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例6篇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文1

一、检查组织实施情况

1、高度重视。省局《关于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有效性检查的通知》下发后,我局高度重视,根据__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有效性专项检查的通知》,在8月24日迅速了召开全局系统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有效性检查工作会,布置了检查工作,讲解了检查表,分管局长在专题会对开展有效性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了检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2、全面检查。按照__省局的要求,__市只需抽查20家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为了保证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同时也全面摸清成都市取得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的详细情况,决定对所有取得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__市局认证评审处对其中2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同时指导分局现场检查工作,保证检查了工作质量。

3、详细策划。__市局对下发的企业名单进行了整理,落实了每个区、市(县)局质监局检查的企业名单。在工作布置会上详细讲解了检查方法、检查程序、检查要点和技巧,以及如何填写检查表和问题汇总清单。为指导分局有效开展检查,统一检查标准,明确现场重点检查企业认证证书和标志合法使用情况、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认证食品质量把关情况和认证机构及服务机构规范服务情况。制定了现场检查需企业配合提供的资料清单,共涉及10方面的资料和证据,要求检查组必须现场逐项查看。

4、帮促并进。鉴于区(市)县局独立开展认证有效性检查经验不足,__市局认证评审处率先在金牛区与区局一起检查了两家企业,对检查企业较多的区(市)县局优先安排跟踪检查,通过示范检查,指导区(市)县质监局逐步掌握检查方法和技巧,确保了检查质量。同时,随时了解检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进展较慢的质监局进行督促,保证了检查工作按时完成。

二、检查总体情况

本次检查共安排了154家食品生产企业,4家企业由于搬迁原因,已找不到地址,实际现场检查的企业共150家,其中市局跟踪检查20家,各区(市)县局共检查130家。150家企业中,其中取得iso9001和haccp双认证企业35家,取得qs证的企业150家,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企业150家。现场共抽查各类检验报告490份,累计发现问题193项,其中属企业的问题180项,认证机构的问题9项,咨询机构的问题4项。对属于企业的问题在检查现场已要求企业在三个月内整改,对到期未整改的企业将启动执法程序,从严检查。从检查的结果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精神已深入各食品企业,检查企业均在明显位置张贴了国务院的特别规定,部份企业在内部组织了宣传学习;食品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在企业内部明确了食品安全质量责任,制定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检验规程,能按计划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标准体系和计量体系初步形成,需取食品卫生许可证、qs证的企业和产品均取证,原材料和成品质量把关意识初步建立,质量认证对确保食品安全质量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保障作用。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要求,食品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需进一步改进,主要存在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机制不完善,食品质量控制把关不严,溯源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认证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检查反映出认证机构工作质量不高,现场审核深度不够,存在认证咨询一条龙服务等情况,企业对认证、咨询机构的评价普遍不高。

__市局重点检查的20户企业名单和涉及的认证机构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汇总附后。建议暂停以下5家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__*食品分司等。

三、检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1、认证标识不规范。体系认证企业普遍存在将通行管理体系认证的标识标注在产品本体包装或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小包装上,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产品通过认证,存在混淆使用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标志的行为。重点抽查的20户企业有19家在产品上小包装上标识有“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类似标识。

未制定认证证书和标志使用管理制度。有使用过期认证证书的现象,有1家企业管理体系证书过期继续使用,有2家企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过期继续使用。对包装上印刷认证认可标识把关不细,有企业在包装上印刷认证机构认可信息,有的认证证书号印刷错误。对使用证书和标志范围、数量等情况不登记,如使用绿色食品认证标识未登记,造成实际产量与认证核定产品是否一致无法核实。

