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新作文范例6篇

科幻创新作文

科幻创新作文范文1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魅力就在于动画可以展现给人们现实中不存在的奇观。创新和灵感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的基础,先进的制作手段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支柱,这两点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形成的基本元素。目前,西方国家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目前我国还缺少科幻题材的动画佳作。

1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特征

1.1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原创性

科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科学加上幻想。在国际电影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步伐几乎和其他题材电影同步。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原创性对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和发展尤为重要。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原创性要求设计人员从动画形象到动画场景,再到动画的合成都不能存在任何抄袭的迹象。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会对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形成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所有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完成,不需要人为做出任何努力。事实上,这是对计算机技术和人为创造关系认识不够导致的。只有保持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原创性,才能让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原创性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也是时代的象征,更是国家文化的体现。

案例:《阿童木》是一部由中国,美国和日本联合投资制作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这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2009年在中国和美国同时上映。故事主要内容是天马博士的儿子意外丧生,天马博士非常悲痛。为了能再次见到儿子,天马博士制作了一个和儿子长相一模一样的孩子。但是,后来天马博士发现这个机器人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把机器人卖给了马戏团。这个机器人被茶水博士收留,并给他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这个机器人就是阿童木。阿童木从此开始维护正义,保护世界和平。《阿童木》这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创新性。

1.2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文化性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形态。在信息化时代,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加强了国家文化的传播力度。当人们在观看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时候,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也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目前,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我国已经在各地区建立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基地,推动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新兴文化。因此,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对动画形象进行创新,更需要通过动画制作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1.3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技术型性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必然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时代,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大。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传统制作方法。如今,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从数据采集到形象生成等,都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但是,设计人员和动画制作人员需要处理好计算机技术和动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快速发展。

1.4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具有整合性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把美术、音乐、摄像等艺术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制作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不仅是对艺术的整合,也是对技术手段的整合。

2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4亿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观众,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起步于2006年,在2008年得到快速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行业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动画制作的基础性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将迎来发展得黄金时期,更多资金和技术将注入到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中,推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者对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需求量是每年180万分钟,而实际上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播放时间仅有2万分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具有广阔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

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属于密集型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链,在国家文化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是国际上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最大的出产国。在美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地位仅次于国家军事。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收入已经远远超过汽车、飞机出口带来的经济收入,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是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出产国。在日本,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是工业出口额的四倍。除了美国和日本,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制作技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在2006年之前,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还在使用传统的动画制作方法,设计人员也不注重制作过程的创新,导致我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市场一直被其他国家占领。中国本土的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仅占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总数的10%,日本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占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总数的60%,欧美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占了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总数的30%。目前,我国也开始高度重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发展,财政部加大了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生产和制作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政府也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幻题材影视动画必定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只有国家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尽快打开中国科幻题材影视动画消费市场,实现科幻题材影视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幻创新作文范文2

采访: 周敏

东方少年:星河老师您好,请和我们的读者打个招呼,介绍一下自己吧!

星河:和各位小读者一样,我从小喜欢阅读,喜欢文学,也喜欢科学,更喜欢幻想。现在,我把这些不同的“喜欢”融在一起,从事科幻写作工作。

东方少年:你一直生活在北京,如果让你给全国的读者们介绍一下北京,你会怎样宣传这座城市呢?

星河:“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八个字已经很好地概括了北京人的精神面貌。不过要我来形容北京,可能更喜欢强调一下她的文化。北京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国际大都市,既具备历史传统的底蕴,又富有现代文明的气息。

东方少年:小时候的你是个什么样的男孩子?爱看书吗?那时的你喜欢幻想吗?

星河:相当淘气。非常喜爱读书。格外喜欢幻想。

东方少年:你在大学读的理工科,这对你写科幻作品有帮助吗?

星河:当然有帮助。写作科幻小说,不懂科学,就像写诗不懂韵律——肯定也能写,但恐怕难写好。

东方少年:你是怎么喜欢上科幻作品的?什么时候开始科幻作品的创作呢?是什么动力让您坚持科幻文学的创作呢?

星河:从一发现科幻作品这种体裁就开始迷恋她。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创作科幻作品。如上所述——喜欢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东方少年:写科幻作品是不是很难呢?从事科幻创作需要怎样的素质呢?

星河:也难也不难——能够持之以恒地钻研就不难,否则就很难。要了解科学,还要理解科学——了解的只是知识,理解了才是认识。

东方少年:您如何理解科幻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您认为科幻和玄幻、魔幻的区别是什么呢?

星河:这个需要说得具体一点——

所谓科幻小说,英文是Science Fiction,直译为“科学小说”;中文里的“科学幻想小说”(“科幻小说”的严格全名),是从俄语转译而来。

与Science Fiction相近的还有Fantasy,可译为“(纯)幻想小说”或“奇幻小说”。简单地说,科幻与奇幻的区别在于:科幻的背景是以科技解释为基础的,而奇幻的背景是以其他解释(有时是宗教,有时是虚构历史,等等)为基础的。举例说明:在科幻中,要让某把扫帚飞起来,需要设计大量的机械、电路、开关以及电子装置等;而在奇幻中,则可采用巫师的咒语让它起飞。以前奇幻文学在国内被介绍得较少,但随着《哈利·波特》《指环王》等作品的引进,才在国内逐渐兴起。

最后说明一下为什么应该使用“奇幻”这个名字——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Fantasy可直译为“幻想文学”。这类作品开始被介绍进国内时译法很多,如“魔幻文学”、“奇幻文学”、“玄幻文学”,事实上完全是一种东西。但“魔幻”的译名显然欠妥,它与经典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容易混淆;而“玄幻”的来源则比较狭窄,主要是台湾作家黄易将其与武侠相关的幻想小说自称为“玄幻”,其他人鲜少使用这一名称。因而目前在幻想文学界,对Fantasy以“奇幻文学”的译法居多,也比较准确。

东方少年:少年时代你喜欢看哪些科幻作品?哪部科幻作品对你影响最大呢?

