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充分认识产业集聚区

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既要努力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又要大力推动存量优化调整,还要着力拓展新的增量空间,通过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建设产业集聚区,则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举。

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人多地少、陆域面积狭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空间不足特别是建设用地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沿海滩涂和低丘缓坡等土地后备资源,优化区域开发格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选择一批区位条件较优、开发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好的区域。作为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战略平台,通过有序、高效、集约开发,培育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打造现代产业制高点。我省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三产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为此,应积极抢抓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大调整、新兴产业发展酝酿大突破的战略机遇,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充分依托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吸收并集聚高端要素,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有利于形成城市新区拓展点。长期以来,我省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并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而言,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亟待加强。都市圈和城市群尚处于培育阶段,滞后于当前区域竞争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发展需要。通过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构筑一批新型城市功能区,有助于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空间拓展和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增强,并强化与周边中小城市、各类经济功能区的有机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推动都市群和城市群建设,优化全省城市化发展格局,构筑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有利于构筑海陆联动支撑点。我省历来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注重统筹海陆发展。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重点在沿海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既可提升沿海对内陆的带动能力,又可强化内陆对沿海的支撑作用,实现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

有利于创建体制机制示范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在率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素质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亟需通过改革攻坚予以破解。为此,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并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机制上率先进行改革突破和创新实践,可为全省改革创新积累经验、作出示范,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

按照“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的总体要求。明确产业集聚区的内涵、特征和基本条件,进一步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引领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有序建设。

(一)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根据赵书记、吕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产业集聚区是指资源优势明显、集约发展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开发潜力较大,能够建设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城乡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发展新空间。产业集聚区以产业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落脚点,将产业发展与空间开发有机结合,应具备以下特征和条件:

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突出培育新产业。产业集聚区应突出“优、新、高、特”的产业导向,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环境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重点拓展新空间。产业集聚区不是以往开发区(园区)的“平面扩展”,而是区域开发模式的“立面提升”。功能开发更加注重综合集成,产业集聚区不是单一地发展产业。而是以发展大产业为核心,带动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建成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大平台:空间开发更加强调统筹联动,产业集聚区不同于开发区(园区)的“点”式布局。而是着眼更大范围的“面”上部署,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能够辐射带动更大区域发展。三是着力健全新机制。产业集聚区具有跨行政区的特点,需要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应建立组织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项目等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建立高效精简的实施推进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区招商引智等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机制,鼓励开展差别化竞争。切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五个基本条件。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应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选址的具体条件主要包括:一要有较为明显的战略区位优势。应与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开发区(园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区或重点区。二要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空间。应与我省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重点选择沿海滩涂、低丘缓坡等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可以形成规模较大、集中连片、后续发展潜力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三要有较为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应与全省基础设施布局与规划相结合,位于或接近水陆空交通干线区域,与港口、铁路站点和机场的时空距离较短,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比较明显。能源、水利、信息、环保、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状况良好。四要有较为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应与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相结合,依托中心城市和开发区(园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布局,现有产业发展层次和集聚水平较高。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导向

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五要有较为充足的环境承载容量。应与全省生态环境特征和功能区划相结合,尽量选择生态价值、生态敏感性和灾害易损性较低、环境容量较大的区域,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密度的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等经济社会活动。

(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按照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要求,产业集聚区要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先行作用。据此,应确立三方面的发展定位,努力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空间、配套服务、港口岸线等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强化先导作用。疏解中心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和产业,实现城市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强化支点功能,通过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强化溢出效应,实现与周边地区良性互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

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建设体制改革实验先行区;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全面营造创新氛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科学谋划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以全省总体空间发展战略为指导,突出集聚发展重点,统筹布局全省产业集聚区。结合各地发展条件,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推进新空间有序开发、高效建设。

