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计划目的范例6篇

调研计划目的

调研计划目的范文1

【关键词】民用飞机;计划编制;计划管控

对于民用飞机的研制工作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是很多项目的集合体,涉及到机构的强度以及材料的标准等多个专业领域,民用飞机的研制需要经过几万人参与工作,设计的零件多达数万个,上百个供应商的支持,研制花费的时间大约在6到10年之间。本文讲述了项目计划具体的编制方法以及研究项目计划的相关控制方法。

一、项目计划具体的编制方法

计划的编制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具体思想,项目计划需要对整个项目合理的安排计划,主线之间存在关联与制约的关系,需要针对项目具体的研发设计以及各个供应商等进行系统的协调和安排。2.协调性原则。在项目的具体计划中,需要协调好各个专业在输入输出上存在关系,避免出现由于任务缺乏基本的输入条件导致整个工作受到干扰的现象。3.简化性原则。为了方便项目的管理,操作的流程比较简单,对于计划的编制要求简单明确,容易界定,明确各自的任务,进行目标化的管理。总而言之,整个计划的编制要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避免过于繁琐或者过于简单。如果太繁琐,就会导致项目实施无法准确的抓住项目的要领,找不到重点,没有目标,如果过于简单,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划编制的内容就无法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导致执行人员找不到计划的要点。4.平衡原则。平衡各计划项目的难度,平衡团队任务之间的负荷,平衡各个项目的战略目标。

按照研制程序对各项研制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最终的研制目标,并结合研制所处的状态。确定项目研制的目标以后,各个专业需要开展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编制的工作包含全年研制的具体活动,科学系统的安排各个任务的周期以及内部存在的关系,考虑资源的利用价值,借鉴以往的经验,为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预留一定的时间,合理的划分控制点,明确各项任务最终的验收条件。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协调任务的进度,对任务的输出以及输入关系保证基本的协调性。平衡任务的难度,目标不能设置的过低,导致由于目标容易实现,研发工作就会缺乏挑战性,目标也不能设置的过高,目标过高很难实现,将会极大的打击研发团队的信心,缺乏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平衡各个研发团队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平衡计划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平衡各个资源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项目的优化。完成项目计划基本的协调工作后,将周期最长并且非常重要的研发工作作为实施管控的重点内容,制定全年的主要研发路径。应用相关的并行程序,加强对项目的工艺设计,同时,多种活动并行,融合整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内容,最大程度的减少项目科研的时间,提升科研产品的整体质量。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计划进行模拟,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项目的优化。

根据项目计划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计划进行专家的评审,评审整个项目是否具有科学性以及完整性,并做种综合的评价,项目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员根据评审的最终结果对项目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项目的准确计划。

