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怎么写范例6篇

科幻小说怎么写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1

科学家得是一个幻想家。幻想,才能发明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东西。

爱迪生发明电灯出于幻想、诺贝尔发明炸药出于幻想、奥本海默、科罗廖父、汤川秀树等等科学家都是经过幻想的头脑才会发明出更多让人称奇的东西。

作家得是一个幻想家。幻想,才能写出更加令人啧啧赞叹的文章。

杨红樱所写出的小说数不胜数、郑渊洁写出的小说动人心扉、安徒生写出的小说让人惊奇、海伦·凯勒、高尔基、马克吐温、老舍、奥斯特洛夫斯基、冰心、笛福、斯威夫特、埃·德·阿米琪斯等等都是经过幻想的头脑才会写出更多让人佩服的文章。

从事网络事业的人必须要有幻想家的头脑。不然,怎么会作出让人佩服的网络呢?

从事食物的人必须要有幻想家的头脑。不然,怎么会作出让人吃了还想再吃的食物呢?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2

1、结合语境,理解推测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准确应用;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重点探究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体会科学家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激发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并体会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奇异的琥珀,这一节课有三个学习目标(幻灯出示)什么是琥珀?想必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咱们再来欣赏一下琥珀的图片然后说说你对琥珀样子的描述。琥珀有什么作用呢?咱们接着看琥珀的相关资料。简而言之用一句话概括琥珀是什么?你可以用资料中的哪句话来说明。(资料:琥珀是化石)

琥珀这种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同时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读完后老师要对大家的自读情况进行检测。

二、字词检测(幻灯出示)

三、学习新知

1、探究尾段 理解“推测”

通过阅读,谁找到了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在文章的哪一段?这一段最后一句话是写什么的?这一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是?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猜测,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咱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该用哪个词语更合适?(幻灯出示)

2、探究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课文第1至12段)

科学家正是根据这块奇异琥珀的样子,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为我们想象了这块琥珀形成过程,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1至12段,想一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

(1)、这个特殊的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仔细地阅读课文1至9段,尤其是找到描写太阳的语句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强调太阳呢?除了太阳,还有哪些必要的条件呢?自己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A、小组交流讨论

B、全班展示汇报

C、练习:谁能用一句话把这四个条件用关联词“只有……才会……”或者“如果没有……就……”说完整

(2)、探究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10至12段)

A、地壳的变化(书上是怎么说的?挑学生读)

B、时间的漫长(书上是怎么说的?挑学生读)

C、练习:(幻灯出示:用“如果没有……没有…….就……”或者“只有……只有…..才…..”把琥珀形成的所有必要条件陈述完整 )

3、探究琥珀被发现的过程(13至17段)

这个奇异的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咱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13至17段。挑两个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和孩子课文的15、17段,其它同学读13、14、16段的旁白。

4、总结

幻灯出示:(1)这篇说明文写了哪些内容?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这样课文就可以分为三部分了。

师过渡语:科学家正是依据琥珀的样子进行了合理大胆的推测,这个推测是非常严密的,这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琥珀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用笔找出描写生动传情的句子仔细品读,要读出感情,一会儿咱们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

(2)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A、准确严密

B、生动传情

四、拓展延伸 课外练笔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3

陈美霓:一些家长和同学认为,这类小说对小学生的发展不好,担心我们会受到不良影响。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这些小说当中有的是畅想未来高科技,有的则是由一些古代神话改编而来,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有的奇幻小说还为我们创设出一个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美好世界,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的同时还引导我们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从中学会了“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行侠仗义”等道理。而且,有的奇幻小说语言流畅生动,给人以一种奇妙的文学享受。

谭雅心:言情小说是我们班女生的最爱。好的言情小说当然值得一看,比如郭敬明的《幻城》等。空闲时看看不仅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字功底,增长见识。

农舒文:我看的大多是郭敬明写的言情小说,如《小时代》《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当然还有别的作家的作品,里面并没有黄色、腐败(腐朽更恰当些)的内容,在适当的时间看是可以的,但应该在做完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后才看。

