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1

关于县委专项巡察组巡察意识形态工作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报告

按照县委巡察工作统一部署,固阳县委专项巡察组于2019年11月6日至8日期间对固阳县第一中学进行巡查,根据《对全县中小学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专项巡查的反馈意见》(以下简称《反馈意见》)和《固阳一中党支部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问题清单》(以下简称《问题清单》)中反馈的问题,现已全部认领,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

2016年和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资料缺失。意识形态自查工作仅2019年留存档案,工作量少、工作照保存少;工作计划仅有2019年,实施方案未责任到人、缺乏任务分解,意识形态专题研讨次数少。

整改措施:党支部要在全体师生中全面贯彻“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理念,认真传达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历年印发的意识形态情况报告。党支部在上半年召开了1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正面舆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将任务分解落实。

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到位。

意识形态责任书未落实到人,2018年9月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办法机制不健全、分工不明确,2019年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2019年3月考核细则缺乏标准,教师职工各项考核办法雷同。

整改措施:党支部组织每年至少开展1次意识形态工作自检自查。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办法机制,明确支委会成员分工职责,建立了《固阳县第一中学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办法》、《固阳县第一中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指标及操作细则》,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力度,建立考核细则标准并和教师年终考核挂钩。

三、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制度不健全。

意识形态领域思政专题讲座2019年开展2次,无内部审核证明,思政课座谈会无会议记录留存。校内刊物发表无审核制度,无上级报批。

整改措施:健全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建立了《固阳一中校内刊物发表审核制度》、《宣传栏、校报、校刊、演讲及教师论文审核备案制度》、《固阳第一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以制度规范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以制度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强有关报告会、讲座论坛等活动内部审核证明,加强会议记录档案留存工作。

四、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

网络安全教育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安全教育活动无记录。网评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作用发挥不明显,未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和风险防范处置预案。

整改措施:党支部认真制定了《固阳第一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与管理,党支部加强对微信平台、微信群等宣传媒体的管理,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发布机制。同时组织党员教师及网评员四名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及时更新学校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办公室要及时解散微信临时工作群。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到位。

2018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仅2次。2018年学生社团管理条例中管理老师无明确分工,社团活动资料档案内容少。校内各类大型活动无档案资料,如校庆、运动会、成人礼等。

整改措施:要在师生中积极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 ‍全面系统的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美德少年常态化”等多种形式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团委要积极引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明确管理老师分工,建立建全社团活动资料档案和校内各类大型活动档案资料,如校庆、运动会、成人礼等。

六、防范宗教渗透意识不强。

学校未制定宗教管理制度,未排查过信教教师和学生,未形成定期对教职工、学生开展信教传教排查等长效工作机制。

整改措施:学校首先制定了《防范非法宗教势力渗透工作实施方案》,并在本学期对信教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工作,形成定期对教职工、学生开展信教传教排查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宗教工作应急预案,保证学校教学工作中无宗教渗透。

七、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不深入。

2018年以来,各学校党支部安排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理论学习仅2至3次。通过座谈会了解,教师职工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熟悉度不高,对相关理论缺乏系统了解,支部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整改措施: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了《思政教师培训计划》,在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后,并由李元卉、高卫军、白岩、王蒙杰和孔德清多名老师分享学习心得。

七、紧盯问题,落实责任,确保整改全面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已经确定的整改方案,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原则,树立“整改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意识,常抓不懈,巩固成效。

(一)强化思想引领,营造良好氛围。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完善抓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结合工作实际,在理论学习中注重实效,舆情引导讲究方法,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形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阵地。

(二)继续抓好整改,确保措施落实。

对已经完成的整改任务,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对正在推进的整改任务,按照既定目标和措施,保持力度,直至见到成效;对需要长期坚持的整改任务,根据制定的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定期督查,打好持久战。

(三)着力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2

根据市委巡察工作的统一部署,2019年X月X日至X月X日,市委巡察二组对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开展了巡察,并于2020年X月X日反馈了巡察意见。按照党务公开原则和巡察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察整改情况予以公布。

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巡察整改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坚持把落实巡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政治责任担当,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整改自觉。巡察反馈会后,工委迅速研究部署巡察整改工作,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工委党员干部坚持以“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的高度认识巡察整改工作,切实增强抓好巡察整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加强组织领导,压实整改责任。工委坚决扛起巡察整改主体责任,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常务副书记任组长的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推动巡察整改工作。工委主要领导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先后9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讨论整改方案,研究推进措施。其他班子成员和各部室根据职责分工,按照任务清单、时间表,逐一抓好具体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整改工作不留盲区。

(三)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整改措施。认真对照市委巡察反馈问题,制定《关于落实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和《落实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分工列表》及整改进度表,细化整改问题清单,逐一明确整改责任领导、责任部室、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整改任务到人、责任到岗、措施到位。

(四)注重以上率下,强化整改合力。工委于9月9日召开巡察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巡察反馈问题,认真开展对照检查、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工委委员会会议多次听取巡察整改进展情况汇报,有关责任人认真对照清单,认领问题,做到立行立改,真改实改,既立足当前,抓好问题整改,又着眼长效,健全制度机制,确保问题改彻底、改到位。

二、巡察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党的政治建设方面

1.关于“对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统筹谋划不够”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市委机关党的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修订完善工委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突出工委委员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强化工委对机关党建整体、宏观问题进行统筹谋划的职能。2020年共召开工委委员会会议X次,其中研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谋划2020年度机关党建工作、部署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有关问题整改等方向性、全局性工作X次,占X%。

2.关于“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够严格”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加强工委委员会会议议题管理,制定工委委员会会议议题清单,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其他党内有关规定,将应当提交工委委员会会议讨论和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明确细化,列出具体清单X类X项,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应当提交工委委员会会议讨论研究的事项而未提交。

3.关于“聚焦主责主业意识不够强”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一是抓好党建主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中下功夫,进一步找准定位、有效作为。如,2019年,开展了“服务‘X’战略,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了《市直机关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的通知》等。二是加强党建创新。实施机关党建创新“书记项目”,面向全市机关开展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推动基层积极探索创新。

        三是聚焦党建主题。对工委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进行精简,在2018年、2019年市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中已大幅减少了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凡与工委职能和党建关联度不高的各类活动已不再举办。制定工委会议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会议活动管理与审批。今后工委以搭平台、指方向、造氛围为主,凡以工委名义开展的活动,必须聚焦党建主题,在活动形式、内容和参加对象上要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4.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办法》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对所属机关党组织书记任职条件把关不严的问题,已将在巡察时仍由非党组成员兼任的3个单位党组织书记调整为由党组成员兼任。制定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审批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审批范围、条件和程序,坚持“三个不批”原则,机关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人选不是党组成员的坚决不批,新任的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负责人年龄不能任满一届的以及连续任职超过两届的一般不批,坚决把好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审批关。