二、研究项目计划具体的控制方法

在确定好计划基线以后,对项目的技术以及组织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管理参与项目研发的供应商,对计划的内容进行考核和审查,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计划的进一步执行。1.严格控制影响整个研发项目关键路径的相关任务,配备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整体进度。2.对一些影响项目具体进度以及适航等活动的工程进行合理的更改和调整,更改基本的构型基线,对技术实行状态管控。3.进行适当的沟通管理,建立各种沟通的平台,实现多层项目的顺利沟通,保证所有重要的信息资源能够在项目进行研发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传递。在横向线上,建立互相沟通以及协调的平台,进行设计、制造、试飞等活动,建立客户服务以及供应商之间相互沟通的有效平台,在整个设计体系的内部,实现项目横向沟通。在纵向线上,需要规定研发团队能够及时反馈研发项目阶段的各种信息,包括研发的进度以及研发项目存在的问题等,项目的决策层在对项目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各种工作的具体安排。4.根据项目研发的各种需求,建立柔性化的项目团队,对整个项目研发过程中具体项目设计以及制作等技术和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与项目团队有效的相互融合,并且,强化并行,促进各个专业之间进行实时的沟通和联系,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对工作的内容划清界限,赋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权限,充分的调动研发团队内部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确认研发团队之间具体的责任体系。5.按照项目的制造商以及供应商的基本模式,对供应商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满足项目研发的各种需求,制定内部的管理程序,规定各种要求,对所有项目的供应商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控制。6.加强对项目执行进行的监督和检查的力度,强化对项目计划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项目研发计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项目研发的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随时调整项目计划的内容,加强对资源的各种保障。7.根据民用飞机具体的研发特征,确定在执行项目计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确定项目考核以及评级的具体标准,对各种标准赋予不同层次的权力。对需要进行考核的项目计划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根据项目计划不同的难度以及在整个项目研发中占有的位置赋予不同级别的权重,及时调整项目的计划,考虑项目计划存在的各种影响,最后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评分,按照不同的分数明确项目计划具体的执行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合理的考核以及评价。8.通过对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估,最后做出准确的评价,实现在执行项目计划时对各种风险进行及时的管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用飞机研制项目的计划编制以及项目计划的方法,将系统工程以及研发团队的各种模式应用于民用飞机具体的研发计划管控中。怎样才能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深入优化民用飞机研发的计划,成为了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计划执行中将各种控制计划的方法相互融合,这一科研项目也是研发民用飞机项目管控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庆华,杨惠鹄,陈浩光,李克华.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计划管理系统[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8:1-5.

[2]张苓.关于型号项目的计划管理.管理与实践[J].2011,8:32-34.

[3]白思俊,杨尤昌.飞机型号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航空科学技术[J].2010,1:14-16.

调研计划目的范文2

一、计划网络模型及计划管理模式

1.计划网络模型

为了确保产品研制工作的保质量、按计划推进,针对研制工序流转环节繁多、产品配套关系复杂的特点,借鉴和秉承航天型号研制流程与质量控制方法,基于研制工艺总方案建立起面向工序单元、涵盖全要素、强调关联性、注重执行力的计划网络模型(见图1)。依据型号计划部门下达的里程碑节点,分解明确项目包含的各个单项产品的主进度计划,以确保每一个研制工序按计划完成和工序间的无缝衔接2个基本方面为工作核心,从计划关联性角度落实内外部资源在计划周期内的有效保障,及时协调多项目计划间的矛盾冲突;从技术关联性角度持续开展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实现短线、瓶颈计划的纠偏,建立健全计划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认识设计与工艺、工艺与工艺间的关联性,辨识和控制技术风险,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保证主进度按计划执行,以更加有效地保障工程总进度目标的顺利实现。

