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科技职业范例6篇

农林科技职业

农林科技职业范文1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农林科技职业范文2

集团2014年12月成立以来,在农业部和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牵头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真组织,全体成员单位通力协作,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原则,大胆探索政校行企协同新途径,不断深化产学研推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局面逐步打开,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2015 年的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5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集团成立以来,在农业部、教育部指导下,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通过产业驱动、校企联动、平台带动、项目推动,集团单位间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信息交流,协同科技攻关,联合培养人才,形成了“政校行企联动、产学研推并举”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组织召开了常务理事会、秘书长会、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落实了集团工作。牵头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年初预算100万元为职教集团运行提供了资金保障,组织建设了集团网站,编辑了三期《集团简报》,已成为集团成员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集团各专业委员会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工作,在各个领域联合协作,也取得了初步工作成效。

(一)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联合培养人才

1、实施校企联动,联合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模式

这次教育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内有2所院校列为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联合集团内相关校企联合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在集团内共同探索由企业出资助学、招生招工一体,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新模式,列为试点单位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了12家企业,共同制定了招生与招工方案,共同制定了园林、园艺等8个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了52门课程和教材,校企联合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今年共招收现代学徒制学生300多人。其中江苏农林与亚振集团、上海农林与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办了“现代学徒制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受太仓市政府委托定向培养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创立了政校合作培养人才新途径。

2、实践专本贯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精神,集团开展农业专业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探索,培养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人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工程大学合办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金陵科技学院合办园林专业,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与南昌工程学院合办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两个专业。辽宁、广东、江苏等多省市的职业院校进行了3+2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制定了园林、园艺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3、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集团内7所学校主持联合50多家企业、20多个示范院校,建设了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林业技术等5个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园艺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由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南方、北方具有区域特色的园艺企业18家共同建设,形成普适和个性兼顾的信息化资源5000多个,在300多家学校和企业中使用,日点击率超过20多万人次,得到了一致好评,辐射带动了相关学校的专业建设。

(二)以校企科研平台为依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集团依托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安徽荃银高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现代种业发展研究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农产品深加工及安全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广泛进行调研,在科技创新、科技培训和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1、深化校企协同,打造科研平台

围绕产业需求,紧扣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应用等环节,集团各单位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统筹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科研平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绿港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25家,建立江苏省现代园艺工程技术中心。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教学科研单位,共建中国—以色列旱作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科研院所,以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建立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

2、联合科技攻关,提升产学研服务能力

集团针对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依托科技团队和平台,围绕“特色果品生产、杂交水稻育种、杂交玉米育种、有机肥料生产、有机蔬菜栽培”等项目,联合成员企业协同攻关。据统计,今年校企合作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超过10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超过400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现代园艺工程技术中心、现代种业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20多项,争取科研经费2500万元;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20多家企业,承担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技项目40多项;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企业合作,开展水稻两系育种研究及辣椒雄性不育方面研究,今年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资助项目10余项。通过校企联合科技攻关解决了企业急需的技术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0多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3个,促进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3、推进成果转化,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集团内成员单位在共同争取承担科技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为企业的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服务。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2个院校与北京伟嘉集团开展合作,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师生,面向全国不同区域的2000多个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推广彩叶苗木、草坪草等五大产业,促进地方农民增收致富。

(三)政校行企联动,加大产学研推基地建设力度

集团成员单位在已有的各类区域的部级、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基础上,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积极探索基地共建共享、良性运行的机制,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服务产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明显成效。

1、积极实施对口帮扶西部计划,提升中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水平

根据农业部和教育部统一部署,集团成员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和20多个大型企业,对口新疆、西藏和云南等地区职业院校开展职教帮扶工作。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西藏拉萨市第一职业中学和云南普洱市职教中心结对,规划了拉萨高原净土农业产业园、普洱澜沧特色生态农业园,为当地农业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2、充分发挥基地功能,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

集团成员单位立足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基地建设,增强了基地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部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秦岭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申报了“江苏省粮油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承建部级武陵山区果树种质资源库建设;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建国家发改委杂交水稻国际培训基地。