(一)全省产业集聚区总体布局

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地实际。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作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新空间。在规划布局时应体现三方面基本要求:一要有“集聚度”,能够把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集聚起来;二要有“带动力”,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三要有“辐射面”,能够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二是合理控制总量。作为省级战略布局,产业集聚区不能规划太多、太散,也不宜层层布点,应综合考虑我省“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建设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供给的能力,统筹布局、好中选优,合理控制总量规模,充分体现集聚要求。三是适当兼顾平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和城乡协调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区域间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集聚集中集约发展的前提下,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可适当放宽条件,以利于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布局方案。根据上述原则,在三大产业带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衔接省、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因素,提出我省产业集聚区的初步布局方案。具体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空港经济为特色的杭州东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以科研创新、文化创意为特色的杭州西部科技创新和生态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以海洋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的长三角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以国家保税港区为依托的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区域。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大都市的重要区域。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体现环太湖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新兴功能组团。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国际商务和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嘉兴现代化新城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的绍兴生态宜居城市的北部新城区。金华产业集聚区,以低丘缓坡为优势和特色的浙中城市群西部产业主平台。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以低丘缓坡和边界经济为特色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的产业平台。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台州都市区的重要区域。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浙中城市群南部产业平台。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以国际商贸为特色的世界日用小商品业资源配置枢纽平台。

(二)各市产业集聚区布局要求

统筹处理“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此与彼”的关系。即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做好衔接。特别是各地要利用土地规划修编的契机,尽快做好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工作,主动调整好基本农田布局,预留出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设用地空间,确保产业集聚区真正“落地”。二是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即在谋划整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同时,应将具体产业功能安排和重点开发区块布局结合起来,编制产业集聚区内的功能分区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启动开发,实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良好态势。三是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即在编制长远发展的概念性规划基础上,关键是要制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点。力求通过五年的开发建设,能够基本形成规模。

合理设置“三个层级”。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对各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布局上可划分为规划控制区、重点规划区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等三个层级,以利于加强统筹协调和启动建设。这三个层级为:一是规划控制区。即今后10年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和控制的区域。包括重点规划区以及与产业集聚区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周边相关地区。应强化规划控制区各项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强重点规划区与规划控制区内其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处理好新开发区块与现有开发区、产业园以及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之间的关系,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持续发展。二是重点规划区。即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启动区。重点规划区的主体部分是“十二五”时期可开发建设的区块,同时包括部分已用地和生态用地等。重点规划区以规划新的发展空间为主,适度兼容现有开发区、园区以及科技创新平台等;以规划产业功能区为主,适度兼容城市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应明确功能区设置和产业安排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完善和招商引智,注重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整体协同。三是“十二五”开发建设区。即“十二五”时期按可提供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发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而确定的开发建设区块。根据产业基础、区

位条件、土地资源、开发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十二五”开发建设区规模。作为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主要的新增建设区域,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安排,落实土地、环境、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实,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出成效。

科学划分功能分区。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可将各个产业集聚区在功能布局上划分为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四类功能区。一是产业功能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兼顾生态农业等产业开发功能。根据集聚区总体发展要求和产业选择,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按照打造产业集群的要求,推动关联性产业和企业的集中布置。可按照各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划分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临港产业、现代物流、石化等具体行业的功能区,明确建设要求和管制要求。鼓励多层厂房等利用形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整治和环保建设,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城市配套区。以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服务功能为主,兼顾行政管理、生活居住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功能建设,打造符合社区化管理要求的现代城市居住区,完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行紧凑发展,避免无序建设。三是生态功能区。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用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平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是构建区域基本生态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也是塑造区域景观风貌的重要基础。以生态涵养与环境保护为核心,积极发展景观旅游和生态农业,严控无关建设活动。四是预留发展区。在规划期内暂时不具备开发条件,作为集聚区未来远景拓展空间,以预留为主,维持土地利用和功能现状。严控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

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

省级产业集聚区应以国家、省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为指导,按照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选择要求。产业集聚区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定位,在产业选择上体现“优、新、高、特”的要求。一是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三次产业和谐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亮点,结合当地实际规划建设若干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应努力把好产业准入关,科学设置约束性指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二是注重集聚新兴产业。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农业主导产业等相关规划,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的重点,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吸引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招商引资时应十分注重技术含量和环境质量,产业选择和项目引进把握好技术层次、市场占有率、产业带动力等标准。四是注重发挥特色优势。充分体现产业集聚区的各自特色,因地制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等方面培育竞争优势,尽量避免产业同构、行业雷同和低水平过度竞争,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特色化竞争、差别化发展。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