2.计划管理模式

一是内部资源保障。在项目主进度各个研制工序所需的内部资源保障方面,从满足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梳理物资备料、配套件齐套、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加工、产品的检测验收、总装装配等各个工序环节,特别是关键/主要的工艺装备、设备、原材料等资源,紧扣关键短线环节细化、优化工序方案,切实打通备料、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在研制工作启动前,对标研制计划就人员、工装设备、物资、检测、加工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策划分析,以表格化的形式梳理分析在特定研制计划周期内资源的保障情况。针对分析出的不可控因素,专门协调人力、物资、质量等相关部门落实解决。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以计划网络图监控各主进度的实际进展情况,并针对资源要素保障情况不断分析迭代,使相应计划周期内关键资源配套到位。同时,为确保研制工作实施的及时性,从管理上落实资源在单位间的融合及合理组织,进而大幅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为应对上游配套产品推迟及集中交付、工程多线并行开展导致的研制工作异常紧张的形势,针对复合材料构件,除提前完成纤维、树脂等主要原材料的备料外,在所需织物外协构件保障到位的基础上提前启动预制体的制备工作,确保结构件一到位立即启动产品投产,可相应缩短约15天的研制周期,为计划的顺利开展与完成提供支撑。受内部设备资源有限以及上游配套构件密集交付导致复合材料构件集中生产的影响,大尺寸复合材料构件机加工的瓶颈问题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工序的资源保障以及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整个工程进度控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价值复合材料构件产品的机加工,采取“技术参与、设备外协”的措施,以满足资源保障。同时,根据计划的实际推进情况持续做好子计划向外协单位的有效延伸,尽可能准确地明确资源需求时间,强化协调、检查和保障情况在计划网络图中的迭代,确保落实到位。质量管控方面,在技术能力全程干预的基础上,从生产工艺准备、生产设备定期检查、生产过程质量检查确认等方面严加控制,确保复合材料构件质量受控。二是外部资源保障。主进度计划各个研制工序所需的外部资源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下游间零部件、元器件等的供需关系不协调,虽然不排除设计技术状态调整造成的返修或重新研制,但主要是由于计划分解的传递不够细致充分,过程中耽于检查、监督和协调,往往造成下游承制单位的主进度计划,甚至是项目总进度受到影响。对此,在复合材料构件研制工作启动前应按照设计技术状态梳理图纸明细,并核对库存情况以形成各个复合材料构件零部件、元器件的配套及需求清单,明确出配套数量及责任单位。同时,依据计划网络图中主进度的推进以及相应周期,针对需求清单明确关联产品的需求节点。此外,复合材料构件装配所需的部分特殊零部件与元器件的研制基础在于复合材料的按计划提供。对此类“复合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复合材料”的二次供需关系,应在掌握相关研制周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以子网络的形式体现在计划网络图中,以确保供需协调。产品配套件需求情况统计表作为下游单位研制工序的子计划向上游单位延伸,可有效建立厂所间零部件、元器件等供需关系的协调机制,其建立和使用需要型号办公室、总体及上下游承制单位四方协同联动。

二、计划管理模式的特征

1.工艺流程优化

大尺寸异型复合材料构件的一体成型工艺技术与传统成型工艺有较大差异,涉及的专业及工种较多,产品配套关系相对复杂,呈现出工艺流程长、工序流转繁多、多地周转协作的特点。因此,接口衔接问题的协调处理在工程研制计划中显得尤为关键。在复合材料构件的研制过程中,以计划网络图为指导,便于从技术与管理2个方面优化和简化生产工艺流程,从而降低研制生产对人力、设备等资源的过度依赖,显著缩短研制周期。在技术方面,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减少甚至避免了接口衔接问题。例如,针对存在工序协调关系的相对短线产品,提出并采取“阶梯投产”的生产模式,在首件构件产品投产前,提前单独完成关联产品的研制生产;首件构件产品投产时,同炉完成下一构件产品所需关联产品的研制,并共享材料性能数据。以此类推,以确保满足工序协调计划要求。同时,将该模式进一步应用到温度传感器所需复合材料的研制生产中,以“初样带试样”的思路,即在初样阶段提前启动试样阶段复合材料准备,支撑元器件研制的顺利完成。在管理方面,编制计划要更加注重计划要素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对涉及多个单位间工序流转的复合材料构件,一方面基于计划网络图明确可操作、可检查的接口计划,在研制过程的上下游工序间建立密切联动机制,确保做到无缝衔接。例如,针对复合材料构件成型与机加工间的接口协调,在成型工作结束前一定周期监督、检查加工工序在人、机、料、法、环等环节的落实情况,确保工序周转顺畅完成。另一方面,借助计划网络图提高了辨识短线零部件、元器件或设计技术状态调整等对主进度的影响风险及程度的能力,通过临时优化或调整工艺流程及时缓解不可控因素对防热产品研制计划的冲击。