3、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力争打造国际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市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集团成员积极参与,力争打造国家一带一路东桥头堡现代农业国际产业示范区。

(四)坚持培养培育培训相结合,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集团成员单位以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和农业企业的熟悉市场优势,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共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依托中法农业培训中心,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国际化视野

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法农民培训中心已经开始运行,现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多人,法国农业专家分别对提高农民培训的水平,提高农业和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传授法国的经验,拓宽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国际视野。

2、建设职教云学院平台,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中央农广校、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职教云学院平台,积极构建种业、粮食、农资农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综合服务,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3、采用团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公司首创在校大学生青年农场主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团省委、安徽农业大学和公司“团校企”合作,兴办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学校,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试验班。今年6月,首届2011级现代青年农场主班30名学生已顺利毕业,标志着这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以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载体,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

集团以成员单位的中法农业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中肯农业科技示范园、中航国际非洲援建项目等国际交流平台为载体,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合作等领域,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1、中法合作,创新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5月中法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法兰西共和国农业、食品及林业部关于在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领域加强合作的框架协议》,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中法农业培训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根据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中央农广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农广校等职教集团等单位与法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培养及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教材改革等主题广泛协商研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培养、培训、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中非合作,实施职教援建项目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农业部的中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援非项目,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选派3名农业专家赴非进行技术指导,依托园区开展师资培训、科技攻关,同时招收肯尼亚8名留学生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和加蓬共和国合作建立了农业职业学校,设置了食品加工、作物生产、农业机械等三个专业,每个专业制定了师资培养、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六套方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国17名留学生。

3、东盟合作,产业输出与人才培养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部级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已在菲律宾、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建立了5个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杂交水稻专项人才培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大北农集团等企业与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合作建立了5个部级培训中心,面向东盟的开展了32批次培养技术人员420人次。

二、2016年工作思路

以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为引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2016年集团将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提高集团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充分发挥集团平台作用,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1、利用中法农业培训中心平台,开展法国在华企业与中国农业职业院校合作培育人才。计划举办中法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启动仪式,拟邀请10家法国在华相关企业、20家职教集团成员院校、30家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促成企业与相关院校签订合作培养人才计划,成立企业咨询委员会,为企业开展相关咨询服务。

2、利用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示范作用,推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展专题调研,切实找到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积极扩大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真正做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将集团内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人才培养经验集团内推广示范,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集团内10所以上学校、30个以上企业,每年培养高技能技术精英人才2000人以上。

3、依托集团网站,加强集团内部院校、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收集、整理、科研需求。编制科研课题申请指南及申请流程、过程管理、验收标准等,并且在集团网站上公开。

(二)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提升集团运作管理水平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集团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优化集团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实现集团的规范、民主、科学、高效管理。扩充集团规模,严格准入标准,强化退出机制。

2、优化集团秘书处等工作机构,不断增强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了更加明确工作委员会定位拟将基地建设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产学研基地建设工作委员会、招生与就业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

3、集团在法人治理、实体化运作、多元主体办学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中国农商学院等多元主体办学模式。

(三)调动成员单位积极性

1、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推进联合攻关科技项目加大协同创新。探索各类平台、载体和基地在集团内资源共享的机制,让集团成员能更便利地利用相互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输送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

2、集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突出典型示范,共同打造集团示范工程,制定考核评价方案,在集团内遴选建设学徒制培养示范企业(学校)、校企联合培养示范专业、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校企合作科技示范创新团队、学徒制教学示范团队。

3、以职教集团的名义设立奖学金,将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示范力和影响力放大。启动全国“十佳”产学研示范基地、“十佳”创业青年农民、“十佳”技术能手等评选工作等。

三、职教集团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在一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1、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运转机制

目前集团内成员间联结不很紧密、无法以集团名义申报和承担政府项目。建议职教集团的性质要明确职教集团的法人资格,进一步优化集团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制度,鼓励校企联盟内集团间、部级集团与地方集团加大交流。