星河:当时我比较喜欢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后来对我影响较大的作品是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它是一部描写人类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的宏伟史诗。

东方少年:你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谁呢?他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星河:艾萨克·阿西莫夫、A.C.克拉克。

前者教我清晰的逻辑,后者教我对科学的迷恋与崇敬之心。

东方少年:你什么时候结识《东方少年》的?那时对这本杂志的印象如何?

星河:《东方少年》刚一创刊我就结识了她。至少我还保留着“创刊号”!

当时我就很喜欢这本杂志,我还专门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可惜没得到回音——希望今天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哟。

东方少年:你曾经给东方少年小作家协会的会员们讲过课,和我们的小读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的读者喜欢看你的科幻作品,也学习写科幻作品,他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星河:首先要热爱生活。对于我们的文明,和铸就这一文明的人类,都要有足够的爱。一个没有爱的人,是很难写出好作品的。

另外还要学好各种知识。无论你将来做什么,知识多了,总不会有害。

当然,多观察,勤练习,这些也都很重要。这与写作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这里就不多说了。

东方少年:有人说,现在中国的科幻作家写的题材都是几十年前外国人写腻了的,是这样吗?中国人应该怎样写好科幻小说?

星河:有重复,但也有创新。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汉语在世界上是相当独特的,也许我们应该利用和开发这一优势,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

东方少年:您认为自己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您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

星河:我有校园情结,所以写的都是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不过这里所说的“校园”主要是指大学校园——你们上大学之后,可以拿着我的作品当“校园指南”。

东方少年: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挫折吗?您又是如何去克服这种挫折的呢?

星河:做什么都会遭遇挫折,这属于生活的常态。奥运选手遇到挫折就放弃比赛,宇航员遇到挫折就不上飞船,清洁工遇到挫折就把扫帚扔了,恐怕都不太合适。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东方少年:您觉得科幻文学最多的读者是哪一类人?很多中学生喜欢阅读科幻作品,可是他们的兴趣还不稳定,会在阅读科幻时有“走火入魔”的感觉,您个人认为应如何引导他们阅读呢?

星河:青少年可能是科幻作品的主要读者。

文学会让人对世界和生活有一种崭新的认知,这是她让我们受益的地方。但在阅读科幻作品的时候,可以沉浸在文学的美好畅想当中,只是千万不要把小说当作生活。

东方少年:请和《东方少年》的读者说几句知心话。

星河:时间足够你爱。这是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来因一部科幻小说的名字。在我坚持创作科幻作品的过程中,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科幻创新作文范文3

新科幻:你好,刘洋。《时振》是你的作品在我们杂志的初次亮相,在读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得到诸多名家的首肯。今年你又为大家带来《重力虫》,借此文发表之际,我希望能将你介绍给读者。如果让你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你自己,你会选择哪几个?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

刘洋:三个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偏执”、“文艺”、“懒散”。生活中,有时候我会有一些特殊的偏执,比如笔应该放哪里,程序今天要写到哪个阶段,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我都非常懒散,偶尔愣神发呆,或者天马行空地想象一些好玩的设定。

新科幻:重力虫其实只是文中人们对于失重原因的一种猜想,这个猜想很大胆,也有些离奇,而且在文中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一科幻点让我不禁想起了地球大炮。不知道你是受什么启发写下这个故事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创作缘起是什么?

刘洋: 失重这个意象很早就在我的脑海里酝酿,我也一直想写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刚开始我想设定一个吞噬重力的生物,它一点一点地吞噬掉地球上的所有重力。这期间,月球没有了地球的束缚,飞离了地球。然后这些虫子飞到了太阳里,把太阳的重力也吞噬掉,所以最后整个太阳系都解体了。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更接近神话,逻辑上也有太多的漏洞,最终放弃了这个思路。所以最后的文本就像现在这样,让重力虫成为人们臆想中的存在。

新科幻:关于失重的原因,文章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情况,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这样写是你刻意安排还是觉得目前还没想好一个最佳的解释?这个结尾想向读者传递什么?同时,故事结尾的氛围不再绝望,失重的地球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已经习惯了重力的人类真的能如你所想,把失重的灾难变为新的有趣生活的开始吗?

刘洋:在这篇小说里我尝试着探讨了一下关于科学态度的问题。对于一个未知的事物,特别是在当前的科学还无法解释的时候,人们会如何来面对它。提出一个理论(或者说假设)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样的理论可以有很多,但这其实只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步,随后我们要对它们进行仔细地检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百年甚至更久。现有的科学理论中,这样的假设是非常多的,而且大部分并没有得到确实的证明。所以我想,给出几个可能的解释,但并不断言哪个是正确的,这也正是科学的态度。同时,开放的结局也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至于人类是否能在失重的地球上继续生存,我的看法是乐观的。这期间混乱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终人类会形成新的社会秩序,产生新形态的文明。这也是一个契机——从某种意义上看,被束缚在地面上的人类形成的文明是二维的,而失重后重新形成的文明将是崭新的三维文明。

新科幻:我曾经请几位比较资深的科幻迷试读过这篇文章,他们对作品的评价惊人的一致:很独特、很有深意,但其中的情节设置比较戏谑、有几处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有些幻迷认为,文章中膜的设定太不现实,因为它难以承载压力载荷,在那么大范围内兜住空气和其他内部向外逃逸的东西,以及还要应付外太空的小颗粒陨石等等;完全失重即使是短短一瞬间,也会造成地狱般的后果,大地撕裂、所有建筑横空乱飞、地下水和熔岩乱喷之类……长时间的失重后果更加严重,会造成人类生存的极大困难。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对这些问题做过严谨的推敲吗?

