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例6篇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1

关键词:蒙古族;艺术;社会;本质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56-01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提起蒙古族,首先想到的是悠扬的马头琴、长调、呼麦,欢快的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以及独特的好来宝和蒙古包。这是一个抵御严寒与风沙,以放牧、狩猎为生,逐水草而迁徙的民族;这是一个在13世纪开拓出前所未有的帝国,并于1279年建立大元朝,统领全国的民族。蒙古族的历史就是蒙古族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历程。每一种精神都有它传达和宣泄的方式,艺术恰恰就是传达精神的最好媒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蒙古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与蒙古族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蒙古族艺术是对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从蒙古族的史前艺术看蒙古族早期的社会生活

内蒙古高原的阴山岩画发现地是我国古代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岩画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岩画中有很多舞蹈活动,还有很多印记和图案。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他们常常在岩石上面绘制一些跟神灵有关的图案,并围绕唱歌、起舞。甚至有巫师在洞穴深处画上身中书剑的狩猎的对象,并祈望狩猎的成功。岩画艺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凝固了的永恒的瞬间。从这些史前的艺术遗迹,我们可知巫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巫术是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虚幻方式和万物有灵思想的集中体现。艺术是表现巫术的媒介,巫术表达了原始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反映了社会生活。

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动物,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蒙古族长期生活于寒冷的北方,他们用动物的肉充饥,用动物的皮抵御风寒,用兽牙、兽骨做成装饰物,成为力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

(二)抒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征

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情感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头琴这种乐器的出现是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热爱的表达,著名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极具表现力,使人随着旋律音调的起伏跌宕,仿佛置身于万马奔腾于草原的壮观景象之中。由于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于广阔的大草原,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音量较为开阔,音调较为悠长,这就是长调得以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原因。

二、蒙古族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

马头琴演奏过程中模仿马的音效与生活中真马的声音不可能一模一样,马头琴的声音会更加突出一些情绪,比如马的嘶吼声、马的哀叹声等。正如丹纳评价自己的自画像,“最工细最正确”的作品实际上不是艺术,也远离了艺术的真谛。

艺术家应该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例如,蒙古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这部大型史诗主要刻画蒙古族英雄江格尔英勇世纪。这部史诗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剧终的人物已经成为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典范,蒙古族人民崇尚智慧、勇敢,揭露和鞭挞黑暗,向往光明。

艺术家要用改造、超越生活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著名的蒙古族舞蹈《狼图腾》讲述的是狼群面对袭击时的智慧和在遭受袭击后的团结。这个作品的创作已经将狼的心理活动上升到人的层面。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蒙古族的刺绣工艺从蒙古袍到羊毛毡,又被用于蒙古包。这种工艺已经更加深入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4,(5):84-88.

[2]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7.

[3]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55.

[4]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136-139

[5]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124-127

[6]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J].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5,(6):87-90

[7]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13,(4):101.

[8]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4,(3):70-73.

[9]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8,(2):41-44.

[10]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6):65-68.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2

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以其幽远的发展历史,精湛的工艺水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热情好客,吸引了内地的大量文化的爱好者的移民,对于蒙古族的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产自内,历年来,众多的中国外学者进行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研究,相继编着了较多的有关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这些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信息,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根据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分为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两大类,第一类生活用品类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以及各种摆设和生活用具,第二类生产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从事生产活动如放牧以及运输工程中的各类用具,这两类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这些种类可以看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种类众多,而且其工艺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间生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工艺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者往往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使用者,这些工艺美术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带有悠远的历史气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分类内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开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时期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殊发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从原材料到工匠、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工艺都具有较复杂的综合特性,这些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依据模糊化,文章现对于主要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探究。

四、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文章主要从传统蒙古族服饰以及服饰刺绣艺术、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以及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等方面进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一)传统蒙古族服饰手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是其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其工艺独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针的手法上都大有讲究,服饰的手针工艺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实用性以及美术价值。蒙古民族服饰除了御寒和护身等实用之外,每一处都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审美的追求,长期的历史发展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服饰的颜色体系对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着直接的体现,例如蓝色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长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辈,绿色则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红色象征着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1.镶边工艺蒙古族自其先辈开始就讲究服饰的镶边艺术,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之中,为蒙古族的民族服饰锦上添花,其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年龄以及服饰的不同位置镶边的款式风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过色彩的运用以及样式的改变来体现不同阶段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美术研究蒙古族的服饰刺绣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进行着不断地创新,追溯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蒙古族的先辈们就已经掌握了剪裁和缝制工艺,大约到了元代,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技艺趋于成熟,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裤等数十种蒙古族人民的服饰以及配饰。刺绣手法风格各异,体现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色,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艺和图案都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和社会内涵。