2、进一步调动职教集团企业积极性

相对来说院校参与集团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比企业更高,校企合作的实质性项目较少,校企科研攻关、双向培养人才等工作进展缓慢。建议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农林科技职业范文3

当前,我国林业工作站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加强林业站工作应该重视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注重对林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积极把握机遇,抓好工作站基层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林业站的健康发展;同时,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林业工作站管理网站进行建设,科学、合理地按照林业种类划分,建设有效的林木管理系统,加强林业工作站的全面管理。

2加强林业工作站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职能

强化我国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制度,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安全,是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保障。因此,林业工作站引导广大林农群众和林木经营者共同建设生态公益林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开发、利用监管以及对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的建设,责任重大;同时,只有做好基层林业站对生态公益林监管职能的建设,才能保证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和林木工作的有效进行。

3加强林业工作站的林权管理职能

强化林业工作站对林木、林地、办公设施以及建筑物的林权管理职能对林业站的正常运行和我国林木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加强基层林业证办理的审核工作,重视基层林业站的林权变更、林权注销工作等。在我国林业法的规范下,协调广大林农群众和林农经营者,共同完善我国林业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维护广大林农和林木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林权证的法律效应。

4注重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职能建设

林业工作站应借助科技的力量,科学、合理地对广大林农以及林木经营者进行管理,大力建设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同时,设置专业科技人员对广大林农和林木经营者进行科技造林指导,并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站科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站的科技服务,与林业市场经济接轨。

5加强林业工作站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建设

首先,对护林员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发起广大林农群众共同组建护林联防体系,注重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同时,加强林业站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护林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质量,注重护林员集体意识的建设。其次,加强林业站的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为广大林农群众和林木经营生产者提供科学、高效、优质的服务。最后,要根据我国林业局要求以及林业法的规章制度,加强林业工作站管理制度、林业法律、林业政策的宣传与咨询服务。

6结语

农林科技职业范文4

[关键词]农林高职;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1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国内当前在普及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一半是高职生,要想打开当前农林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就需要鼓励学生走创业之路,作为农林毕业生,要创新创业思维,作为学校要开辟多元的创业方式。

1 农林高职毕业生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及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也意味着培养的人才为“蓝领”,这是农林院校教师以及管理者在人才培养上的观点。但是他们却没有重视毕业生的创业问题。一方面,高职教师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同时对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事实上高职的创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形式肤浅,停留在解读政策、分析形式等上。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心中有这样的认识:创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能力强,且害怕失败。除此之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林院校内的学生比较少,且女生较多,学生的创业意识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1.2 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英国达拉漠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在所有的课程领域中都有渗透。而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在国内,由于教职人员、管理人员缺失创业教育的观念,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融入创业教育,大都简单地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或者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创业思想,没有形成科学、专业的创业课程体系。

1.3 创业实践环境不完善

和国外职业教育相比,国内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实践环境。就实践条件而言,很多农林高职院校仅仅有专业实践课,缺乏专门的创业实践地。就政府的政策来讲,虽然国家在政策、税收、信J等上给大学生创业一定的优惠,但却有很多的附加条款,且政策没有较强的连续性。

1.4 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创业能否成功有很大的联系,就创业来讲,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且横跨很多门类,所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教师的创业学理论知识不仅要全面、扎实,同时实践经验应非常丰富。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农林高职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两种来源:其一,在企业从事管理的学科人员;其二,学习就业指导的教师。各农林高职院校缺乏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创业实践的教师,导致其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水平有待提升。

2 优化高职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对农林高职学生而言,自主创业不仅是他们的梦想,更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且今后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让更多的人解决就业难题。

2.1 学校要强化创业课程教育

创业教育教学队伍以及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并对高职在校生开展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强化农林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走创业之路。进一步加强创业实践训练,建设一批创业实践基地,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深入企业、政府部门等一起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问题,把农林高职毕业生内心的自主创业思维“激活”,并提高实际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2 加强创业课外培训

