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范例6篇

涉农专业

涉农专业范文1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涉农专业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38

中职涉农专业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涉农人才,对于促进我国“三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的中职教育仍然以传统职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对于很多中职院校还是一个空白,下面就对中职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一、中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教改的重要方向

在我国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始终是研究的重要话题,而创业是一种新兴的教育观念,在中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以服务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创业教育成为了当前如何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提升学生的创业本领和就业能力的科学回答。

2.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

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较窄,就业不稳定,即便是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对口的就业单位,但大部分涉农企业的办公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待遇方面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在工作一阶段后都会选择转岗。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开展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促进学生就业,这样也能够确保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是一项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3.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中职农业专业的创业教育,是一种考虑长远、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我国农村社会未来发展的教育。中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为我国农村经济建O输送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当地从事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产业,同时可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中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将创业贯穿到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创业指导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创业教学计划

中职涉农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就是,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甄选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相融合,课上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涉农专业特点,建立完善的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制定全面的创业教育计划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要考虑到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体系,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二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三是根据涉农专业教育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考核方法

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创业教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本校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优秀典型,也可以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来介绍自身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创业中面临的种种困难是如何应对的。还可以邀请业内人士就学生们缺乏体验的现实性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明确自身的创业之路。此外,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通过笔试、调研、口试等形式,对学生的考核要突出该准也的特点,考核内容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目标。

3.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其不属于单独的教育体系,同时也不属于专业技术教育,它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整合。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在具有完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创业知识、技能和体验,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由全职和兼职组成,聘请涉农领域的农业专家作为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但确保了校方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也弥补了部分专职教师缺少创业经验的不足。此外,应定期组织专职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使其自身的创业经验和知识理论掌握的更全面,从而更好的开展中职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

4. 完善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另一种是校外的合作企业、农业示范区。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校方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使学生们在在校期间便可以深入到企业岗位,使自身的技能得到验证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自身的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5.多渠道筹集创业资金,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学生在创业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校方可以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在学生创业初期为其提供小额贷款的担保,帮助创业的学生争取到国家农业项目资金,这样便有效的解决了毕业生创业初期的经济困难。校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纳社会各界的赞助资金,并严格的筛选学生的创业项目,将赞助资金投入到学生的创业项目中,同时要做好后期的指导和监督,这样不仅保证了投资基金可以顺利回收,而且要确保了学生创业成功。为了使中职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校方要为创业教育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创业者演讲、创业知识讲座、交流会等,在学生间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被动的创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创造出成果,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较低,而通过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的稳定性。创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业教育会得到更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涉农专业范文3

关键词:涉农专业 兴趣 学习目标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实践课教学形式

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涉农专业建设越来越重视,中职涉农专业率先实现了减免学费,且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政策;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双带头人的送教下乡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这些都促使涉农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我校现设有农、林、牧三个涉农专业,近几年,涉农专业共招生2148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生源充足,但在教学中却存在两个普遍问题:一是学生素质偏低;二是大部分学生虽来自农村,对农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茫然,学习缺少积极性。所以,在现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何提高涉农专业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如果把涉农专业教学成绩比作果实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结果之前的花朵,有花才有果。育开兴趣之花就需要有光、热、水、土做为生长的条件保障,即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形式。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阳光

目标是指导行动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会确定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使涉农专业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抓好学生入学初期的兴趣教学。在入学初期,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都感到新奇。教学管理要紧紧把握这个契机,尽量安排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切忌在一年级只安排文化基础、理论课的做法。

(二)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近两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对附近的果园、花卉市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畜牧养殖基地参观,邀请技术管理人员讲解花卉市场的种植品种、销售行情、以及果品蔬菜的种类、来源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农业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他们对农业的看法,使学生看到学农的光明前途,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三)让学生了解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及管理模式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内容,如简介日本果园的精细管理和营销网络,再让学生与国内果园相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两国果园管理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到我国与日本相比落后的果树生产管理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技能、奋发图强的积极性,坚定把我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农业大国的信心。

(四)用现实生活实例感召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校是一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校多年来为我市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部门,为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些人的成功事例感染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热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兴趣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师要转变理念,从怀念过去学生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的美好年代中走出,正视中职学生难教、难管的现实,克服厌教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影响感召学生。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大,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才的教学目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外,还要多关爱学生。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存在自卑的心理,对学习缺乏信心。作为教师要正视这个客观问题,加强理解和关爱学生,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师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下,学生一定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水源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时时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