2.计划的动态管理与纠偏

型号研制计划作为研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整个研制生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牵引作用。研制计划的编制一般立足于“状态是固定的、资源是落实的、衔接是流畅的、过程是顺利的、质量是合格的”原则,但在实际中往往会出现难以预计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实际进度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在复合材料构件研制中,不可控因素导致进度与计划偏离的问题相对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产品的设计方案使上下游间存在过度依赖关系。为保证产品研制任务的顺利实施,针对由于上游配套节点不确定造成研制计划频繁变化导致的研制任务失衡,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加强与型号、总体及上游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研制进展情况,以便对计划进行实时调整;另一方面应借助计划网络图,以满足项目总进度为最终目标、满足产品间的工序协调为过程目标定期(一般为7天)对各主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出现延迟性偏离的主进度项目,找出干扰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协调处理,使实际进度满足总目标及分目标的要求,从而实现对科研计划的动态管理。

3.多项目计划间的协调

随着航天型号产品研制数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多个项目并行开展研制生产工作已经司空见惯,各项目间往往在关键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与耦合,受资源负载加剧的约束和影响,生产进度必将受到较大冲击。即便是工程配置相对独立的研制队伍,由于工程自身多个状态的齐头并进,配套产品不同程度的集中交付也往往导致生产工作呈现资源相对紧张的局面。对此,以满足各状态的项目总进度为基本目标,通过在计划网络图中明确主进度计划各个研制工序所需的人力、设备等关键资源,一方面协调短线资源在多个项目间的兼顾与平衡,另一方面协调不同工种在多个项目间的穿插衔接,充分提高人员、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质量,在既满足工序任务必需工时又不突破资源约束的基础上探索出异于传统的串行研制流程。

4.技术风险分析

过程关键尺寸链的传递与统一等关联性问题,仍然需要在获得充分工艺验证及试验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工艺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全要素的对象、内容以及关联关系在以工序为基本单元的计划网络模型中的系统、直观体现,为更加有效地辨识和控制技术风险创造了条件。针对网络模型中清晰表现出的上下游工艺间的匹配、材料与工艺间的关联以及工序与工序间的协调等问题,一方面通过开展多轮次的工艺技术风险分析与迭代,在研制前期提前认识并发现产品研制中存在的技术风险,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工艺方案和工艺参数,从而有效消除、控制或降低研制技术风险,避免或降低技术风险转化为进度风险的可能;另一方面针对关键、重要部件的关键性能、尺寸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及审查,切实推进型号工艺与设计的结合,进一步深化工艺参数量化控制工作,完成产品数据库的搭建和完善,确保产品质量满足指标要求,支撑设计、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促进型号研制队伍的快速成长,保证工程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实施效果

调研计划目的范文3

(一)划入的职能

1、将原地区行署经济贸易处负责的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和投资管理、重要工业品及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等职能划入;

2、将原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职能整体并入。

(二)增加的职能

食盐、烤烟、成品油等国家重要物资的宏观管理以及成品油的网络规划、布局建设等职能。

(三)转变的职能

1、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和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整合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2、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性工作。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重大问题协调,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并提出全市实施产业政策的意见。

3、取消商有关部门确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总量和确定商业银行贷款、直接融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职能。

二、主要职责

(一)研究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的行业规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调控目标及调控政策;作好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等重要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和重大经济指标比例的协调。

(二)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地区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提出我市吸引人才的政策建议。

(三)依据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全市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全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四)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全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建议,指导和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五)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点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建议安排财政性建设资金;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和监督管理重点建设项目;编报、下达利用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和用汇投资项目;负责全市投资体制改革工作。

(六)负责限额内政府投资项目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国家补助资金、国债资金、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审查上报、竣工验收工作。

(七)负责搞好纳入省计划的基本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含概算调整)、竣工验收的审查上报审批工作;审批限额以内基本建设项目,审查申报限额以上项目。

(八)组织和管理重点项目稽察工作,督办省稽查办交办的案件。

(九)依据国家《招标投标法》和省上制定的实施办法,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有关《招标投标法》配套规定;对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指定招标公告的媒体;组建全市跨部门、跨县(区)的综合性评标专家库。

(十)拟订和协调全市国土开发、整治、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意见,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扶持国扶贫困县(区)发展经济,搞好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