把国家的创业补贴政策进行落实,在校内多举办创业培训,并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科学地引导农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培养正确的职业观,有效地拓宽就业范围,改变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服务行业、小企业等工作的错误观念,有效地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帮助农林高职毕业生获取信息、培训技能。

2.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在各地带动就业工作规划中,把农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工作有效的纳入,并提供技能培训、开发项目、信贷担保等一体化的服务。拓展创业帮扶范围,积极组织区域内成功创业人士指导农林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工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发区、产业园等资源,建立健全创业基地设施。

2.4 加快创业园基地建设

对大学科技园、开发区、产业园等资源充分利用,建立完善的农林高职毕业生创业基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应改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摒弃传统的就业理念,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把多方资源进行整合,让现有的社会资源优势有效发挥,让农林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成本更低。就功能定位而言,地方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园和区域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相同,区域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唯一的追求目标――利益,农林高职学生创业园的目标是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主管部门、职高管理部门、政府要对此给予重视,在政策等方面尽力扶持。

3 结 语

农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并非一簇而就,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农林院校自身的力量还无法把学生的创业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应该从高中教育就开始给学生灌输创业思维,让学生对创业有科学的认识,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创业,从根本上提升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

农林科技职业范文5

一、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xx县位于xx山脉南坡西端,是xx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土地总面积294.1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261.2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30.60万亩。共有5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76.263万亩。

我县国有林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尤其是林场下设的管护站点,在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后,原来的交通便道由于缺少资金养护,已大多毁损,给管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现有职工人数214名,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同时发展有少量的种植和养殖业,按2005年计算,职工平均收入为1541.7元。职工住房条件较差,有不少都是70、80年代修建的平房建筑,年久失修,漏雨、脱落现象严重。职工就医基本是在当地卫生所,条件简陋、设备不齐、药品不全,医护人员水平不高,对突发疾病和重病基本无力,职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发展现状

自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全面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国有林场失去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办公经费严重短缺,职工工资难以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反复学习中省市有关文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后,国有林场调整发展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确保森林安全;二是按照“林上搞管护、林下搞开发”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兴办林业产业;三是鼓励和引导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增加个人收入。目前,我县共有3个重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分别是xx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xx山风景区建设、xxx漂流山庄建设,特种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多种经营项目也初具规模。虽然还没有走出困境,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林业第三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林区特色经济亮点在逐渐显现。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林业建设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小,缺乏科技支撑,因此,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原创:产业的开发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2、管理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近年来国有林场经营情况不好,吸收人才困难,目前参与林业建设的在岗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足,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我县林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3、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较为封闭,知识更新速度慢,参与林业建设的职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很不足,就算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也显得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营管理、对所在林区群众生活水平的帮助以及对林业发展未来的理解和认识上。

三、国有林场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xx县作为一个林业重点县,国有林场占据了近1/3的土地面积,且掌握着最好的森林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1、在木材采伐性经营时期,国有林场曾是我县林业生产建设中的主体,为县级财政提供了近40%的财政收入,同时带动了运输、餐饮、服务等其他行业,消耗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闸口石国有林场所在地营盘村,总人口还不到300人,在木材采伐性经营时期共开有商店8间、旅社4间、饭馆5间,理发、舞厅、修理等服务行兴红,为当地老百姓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目前,当地来往人群稀少,商店、旅社、饭馆等纷纷关门,街道冷清。

2、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林区发展也应该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整体之中。林业与农业都是第一产业,属大农业范畴,两者密不可分,居住上林农交错,种植上林农复合经营,有的人还一人两业,亦林亦农。林业和农业都是最基础的产业。森林是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屏障,林业建设关系生态安全,一旦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但农业生产要受到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将不断恶化,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所以说,林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四、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正在扎实稳步的推进。目前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还存在很多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主要矛盾:一是国有林场职工的工资核拔以九九年工资基础核定的,几年来大幅度的工资调升,晋级等因素上级核拔天保经费时并未考虑,致使职工工资的不能按时发放,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线上,这与新农村建设相矛盾;二是我县国有林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边缘和高海拔山区,职工长期扎根深山老林,文化生活贫乏、信息闭塞,尤其在冬季大雪封山后一些管护站几乎与外界隔绝,几个月见不到人。再加上没有培训学习机会,职工进取精神差,观念守旧、思想落后、随遇而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很不相符;三是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林场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原有林区道路无力养护,造成林场至基层天保管护站大部分不通车,现在还有大部分管护站不通电,不通电话,基本停留在“原始”状态,极大制约着林区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很不适应。