刘洋:当然,失重的后果绝对会比我描写得更严重,但短时间的失重应该也不至于让情形太坏。膜的作用只是为了阻止空气流失,至于全球失重后,更多物质的逃逸(比如大量的水分),则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行。写作的时候为了避免冗长的技术性说明,我对这些情况作了简化处理。

新科幻:你希望这篇文章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哪些元素?或者说你觉得自己写文章最大的优势和擅长的部分在哪里?比如说专业、过硬的文笔等等……

刘洋:我只希望读者看过故事之后,觉得好玩就行了。当然,科幻小说也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但我对这篇小说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让小说有趣一点,读者才可以顺利读下去。老实说,写科幻小说的时候,专业知识对我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我觉得我的优势应该是作为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吧。

新科幻:在与你的交谈中我得知,你本科毕业后曾经还在海南教过两年的高中物理,然后才又去考的研究生。在教学中你将科幻作品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由衷地佩服。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科幻作品引入教学中的?你觉得这种方式值得推广吗?

刘洋:很多科幻作品中的科技都和中学物理的教学点有交集。特别是早期的一些科幻作品,其实是因为科普的价值而存在的。我特别喜欢在课堂中引用刘慈欣的作品,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和重力时引用《地球大炮》中大隧道的设定;讲解动量守恒的时候引用《流浪地球》的设定等等。引入的方式通常是先让学生阅读一部分文本材料,比如读一段《流浪地球》的片段,然后和学生讨论喷射工质的速度和质量与地球的速度的关系,如何才能够让地球达到逃逸速度等等。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计算。但是我发现这样的做法效果不是很好,相反,还可能因为其他的因素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样的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好处的。

新科幻:如果让你给高中生推荐科幻作品,你会推荐什么类型或者哪位作家的作品?女生喜欢科幻的人相对较少,如果你想把她们带入这个神奇的世界的话,会给她们推荐什么类型的科幻小说?

刘洋:我觉得高中生可以多看一些威尔斯的作品。他的短篇作品涉及到了当时的很多顶尖科技,有趣的是,这些正好是现代中学物理和化学中的学习难点。另外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阿瑟·克拉克的《拉玛》系列都是科幻迷的必读书目。至于女生,可以看一些有趣的软科幻作品作为入门书籍,比如《银河系漫游指南》。

新科幻:据我们所知,你也是个原教旨主义科幻迷,四年级就开始读科幻作品,一直到现在。你觉得这么多年读科幻作品,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洋: 科幻小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报考了物理系。小学的时候受哥哥的影响开始看科幻,那时候看的科幻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塔下的小镇》,直到现在还很喜欢这篇小说。这么多年,我也看到了中国科幻的逐渐成熟。我觉得科幻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在平凡世界的背后,隐藏着的另一个美妙的宇宙。

新科幻:其实大部分中国读者分不清科幻小说与奇幻、玄幻小说的区别,或者一说起科幻就会联想到飞碟、外星人等固化印象,作为骨灰级幻迷,你能否就科幻小说这一文类做出自己的定义或描述?

刘洋:其实现在的科幻小说和奇幻、玄幻小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作品都处于一种灰色地带,无法确切地说它是科幻还是奇幻。很多奇幻作品中也会出现科幻的元素。我对于科幻这一文类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其对违反现有科学理论的现象,是否有逻辑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说,科幻小说也可以写魔法和异兽,但是要对于其作用原理作出合理的解释,不管这种解释是基于当前科技或是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科学理论。很多人印象中的科幻小说的狭隘形象,可能是一些流行的庸俗科幻小说所造成的。其实从威尔斯起,到后面的黄金时期和新浪潮,每一个阶段的科幻小说都具有非常广阔的涵盖对象。我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幻小说也会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地。

新科幻:近来吴岩老师在豆瓣小组中一直强调:“科幻不只是在谈科学、科普,这其实是有关创意的一个领域,从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改变生活。通过科幻,我们可以给孩子的生活和思路多打开几道门,而目前来看,孩子们所获取的知识往往关闭了一些门,只冲着高考这一道门。”结合你自己的教书经历,你觉得应该怎么用科幻的方式来启发孩子们呢?

刘洋:是的,创意是科幻的核心。一个好的点子不仅可以成就一部好的科幻小说,甚至可以影响科学的进展,进而改变世界(比如克拉克的人造卫星)。我认为创意应该是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点,而这也是现在中国的科学教育中一个最缺乏的地方。科幻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契机。据我所知,吴岩老师的“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做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我教书的时间很短,这方面也只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不敢说有什么经验,但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的人做这样的尝试。

新科幻:近日有一个话题被幻迷吵得很热,我也特别想听听你的想法。“如果你是编剧,你会怎么改编《乡村教师》?”

刘洋: 《乡村教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短篇,但是如果要改编成电影,应该要加入很多新的情节和设定,要不然故事就显得太单薄了。也许可以这样改编:故事的一开始是银河系大战的场面,一段特效镜头之后,故事转移到乡村里来。然后简单交待乡村教师的生活和人生故事,之后就是银河系碳基联盟挑选地球生命进行测试的情节。这一段是电影的主题,在测试的过程中插叙有关的故事,类似《平民窟的百万富翁》。故事的最后,银河系联盟为了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进行跟踪研究,复活了乡村教师,让他回到了他所热爱的讲台上。

新科幻: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是否贴切呢?为了让读者更了解你,能透露一下宅在家的时候都喜欢干些什么吗?