喻雅婷:我的书柜里有好多小说,小说的类型也有很多,名著、玄幻、言情、探秘、武侠……像《佣兵天下》、《诛仙》这些小说,我就觉得写得很大气,如梦如幻,震撼人心。女生最爱看校园言情、唯美浪漫的小说,是因为它们不像名著那样枯燥死板,有曼妙的语言描写,让你学到一些写作手法,又不像武侠小说那样有暴力、血腥的描写,可以让你身心放松、心旷神怡。

反对方

韦宇安:有一段时间,班里的女生流行看“爱情小说”,我经不住诱惑也看了。《泡沫之夏》深深地吸引了我,上课的时候想,吃饭的时候也想。书看完了,可内容是什么,我脑子里一片迷糊。最要命的是,我的学习成绩急速下滑,我很伤心,开始自我反省。如果再次选择图书的话,我会谨慎一些了。

张旭阳:我认为,以商业为目的写出来的小说没有什么价值。这些书对我们一点好处也没有,搞不好会使我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样是武侠小说,《水浒》和《诛仙》的影响就是不一样,《水浒》是通过梁山好汉的行为反映朝廷的腐败和好汉的气概。而《诛仙》内容乱七八糟,我只看前几页就没兴趣往下看了。我认为我们应该看一些有益的小说,如四大名著,六大经典(《岳飞传》、《东周》、《杨家将》、《聊斋》、《隋唐》和《封神》)等。

劳京:我也曾看过校园言情类的小说,因为女生难免会有一些浪漫和美妙的幻想,容易被里面唯美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可是看多了以后,我发现里面的故事情节都是雷同、毫无用处的,而且书里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一点都不现实。

莫帆:我对言情小说、科幻小说不感兴趣。我捐了一本《三分钟爱上心理学》给班里的图书角,它虽然不像魔幻书那么精彩,也没有唯美小说那么生动,但它对人的成长很有帮助。你可以知道人是怎样一种动物,与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更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好人。我觉得大家可以选择这类书来看看。

梁雅靖:在家里,我会专选生物学和历史类的书,光是《百科》《发明》和一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就占去了我大半个书架。我不建议大家看子虚乌有的言情小说、魔幻小说。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4

如果要让刘慈欣形容宇宙有多大,多么丰富,他会让人想象胡夫金字塔,金字塔不是巨石做成,而是由沙子堆成那么高,银河系中行星多如这些沙粒,而宇宙中有上百亿座类似的金字塔。

刘慈欣喜欢想象世界,就像他喜欢英国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一样,这部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描述在22世纪一个五十公里长的圆柱形外星太空船闯入太阳系,人类派出探险队前去调查的过程,这个外星物体就被命名为“拉玛”。“这种书的魅力在于,想象力像造物主一样造出一个世界,这是科幻小说很核心的部分。”刘慈欣告诉《环球企业家》。科幻作家构建的科幻世界正是基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但这种想象并非超自然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已知科学规律之上。

“莫言有一片透明的胡萝卜,他就描写了一个孩子在很封闭贫困的环境中,突然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想象力,他描写得十分生动,但科幻的想象还需要对宇宙有好奇心,有敬畏感。”按照刘慈欣的科幻世界逻辑,这需要对大自然、宇宙、科学规律还有已知的科学图景,从宏观到微观上进行通盘了解,不然那就不是刘慈欣所说的科幻的想象力。

1998年,刘慈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彼时他30岁出头,十多年下来,随着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介入得越深,刘的作品中过去那种明快阳光的调性正在变淡,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分析,即便分析出来的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他越加感觉只有这么做才能生存下来,于是必须这么做。

在他最知名的作品《三体》中,最后宇宙只剩两三艘人类驾驶的飞船,为了争夺资源相互攻击,情感上讲,他们应当相互依存。但刘慈欣认为“相互依存”这个想法并不理智,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死。而作为飞船的舰长要对整艘船负责,“我要不先动手,你们就会先动手,这个就是理智”。刘慈欣所描绘的这种状态对其生活经历有间接的影射。

刘慈欣所在的工厂有两千人左右,大多是技术人员,少部分行政干部,这些人很少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一是因为在他看来科幻中的人物离现实很远,一些大尺度的科幻,很多人是金字塔尖最上层的人,如国家元首、决策层,这些也非刘慈欣所能接触到的,一旦涉及这样的人,只能从以前的作品,或其他资料、新闻中去了解。但刘慈欣笔下所描绘的科幻世界的精神状态又与其所处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某个目标,在某个环境中做出某件事情,你不做别人就会做,这种事情时时都在发生。”这也是刘慈欣科幻作品里始终关注的一个主题—“生存”。