2、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国有林场的基层天保管护站都是在森林采伐时期修建的,禁伐后林场正常的办公费是都无着落,哪能挤出钱来维修房屋?现在大部分管护站房屋地基下沉、房面变形、陈旧破损,尤其是雨天“小雨小漏,大雨大漏”,有些已近危房无法居住,突显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林区产业发展步履艰难。天保工程启动后国有林场机制转轨,步入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林场相继开发了种植业(如西洋参、天麻、猪苓)、养殖业(如养羊、养蜂、养林麝等)和旅游服务业,由于林场大多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缺乏科学指导和超前开拓理念,使一些产业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缺乏建设资金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一些前期投入较大管理周期长的产业(如西洋参种植)得不到及时投入而停滞不前。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既形成不了规模产业明显效益,又没有一个名特拳头产品,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三是林场的职工养老统筹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林场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这在森林采伐时期都是明确的,可现在职工养老统筹都按企业性质对待(有些市县通过做工作已纠正过来,而我们县上的国有林场尚未得到解决)。这极大增加了职工后顾之忧,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也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是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林区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林区尤其是国有林场的基层天保管护站,长期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和房屋破旧等实属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五、林区发展与新农村相结合的方向、思路、途径。

国有林区仍然处在一个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相持的攻坚阶段,既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和谐林区,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成为国有林场的主题和重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国有林场应坚持方向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林业法律法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林区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争取项目带动林区发展,稳固职工队伍,保持林区发展健康态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国有林场在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是:既要突出林业的生态主体地位,又要达到林业绿色富民的作用。

1、以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认真宣传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强化责任,依法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创建和谐林区环境。

2、认真调查、精心规划、科学设计,按照“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申报,争取林区发展立项投资,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产业开发建设,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力争把国有林场原基层管护站的道路、供电通讯工程、站房维修列入重点项目,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林区的交通条件、职工照明、通讯设施、居住条件有根本的改观,并通过充分利用林区独特环境和自然资源促使整个林区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链有机链接,蓬勃发展,达到生态优良、环境更美、面貌更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职工增收的目的。

3、加大国有林场苗圃经营和管理,树立市场经济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继续完善苗圃管理制度和措施,培育出产量高、质量好、病虫害少,具有市场销路、经济价值高的美化苗木,以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苗圃的作用。

4、加强职工文化及专业知识培训,大力发展科技兴林活动。林区发展要胸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积极争取和实施科技支撑,科技推广、科技产业等项目,加快林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抓好科技兴林活动,人才培养尤其林业实用人才培养是关键,国有林场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选拔骨干职工保送培训和林场集中学习结合,开展多种灵活的职工受教育活动,做到缺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学以致用,不断使职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来。

六、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需求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通过实地调研,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存在一些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应一方面积极挖掘潜力,寻找优势,克服奋进,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还需要上级予以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1、资金投入:

(1)、国有林场至天保管护站的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应纳入新农村建设项目中一并实施,从根本上改观林区面貌。

(2)、林区发展中基层天保管护站房屋急需维修,请上级考虑通过新农村建设纳入所在村组“农村三改两建”扶贫项目,并把管护站文化生活列入“村村通”工程,让职工能有电视看,能了解国家大事。