刘洋:《重力虫》中的“我”,基本就是按照我的真实状态来写的。宅在家里的时候,我最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不管是小说还是严肃的理论文献,我都可以很快地沉浸其间。而且,看书的时候特别容易有写作的灵感,往往书看到一半,就有无数的点子冒出来,于是就放下书到电脑上写上一阵子。漫画和美剧在本科的时候都曾经喜欢过,现在基本已经不追了。其实写《重力虫》的时候,脑子里不断地会冒出《虫师》的片段来——那是我以前很喜欢看的一个日本动漫。

新科幻:从事科研工作,成为科幻作家一直是你心中的梦想,现在的你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了。但在科幻圈内,人们常常将幻迷比为乘大巴车的人,一路上不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当工作与梦想发生冲突时,你还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吗?

刘洋: 我喜欢幻想和写故事。以后的工作类型,我希望是能够有比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的。这样,我才可以继续看自己喜欢的书、写更多有趣的故事。我始终相信,工作和梦想是可以兼容的。我现在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梦想成为未来的工作。

科幻创新作文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科幻电影;审美特征

在20世纪的后30年里,美国科幻电影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科幻电影逐渐被“视觉媒介”所主宰,专注于特效技术,创建出宏大的虚拟世界,将人物和事件从视听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77年,由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太空歌剧《星球大战》以其天才般的惊奇感视觉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开创了科幻电影新时代。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制作的特技效果使场面非常炽烈火爆,这标志着科幻大片的出现。①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改变了科幻电影乃至科幻整体的文化逻辑,对电影本身也是一次革命性变革。在这场从美国向全球扩散的“星球大战”潮流中,科幻作为一种“世界语言”也传到了中国。中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零星地引进了几部美国科幻片,如1980年央视播出的《大西洋海底来的人》、1985年上映的《超人》等,造成了一股收视热潮。虽然当时引进的科幻片数量很少,但对于还处在萌芽期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几部科幻片对于中国人对科幻电影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启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他们自己对科幻电影的想象。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对知识分子的科学评价成为解放知识分子的宣言。这象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科学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对科技和文艺日益重视。其中包含了人们对新时期的期待:开始不太去谈政治,而是相信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此时作为电影基础的文学剧本,其思维早已超越摄影机的镜头之外,在想象中寻找到了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②。从最初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到后来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等,科幻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除了表现对未来科技的美好想象,还容纳了很多科学以外的东西,比如人们对社会转型的忧虑,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以及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商业文化、未来文化既期待又担忧的心情。这就是科幻文化在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代表的特殊含义。所以,科幻小说变得比最初《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故事更复杂。1983年,科幻文学被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被列入了“精神污染”的范畴,走向了低谷。这是因为有些故事推敲起来似乎不那么科学,而是承载了很多科学之外的东西。

科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类型,终究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一点宝贵的痕迹。在改革开放之后到新世纪之前,国家每年会投入一定资金支持中国电影的创作。当时全国有十几家电影制片厂,但由于资金有限,每个电影厂出品的电影非常少,每年加起来不到一百部,这其中就包括几部科幻电影。当时中国的电影业因为还没有票房意识,电影票房不分账,人们评价一部片子从未以片子卖了多少钱为依据,而是要看影片质量和群众口碑。因此电影工作者们对剧本的钻研充满热情,注重怎样去讲好故事,拍好电影。在他们的积极探索下,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幻电影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1980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科幻电影问世了,这就是根据著名科幻作家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还出现了《错位》《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隐身博士》《毒吻》《疯狂的兔子》等科幻电影。在这些电影中,展现的是故事复杂性背后更丰富的内容:不仅有对科学和人性的歌颂,还有对环境的忧虑,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超自然元素等。新世纪以后,随着电影逐渐采用了电脑售票、票房分成的制度,再加上影院的改造,一方面使得电影业具备了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因素掺杂到电影创作中来。因此,本文将围绕新时期(1978―1999)的八部国产科幻电影展开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概括其审美特征。

一、现实性

现实性是新时期中国科幻电影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幻片普遍离现实太近,相比同一时期的美国科幻大片,缺少对人类所处现实世界之外的异世界的想象,如星际航行等,主要内容仍然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开。这样生活化的故事,一是易于创作和接受,其中没有以特别高深的科学理论做支撑;二是易于拍摄制作,无需太多特效,制作成本较低;三是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的地位以及每个人的地位,决定了科幻电影创作者的视野,很多现实的因素困扰着创作者,导致想象的翅膀因负载太多而无法飞上“迷人的高度”。

《错位》讲述的是局长赵书信为了应付各种冗繁的会议,做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影片正是围绕机器人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隐身博士》虽然与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的名篇《隐身人》题目相近,但却失去了那令人神往的奇幻色彩,与隐身术相连的是当今知识分子的甜酸苦辣以及文物被盗、银行被抢等社会治安问题。《疯狂的兔子》虽涉及了星际文明的主题,创作主旨却是“人类失去良知,世界将会怎样”。影片对这一后果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但前后人物与外星人并没有正面接触,故事的想象空间还是局限在人类世界。新时期的科幻电影虽然受拍摄条件的限制,缺乏独特的创作视角,一些精巧的构思没有得到充分的延伸,但现实性的叙事主题充分注意到了对人类生活的观照,做到了以情节动人。

这种现实性特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对科技的怀疑,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关注。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人如何幸福地生活,如何更好地建设祖国家园。再加上科普事业起步较晚,因此人们不太会去想象地球之外是什么样子。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没有达到美国科幻大片中超现实的“迷人高度”,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技术至上的视听奇观性

