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1

一、充分认识情感教育重要性

(一)语文课标强化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说:“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情感态度作为一个目标被强调足见它的重要意义。但是,有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起针对的是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是对情感态度目标的窄化。情感态度针对的是人的内心的自觉性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人生意义的终极目标,它与前面两个维度结合一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在语文课堂中呈现的是自觉和喜欢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是抵触和排斥的态度,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从这一点看,情感教育本质和新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动情性,这是它能够对人的心灵塑造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它通过可控的定向的方式,运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在持续的高质量的情感熏陶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了19次,体验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特征,情感教育正是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教育出发点的。

(二)实行情感教育强调的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的学习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强调情感教育。

(三)高中生的情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此时,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就像山东青岛高中语文教师王泽钊老师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通过高中以前的教育已经满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在为学生选择作品时,尤其注重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

(四)从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出发,不难发现,语文教材的建设更是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选文生动形象,富有人文气息,情感性浓厚,教材更加宽容和多元,爱情、相思和友情等等都能容纳进来。一些文学作品,读起来或如金戈铁马般的历史画面,动人心魄;有的又如聆听明月清泉水石相扣的天籁之声,令人心动神摇。在美的享受之中,使人心境豪迈开阔,也使人情绪凄然悲怆。教材作品更是侧重于富有作家自身的情感特点与审美特征,是作家真情实感的外化和人生浓缩与写真。巴金写《家》时形容自己仿佛同一群人一起挣扎在魔爪之下。正是这样,大量教材文本的文学性特征决定我们高中语文教育过程应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

二、认真实践和落实情感教育

(一)诗化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师的审美情感。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蓄着作家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色彩,寓情感教学于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强化作品的情感性,诗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变为学生心灵交流的文学课。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要诗化语文教学,使学生真正地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得到熏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首先感受文章内容所激起的情感波澜,他才能通过言行、举止,用自己火热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因子。

(二)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插上情感的翅膀。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时,联想的翅膀便会不由自主地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可以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刘勰提到过“情以物动”、“物以情观”就是这一意思。情感以联想、想象为基础,在情感的最初推动下,想象就可以插上翅膀,同时,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就会再次推动情感的发展,促进情感的升华,激起更强烈的情感。所以情感教学中要学会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联想的引导。

(三)通过朗诵活现语言情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通过朗诵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又有以下表述,“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情操的陶冶则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四)设置情境,营造广阔的情感空间。文学中的审美作用通过语言文字为媒介,让人获得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然而有些教材的情感性并不是那样的浓厚,或者由于读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不同,无法与作品形成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加强文章的情感性,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这里介绍常用的三种方法:

1.声音辅助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获得感知材料,久而久之,会使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产生疲劳现象。这时可以用背景音乐为陪衬激感感染学生。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巧用音乐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教学最优化。并且,文学本身就是语言化的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中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

2.比较阅读法

学生在欣赏中鉴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为什么美,为什么丑,哪里最美,哪里最丑,怎么会最美,怎么会最丑,便会获得情感上的愉悦、理智上的满足,获得审美的享受。但是如果某种审美特征不明显时,就可以通过引入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和境况加以对比,或是另外一种审美特征进行比较,强化其中一种,使其中一种更具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思想情感的波动。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审美无法进行或审美错位,不妨通过审丑,让学生了解作品中对丑的否定从而突出肯定美的艺术,加深美的体验。

3.直接观察法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古人文学创作中提到,作家的创作动机直接来源于外物的刺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指的是只有在观察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才能引发思想活动,而外界的变化才会引发出不同的情绪与感受。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体验来体会作家作品的情感性,培养审美情感,这种方法远比大量背景资料的阐述或写作理论的分析来的有效。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土壤里。”只要我们利用一切的可利用的手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学生情感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审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育,这也就是进入语文教学的高一级的层次,也算达到语文新一轮课改的期望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经验

一、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当前阶段学习,还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深造,所以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正确的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阅读学习中,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以便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提升阅读效果。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多读,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效果也就越明显。高中时期学生由于要处理各个科目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做好阅读学习对于他们的各项认知提升、各项能力提升都有主要的意义,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知道,现代文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也比较丰富,是高中时期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文体,多读多记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非凡,所以需要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新课改一来,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出现在课堂。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兴趣,以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意义,让他们转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为积极主动的阅读。因为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只有认知多了,才能有实践的功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阅读阅读的良好兴趣,就能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有了阅读的质和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让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实现学习的迁移。现代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体裁、新的表达技巧,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足可见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习习惯也是如此,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才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的进行。而一旦学习习惯不对,那么就会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学习的有效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致力于自身教学规划的实施,而很少能够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新的教学目标下,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以便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预习是教师授课的前提,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涉及文中的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通过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创新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有价值的素质之一,而阅读是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活动,因此,如何利用阅读活动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在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阅读内容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使他们能够用方法、用技巧来指导自身的阅读活动,促进阅读的有效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朗读、背诵、搜集整理材料、做读书笔记等等都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体现。

