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例6篇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文1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文2

学院占地508亩,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设有音乐系、民族音乐表演系、舞蹈系、美术系、传媒系、公共教学部和一个附属中专学校。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248人,教授8人、副教授34人、硕士研究生19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自治区、通辽市非遗传承人4人。多年来,学院坚持“质量为本、人才强校、彰显特色、包容开放”的办学理念,以“立足通辽、面向全区、特色专业辐射全国”为发展定位,内涵建设不断强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赢得了社会赞誉。现建成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二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建成科尔沁蒙古族长短调、蒙古舞、钢琴、蒙古四胡、古筝、视唱练耳等六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培养了科尔沁蒙古族长短调、蒙古舞、声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等四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和以图力古尔、努力玛扎布、赵姮莅、赵明宇为代表的自治区级教学名师,以张瑞红、王晓红为代表的自治区级教坛新秀。学院聘任钢琴演奏家刘诗昆、蒙古族舞蹈家斯琴塔日哈、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四胡演奏家巴彦保力格、音乐教育家曲歌、蒙古族图案绘画传承人宋宝林、播音主持人青兰、学院首届舞蹈毕业生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授杨敏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被教育部列入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专业2014年被自治区列为重点建设专业。

教学成绩斐然,在区内外艺术交流和比赛中,民族音乐系歌曲《心的归宿》获得全国校园好歌曲二等奖;全区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学院选送10个作品获奖7个,其中传媒系戏剧《我们回家吧》获一等奖,四胡重奏《歌曲串烧》、马头琴合奏《黑木日》获二等奖,合唱《四季、杨玲花》、舞蹈《顶碗舞》《青笋》《赛拜努》获三等奖。2015年,民族音乐系教师图西雅拉图在全区《科尔沁杯》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马头琴专业师生获得兴安盟马头琴大赛团体一等奖,萨日娜同学在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中职组专业演奏三等奖,程国强、孙雅妮等同学获自治区宣传部、团委主办的全区大学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演讲比赛三等奖,舞蹈系师生参加了中国-蒙古国文化交流活动周蒙古舞艺术展演;教师李蕾、王文臻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组二、三等奖。2016年音乐系学生刘晓娜在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艺术专业一等奖;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艺术专业三等奖,音乐教师张瑞红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3月28日晚,学院优秀毕业生方舟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大型优秀节目《星光大道》担任嘉宾评委,与主持人朱军、尼格买提及台下观众热烈互动;犀利的点评、独到的见解成为本期的“焦点王子”。

学院毕业生已遍及欧、美、日本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现有的已成为全国十佳舞蹈演员、青年演奏家、歌手,有的获中国电影百花奖“女配角奖”,在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武警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专业文艺团体和备受国人关注的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艺术团体都有我院毕业生,并已成为所在团体的业务骨干。

根据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经学院研究决定,2017年继续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具体如下:

一、报名条件与资格审查

1.报名条件

单独招生:具有2017年高考资格(2016年12月1日报名,自治区招办审核通过)的自治区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

对口单独招生:具有2017年高考资格(2016年12月1日报名,自治区招办审核通过)的自治区应往届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

2.身体条件满足专业要求并健康体检合格。

3.报考我院“空中乘务”专业考生,要求:[1]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身体裸露部位无明显疤痕、纹身;无传染病及家族病史。[2]男生身高175cm~185cm,体重=[身高(cm)-105]KG±10%; 女生身高163cm~175cm,体重=[身高(cm)-110]KG±10%;[3]年龄不超过二十周岁,即1997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报名方式

1、考生登录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网站(keqysxy.com.cn)单独招生报名系统,按要求输入相应信息。

2、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报名申请表”,由所在中学审查签字盖章。将“报名申请表”、二代身份证及本人获得的相关证书复印件以邮政特快专递方式(EMS)邮寄到学院招生就业处(通辽市开发区辽河大街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邮编028000)。

3、网上报名时间为2017年11月20日8:00-2017年12月12日17:00。邮寄材料收止时间为2017年3月15日,以邮戳日期为准。

4、打印准考证时间:2016年12月20日—2017年3月15日。

三、招生科类和分专业计划:

具体专业设置为:

1、音乐表演(器乐)(马头琴、四胡、古新筝、钢琴、手风琴、电子琴 [ 双排键 ]、小提琴【含电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大管、萨克斯、小号、长号、竹笛、二胡、扬琴、三弦、琵琶、打击乐、吉他、钢琴调律等);2、音乐表演(声乐)(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蒙古族通俗唱法、蒙古族长调、蒙古族短调等);3、舞蹈表演;4、艺术设计;5、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原装潢艺术设计);6、广告设计与制作;7、动漫制作技术;8、环境艺术设计(原雕塑艺术设计);9、播音与主持;10、空中乘务;11、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12、电子商务。