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

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 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

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好全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顺利推进*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红色政权和人民武装根据地,革命老区在传播革命火种、培养锻炼干部、壮大革命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党的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改革开放30年了,全县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我县大部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依然严重滞后,老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仍然低于其它地区。为此,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为认真做好当前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各乡(镇)、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做好革命老区开发规划编制这一项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组织开展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搞好革命老区规划编制工作对于促进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搞好此次革命老区开发规划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搞好协调配合,认真组织编制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为促进我县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明确思路,严格按照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好各项工作

此次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州上要求各县要于20*年8月份全面完成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当前全县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作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

要严格遵循“五个结合”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好规划编制工作。一是要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遵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要遵循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遵循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要遵循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五个结合”力争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同时,确保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工作目标。确保革命老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工作,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是指导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依据。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这次涉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所有规划一定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贫困原因等实际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革命老区建设规划,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救济救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把解决好居住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的出路问题,作为此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研究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工作规律,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立足于全县农业资源开发基础条件,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搞好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开发林产业,大力发展辣椒、花生、蔬菜、水果、三七、蚕桑和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规模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特别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程度高的产业,集中科技力量连片开发,形成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使其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原则要求每个建制村要规划实施好1至2个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每个乡镇要抓好1至2个特色产业。对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尽快促进其做大做强。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批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老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家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范围广大,增收致富项目众多。为此,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各乡(镇)、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县劳动保障、农业、科技等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认真分析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就业率。要切实加强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各种服务体系和输出地输入地互动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目的有组织地输出,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有序化程度,确保贫困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户均培训转移1名劳动力,力争老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到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同时,要认真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规范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纳入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每年从革命老区中筛选一批重点贫困村和特色产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在整村推进、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产业扶贫和信贷扶贫项目建设中优先组织实施。县属各挂钩帮扶单位要紧紧围绕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把部门行业优势与老区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帮助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四)加强老区“四通”工程建设。在村村通公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四通”工程建设中,要优先安排革命老区。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通邮和开通广播电视。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投入,紧紧围绕人均1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目标,规划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水窖等水利设施,加大农村“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户兴修基本农田,发展小型、微型水利,全面提高农村水利化程度,努力建成能灌能排的农业灌溉体系,切实解决好农田灌溉、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中要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环境恶化、缺乏生存条件的村寨要优先实行易地搬迁;大力推进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建设,减少薪柴消耗,着力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老区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切实保护老区农民的生存环境。

四、明确职责,确保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圆满完成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综合性强,工作难度大,需要各乡(镇)、各部门认真搞好协调配合工作。为此,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确保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全县国民经济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经济商务局负责全县产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全县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的筹措并及时划拨有关经费;县扶贫办负责全县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农业局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水务局负责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交通局负责全县通路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全县生态环境及经济林果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全县教育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科技局负责全县农村科技培训及项目推广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全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文化局负责乡村文化事业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民宗局负责全县民族宗教事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民政局负责“三老”人员(老战士、老党员、老交通员)遗孀、遗嘱以及农村低保等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医疗卫生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环保局负责全县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全县广播电视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统计局负责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县畜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三七特产局负责三七产业的生物药业开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县烟草公司负责全县烤烟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供销社负责全县百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电信有限公司*县分公司负责全县通信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文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供电公司负责全县农村通电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县革命老区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在各部门行业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县革命老区开发规划(20*—2012年)》的最终定稿和上报。同时,各部门的行业规划必须于20*年6月15日前上报县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开发区;功能拓展区;战略规划;关键技术

Abstract: Based on many years of planning practices and a number of high-grade zones Planning,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and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e paper researches key technologies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this type of area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the planning model, planning content, and Planning logic, discusses the planning issues that may arise, and put forward for the corresponding scientific solutions.