真正的哲学对人类的思考在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存在意义”,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对哲学的归宿感并不感兴趣,以他的话讲,“我的科幻对于人类的思考是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的。”刘慈欣感兴趣的是人类怎么延续下去,在肯定要来的大灾难面前怎么生存下去,至于生存下来之后做什么,将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太多涉及。“也许大灾难到来之前,人类要改变自己的价值体系、道德体系,至于改变之后,人还是不是人,值不值得进行这样黑暗的转变,我并不关心。”刘慈欣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只是对人类的一种很现实的思考,而非哲学层面的考虑。

刘慈欣曾经与一个学者讨论过一个问题,“人性有什么地方是不变的。”学者想了半天回答:“人的自由意识,对自由的追求。”当时刘慈欣认同了这个说法,但后来一想觉得不对,即使在不太远的古代,人们推崇的勇敢、忠诚,自由被看成是一种有害的东西。“生存肯定在自由之上,去死或者不自由的活着应该选哪个?”

然而,刘慈欣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到未来还是会变的,现在人和人的定义是变化中的阶段,“人们为什么对这种变化不敏感,我们知道时代会变,社会会变,但他们觉得人性的定义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想法对每个人都是根深蒂固的。”刘觉得这是科幻所面对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社会公众对于更深层次的人和人性的变化并不敏感。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科幻文学能打破这个框架,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描述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的变化。

科幻世界就如一个大的广场,不同的作品经由不同的作者创作出不同的世界,一些作者是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一些对反映社会感兴趣,而刘慈欣是单纯地出于对科幻的兴趣,从科幻迷变成科幻作者。他创作的初衷是用科幻来隐喻社会,或者进行科普,而科幻之于他的意义则是,将自己的幻想世界展示给别人看。

“科幻文学重新建立起一个现代神话,里面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信以为真的,它描写的未来或者宇宙空间的某个部分都可能是真的,虽然可能性很小。”刘慈欣认为古代神话其实是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古代人心目中,它们就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他们相信众神是真实的,后来神话为什么消失了,因为知道大家都不相信了,神话就变童话了。”在刘看来,所有幻想小说讲故事的能力都非常重要,真正好的作品都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科幻小说在此基础上多了一步,要基于已知的科学规律来描述幻想世界。

以《三体》为例,刘慈欣的创作经验是构建一个黑暗森林法则,三体人侵略地球以及其他高级文明之间的厮杀都建立在这个法则上,“提出某个公理,虽然不一定是科学方面的,然后按照逻辑一步一步推导,这个世界就建立起来了。”为了不被生活琐事打断创作,刘坚持在动笔之前就构思好故事梗概,甚至大部分的细节。

在李淼之前,人们对于《三体》几乎没有过批评,这位中科院的物理研究员甚至在写一本叫《三体的物理学》的书来指出《三体》的硬伤,“已经写了四万字,还没写到质子方面的错误呢。”虽然有质疑,李淼仍然钦佩于刘慈欣的想象力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思索。

从1991年的《超新星纪元》开始,刘慈欣目前已完成了六部长篇科幻小说。李淼研读过刘慈欣大部分的作品,觉得刘因为单纯从科幻迷的角度出发写作,反而容易抓住科幻迷的胃口,同时刘喜欢设定极其绝对的背景来观察人类为了生存所做出的反应,这样的想象往往令人惊叹,但缺乏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因为科学家的身份,李淼关注硬科幻,但他同时想要看到作者表达的人性思考,包括意识的起源、宗教和哲学。

19世纪末,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奠基了今天的科幻小说类型,40到60年代被称作科幻小说的黄金时期,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被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直到今天西方科幻之火仍长盛不衰。在刘慈欣看来,国内科幻小说无论是题材的丰富还是文学的成熟性上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刘宇昆等华裔作家的获奖,代表着西方科幻需要注入新鲜空气,但不代表着国内作家就觉得需要面对国外的读者进行写作,作品还是应该面向国内大众,但是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被分享到国外,还是很好的。