2、质量控制措施有效性差,成品出厂和原材料入厂质量把关不严、不细。没有结合法定要求、标准规定、产品特点和检验能力系统策划检验工作,原材料检验和成品检验规程不细,检验过程控制不规范,验证要求不明确,检验报告差错多。对执行标准不同的产品没有按产品类别细化检验规程。法规要求出厂把关的检验项目(qs审查细则、产品标准)存在漏检,对每年至少需做两次的型式试验项目未制定检验计划,不能按取证单元提供至少两份型式试验报告。没有按标准或检验规程规定的抽样量和代表批量抽样检验,检验样品留样不规范,多数企业甚至不留样,检验项目漏检甚至关键参数不检,检验依据出错、原始记录不全,未检的项目或不能检的项目在报告上有虚假数据,检验报告信息量少、检验结论不规范,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和验证资料存档无规定,检验报告审核把关责任不清、机制不健全。抽查的20户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对出厂检验报告统一编号、登记。没有一家企业严格按标准规定的批量抽样检验并逐批出具出厂检验报告。

3、标准体系不健全。通过查看标准清单和外来文件清单、抽查主要标准文本收集情况、标准备案情况反映部份企业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收集不全,未对收集和执行的标准进行标识,对标准的时效性未实施动态管理,存在使用作废标准情况,部份企业的企业标准与国家产品标准、卫生标准及qs实施细则要求不协调,存在漏项、参数不同、抽样规定不一致等现象。

4、食品添加剂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规定不细,对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未评审、出入库登记不细、领用不审批,不是按每批产品配料需要的品种和数量分批领用,而是按整数(公斤)领用,

有的企业为逃避检查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代号,有的企业使用的添加剂备案不全或未及时备案,添加剂管理室计量设备未检定。

5、食品检验能力和手段落后,检验资源配备不足。食品企业出厂检验工作量大,但多数企业检验设备少、人手少、环境差,如一家年产值3亿多元的食品企业化验人员仅2人;对食品安全影响重大的重金属、农残、药残、微生物和添加剂等指标普遍不能检;对产品质量影响重大的主要原料质量特性指标不能检,如原料油中的转基因、过氧化值指标等。检验人员素质不高,检验原始记录粗,检验室管理乱,需检定的设备有的已过有效期,需自检设备普遍未开展自校。

6、食品质量溯源体系不健全。原料无产地证明,如大米企业中东北米、汉中米等原料产地无法溯源;原材料验证把关不严,未严格履行索要每批原材料检验报告(出厂、委托或监督等)或相关证照的责任;内部未建立从原料到生产、检验、产品、商品之间溯源体系,从采购合同、原料入出库、生产批量、检验记录及报告和留样、成品入出库、销售台帐之间的标识未完整建立,关键环节缺少记录证据、缺少台帐、缺少标识、记录之间缺少关联,原始记录溯源性差、重现性差。

7、生产现场卫生环境措施执行不到位,污染源、危险源识别不彻底。生产现场卫生环境状况维护不好,有的企业生产车间内地面和墙面腐蚀严重,排水不畅,污水满地;卫生措施不到位或有效性差,垃圾桶等污染源放在生产车间门口,防蝇防鼠措施不力,车间清洁区内有苍蝇,灭蝇设施坏了未及时维修,纱窗关闭不严。生食、熟食未隔离,易发生交叉污染。设备清洗不及时,使用后不冲洗。清洗设备的强碱等危险源随意堆放生产现场,无标识、无隔离。有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提供健康体检证,对直接用手接触食品的操作人员卫生措施规定不细,执行不严。

8、不合格品处置较随意。不合格品处置的记录不全,需销毁处理的记录无法提供。有一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处置方法是将不合格的月饼返回前面加工工序,存在废品再加工成食品的嫌疑。

9、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机制不健全。有的企业已经评审过多次,但管理体系文件几年未作任何修改,体系文件管理较乱,标识不清,版本不明,生产现场未使用现行有效版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过分简略,与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相适应。管理评审资料不全,管理评审报告不规范,管理评审流于形式,未提出改进措施。企业内审和认证机构外审有效性不高,审核专业人员素质不够,对食品质量影响重大的关键环节和特殊过程发现问题少,对食品质量控制有效性审核不细、深度不够。

10、认证机构、咨询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认证机构审核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评审。企业明显存在的问题多次审核不能发现,没有要求企业整改。需向企业公开的资料提供少,现场审核资料存档不全,不符合项报告未验证关闭,不符合项报告验证签字人员为企业内部人员,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为评审人员。认证咨询机构服务质量不高,对企业的培训和辅导不到位,仍存在认证咨询一条龙服务现象。