(十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研究并制定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十二)研究分析市场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供求状况和重要商品供求总量平衡,组织制订重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指导、监督重要物资的流通: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十三)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全市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组织制订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并转化为生产力。

(十四)搞好宏观经济预测、预警和分析研究,参与研究运用税率和价格等主要经济手段的政策建议;组织或参与地方经济法规的起草和协调实施;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五)根据国家和省上提出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和利用国外资金的战略和方针、政策,提出我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

(十六)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七)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意见,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八)负责库区移民工作和库区经济建设项目工作。

(十九)承办省发展改革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9个职能科室。

(一)人事秘书科

负责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工作;负责会议的组织与服务;负责草拟委机关有关重要文件;负责文电处理、政务信息、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及督查、保密工作;负责办理全委机关工资福利、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以及机关财务、总务保障、财产管理、车辆调度和接待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承办委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组织制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年度计划,提出全市经济总量平衡、发展速度、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措施;进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宏观经济调查,提出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全市高新技术、利用外资计划和外贸、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计划;负责城市基础设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汇总下达国债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等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许可证管理工作。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协调拟订社会事业发展政策,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

(五)工业科

研究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和方针政策,收集分析工业信息,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对策。提出相关产业总量指标和结构调整建议,研究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工业生产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工业生产计划;编报工业建设项目计划,上报、审批工业建设项目。协调有关工业发展工作。组织贯彻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研究分析全市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组织拟订工业综合性产业政策,组织和协调我市工业专项产业政策的制定,监督产业政策的落实。负责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编制,研究并协调重点工业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的布局,提出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定意见。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交通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交通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研究编制全市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交通运输计划;编报交通、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上报、审批交通能源建设项目。协调有关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交通、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七)农村经济科

农经科职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库区移民办公室职能:组织编制全市在建、新建水库电站移民搬迁、补偿、安置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已建水库电站的移民遗留问题,并扶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移民脱贫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组织审查移民专项工程概算及年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参与拟建水库电站的库区淹没损失和所在地经济。环境分析、移民搬迁安置与迁建规划等前期工作。

(八)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

(九)小城镇建设发展科

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机关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人员编制24名(含原体改办并入的5名编制),其中行政编制20名、事业编制4名。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4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干部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根据“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规定,原体改办6名工作人员随编制划转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五、其他事项

(一)保留市以工代赈办公室(挂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牌子),正县级建制,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领导兼任。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副县级专职副主任1名、科级干部职数2名。

(二)保留市项目办公室,副县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副县级专职副主任1名、科级干部职数1名。

调研计划目的范文4

关键词 服装 市场研究 商品企划 竞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Market Research Training Designed of Clothing Brand Planning Program

SUN Jing

(Fashion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lothing brands, apparel consumers have more purchase options, for the purchase of branded apparel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ational, facing increasingly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branded apparel operations. In this context, how to conduct market research provided that the target consumer goods more in line with the desire to become the origin of branded apparel merchandising.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how the marketing of branded apparel merchandising in the course of training, to train with the product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as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all aspects of the market screening,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nking, explore how to guide students in teaching marketing to explore the issue.

Key words clothing; market research; product planning; competition

1 品牌服装企划课程的课程目标

如何进行市场研究,以为目标消费者提供更符合愿望的商品,是服装商品企划的关键问题,消费者需求研究正是品牌服装商品企划的原点。本文旨在描述如何在品牌服装商品企划的课程中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训,以培养具有商品分析预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营销人才为教学目标,从市场甄别、市场研究分析等各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市场探索的问题。

2 市场研究在服装企划课程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化,上海消费者对于服装选择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服装产品特有的时尚因素,热衷流行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衣柜,不少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由此下降,他们不再盲目追求某个品牌,而在追寻能够体现自我风格的时尚服饰产品。因而,市场研究成为商品企划课程的重要基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市场研究提供了商品企划的必要市场数据。只有充分而有效的市场研究才能获得充分的消费者消费信息,使得商品企划的针对性获得保证;第二,市场研究可以探索新的商品动向,对当前市场的新鲜独特的消费异动及时察觉,避免商品企划错失良好的商机;第三,市场研究便于掌握消费者对本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消费感受,获得一手资料,以充分的准备保证在竞争中的优势。