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③新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在视听奇观上既没有走美国式的技术至上的道路,也没有走“烧脑”式的构思精巧独特、出人意料的路线,而是通过驯服技术和资本,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但这只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影片通过摄影技术和道具,对一些科技或科学现象所产生的细节效果进行了夸张的艺术处理,在身体奇观、场面奇观、独特的话语性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新奇感。

(一)身体奇观

身体奇观就是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示和再现身体。④譬如影片中机器人身体的奇特构造和人所赋有的超自然能力。《错位》中机器人在公务应酬中因喝酒体内着火以及如何灭火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观看欲,激发了对机器人的遐想。

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受“特异功能热”的影响,科幻电影里也出现了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霹雳贝贝》中的贝贝因为在出生时有外星飞碟经过,使得他出生后双手带电,因此他的成长经历和同龄人相比也颇为传奇。例如,贝贝可以用手控制交通信号灯,在足球比赛中可以百发百中,甚至触摸了一位盲人老爷爷后治好了他的眼睛。

(二)场面奇观

所谓场面奇观指的是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⑤据《珊瑚岛上的死光》导演张鸿眉介绍说,当年拍摄此片时,用的全是硬特技。片中的某些特技镜头(如海边公路飞车打斗的场面)是请海外的电影公司拍了空镜头,到国内将这些镜头与人的镜头剪接而成。激光则是一格一格画到胶片上去的。影片结尾,马太博士岛被一颗定时核弹彻底摧毁。特技人员没有高科技手段,便将黄土倒入盛满清水的玻璃柜中,拍下黄土徐徐散开的镜头,再把画面翻转,在银幕上呈现出蘑菇云翻滚上升的壮观场面。虽然画面非常粗糙,但是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

(三)独特的话语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与图像相辅相成的,既可以是理性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且话语的主体都是“非人类”。

在《大气层消失》的开头,小主人公家的一只大白猫在太阳黑子出现的那天上午九点突然会说话,并告诉小主人:由于太阳黑子运动和地球臭氧层产生空洞,动物和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寻找污染源的路上,他还遇到了会说话的狗、污水里的鱼、白马、鸽子、黑熊等动物。动物在电影中扮演的是警醒者。动物会说话,这看上去带有童话色彩的情节,却理性地传达了令人深思的哲理。通过站在动物的角度来批判环境污染与人性贪婪,使观众对生命的真谛有一番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由此可见,新时期的科幻电影在打造视听奇观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影片的叙事性,也没有过分炫耀或滥用技术,而是十分注重生命的表达,并且具有一种真切而值得咀嚼的意味,赋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矛盾性

反观新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竟没有一部是在完完全全表现未来美好世界,结局一致为反科技、反超自然能力,以及在未来与传统之间的迷茫。这种矛盾性,既有社会的矛盾,也有个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对科技、超自然能力的渴望与恐惧,既未来又传统的文化符号。

(一)对科技、超自然能力的渴望与恐惧

在《魔表》中,身体变大的小男孩康博思最终选择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长大后身体强壮固然好,但家里的亲人以及周围的同学都认不出他来了,爸爸妈妈把他当小偷,使他无家可归,学校里的同学把他当叔叔,一个人在外谋生勉强存活使他备感痛苦。这种痛苦加深了他对童年的眷恋,他希望回到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去享受属于自己年龄应有的欢乐。

又如《大气层消失》和《毒吻》,影片始末一直在强调科技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里面处处体现的是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是热爱这个世界的,另一方面他们痛恨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他们深深地担忧着未来。

(二)既未来又传统的文化符号

新时期的科幻电影里那种既未来又传统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想象的缩影,象征着当时的人们在未来与传统之间徘徊的矛盾心理。譬如,《错位》中象征着未来的机器人在偷偷犯了一系列禁忌之后,预测到他的创造者会结束他的生命。因此他走向了一望无际的荒原,等他停下来再向回看时,竟看到了不远处的土堆上突然出现“老子坐在书桌前看电视”。电视里发出了动感的音乐,还伴随着无比惊艳的外国人扭动的身体。随后,老子关上电视机,拿着本线装书站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切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未来与传统在这里发生碰撞,使得机器人决定回到人类世界。

虽然影片最终的结局都是反乌托邦的,但影片里并没有一味指责科技、超自然能力带来的恶果,而是把人物还原到本来就很复杂的环境中,使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和事物内涵的多面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引发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四、结语

总之,新时期(1978―1999)中国科幻电影不仅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初期的发展历程,还表现出了现实性、非技术至上的奇观性、矛盾性的审美特征。因此,我国的科幻电影人在当下创作科幻电影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科幻电影的创新和进步。

[课题项目]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新时期以来科幻电影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4YYB005)。

注释:

① [英]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邹赞、孙柏、李h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4页。

科幻创新作文范文5

关键词:少儿科幻画;创意构建;科幻意识

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说:“科学和艺术是同时起跑的。”科学与艺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人们永不懈怠的追求。少儿科学幻想画因其独特的科学性、艺术性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作为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好美术课堂这一阵地,通过科幻画的教学,提升学生绘画的创意构建,促进儿童科学幻想画的整体创作水平,发展儿童的现代科学观,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培养儿童用美术形式来表达科学幻想的能力。为此,笔者对少儿科学幻想绘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梳理,旨在克服在辅导儿童科幻画创意构建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为同行和自己以后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热爱社会生活,激发科幻意识

1.关注社会生活,感受科学信息

长期以来,学生对科学基础性知识的了解不够,对当前最新科技和热门科技以及前沿科技接触和了解不多,所以对当代科技没有想法,没有幻想,不敢或不会在现实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一些,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科技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关注社会生活。