四、考试 及成绩评定标准

(一)、资格审查:学院资格审查小组审阅考生报名材料,确定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考生名单,名单于2017年3月24日通过学院网站(keqysxy.com.cn)向社会公布,不再另行通知。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中,获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自治区教育厅主办或联办的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及以上奖项;中等职业学校往届毕业生中,目前在职在岗且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获得县级及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可免试录取。

(二)、考试:考生必须凭第二代身份证原件及准考证进考场参加考试,否则不得参加考试。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可以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3月11日上午文化考试,3月11日下午专业综合测试考试。

(三)、成绩评定标准

总综合成绩计算:

总综合成绩=文化考试成绩(30%)+专业综合测试成绩(70%)

五、录取规则

(一)根据考生总成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二)预录取结束后学院网站上将公示预录取名单。公示结束后,如无异议,办理录取手续。

(三)已被我院单独招生录取的考生占我院2017年招生计划,不需参加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未录取的考生还可参加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

六、单独考试招生学生待遇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文3

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近几年来,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十余所体育院校相继开设和增设了艺术类表演、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专业,使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不仅成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成为持续发展的现实。然而,如何建设好新办专业,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本文以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六所开设艺术类专业的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种学术期刊、体育艺术报刊、专著,广泛查阅国内外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文献资料,对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武汉、天津、首都、南京等体育学院的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进行专访,详细了解各院校艺术专业办学现状。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成立的历史回顾

1.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成立时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各自的发展空间中不断地靠近、接近,直至相互融合,体育与艺术相交融的良好发展势态,构建了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广阔平台,同时也为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

我国体育院校创办艺术类专业始于2000-2004年间,首先在天津、广东、成都三所体育院校相继设立了舞蹈学专业,随后,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相继增设了表演专业;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也开设舞蹈编导专业并面向全国开始招生;2006年,南京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也有了增设艺术类专业的意向。

2.艺术类专业名称及培养方向现状

尽管全国体育院校所设置的艺术专业和培养方向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情况分析,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主要以表演和舞蹈两个专业为主,而舞蹈专业又分为的舞蹈编导、舞蹈表演和舞蹈学三个专业。

“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并不是艺术向着现实生活领域单项游移、运动,而是体育也越界向着纯艺术领域逐渐逼近、汇合、交融的结果。”[1]从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发展过程来看,恰恰也是体育越界向着纯艺术的舞蹈领域逐渐交融的过程。

如果将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可以说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以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较强表演性、艺术性的大众艺术体操、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为主。第二阶段是以舞蹈艺术作为契合点,将舞蹈艺术和体育运动项目并列设置,这一时期除了表演专业外,舞蹈表演专业、舞蹈学专业也开始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出现。第三个阶段为交融阶段,是以舞蹈艺术作为融合点出现了以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为代表的体育院校创新型艺术专业。总之,三个渐进发展阶段的形成,说明了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已由原先的从体育本体出发逐渐发展到创建体育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新专业,发展趋势已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的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在我国体育院校乃至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设置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体育院校有了培养体育舞蹈高级编导专业人才的开始,而且也标志着在经历半个世纪之久的舞蹈编导专业的建设历史中,除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中国芭蕾舞和中国现代舞编导之外,上海体育学院所设置的体育舞蹈编导专业也开始在编导专业的历史中写下举足轻重的一笔!

总之,在体育与艺术的双向融合上,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设置首先是以舞蹈艺术作为契合点,使舞蹈和体育运动项目的融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成为引领体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向。

二、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笔者对全国部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到现已开设的和准备开设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学时学分数及艺术、体育教育教学量占总体教学量的百分比等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设置情况

全国体育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但各院校所占的总学时数不尽相同,列表如下:

全国体育院校公共基础课设置情况

2.体育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所开设课程类型除公共基础课程之外,大致可分为体育理论与技能、艺术理论与技能两大类别课程。其体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体育技能课程则包括:体操、健美操等课程,教学时数也是根据各学校所设专业及方向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全国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分析得知,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体育理论及技能的课程设置较少,分别占总学时的7%和8%,对于一个在体育院校根植的艺术专业,如何更好地利用体育资源来设置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是课程设置者和决策者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艺术类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而其艺术特性所显现的就是艺术理论与技能课程所占比例的多少,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体育理论及技能课程设置占总学时量最少,而占有的艺术理论及技能课程却最多。