四、认证市场监管工作的建议

1、提高基层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认证监管人员对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评审知识和技巧的培训。

2、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全国自愿性认证数据库。对新通过认证、复评审、注销、暂停、撤消的企业信息及时公开,动态管理,方便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认证的日常监管。

3、建立评审监督员制度,健全认证监管机制。派遣现场评审监督员,跟踪评审过程。认证机构评审进场时,通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派监督员跟踪评审过程,监督员不参与评审,只评价认证机构的工作质量。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文2

福建省化油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福鼎355299

摘要:我国质量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缩短了与外国先进国家的差距,本文以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的对比研究,总结我国质量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我国质量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质量管理对比对策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加强质量管理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市场消费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产量质量的管理,并且都在积极构架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此促进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更好的占领市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因此研究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现状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管理,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

国外先进国家对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纵观国家公认的质量管理其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产品检验阶段,其主要是对产品的生产标准进行检验,看其是否符合生产标准;统计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也是抽样检验,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实施,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被应用在产品生产中,因此需要采取抽样式的检验模式;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检验阶段就是以最经济的手段,在满足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质量管理阶段,现代质量管理阶段是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促使企业质量管理走向卓越发展的管理模式。我国质量管理体系仍然停留在质量检验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才开始推行与使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由此可见我国质量管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落后一个阶段,目前我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停留在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上。例如苏方新认为企业在选择质量管理体系时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管理模式,对典型的国有企业应该采取BPR 模式,而对于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含量差距不大的企业可以选择ISO 9000 模式。

2 我国与国外质量管理的差距分析

虽然我国与国外国家质量管理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我国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效果不理想。虽然我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检疫标准,并且也在要求企业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但是很多企业在具体的质量管理中却忽视质量标准的要求,例如很多企业将质量检验工作看做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他们不重视产品质量,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企业故意降低质量标准,没有按照ISO9000 系列标准对产品进行检验,而是按照相应的工作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甚至有些企业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经过任何的检验检疫就给予其检验合格的标志,侵犯了市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2 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基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因素的考虑,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不会重视产品的质量,他们往往以产品销售额为主,而忽视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价值,其实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是:首先是企业管理者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他们意识不到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因此他们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往往采取应付的方式。其次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也比较单薄。以某杂志做的调查为例:美国员工将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我国企业对于产品生产看着是一种谋生手段,由此可见对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会使国内企业员工忽视产品质量的管理。

2.3 企业对我国相关质量标准的认识不足。本文以ISO 9000 系列标准为例,ISO 9000 要求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监理控制生产经验服务的管理系统———质量体系,并且获得相关部门的认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质量检验认证等方面存在消极态度,很多企业往往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或者是为了应对相关部门的检查而不得不进行质量检验认证,而具体到什么是质量认证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不能准确的说明,比如一些企业在获得质量认证之后,他们就认为企业获得了质量管理的可靠保障,因此企业在后期的生产中就不注重基础工作。

3 国内外质量管理现状对比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质量管理现状的对比,结合我国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外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对促进我国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多方面的启示作用。

3.1 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名牌产品。品牌是一个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品牌所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拉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追求产品的质量。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可以将质量管理意识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避免了企业因为过于追求质量检验标准,而造成的机械化执行质量管理标准造成的产品质量缺乏人性化的因素。创造名牌产品,企业需要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坚持科技领先和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3.2 加强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中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我国政府部门要发挥监督职能,必须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例如认证部门要改变以往的由企业提供资料的单一做法,相关人员要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通过实地检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另外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按照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加大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力度,并且利用政府的优势资源,动员专家资源,投入科研、培训、咨询力量,把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扎实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文3

思想认识不够,质量观念不强

对“质量第一”的思想认识不高,对质量的要求仅停留在表面,质量检验流于形式,严格产品质量的目标、措施、办法和行动都没有跟上。部分领导抱着怕得罪人的心理,亦或是仅仅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意识,质量管理停留在浅表,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并持久。