四、最后要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大多要求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名家名作,但是对于学生阅读的一些科幻作品、武侠小说却严厉制止,一旦发现就没收或者批评。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高中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单纯的制止是不能有效的教育学生学习的,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意识,所以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如果教师只限于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现代文,那么学生的学习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加上精选的一些现代文大多结构比较相似,写作手法也比较相近,单纯的让学生阅读这些内容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笔者看来,教师还要不断的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诗歌、散文到科幻小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讨论,并定期举办一定的阅读心得,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的交流体会,促进学生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实现现代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正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阅读的整体性

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注重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三)注重阅读的规律性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三)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二)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等。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三)做好笔记,定时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记下课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每天语文课前,送老师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或一段美文,每周用一节课,让学生相互交流赏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量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只要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英语;人文关怀教育;缺失和问题

高职英语教育,即职业教育的一类重要的教育途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英语的专业学习。但是对于教育流程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教师只注重教学的流程以及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受教育的目标,即学生的关怀,特别是在人文方面的关怀,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缺乏一定的认识,同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不用说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缺失及其对策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高职英语教育结合人文关怀的意义

首先对于教育的方向以及群体而言,高职英语教育面向的群体是高考失利的学生,所以相对于一般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缺乏人文素质,进而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难以达到积极的促进,很难适应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学生往往在教育中难以获得道德的示范,导致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缺乏对等性。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果在传统的英语教育中加入人文关怀,则会让学生形成独立意识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具有更强的提升。而且对于英语教育而言,如果保证与人文教育同步,则可以让学生具有跨越文化的思想,同时也能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对于英语教育来说,融入更多的人文性也将为未来高职教育的改革奠定基础。

二、高职英语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主要思想

沿用“应试教育”的思想,如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念,就是“成绩第一,分数至上”,而这种观念也渐渐带入到其价值评估阶段。而普遍的高中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即只注重学生的技能以及知识,对学生的情绪、思想以及兴趣的过于蔑视,同时在教育方面,其主要价值观念知识为了技术或者是学生未来工作方面,而不是为了提升学生本身的人文素养。

2.教材体现人文思想不足

对于目前教育体系而言,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但是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教材很难体现出人文思想,而是更加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以及专业性。例如,在英语单词、语法以及翻译等教学中,采用的都是按部就班的模式,而且教材的教学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同时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难以得到体现。

3.教师、学生互动交流频率过少

对于传统高职英语教育,往往是教师强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教师教学也类似“独角戏”,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只能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固定的知识,同时还会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继而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高职英语教育结合人文关怀的对策

1.教学过程更加突出选材

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如果需要保证高职英语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就需要拓展教材的选择,同时教师推行因材施教理念,对现有的教材挖掘出更多的人文材料和文化。同时对于一些涉及英语文化的课文进行重点讲解,如《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中第一册就有多篇文章涉及一些西方的文化特色。此外,教师还需要在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人文特征,如播放一些英文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拓展到西方的一些人文文化,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文字、图片等多媒体材料让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相似的教材进行关联,以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人文体验。

2.交流活动体现人文特征

交流较少,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交流互动活动。首先,可以体现在传统的交流活动中,如师生问答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误解问题整理出来,制作成问题,同时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英语进行诠释。再如,学生角色扮演活动,即选择一些人文性素材,让学生分段、分角色对教材进行阅读及讲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体现人文活动,如通过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建立讨论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在业余对一些人文知识进行更多交流和探讨。

3.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调整

教学方式的创新调整主要可以体现在其发展的多元化,如推行任务型教学,教师可以固定的目标模式建立,让学生通过层层任务完成,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任务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但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以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创新,最终提升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英语教育需要一个过渡期,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而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来说,更需要突出教育的人文特征,所以需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体现更多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即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最后优化相应的选材,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琪.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1):93-94.