5.关于“贯彻《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经对工委管理党费进行核实,党费账户资金结余过多的主要原因是办理回拨党费不及时,以及留成补交党费结余。

一是及时办理党费回拨。从2017年起,工委加大了党费回拨办理力度,至2019年12月共办理回拨党费X笔X万元,历年结余应回拨而未回拨的党费已回拨到位。今后将简化党费回拨办理手续,由依申请回拨改为统一办理回拨,每年4月底前梳理上年度可回拨党费数额,并及时办理回拨手续。

二是制定补交党费使用计划。按照补交党费使用范围,对2018年底工委留成补交党费结余制定使用计划,目前已完成这笔补交党费使用。

三是加强党费支出预算管理。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强对党费使用的统筹安排,提高党费资金使用率和用于党员教育培训的比例。2019年,通过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订购党员徽章、征订和印制党员学习教育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党费用于党员教育培训的力度。

6.关于“贯彻市委‘X’发展战略研究部署不够及时”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2019年,工委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XX届全国人大XX次会议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XX乡亲们的回信重要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X”发展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部署,认真研究提出了具体贯彻措施。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面实施“X”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了“服务‘X’战略,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全市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围绕学习贯彻市委X届X次全会精神,部署开展了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

围绕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马上就办”“担当作为”“改革创新”等“三个十佳”典型评选;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部署,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的通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和市委X届X次全会部署,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等,在服务发展上展现了新作为。

(二)党的思想建设方面

7.关于“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重视不够”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再学习,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成立工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2019年工委委员会会议先后2次研究听取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学习计划,加强学习研究,已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委中心组2018、2019年度学习计划,2018年以来工委中心组先后X次传达学习上级关于意识形态有关精神和要求。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年度机关党建工作要点,已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2018、2019年市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推动市直单位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机关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8.关于“部分党工委班子成员未把抓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报告的重要内容”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问题,工委高度重视,立即对2017年度、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未体现意识形态内容的4位处级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引以为戒、立行立改。在9月9日召开的工委巡察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相关人员就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了对照检查。同时,制定工委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具体程序办法,进一步明确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7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今后将加强对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审阅把关。

9.关于“公共领域宣传阵地管理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加强X机关党建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管理,指定X位同志专门负责。针对“X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未更新发布信息问题,优化设置微信公众号栏目,2019年9月以来已转载、发布信息X条。针对门户网站发布信息时效性不强问题,制定公共领域宣传载体管理工作规定,规范信息发布审批程序,增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时性。

10.关于“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缺位”问题

整改情况:坚持规范开展学习,修订完善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明确工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形式、要求和管理等,切实提高学习质量效果,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2017年以来,工委中心组均按要求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专题学习方案,推动了学习规范化。2019年,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共开展学习X次,其中开展交流研讨X次。

11.关于“工作责任压力传导不足,推动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不彻底”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认真落实《X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市直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的检查考核和通报。2019年12月,对市直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9年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和通报。同时,制定市直机关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和年度实施细则,把市直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年度党建考评内容,推动提高学习质量效果。

12.关于“审核把关不严”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政治审查工作,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落实发展党员政治审查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市民族宗教局党支部吸收的1名预备党员部分个人思想汇报及其所在党支部提交的政审综合材料未与时俱进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问题,经市民族宗教局党支部对该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重新讨论通过,已批准给予该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一年的组织处置和决定给予该党支部通报批评,该党支部已作出书面检查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三)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13.关于“发展党员不够规范”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指导不力问题,加强业务指导,编印发放《发展党员工作手册》、《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开展对XX等X个单位发展党员工作抽查。针对审核把关不严问题,加强审核把关,对报送工委审核(审批)的发展党员材料,审核发现的问题逐一给予出具书面审核意见,2019年共审核发展对象X名,逐一出具书面审核意见。针对全程纪实表未填写完整问题,加强审核管理,今后在预审时加强对全程纪实表的审核,发展党员工作结束后,将填写的全程纪实表复印件交工委统一编号集中管理。

14.关于“民主生活会会前准备不够充分”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对在2018年度工委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中,未就是否存在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问题作出说明的3位处级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督促立行立改,在召开工委巡察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相关人员就是否存在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问题作出了补充说明。坚持把会前准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基础工程,制定工委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具体程序办法,进一步明确民主生活会会前各项准备工作和会上需要作出说明的各类问题,今后加强对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审阅把关,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15.关于“组织生活会开展不规范”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大部分班子成员参加组织生活会,多以批评他人为主,未能以普通党员身份汇报思想谈认识的问题,工委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立行立改,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均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工委机关党支部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党日和专题组织生活会,每个班子成员逐一汇报思想谈认识,逐一检视剖析自身存在问题,其他党员普遍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批评。

16.关于“党支部换届自身表率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工委机关党支部换届不规范,2017年3月支部换届选举党员大会,未开会研究就简单“一刀切”将离退休党员人数不列入应到会人数的问题,在2017年9月、2018年2月开展工委机关党支部委员补选时,已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党组织选举工作手册》,认真开会研究分类确定不列入应到会人数。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工委机关党支部换届档案不齐全,2014年3月支部换届选举的支委会会议、党员大会相关记录及选票等过程性材料缺失的问题,为严肃工作纪律,要求党支部书记对时任组织委员进行批评教育,并引以为戒、立行立改。经认真查找,已找到2014年3月党支部换届选举选票等过程性材料。2017年以来,工委机关党支部已按要求认真做好换届选举、党员民主评议等支部工作过程性材料整理归档,使支部工作有遵循可考核。

17.关于“督促市直单位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一是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市直单位基层党组织换届台账,适时跟踪了解按期换届情况。二是建立提醒督促制度。制定《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提醒督促制度》,定期对即将任期届满的单位党组织作出书面提醒,督促其按期开展换届选举工作。三是加强换届工作指导。编印《党支部工作手册》,明确党支部换届工作流程、工作文书、注意事项等,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2017年以来,任期届满的单位党组织均已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

18.关于“选人用人不够规范”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民主推荐情况未经工委会会议研究确定为考察对象”问题,制定《工委机关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具体办法》,细化分析研判和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各环节工作的具体操作规程,明确确定考察对象时,必须根据民主推荐情况认真召开工委会会议研究,并做好会议记录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程序。针对“研究决定干部任免前未听取纪检部门意见”“未在公示期内开展廉政测试”问题,在制定的具体办法中,明确今后在讨论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前,必须先以书面形式征求纪工委对拟任人选党风廉政情况的意见;对拟提任干部开展廉政测试,必须在公示期内进行,进一步把好廉政关口。针对“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不规范”问题,今后工委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干部选拔任用时,工委委员要逐一充分发表意见,并在会议记录中逐一体现,进一步规范讨论决定环节,提高选人用人决策质量。同时,为严肃工作纪律,对负责干部人事工作的相关同志进行了批评教育,责其作出书面说明。

