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例6篇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文1

1专科护士的定义专科护士是指在护理专业人员中培养起来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和专门理论基础和技能的护士。在国外专科护士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及考核,有权威部门颁发的证书,拥有硕士学位的护理高级人才。在我国,专科护士队伍也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应专业技能及扎实的理论基础。

2我院输血科(血站)护士的工作范围及对护士的工作要求。我院的输血科不但承担为临床输血开展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选及与输血相关的实验诊断,同时也是一个采供血机构。输血工作也包括了验血(血型、抗体筛查等)、储血、配血、发血、输血、不良反应、疗效评价等系列工作(2)。因此,我科的护士不但要有在采血时过硬的穿刺技术、高度责任心,也应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和宣传输血新技术,宣传现代输血专业知识以及进行临床输血技术指导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3护士在输血科(血站)工作的优点。由于我科护士大都有过三到十年不等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临床大部分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病人的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输血科的专科知识指导部分病人的合理用血。

4输血科(血站)护士应培训的方面。护理专业所学习过的内容能用在输血科工作中的毕竟有限,所以如果需要护士从事不同专业的输血科工作时就应结合护理专业的优点并结合输血科工作的实际从多个渠道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高我院的输血诊治水平。有计划地进行全面质量教育和岗位培训,定期考评,并建立个人技术档案。培训的方面应包括:

4.1专业理论的培训。每月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内业务讲课,包括献血知识的培训,临床用血及血源管理,保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知识讲座;学习并掌握血液质量标准、血液储存管理规定;定期派人参加专业人员举办的临床输血专业知识讲座,并派出人员到上级医院或输血机构进修学习,以及参加部级、省级的继续教育或专业培训。经常更新输血专业新知识,并让最新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临床,使输血科的专科护士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病人的科学合理用血,尽可能保证临床病人的用血安全。

4.2操作技能的培训。找出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一位护士采血的穿刺成功率。通过讨论、练习以及互相之间的学习等手段尽量减少献血员献血穿刺时的疼痛感,并学习怎样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献血员的献血反应率。

4.3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增加每个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输血科的护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问卷测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输血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已经深入到临床医学各个方面。输血科(血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建设速度与方向,更是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及患者的安危。因此,提高输血科(血站)工作人员的专科素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学科发展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文2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3.2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用血,强化输血安全与责任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合理用血的概念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3]。临床医师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是血液使用的决策者,在考虑输血治疗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输血时凭借经验红细胞与血浆随意搭配、等量输注,过度输血、血浆用于扩容、补充蛋白、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个别医师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200~400ml血保病人“平安”。临床输血不合理使用不仅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潜在的风险。

3.2.1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输血内容临床医学生在掌握了输血基础知识后,应进一步加强运用能力训练。通过分析患者在血液状态发生改变后的病理生理,判断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是否有替代途径,什么时机补充,补充多少,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输血后效果如何。例如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首选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尽快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如果使用不合理,仅仅补充等量的全血或红细胞,组织间液则减少了28%,死亡率高达70%;又如在围手术期不恰当的输异体血患者,其术后感染率是输自体血或不输血患者的3~6倍,且感染率随输血量的增加而增加[4]。现已明确围手术期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去白细胞输血则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倡导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恰当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3.2.2重视输血后疗效评估当前输血医学教学中基本没有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内容,而临床上却很重要。例如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许多因素可影响浓缩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如:(1)预防性输注以实验室指标为主,检查、确认其是否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并检测循环血小板计数,观察浓缩血小板输注后是否达到治疗效果。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常用指标是: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MPI、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5]。一般情况下以体表面积为参数的CCI较为准确。(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主要观察出血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因此需要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对策。可通过血小板配型、大剂量IVIG的应用、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等措施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建立疗效评估机制,科学、合理输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输血疗效,而且也能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3.2.3强化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血液资源和安全形势,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安全输血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输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样可以致命”,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病人,输合适的血液”的理解。培养学生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

3.3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 《生理学》 血型 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被提出。行动导向教学以教师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师的工作过程为中介,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为过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关键能力。

“血型”是《生理学》的难点之一,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血型”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掌握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类型。

1.1.2掌握血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1.1.3熟悉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1.2能力目标