现在还不能确定刘宇昆翻译《三体》会给中国科幻圈带来什么意义,即使是作者刘慈欣本人也说,美国主流科幻圈每年能有上千部小说,国内的畅销未必能保证《三体》脱颖而出。但所有人都能肯定,它值得这么做,不管英文版的《三体I》会像刘慈欣本人的经历那样厚积薄发还是一炮而红,这次翻译都将是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

陈楸帆:从一个点出发

我写作的时候一般先会有一个意向:可能是某一个词或场景给我特别大的触动,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发展出背后的故事。比如你要达到这个点,前面需要有一些什么铺垫。长篇的话我会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这几个维度去重新创造,写短篇我更倾向于集中在几个场景或通过有限的人物,加大戏剧冲突。写《鼠年》的时候先有这么一个概念:人和老鼠没什么区别,都是群体性的社会动物。其中人的异化是我想探讨的主题,故事中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参加去打老鼠的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老鼠也有自己的宗教和内心世界,而自己也越来越像老鼠。再比如人希望造出很多功能外观上更接近人的机器,但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逆向的影响,包括人类社会的机械化。

国内读者看科幻会注重点子是否惊奇,甚至理工科的人会去找硬伤。这个跟国内科幻媒体单一也有关,刘慈欣连续拿了多年银河奖,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风格才是真正的科幻。我在国外时常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不允许穿越题材。”我说我们的穿越跟你们的概念不一样。

韩松:以逻辑力与现实对映

我通常在早晨写作,因为白天很忙,一天写不了多少字,《高铁》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

《地铁》中的世界是一个循环的,连环套的,我们的世界跟西方缠绕纠葛在一起,就像地铁一样是西方的技术,如果用这些东西来摆脱你的困境,是没办法的,最后又想说明世界是虚幻的,比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登陆月球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人是一种原始生物,另外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阶段性的进化下,可能会变成自己都不认识的生物。

科幻跟它表达的人文思想没有手段和技术之分,科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描述一个星球里面没有人的出现,但也能表达出很强的人性,这时候人性和物理性是一致的,主流小说把人性描述成感情,但实际上还包含理性、智慧的部分,科幻还喜欢描述人对未来的困惑。科幻小说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性也很强,多描写边缘、受压抑的人群,《黑客帝国》、《星球大战》都是这样。区别于奇幻,科幻是完全靠逻辑力来跟现实对映,其他的幻想题材是靠影射。中西方科幻的不同在于,比如克拉克认为人到宇宙中去是激发好奇心、探索的艺术,而我们一讲航天就是获取资源。

夏笳:科幻需要有三观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5

这场采访约得旷日持久,因为韩松作为新华社的一员要应对十,马伯庸作为外企一员要忙于上班。他们分别经历着这个时代最正统、最主流的生活,却在最忙碌的时刻迸发奇思妙想,并把它们写成晦暗的小说。他们操持起科幻这个小众的题材,无心进入“文坛”,只求文学给予自己一个小小的庇护所。

科幻和乌托邦

“科幻”是韩松文学创作上最醒目的标签,马伯庸也在这个领域有所尝试,和所有热爱科幻的同龄人一样,他们的启蒙读物都是一本叫做《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而在如今的他们看来,这本当时预测未来的书就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乌托邦。

马伯庸:做“我最早对科幻发生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因为我特别讨厌数学课,一上数学课我就找课外书看,诸如《少年科学》《科学画报》还有广为传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那算是我的科幻启蒙之作,印象很深刻。那时不像现在外界有那么多诱惑,对这些书都是精读,《小灵通漫游未来》我看了大概有十多遍。

韩松:很巧,今年春节我还把它重新拿出来看了一遍。

马伯庸:我是去年又看了一遍,看看里面描述的未来现在哪些已经实现了。那个可以看电视的手表,我一想这不就是IPAD嘛!

