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例6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1

一是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工作和底线工作来抓,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乡镇财政所长为成员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周密部署。局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财政扶贫工作,财政评审每两月出台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用得准、用得好。特别是2017年8月以来,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进度,做到一月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督促项目单位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四是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统筹整合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出台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方案》(炎政办发[2016]24号)、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炎政办发[2017]44号)等一系列文件。

二、资金的整合和监管情况

2016年-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9118.3383万元,其中2016年8511.12万元,2017年32446.3334万元,2018年18160.8849万元。

2019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810.65万元。

在资金监管方面,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抓细制度建设、抓好资金筹措、抓准资金投向、抓严资金管理、抓实监督管理、抓紧问题整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细制度建设

——出台了《炎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炎政发[2016]18号)文件,成立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度统筹方案的确定、项目实施、督办检查、验收考评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制定统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财政资金有序统筹、有章可循。

——制定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法发[2016]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了《炎陵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20项;省级层面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资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化四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外)等19项。

——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先后下发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75号)和《炎陵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炎扶发〔2016〕2号),就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审批、拨付、管理和监督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简化资金审批和报账流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财政评审每2个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

(二)抓好资金筹措。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应整尽整。

(三)抓准资金投向。严格按照《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农〔2017〕21号),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2017年明确统筹整合的资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实定资金、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原则。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转移就业、农户补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项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两个方面。

(四)抓严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人、专户、专账核算。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依据下达的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项目文号、项目地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资金规模、支出金额等要素,建立了项目资金使用台账。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县级方面,炎陵县涉农整合年初方案、调整方案和全年下达的整合资金计划均在炎陵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长期公示。村级方面,村级实行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透明度。在贫困村村部设立脱贫攻坚公示专栏,明确专栏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项目、贫困对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内容,同时公布项目监督单位及监督电话,并留影像资料备查。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让全县相关财务人员、扶贫帮扶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知晓熟悉财政扶贫政策。

(五)抓实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纪律监督。扶贫、财政、审计每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县人民政府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当月各个项目进度排名倒数第一及整体进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扎实开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每月下乡镇财政所,对乡镇扶贫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核查,指导乡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掌握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态,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六)抓紧问题整改。一是严格按上级要求抓整改。三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多次对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各类问题,县财政局根据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要求相关单位按时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抓整改。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审计组,对所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县直单位、乡镇、部分村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反馈给相关单位,相关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县财政局组织局纪检、监督股、乡财服务中心对所有贫困村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一个一个核实,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将核查结果及时报告省财政厅。

三、统筹整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县始终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举全县之力朝着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初始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16.57%,贫困村66个(建制村合并后调整为54个);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户22881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过市初审;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均为“零反馈”;8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宣布脱贫摘帽。主要围绕“五个字”做文章:

(一)驱“贫”——让产业收入多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环三大版块”旅游格局,炎帝陵创5A进入冲刺阶段,红军标语博物馆成功创4A、云上大院成功创3A,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412家农家乐加速发展,帮助5600名群众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万元。绿色农业方面。“一带八基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阵地”,带动6096户18846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特别是炎陵黄桃连年产销两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生态工业方面。“一区两园”扩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业集中区进入全省园区综合排名20强。把握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机遇,成功引进欧科亿、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3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预备上市企业,入园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安置就业1.4万余人,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治“穷”——让内生动力活起来。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心更热、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贫,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通过教师进村入户比对确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做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条件改善“一所不差”,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1人因贫辍学。“扶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 帮助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生态护林员、生态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728个,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让基本保障强起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政策始终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人口叠加。保障“房子”。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定户、定点、定标、定期、定责、定业的“六定”举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4户4013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统”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27户,其中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2543户;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成6122户农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栋闲置、废弃、空心破败的农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形成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险、特殊医疗、便民服务“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5452人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分类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保障“底子”。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349户2940人,其中兜底对象294户516人,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网。实施生态扶贫,投入补偿资金6568万元,让贫困群众既守住身边的“绿水青山”,又从“金山银山”中分享红利。