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综上所述,尽管现行的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已经逐渐涉及到一些创新课程,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对体育院校原有的课程与艺术院校课程的照搬的情况;课程设置之间主次界限不清晰;体育学科和艺术学科及之间缺乏联系与呼应,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体育院校在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色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建构以术科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即在开设必要的体育、艺术概述和多种艺术欣赏课的同时,加强体育艺术体验和实践内容,通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所以,在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时,要把重点放在理论和能力训练的结合点上,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上形成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横向复合结构。

此外,在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材建设上,也基本上是搬用体育和艺术院校教材,缺乏高质量、切合体育院校实际情况的高水准体育艺术教育教材,这也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今后教材建设中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还处于创业的起步阶段,在规划中探索前行,在借鉴中发展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办学的现状。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借鉴艺术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究竟是走体育化的艺术道路,还是走艺术化的体育道路?或者说如何分步走?的确也同样是目前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三、专业师资状况

1.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新建团队,目前教师人数较少,每个学校约9—10人承担主要的授课任务,其中以女教师为主,教师年龄也以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在学历职称上,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普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的现象。

师资队伍的结构组成,从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师资结构分析,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教师构成:(1)体育院校各体育专业比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2)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3)社会或其他院校外聘艺术及体育类专家和客座教授。

上述不同的教师各有优劣势所在,因此,体育院校艺术教师应力求互补优势,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师资任教情况

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任教科目一览表

此外,大多数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面临着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四、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开始进行招生的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2003年有了首届毕业生。据了解,武汉体育学院艺术专业的就业率据不完全统计达80%以上,而天津体育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率也达到了70%以上。上海体育学院艺术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2.就业前景分析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可以说是体育院校中的贵族专业,由于经济上的高投入,必然相应地增大投资者的期望值。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开辟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的多种渠道,引导他们增强就业风险意识,端正自身的就业观,(转第137页)(接第135页)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分担就业压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据近几年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国家财政统管的单位,包括各级政府机关文化艺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如各类艺术研究院(所)、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以及各级国有文艺专业团体,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研室以及大、中、小学校等等,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将以艺术教师(舞蹈、音乐)和体育教师双重身份替代以往的单纯的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

(2)各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下的企业。企业需求可以说是量大而且分布广,完全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具有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企业员工的体能素质的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各方面都需要具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应用体育艺术人才。各类私立学校也是这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民办大学、私立中学小学、民办艺术中专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等。

(3)社区、俱乐部等自主创业前景广阔。艺术毕业生胸怀生存致富的迫切愿望,愿意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灵活多变的创业手段创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生活道路。目前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工作室及高档会所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已经有许多体育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抢先占据这块就业市场,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就业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就业率上,同时注重就业的质量和学生在社会的后续发展,变职业教育为生涯设计等。

结语

体育院校所增设的艺术类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缺乏,办学理念、专业建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体育艺术人才应该与艺术院校的人才有不同之处,要具有体育特色;要将市场需求和课程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特别要加强与社会联系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由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艺术教育.2005(5):158

[2]孙会山.现代社会体育与艺术的关系.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2):93-96

[3]翟延立.李芳,体育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1-73

[4]荣丽.国际标准舞专业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初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4):60-64

[5]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网.2005.10.26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文5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并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学会体育能力的综合提升[1].对于教师而言,更要保证体育教师有着较高的体育教学能力,教学主题就是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进而实现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这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往往和课外自主学习有着一定的融合性,在将文化素养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方向,通过将学校的体育逐渐向社会体育慢慢过渡,全面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前期阶段课程设计中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而后期阶段的教学更加注重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2].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毕业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主题的一种教学,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毕业生逐渐适应社会能力,并将体育教学的主流逐渐推向社会.

2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

2.1肯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而言,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体育技术的学习以及体育技能的提升.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言,不仅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同时关注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意愿[3],并保证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一直以来,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知识的学习中,教学质量难以显著提高,其教学模式也是较为单一.而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仅有着多样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形式打破[4],对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着一定的肯定作用,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

2.2拓展了课内教学知识

一般而言,体育教学仅仅每周一次,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结合学生的课程安排,难以实现学生课后的体育锻炼.而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中,通过对体育进行分类教学,并改变原先单一的课内教学形式,逐渐将课内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外教学,借助学生课余时间,不仅仅补充了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延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加以选择.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学习的目标全面实现.总而言之,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仅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

3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3.1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运动水平,同时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言,其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安排中也难以体现层次上的变化,更是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分层教学.