(1)利用媒体,感知质疑

目前,学生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接触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媒体,学生能够准确知道国内和国外的科技现状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战争,重要活动,交通,能源,医学,人的衣、食、住、行等信息资料。如: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为之震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些时政信息的背后,隐藏的不正是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吗?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应用“更现代化”“更理想”的标准去大胆质疑。如:如何让人类不再受地震的蹂躏?将来的人类能否和地球外的生物一起举办奥运会?如何让地球上产生绿色的环保能源,从而代替污染严重的石油世界……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就包含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幻意识。

(2)读科技书

目前,很多学生会订阅一些类似《科普世界》《小爱迪生》等杂志。这些杂志内容非常丰富,是一本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图片,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奥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创造能力,而且为绘画科学幻想画奠定了一定的科幻基础。

(3)多听多聊

世界是一个有声的世界,除了让学生看每天发生的变化,还要用心聆听身边的声音,从中也会有所发现,有所思考。

如《空中造氧飞机》的小作者吴冰沁,她家旁边有个小湖,如今的湖水已今非昔比,每次经过那里,都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儿,远处还有成堆的垃圾。再看垃圾场周围,枯萎的草木枝子上挂着飘扬的塑料袋,红的、绿的、黑的、白的……可够“壮观”的。她把这个烦恼的话题告诉我,并说她想把垃圾好好处理一下,让人们再也闻不到臭气,看不到漫天飞舞的塑料袋。这就是因为烦恼事聊出来的创意,有问题才能激起创新。

2.绘画的精神实质是体验真善美

生活中,太需要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太需要一种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怜惜,也太需要一种展现人类灵魂的纯净与美好。真善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少儿科幻画反映孩子们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真实感受,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孩子们个性的展现,是对世界真善美情感的发挥。对孩子们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个性的养成方面,绝不能忽视孩子对社会生活的真善美体验。

(1)辨真假

孩子们有着大胆的幻想,这些画中常有美丽的神话故事,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孩子们的“到月亮上找嫦娥姐姐”“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之类的图画,他们的画只是一种传说,不是科幻画,又如孩子经常把月牙儿画上小姐姐的五官,把太阳画成老爷爷,这些都只属于童话,不是科幻画。老师必须自己明确,也让学生辨明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虚幻的事物,绝不能把科学和神话混淆,画面中不能够出现错误的或不符合科学的表现内容。

(2)辨善恶

我们希望今天的幻想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这是孩子们画科幻画的目的。但是,小学生对善恶的分辨能力还是有限的。科幻画选择的主题应积极健康向上,避免一些表现不健康的或者不积极的心态的题材,譬如自动学习机、喂饭机、隐身衣等。

(3)识美丑

美表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科幻画是表现出来的,所以除了内在的精神美,特别要注意画面外在的形式美。既然是儿童画,就应该少一些成人的因素,让形象更加贴近儿童一些,生动美好一些,更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因此我们要明白,孩子们只有了解了生活的需求,才会有更丰富的科幻空间。

二、开展实践活动,研究创意对象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开设课程,确立主题

科幻画创作辅导要特别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开设一系列的科学想象画课程内容,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确立主题,创造性地运用科学规律和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绘画创作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推理、猜测、论证,想象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形象,进行巧妙的构思,并运用艺术手段,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

2.综合实践,深入研究

学生除了科学素养不高之外,在美术表现这一层面上也同样能力不够。部分学生会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却不会以绘画形式来表达,当绘画表现差或创意贫乏时,想不到去查资料等进行相应的一系列研究。也就是说,儿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尚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表现在儿童绘画创作上即是科幻能力普遍低下,所以当务之急更要重视学生实践研究习惯的培养。

(1)分工合作

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信息,注意观摩书报、画刊和各种媒体上出现的现代化和未来科技事物形象,但个人的积累是有限的,集体的资源是巨大的,学生学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才能提高研究的效率。

我们试着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每星期调查研究科幻画的一个主题。①在生活中,你认为哪些产品不够“现代化”?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②你知道有哪些问题人类目前无法解决?③未来有哪些自然灾害可以避免或能将其变害为利?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在观察、体验、调查生活过程中果真发现了许多问题,可归纳为:环保、能源、自然灾害、生命、宇宙空间等问题。每个问题都可逐级再分成许多小问题,科幻画的主题内容也就在学生的一个个“胡思乱想”的问题中产生了。

(2)指导拓展

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科技创新的结晶,可以作为科幻画的思维基础,而世界科技新动态则是我们参考的方向。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向学生进行宣讲,帮助学生归纳、分析,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作出符合科学发展前景的理想科幻画。①进行科技知识讲座。比如说宇宙探测方面:中国制造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早已登月探测。太空知识方面:可讲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宇宙知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介绍克隆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的新设想等。②欣赏适合学生观看的科普纪录片。③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展览等。④欣赏适合儿童观看的科幻电影。

(3)交流反馈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面以及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存在着差异,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而讨论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认识,又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好方式。所以,我在学生选定主题后,安排了讨论交流这个环节,这时,学生大脑会高度亢奋,畅所欲言,争论激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会层出不穷。

【课堂实录】

师:就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不理想的或不满意的地方,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改进,使之趋向方便、理想或满意?

生1:我想到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做桌子,这种材料做的桌子桌脚可根据身高变化调整高度,桌面可收放,是受家里的缝纫机的收放板的启发。今晚,我到网上去查一查资料。

生2:喝水时,因为水太烫,总是要等凉了才能喝,我想发明一种杯子。只要把水装在这个特殊的杯子里,水就可快速散热。其中的原理,我还要研究研究。

生3:我由吸尘器想到,能不能把吸尘器的装置缩小装进粉笔刷,使粉笔刷具有擦拭和吸尘的功能。

师:我们把这些好点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科幻画。你用什么材料、形式去表达,最能表现你的创意?