工作浮躁,急于求成

有些领导工作态度不严谨、做事不扎实,对事物的判断不深入,容易满足于初期的成果和进步,不做更深入地研究和完善,对预期可能发生的问题估计不足;不虚心吸取竞争对手的经验和长处;超越科学规律。

体制不全,制度缺失

在将原有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打破,施行承包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部体制后,企业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各单位各自为政,自行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不一,科学性和适用性不强。质量检验队伍配备薄弱,自己检验监督自己,过程控制不精细,在市场竞争压力和效率优先意识的驱动下,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责任不清,奖罚不明

从广义上说,各级领导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员工是直接责任者。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定性定量的责任描述和规范,没有明确细化的质量奖惩标准、措施和办法。对真正踏实工作、不追求进度、一直保持生产工作质量的员工和管理者,没有制度安排下的正常奖励来鼓励;对追求进度、野蛮生产、小问题不断的员工和管理者,也没有及时地批评、纠正。真正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领导应负什么责任,应受什么标准的处罚,直接和间接责任员工应负什么责任,应受什么标准的处罚却没有明确的依据,往往是临时研究、决定,不能很好地达到警示激励、深入人心、长久保持的作用。

发展建议

1统一思想,强化质量意识

从思想认识入手,大力开展“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存,质量就是生命”的宣传教育活动。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产品质量问题的大讨论,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单位内部发生的典型案例分析,找出质量意识淡漠的环节所在,找出单位领导和员工的质量责任问题所在,以小见大,真正认识到质量意识淡漠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地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管理和质量理念,深刻认识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树立信心、积极面对。

2端正工作态度,按事物规律办事

态度决定行动,细节决定成败。对产品质量是不是真抓落实,首先看对保持产品质量的态度是否端正。从产品研发、试制、工艺、配套、外协、自制和总装,到现场管理与服务,都要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遇事多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重大问题要多做科学的论证和充分的试验,对问题的处理改进要多从系统性和长远性来考虑;要正确处理质量与速度、质量与市场、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减少和避免单纯追求速度和市场、低成本和高效益的片面做法,尊重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把质量第一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扎实工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3健全质量管理体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要针对目前的现状,认真梳理产品设计、工艺、试制、生产、外协和配套等环节中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产品质量管控体制上的短板和制度的缺陷,加以调整和改进。针对产品检验疏漏的问题,建议建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检验监督处,配备精干的质检人员,强力抽查A类B类零件和关键部件、总装工序的质量,定期邀请外界第三方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定期产品质量报告,增加广大职工对产品质量的知情权和参与度;针对工艺管理散、乱、差的现状,建议在研发设计体制内增设工艺部或单独设立工艺部,实行总工艺师负责下的产品工艺,工艺部人员少而精干,主要负责对A类零件制定工艺,对B类零件指导审核事业部车间制定工艺,对C类零件工艺进行抽查,对外协零件生产方的工艺进行审查,提高产品的工艺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产品研发、试制、工艺、配套、外协、检验等各工作环节的管控流程,配套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编制质量手册,积极向GB/ISO9001标准靠拢并通过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管理有章可行,有据可依,从而使我们质量第一的意识和积极转变的工作态度在可靠的体制和制度的基础上得以长期保持,而不是通过宣传教育运动昙花一现。

4明确质量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各级领导、各环节管理岗位和一线员工,都要制定明确细化的质量责任,明确各自应负担质量职责,制定明细的质量考核、奖惩制度和办法,加强检查与考核,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奖罚必须及时明确,确保制度的刚性权威;要建立长效的质量激励机制,建议设立质量明星榜,及时评选周、月、季、年的质量明星职工,大力宣传并现金奖励,激发职工坚持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要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现场管理水平,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鼓励职工进行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和合理化建议的“五小”活动,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奖励技术能手,积极营造学技术、比质量、创先进、争优质的良好氛围,使每个职工都成为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文4