韩松:我也是这么去看的,天气控制实现了一半,机器人没有实现。

马伯庸:宇宙飞船实现了,家家户户用太阳能,理论上可以,经济性和天气条件不现实。好多东西没实现,但不是不能而是没必要实现。回头再看一遍“小灵通”,有点未来学回顾的意思,一直有人对未来做预测却也一直被,回顾一下能看到当初的思路和现在的思路有什么差别。我觉得叶永烈当时预测的和现在实现的最大的差别就是互联网,但就这一个东西使未来和他的预想完全不同。

韩松:对,他的预想中出现了电脑,但没有出现互联网。

马伯庸:由此设身处地想想,我们现在写科幻、预测未来是有其意义还是特别可笑?想想挺有意思的。

韩松:科幻对我的吸引,就在于它描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未来。就像当时看“小灵通”,它提供了一个跟当时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个世界很神奇。这本书卖了一百五十万册,它给我们这代人带来很大影响,现在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潜意识中按照它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创造出来的。

马伯庸: 科幻有科学的底蕴,有实现的可能,我在看的时候总是会带一点微茫的期待—是不是有一天它能够实现,我能不能看到……就像重看“小灵通”,就是童年的一个疑问,现在想把它解答出来。

韩松:应该说它的预测在大方向上还是挺准的,譬如涉及的基本上都是物质的变化,以为物质的极大丰富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意识形态或者社会的变化。现实业的确如此,在它出版之后30年,中国变成一个崇拜物质的社会,但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政治方面的变革被忽略了。

马伯庸: “小灵通”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乌托邦。科幻的魅力就在这里,它带来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模型、科学模型的推断甚至是。在这里想象力是次要的,能够在几十年后依然被人想起,主要还是靠它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现在有一股潮流,就是对未来的黑暗预期,反乌托邦。不仅在中国,这些年美国拍的科幻片就跟20世纪世纪80年代拍的科幻片完全不一样,那时的气质是昂扬向上奋勇探索欣欣向荣,现在是阴暗晦涩,动不动就世界末日或者技术恐怖。这可能是人类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就像青春期,必然对世界产生怀疑,引发灰色的想象。

韩松:科幻小说的一种功能可能是我们以前没有在意的,就是它对未来灾难的预测提供了预警。以前我们太强调光明了,现在矫枉过正,呈现出灰暗的态势来。这也跟文学的功能有关,文学天性是批判的而非歌颂的。

马伯庸:写一个伟光正的世界不容易,但如果你要写一个灰暗的世界在创作上就有更大的空间。我心目中的乌托邦就是各种想法都有,每天吵啊闹啊地过日子,而非寂静无声或者每个人都向同一个方向。其实现在有了微博,大家东打西打,热热闹闹,已经接近我的乌托邦了。

韩松:我的乌托邦就是共产主义,物质极大丰富,不愁钱、不愁住的地方,没有房奴,没有贪官,所有人都以劳动为第一需求,按需分配,我想创作就去创作,不用为了挣上班那点钱牺牲那么多时间。

马伯庸:总而言之,大家不用为了生存去奔命,就是乌托邦。

小心地隐藏在人群中

现实生活中,韩松和马伯庸的本职都不是作家,前者在新华社做记者,后者卖变压器,人们都很好奇他们写作的灵感来源,而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利用工作给他们的事业和思维方式。

韩松:尽管对乌托邦的想象很美好,但现实是我很少有时间创作。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审稿、改稿,加上写作,要一直面对电脑,这太反乌托邦了。以前因为我处理工作比较快,还能有一些时间写作,从2008年开始,整个社会节奏加快,大事非常密集,互联网也进入了真正兴旺的阶段,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新的紊乱的时期,工作变得非常忙,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我一直觉得你很不可思议,你工作也挺忙的,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往今来什么都涉及。

马伯庸:因为有百度啊!

韩松:肯定不完全是百度的功劳,你书中的用词、细节各方面都很周全,我不知道你怎么积累起来的。

马伯庸:不是积累,而是建立了一个搜索系统,许多东西我不一定知道,但我知道需要的时候去哪里可以找到。就像我写民国电报史,最初就是想知道晚清时发一个电报要多少钱,信息越查越多,最后成了一本书。我写作就是图好玩,上班越忙灵感越多,经常一边开着会一边写,有想法的时候就开个头,后来建了个叫“坑”的文件夹,存了二三十个开头,有约稿的时候就打开那个文件夹,如果有合适的就写下去。写作对我来说就像给脑子切换一个频道。