(四)提“质”——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实施“六大工程”,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畅了。投资14.59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161.5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8.22公里,危桥、渡改桥25座,客运站场224个。饮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3.67亿元,10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网络更发达了。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全覆盖,农户100%通生活用电,农网改造全面达标,51个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环境更优美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8%,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及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文化更丰富了。全县人均文体设施面积2.07㎡,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体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更兴旺了。纳入全省“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39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星级乡村旅游点42个。

(五)担“责”——让结对帮扶实起来。全面压实“五个责任”,严格遵守“五项制度”,坚决兑现“五个不论”,结对帮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贫困村、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干部全覆盖,累计开展“大走访”21.46万人次。“心入”,3641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三同五好”2.59万人次,成为最感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深入”,根据“贫困户所需、帮扶干部所能”,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帮助贫困户实现各类“微心愿”2.16万个。“大走访”经验获省委《工作情况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农整合资金中农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炎陵黄桃生长于炎陵县海拔300-1200米的深山之中,得益于充足的阳光、凉爽的气温、昼夜温差明显的独特气候以及松软肥沃的土壤条件,“炎陵黄桃”具有果形周正、颜色橙黄、甜度适中、酥脆可口,香气浓郁等特点,受到市场的青睐。该产业已经成为炎陵县带领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农业产业,炎陵黄桃线上线下热销,并带动炎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2784户8152名贫困人口因黄桃种植直接受益,年人平增收约8500元左右。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等荣誉和称号。它集精致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元素,是炎陵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炎陵黄桃”也成为了炎陵县一张响亮的名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assff”为你整理了这篇财政局关于涉农资金整合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1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贯彻《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构建平台、用途不变、渠道不变,使资金“抱团发力,聚指成团”。现就我县2016实施以来的涉农整合、支出绩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开展了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涉农资金整合背景。

我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最南端,与广西南丹县接壤,是贵州省乃至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地。东守两广、西望滇黔、南控东盟、北至天府,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是贵州南部重要城镇,也是西部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开放前沿。全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为部级贫困县。

为统筹整合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2016年中央、省政府先后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实行财政资金精准扶贫。自2016年始,我县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创新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方案,形成了公开、透明、科学、实效的整合运转体系,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机构和制度建设情况。

1. 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我县已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财政局、扶贫办、农保也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项目安排,整合资金下达,达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同时,制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改变各部门在涉资金项目的申报、分配、使用上各自为政的局面。

2. 制度机制建设情况。针对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已制定印发了《脱贫攻坚总体规划》、《独山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各年度实施计划和资金整合方案、正负面清单、资金整合使用绩效奖补机制等制度机制,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涉农资金整合范围。我县除农业直接补贴、救灾等有严格规定使用范围的资金外,把能整合的中央和省级涉农专项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进行最大程度整合。

4. 涉农资金管理情况。我县涉农资金安排严格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脱贫攻坚计划中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各年度重点任务、资金使用计划、项目立项,将涉农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根据批复方案中明确的项目资金拨付下达到具体的项目实施单位。同时,建立整合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及资金整合台账。

(三)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情况。

2016年以来,我县逐步建立起“政策民主严谨、投向科学合理、监管规范严格、运行有序高效”的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5年来共整合涉农资金146292.65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1. 2016年度整合情况。2016年整合投入涉农资金共40, 299万元。其中:安排生产发展项目2564万元,农村基础实施建设项目16758万元,公益类项目4677万元,金融扶贫项目16300万元。

2. 2017年度整合情况。2017年整合投入涉农资金共33484.37万元。其中:安排生产发展项目8763万元,农村基础实施建设项目12988.37万元,金融扶贫项目11733万元。

3. 2018年度整合情况。2018年整合投入涉农资金共39117.96万元。其中:安排生产发展项目12584.07万元,农村基础实施建设项目26533.89万元。

4. 2019年度整合情况。2019年整合涉农资金共14592.08万元。其中:安排生产发展7567.70万元;农村基础实施建设项目7024.38万元。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3

