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年中总结范例6篇

出纳年中总结

出纳年中总结范文1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图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图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由图3可见,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出纳年中总结范文2

一、奖励对象

本镇辖区内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相关有关联的企业。

二、奖励政策

1、大力推进零地招商、招财引税。凡在本镇注册且不占用本镇土地、用电、水等资源的公司企业。①其销售收入在本镇开票且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在50万元-100万元(包括50万元)的,按纳税总额结算镇政府留成税金部分的20%奖励到企业;②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在100万元-150万元(包括100万元)的,按纳税总额结算镇政府留成税金部分的25%奖励到企业;③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在150万元以上(包括150万元)的,按纳税总额结算镇政府留成税金部分的30%奖励到企业。

2、积极鼓励已落户本镇有相关联的企业招财引税。①凡在本镇新投入企业,合同约定正式投产前即形成开票收入且纳税总额超过50万元的,按镇政府留成部分的30%奖励到企业。②凡在本镇落户的,且在异地老厂仍然正式生产的企业,积极鼓励形成规模销售,凡能达到本镇规定的亩均税收贡献且纳税总额比上年同比增幅达30%的关联企业,予以税收返还奖励,标准为纳税总额超额部分按镇政府留成部分的40%。

3、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招财引税。①凡在本镇所有工业企业,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在50万元(含50万元)-100万元的,且税收同比增幅达40%以上的,税收总额超额部分按镇政府留成部分的25%奖励到企业。②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150万元的,且税收同比增幅达35%以上的,税收总额超额部分按镇政府留成部分的30%奖励到企业。③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在150万元(含150万元)以上的,且税收同比增幅达30%以上的,税收总额超额部分按镇政府留成部分的35%奖励到企业。

4、以上奖励条款中全年国、地税纳税总额不含固定资产抵扣税和企业退税部分。

三、奖励结算方式

出纳年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企业所得税法》修正案 纳税影响 

一、《企业所得税法》修订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6年3月1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并自2016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第八十条规定如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是《慈善法》对现行税收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一大亮点,对于希望进行一次性大额捐赠的企业捐赠者是利好消息。慈善法税收优惠政策落地,企业大额捐赠免税额度有望倍增!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是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熟悉该法的同志们都知晓,本法的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两法之间就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纳税扣除问题给予了不一致的规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与《慈善法》中有关公益性捐赠支出结转扣除的规定做好衔接,2017年2月22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建议修改《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当月24日,企业所得税法修正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后的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修正案草案实现了《企业所得税法》与《慈善法》相关规定的有效衔接,允许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超过年度标准的情况下结转以后三年扣除,实际上相当于减少了公益性捐赠支出人的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了税基,减轻了税负,在立法上释放了对公益性捐赠最大的善意和诚意,也是对慈善法的正确呼应,共同发挥鼓励企业慈善捐赠的制度目标。 

二、《企业所得税法》修订对納税影响 

(一)计算公式 

1.当年允许税前扣除数额A=当年利润总额×12% 

2.如果当年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额B≤A,B可全额税前扣除 

3.如果当年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额B>A,A可以全额税前扣除,ΔB(即B-A的差额)可在以后连续三年内优先税前抵扣。 

(二)案例解析 

案例一: 

甲企业2016年-2019年发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分别为100万元、8万、16万、10万,企业当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300万元、200万、400万、500万,试解析每年公益性捐赠支出可税前抵扣的应纳税所得数额和纳税调整额。 

解析: 

1. 2016年可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限额=300万元×12%=36万元 、实际扣除额=36万、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64万元(100万-36万)、纳税调增额为64万(100万-36万)。2016年不能扣除的捐赠支出=100万元-36万元=64万元,即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为64万、可在2017-2019年三年间税前扣除。 

2.2017年可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限额=200万元×12%=24万元 、实际扣除额24万(包括当年实际支出额8万和2016年留抵的16万),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48万元﹝64-(24-8)﹞、纳税调减额为16万(24万-8万)。 