课后,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如意课桌》《好帮手粉笔擦》《多功能散热杯》……这一份份作业让人激动不已,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发明家。笔者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活动,鼓励学生在科幻画比赛活动中大显身手,一展自己的才华。

三、创作深思熟虑,挖掘科技含量

1.品评欣赏

(1)欣赏全国科幻画成功作品

科幻画欣赏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幻画作品让学生更直观、更集中地感受到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让学生体验到想象的内容也要有向上的一面,欣赏以往一些有科幻含义及美感的科幻画作品,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笔者从网上收集的近年来全国获奖的优秀作品很多,这些获奖作品都具有共同的特点:①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意新颖,有一定的科技含量。②紧扣主题,科幻意识浓,科学依据正确,逻辑正确。③构图简洁,色彩明快,有较好的绘画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平时搜集到的科幻画作品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欣赏、质疑,教师同时作适当的讲解。

(2)品评学生科幻画优秀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评说优秀作品就是对学生成功的一种暗示,一种由衷的赏识,一种潜在的激励。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或走廊画框里,也可以用数码相机一幅幅拍下来制作成网页保存在电脑中,供学生随时浏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科学创意

(1)深入思考,想象、幻想引领科学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画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科幻画的主题必须具有科学性。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运用到正确的科学原理,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你的想法是可以通过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将来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掌握科学原理,依据学习过的知识指导学生画画。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一定是当前我们所知道的科学技术,更多的可能是将来可能会实现的,允许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作大胆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知识,多渠道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学习途径包括网络、书报、杂志。

(2)用童心审视作品

科幻画要做到主题鲜明、不落俗套,就要注意幻想的新颖与独特性。①肯定富有童趣、充满奇思妙想的想法,要用童心来理解、看待青少年的科幻画创作。即兴完成的初稿最重要,要求指导教师从儿童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纯真的童心去审视作品,不应以成人的眼光看问题,否则会错失良机。②换一个角度想办法,强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从多角度去观察质疑,勇于多角度探究。小作者们除了会画“未来的×××”之类画之外,还应创作出许多生动有趣的作品。例如,“神奇的衣服”“治病果”“机器蚕”“多果树”“动物语言翻译机”“机器人妈妈”“能吃的塑料袋”……

3.刻画表现

细节决定成败。有好的科学幻想的创意,但不注意细节的刻画表现,同样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①聚焦重点。部分学生会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却无法以绘画形式来表达,绘画表现差或创意贫乏,导致画得模糊笼统,所画的不能表达所想的。如吴冰沁同学初次画的《空中造氧飞机》:画面中的主体物,画的的确是一架飞机,在吸收大量的水蒸气,准备排放氧气。但是这架飞机却吸引不住我们的目光。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吸引力,它的重点没有把握住,没有进行深入的刻画,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架普通的直升机,根本不能想到它是如何处理污染的空气的,并且空中造氧飞机也不应以直升机为原形,它应该是容量更大,性能更高,功率更大的飞机,这样处理污染才会更加高效。所以这幅画需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要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节刻画。②把握细节。当然主体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幅画的本质,但是其他非主体的细节把握却决定了画的质量。

总之,作为儿童的科幻画作品,有着纯真、活泼、朴实、稚嫩、童趣等特点。教师要用童心去观察、体会、理解他们的创意,热情地去接受他们的智慧结晶。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科幻画的题材更加丰富。人类文明在闪光,生命因智慧而精彩,展开想象的翅膀,科技让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科幻创新作文范文6

看好反乌托邦式、

近未来式的科幻小说

三辉图书版权部经理、

三辉从2007年开始涉足科幻小说出版。我们做的都是引进国外版权的科幻作品,题材主要是反乌托邦式或是近未来式(以现实为基础的未来构想,即虽然描写的是未来社会,科技和环境上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但却在社会上有现实感,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等),我们并不在意作品是否出自名家,只要符合我们的定位:希望能够用未来的一种设想去反映某种诉求,都会出版。

如果把科幻的领域扩宽,不仅仅局限在硬科幻,把奇幻,带点侦探小说的,都整合进这个类别,还可以扩拓展一些读者群。我们当初开这个书系的时候,就是这么考虑的。所以书系里的书,有硬科幻小说如《时间回旋》,有奇幻小说如“面相师三部曲”,也有一点侦探小说,如《镜中女孩》。读者并不会读了一本书就不读这个系列的其他书。

我们这个书系的读者群很明确,科幻迷和一些游戏玩家。喜欢玩游戏的人,对现实世界有另外的一种看法。科幻在中国几十年累计了很多科普发烧友,90年代后这些群体消失了,科幻就走向衰弱。现在科幻小说又起来了,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现实的状况残酷;二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从80,90年代开始就有一股很强的反乌托邦的控诉,不仅表现在文学上还包括影视作品, 80后、90后喜欢日本动漫的人,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是这类型书的潜在读者群,而且人数不少。所以我比较看好反乌托邦式或是近未来式的科幻小说,觉得会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而且会成为整个科幻未来发展的绝对主流。

柯尊文

坚持科幻出版,

发掘本土新秀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湖北少儿出版社80年代末就开始出版科幻。以科普/科幻这块来说,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黄金时期,大概持续了十年的热度,到了1996年之后比较低迷。作为有责任感的出版社,应该继续坚持这方面题材的出版。一方面这块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另一方面政府也比较支持这类作品的出版。