Key words: Development; functional development area; strategic planning;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为提高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高等级开发区,尤其是部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势必进入加速发展和功能提升阶段,面临着强烈的用地拓展和园区创新的内在需求。经过10-2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既有开发区用地扩张和用地性质变更的需求逐步提高,出现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一区多园”、“飞地”、“卫星城”等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最近几年,跨行政区的园区开发模式不断涌现,开发区用地纳入乡镇用地规划审批的范畴之内,彰显开发区扩展的内在需求逐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用地审批、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等政策和开发主题的变化,开发区用地开发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规划前期的项目策划纳入概念性战略规划的范畴,因此,产业专项规划逐步成为以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区域战略规划的先锋。

另外,全球金融货币市场、国际贸易市场,以及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等在内的环境变动,开发区及企业均注重产品技术的升级,侧重自主品牌开发和新型产品,通过提高孵化器质量,加强新产品,包括节能产品、环保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开发,突出强调世界级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创新,并试图通过产业链的专项研究与倾力打造,完善工艺配套工程,从产业集聚区的角度,培育地方化、专业化的生产智库,使处于整体开发前期的园区规划面临规划内容和支撑技术的变化与升级。总体上实现由“节能环保”向“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转变,实现由“成本最小化”向“效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转变,实现由“招商式开发”向“策划式经营”的园区经营模式转变,实现由“扩张式开发”向“统筹式开发”的土地开发模式转变,循环经济园区的规划技术导则成为整个区域开发的核心技术。

规划模式的转变

(1)突出产业详细规划的核心地位。即作为高新区或经开区功能拓展的产业用地,甲方从开发初衷和整体开发效益的角度,率先考虑园区的总体产业开发导向,以实现与开发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建设用地与基础设施的有机对接,为开发区提供充足的生产用地和结构性平衡用地,以满足产业链延伸和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

(2)重视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即大面积的园区开发,将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甲方,无论是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还是大型的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均重视“开发”、“保护”与“治理”的长期稳定,以寻求长期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立足产业选取,从“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园区设计”,以及“生产与生活用地的环境美化”等多个角度,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契合点。

(3)推行功能区划分的环境工程支撑。甲方对功能区的划分,既要求在环境过程设计的基础上,又要求突出“工艺流程的有机组合”、“景观元素的高效配置”,以求微观领域内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服务于环境效益,并试图通过环境效益取得经济效益。原因是大范围内的园区规划建设,涉及的产业门类和细分产品较多,甲方将统筹考虑工艺对接与节能减排,以及环境工程与投资成本的多重需求,以充分显现低碳园区的概念内涵。

(4)园区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概念范畴。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区逐渐承担着“生产”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因此,高等级的工业园区规划正演变为城市规划,甚至是城乡总体规划。原因在于产业规划和环境设计涵盖了更为广阔的区域要素,以实现地区资源,包括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大面积的园区规划,将主导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技术等关键要素,因此,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逐渐演变为具有严格逻辑关系的系列专题规划,以实现园区与城市功能的成功对接。

规划内容的深化

(1)产业详细规划倾向于细分产品的规划设计。从甲方角度考虑,一方面要求通过完整产业链的打造,提高地方产品的供给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为细分产品的生产用地预留空间,为中远期的企业扩张和工艺对接设置便捷通道,这是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另一方面,要求掌握细分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关键产品的培育,壮大包括研发、中试、生产、检测、营销等各环节,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纳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以吸引更多的高端生产要素,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因此,强化细分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并深入周边地区产业竞争格局的研究尤为重要,以寻找合理的产业链模块,并快速切入关键产品领域。

(2)工业细分领域的产品规划要求内容相对完备。从目前规划实践看,一般内容为思路设计、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开发策略四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村镇;发展;规划

0.引言

在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中,我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仅是为了繁荣农村的经济,还关系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成。因此,为了统筹城镇经济发展与村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快速稳定的发展村镇经济建设,国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巨大的城乡差异和低下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都将是阻碍村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怎样规划经济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迫切的问题。

1.依照法规,合理规划

1982年国家建委及农委颁布了《村镇规划原则》,我国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1993年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5年《建制镇规划管理办法》。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及标准,至1996年底,全国78%的镇, 59%的集镇,18%的村庄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或调整完善。在1996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98%的县(市)和67%的镇(乡)设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2007年《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8年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使城乡规划进入了完整规划体系的新时期。