有这样一个县:大胆统筹使用涉农财政资金,让资金规模由零变整,运转状态由死变活,资金效益由低变高,投入方式由分散变集约,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杠杆作用进一步凸显,扶贫“硬实力”得到提升。

这就是集老区、边区、山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北省大悟县对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的探索。2016年6月,全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现场工作会议就在该县举行。

变“软任务”为“硬要求”

对涉农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往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牵扯到利益分配和资源调整,各部门不愿“统”、不敢“统”、不会“统”,但同时,上级有要求、现实有需要、群众更是有期盼,不“统”又不行,怎么办?作为湖北省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试点县的大悟,开始了大胆尝试。

2014年,大悟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专门组建了统筹办,制定了统筹使用资金实施意见、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了统筹使用资金会商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统筹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督办检查。

扶贫开发要精准,资金统筹更要精准。大悟彻底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对近三年上级下达的财政专项资金,分单位、分类别进行全面梳理,对目标接近、投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资金列出清单,彻底摸清统筹资金的来源渠道、规模、投向等情况。

但光有精准统筹还不够,大悟还对统筹资金实行“三专”(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对精准扶贫中属于到户到人的资金实行“一卡通”,直接支付到精准扶贫“精卡”(精准扶贫专用卡),直达贫困户; 属于项目的资金直接支付到劳务提供者或供应商,真正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一支笔审批”。

同时,大悟将统筹资金情况纳入乡镇、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主要负责人履职尽责考核内容,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对争取资金力度大、统筹使用效果好的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实行严格问责。

2014-2015年,全县共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11.1亿元,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38.7%。2016年,该县统筹财政资金9.7亿元,主要用于精准扶贫“两扶三保”(教育、产业扶起来,生活、医疗、住房保起来)。

集小为大 聚零为整

在统筹方式上,先行先试的大悟县大胆探索,创新推出“四个统筹”整合Y金模式,将“小钱”合为“大钱”、“散钱”集为“整钱”,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火热局面。

科学规划引导统筹。在完成区域基本情况、建设发展项目、涉农及其他项目投入这三项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按照“345”(即抓住统筹资金、放大效应、脱贫销号“三个关键”,搞好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和“兜底”扶贫“四个结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社会事业发展、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五个重点”)的思路科学编制统筹规划,在每年10月底以前制定下一年度的初步规划,当年3月底前制定补充规划并最终形成年度统筹规划。各部门依托统筹规划向上申报项目,强化源头管控,减少“硬统筹”带来的不利影响。

东新乡七寨村万亩油茶基地是依托山场资源规划建设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村企共建方式,统筹现代农业、财政扶贫、土地整理和农村公路等项目资金325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1.2万亩,栽种油茶树120余万株。基地实行由公司提供油茶苗和技术服务,并统一回收油茶籽的产业带动方式,已优先安置200多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

重点项目主导统筹。按照“大类间统筹、大类内打通使用”的办法,积极探索源头统筹、合并同类、小项目跟大项目等统筹新机制,对可以统筹整合的所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打捆”使用,做到应统尽统。高店河流域治理及沿线新农村建设项目,以保障性住房资金8000万元和棚户区改造资金4200万元为主体,统筹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危房改造等资金6500万元,拆迁还建建筑面积15万O,建设还建房1200套。

奖补资金引领统筹。创新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每年统筹现代农业、土地整治、荒山造林、低产林改造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以上,支持贫困村按照“组团建、企业包、县整合、乡(镇)组织、村受益”的模式,每个村建设以青油茶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基地200亩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了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目前,全县发展村集体经济基地3.8万亩,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411名,贫困户土地流转收益340万元。

民生投入重点统筹。推动统筹资金重点向精准识别贫困户倾斜,不断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兜底”投入。截至目前,教育扶贫方面,已统筹贫困生补助金、“雨露计划”等专项资金1482万元,资助各学段贫困生6400名,资助标准高于省定标准。医疗保障方面,统筹财政资金设立3000万元的特困人口医疗保障基金,实行“六线合一”(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大病救助、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障基金)推进医疗扶贫,目前已落实精准扶贫“医疗保起来”政策资金5789万元。生活保障方面,已对19281人落实“生活保起来”政策资金4025万元。易地搬迁扶贫方面,按照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O的标准,已完成2078户7150人的搬迁任务。