3.2课程安排难以实现

部分高校缺乏运动场馆,或者是运动场馆的规模较小,在高校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的今天,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过程中,难以顺利地实施体育教学,对教学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课程的安排存在难度[5].

3.3缺乏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中,其常规项目的开设,多数和学生生活项目相贴近.而部分高校中的一些热门项目,虽然深受学生的无比青睐,但是由于场地的限制,难以真正实施,以致进行自主选项流于形式.教学管理中,不仅仅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各个俱乐部之间也有着不完善的学生自由转会制

3.4师资素质水平不高

不合理的教师专项结构以及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前休闲娱乐活动大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原先的体育项目,对于一些时尚性的运动项目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全面提升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

4关于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4.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综合性培养,并引导学生自发性地锻炼身体,逐步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要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教师在课上引导以及课下的讲座中,更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行全面的强化.

4.2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学条件

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学识能力,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也要提高对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工作的重视度,并对俱乐部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将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活动中的矛盾及时解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体育场地的规模逐渐扩大,加大器材的投入力度,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将办学的条件有效改善.同时也要做好现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统一规划体育的场地设置,并借助于高校周边的资源,缓解学校资源不足的压力.

4.3引入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采用结构考核.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做好学生技能性和素质性的综合性培养,保证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4始终坚持就业导向的发展方向

就业导向的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更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高校体育舞蹈教材.借助于书籍了解体育舞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组织形式,了解综合性技能知识,进而为专业教师的发展积累知识.结合市场培育的基本目标,做好体育舞蹈职业的相关基础培训工作,并做好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培训,保证有着多方位的发展方向.不仅仅要求体育舞蹈专业教学人才有着体育舞蹈经济学以及媒体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着综合性的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总结人才市场中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5总结

舞蹈毕业设计总结范文6

全方位保障艺术教育顺利开展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已成为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的办学准则。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艺术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造能力,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学校把素质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之中,让艺术教育活化、渗透到德育和能力培养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为了建立开展艺术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制订了艺术教育的有关制度和工作计划,并不断加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艺术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断完善管理课程、教材、活动、团队、师资、设备、投入等方面的配套规章制度。

艺术教育,硬件先行。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先后投资两百多万元建成演播厅、舞蹈排练厅、练功房、音乐教室,配备了钢琴、手风琴、电

子琴、扬琴、二胡、琵琶、笛子、爵士鼓和先进的音响设备,购进了大批艺术教育的图书、磁带、录像带、影碟,充分满足艺术教育的需要。另外,学校每年还投资专项经费两万元用于艺术教育,如重大演出活动、师资培训等。

在硬件到位的基础上,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结合专业,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程, 如“美育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举办艺术讲座,结合社会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指导学生学习。学校大力发展艺术类兴趣小组,组建了合唱团、舞蹈团、打击乐团、文学社团、影评社等十多个校级艺术团队。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拓宽学习表演渠道,学校多次举办艺术月、艺术周活动,组织学生观摩文艺演出、观看优秀影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艺术教育。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生全面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契机。艺术节一般历时一个月,安排 “班班有歌声”、“卡拉OK个唱”、“小品相声”、“配乐诗朗诵”、“舞蹈”、“徽标设计”、“书画篆刻”、“演讲”、“器乐演奏”、“个人才艺大比拼”等比赛专场,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培养出一大批艺术骨干。

班成为上海智力窗口

说起班,不少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这不仅是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的一块招牌,更是上海的成功典范。开班近三十年来,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为输送了会计、文秘、国有资产管理、群众文化管理、行政管理、舞蹈等专业近一千名优秀中专毕业生,成为上海智力的窗口,是全国办学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

学校自2002年开始举办初中班,同时开设了专门为日喀则地区培养舞蹈演员的舞蹈班。初中部坚持“德育为先、质量为本、才艺凸显、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健全人格培养。2006至2013年,初中部毕业生返藏中考成绩连续九届位居全国前列,

其中2008年和2012年总平均分位列全国第一,2012年总平均分是内地班全国统考以来的最高分。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安排,学校于2013年秋开办高中班,首次招收初中毕业生八十名。

班工作凝聚着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吴邦国、黄菊、陈至立等中央领导曾给学校题词、写来贺信,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丁薛祥,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等,先后来到学校看望班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欢度春节。

近两年来,班学生先后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格桑花开――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文艺汇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青春放歌――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艺汇演”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受到了刘延东等国家领导的接见和国际友人的嘉许。

