,应强调会计岗位的分工,建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但这种账务处理程序尚未在现实工作中得到检验,本文只是提出建立这种新型账务处理程序的构想,希望能得到现实会计工作的验证,并对有关问题进一步交流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 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1,(9).

[2] 冯巧根. 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0,(3).

[3] 史习民.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2001,(4).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文5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1] [2] 

.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账务处理的主要流程范文6

【关键词】ACS系统;基层央行;会计核算

一、ACS系统简介

ACS系统是专门用于人民银行处理金融会计业务以数据集中核算方式操作的软件系统。运用其“支付系统”主要办理人民银行内部资金规划业务且为金融客户、组织提供资金清算等服务。ACS系统的建成是想在全国仅设立一个或少数几个业务处理中心,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全球人民银行数据一体化管理,包含报表的打印、查询、生成等工作;业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系统业务的管理工作和账务处理。全国不再另行设置数据集中录入中心,分行为业务终端,总行为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的主体。

二、ACS系统对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由数据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的模式,其做法是建设全国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将所有账户集中摆放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按既定的标准和流程处理账务,通过一系列交易、计算过程,将账务直接记载于目的账户,账务数据全面存储于会计档案数据库。

(一)核算方式

ACS系统上线后在央行的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的大前提下,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将在业务处理中心完成,实现全国会计数据核算集中化管理。ACS系统上线后,基层人民银行实际上已成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账务处理的独立性将被改变,会计业务剥离至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分支行网点只需负责凭证的受理审核和影像扫描,这种前后台分离的模式将ABS系统全国341本账改造为ACS系统全国一本账,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完成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全国人民银行系统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全国集中,会计核算实现扁平化管理。

(二)岗位设置

ACS系统上线后,按照具体业务操作涉及的岗位要求,会计核算中心不再设有综合柜、联行柜,而仅作为单纯的前台网点,异地资金汇划业务变成跨网点转账业务,只需配备传递凭证审核扫描和主管确认2个和作为业务运行管理中心必须的2人,极大减少了岗位人员。数据中心的上移要求会计管理人员由操作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需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具备对下级行会计业务检查辅导能力;而柜台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柜面审核,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操作规程要求在终端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由后台账务处理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三)业务流程

在ACS系统下,由于以上各部门的系统均一点与ACS连接,系统支持各部门系统的信息导入,来完成账务处理,既减少内部业务量,更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在账务处理集中、账户摆放集中的前提下,科学地再造业务处理流程,实施前后台分离,前台柜员制,后台集中数据录入,通过凭证扫描切片,集中并发处理,流程授权监控,后台实时记账,以优化业务流程,杜绝违规兼岗,使之简便、快捷、高效,劳动组合灵活、优化,更加适应业务发展和机构组织变化的需要。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方便灵活的信息提供,大大提高了数据信息查询、汇总、比较、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了会计数据重要基础信息多元化服务,不仅能满足货币政策、调查统计、会计分析等相关部门制定货币政策、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加强会计管理等内部需求,也能满足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进行账务核对以及流动性查询等外部需求。

(四)风险防控

数据集中后,会计业务流程简化,会计核算风险上移,对于基层分支机构,在ACS系统整个业务处理流程中要做的是业务受理,扫描凭证,经网点主管确认后上传即可,后台处理全部由总行业务处理中心进行。重塑监督机制,风险过程控制,数据集中系统同步实现了会计业务监督子系统的全国数据集中,监督系统包括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两部分功能,一方面为会计业务监督部门提供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预警监督,对重点业务实时监督,另一方面提供业务处理完成后对重点业务和一般业务隔日抽样监督,从而实现对ACS业务处理#参数设置和账务处理记载等情况全面监督,做到了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环节与核算流程紧密结合,风险控制贯穿于会计核算全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配套制度亟需细化

ACS系统上线之后,虽然有过统一的培训,但未出台明确的业务操作手册,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指引,新问题的得不到解答,只能依靠ABS系统的经验进行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亟需一个完整的ACS系统业务操作手册,针对各种业务以及业务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大到特殊业务的特殊处理方法、应急预案,细到每一个凭证审核要素、每一个操作流程、每一个参数设置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具体,减少柜台岗的差错,更好地保证资金的安全。

(二)人员素质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