3.2018年可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限额=400万元×12%=48万元 、实际扣除额48万(包括当年实际支出额16万和2016年留抵的32万),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16万元﹝48-(48-16)﹞、纳税调减额为32万(48万-16万)。 

4.2019年可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限额=500万元×12%=60万元 、实际扣除额26万(包括当年实际支出额10万和2016年留抵的16万),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为0万元﹝16-(26-10)﹞、纳税调减额为16万(26万-10万)。 

上述计算可用图标概括如下(单位:万元): 

案例二: 

乙企业2016年发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150万元,当年的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假定该企业获利能力稳定,即每年利润总额都是1000万元),如果乙企业2017年捐赠130万元、2018年捐赠160万元、2019年捐赠110万元、2020年捐赠100万元,试解析每年公益性捐赠支出可税前扣除的应纳税所得数额。 

解析: 

乙企业每年可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限额=1000万元×12%=120万元 

出纳年中总结范文4

一、2013上海企业100强的经营规模

1.营业收入

2013上海百强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9260亿元,其中有1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有10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00-1000亿之间,有31家企业营业收入在100-500亿之间。其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4810亿元位列上海百强企业之首,第二至第三名依次是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上海企业100强的前7名企业均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是首次上榜。

2. 净利润

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净利润是2355亿元,其中有4家企业净利润超过100亿,有6家企业在50-100亿之间,有19家企业净利润在10-50亿之间。

3. 资产总额

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资产总额是131037亿元,其中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两家资产总额超过8.4万亿元,有16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有10家企业在500-1000亿之间,有23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0-500亿之间。

4. 净资产

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净资产是22644亿元,其中有4家净资产超过1000亿,有8家企业在500-1000亿之间,有18家企业净资产在100-500亿之间。

5.纳税总额

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纳税总额为3046亿元,其中有2家企业的纳税额超过700亿元;有3家企业的纳税额在100一300亿元之间,有28家企业的纳税额10一100亿元之间。

6.研发费用总额

57家提供数据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为308亿元,其中有2家企业的研发费用超过60亿元;研发费用在10-50亿之间的有3家企业,在1亿元~10亿元的有22家企业。

7.就业人数

从就业人数指标看,2013上海百强企业共吸纳就业146万人,其中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是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就业人数达到142031人,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就业人数115486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就业人数105953人。就业人数在5-10万人的企业有4家,就业人数在1-5万人的企业有26家。

8.专利

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专利总量为2.3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4254项。在这100家企业中,第一名是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专利6687项,第二名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4036项专利。

二、2013上海企业100强成长性分析

1、总体成长状况

(1)主要经营数据呈增长状态,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从整体规模看,2013上海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的35469.66亿元增加了3790.31亿元,增长10.69% ;资产总额比上年的114083.24亿元, 增加了16953.83亿元,增长14.86%;纳税总额比上年2676.28亿元,增加了317.51亿元,增长11.86% ;研发费用总额比上年增加了26.82亿元,增长9.54%;吸纳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70224人,增长5.04%;就企业劳动生产率来看(采用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2013年百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268.21亿元/人,比去年的254.53元/人,增长5.38%。

在营业规模保持快速提升的同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净利润比上年的2375.94亿元,减少了21.06亿元,降低0.89%;净资产盈利率为10.4,下降1.6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下降0.7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显示,营业收入总额增长幅度小于资产总额增长幅度,表明上海百强企业整体增长主要依赖于资产的增长,扩张步伐在减速。若再结合利润增长率来看,企业受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盈利能力继续下降,企业规模扩大的经济效益尚未完全显现。此外,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更加注重了对研发的投入,同时,就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来看,企业劳动生产率较上年也有所提高。