变“单一模式”为“多元投入”

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必须充分考虑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短期投入与长远投入、点与面的关系,不仅要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更要着力增强统筹资金的倍增效应和蝶变效应,形成“1+12”的效果。

项目资金“整”出来。立足县情实际,大悟念“山字经”,打“特色牌”,通过统筹资金,扶持青油茶、板栗、花生、药材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已建成核心区面积3000亩,引进红翼农林、悟道茶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

社会资本“引”进来。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推动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统筹资金的项目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统筹资金机制。着力实施“绿满大悟”及水土保持统筹项目,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共吸引10余家涉林企业和50多个造林大户,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参与林特基地开发,形成了“政府扶持大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

2016年,大悟统筹农村公路、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1860万元,以旅游扶贫的形式支持城关镇中心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实施后成功引进武汉方源公司,统筹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放大比例达1:3.3。项目采取“公司联村带户参股扶贫”模式,统筹资金和村级集体山场、林地、水面等资源将折资入股并参与分红,同时公司还就近招聘务工人员200多人,中心村的旅游扶贫项目将有力推动农民变农工、村民变股民、农村变景区。

金融资本“撬”起来。统筹资金7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通过政银企合作模式,创新推出“悟农贷”等信贷产品,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帮助鑫磊农林、古耕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出售农产品、提供劳务等方式,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4

一、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清理整顿,各地累计取消或停止收取3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22项收费,降低109项偏高的收费标准或涉农价格,涉及金额28.74亿元。此外,经国务院同意,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减轻社会负担约170亿元;200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收费金额190亿元。其中包括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费、农机服务费、新饲料添加剂审批费、进口饲料添加剂注册审批费以及暂住证工本费、劳动合同鉴证费等多项涉农收费项目。

(二)加强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

各地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通过清理整顿、全面梳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如安徽省物价局发出《关于公布涉农收费和价格的通知》,向社会公布了保留的涉农价格和收费。湖南省先后发出《关于公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涉农价格政策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各地通过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强化社会监督,规范了执收单位的收费行为,为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

在清理整顿工作之初,各地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工作,如辽宁省营口市在清理整顿工作期间发放涉农收费手册3万余份,葫芦岛市发放惠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宣传单2.4万份,辽阳市印发涉农负担检查宣传单3000多份。清理整顿后,各地相继公布清理取消的涉农收费,公示清理后保留的涉农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价格,宣传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经过清理整顿,农民群众加深了对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的了解,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继续坚持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负责制,强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巩固减负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进一步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机构设置,加大对贫困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投入,防止各种乱收费现象发生。加大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财政投入,多方面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加强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三)加大对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栏以及召开村民会议专题讲解等方式,切实加大对种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宣传,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政策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业务水平,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好、解释好、运用好,使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四)认真落实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

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在创新方式、落实责任上下功夫。除公示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价格和收费外,还应公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除在乡镇政府统一公示外,还要督促涉农收费单位在收费现场进行公示,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群众。

(五)加强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

各地要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村内道路、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也要防止范围过宽,标准过高,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将“一事一议”筹资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加重农民负担。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六)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5

一、政策背景

2002年10月,总理在研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8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提出:“要逐步对现有农业项目、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资机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2004―2007年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提出整合现有各项支农资金的要求,集中财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于2005年4月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便[2005]31号),明确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2006年通过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在已开展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基础上,就支农资金整合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措施等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6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动因

目前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种类繁多,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水利建设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村中小学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助支出等等。

涉及农业财政资金分配管理的部门很多,包括发展改革、农业、科技、林业、水利、财政、气象、国土、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等。在各职能部门内部又分设多个机构管理,部门内设机构根据分工各自管理一块资金。