2.马志强.浅析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途径[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01):154-155.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5

论文摘要: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和认同困惑,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内容、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和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英语已成为了全球通用语,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借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被英语同化,据估计下个世纪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将有80%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专家都开始呼吁通过教育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失语”的产生。川在各种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长期对西方文化接触较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学习的任务是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具备灵活应用该语言的能力,而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需要从英语国家各民族文化中获取养分,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英语水平。在长达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热衷于追逐外国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意识。西方文化逐渐左右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很容易使学生的文化立场产生变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产生困惑。大学生面临的这些种种文化困惑最终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而中国文化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到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这无疑是与我们国家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深人,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我国外语教学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有种倾向是只注重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不重视中国文化。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只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甚至牺牲中国文化去迎合西方文化的需要。所以国内专家学者开始重视语言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出了在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研究也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间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在外语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不但不会冲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相反它能使学生在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并可以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

(一)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大纲修订说明》指出,“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把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内容确定如下:为了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西方文化统治的工具,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实施双向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更好的把握自身的文化特点。

至于具体的中国文化内容,季羡林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现实性,反映时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及促进作用,因此,应注重导人影响中国社会至深、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仍具有积极影响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对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希望大学生能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后,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使他们得到理论思维的训练,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原创性。

(二)确立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基本原则

1.文化创新原则

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世界各族文化日益从原本封闭隔离的状态走向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汇交流,并在这一融合中不断获得文化新质。在这种形势下,所谓的文化认同只能以文化创新的姿态出现。创新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认同,也是对文化糟粕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我们应该坚持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兼取各文化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

2.对比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对比原则就是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教师鼓励学生在中西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同时进行对比,并告诫学生实事求是,不进行优劣方面的评论。通过对比,让学生既可以深刻体会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又能够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持中国文化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人的中国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人相关的文化内容。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分量,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在初级阶段,多教一些普及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方面主体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到了中高阶段,则要多讲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5.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的适度。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中国文化输人的量和度。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输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途径

1.中西文化对比法

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融人文化教学,合理配置文化教学内容,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最终使学生理解交际行为各个层面背后所隐含的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会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

2.翻译法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翻译的作品如果能够让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视为成功之作。所以,译者须对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有很好的把握。同时,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文化意蕴的缺失牵制了翻译的水平。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

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遇见不知道英文说法的事物时,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如果处理好中国文化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认同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包容多元,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在译作中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

3.值日报告法

英语专业中《综合英语》课是学生必修的英语主课,学生也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综合英语课程上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英语值日报告已是老师们使用已久的方法,因为富有创意的值日报告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现在每次综合英语课前15分钟左右的中国文化报告时间,为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交流平台。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有关中国文化的PPT材料,各学习小组派成员轮流上台作汇报,汇报形式不限,大概10分钟左右。汇报完后,师生共同参与答辩和评论。这对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综合实戏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综合实践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大方法。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收听收看中央电视9台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除上述具体的教学策略外,英语教师自身内涵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能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势必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应立足本土文化,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文书籍、报纸和杂志,促使他们时刻注意吸取、积累有关母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法的自觉意识‘其次,英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目的语文化与主体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本体的性质”。所谓本体性,指其有本质的、不可动摇的首要地位;它既是教学永恒的基点,又是教学不变的主题,还是教学根本的出发点归结点。离开或偏离该本体,也就谈不上外语教学。而文化教学则是外语教学的特有形式,并不具有一般语言教学所有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它在外语教学中属于第二位的或次要的或“辅助的性质”。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之根本目的服务的,它从属于语言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摆正它们各自的位置,既不可用语言教学来替代文化教学,犯“文化缺乏症”;也不可“本末倒置”,以文化教学来冲击语言教学,犯“泛文化症”。

(二)正确处理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我们应尽力培养学生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减少学生民族中心主义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是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

(三)避免把英语文化教学变成中国文化课

毕竟我们这是外语教学,要学好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因此,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让学生掌握外语文化,这对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没有必要极端地阻止外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教学,而在英语课上只谈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是在学习外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而且英语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适量的中国文化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制约,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等问题。要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效性,须从观念上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的认识,从政策上制定促使人文素质课良性发展的措施,从执行上保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3-02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人文素质课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形成[1]。各高校教育工作者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和实践。但实际上人文素质课教学实践如何?最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状况在中部城市某高校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8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较大,学习目的相对比较明确,但是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很多方面期待改进。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现状

(一)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对于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来说,59.1%的学生认为可适当地开设,36.7%的学生认为要加强人文素质课程,4.2%的学生认为不必开设。

(二)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期望

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感兴趣的原因来说,65.7%的学生认为能提高个人素养;并且67.2%的学生认为应该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是否建立一个人文素质类课程交流的网络平台并参与来说,66.6%的学生都表示希望并会参与,6.9%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并且不会参加。

(三)提高人文素质的建议

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加强的工作来说,52.6%的学生认为应该多邀请有影响的人士,开展一些有影响的人文活动,48.4%的学生认为应该投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优化人文教育硬化环境,46.6%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四)学习的重要性