1.2.1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分析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

1.2.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2.4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1.3.2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视频辅助、启发设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1]

3.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表

4.教学实施

4.1资讯

4.1.1投影一系列流动献血车的图片,提问:见过这种车吗?在哪里见过的?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

4.1.2播放一个视频:流动献血车来到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主动上车要求献血。医生询问了他们的年龄后,要求他们填写关于健康情况的表格,然后分别为他们验血型,并进行身体检查,医生分别为身体检查合格的同学抽取200毫升血液。

看完这则资料,老师提出疑问:献血前为什么要对同学们做身体健康检查?献血前为什么要询问他们的年龄?献血前为什么要化验他们的血型?献掉200毫升血会不会对身体有严重影响?

4.1.3为学生讲述血型发现的故事:公元一四九二年教皇音诸生人为延长其寿命,以三个健康儿童为献血者,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有证可查的第一次输血尝试,结果是四人全部死亡。但历史的悲剧并未熄灭人们对成功的希望,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斯坦纳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通过大量试验,用血型鉴定的方法发现并确定了ABO血型系统,从而打开了输血和血液免疫学大门,并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讲完这个故事老师提出问题:ABO血型有哪几型?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是什么?如何才会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4.1.4同型输血

播放一个女青年遇到交通意外,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的视频,提出问题:女青年失血过多,生命垂危,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输血、包扎伤口、进行止血……紧扣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爱心吗?她可以接受哪些人输的血呢?你的血可以输给她吗?让每个小组学习输血的关系表,然后总结出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并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各种血型的血都很充足时,应该输入同型血。(强调输血的原则)

4.2计划与决策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每组7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分配工作)、副组长一名(组织协调);组长、副组长由老师进行调配;组长必须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副组长必须具备协调、调配能力。各组学生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老师前面提出的疑问和学习任务在书本中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讨论,最后写出总结笔记。

4.3实施

学生根据制订好的工作计划,分工合作,完成自学总结任务,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3.1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中血型的四个种类。

4.3.2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

4.3.3学生总结出相应的抗原和抗体相遇会发生红细胞的凝聚反应。

4.3.4学生共同学习,对照表格讨论相互之间如何输血,以及输血的原则。

4.3.5创设情境:假如医院现在有一个大失血的A型血病人,可医院血库和血站又缺乏A型血,那么需要大家积极为他献血,你们愿意为他献爱心吗?如果愿意的话,那么我要看看谁真的可以救他,谁会好心办坏事?

(利用投影片一步步演示输血关系表)表格演示完以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这个表格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对照表格分析思考并举手尝试。

经过认真倾听、思考,最后总结出规律: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

4.3.6学生看书后抢答、争论:①成年人的血量大约是多少?(占体重的7%―8%)②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多少,就会有生命危险?(30%)③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毫升,人就会出现什么症状?(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乏力等缺血症状)④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200―300毫升)⑤从哪年(1998)起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献血制度?(无偿献血)⑥什么样的人可以无偿献血?(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

抢答活动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播放每年医院组织的本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片段,出示老师自己的献血证,讲述一些我国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等,并列举我国和世界上无偿献血的典型例子。教育学生:要输血就要有人献血,通常每人献血只抽取200―300mL,在人体血量的10%以内,是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的,献血后通过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很快就会使血浆和血细胞恢复正常,不但不会损失身体,反而会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希望同学们宣传献血的科学道理,提倡义务献血。人人献出一点爱,人人献出一点血,拯救生命垂危的失血患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更应在救死扶伤战线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4.4检查与评价

4.4.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笔记的总结展示和汇报,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其他各小组认真听取,并进行评价打分(互评)。

4.4.2每个小组发放1份评分表,对除本组外的其他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分,包括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技巧性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4.4.3小组成员进行自评。

4.4.4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作一些评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评价)

评价表

在“血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而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体验与感悟情境,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又多姿多彩的生理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2]

参考文献: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血站;输血;血液;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76-01