(四)党的作风建设方面

19.关于“存在重部署轻实效的情况”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对各单位党组织述职评议存在问题,会后督促整改不够到位,述职评议成效转化不够明显”问题。一是统筹抓好整改。2019年X月,结合落实市委书记、县(市、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有关问题整改,统筹制定印发整改方案,要求市直各单位党组织对照整改任务,并结合工委开展的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党建工作检查发现的问题等,研究细化具体整改措施,统筹抓好整改落实。二是建立整改台账。今后对工委开展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有关问题,将逐一梳理问题清单予以反馈,汇总制定整改台账督促整改落实。2019年X月,工委开展了市直单位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对会议述职对象逐一反馈了问题清单并建立了整改工作台账。三是加强检查督促。制定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办法,把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有关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年度机关党建考评重要内容,促进述职评议有关问题整改落实。

20.关于“2013年至2018年党费超范围使用”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组织学习党费工作有关规定,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规范做好党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结合市直机关实际,制定工委党费账户管理规定和留成党费使用项目及费用种类清单,进一步规范党费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同时,严格履行党费使用程序,坚持每一笔党费开支必须经工委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加强党费业务和财务审核,避免超范围、超标准使用。

21.关于“未设立补缴党费专门科目、进行专账管理”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已从2017年起,分年度在工委党费账户中列出清理收缴党费专门科目,并对应建立辅助账,让这笔党费收支情况均在这个科目中核算和反映。

22.关于“公务接待无公函无审批单、陪餐人员超标”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对反馈意见指出的“2013年至2015年,无公函无审批的公务接待共计9笔7904元”问题进行核实处理,经核实,均为实际公务接待行为;对反馈意见指出的“XX”问题,经核实,工委制定的《XX》,方案中明确X工委陪同调研座谈人员XX人,但陪同调研座谈人员未全部安排就餐,实际陪餐人员为XX人。上述问题,反映了工委公务接待方面工作的不规范,为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修订了工委公务接待工作规定,并对相关同志进行提醒谈话。今后将严格遵循公务接待“先审批、后接待”程序,严格控制接待范围,落实陪同调研人员、陪餐人员、用餐标准等接待工作要求;严格实行公务接待一事一结,每次公务接待活动结束后及时结算、加强审核,凭证不齐全的一律不予报销。2017年以来,工委公务接待7批次,均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

23.关于“违规使用公车加油卡”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原所聘用X名驾驶员(已分别于201X年、201X年离职)在驾驶公务用车期间,使用公务加油卡为其私车加油X次,总金额X元已予以清退。工委充分认识到在公车使用管理方面的漏洞,结合工委已无公车主要采取社会租赁方式保障集体公务出行实际,修订公务车辆使用管理规定,严格实行车辆派车单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务车辆使用。

24.关于“机关工会财务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财务报销审批不规范”问题,机关工会认真对照整改,根据《X省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市直机关工会财务管理办法,明确市直机关工会经费开支实行工会委员会领导下的主席负责制。今后凡市直机关工会账户经费支出,均由市直机关工会主席审批,不再由工委常务副书记审批。

(五)党的纪律建设方面

25.关于“党员日常教育监督管理不严格不到位、谈心谈话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从反馈意见指出的问题,工委认真吸取教训,不能丝毫麻痹,及时研究整改措施,明确工委委员会会议每年研究2次以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并根据需要随时研究工委机关自身党建有关问题。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2019年通过中心组学习、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等先后5次传达学习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关精神和要求。修订工委谈心谈话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谈话方式和工作要求,谈话内容联系工作实际、联系个人思想状况。结合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工委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部室负责人之间普遍开展了一次谈心谈话。

26.关于“纪工委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纪工委其他干部仍兼顾党工委相关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监督”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纪工委充分认识到在履行监督责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纪工委书记或副书记严格按照规定参加工委委员会会议,落实对机关工委的监督责任,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依规依纪依法对发现的机关工委存在问题进行处理和处置。针对“纪工委其他干部仍兼顾党工委相关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监督”问题,工委正视问题,按照“三转”要求,对工委干部工作进行调整,不再让纪工委其他干部兼顾工委工作,确保其主责主业,同时配齐纪工委空缺编制,保障纪工委监督力量。

27.关于“信访件办理核实不够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该问题,纪工委充分认识到在信访件处置这方面的工作还有所疏忽,必须正视问题,立即整改,梳理制定了信访件办理流程图,进一步规范信访件办理工作,确保每件信访件运行轨迹清晰、处置流程规范、核查处理到位。同时,今后在办理信访件过程中,加强与市纪委信访室、派驻纪检组及有关单位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切实增强信访件办理实效。

28.关于“审理把关不够严格”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反馈意见指出的“对移送审理的调查核实问题,办案机构调查处理不到位,纪工委在审理中没有指出、纠正”的问题,反映了纪工委开展工作还存在疏忽环节。纪工委高度重视,立即整改,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X省贯彻<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实施细则>》,定期总结分析案件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每季度向市纪委、机关工委报告。建立健全对市直机关审查处理违纪案件的质量评查机制,对党组讨论决定、派驻纪检组审查处理的案件事实证据、性质认定、处分档次、程序手续等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市直机关违纪案件审理工作质效。

29.关于“处分决定行文未经领导签发”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针对巡察反馈的问题,纪工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40件案件审理案卷进行自查,对未落实文件审签制度的已全部由时任分管领导进行了补签。今后将严格按照中央纪委监委关于审理工作文书格式及中央关于党政机关文书工作要求,规范审理工作文书撰写,加强审理文书审核把关,确保审理文书效力。

30.关于“办案程序不规范”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并将长期坚持):纪工委充分认识办案程序的重要性,对《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进行再学习,组织4位纪工委干部全部参加市纪委监委的举办的纪检业务培训班接受业务培训,组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审结案件(含自办件审查卷)案卷进行全面自查,对查出的审理组经办人员未签字等文书或程序审批表格等进行补签。同时,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及中央纪委监委关于审理工作要求,修订了纪工委委员会会议制度,制定了审理工作流程图,进一步规范审理工作程序和要求,提高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巡察反馈问题线索的处理情况

针对市委巡察反馈的问题,工委高度重视,对X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涉及科级干部X人(批评教育X人、提醒谈话X人),组织处置X人,责令X个党支部作出书面检查,共清退返还金额X元。

四、需要进一步整改的事项及措施

在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巡察办和巡察二组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需持续深化推进。工委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抓好巡察后续整改工作。

一是聚焦使命任务,强化责任担当。工委将始终牢记政治机关定位,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政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的职责定位,把主责主业聚焦到深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正风肃纪等重点工作上来,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指导督促市直单位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等职责任务上来,着力推动市直机关党的建设走在前、作表率。