68.5%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学习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高度,26.8%的学生认为一般,比起学习别的方面可能占的比例更大,只有3.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现在社会学习到的东西起不了多大作用;对于学习的目的,51.7%的学生认为自我增值,42.2%的学生为了就业,6.0%的学生认为是报答父母。

(五)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生上课状态来说,56.6%的学生认为基本能集中精力,23.8%的学生认为经常心不在焉,15.6%的学生认为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3.9%的学生在上课做其他事情。

(六)大学最重要的事情

72.5%的学生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64.0%的学生认为是发展人际关系,50.1%的学生认为是社团活动,能锻炼能力,4.6%的学生认为是做兼职赚钱。

(七)高校人文活动存在的问题

56.9%的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吸引;对于课后是否阅读相关的人文素质书籍,高达65.0%的学生认为阅读但很少;对于一周花费在人文素质类书籍上的时间来说,41.7%的学生认为1小时以下,只有5.6%的学生在8小时以上;对于学生逃课的原因,17.3%的学生选择人文素质选修课逃课,而高达67.3%的认为视情况而定。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很有必要,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比较高,学生整体对大学学习目的和学习状态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类活动不太满意。

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大班额不甚合理

就某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来说,课程是根据现有教师情况开课,而不是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有些随意性。近一年该高校尝试鼓励专业课教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也是一个积极探索;另外人文素质课程上课班级一般都是百余人,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师生互动,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不利于教师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二)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

一方面由于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宽松,学生不太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一般以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和结课论文得出总评成绩。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起专业课来说较简单、易过,结课时找资料写上剽窃、抄袭。另一方面考核方式不严格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表现为学生选择素质类课程比较随意,比如有些学生听别人说某课程有意思或者容易通过就选了该课程。还表现为上课出勤率不高,学生上课不专心,有玩手机、写作业现象。学生的消极态度和情感,也易使教师自身对人文素质课的存在价值和教学意义产生怀疑,教学积极性受挫[2]。时间一长,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深度不够,理论性偏多,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上课大多采用课件、图片、视频材料等,这些不足以吸引学生,当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大班授课制所局限。而同时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很高,但与实际有落差,养成应付、混学分等学习习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即便是授课好的教师的课,学生也一概不认真学习。

三、提高人文素质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一)从观念上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

一是学校行政部门对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同一性形成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具有隐形特征。只有学校行政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了认识高度才会大力支持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是教师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也要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有明确认识,明确自己肩负着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是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一般而言,每门课程第一讲学生都能到齐,学习态度相对比较端正,人文素质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次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课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要加以正确指导,避免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无目的性和杂乱无章、浅尝辄止。同时,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利用合适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人文素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从政策上,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稳定人文素质课程教师队伍。从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任课教师来源看,其中少部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专职教师,而大多数是来自各学院或行政部门的兼职教师。对于兼职教师来说,大多数时间用来做行政,用于教学时间比较少,这使得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研究不深,同时教师总数比较少的情况下采取大班授课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数量合理、人员稳定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并且对人文素质课程相关问题通过教研室活动、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重视人文素质教师培训。人文素质课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上好人文素质课的前提,应该利用可能的机会参加人文素质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讲座的形式,比如参加校外的培训,或者邀请专家来校内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训,并且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后可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切实加强人文素养教师培训的实效;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师的教学教研培训。每学期固定时间的人文素质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让教研活动切实发挥实效,增强人文素养课程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从执行上,保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是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目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是根据人文素质教师开设课程情况供学生选择,学生选修具有盲目性、被动性。根据对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喜爱,56.0%的学生喜欢实用技巧类,36.2%的学生喜欢艺术类的,35.5%的学生喜欢文学类的,26.5%的学生喜欢史学类,25.5%的学生喜欢社会学类,16.6%的学生喜欢哲学类,6.7%的学生喜欢政治类。开设人文素养课要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加大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同一性形成也是高校的目标。所以,除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人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还应该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虽然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开设公选课、多组建社团活动或是开设几次大师讲座可以提高的。当然这些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全校全院学生中形成一种人文素养氛围,在学生中更大面积地举办一些人文素质活动,使学生以积极心态去参加,这将对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是实施严格而符合人文精神的考核方式。人文素质课的考勤、考试方式大多非常宽松,以至于很少上课、论文东拼西凑的学生都能合格。这样的评分体系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有失公允,对学习态度差的学生亦是不负责任的纵容[3]。所以要建立严格合理而又符合人文精神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真正重视起来,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奚彦辉.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