(2)增长率分布

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来看,平均增长率为10.69%。有7家企业增幅超过100%;有22家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在20%―44%之间,有47家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在0%―19%之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上海企业100强中有24家企业营业收入是负增长,其中负增长率最高为47.16%。以上数据表明,2013年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状况整体较为良好,超过半数企业的增长率近30%。

就企业资产总额增长率看,平均增长率为14.86%。有7家企业增幅超过50%,有18家企业增长幅在20%―49%之间,55家企业增幅在0%―19%之间。还有20家企业营业收入是负增长。

就企业自身纳税总额增长率看,平均增长率为11.86%。除4家企业未提供数据外,有6家企业增幅超过100%,有2家纳税总额增长率在50%―99%之间,20家企业纳税总额增长率在20%―49%之间,有35家企业纳税总额增长率在0%―19%之间,还有33家企业是负增长。

从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吸纳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平均增长率为5.04%。除4家企业未提供数据外,有5家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率超过50%,有11家企业就业增长率在20%―49%,有45家企业增长率在0%―19%,35家企业就业人数负增长。由此可见,2013百强企业中部分企业吸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与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百强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研发投入、纳税以及吸纳就业人数等方面呈现平稳增长态势,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的现状应有所警觉,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各个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

2.2013上海企业100强的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反映企业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的分布结构。我们采用企业排名中前几名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占100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率作为其集中度指标值(见表一)。2013上海企业中排名第一的为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其总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纳税总额、研发费用以及就业人数占百家企业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2.25%、14.24%、2.42%、23.72%、20.10%和7.24%。

前5位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14119.56亿元,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5.96% :净利润为1132.98 亿元,占百强企业净利润总额的48.11% : 资产总额为70123.37 亿元,占百强企业资产总额的53.51% ;纳税总额为1212.25 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40.49%;研发费用为133.57 亿元,占百强企业研发费用总额的43.35% ;就业人数达到350755人,占百强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3.96%。

前10位企业的营业收入占1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54.05%,净利润占总额的67.92%,资产占总额的81.44%,纳税占总额的52.43%,研发占总额的58.03%,就业人数占总额的43.97%。

由此可见,前10家企业集中了全部百强企业一半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和研发费用。再结合前20家企业的综合数据,除了吸纳就业人数一项为62.76%外,其他各项占总量的百分比均超过70%。

这也就是说,百强企业中集中趋势依然较明显,其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五家企业,在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纳税总额、研发投入和就业人数等几个方面在百强企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合上一年数据看(见表二),在上一年,前5位企业的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5.96%,净利润占百强企业净利润总额的48.91%,资产总额占百强企业资产总额的53.28%,纳税总额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40.48%;研发费用占百强企业研发费用总额的48.14%,就业人数达占百强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3.50%。前10位企业的营业收入占53.52%、净利润占65.94%、资产总额占81.12%、纳税总额占52.46%、研发费用总额占57.62%,就业人数占44.27%。通过比较不难发现,2013年百强企业的集中态势还是较为明显。

三、上海百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2013上海百强企业全年共实现利润2354.88亿元,较上年减少21.06亿元,降幅0.89%。在100家企业中有6家出现亏损。

从总资产利润率来看,2013上海百强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1.80%,比上年的2.08%有所降低。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13上海百强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40%,比上一年的12.06%略低。其中有20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在10%――20%的企业31家。

无论是从总资产利润率还是净资产收益率指标,2013上海百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比上一年略有回落。净利润总额有所减少,而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均增加了10%以上,说明企业规模扩大在利润增长中的贡献度还有待提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都为上海百强企业,但是各企业的经营效益差别是较大的。从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来看企业间差异相差甚远,支柱行业和新兴行业表现较好,传统行业表现较差。

四、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产业发展分析

将上海企业100强分成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采掘业分析,数据显示,2013上海百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有56家,建筑业8家,制造业企业有35家,采掘业有1家。可见,百强企业中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制造业,符合上海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趋势。

从经营业绩方面分析,2013上海百强企业分行业的平均经营状况如下:

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为511.64亿元,平均净利润为24.36亿元,平均总资产为566.66亿元,平均净资产256.32亿元,平均纳税额为57.00亿元,平均研发费用为6.34亿元,平均就业人数为205459人。平均资产利用率90.2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4.30%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50% 。

建筑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为390.06亿元,平均净利润为7.23亿元,平均总资产为324.81亿元,平均净资产52.45亿元,平均纳税额为12.45亿元,平均研发费用为7.67亿元,平均就业人数为14624人。平均资产利用率120.25%,平均资产利润率为2.23%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78% 。

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为324.22平均净利润为25.65亿元,平均总资产为1938.43亿元,平均净资产236.19亿元,平均纳税额为16.06亿元,平均研发费用为0.45亿元,平均就业人数为11208人。平均资产利用率16.73%,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2%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86% 。 (见表三)。

结合上一年数据看(见表四),服务业企业资产利用率为16.64%,总资产利润率为1.41%,净资产收益率为11.92%;制造业企业资产利用率为92.42%,总资产利润率为5.38%,净资产收益率为12.06%;建筑业企业资产利用率为115.91%,总资产利润率为2.39%,净资产收益率为14.16%。

由此可见,2013上海企业100强的发展呈现出与上年不同的情况:从盈利能力看,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都有所回落,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建筑业为13.78%、服务业为10.86%,制造业为9.50。从纳税能力看,制造业的纳税能力依然最强,服务业次之,建筑业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在纳税方面增幅较为明显,达到19.54%;从吸纳就业人口来看,制造业的能力最强,建筑业次之,服务业较低;从研发投入看,服务业投入增长速度超过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平均研发费用总额依然具有优势,但在增长速度上都出现了下降迹象。这些现象表明,上海服务业得到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经营状况良好,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明显。

五、2013上海企业100强的发展特点

1、上海百强企业整体经济增速明显,但盈利能力略有回落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百强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状况、纳税以及吸纳就业人数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推动,扩张速度呈现出放缓迹象。

无论是从资产利润率还是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2013上海百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比上一年略有回落,这与目前的宏观经济局势密切相关。

2、研发投入产业间差异明显,且自主创新力度不够

百强企业较之上年更加重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增速接近9.54%,但产业差异较为明显,服务业投入增速最快,由去年平均投入研发费用0.39亿元,增至今年的0.45亿元,增幅为13.10%,制造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与去年基本持平,建筑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出现了明显下降。同时,数据显示上海百强企业在专利方面仍然表现出自主创新不够状况,其中发明专利占有比重仍不足20%。

3、百强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前2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纳税总额、研发费用的总额,超过了上海企业100强总量的80%,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超过了70%,表明上海企业100强的集中趋势较明显,其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五家企业,在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纳税总额、研发投入和就业人数等几个方面在百强企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服务业经济效益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明显

上海百强中服务业企业在2012年得到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继续支持,经济效益总体良好,仍然延续着好于制造业的势头,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明显。

5、企业的税收负担仍较重

2013上海百强企业的纳税总额增长11.86%,净利润基本持平,可见,税收总额增长大于净利润增长,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仍较重。

6、企业转型带来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增长

出纳年中总结范文5

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境外所得总额

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境内所得+境外所得)×(企业所得税税率+地方所得税税率)

例:某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全年实现利润2400万元,其中国内业务取得利润1216万元,从A国取得经营利润608万元,已在A国缴纳所得税243.2万元;从B国取得投资利润576万元,已在B国缴纳所得税115.2万元。则其境外所得在汇总缴纳所得税时的扣除限额(企业所得税税率30%、地方所得税税率3%):

(1)A国所得的扣除限额为200.64万元,计算过程如下:

A国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2400×33%×608/2400=200.64(万元)

企业在A国实际缴纳的税款为243.2万元,则在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扣除200.64万元,其余42.56万元留待以后年度补扣。