(1)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的美术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这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倾向于使用给人以轻松愉悦感觉得色彩,使用服饰的颜,!色为单调的草原环境增添丰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饰往往色彩对比强烈,采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增强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长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这种色彩对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饰将蒙古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鲜明的体现出来。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的美术研究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对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饰进行填补,将传统蒙古族服饰中的大面积面料进行分割,使得服饰的内容更加调和,增添了流畅的节奏美感,将蒙古族的服饰结构的精美以及工艺的细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为目的,带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具有极强的美术变现力,多以动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传统纹样为主,由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刺绣图案的美术美感是其他图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泽、空间以及质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将刺绣艺术的美术效果完美的体现出来。

(二)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的美术研究

文章此处主要针对与蒙古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彩绘工艺为主进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为主,一般家具规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绘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挡,小型家具一般要进行5个面的彩绘,根据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绘的内容往往不同,蒙古贵族崇尚与龙、凤、狮、以及虎,部分贵族的家具彩绘中含有文房四宝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装饰图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蒙古族家具的传统彩绘工艺多使用红色、蓝色、白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其中红色占据绝大部分,在传统的彩绘工艺中多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颜色绚丽,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旧具有很高的协调性。蒙古族的传统家居彩绘工艺,配合其草原环境的蓝天与白云,青草和九曲连环的河流溪水,将蒙古族的生活空间点缀的艺术气息十足,蒙古族传统的家居彩绘中因要求不同,运用或精美或粗犷的线条以及层次丰富的色彩对比提高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美术价值。

(三)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独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产活动进行频繁的迁徙,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着的传统的工艺的美术价值同样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的美术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义。

1.鞍马用具工艺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在国际上的鞍马用具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传承了我

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的鞍马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类别,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种类很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装饰品的工艺及其丰富,鞍马用具包括马鞍以及配套的辅助部件,其图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毡庐用具工艺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毡毯并且蒙古包的顶棚形状为穹庐形,所以一般将蒙古包又成为毡庐,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频繁迁徙以及四季的气候变化,毡庐便于拆卸以及安装,蒙古包颜色以及本身的形状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体现,色彩丰富,为草原民族的生活层次丰富的提供点缀。

3.饮食用具工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民族的传统用具工艺的美术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于蒙古族的饮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饮食用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特性,虽然工艺不比农耕民族的工艺技术繁荣,但是极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进行频繁的迁徙,其传统的饮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损的材质,一般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属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壶以及皮囊,使用动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质和装饰都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4.游乐器具工艺每个民族的游乐器具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节日庆典以及日常的婚丧嫁娶,蒙古族会举行丰富多样的游乐活动,这构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笔者此处以蒙古传统的男性竞技项目———男儿三艺为例,这些竞技项目特有的服饰具有显着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项目的服装多风格粗犷,套裤上选择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及狮头、虎头等,赛马相聚佩戴的云冠将蒙古男儿的英姿烘托得酣畅淋漓,蒙古族传统的游乐用具在制作上工艺十分讲究,配合举办的项目的需求来选择色彩的搭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美术研究的价值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3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在美术课教学中运用网络的力量将蒙古族服饰艺术和刺绣艺术融入课堂教学,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学习蒙古族服饰艺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广泛,资源更丰富。如人美版教科书《美术》第十三册《学习服装搭配》一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可以把蒙古族民间服饰艺术设计在教学环节中,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一是给出有关服装教学资源的链接,中国民间服装网、蒙古族服饰网,学生通过浏览网站上展示的民间服装和网友点评解说,对蒙古族服装的设计语言有了简单感性的认识;二是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狐”或 “百度”自行查找与蒙古族服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图片,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欣赏,完成对蒙古族服装美的认知过程。这样,学生在尝试进行服装款式设计和搭配时,也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欣赏临摹,而是开始融入自己对民族服装的一些思考和设想。

教学中我们重点学习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艺术,它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民族服饰。清代以来的察哈尔、乌珠穆沁、阿巴哈纳尔、阿巴嘎、苏尼特、浩齐特等六大部落,分别都有各自特点的服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分为乌珠穆沁服饰、阿巴嘎服饰、苏尼特服饰和察哈尔服饰。这些服饰就像盛夏草原上的百花,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其中自然蕴含有浓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我们还先后制作了一系列展现蒙古族服饰艺术特色的教学课件《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阿巴嘎服饰》、《察哈尔服饰》、《苏尼特蒙古族服饰》。