(3)、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些产业如西洋参种植需前期投资每亩上万元,管理四年才能见效,特种养殖等前期投资也相当大,林场目前难以拿出钱来扩大生产,要使这些产业上档次上规模,还请上级考虑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中予以扶持。如我县紫柏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正在进行道路等设施和修建,许多旅游景点急待开发与包装,由于资金严重不足而望洋兴叹,急需加大投入,促使旅游产业尽早发挥效益,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4)、生态公益林建设面临重大资金困难,因国家下达公益林建设项目技术要求幼林抚育三年,每年每亩投资15元,原创:但经过几年来实践,真正要保证建设成效,必须抚育五年,而且受劳动力市场影响。林区所在地大部分劳力出外打工,现在劳动力价格每天至少需30元,这一大笔生产费用林场实无力承担,还请上级实地调研,解决资金困难。

2、政策扶持:

(1)、国有林场在天保工程期间带动职工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因林业政策扶持不到位,林区虽然资源丰富,但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如林区适宜木耳香菇生产菌用材很多,上级只下达集体林菌用材而没有下拨国有林菌用材指标,抑制了林区多种经营规划发展。请上级下达计划适当考虑国有林场药用材指标。

(2)、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请求上级在科技兴林项目上给予林区扶持,主要是科技支撑、科技推广、科技产业等项目上的政策倾斜,以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议

(1)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是按九九年社会平均标准核定的,几年来职工工资正常晋升调资,原核定标准已不能保证职工工资按月发放,应发而未发的拖欠工资额很大,建议上级在今后拨天保经费时考虑职工增资因素予以弥补和调整。

农林科技职业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完成“养活中国”的大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农业科技的推广人才、研究人才及实用人才等。在此结合工作,主要论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任,不断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来创造出新成果,能够起到农业实践和科技理论之间的连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1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

1.1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农林类高效、科研单位是培养农业推广科技人才的主体。但是,现实的数据却不是这样。经过统计,全国的农林院校中,农业学生仅为全部人数的15%左右。对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农林高校来说,专业类别在不断增加。但是,往往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的选择范围却很小,仅能在领域内选择。所以,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比较多,但实际的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极不平衡的问题。

1.2农业推广艰苦行业中人才培养困境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过程中,体现出各个领域间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差距。同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标基本是分配的,这样就几乎没有自由度的控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而对于在职研究生的选择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用考虑太多的问题,一般技术性、专业性、传统农业领域的报考人数较少;而“软科学”范畴,则比较受到青睐,录取人数也比较多。

1.3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源职业背景已经逐渐淡化,经过分析,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相关的非农业推广、非农业技术开发、非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比较多。同时,他们担任干部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涉及到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的情况比较少。经过统计分析,当前科技人才的硕士研究生中,大约科技人员占到1/3,教师一般大都具有职业教育学院的背景,而真正来自于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情况却不多。

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

2.1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

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受利益的驱动。对于相关的办学单位来说,往往存在着很松的入门要求,并没有涉及到专业科目的具体考试,一般要求培养单位完成内容考核即可。这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低,不利于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存在着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学历、混文凭的情况,也出现了大量报考农村区域与发展等情况,而没有涉及到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所以,应该要求国家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能够实现正常培养的支出,还应从政策方面鼓励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学习农林牧渔等传统农学专业,保证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2.2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职人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进校不离岗”,这种情况下最大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往往基层农业人员很难找到必要的充足时间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来学习。所以,为了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能够有效开展培养活动,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来制定中长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规划。可以根据条件,鼓励人才培养单位下基层开展办班培训工作,采用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的方式,实现有效的规模化培养。

2.3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

随着大学的扩展,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大量的农林高校合并进入综合大学。同时,没有改名的农林高校往往转向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早就远远超出了农业专业的范畴,造成农林高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农林高校招生难且就业难,在恶性循环下,人才引进也有一定的难度;②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应保证农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应充分利用好农林高校的发展机会。

2.4逐步丰富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类型

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表明,社会正在出现快速的行业分化现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前行业关联度越来越高的现状,能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进一步拓展空间,比如增设相关的畜牧硕士、专业化农业推广博士等学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需求,还能依托大学建立更好的农业推广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紧密联系生产,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产学研的快速推动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实现当代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岩,张正河.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