(2)B国所得的扣除限额为190.08万元,计算过程如下:

B国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2400×33%×576/2400=190.08(万元)

企业在B国实际缴纳的税款为115.2万元,低于扣除限额,则在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将在B国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115.2万元全部扣除。

企业应纳税总额=2400×(30%+3%)=792(万元)

国内实现利润已纳税=1216×(30%+3%)=401.28(万元)

应补缴税款=792-200.64-115.2-401.28=74.88(万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分析,该外资企业从A国分回的利润中已经缴纳税款243.2万元,但是只能扣除200.64万元,其余42.56万元不得作为税额扣除,也不得列为费用支出,只是可以在以后年度从A国取得的所得中抵扣限额有余额时补扣,而且补扣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相反,从B国分回的利润可以扣除190.08万元,因实际缴纳税款115.2万元,所以只能扣除115.2万元,还要补缴税款74.88万元。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低税率地区设立分公司以分公司名义投资的方法进行筹划。

如果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境内所得税税率为15%的地区再投资设立一个分公司,且将投资B国企业的股权转让给分公司,关联企业的总利润1216万元不变,但是转移业务利润216万元至分公司,从B国企业取得的经营利润576万元也将分回到分公司。结果如下:

(1)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全年实现利润由2400万元减至1608万元(2400-576-216),境外所得只有从A国取得经营利润608万元。则:

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1608×33%×608/1608=200.64(万元)

企业在A国实际缴纳的税款为243.2万元,则在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扣除200.64万元,其余42.56万元留待以后年度补扣。

(2)分公司经营利润为792万元(216+576),分公司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境外所得总额=792×15%×576/792=86.04(万元)

企业在B国实际缴纳的税款为115.2万元,则在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扣除86.04万元,其余29.16万元留待以后年度补扣。

出纳年中总结范文6

2008年6月20日,平静的葡萄酒江湖风云再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对长达六年的“解百纳”商标权归属一案进行判决:葡萄洒业老大张裕集团拥有“家百纳”商标的合法权利――以后“解百纳”将成为张裕的独门兵器。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大部分拥有“解百纳”产品的企业开始谋求联合反击:2008年6月27日,中粮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不服上述裁定,共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讼,商评委,要求撤销“解百纳”商标。

与此同时,葡萄酒行业开始盛传一条令众多厂家不安的消息,张裕正在全国范围内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对侵权葡萄酒厂商的产品进行清理、下架。这使得张裕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系已经开始“水火不容”。7月16日,包括中粮长城,王朝等在内的12家葡萄酒企业聚首北京,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声称要“保护行此共有资源”。随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机构迫卷入其中;越碓蕉嗟钠咸丫破笠悼始“参战”;部分专家、学者和各大媒体一起惟波助澜,究竟是孰非……

如果轰轰烈烈的“解百纳之争”以不了了之或者皆大欢喜的方式收场,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它是一部“国产大片”。

评定一部影片是否为大片的因素很多,但大投入、大制作、明星阵容、媒体强烈关注是其中重要的特征,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葡萄酒业的“解百纳之争”无疑符合这个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影片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充满悬疑的结局使本片比一些所谓的国产大片更具看点,而大规模群众演员的积极参与使这部大片甚至具备了“史诗片”的一些特征。

8月是奥运月,“解百纳之争”这部大片为了奥运,暂时停了。有媒体报道称:“张裕公司领导人周洪江接受了公共关系专家的建议,奥运期间偃旗息鼓,甚至连新闻稿也不愿发了。”而记者在多方联系周洪江未果的情况下,转而向张裕集团副总经理孙健求证,但孙的手机一直处在关机状态。“孙总应该是接到了集团的封口令,近期内不会对‘解百纳事件’再发表看法”,和记者相熟的一位张裕工作人员表示。

“在这个时候闹,显然有点不合时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葡萄酒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停了不代表结束了,这事没完,弄到这个地步,收场是个问题。”