让孩子跳得更专业

如果说班是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的特色,那日喀则舞蹈班则是特色中的特色。

时间追溯到2000年,日喀则民族艺术团面临着舞蹈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老一批舞蹈演员即将退团,能够接任的年轻舞蹈演员却寥寥无几,青年舞蹈人才极度紧缺。为此,2002年8月,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致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请求上海为日喀则地区培养文艺表演人才,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刘云耕代表市委、市政府同意了该对口项目。2002年,上海行政管理学校受上海市政府的委托,为上海对口支援城市日喀则培养三十名舞蹈人才,同年9月,三十名藏族学生进入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学习。

当年,三十名藏族学生初进校时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年龄小,怕吃苦,由于汉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加之文化基础相当薄弱,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进校前,他们基本没有接触过舞台形式的舞蹈,还停留在原生态自娱自乐的层面,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只是传统的锅庄,没有舞台表演的经历。从身体条件来说,因为以前缺乏基本功训练,加上长期生活在高原吃牛羊肉长大,骨骼较硬,进校后基础训练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接触、了解并学习中国舞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让他们了解中国舞蹈,学校重新制订了教材大纲与教学计划,使所教授内容更适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况。由于舞蹈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地区歌舞团舞蹈演员,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更侧重于舞蹈的表演性教学,通过大量的剧目排练与演出,锻炼他们的舞台感,着重培养他们的舞台表现力,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进行舞台演出。

老师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加强下肢训练,同时挑选适合他们并能锻炼提高他们专业及表现能力的剧目,进行细心编排和修改,例如老师们根据孩子能力好、身体素质强的特点,安排了更多更新的技术技巧,并提高难度,充分发挥了每个孩子的身体条件。对于一些开绷直的训练,由于孩子的柔韧性较差,学校老师就采取一些特别的训练手段加以弥补,用快速流畅、变化多样的动作空间转换作为主要内容,加以技术技巧的贯穿,从视觉上给人以新颖多样的感觉。通过这些扬长避短的方式,孩子们发挥出了自己的长处,找到了兴趣点。

根据演员所应具备能力的需要,学校还特别为日喀则舞蹈

班安排设立了化妆课,这是以往专业舞蹈学校所不具备的课程。学校领导经过研究决定设立这门课程,不但解决了这些孩子今后成为演员后化妆难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个人妆容的正确审美。

平时,学校精心组织学生观看舞蹈录像,或到剧院观摩舞蹈,并抓住机会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让孩子们在大上海的舞台上得到锻炼。学生们多次在各类舞台上完成出色表演,其中《雪域之恋》还荣获了上海市2003年“金孔雀”舞蹈比赛一等奖。

“感谢严老师这样的老师们”

短短四年的专业训练转瞬而过,孩子们在毕业演出和毕业节目汇演中,不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日喀则地区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回到的这批孩子成了当地文艺活动的顶梁柱,参加了各类大型演出,并多次以团体或个人的名义参加专业舞蹈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之后还有学生考入北京民族学院这样的专业学府进一步深造,他们不仅成为舞台艺术的中坚力量,更担当起藏汉文化交融的使者。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孩子在上海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个子长高了,人也变漂亮了,还能像专业演员一样在舞台上表演。有的家长哽咽着说:“把孩子交给行政管理学校的老师,我们放心,真的要感谢党,感谢上海,感谢严老师这样的老师们。”这位家长提到的严老师,便是日喀则舞蹈班的班主任严峥副教授。

严峥原来是安徽省皖西学院艺术系主任,看中其专业的艺术素养和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行政管理学校将其引进。在接到担任日喀则舞蹈班班主任的任务时,她深知其中的艰巨性。日喀则舞蹈班这个特殊的班级,三十名学生年龄有差别、文化课程度有差别,且专业也有差别,面对这一切,严峥感到管好这个班级非常不易,她要求自己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管理孩子们。

严峥记得有一位同学专业成绩差,还有严重的违纪现象,甚至已到了劝退的地步。对待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严老师对他做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发现诚实善良是他的优点,遇事冲动是他致命的弱点。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这句话给了严峥信心,她不断找这位学生谈心。慢慢的,这位学生被严老师打动了,变得认真守纪、积极上进。看到这些,严峥打心眼里高兴。

严峥常常告诫学生:“无论是舞蹈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舞蹈,舞蹈和你永不可分。你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那么就应该为它奋斗、拼搏,让你的事业、人生比别人炫目、灿烂,你努力了、争取了,就永不后悔,再无遗憾。”针对一些怕吃苦的同学,严老师给他们讲述青年舞蹈家黄豆豆的故事,用他为舞蹈执着拼搏的精神鼓舞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