采供血是血站的核心任务,我们围绕采供血全过程(即血管到血管),明确和识别血站各业务流程,从血站总体出发,设计每个质量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并考虑每个过程的要素,即:目的、范围、职责、人员、设备、材料要求以及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与方法等。将各个过程的分解目标与血站总体目标相一致,使每项质量活动都服务于血站质量方针与目标,每项活动都为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全过程的整体设计和各阶段工作活动的系统规划,基本搭建起一套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建立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不断加大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到外省进修学习,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添置紧扣的高档设备,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制订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陈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体医院输血科质量控制难点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4:4849.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文5

近年来,随着各医学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也更全面、深刻,输血技术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的作用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可是,由于输血的发展历史总体并不长[1],人们对输血的认识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对输血技术严肃性、复杂性的理解尚有欠缺,致使当前的输血工作存在诸多隐患。笔者及同事今年在我市1家三级综合医院学习期间,对其输血工作进行观察,现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分析如下,期望可对各级医院输血工作的管理和改进有所借鉴。

1 输血管理委员会方面

1.1对临床输血工作缺乏监督,未制定有效措施防止血液不合理使用,未对配输血、取送血等技术环节做出标准化要求,目前仅侧重于输血技术指导工作。

1.2无详细输血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方式随意性大、力度小,输血反应通报少,不能持续、有效的提高全院输血水平。

1.3未能建立对大量输血情况的会诊制度和审批制度,输血管理委员会存在先观望上级要求和态度而后决定是否再予建立的思想。

2 输血科工作方面

2.1输血申请单填写不完整,与血样标签信息不符情况多见。有资料统计[2],上述情况在医院输血科所发现问题之中达到70%比例。

2.2目前医院进行交叉配血时,存在着对采集3天以内的血样进行多次配血实验的现象,因每次输血均可能导致血液发生免疫学变化,故该做法存在潜在输血反应的风险。有学者指出[3],反复输血患者,应尽量采用输血前24小时内采集的样本作检测。

2.3目前无法做到大量输血时多袋血之间的交叉配血,系因工作量巨大、繁杂,可能不能保证急救用血时的供应。

2.4未能严格按照血液采集日期顺序发放,存在给“熟人”拿“新鲜血”现象,可能造成血液保存过期。建议将血液以每7天为一个保存单元,严格发放顺序,发放有监督。

2.5不能严格执行血液发出后不得召回的规定[4],因不能控制出库后血液的质量安全,收回血液行为存在极大隐患。

2.6输血后血袋回收不及时,未能设立专用冰箱存放输血后血袋,不利于输血反应原因追查。

2.7输血反应调查表随取血时发放,但收集不及时,部分科室甚至每半月集中补填,敷衍了事,失去了调查的真实性意义。

2.8融化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时,水浴箱中一次性放置血液制品过多,不能保证水温维持在37℃恒温。并且血袋全部浸入水中,存在血液制品发生细菌污染的可能。目前,血浆融化机是一种更好的融浆方法。

2.9有时存在储血冰箱中的血液与血样、试剂混放现象,易发生血液交叉污染。

2.10储血冰箱虽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但未能严格按规定执行,亦不能保证血液安全。

2.11对输血科水浴箱未建立消毒计划,对何时更换水体亦无明确规定,水箱内杂质较多。

2.12输血科目前仅限于本院的血液储存、配血、发放工作,尚未与血站形成网络建设、资源共享局面。医院与血站应当积极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5]。

3 医生工作方面

3.1对输血协议书的签定缺乏重视,不能充分告知患者输血的风险,有时交由实习学生代为办理,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3.2不能保证在患者床前进行采样试管的贴签工作,并且实习学生代为取送血样时有发生。尽管医院规定须由本院医师进行血样采集、取送,但医生普遍不能有效执行。

3.3部分用血较多的科室存在一次性申请输血、送样或取血过多现象,与输血科进行血样、血液交接核对时极易发生差错。每次仅申请一至两人输血是一种更为妥当有效的取送血样或血液的方法。

3.4输血记录过于简单,往往于病程记录中一笔带过,无法体现输血技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笔者认为应同血液滤过、血浆置换等操作一样,对输血进行独立而又详细的记录。

3.5少部分医生坚持“全血更全”的观点,对慢性贫血患者仍然申请使用全血。一般来讲[6],全血仅应在急性大量失血时才考虑应用。

3.6少部分医生对不同血液制品的适用范围掌握不清,比如存在将洗涤红细胞配合冰冻血浆使用现象。洗涤红细胞[7] 可去除98%的血浆蛋白和80%以上的白细胞,如果配合冰冻血浆输注就会失去洗涤血浆蛋白的意义。