没错,如何收场是个问题――现在再去探讨“解百纳”是葡萄品种还是“携海纳百川”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究竟张裕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是侵占行业公共资源自有政府部门去判断。

结局1:张裕完胜――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可能性:25%

在长达6年多的行政复议结束后,张裕自己人认为这场风波肯定会以自己完胜而收场。理由很简单,商标委的一纸裁定使张裕独占解百纳“合法”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其他厂商顺利接受这个结果”。然而,随着4家大企业联合商标委,到12家企业成立的联盟,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张裕完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给张裕当头一棒的是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此前,张裕坚称“解百纳”并非外来词的音译,而是自己的原创品牌,并出具了农学会2002年提供的一纸证明,其中明确表示:在我国已公布的葡萄品种名录中,没有“解百纳”这个品种。

然而,在7月24日举行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主持召开的常务理事单位会议上,农学会秘书长田淑芬公开表示,当年农学会的确出具过上述证明,但“解百纳”实际上是行业内对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三个葡萄品种的一种俗称,学会当时本着严谨的态度未对该名称进行说明。田淑芬还表示,农学会今年7月征集葡萄育种专家观点后认为,“解百纳”是法文音译;在我国葡萄、葡萄酒界,有时将“解百纳”作为赤霞珠的别名,也有将品丽珠、蛇龙珠称为“解百纳”的。很显然,田淑芬的上述说法表明,农学会站到了张裕的反方。

还是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的《会议纪要》显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对王朝、长城、威龙3家企业为维护“解百纳”行业资源的行为将全力支持,并“尽一切力量提供各种帮助和配合,共同维护行业权益”――这次会议,张裕公司作为理事单位也被邀请出席,不过其公司代表“在发表了一份简单声明后便匆匆离去”。随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双双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出公函,希望在法院裁定结果下达前,维护解百纳葡萄酒市场的正常秩序。

主管单位的态度使博弈双方力量的对比似乎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张裕也在一夜之间突然有了四面楚歌的感觉,即使握有商标委的裁定这一尚方宝剑,但要想完胜对手――让所有厂家乖乖地退出解百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显然已经不太可能。

结局2:张裕落败――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能性:33%

事实上,真正让张裕想不到的是其他葡萄酒厂商的团结一致。

中国葡萄酒业虽然和其他酒种相比产值不算大,但厂商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就没停止过。近10年来,真正能让红酒大佬们坐在一起举杯的时候似乎只有两次,一次是行业内“洋垃圾”事件,另一次便是集体反对由新天国际葡萄酒主持修订国家标准。

而这次葡萄酒行业的“空前团结”虽在张裕的意料之外,但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解百纳的背后是利益。据统计,在葡萄酒行业中,“解百纳”产品在2007年的市场销售额达15亿元,其中张裕的销售额达11亿元,其他厂商仍有近4亿元的市场。

张裕之所以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是因为在“解百纳”这个市场上,虽然其他厂商仍有近4亿元的市场,但“分散到其他几十个厂家,每一家所占的并不多”,张裕觉得这些厂家还不至于为了这个小市场和自己去争个头破血流。联盟的牵头厂家之一长城葡萄酒总经理吴飞就表示,公司去年的葡萄酒总产量约9万吨,其中解百纳有1万吨出头,而解百纳产品并不是公司盈利能力最强的部分。

之所以说张裕“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能性比较小,不仅仅是因为张裕手中握着尚方宝剑,更重要的是,上述的数据已经表明,解百纳对于张裕而言是战略性的地位,对于其他厂家,则是产品线的一个不错的补充。另外,目前一些“解百纳”产品所占比例比较重的厂家早就开始做两手准备了。茅台葡萄酒总经理钟怀利告诉记者:“解百纳产品占到了我们产品总量的40%,公司会根据事件发展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而且目前已经有了很完善的应对措施,解百纳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不会太大。”