韩松:那太幸福了,我现在是工作内容和兴趣重叠得厉害。工作中我审的稿子都是政治经济类的,很多东西都会引起想法,譬如最近陨石在俄罗斯坠落,还有一颗史上离地球最近的小行星略过,又在春节附近,我想到一个科幻情节:在冥王星上坐下来吃年夜饭;再如领导们年前总要去看望群众,也许以后家家户户团圆饭桌上都会有一个中央领导。这些想法也被我记录下来,或者作为开头,但开头越来越多,觉得时间不够,写不完了,它变得不再好玩,而成了一种负担和责任。

马伯庸:怪不得我总觉得你的科幻小说贴近现实,是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现在知道根儿在哪儿了。

韩松:新华社的这份工作给我一个视野,能够观察、接触到很多外界可能不知道的事物,增加对世界的理解。有人说我对大时代的变化很敏感,跟职业有关。这个世界越来越变化莫测,随便一个人预言一件东西都有可能发生,只是大家平时没有说出来。

马伯庸:卖变压器的工作给我提供了一种工科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接触普通人的机会。譬如咱们几个写科幻小说的人提到刘慈欣,觉得怎么可能没有人知道他,但当我说给同事,发现知道他的人非常少。他们知道韩寒、郭敬明就到头了。这种状况随时提醒我,不要以为自己是社会主流,你就是小众,是个怪胎,要小心地隐藏在人群中。我跟他们聊的都是奶粉、团购之类的话题。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角度的刁钻程度是你想象不到的,譬如昨天我们一帮同事聊家庭生活,有个同事说,人家夫妻之间叫“相敬如宾”,我和我老婆是“相敬如杜宾”,因为杜宾狗非常凶,见人就咬。那大哥平时也不爱看书,说话没什么文采,但突然来这么一句很有意思。我写作就给自己一个要求:尽量不要小圈子化,用人民群众活的语言。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跟周围的人永远没法谈论自己脑中最深的想法,譬如机器会不会有灵魂。

写作就是庇护所

尽管写作已经让自己有所收获,但韩松和马伯庸目前都没有将它变成“正职”的想法,毕竟,写作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一种娱乐、一个庇护所,当然也不排除哪天变得大红大紫后开始全职当个作家。

韩松:我觉得小众是个挺好的事情,因为我就是要跟你们不一样,反正我不是要靠这个活着,我就要躲到科幻里面去。平时接触的东西太多太杂,我需要一个逃避的小地方。写作的时候我几乎不会想到读者,可能这也是个毛病,造成作品经常发表不了或者在出版社通不过,也可以更通俗一点,但觉得那就不像我了,很别扭。

马伯庸:我是每次写一个通俗的东西之后一定要憋一个小众看着好玩的东西,要不然就觉得内心情绪无处抒发。

韩松:这是特别真实的想法,就是想把它写好,读过那么多好作品,希望自己写得也像那么一回事,像文学作品。即使达不到也要努力吧。我觉得科幻是当代艺术的先锋形式,它作为文学的一种应该表达更微妙的、隐晦的、变形的东西。你说有什么企图,谈不上,现在不是文学史的时代了,当下能够留下来都很难,死后再留下名字更没什么意义。

马伯庸:如果带着“我一定要写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的想法,估计什么都写不出来。文学还是一种个人表达,得奖是意外,不该是目标。对文学我没有什么野心,就是觉得多认识几个朋友,玩得开心,甚至那种“你怎么能写出这种东西来”的反应也让我高兴。把它当成娱乐就好,能让你一晚上乐不可支就够了。

韩松:越来越多的人抱着你这样的想法,我认识很多写科幻的年轻人,别说获奖,连发表都很难,但他觉得写出来本身已经自我回报了。

马伯庸:人需要有一个庇护所。我认识很多上班族,朝九晚五,回到家也就看看电视;还有个老兄,不看书不看电视,唯一的爱好就是长跑。时间长了就变成橡皮人,麻木迟钝,如果想在这个险恶世界保持生存的能力,还是得有个让自己喘息的地方。

韩松:写作对我来说有点像卡拉OK,周围有几个一块唱的朋友,你也就想唱得好一点,否则就被嘲笑了,但能唱就很满足,没想过要去参加青歌赛,成为专业歌手。其实咱们都算业余选手,对文坛缺乏了解。