一、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特别是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1980年3月原国家经委颁发的《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要求我国广大企业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由此指引,中国质协会同国家经委开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巡回演讲,直接参加培训的积极分子近50000人,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骨干队伍。中国质协还在国家经委等单位的支持下,连续6年(1980-1986)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收看电视讲座的人数达**0万人次。与此同时,机械工业部、上海市质量协会等各部门和各省市质协也都广泛深入地开展普及培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在广大职工中得到了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有3000万人次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达标考试。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扩大到工业各部、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和服务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年中国质协受政府经济质量主管部门委托,组织全国质协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截止到**7年底,全国累计有百万名企业员工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培训,超过90万人取得了合格证书。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对促进全民学习应用质量管理知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在我国广大企业中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主要是以企业中的班组为单位,以开展技术创新、降损节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

自1978年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以来,这项活动至今已持续开展了3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制造业发展到服务业,从内地发展到沿海。活动的课题类型也突破了原有的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出现了一些“创新型”课题。截至**7年底,30年来全国累计登记注册的质量管理小组达**0多万个,长年活动跃在生产第一线的质量管理小组近150万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仅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培育了大批人才,塑造了全员参与管理、不断改进的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宝钢的QC小组活动始于1984年,至今已开展20多年,公司QC小组活动年年有进展,仅**6年一年,实施合理化建议89599条,创收12亿元,通过活动产生专利204件(其中发明39件),技术秘密872项,QC小组的普及率和成果率分别达到63.7%和85.2%。

三、贯彻国家质量标准,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认证制度

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落脚点,最终是要提高产品质量。而制定、实施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是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此,1993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进一步明确了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并提出了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的要求。1993年3月15日,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国质量协会,为了落实产品质量法关于“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的要求,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贯彻GB/T19000idt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的通知》。自此,我国广大企业开始积极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贯标认证工作。根据国家认可委员会年报,截至**6年底,我国共有16万余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177443个,通过自愿性产品认证的产品11729个。

上述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后,有效的提高了我国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逐步改变了我国出口商品质次价低的现象,使国家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四、引导我国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模式

日本戴明奖和美国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对实现日本和美国的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仿效这两个奖项,1983年我国政府开始设立国家质量管理奖,由中国质协负责组织实施,从1983年至1991年共有121个企业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并结合国家的重点工作,表彰了一批“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原料药出口质量审计认证体系

长期以来,原料药一直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最重要的出口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随着我国原料药出口的扩张,以及药品市场全球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外市场愈来愈依赖中国的原料药供应的同时,愈来愈多的国外客户开始注重对其中国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审计,纷纷将其供应商纳入其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范畴,建立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质量管理恰恰是我国众多原料药出口企业较为薄弱且不够重视的环节。因此,正确分析国外客户为何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审计,研究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出口的影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能从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内容发现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如何主动去迎接国外客户质量审计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客户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审计的缘由

原料药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成药质量的优劣,并且随着世界各国药品准入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法规的实施,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从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开始注重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而制药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的关系又大多是相对长期的,因此,对原料药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已成为国外客户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原料药客户质量审计就是将原料药供应商纳入本制药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范畴,作为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来进行管理,对其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其供应的原料药质量,并通过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审计评估,确认该原料药供应商的可靠性,是否具备稳定地供应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药能力。

国外制药企业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计包括对其供应商的厂房、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组织机构、生产管理人员、文件记录、质量控制等因素进行审查,确信其具备供应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能力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供应商的审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和再审查评估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来获得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供应商,从而为最终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成品药提供原料药上的保障。

二、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随着这几年我国药品GMP规范的实施、发展和原料药企业对GMP认识的不断加深,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特别是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出口企业,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规范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控制,以顺应国际市场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是很规范,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国外客户的质量审计的认识和准备也不够充分,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国外客户质量审计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关乎企业的原料药出口贸易。下面以江苏某原料生产企业为例:

江苏某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国外某家大型制药企业一直保持着相对长期的供求关系。去年底,国外客户根据自身质量体系管理需要,对这家原料药企业进行质量审计。客户审计的结果是江苏这家原料药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特别是文书工作这一质量管理重要的环节,由于没有完整的可追溯的文件记录,对产品的质量存在着间接的危险隐患,因此,毫无疑问,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与此同时,国外客户立即终止接下来的订单计划,直到该生产企业获得认可为止,再重新予以考虑,甚至考虑退回在进行审计前,该原料药企业最近一批发运的货物。