结局3:两败惧伤――渔翁得利

可能性:50%

既然商标权已经判给了张裕,既然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解百纳并非主导地位的产品,为什么其他厂家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

长城葡萄酒总经理吴飞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或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即使我们没有损失,我们不生产解百纳,我们也不能够允许一个企业企图侵 占整个行业公有资源这种行为,我们7・16宣言写得很清楚,每一个企业对这种现象我们都坚决奉陪到底,这个官司我们坚决打到底。”而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高级酿酒工程师尹吉泰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就是要把维护这个行业的利益斗争进行到底。”

事实上,就在7月底,葡萄酒行业已经在盛传一个“流言”:“如果张裕坚持打官司,那么我们葡萄酒行业就联合起来,共同注册一个类似解百纳的品牌,比如叫嘎伯纳,让张裕自己去玩文字游戏去吧。”据传,已经有人牵头来组织此事,而且要在北京搞一个百家企业联盟,共同进退――或许是因为奥运会的原因,这个活动目前被搁置了。

与此同时,还有人在网上消息称:自己已经把蛇龙珠、霞多丽等数十个葡萄品种都注册了:“欢迎来抢”。

如此看来,在解百纳事件上两败俱伤的可能性不小,而这种内讧完全可能成为进口葡萄酒商的一个机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日前就表示:“目前在商超的酒类商品中,国产品牌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洋品牌近来动作很大,这样的争吵势必会给其带来乘虚而入的机会。”

结局4:张裕险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可能性:66%

正是看到了两败俱伤的可能性,目前事态的发展已有所缓和,但张裕并不会善罢甘休,毕竟对张裕而言,解百纳是战略性的。张裕集团副总经理孙健在较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我们所有的产品线中,解百纳是份额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部分。”也基于这种重要地位,6年间,张裕为解百纳投入的品牌建设等费用近2.43亿元。

之所以认为张裕“可能会以微弱的优势”获胜,是因为商标委的一纸裁定,而这个裁定是经过6年的时间才最终做出的,想要从根本上,难度可想而知。而且,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最早拿出这个品牌,最早想到把它注册成商标的,就是张裕。

另外,从保护整个葡萄酒业发展的大局来看,张裕获胜的面也不小。

张裕为了树立解百纳产品的高端形象,产品价格从100元至400元不等,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产品价格只卖几十块钱,有的企业甚至是搞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只卖10元~20元。专家认为,这样的现状不仅会打击开发新产品企业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会失去创新和前进的动力,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琦也认为,创新是事关葡萄酒行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张裕70年走过这么一个历程,中国人对品牌的意识到现在还不是很强,如果彻底否定了它,不仅是对一个企业的伤害,对中国葡萄酒行业损失更大。”

张裕即使获胜,张裕和解百纳所受的损失依然会比较大:一是和行业为敌的霸道形象会让张裕在葡萄酒这个不算大的圈子内“没了人缘”,而经过这一番折腾后,解百纳的高端形象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打多少折扣也是问题之一,还有比较关键的一点,心有不甘的联盟在退出市场的时候,难免不会给张裕和解百纳埋几个“地雷”。

结局5:各退一步――不了了之?

可能性:超过75%

实际上,从拿到尚方宝剑开始,张裕并没有真正和所有厂商对立的意思。

据了解内情的一位人士透露,张裕在6月份得到商评委的裁定后,首先想到的是通过行业内的权威部门联系其他葡萄酒企业,试图寻找一条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并不想把事情闹大,更不想把事件演变为一场口水战。”张裕的想法很明显,商标拿到就算了,别得理不饶人,张裕总经理周洪江在6月份便赶到了北京,准备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商讨任何可能层面的合作,但是,周洪江的种种提议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商讨,联盟就召开了声讨张裕的新闻会。

张裕的最初态度和目前的形式发展,其实决定了这个事件正在往一个光明的结局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