3 设计商品企划课程的市场研究起点

商品企划的市场研究重点必须首先理清,根据调研目标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收集消费者对产品购买及其使用的数据、意见、动机等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研究,识别定义市场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和优化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1)市场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根据目的不同,可将市场研究分为探测性调查、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查、预测性调研等,但四种类型的调研设计并不是绝对互相独立进行的,有时调研项目需要涉及一种以上研究类型的方案设计。

(2)目标市场确认。根据课程设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调研方案:一种是新创立品牌的探索性调研,消费者调研必须从市场的基础细分开始;另一种则是市场运作品牌的描述性研究,市场细分可略,但目标市场的变化仍需进行研究。

(3)市场细分: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可将服装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

细分变量设定:包括三方面,一是消费者的生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体貌特征等;二是消费者的社会性特征,包括民族、职业、文化、心理特征、地域特征等;三是行为特征,包括消费习惯、消费支出等。

根据变量进行细分:可选择多个变量进行层层细分,以获得同组内消费群体的充分同质性组合,并描述每一组别的规模性、稳定性、行动性和反应性等。

选择或调整目标市场: 课程设计中的两种实训模式,包含从细分开始的新品牌调研,则需选择目标市场,而已有品牌的市场调研则需从目标市场调整着手。

选择目标市场:在上述细分基础上,通过分(下转第67页)(上接第38页)析各个细分市场的价值水平、市场容量、需求潜力、进入成本、成功几率、收益水平及企业自身的可控资源,选择进入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调整:品牌的目标市场定位并非一劳永逸的,市场的变化和流行的推演,会导致目标市场的定位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中可设计难度适中的市场背景资料,启发学生调研目标市场发掘企划的理想定位与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实际定位是否有所偏差,并研讨调整策略。

4 品牌服装企划的调研方案设计

4.1 标杆品牌选择

(1)该品牌经营调研:对于标杆品牌的发展模式、经营现状、商品组合策略、消费者动向等,进行广泛调研并总结模式。(2)该品牌终端观察:实地调查标杆品牌的终端运营情况,包含所调研店铺的楼层设置、楼层平面图(含人流标注)、店铺平面图、店铺商品结构(品类占比、VP区出样款式、店铺视觉、商品视觉)等,从细节到整体归纳出标杆品牌的商品企划策略。(3)该品牌消费者调研:以问卷形式进行消费者行为调研,设计针对性强的商品消费及使用调查问卷,询问商品消费情况、商品使用感受、商品搭配感受等,获得标杆品牌消费者需求满足和商品评价的一手资料。

4.2 同类型当季商品调研

商品企划的重要内容是策划目标季的商品组合、商品特点,因而及时了解对应季节的目标市场商品特征是极为重要的。这一部分的调研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一手资料,而资料的总结分析也需逐渐习得经验。

终端的商品特征调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拍摄当季终端商品陈列,总结商品特征,从典型色调、面料印花、织物特点、典型廓形或关键款式各方面去总结共同特点,并发现新的商品趋势。首先总结整体印象,然后把同样特征的商品单页呈现,并归纳商品特点。资源获得方式:以现场街拍为主,可以配合穿针引线论坛中市场偷拍中的高清图片。二是调研终端卖场的商品组合数据,总结商品组合特征,从产品大类构成、品类细分、搭配陈列格局、色彩构成特征等方面进行数据总结和分析。

4.3 调研安排

根据课程设定的目标市场要求,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调研的时间、地点、抽样方式,并根据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的可行性,设计合理的调研总时数、调研次数、调研场所选择等,并进行合理的学生分组和人员分工。