二是抓好后续整改,巩固工作成效。当前,工委巡察整改完成了集中整改阶段性任务,下一步将按照《整改方案》要求,持续抓好长期坚持工作的落实和阶段整改成果的巩固。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适时“回头看”;对尚未完成整改的,跟踪抓紧落实;对需长期坚持的,突出建章立制,并严格执行,发挥其效用,确保问题改扎实、改彻底、改到位。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3

回答这个疑问,谈谈个人浅识。我们还得回到“审计”定义的原点。

首先说说“审”和“计”。审字的基本定义有多种,其中:祥细、周密,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敲研究为重点基础定义。祥细定义:祥究、考察,审,谓祥观其道也,知道、知悉。从字(形)看,“审”字正、不偏斜。再来看“计”字,计是核算、测量或核算的仪器,主意、策略,谋划、打算。“审”与“计”连在一起组成“审计”,意为通过祥细周密的考察研究分析,最终弄清楚弄明白公正地对某一事(物)的核算、主意、策略、计划执行落实情况作出评价。

引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简单地可理解为审查审核某一“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计划执行是否到位完整。由此可见审计监督决非狭义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监督。

再来看看审计监督之由来,审计监督古今中外其实早已有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审计法是1914年10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审计法和审计法施行细则。新中国于1985年和1988年分别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执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新中国第一部《审计法》是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后2006年修改。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审计监督任务、职责、目的、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等,审计监督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和完善。国务院2014年10月9日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更加进一步明确审计监督范畴,特别提到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党的十首次将审计监督列入监督之列,不难看出新常态下党和政府赋予审计之重任和重托。

因此,新常态下审计监督如何适应之定当认真思考和应对。清楚了审计内涵加之当下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就不难理解政策执行到位与否、人员编制控制与否、网点布局合理与否、环境资源保护与否、财政财务收支执行预算情况真实合规合法与否等等都属于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范畴,决非是最初始化的简单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但同时又要看到由此派生出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

(一)审计力量严重匮乏。按新的审计监督范畴现有审计力量明显难以担当此任,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所谓业务人员也仅限于懂得财务监督知识和少数懂得工程造价决算审计监督知识的人员,(但还很不全面),且占比较小,何以担当。

(二)审计监督知识面窄。现有人员当中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

1、是懂得些财务知识,可担财政财务行为监督作用但年龄偏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些力不从心。

2、是“半路出家”从头学起(如刚性安置或特殊原因调入)。年轻肯钻研者还能胜任,否则只能是占编。

3、是新招录者,招录条件虽想招录审计专业专门人才但实际是基层审计机关很难招到,因当下属稀有人才。所以只有将条件限于懂财会知识善计算机者均可报考或录用。

4、是非业务人员占比近40%以上甚至更高,如此人员和知识结构要想全面履行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三)监督与被监督对象关系不匹配。虽说我们监督的现实对象是某一部门,但实际上大多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或工作部门,换句话说实则是监督政府。但审计机关本身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属政府领导(同时也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如何监督,如何有效监督,如何大胆监督实在是有些困惑和茫然,这是一大体制障碍、瓶颈。基层审计监督机关实则是个“内审机构”,难谈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二、对策与办法。

(一)首先要亟待解决机制体制问题。受《宪法》之限制,改宪法非易事,但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实行人、财、物统管可能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和行使监督权。此项政策需早日落地。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上划划得了,能适应,见成效,做到监督更有力,决非“换汤不换药”。

(二)严把人员入口关,吸收新鲜血液。选录一批“全职”审计人才,懂政策,知识面广,品行端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三)花时间花本钱全员培训。特别是些新兴监督事项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培训,同时顶层应设计出台些操作性强的蓝本供基层参照,不能只下计划和任务,不管你能否胜任。要考虑层级之间的差别,以免影响审计监督质量,严重点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4

关键词:人本生态观;节律感应;节律形式;生命精神;审美特性

 

把审美活动置于人本生态观的思维视野之中,节律感应就成了美学的核心范畴。我在《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1)中曾说,从节律感应出发,人本生态美学的“一点三维”的学理框架已经呼之欲出。所谓“一点三维”的“一点”,指的就是以“节律感应”为基本范畴所概括和标示的审美活动生态本性这个理论出发点和生长点。以“节律感应”为核心,一维连着审美对象的“节律形式”(生命的或者类生命的),一维连着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第三维则是由感应而生的“节律体验”即美感。围绕着“节律感应”这个核心,就这样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基本学理的核心范畴群。“一点三维”的结构框架所展示的这个范畴群,乃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本体模态的理论描述和学理展开。既然如此,理解“节律感应”,就成了深入理解人本生态美学学理内涵的关键。

 

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对象性特性

人本生态美学绝不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世界观——人本生态观从上而下的推理与演绎,它更是基于审美活动的生命模态和生态本性在生态思维的视野中由下而上、由中心到边缘的展开。在生态学的视野中,世间事物作为感性的真实的存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按马克思的说法,就都是对象性的存在。所谓对象性,是说事物都是互为对象的,都是以特定的对象为存在条件而相互依存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生命活动的对象性联系时正是特别以音乐欣赏这种特殊的审美活动为例的,从而为认识审美活动的对象性打开了一扇窗户。一切艺术都趋近于音乐,审美活动的秘密也在音乐之中;音乐欣赏可以说是审美活动生命模态的最为本真而典型的表现。

在音乐审美中,欣赏者的美感是在作为对象的音乐和作为主体的人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在这里,音乐作为类生命的节律形式通过主体“懂音律的耳朵”作用于他的生命节律,在两者的感应(即对主体生命节律的激发、调节、引导与交融)中,主体获得美的节律体验,也就是产生音乐美感。音乐如此,其他一切审美活动无不如此。正是对象和主体共同具有的节律这种生命特征,使审美的主体与对象能够互为对象,发生节律感应,实现审美活动。在美感状态里,主体与对象交融合一,在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层面上获得审美的生命体验。这正是由于具有的感应力的节律作为对象性的中介,才把主体与对象以一种特殊的肯定方式结合起来了。

人和事物是否能够互为对象,人作为主体他能够把什么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并由于这种对象的特殊性而形成特殊的肯定方式,从对象得到特殊的满足和享受,这是要由他与对象之间是否具有这种特殊的对象性中介决定的。而审美活动的对象性中介,也是审美的对象性基础,就是对象的节律形式和主体的生命节律所共同具有的节律。

节奏是节律的重要形式或因素,但这里所说的节律不只于节奏。就笔者目前的认识,节律包括了事物运动所呈现的力度、气势、节奏、韵律和张力结构,有的节律还可以是这一切的总和。在音乐中,在中国的书法里,节律的这些具体形态随处都可以找到生动的表现。这一切形态的节律也存在于人的生命结构和运动中。由于节律作为信息往往还附着有势能或者一定势能的意向,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审美态度下),就会发生相互激发、调节和引导的互动,最后彼此交融,物我同一。