3.7目前,医院有近半数医生输血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输注血小板或血浆前使用率更高,认为可预防细菌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发生。事实相反,地塞米松仅可延迟输血反应发生时间,减轻症状,并不能阻止其发生[8],因此医生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终止输血,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3.8部分医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前无凝血项目检测,存在盲目应用现象。深圳市亦有调查[9],血浆“不合理输注”现象普遍存在,输血无循证医学可依。

3.9应用冰冻血浆补充蛋白、加强营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能与白蛋白市场供应不足、价格昂贵,及医生对血浆传播病毒的认识不足有关[9]。血浆中蛋白含量低于白蛋白,亦不能在人体有效的转化为氨基酸[10],故无法改善人体营养状况。

3.10手术科室中常有血浆扩容治疗现象的发生。血浆扩容效果低于胶体制剂,并且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明确指出,血浆禁止作为扩容剂使用。

4 护理工作方面

4.1对小儿患者或血管不明显者,护士取血样往往从静脉留置针处抽取,也未将最初的少量含有肝素的血液弃去不用,这种取血方式易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2]。

4.2一次性取血较多时,医护人员往往将血小板、红细胞混置于一起取回,未考虑到较低温度的红细胞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4.3血液自输血科取回后,在治疗室室温条件下放置时间过长现象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可达1小时以上,无法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原因在于输血科配血完毕多在中午,此时各科室仅留有一两名值班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进行血液输注,血液科此现象尤为严重。血液取回后,一般应于半小时内开始输注,否则报废处理[11]。

4.4血液输注前,护士不能严格遵循床旁核对制度,常由一人执行,或由两名实习护士进行,主要是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

4.5输血过程中,护士巡查相对欠缺,达不到输血初期(前15分钟)床边观察的要求[11],对生命体征的监测亦较少,不易发现早期输血反应。

4.6输血过程中发现血袋连接处有血液渗漏时,通过用棉球、胶布密封方式解决问题,而非血液报废处理。主要是担心经济赔偿,未考虑此袋血的血源污染和输血安全问题。

4.7对部分疑难配血或老年患者,输血时间有时过长,甚至可达6小时以上。一般来讲,输注每单位悬浮红细胞的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11],否则应终止使用,以防室温下细菌迅速繁殖,发生严重的细菌性输血反应。

5 结语

一般来讲,三级医院对当地一二级医院的输血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其输血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该地区整体输血工作的好坏,从我市三级医院输血现状来看,输血工作仍将任重而道远——输血制度的完善、输血法规的理解、输血工作者责任心的强化、输血技术的掌握、输血风险意识的培养都需要进一步加强[12]。只有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切实加强培训,减少人为因素的变数[13],才能最终达到合理、科学、安全的输血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秋锁,张德梅,兰炯采.横向联合:血液中心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11-12.

[2]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等. 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样不合格原因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08-409.

[3]池泉,郭永建,田兆嵩.红细胞血型抗体与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649-6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

[5]赵林,王同显,焦淑贤,等.密切血站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提高输血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4):321-323.

[6]陈会友,田兆嵩.贫血的红细胞输注原则与方法[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2):146-14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001.

[8]叶萍,席惠君,李宁,等.大连地区临床用血情况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31-333.

[9]杨宝成,邵超鹏.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11-414.

[10]褚晓凌,黄锦红,刘丽霞,等.福州地区临床输血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36-338.

[11]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 Handbook高峰主译.临床用血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50.

实习生输血科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1-3]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2-3]。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八大要素[4],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5-6]。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7-9]。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10-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 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 唐德华.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7-144

[6] 陈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体医院输血科质量控制难点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4:4849.

[7] 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献学者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268-269.

[8] 陈素贞.1999~2001年无偿献学者血液报废原

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6-117.

[9]Robinson?D,Whitehead?TP.Effect?of?body?mass?and?other?factors?on?serum?liver?enzyme?levels?in?men?attending?for?well?population?screening[J].Clin?Biochem,1989,26(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