由此可见,一家规范的国外制药企业,其质量审计非常严格,即使生产企业供应其的原料药一直保持稳定的质量,只要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国外客户就有可能终止对该原料药企业的订单和未来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原料药企业的出口贸易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依赖供应于国外某家大客户的这家国内原料药生产出口企业,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除非是个别特别定制的产品,该制药企业所需要的某种原料药供应可能仅此一家,多数情况下,同一原料药可能有多个供应商可供制药企业选择。原料药的质量直接关乎最终成药的质量,继而影响其疗效及使用的安全性,甚至会危及药品使用者的生命,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已经不再仅从经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考虑,更多的开始将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纳入其中的原因所在。

三、从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内容看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员的配置和系统培训机制

生产企业人员配置及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于整个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规范进行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客户在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考察。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不够规范和重视,有些企业在人员配备方面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也没有配备专人对文件系统进行控制,相关的生产人员也未进行相关规范化的操作培训。

2.文件系统管理记录不够详细和规范

文件系统能在一定深度上反映出一个生产企业质量体系的管理规范化程度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因此,客户审计时对其原料供应商文件系统的检查往往都较为细致,以考核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虽然都有建立本企业生产管理记录文件系统,但大多数企业的文件系统并不是很详细和规范,特别是在SOP现场操作记录方面,例如关键点的控制、偏差处理等。

3.多数企业缺乏有关的认证意识

对于原料药生产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符合GMP,其他还有ISO9000、ISO14000系列标准。不同国家对于该国药品市场准入的规范和要求又有所不同。以目前欧美市场为例,欧美是对原料药管理最为严格也是最大的市场,取得COS证书、通过FDA或取得DMF认证是我国原料药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必经之路,这些要求也成了进入该市场的颇具挑战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这种壁垒只会越来越高。因此,是否通过有关的认证,也成为国外客户在对供应商质量审计时,必然要关注和考核的项目。而我们原料药生产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认证意识,这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4.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弱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中开始普遍推行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并进行ISO14000认证。长期以来,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弱,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并不多,这对我国原料药长期稳定的出口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原料药企业应该要未雨绸缪,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ISO14000的认证,取得拥有国际化的“绿色通行证”来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5.工厂生产清洁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厂生产清洁管理也是供应商在对企业质量审计过程中考核的一个项目,这里的“清洁”不仅有清洁的一般含义,包括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人员的清洁管理,还包括对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及虫害防治的使用制度,以及在防止微生物、微粒污染方面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我国原料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制定清洁管理方面相应的操作规程并进行相应的执行记录。

四、解决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去迎接国外客户质量审计

1.建立完善的员工配置管理和培训体系

首先,从上至下,从管理人员到具体的生产操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图,明确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其次,对相应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岗位操作培训,配置相应合格的人员从事原料药生产、质检等各环节工作。并配备专门人员对相关的文件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2.建立详细和规范的文件系统

现场记录包括现场操作记录、相关日志等,应及时填写,若记录中出现偏差,相关生产管理人员需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及时处理、解决。客户在对文件进行系统检查时,特别是现场审查中,主要关注工艺路线、批次记录、关键点控制、偏差的处理、产品中可能的杂质和污染、是否存在可能的交叉污染、以及清洁管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有详细和明确的记录。

3.积极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

企业应及时了解国外市场原料药的相关准入法规,积极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这样就不会因为认证问题无法出口相关国家,而丢掉订单或者耽误时间,避免这一类非关税壁垒造成的损失。有些认证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例如美国FDA认证,首先要申报DMF,然后从申报DMF到FDA,至少也需要3年的时间。如果通过了FDA检查,那么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抢得市场先机。

4.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原料药生产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发达国家进行“转移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料药的生产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它对环境造成污染,给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甚至潜藏对药品污染问题。企业应从环保角度出发,建立高效的废气净化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做好三废处理工作,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认证,拿到“绿色通行证”,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5.抓好生产清洁管理工作和操作规程的制定