我们说艺术和审美离不开形象,就是因为任何形象都实际上或者应该是一个生命的或类生命节律形式。我们说艺术和审美离不开情感,就是因为情感是人的生命的最生动、最丰富而又精微的节律表现。难怪林语堂要说“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说“美感便是节律感”。(2)也难怪卡西尔要说:“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自身中的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3

节律作为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得以实现审美活动对象性中介,正好就是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对象的审美功能能够相互耦合的必要中介。审美需要是生命体通过与美的对象的感应提升和优化自身生命节律体验的欲望,审美功能就是对象的美的节律形式通过节律感应提升和优化主体生命节律体验的作用。无论是审美的需要还是审美的功能,都生成于世界和生命共通的节律和由此而生的节律感应。在这个以上,节律感应就理所当然地是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的本体性特征所在。

 

审美感应与象征之网的生态性共生

节律形式的感性表现是色彩、声音和形体。在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成之后,外在物质世界的各种节律形式有可能以精神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世界之中了。这是因为,节律本来就是这个运动着的世界中最感性地表现着其运动-生命特性的一种信息,而且是各种信息中最自然、最原始、最本真、也最普遍的一种。在宇宙生成之初,他就与物质、能量存在并对宇宙的生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世界生成特别是生命的生成,就是信息系统不断进化到主导地位的结果。在植物那里,准意识的信息交换活动就不仅表现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生命的生态调节了。到了动物身上,这种信息交换有了专门的器官,还逐渐生成了大脑这个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中枢,并且能以情绪体验反馈自身的生命状态。大脑发展到人的水平,无论信息交换的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方式上的多样性,以及信息调控的自觉性,还有自反馈作用的灵敏性和深刻性,都大大超越于动物。与自觉目的意识同步生成的自我意识,更是借助信息反馈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着生态调节的功能,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实践。

节律感应本是生命体相互作用的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方式。后来虽然有了各种专司其事的感官,节律感应潜在地被不同的感觉反应所遮蔽,如被信息符号的认识意义所取代,但是在深层的生理体验中,在情绪和情感的活动中,它依然以不同的方式或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并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和自我感受。

达尔文以生动的事实揭示了的动物美感在生命进化人类由来中的重要作用,在笔者看来,美对性选择发生的作用就是来自节律感应的魅力。雄性动物的色彩、声音和形体之美,不仅是表现生命力优化水平的鲜明信息,而且无不是具有特殊的生命激发能量的节律信息。这些信息在向雌性动物传达相应的意义的同时,还必然以节律特有的能量激发对方的生命活力,在意义认同基础上发生的生命力的高度激发,必然使双方互相强烈吸引,在生命力的高峰状态中实现优质的综合,创生出更优秀的新生命。这恰如尼采所说:“一切美都刺激生殖,——这正是美的效果的特性(proprium)从最感性的至最精神性的”,“艺术使生命的伟大兴奋剂(stimulans)”。(4)在人类的生命进程和人性生成,美依然依赖节律的能量而具有这样的生殖力——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

由于节律在一切事物——自然的与社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领域中的普遍存在,节律不仅成了物物之间、心物之间、心身之间、天人之间的普遍中介,而且也沟通了色彩、声音和形体三种不同的感性形式。那个周行天下的“气”,由于节律的原因,在自动和互动中生成了神秘的“风”和“韵”。由于节律感应的存在,世界才到处都存在着和生成着诗意。在人类现实生成,从而世界的人本性得以确立的情况下,就生成了覆盖整个大千世界的感应之网和象征之网。于是整个世界的生命和灵性都能为人的感官心灵所感应,并在感应中生存在诗意的生存。特别是由于人的意识的微妙作用,即使是真善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心灵的作用而被赋予具有鲜明节律特征的形式,从而超越有限的内容。同时,异质的事物可以由于节律上的相似相近而彼此映照,也将有限提升为无限。节律形式和由节律造成的感应,就这样不仅赋予世界以灵气和诗性,也建构起世界最深邃的统一性。

可是,这个由节律及其感应建构起来的感应和象征之网后来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感应和象征的环节被割裂,被打断,被隔绝,往昔的整体之网被撕扯为大大小小的碎片。这个世界的诗意也就因此逐渐失去了,魅力不再。于是人们一方面发出对世界返魅和重建诗意栖居家园的强烈呼唤,一面又狂热地用各种非自然的眩目震耳的手段寻求暂时的陶醉。

节律及其感应就这样成了可以给一切事物生成美和诗意的精灵。动物对节律形式的意义认知是狭隘的、浅表的,不可能像人那样可以认知和感悟无限的普遍和深远,更不可能感悟世界的微妙复杂的整体上的神秘关联。在人的审美感知中,任何微细之物都幻化成了无限的存在,显示出深邃而悠远的意义。不仅如此,这意义还伴着节律的绵延与扩展,在音乐式的运动中形成诗意的韵味。中国古代诗学高扬的“兴”,作为情绪和情感的激发式生命活力的提升,体现了节律感应最原始的动力性方面,而作为意义的启迪(它因此才能直接引出“观”来)就同时具有生命意义象征感悟的作用。这样两方面的作用,在音乐里可以得到更加生动的说明。

 

多层次生态系统关联的审美性中介

由于节律和节律感应的普遍中介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中审美生态的特殊层面,并赋予世界以生态之美。节律普遍地存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由于它的感应作用,整个世界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系统关联的审美性聚焦。何谓审美性聚焦?就是处在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事物,这个生态之网上的任何一个结点,都可以是透视和辉映整体生命精神的聚光点或透视镜,一个可以借以窥见大千世界、感悟世界生命和宇宙魂灵的窗口。宗白华在论及“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时说:“音乐的节奏是它们的本体。”“《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又说““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又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5)不特如此,而且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一事物都是一象征。

就整个世界的生态构成而言,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性-精神生态都因节律的存在而存在着美,各个层面的生态存在由于节律及其感应而互相映照、对应和沟通。这四个层面的节律存在,既互相影响整合,也存在着差异、矛盾甚至冲突。在今天,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及人性-精神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主体性片面高扬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和人性-精神生态的反生态运行和畸形化病变,把自然生态的诗性节律弄得破碎不堪、奄奄一息,多层次生态关联的审美性聚焦的效应因此失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诗性世界被肆意践踏和颠覆。这就是今天的诗人们距离真正的诗性灵感愈来愈远的根本原因。