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中,资金首先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拥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将资金在部门中再分配。取得资金的部门按照计划向下级对口部门层层分配。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项目的实施者――县级政府拥有很小的控制权(如特定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权等),而上级政府则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如支农项目决策权、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

掌握资金分配权的上级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使得支农资金得到最优分配。县级政府由于缺少资金控制权,其分配到资金的多少部分取决于政府公关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控制部门“重分配、轻管理”,基层部门“跑资金,要项目”等情况的出现。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着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央财政于2005年正式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要求,就是要将分散在财政、农业、水利部门等不同农口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集中,由县级人民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以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为平台,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把投向相近、目标基本一致、但来源不同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归并,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三、上海市支农资金整合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建章立制。

2006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步骤和重点,并要求各区县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形成“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为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市级财政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对由财政部门内不同业务部门分别管理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通过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统筹安排资金,避免交叉和相互脱节。加强与市农委等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了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项目会审制度,资金整合实行统一申报、统一会审、统一评审,逐步建立完善农口部门间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配合协调制度。

(二)整合方式。

1.以重点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资金。根据各区县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在崇明县、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松江浦南地区、奉贤庄行镇开展以项目为平台的支农资金整合。根据本市农业重大项目发展需求,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整合平台,重点推动农业、水利专项资金整合。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市、区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扶持奶牛、生猪等区域优势产业。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市、区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设施菜田建设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低洼圩区改造及设施粮田菜田水利配套等资金。市级财政整合资金规模由2007年的4.9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0.97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20%。

2.整合资金“切块”下达,提高区县自。 2008年起,选择浦东新区探索实行支农资金“打捆”整合,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统筹市区两级财力用于亟需实施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浦东新区重点选择大团、老港等农业功能板块和孙桥、南汇等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重点领域,根据其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科学排序建设项目,合理确定年度实施计划,将各项支农资金在该区域内整合。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水利工程、农民培训、村庄改造等能体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项目。市级财政下达浦东新区资金整合“切块”资金由2008年的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4.39亿元,增长幅度超过46%。

(三)取得的成效。

1.集中财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区县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集中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了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如金山区整合资金着力打造组团式现代农业园区。 2010―2012年,市级财政分别安排4653万元、8549万元、1.46亿元,支持农业园区(廊下)、吕巷、张堰三个农业镇,重点在农业先行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林业绿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特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上予以支持。崇明县立足现代生态岛建设目标,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绿色和有机农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发挥能动性,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区县逐步改变了花大量精力争资金、争项目情况,更加注重区域农业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支农资金,更加注重转变服务观念,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如浦东新区进一步明确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方式。考虑到农业项目内容多分布散、投资规模不一等因素,在政府采购环节采用了由区政府采购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先行确定入围施工单位的定点协议采购方式。然后,在按照政府采购要求确定采购方式的前提下,进行集中采购、定点协议采购或部门集中采购。

3.避免交叉,有序推进支农项目。以支农资金整合为抓手,从预算编制入手,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项目支出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建立完善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机制,加强与市农委等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项目会审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机构职能交叉,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难以形成合力的现象。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农重点,规范了政府支农资金投向,推进了支农项目开展,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四)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从中央到区县涉农管理职能部门多,涵盖了农业、水务、发展改革、环保等不同条线,部门规划和要求不同,项目申报和资金管理程序不同,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部门资金分配权力和投资管理职能,涉及部门的定位和利益,因此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思想。

2.工作机制不完善。上海市在市级层面没有成立专门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机构,仅仅是在市财政内部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在对政府其他部门和区县相关部门开展协调工作时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整合指导性文件均是财政部门印发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执行力不强,支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3.资金整合范围狭窄。财政支农资金是指投放到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的财政资金,而实际上目前上海市纳入资金整合范围的支农资金仅仅包含了农业和水利两大类,从财政局内部分工来看仅仅停留在农业处内部,因此整合资金总量有限,渠道单一。

4.资金管理措施有待加强。一是部分资金整合项目建设进度比较慢,影响了支农资金效益的及时发挥。二是在各类审计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整合资金仍存在部分区县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三是绩效评价工作有待深入,目前资金整合工作绩效考核尚未纳入全市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内,仍是以对单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主,针对资金整合情况进行的绩效评价未形成长效机制。