马伯庸:当代文学面对一个巨大的变动,互联网的产生让出版门槛变低了。以前你写一个东西,要费很大力气可能还要认识几个编辑,才可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个豆腐块,面对的也不过几十上千个订户,但现在你随时可以发上网,面对的是几十几百万人,如果写得足够好,能迅速受到认同。文学不再是几个人的专利。虽然网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一百个人出的精品和一百万人出的精品量级是不一样的。互联网不是规定了文学的内容,而是扩展了文学的边界,只看是否可以得到读者认可,有的风格渐渐在网络上消失了,它更像一个商品行为。我相信当代文坛和互联网慢慢结合,会有精品出现。

韩松:可能文学一直是这样的格局,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是手抄本,也有不少人从手抄本中走出来。我也想过成为专业选手,全职写作,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但也可能带来另外的困扰,就是不再接触人接触社会,很难写出有价值的东西。还有一种想法是退休之后全职写作,但未来几年说不准会出什么事,可能写不下去了;另外退休后的感觉还是跟上班不同,现在挖的“坑”到时未必能对得上。我还有太多东西没有想清楚看明白,还是继续工作吧,工作还是有回报的。

马伯庸:如今是下了班把写作当休息,太累就不写,很随意,但全职写作开了电脑就是上班,脑袋运转就在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太可怕了。看造化吧,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大红大紫、不上班也衣食无忧,全职写作也未尝不可,一句话,别给自己设限。

马伯庸

作家,人称“网络鬼才”,作品涵盖历史、科幻、影视评论等诸多领域,主要作品有:《寂静城市》《风雨》《古董局中局》《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等。

科幻需要电影推动

科幻要发展,还是要靠电影的推动。《三体》要被拍成电影,难度很大,即使在好莱坞也很难,因为它不是一个适合电影的文本,许多文字上的想象没办法用电影表现。中国需要的科幻电影不是那种开创新纪元的精品,而是一个故事通俗、商业成熟、每个节点都在意料之中的作品,就像《星河舰队》,带有科幻背景又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韩松

科幻作家。《新闻周刊》说他“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主要作品有:《宇宙墓碑》、《红色海洋》、《地铁》、《高铁》等。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6

一、留心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在新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导下,作文要以培养学生做人为主。“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其首要任务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累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

在引导学生写“最难忘的第一次”作文时,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第一次的经历和感受。众所周知,一件事即使重复了几次,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人在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心里会产生陌生感、好奇感、自豪感、惊喜感、自卑感等。这是第一次带来的特有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认真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想好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听听别人的意见,再在练说的基础上,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渗透理想教育,布置学生写“假如我是……”为题的想象作文,写自己美好的愿望。教学时启发学生畅谈幻想,教师适当提示,并把幻想写在黑板上;然后,归纳学生发言,尽量拓宽思路,扩大选材范围,如,幻想当老师、医生、宇航员、歌坛明星、奥运名将、科学家……最后,让学生把心中美好的愿望说出来成为习作题材,并把幻想的内容有序地具体地写下来。这样习作内容充实、真切感人。作文素材是在这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原始材料,它是还没有经过整理、集中、综合、提炼等加工处理的材料。如果原始材料缺乏,就写不出好文章。在生活中创造作文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提高自己分析、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将学写作文与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强调在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同时,注重留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不仅包括自己耳闻目睹的、亲自参加的、实地观察的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更重要的方面是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同时,注意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过程中布置“教你学一招”,向别人传授自己的一项本领或一个窍门的作文。让学生在爱学、乐学、会学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绝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亮出自己的技巧本领,引起大家学习交流欲望。然后,把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写成作文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热爱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使学生不仅学做人,而且在做人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创造自己充满七色阳光的作文素材。

三、乐于实践,在作业中积累习作素材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完成生活作业中创造作文素材。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劳动本领,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在生活中有所作为,每周向学生布置“生活作业”。每次布置一项,主要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根据自己做的小实验写实验报告、在阅读好书活动中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等作业,作为丰富学生生活的基础,让学生有直接的生活实践,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描述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创造出来的素材写成作文。

四、灵活组织,实践与作文有机结合

写作文离不开生活,离开了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在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由地组织活动――从锻炼才干,创造作文素材出发,引导学生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编小报、编课本剧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同身受”的东西。由于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努力去创造作文素材,因而促进作文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多彩,有效地解决作文素材缺乏的难题,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篇章……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手段让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使写作成为一种充满乐趣的创造性作业。

上一篇翠鸟课文

下一篇情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