就人的个体的生态存在而言,乃是由生理、心理和意识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生命整体。是什么把这三个层面沟通起来、整合起来,使之能够互相映照、彼此感应的呢?是节律这个无处不在的精灵。在人的生命整体结构重,生理是基础,意识为主导,而心理是把两个层面结合起来的中介。人们重视审美的心理活动,但是须知,心理活动的形式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而心理活动的内容就是意识。通过心理活动,审美在节律感应中作用于人的生命整体。席勒说只有形式才能作用于人的整体,即人的全身心,而不是像许多美学家主张的那样只是作用于意识和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形式必具节律,它既作用于心理,也必然通过心理而作用于生理和意识,其结果就是身心整体的沉迷和陶醉。

除了与个体生命的实体存在相对应的生态整体性之外,还有与生命的空间关系存在和时间关系存在相对应的生态整体性。这些笔者在《文艺的绿色之思》中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再罗嗦。(6)

人性-精神的生态处在人类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是自然界的自我意识,因此整个生态世界的的节律都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和聚焦在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些美的形态主要有: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美的表象之美,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重建的想象之美,各种心理活动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节律形式之美,以及以人的价值观念为和行的人格精神(即所谓“内心形象”)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相对于审美者(包括主体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而言,这各种形态的美都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在审美的过程中,直接引起主体的审美感应的是外在物质世界的审美对象由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而生成的审美意象。这个具有情理之意的意中之象,乃是对象与美感之间必然而又必须的中介。我们既不能看不到这个意象环节的存在和作用,也不能用它取代外在物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有时候,那个贮存在意识之中的表象和意象 ,也是可以加以唤醒,作为对象而引起感应,生成美感的。从客观的外在物象到美感生成这样一个多环节的序列性过程,也是是由节律这个精灵贯穿始终,统一起来的。

节律作为审美感应中介,实际上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通过感应,它首先是生命体验的中介,同时是生命意义象征的中介、生命整合的中介、生命生成的中介,还是生命实践的中介。(7)

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的生命化融合

以节律为中介的感应在主体身心所引起的生命体验的质量,决定于节律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蕴。只有真正美的节律所激起的愉快感、满足感,才是真正的美感。美感便是节律感,在这节律感中,蕴含和敞亮着最生动也最深邃的生命意义,也正是节律所蕴含和敞亮的生命意义使它成为能够通过感应给人美感的特殊对象,即成为美。

节律是生命精神的感性表现,是生命意象最本真而普遍的形态。它传达出的生命情调,能够让人体验到具体而微的生命意蕴,使特定的生命意义以音乐化的意态而被人的生命存在所持有。通过节律感应,节律形式的美传达和感染给审美者的生命体验,并在这体验中展现审美活动的所有奥秘。

人本生态美学把人看作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的生成性结晶,在人的生命精神中应该最集中、最鲜明地表现出美之为美的理想化的生命精神,亦即我用“生、和、合、进”四个字概括的生态美的规律。人的生命精神在他的实践活动,即自觉能动的生态调节活动中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的融合和统一。马克思在论述古代希腊艺术永久魅力的原因时所说的古代希腊人,可以说就是这种生命精神的典范。在与“早熟的儿童”和“野蛮的儿童”的比较中,马克思把古代希腊人看作“正常的儿童”。“早熟的儿童”如某些东方民族,理性过早成熟并压抑了感性。“野蛮的儿童”如某些原始民族,理性尚未充分发展而任由感性张扬。避免了这两者的人性片面性,希腊人作为“正常的儿童”所具有的天性,就是感性的生命活力与理性的生命秩序之间的平衡交融、互补共生。在感性和理性的这种高水平的结合和互动中,以爱为核心的社会性亲和和合作的精神,以理想与创造为核心的自觉超越的精神,成为人的理想性生命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也就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美所应有的生命意蕴。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和表现出来的理想性生命精神,本来就是从自然界的生态运动中生成的,并且最充分地体现了自然生态形态的这种生成性本质。在生态系统的生成性里,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相互结合。没有感性活力,不会有生成;没有理性秩序,也不会有生成。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的互动共生,乃是这个世界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最后根源,它的奥秘植根于宇宙生成的那一瞬间之中。人类实践所要求和表现的这种理想化的生命精神,通过节律形式成为生命的或类生命的存在,这就是美。这与“生、和、合、进”的生态美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美是从节律形式体现出来的生命精神。节律之所以能成为美的精灵,不仅如前所述,它的感应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意义的现实、敞亮和象征,而且还因为节律本身就是集动态和秩序于一体的。节律表现为力度、气势、节奏、韵律和张力结构,这一切虽存在着差别,但无不是具有一定秩序结构的动态形式。其中的力度和气势着重于动力性的方面,但是无论是色彩、形体还是声音,要表现出特定的力度和气势都必须依凭一定的秩序结构。节奏、韵律和张力结构偏重于秩序性的方面,但是显而可见,它们也无不具有鲜明的动势。在各种艺术里,音乐和书法把节律所具有的生命意蕴的这一特征表现得最充分。难怪林语堂总是在谈到中国的书法时一再阐发节奏和韵律对于艺术的重要意义。

书法和建筑一样,是凝固起来的音乐,同时又是墨舞,是看得见的音乐。在书法、音乐和建筑之外,宗白华还激情满怀地说到过“舞”。他说:“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转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在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于天机。’‘是有真宰,与之浮沉’,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美的本质所在的生命精神的全部内涵就这样在节律感应的过程中得以全面生成为主体的生命体验的现实。在这理想化生命精神的体验性持存中,生命向本体之道沉潜,并因圣明的完美充盈而陶醉和狂欢。8)通过舞,节律所具有的生命精神的内涵全面地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节律,宇宙精神那“深不可测的玄冥境界”才有所附身,成为感性的具象的存在,被赋予可闻可见,甚至有肌肤之感、气息熏拂的肉身。对于审美的人来说,通过这具象的肉身化的存在所具有的节律,又感应到那音乐似的宇宙精神和生命意蕴。以节律为载体和中介,

   

美学史审美特性观念的通释性谜底

节律作为世界生态存在中最原始而本真的信息形式,最早就是以感应的方式成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随着生命体的进化,信息的接受有了专门的器官,但是感应并没有因此而被取代。节律感应依然存在,而且依然是生命体体验自身生命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加以调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生命活动方式。生命体的生态存在,不仅与环境之间要进行物质的和能量的交换,也要进行信息的交换,而且信息交换对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发挥着调解制衡的作用,因为信息交换不只是对外来信息的接收,同时还有对生命状态的反馈。在信息的反馈中,生命体的自主意识才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自觉。对于人来说,由于大脑的充分发展,对信息的接受不仅有高度的分工与合作,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而且形成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反馈机制,于是信息的生态地位就变得空前重要。还是在动物那里,节律形式的节律特征就开始被作为认知符号而淡化了它的感应动力的作用了。由于认识需要与实用功利以及实践需要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人的生命需要的系统结构中处在比审美相对低一些的层次,于是节律形式的认识功能压倒了审美的功能,甚至只把它看作供认知的符号,它那原本最原始、最本真的感应动力的特性和机制就几乎全部被屏蔽了。即使在文艺家和美学家那里,也有很多人失去了对节律作为审美基因的敏感,甚至长期把艺术和审美混同于认识。