2008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明确,城乡规划中的村镇规划也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现阶段规划中,市(含县政府所在镇)的规划相对来说按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实施进展较好,村镇规划包含的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发展相对滞后。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布局。镇(乡)制定规划时,也要规划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指导村庄制定规划。镇(乡)规划的具体要求可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规定执行,村庄规划在新的村庄规划标准实施之前应参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要求编制。

2.根据实际,理性规划

根据我国村镇规划编制要求的发展来看,村镇规划已从原来最基本的要求,即满足村镇体系现状图,村镇体系规划图,规划区用地现状图,规划区用地规划图,规划区工程管网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的“五图一书”,调整为现状资料分析,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各市政工程规划、防灾减灾、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整套内容,所采用的标准也基本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接轨。而且,规划法要求在制定调整规划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城乡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推进,审美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村镇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将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村镇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2.1产业分析,准确定位

产业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镇规划的依据。因而我们要注重产业定位研究,做好产业分析,找到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重点。村镇在产业定位研究时,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农产业也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产业定位研究的过程。产业定位研究通常由产业规划师进行专题的产业研究,根据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典型的成功案例的研究借鉴,产业的SWOT分析,确定产业定位,确定总体发展思路的规划产业、指导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产业定位研究中必需进行产业的详细分析,应从产业发展机遇与区位优势,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区产业的对比,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总结中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通过产业扫描,产业筛选,提出产业定位建议,确定村镇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也就是对产业及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整合,搭建村镇的发展平台,培育村镇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确定产业定位之后,就可以为村镇规划中确定村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如确定村镇的类型,是区域条件分类的城郊型和乡村型,还是主导产业及资源分类的产业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交通型等。村镇类型确定后也就容易确定村镇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镇发展之路。

2.2城乡结合,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村镇规划时,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层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在城市层面划定蓝线(水系控制线)、绿线(绿地控制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黄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红线(道路、用地控制线),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统筹政策的落实与推进,也就使村镇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使城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加强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管理,是我市实施“工业立市”和落实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要求,按照“布局集中、功能明确、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强化管理,发挥工业集中区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壮大。

二、主要原则

(一)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建设要科学分析当地的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拓展空间、生态环境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坚持集中设置、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设跨行政区的工业集中区。

(二)工业化、城镇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原则。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布局要以城镇为依托,合理开发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

(三)资源集约化规划利用原则。通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合理利用岸线、坡地、滩涂资源,拓展工业集中区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用地使用强度,科学合理确定单位用地面积的资金投入和产出,使有限的工业用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的原则。分行业规划工业集中区或工业集中地块,为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形成提供载体和平台。

三、促进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整合发展

(一)根据国家整顿工业区、开发区的要求,沿海各县(市、区)相对集中建设2—3个工业集中区,山区各县相对集中建设1—2个工业集中区,要求在年上半年完成选址工作。

(二)整合提升市本级工业集中区。优化整合市本级工业集中区的空间布局,促进市本级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1、拓展市本级工业集中区,由现有的东工业园区沿国道、漳湾疏港公路分别向七都镇和漳湾镇扩展。

2、统筹考虑蕉城区工业发展,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3、预留济湾拱屿和溪南半岛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钢铁、石化产业,积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4、铁基湾围垦区靠城澳港区部分作为物流配套用地,加快在三都澳开发区的建设步伐。

5、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沿海深水岸线资源和后方配套陆域资源,严格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

四、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工业集中区规划

(一)完善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当地年度财政预算。加快编制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来引导和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中区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公众利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编制海岸带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和加快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现有各工业集中区规划未编制的,园区管理机构应2006年底前完成编制并报批;已编制规划未报批的,园区管理机构应尽快按法定程序报批;规划一经审批,园区管理机构应严格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且未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的,不得办理“一书两证”手续。

(二)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规划方案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展示,广泛征求意见,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决策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咨询和论证,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集约利用土地。根据我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实施意见,各项目地块建筑密度应不小于35%、容积率不小于0.5、绿地率不大于25%。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筑用地,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