我们社2012年开始推出科幻大师系列,一共有20多本,包括经典作品和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在这一块上,我们与《科幻世界》有一些合作,因为他们长期经营科幻,信息和资源方面比较丰富。此外,我们还对已是公版权的科幻经典作品进行重新的编排和整理。在我们的整体规划中,有科学童话、科普知识、科普绘本、科普漫画,科幻小说是一个比较小的支点,目前难度比较大,但还是要经营。我们会留心发掘一些有潜力的新秀。我们跟全国科普协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已经意识到本土科普创作在原创层上有断层,所以他们组织了一些笔会,或是一些科学漫画等活动来发掘新作家。

吴向阳

发掘轻度科幻爱好者

重庆出版集团

科韵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

重庆出版社早在90年代就涉足科幻出版,但把科幻小说作为重要产品线来打造是去年才开始,出版品并不多,今年会加大出版力度,预计会出版30个新书品种,初步形成一条产品线。把科幻作为一条重点线来发展,是基于我们在行业内和读者圈做的市场调研得出的判断――今年到明年科幻阅读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在出版品上,我们没有刻意区分国内、国外的作品。从实际出版情况看,国外的作品稍微多一些。在已出版的作品中,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三体》和《星潮》,国外是《终极理论》。在科幻题材方面,我们看重硬科幻,在意文本的科技含量,但也注意向下兼容。目前,科幻作品成为畅销书的还不多,《三体》是个特例很难复制。普通作品的销量也就8000~10000本。

2011年,我们开始与《科幻世界》合作,耕耘本土原创科幻作品,同时也与“科学松鼠会――果壳互动传媒”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科学松鼠会,我们追踪了3年,终于与之开始了全面合作,并根据目前欧美先进市场上的经验,重点开发科幻影视游戏的官方小说,强化与众不同的市场定位,发掘比科幻爱好者群体更广大的轻度科幻爱好者群体,吸引科幻大片的观众。目前已列选《质量效应》、《利伟坦号》等数套近30个选题,还储备《光环》、《星球大战》、《星球旅行》等大系列近100个选题,准备陆续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的科普科幻类图书。

姚人杰

作者群和读者群

都需要培育

热衷科幻的文学译者

科幻出版要继续走,一方面要面临出版方的预期和现实间的落差问题。科幻出版不会一下子飞跃,国内科幻原创者本来就少,而且因为登载渠道主要是杂志,都以中短篇创作为主(甚至老牌作家何夕也是如此)。出版方面长篇小说自然比短篇更能卖得动。所以,原创的科幻长篇不可能一下子涌现,这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是国外科幻的引进,需要有人去做选题规划,做市场分析,最主要的是翻译、编辑环节都需要花心思,需要时间积淀。那些准备投入科幻和已经投入科幻的出版方,要意识到科幻出版如要做出成绩来,不可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就能出结果。科幻领域很难出现《三体》那样的“畅销书”,最好的预期是能做出一批常销书,以品种和质量打造科幻出版品牌,又以有信誉的科幻品牌带动科幻图书的销售。出版方做整套科幻小说,不要指望有读者一本不拉地全看(像推理小说读者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人),而是希望大家会知道这个书系,有兴趣的话看上几本。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出版的品质和速度跟不上,《三体》而聚集起来的读者群很可能会散去。确实有那种可能。但因《三体》聚集起来的读者群,本来就是很松散的。所以要回到一个问题:《三体》为何会畅销?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第一是质量;第二还是质量。从《三体Ⅰ》到《三体Ⅲ》出版的四年时间里,《科幻世界》对图书的推介能力和营销能力并无突飞猛进的进步,只能说是几年间“三体系列”以其质量征服了大量读者。

对科幻小说出版来说,作者群和读者群都需要培育,以前有很多读者会觉得,“科幻小说很难读懂的”或者“科幻小说怎么怎么样”,总之对科幻小说有抗拒或不屑一顾的心态,也许很多人现在也还是有那样的心理。但是“三体系列”令读者对科幻有所改观,让一些人对科幻产生兴趣,刘慈欣本人也成为科幻创作者的一个标杆。

吴岩在1980年代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1991年,他开始在北师大给本科生开科幻课程。课程主要是欣赏世界科幻大师的作品,并介绍中国科幻发展的状况。这个课程一开十年,直到他出国进修。2003年,他客座北师大中文系,科幻作为该系现当代文学四个方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科幻文学)中的一个。

书香:可以往科幻靠的类型非常多,如何定义科幻?您是否会看好某一类科幻小说的发展?

吴:当前国际通行的对科幻的定义是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出的,疏离加认知的文学。它疏离于现实生活,但同时又告诉你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事情是怎么产生的,并给出一个认知性的解释。科幻的范围非常的广,题材也很多,不过我并不认为,某个题材的科幻作品就会更好。我看的是整个类别。

书香:现在不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这是否是中国科幻遇到的最大问题?

吴:科幻作为文学类型,它的基本构造方式是和现代性和现代化相关的,但当整个社会进入后现代,这种表述形式就不太适合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是全世界都面对的,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在衰亡。西方很多科幻大师都不在了,现在也有写科幻写得很好的人,但是大家都不觉得他们是以前那样的大师了。

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就是科幻的承载工具发生了改变,从小说开始转到影像。现在影视开始承载过去一部分科幻小说的读者。有关科幻题材的电影出一部大家就高兴一部。这是整个时代的转变。文学衰亡但文化不会衰亡。

书香:江晓原老师曾说过:“要让中国科幻大踏步往前走,最立竿见影的是拍一部思想深刻、票房大卖,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大片。”您觉得科幻大片是否能带动科幻的发展?

吴:这是个假设,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我觉得问题不在这里。拍一部大片是挺好的,大片受欢迎之后,还是会遇到跟《三体》一样的问题――大家等着看下一部作品,可是你没有。中国的科幻产业当前是买方市场,作品供不应求。这个市场远没有饱和。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书香:科幻小说被文学家诟病的是,小说的人物创作上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