由于节律存在和节律感应的上述生态本性,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是审美活动特性奥秘的谜底所在,它可以对美学史上几乎所有贴近审美事实的特性观加以解释,从而成为美学史上很多审美特性观念的通释性谜底。

首先说影响深远的摹仿说。西方的摹仿说影响了两千余年,中国的“传移模写”和“形似”说也影响巨大。在音乐、舞蹈和绘画、雕塑中,所谓摹仿实际上就是一种外在形状上的感应。通过摹仿,或者由于向美的对象的节律趋仿而美化了自身的生命节律,从而产生美感;或者把那些引起自己美感的对象以强化其节律特征的形式摹仿下来,以作为更为普遍的感应中介。托尔斯泰在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时说:“在自己心里唤起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地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9)这里说的是摹仿,实际上也说到了表现,只不过表现所摹仿的乃是自己主观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比如为自己的心情找一片节律特征相似的风景或者生活场景之类。

至于影响巨大的移情说,就更是基于节律感应才可能的了,甚至可以说它本来就是对节律感应的结果的表述。无论是近代西方的“我移物情”(这主要是立普斯的移情说)还是古代东方的“物移我情”,都是由于主体于对象之间的节律感应造成的。由于节律感应,主体的生命节律于对象的节律形式交融合一,于是或者对象着我之色,或者我被对象之色所移易。植根于先秦气论的锺嵘和刘勰的“物感”说,早就把这种感应的事实描述得很清楚了。西方近代的移情说还包括浮龙李和谷鲁斯等人的“内摹仿”说,揭示的是主体主动被“物移我情”的情况,更说明摹仿与移情本来就是相通的。后来的“直觉”说,实际上就是移情说。所谓成功地表现了情感的表象,作为“直觉品”,就是由节律感应生成的意象。如前所述,节律感应本来就最原始、最本真的一种生命信息活动,常常被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掩盖和屏蔽着,它的发生往往在无意识之间,而且是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敏感。既然如此,说它是直觉,也就自然而然了。审美活动中的直觉现象,大概都应由此得到解释。

上世纪中叶以后影响很大的“生命符号”说和“同构对应”说,一样可以用节律感应来解释;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节律感应说的校正和补充。说艺术是生命的符号或者一种“类生命形式”,强调的是艺术的符号或形式所表现的生命精神,这与节律形式的生命本性是一致的。进一步,这样的符号或形式怎样对人发生作用,把所表现得生命精神传达给欣赏者呢?归根到底要靠节律感应。认识是重要的,可以帮助理解符号或形式的生命意蕴,为审美的意象灌注相应的理性秩序内涵。但是,这个在认识中生成的意象必须以其生动的节律激发主体的感应,对象的生命意蕴才能在主体生命节律随物婉转的变化中,成为真切的生命体验。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对应”说,突出了张力结构(“力的图式”)这种最复杂的节律形式在审美中的作用。同构对应引起同构感应,即同类相感,这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审美活动中的感应并不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相同的结构,而更多的却是不同的结构经过感应才趋于一致,彼此交融,物我同一。沮丧的心情可以因欢快的歌声而变得愉快,浮躁的情绪也可以在宁静的山水中变得澄明安谧。这不是同构对应,而是感应同构。这说明,节律感应对于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具有更为广泛地阐释力。

这里还谈谈康德的鉴赏判断说。康德把美等同于美感,是因为它只是把主体反映外在物象而生成的审美意象视为审美的对象。他以无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和无概念的普遍性规定鉴赏判断。引起主体美感的直接对象确实是那个生成于主体意识中的意象,有的符号化的外在物象还必须首先成为生动的意象才能引起美感。但是,作为对象的外在物象,对这个意象的生成所具有的基础性的意义却不可忽视。无论物象还是意象,都是以其节律特征而成为审美对象的。而正是这个节律形式,才具有康德所说的“四性”。形式的节律特征,自来不在人们的功利视野之内,最多不过是鲁迅当年说的“不用之用”。尽管从生态学的眼光审视节律的生命意义,认识到它是生态调节的重要中介,人们还是习惯于将其视为无功利的存在,而把物质和能量的功用视为有用。因此,康德提出无功利性的规定,是毫不奇怪的。由于美的节律及其感应表现并激发了相应的生命精神,在无意识的感应中人的生命体验趋向理想的状态,这不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吗?节律是非概念的,一个具体的节律及其生命意蕴也是用任何概念说明不了的。然而,它却必然而普遍地通过感应引起美感,这不就是无概念的必然性和无概念的普遍性吗?至于康德所说的“共通感”,应该说也与任何生命都有的引起感应的节律感密切相关。

可以从节律感应说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特性和美感生成的各种重要观点进行阐释性的清理,使美学的思维实现推十合一的简化和深化,但这不是这篇文章所能承担的任务。

节律感应这个核心范畴的确立,说明人本生态美学决不只是主题关怀上的转变和提升,而是从人类生态系统的内在构成和活动机制寻求自身的学理根源,以求把美学建立在生命本体的真实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植根于人类生态内部的美学,才可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使美学在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更具有丰满的血肉和氤氲的灵气。“这里就是陀罗斯,就在这里跳舞吧!”人本生态美学把节律感应作为核心范畴,就是在这里确立自己借以安身立命的真正生长点。由此出发,美学必然获得新的不竭.

(1) 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4卷第5期。

(2) 参见林语堂《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1992年,第200页。

(3)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4)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6年,第324、325页。

(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6-67页。

(6) 详见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99-112页。

(7) 详见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98-202页。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5

今年以来,广播电视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广播电视主流媒体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扎实做好广播电视各项工作。

一、加强新闻宣传管理,确保正确舆论导向。

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导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声音。在事关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重点把好新闻节目的意识形态导向原则关,从策划、选题、采编、制播等各环节严格审查,确保导向正确。今年以来,新闻宣传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贯彻落实,聚焦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聚焦建设繁荣美丽幸福新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先后在新闻节目中开办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利剑斩污》《开展双创双服,助力城市前行》等栏目。

二、严格落实三级审查,重播重审制度。整治和净化影视剧及文娱节目,是筑牢电视主流媒体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内涵

一是严格执行播出前三级审查制度。所有自办节目和引进节目实行责任编辑、主任、主管台领导三级审核。新闻节目实行初审、复审和终审,记者采写回来的文字稿件经责任编辑初审,值班主任二审后,由台领导、值班主任、责任编辑、后期制作、播音共同三审;对重要时政新闻等重要节目,涉及重大政策以及敏感内容的节目,请相关主管部门审定。