5 小结

经过三届学生的市场研究实训,市场研究的课程训练设计日趋合理,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配合,在实施时仍有一定的限制。鉴于服装行业越来越多的校企结合,未来的调研设计应有更为可行和高效率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大力,谭国亮.服装商品企划实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调研计划目的范文5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第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第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第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第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调研计划目的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66-03

一、引言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创新的功能和作用,突出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1]。如何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将该计划列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高等学校实施,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重要举措[2-4]。

与此同时,各省和许多高等学校也相继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实施了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覆盖范围,对促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各等级、各类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为评估项目实施情况,笔者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调查问卷,并以西北大学为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类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特点

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高年级学生中,因此,问卷的调查群体主要针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数为100%。

发放的调查问卷,以大三学生为主,占调查总数的53%;大四学生由于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等事宜,项目开展相对较少(见图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覆盖面非常广。在调查对象中,参与过创新项目的学生几乎达到一半(49%)(见图2),而项目主持人占调查总数的比重达1/3左右(33%)(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参与热情较高,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主,在学校内基本形成了创新的教育氛围。

在调查对象所申请的项目中,研究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占总数的93%(见图4),表明专业问题导向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的焦点。从资助率来看,调查对象中有64%的项目获得各类型资助(见图5),其中部级项目占17%,省级项目占19%,校级项目占63%,院级项目占2%(见图6)。项目的资助率较高,但部级和省级项目的要求较高,申请难度相对也较大,而校级项目所占比重最大,突出反映了西北大学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投入力度,这也是西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培育的集中体现。

通过进一步对未申请项目和未获资助学生的深入调查,发现未申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有兴趣和缺乏好的选题两个方面(见图7),这说明应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认为所申请项目未获资助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申请书不够成熟,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不够(见图8),基本反映出了大多数学生对其未获资助的原因还是有较为客观的认识的。

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情况的调查发现,尚未结题的项目占调查总数的75%,而仅有1/4的项目已经结题(见图9),这对已经成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结题的时间较为紧迫。在对结题成果形式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以论文为主要结题形式,占调查总数的58%,其他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见图10)。

通过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来看,副教授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教师的主导群体,约占总数的40%;讲师占29%;教授占25%(见图11)。指导教师以副教授和讲师等年轻教师为主。对指导教师指导次数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指导教师较为认真负责,指导超过5次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48%,3~5次的占38%(见图12),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然而,仍有14%的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次数仅为1~2次,这说明应继续强化部分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缺乏数据资料和与结题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见图13)。这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获取程度较困难,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仍有待提高。缺乏数据资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本质上是科研能力不足,学生还没有彻底掌握前期研究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些项目在前期论证过程中忽视数据采集的难度,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预判不足。二是与结题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和交流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较为突出的压力。除此之外,团队合作能力差也是问题之一。部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只是项目负责人在单独开展研究,其团队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但指导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优化对策

通过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未来改进对策的调查与访谈,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优化对策。

首先,加强过程管理,定期督查项目进展工作。项目立项后,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过程管理,通过中期检查和进展汇报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保证学生按期完成项目,避免临近结题时为拼凑成果而大量抄袭的现象出现。另外,注重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突出强调的主要方面,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项目结题成果要求,改变只将论文作为项目结题的唯一成果形式,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其次,提高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将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选题论证、项目申请、调研方案设计、具体研究、项目结题等整个过程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的项目源于导师科研方向,这些学生往往能较好地完成项目,但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成为导师项目的“工作者”,而要使其成为“思考者”和“创新实践者”。

再次,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经形成部级、省级、校级三级体系(甚至还有院系级),资助力度与覆盖面得到提升,但部分项目由于团队合作不够,导致实际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仍较少。因此,应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团队合作研究,真正做到项目覆盖面的扩大和更多学生的参与。另外,对项目选题与申请严格把关,突出项目的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既可提升项目质量,又可保障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创新锻炼。

最后,深化基础培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开展持续性工作,结合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性质和特征,深入研究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提高其对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参与度。同时,学校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

[2]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