(一)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教育是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及时结合。基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转化为实际应用或实践中的职业活动,例如:在果树嫁接时期,带领学生到试验田或基地,进行实地嫁接。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一种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把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自觉地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期为了提高授粉和坐果率时,现在果园常用蜜蜂授粉。蜜蜂采蜜足以把雄花的花药带到雌花的柱头上,使得雌、雄花完成受精,从而达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同时,由于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时产生大量的花粉(花蜜),蜜蜂采集回来的是蜂蜜、花粉、蜂王浆等。种果树和养蜂相辅相成,一举两得,在农业生产上值得推广。这让学生感到奥妙无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与农学教学有机结合,是农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的动态图形功能,能显示生物体内生理活动过程,使许多静态的、死的概念,变成动态的、形象化的过程。教学中用的挂图、模型、实物能静止地呈现生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而生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则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在荧光屏上显示生物的生理作用,画面形象逼真,具有活动性,能形成动态感,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观察和了解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现象,为掌握知识提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用软件演示血液循环路径,不但可以看到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途径,也有利于各血管名称、部位的记忆。另外,呼吸生理的气体交换、胃肠蠕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尿的形成、条件反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成为声图并茂,新意感强的知识点。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从多个感官传输知识信息,使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实训《牛活体触摸和主要内脏器官体表投影位置的确定》,通过训练,学生能熟练地在活体动物上指出体表部位名称,触摸常用骨性、肌性标志及体表淋巴结,确定牛主要内脏器官的体表投影位置。又如学习畜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各器官形态结构时,可利用解剖实验观察鲜活的生物体,进行真实生动的教与学,学生兴趣较浓厚。还可利用学生课外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将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加深扩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特殊的效用。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肥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不是天生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 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农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只讲不练,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间地头实际操作,实行“做中学,学中做”,是树立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涉农专业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农艺师、种田能手展开教学。学果林专业的学生到林场、果园去,学养殖专业的学生到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去,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上课,让学生学到真技术。教师利用当地优势,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形式,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如在讲解果树嫁接技术时,必须让学生亲自到田间实习,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并检查嫁接成活率,这样会使学生学起来有压力,有动力。在完成一定阶段的理论课学习之后,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涉农专业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由此恢复学生学习涉农专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而发挥潜力,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新的提高。

涉农专业范文4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3.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2.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2.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3.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题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20-22.

涉农专业范文5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3.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2.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2.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3.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涉农专业范文6

关键词: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涉农实践教学,学生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达不到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特别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新技术推广,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不再仅凭一张证书,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能力,从而导致涉农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问题尤为突出。然而,纵观近十多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虽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人才技能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即实践教学上,毕业生所具备的实践技能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目前涉农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农村急需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之间的主要矛盾。

因此,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途径以提高涉农专业学生有文凭无创新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课题仍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训练,就要探索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优化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1.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从高职教育特点和自身实际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和实施“1.5+0.5+0.5”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三年高职教育中,用1.5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0.5学年集中或分段进行顶岗实训。然后0.5学年回校进行强化学习,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具有双重身份,受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并依据企业岗位标准参与毕业生的岗前实训考核。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生产一线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边讲边练,突出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入轨道。在教学组织上学生可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端证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为实践教学注入动力和活力。

2.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通过把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的结合,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观或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讨,从中发现自身不足,培养探索、创新能力,强化质量意识与职业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结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创新教育意识,为实践教学积累经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实践教学上,克服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小、到课率比较低、选做实验的人不多、真正设计型实验几乎没有等不足,而是应该规划合理的实验数目,提高实验的质量与要求。近年来,我们选择了本土园艺产品柿子、梨等为原料,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查阅相关的文献,自主设计,开发出系列产品,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增,分别开发出了果汁、果酱等。

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思想是: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的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也就是说,1、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提高学生的兴趣;2、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3、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使用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它很适合专业技能课程比如食用菌栽培、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的教学,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实现教师指定的任务的过程中,利用掌握的知识,去寻找实现任务的方法,从中获得学习经验,体会创造性思维带来的快乐。

三、改革现行课程,推行生产季节性实践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强化实验与实践技能课程,已在职业教育领域达成普遍共识。但足,由于涉农专业开设的科目多且每门课程均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相互交叉、重叠,而且传统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实践性教学以理论教学的附属物存在,严重地偏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大的影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可以将《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等相似的课程有机整合重构,《组织培养》与《无土栽培》合并为一门,有效整合各课程实践的多个环节,使实践性教学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而是独立成整个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目标作物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将实践教学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使学生学有动力。

四、“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实践教学中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分层次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过程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并逐渐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接近,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个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每学期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升降层次制度,并依此对学员进行调换,以此鼓励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始终处于适合自己的层次班中学习。

众所周知,由于目前各高职专科生源基础差是涉农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的以学员为中心的分层次实践教学对高职涉农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有着较好的推广前景。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它仍然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五、 结语

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是我们涉农专业教师应尽职责。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培养好我们的学生,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新办法,切实提高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开南.提高实践教学实效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123

[2]苏传芳, 杨明, 朱正月,等.任务驱动—两段教学模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36-38

[3]邸卫民,田月梅,赵非,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150-152

[4]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