二是严格执行重播重审制度。所有重播节目,必须经过重新完整审查,才可播出。对需要修改的节目,须经值班领导批准。修改完成后,重新执行三审制度。

三是加强对审查把关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求审查把关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知宣传政策和宣传口径,严守宣传纪律,确保把好政治关、政策关、事实关、导向关。

四是制定实施细则和问责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播前三级审查和重播重审制度,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和问责制度,明确各级审查把关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审查人员定期考核,做到奖惩分明。

五是加强监听监看跟踪问效。专门安排和邀请单位职工、外单位人员、听众观众代表对播出节目进行监听监看,且第一时间处置监听监看反馈的意见建议。

三、增加和强化公益广告播出力度和强度,彰显媒体社会责任。

不断加大公益广告制作播出力度,播放数量明显增加,内容质量大幅提升,彰显了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一是精心组织公益广告制作。今年专门明确科室人员负责公益广告制播工作。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展示文明新风、规范道德行为、建设生态文明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国梦、扶贫、环保治理、卫生、健康、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主题,精心组织谋划,制作了《中国梦公益广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安全教育公益广告》等公益广告作品。

意识形态审核意见范文6

 

写意花鸟画是以工笔画法,即用简练开阔的手法绘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自然生物的一种绘画形式,创作主体为文人。较之工笔花鸟画,其形态描摹并不全然是仿照自然的写实,而是在识鸟木兽的基础上“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将个人志趣倾注其中,立意上更多地关注人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人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已经触到了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

 

一、“自然之美”——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

 

20世纪中期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与滥用、对经济效益的狂热追求使得自然资源被大规模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自然灾难频发,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批判这种以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生态美学正是于这种文化思潮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把自然科学实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相结合,将生态学理论进一步延展至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形成了深层生态学,这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而阿诺德·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提出的“重新界定环境,承认其美学内涵”成为生态美学的理论目标。生态美学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观照,对二元论和工具理性进行批判,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既不是自然对人的绝对制约也不是人对自然的单方面依附。同时,它极力反对过去的价值论,将审美对象扩大至整个生态系统,承认各种自然生物与自然物质本身的审美价值,其中也包括归属于自然的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由此可见,生态美学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美学内涵与美学价值的强调虽然否定了过去“人化的自然美”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自然审美过程中的缺席;生态环境之美并非隔绝于人类之外孤立存在,而是自然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指向的是一种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即一种“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①,其终极目标是追寻人类的“诗意的栖居”②。由此可见,生态美学对“自然之美”的哲学与方法论思考包含了自然观、自然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维度,成为生态美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天人合一——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生态美学追求

 

自然何为,自然何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些问题都是生态美学讨论的核心。与写实性相比,中国写意花鸟画更为注重对物象生命灵性的展现,一方面要见出物象的内在精神,同时也要见出画家自身的情感人格。中国写意花鸟画正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触到了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并以自身绘画实践对这一问题做了解答。

 

(一)道生万物,万物有灵——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自然观

 

南朝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这一命题是中国绘画“千载不易”“万古不变”的重要法则,其中“气”指向宇宙万物的生命。在这一艺术法则指导下的中国写意花鸟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不仅描摹自然万物且能从中见出自然万物的灵性。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写意花鸟画所描摹的物象十分丰富,飞禽走兽、水果草木,千千万万种皆可收纳其中,观中国写意花鸟画便如观自然万象。绘画是一种静态的艺术,但中国写意花鸟画通过笔墨处理使画面中静态的物象获得了生命的动感。鸟、兽等物象出现在绘画中时因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态印象天然地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动态的错觉;植物等物象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中因其不易察觉的动态变化而往往被忽视,但却在写意花鸟画中得到恣意地张扬。清代郑板桥的《风竹图》,竹势挺拔坚韧,竹叶疏密有度,颜色深浅不一,皆顺风同向而高扬,不但见出竹叶动态的生命之美,且见出竹立烈风而不弯不倒的强劲生命力。二是自然万物的象征意义。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的自然物象往往带有人类感情寄托的所指功能:梅、兰、竹、菊四君子常喻高洁,松、鹤、鹏、凤则喻祥瑞等,并由此出发形成了独特的花鸟文化。

 

对自然万象生命力的描摹和情感寄托的象征固然是由于古老诗歌中的意象积淀,但从其根源来看则是源于中国写意花鸟画所秉持的“道生万物、万物有灵”的自然观。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生灵自道之育化而出,并因“道”的运动而获得生命动力。天地生灵不是静态的、僵死的,而是动态的、鲜活的,万物在获得生命力的同时便有了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情感指向,因此画家描摹自然万物,本质上是对育化万物的“道“的观照。

 

(二)思与物游,传神写照——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人与自然关系论

 

“道”育化万物,人与自然物象都由“道”而生、统一于“道”,因此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人与万物虽然构成创作主体——审美客体的关系结构,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并列同一关系。“气韵生动”中“气”的另一重要范畴指向创作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中国写意花鸟画中不但浸润着天地万物的生命灵性,而且包含着画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着画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因此中国写意花鸟画并非画家被动地描摹物象,而是寄之情思得象之精神的“写意”,这是一种能动的再造自然的活动。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正是画家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再造产物。画上的孔雀丑陋不堪,满身光华不再,仅头部形态与臀部三支尾羽可略见孔雀之形;孔雀所立之处顽石上大下小,不稳而欲坠;石旁有牡丹一株,花枝低垂,几片竹叶散见其中;并有题诗曰:“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孔雀尾羽正是清朝官员所戴领带花翎,孔雀丑陋亦如清朝官员人格丧失,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奴颜婢膝。此画笔墨雄奇酣畅,一方面泼辣恣意地表达画家之讽刺,一方面又体现出画家狂傲不羁与孤傲出世的文士品格。

 

由此可见,画家再造自然的过程实际上是画家“涤除玄鉴”以审美心胸观照花鸟物象,同时也受到花鸟物象的感发引发主体心理的情绪变化,由对物象的被动观照进入主动的艺术想象,进而描摹浸润着主体情思的自然物象之“神”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画家的审美想象活动始终与事物形象结合在一起,主体情感越强烈鲜明,审美想象越奇妙丰富,对物象的观照就越具体而明晰,主客二者相互生发促进达到“情朦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的效果。因此“传神写照”便形成主客二体交通相应、同构契合的双重内蕴:中国写意花鸟画不仅是对花鸟物象外在形象的写照,而且是对画家审美想象的写照;不仅反映着花鸟物象的生命神韵,而且传达着画家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自然生发人的情意,人能动地改造自然物象,传达情思。

 

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 “道生万物”的生态美学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追求,实现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对于生态美学学科具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