1.欣赏苏尼特服饰

制作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苏尼特蒙古族服饰,苏尼特男女长袍式样区别不太大,各种长袍都镶窄条的单沿边儿或者双沿边儿,长袍都钉有单道扣袢儿。苏尼特男子们冬天戴着圆顶帽和风雪帽,妇女们则戴着尖顶立檐帽。成年男子的礼服是马褂,姑娘们则穿着“敖吉木格”,已婚妇女则穿“敖吉”。

2.欣赏阿巴嘎服饰

阿巴嘎服饰保持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以雅致和优美著称,南部阿巴嘎人和北部阿巴嘎人的服饰有一定的区别。阿巴嘎人冬天穿羊皮袍,用非常宽的单色或花色绸缎镶边儿,服装上均钉制单条扣袢儿。

3.欣赏察哈尔服饰

察哈尔服饰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无论男女均穿着开衩长袍,男子常穿靛蓝色、蓝色和绛紫色长袍,大都穿马褂,佩带火镰、餐刀等,妇女则多穿绿色、暗绿色、蓝色和粉色长袍,察哈尔妇女穿长袍时,外面一般要套上缝制精美的坎肩,这些珍品为我们研究和继承察哈尔服饰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现今的察哈尔服饰,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区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并大量吸收了其他地区传统服饰的精华。

4.欣赏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

制作课件让学生欣赏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还把去西乌珠穆沁旗旅游拍到的身着盛装的牧民照片展示给学生,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古老部落,这个部落始终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大多采用绣有精美纹饰的红、黄、蓝等不同色彩的布料制成,并装饰有人们喜爱的各种吉祥图案。今天的乌珠穆沁服饰,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新颖别致的时代特点,将乌珠穆沁地区的传统服饰推向更新的发展阶段。

5.美丽的蒙古族头饰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头饰和帽子,课题导入运用蒙古族民歌《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少数民族不同的头饰艺术:有趣造型的、异国风采的、有历史印记的、展现舞台艺术效果的等等,最后重点展示蒙古族民间头饰,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头饰和帽子,通过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学生独立分析总结出蒙古族头饰的特点:装饰性强,色彩丰富,造型多样。为解决制作环节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运用实物投影展示用彩色卡纸和塑料珠做蒙古族头饰的简单制作过程,并重点讲解设计思路,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并分组进行蒙古族头饰制作练习,每组同学都做出了漂亮的极具民间风格的头饰,在作业展示环节让学生分别戴着自己组制作的头饰在教室里进行蒙古舞表演,以蒙古族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教学,教学过程饱含着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学生在课上不但进行了头饰制作练习,还领略了蒙古族饰品的独特美感,增强了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了解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4

【关键词】蒙古族;碗;文化内涵;审美意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66-01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民族是在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审美习惯、性格特征及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的影响与制约下逐渐形成的群众自娱性舞蹈活动。但从民族风格出发设置和发展动作和技术技巧,再加上具有民族韵味的音乐,也完美地诠释出了蒙古族舞蹈韵律的和谐之美。

一、蒙古族舞蹈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渊源

蒙古族舞蹈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宋辽金西夏元时期,出现了蒙古族宫廷舞蹈,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很多原因,草原文化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种族的逐步扩大,由狩猎逐渐变为游牧,牧民有了相对稳定的游牧点,改变了“逐水草而居,居无常所”的生活状况,民间舞蹈的活动也有所改变,特别是一些老艺术家深入牧区采风学习,搜集各种民间舞蹈,整理加工蒙古民间舞蹈教材,创作新颖多样的舞蹈节目,促进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飞跃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可喜局面。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表现形式

(一)具有典型特色的介质――碗。在聚宴场合进行歌舞娱乐活动,是蒙古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古往今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总会借节日、婚礼之际将亲朋好友邀至一起,于举盏酬酢中纵情高歌、乘兴起舞。对此,许多内蒙古地方志多有记载,“以碗而舞”便是其中之一。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碗的选定及应用。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盅与碗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当其进入舞蹈,成为舞者手中的道具时,就演变成彰显蒙古族民俗生活特点的象征物。传统的“以碗而舞”,因受封建礼教“女子不能上席”的束缚,多由入席的男子即兴而舞或由民间艺人表演。近现代,则改为以女子表演为主。在鄂尔多斯地区,由女子表演的此类舞蹈更显风韵,同时也形成了此类舞蹈端庄、稳健、含蓄、柔美而不失热情的艺术特征。现在,经过艺术家的创作、提炼、加工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演变为蒙古族所特有的舞蹈表现样式。