5.引导社会投入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且收益相对较低,社会投入不足,目前上海市支农资金整合范围主要为财政性资金,未能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引导作用,带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领域,形成多元投入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整合效益。

四、关于完善上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设想

(一)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机构职能。

党的十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通过大部制改革,组建“大农业”部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有机整合至同一部门,打破部门间利益矛盾,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三农”工作的领导力、统筹力、执行力。有利于避免财政支农资金多头分配、多头管理的局面,有效杜绝基层项目多头申报的情况出现。

(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

一是自上而下,加强领导。从市、区县分别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支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担任负责人,各涉农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资金整合的领导力,并在财政部门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是加强统筹,完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工作,建立部门联系和综合协调机制,组织涉农资金的统筹安排。支农资金整合要在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制定权责对等的工作措施,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配合的稳定长效机制。同时研究建立区县信息上报制度和市对区县的信息通报制度。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在总结现有资金整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本市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同时,考虑到目前被整合的项目资金仍执行各自不同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同一性质的支农资金在使用中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资金整合的广度和深度,降低了整合资金的灵活性。建议财政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与预算法、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法规制度衔接的基础上,专门制定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消除资金整合的制度。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整合范围。

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促进部门预算的科学合理安排。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支农项目进行归并,或按资金用途重新分类。严格控制设立新专项,对于新增支农投入需求,尽量从现有预算中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或重复设立专项。在横向上,继续推进切块式区域资金整合,进一步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统筹市区两级财力用于亟需实施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纵向上,重点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为平台,统筹安排用途相近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和农田水利发展。研究探索对农民的补贴类资金整合,对一部分条件成熟(标准清晰、受益主体稳定、补贴方式和程序基本一致)的补贴资金逐步进行归并,循序渐进向综合性补贴过渡,充分发挥政策的拳头效应。在时机成熟时,适当将整合资金的渠道拓展至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资金整合范围。

(四)加强管理,着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效益。

一是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编制的项目库建设,建立多年滚动项目库,切实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确保项目建设接替有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二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在目前已开展的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注册会计师对财政支农项目的审计范围,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充分运用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平台和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作用,加快建立“制度加科技”监管长效机制。着力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信息公开,从资金政策、管理流程、分配要素、分配结果四方面实现资金的公开透明,促进财政支农资金规范、高效、安全运行。三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将财政部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相关要求与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有机结合,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投向合理性、资金管理规范性、资金使用科学性和安全性开展绩效评价,并积极推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制度,对于建设进度缓慢、资金和社会效益发挥不明显的项目不再纳入今后的预算支出范围。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6

关键词 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协调发展;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19-02

城镇化快速扩张导致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总结了江宁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措施,为江宁区及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1 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当前城镇化的过度扩张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空间过度集中、环境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再走传统的城镇化道路,亟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

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2]。党的“十”要求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江宁区作为南京和苏南的重要发展区域和组成部分,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承担重要任务,同时江宁又是南京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基地,其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于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3]。

2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南京市江宁区通过多年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化率达到70%,形成了东山副城和汤山、滨江、禄口三大新城的区域城市体系,园街联动、城乡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体制基本建立。2011年,横溪、谷里、麒麟3个街道成为南京首批城乡统筹试点街镇。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086.1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2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60元和480元[4],全区有9个街道进入南京市镇街综合实力“二十强”,有42个村(社区)进入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石塘村和锁石村分获“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和宜居奖,大塘金(双塘村)和金桥村被评为“全省最具魅力乡村”,创成25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

但江宁城乡之间在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日常消费、总体收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4.44∶55.76∶39.80,需要进一步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 22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820元,比例为2.27∶1.00,差异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8%,城乡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3 现代农业内涵及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确保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一体,运用先进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新型农业业态。发展现代农业切合江宁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3年底,江宁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6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9.79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5万hm2,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15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8个、有机食品14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90%以上。生物农业总产值达40.5亿元,占南京市生物农业全年总产值的37.3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61家,年销售收入490亿元,带动农户32.2万户实现增收致富。农业部门登记家庭农场377家,占全市登记总量的1/3。全年机播面积达3.4万hm2,机收面积3.67万hm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9.86万kW,拥有大型拖拉机749台,拥有联合收割机432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5%。