三、碗与蒙古族民族文化内涵的关系

(一)碗所表现出的审美情趣。顶碗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能够在民族艺术领域内存活和发展,是因为蒙古族先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本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形式。顶碗舞这一古老舞蹈形式的继承、延续、发展和创新在各时期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这种舞蹈形式符合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特殊的内在表现力。

(二)蒙古族舞蹈中碗的情感体现。茫茫草原给了游牧人民宽大的胸襟,他们直抒胸臆以宣泄情感,所以“以碗为舞”是情之所至,是能表达人在彼时彼刻的激动,碰撞出来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真情实感。加之这是一种酒酣兴浓的席间舞蹈,更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以碗为舞”所呈现出的意境和情感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想象性意境和想象性情感。主要有三个阶段:

1.捕捉情感。一些舞蹈艺术家和工作者为了要更加深刻和真切地表现蒙古族“以碗为舞”的这一风格特性,就会深入生活中观察蒙古族妇女的端庄与典雅,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用切身的体会去捕捉他们的人情与喜悦;2.凝聚情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将之前捕捉到的情感元素如人情、喜悦、端庄典雅等气质凝聚起来转变成观念,把这些未加工的感觉变成想象,再通过想象来奠定“以碗为舞”的心理模型;3.表现情感。舞蹈艺术创作家经过第二阶段整理后,结合心理状态、肢体语言、音乐、道具等,再把这种想象具象地表现出来,这时观众所感觉到的便是舞蹈最真切的情感。所以艺术想象在舞蹈的创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一种既传统又经典的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并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自身生活、文化特征。立足当今的艺术舞台,我们享受“以碗为舞”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回首从前它的发展历程,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艰辛。艺术之果得来不易,作为当代艺术人,我们应该透过这小小的碗,看到民族艺术领域那片可以发展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2.

[3]王景志.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M].学林出版社,2006.

[4]赵小丁.民俗文化对蒙古族舞蹈题材的影响[A].艺术探索,第5期.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5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四、结语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承方面,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技艺都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刻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对设计的阐述及技艺方面寻找新的途径。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美术品保护条例,保持内蒙古美术工艺品的个性生产,促进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庆著.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国庆,郑宏奎.发挥民族地方特色、繁荣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内蒙古工艺美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6

蒙古长调和呼麦是迄今为止最为高超的演唱形式之一。它将人类的声音表现得那样震撼和恢弘,但是它却面临即将失传的危机。造成这一近况的原因绝非长调与呼麦这种艺术的不够精美,而是缺乏传播渠道,让世人更便捷的了解并欣赏到这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民间演唱技巧。通过动画背景音乐的形式传播这一民族特色音乐,也是保护和发展这种民族民间艺术最好的途径之一。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要体现民间文化的原汁原味,特别是有很多民间故事是经过口述或表演的形式继承下来的。这些久经流传的艺术形态记录并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蒙古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就像举世闻名的长篇史诗《江格尔》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向世人描述了古时候“卫拉特”部落的生活环境。我们从故事中能体会到宝木巴海如蓝宝石般深邃、阿尔泰山如仙境般巍峨壮丽、草原如天空般宽广无垠。如果把《江格尔》改编成动画影片就不只是传播文化,更是上升到传承文化的范畴。融合与创新提起蒙古族民间艺术大家都会不知不觉联想到古朴、粗犷的艺术形式,对于她的理解多是适合装饰服装等直观的层面。其实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我们更需要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她就像圣斗士星矢的头盔,可以将雅典文化与日本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大家在欣赏美妙之余,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风采,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融合与创新也是一样。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绚丽的土地上,除歌舞外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民间美术,它与生活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范围非常的广泛。

以蒙古族民间美术为例,如我们常见的民间刺绣、马鞍具、皮革制品及绣花毡等,那些憨厚动人,造型优美的“夏特日”(蒙古象棋),色彩鲜明的民间图案,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形象构成了一个非凡迷人的艺术世界。蒙古族民间美术以它鲜明的色彩,健美的造型,粗犷而豪放的风格吸引着广大群众和国内外学者。民间美术以它纯真、质朴、健康的特色,不断地在人民生活中发展着,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这独特而精美的民间艺术融入到动画角色的创作,定将会为动画艺术绽放美丽而独特的常胜之花。民间美术固然美丽,如果没有现代元素的融合、异域文化的渗透、设计观念的创新、动画元素的改良,她的美丽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只能尘封在博物馆的展示窗内。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需要一个设计师为她量身定做出嫁的衣裳。我们创作蒙古族题材动画片,就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现代式的改良与动画式的创新,在吸纳营养之余,探索民间美术现代呈现的方式与方法。拓创与革新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外文化的冲击,使得蒙古族民间美术这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处境尴尬,如“岩画”、“毡画”、“桦树皮艺术”等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于此同时,中国动画缺乏新意、缺乏民族特点而被观众遗失在记忆中。中国动画创作仿佛进入了一个密封的围栏,这里缺乏创作的“养料”与实践的动力。以动画的形式探索民间美术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使民间艺术能以新的审美形式和民族情感展现给观众,呼唤大众对日渐衰微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将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将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应用并融合于动画角色创作中,不仅可以丰富动画的元素,提高动画的质量,还可以有效提升中国动画的艺术境界和商业效益,是一举多得的益事。

通观蒙古族题材动画角色的创作,没有一个动画角色将蒙古族民间美术恰如其分的深入到创作中。无论是海力布国画手法的表达,还是巴特尔现代卡通手法的演绎,均未触及到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精髓。所以我们试图将蒙古族题材动画创作与民间美术相结合,以期为动画艺术形式的探索添砖加瓦,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内容和文化,为未来动画创作方向抛砖引玉、提供借鉴。我们要突破藩篱,开创民间艺术的常胜之花,首先,观念要革新;其次,创意要革新;这里的观念革新就是在要强化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关照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在研究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对民族物质形态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在动画创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蒙古族题材的动画角色应既不同于迪斯尼的造型风格,又不同于日本动画的传统风貌,也有别于中国经典学派的特征,她更应具有蒙古人的民族特征和个性,更应具有现代人的情感和故事,她是承载蒙古文化精髓的动画角色。通过现代观念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与贯通,将蒙古族民间美术与动画角色的创作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动画角色创作体系,为中国原创动画角色的创作提供借鉴。创意要革新,就是要一改过去对于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思路,我们不应感觉只要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就是优秀的,就适合动画的创作。我们要对这种艺术进行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改良,而是大尺度的跨越。就像美国动画片《狮子王》,它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但它摒弃了原作沉重的人文主义历史内涵,以拟人化的手法反映了现代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创作蒙古族题材动画片是否也可以像《狮子王》那样,多一点童真,少一点内涵;多一点趣味,少一点教化;使我们国产动画片更易于让观众接受和喜欢。我们只有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接受和喜爱。“不破不立”,对于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味的因循守旧、亦步亦趋的高喊守住民族的净土,是不能真正的将蒙古族民间艺术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我们不能强制性的让小学生去学习马头琴,穿蒙古袍、在家中挂上成吉思汗像。这样保护民间艺术只能将她推向“艺术的遗老”,让人望而生畏。

真真正正的传承是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让现代人接受和喜欢,这样才是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最好的方法。就像马头琴的乐曲创作,我们不应因为《万马奔腾》震撼而天天演练这只乐曲,我们应以当代人的审美去创作更加独特和美妙的乐章。动画也是一样,我们通过动画的形式探索民间艺术的呈现方式,也要根据动画的需求、当代人的审美去将民间艺术进行改良与创新。我们不应秉承拿来主义的做法,继续做《大闹天宫》、《哪吒脑海》,因为我们再作那些传统题材也是新瓶装旧酒,缺乏市场的潜质与经济开发的动力。小结蒙古族题材动画片要推出去,并在国内乃至国际受到肯定,除了在观念和创意方面下功夫外,也要在制作工艺方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努力向好莱坞动画大片靠拢。没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没有叱诧风云的夸张变幻,没有奇特的畅想,观众就没有惊喜。只有大胆超越,才能不同凡响。动画要走出国门,蒙古族民间艺术要发展保护,就需要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让她们以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途径、新的表现展示给观众,让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继承民间艺术、发展民间文化、改良动画造型、创新动画表达、革新艺术呈现,这样中国的动画和民间艺术才能真正的突破藩篱、走出困境。

作者:周金月 周珂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