4 城乡统筹背景下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经营主体缺位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多为妇女和老人,不仅素质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足。江宁区经济发达,拥有众多开发区,农民就业渠道广,青壮年农民往往更乐意于从事第二、三产业,大多没有继续从事家庭农业生产或农业规模经营的意愿。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力缺乏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如不能继续升学,大多数人仍选择当农民工,很少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

4.2 农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增产增收作用已有普遍共识。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渴望获得实际指导、面对面服务。在区县一级,由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层次普遍偏高,而且分散在不同的涉农部门,缺少有效整合,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离老百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更是严重不足,街道一级很多农服中心人员由当地政府安排在其他岗位工作。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不干本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每个街道农服中心仅有几名技术骨干,导致“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各级涉农部门的农业、农经、农机、农田水利、种植业、林业、水产、畜禽养殖等科技推广任务都压在少数农技人员身上。

4.3 支农资金力度亟须进一步加强

现代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近年来,江宁区农业部门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通过项目资金引领,有力推进了粮食生产、生态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生物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扣除发给农户的各项补贴后,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很少。农业部门没有收费项目,农业技术推广只能靠财政拔款。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5 发展对策

党的“十”报告指出,各地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推进江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既不能以牺牲农业利益为代价而发展城市化,也不能不顾城市承载能力而盲目追求城市化。如何以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抓手,进而促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5.1 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和创业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抓好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培训,切实增强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建议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平台优势,在原有培训项目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人事、劳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举办的农民培训项目。同时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逐步将培训的场所从教室搬到田头、场房、市场,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建立健全农民返乡创业扶持体系,鼓励返乡农民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规范和简化农民工创业审批程序,为其提供工商、财税等方面政策咨询和便利措施。三是对于自愿将承包地流转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建议有关部门为其做好岗前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劳动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服务工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5.2 进一步整合农业资金,增加投入力度

一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5]。建议江宁区加大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经、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增幅不得低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幅。二是建议切实加强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加大土地出让收益投入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力度。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盈余资金拿出部分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提升购买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可以有效拉动内需,解决工业品过剩问题,进而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建议建立涉农项目奖惩机制,安排适当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对涉农项目争取到位的单位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提高相关单位项目争取积极性。将农业项目实施工作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内容,对全面完成项目的责任单位,建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提高项目实施积极性。四是为农民建立小额信贷资金,方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其他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果园、农场、养殖场站等抵押贷款模式,扩大农业发展资金来源。五是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加工带动地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既可吸引技术、资金、人才、设备投资现代农业,又可解决剩余农产品,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之间经济、人才交流,实现城乡一体化。

5.3 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农业服务方式

一是当前省、市及省内绝大部分区县已完成涉农机构整合,将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业资源开发等职能并入新成立的农业委员会,通过机构重组,整合了政府资源和人才力量,大大提高了为农服务效率和科技服务水平。江宁区虽然在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将农业局、农业资源开发局、林业局及水利局的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所整合成立新的农业局,但目前林业局相对独立运行,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建议时机成熟时进一步整合。二是建议依托驻南京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人才优势,设立区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一方面为江宁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技术优势,调动农业从业者应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三是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充分发挥区农学会、农机学会以及各类农产品协会、行业协会、合作组织作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整合各类农业项目中的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资金,建立农业新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综合试验基地,引进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模式,针对江宁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进行改进更新,降低推广风险,扩大实施效果。五是设立区级农业技术(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0页)

推广奖,激发农技人员热爱农业、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走进田头,与农民群众加强联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

6 参考文献

[1] 李岳云,陈勇,黄军.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化解“三农”难题的基本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04(S1):263-268.

[2] 赵鸣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与统筹 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3):16-17.

[3] 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