生产企业在应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人员制定相应的清洁管理操作规程的同时,要有相应的清洁执行操作记录以及对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制定相应的使用制度,应保证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等的使用不会对物料产生污染问题,并应加强生产存储区域的虫害防治问题。

据食品商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料药出口已达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要继续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首先,制药企业应从自身质量体系管理方面考虑,构建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次,要考虑当今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外客户必定会越来越注重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审计如何应对。因此,要减少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贸易的影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遵循“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并适时地顺应各国不同市场对原料药的规范化需要,认真地总结客户在质量审计过程提出的意见,不断地自我完善,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原料药的质量,成为稳定可靠的原料药供应商,还能增强企业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对生产管理质量的认识范文6

安全,是我们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身为电力企业的任何一名员工,不论在哪一个部门,处在哪一个环节,都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规程,认真落实安全措施。安全生产与我们息息相关,懂安全知识,抓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精神,电力设计同样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结合自身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心得,我认为设计公司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安全学习,认清设计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设计人员特别是年轻的设计人员中,存在着对安全的认识不够,对安全与设计的关系理解不深入,甚至部分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对安全的学习流于形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参加安全生产年、生产月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严格考试和考核,帮助员工分析认清设计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设计先行的理念,并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中。

二、强化质量意识,促进安全生产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承担电网建设重任的设计者,我们的设计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设计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电网建设乃至国计民生的百年大计,关系到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目标和“四个服务”宗旨能否顺利实现。所以抓好设计质量,既是我们在安全生产中的具体表现和承诺,也是我们坚持不断,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三、客观面对问题,认真查找原因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电网建设的大力投入,电力设计行业任务繁重,设计市场质量问题日趋凸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设计前期工作不细,对地质及地形条件认识不足,导致施工方案不断的变化、房屋和设备基础超深、土方量增加甚至设计方案的改变;各主要专业(土建、电气、线路专业)之间协调配合较差,造成设计遗漏和设计变更,现场施工方案变化;在变电站扩建、改造工程中,现场收资不准确,导致漏列设备而贻误工期、到货设备尺寸偏差;现场勘察不详细,导致铁塔基础设计变更较大;设计规程不熟,造成设计缺陷等。尽管大部分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便得以修正,没有直接酿成安全事故,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因为大大小小的各类设计质量问题,给我们的安全生产埋下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应坚决制止和减少各类质量问题的发生。通过深入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部分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不够。工作中缺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细、实”作风,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在质量上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客观上存在急于求成、工作不细心、工作作风浮躁等现象,工作中往往过分相信经验甚至“感觉”,在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的严格执行上有所弱化。

(二)个别员工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工作缺乏前瞻性、系统性、计划性。现场勘察和收资工作不仔细,对设计的成品没有认真的自校,导致了出手成品和半成品存在大量的问题;有的以工期紧为借口放松了对细节部分的重视;部分校审人员未认真核对,导致一般性图面差错较多。

(三)质量管理机制、制度落实不好。设计人员、专业、部门间缺少协作配合意识,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质量控制、质量管理方面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三个环节”程序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四、对症下药,制定并落实质量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对员工的安全质量和责任意识的教育。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管理工作会、质量问题分析会、规程标准宣贯会等,让员工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到质量与安全、责任三者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安全的保证,设计终身负责制等理念,使其明白作为一名设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能够以更加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精神来对待工作,积极承担起电网建设勘测设计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二)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常言道:“打铁先得自身硬”,要想提高我们的设计质量,就得先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注重和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便是当务之急。在学习培训上,一是动员和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自我充电,自学成才,在干中学、学中干,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本领;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借脑洗脑,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增强本领,着力提高设计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考核逗硬。首先,对企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完善,使各项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加强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我们要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来检查设计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有效规范和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进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抓好设计质量基础管理和过程控制。一是强化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三个环节”质量管理。要求工程项目从开始就认真做好设计和项目管理策划;开展质量检查,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和成品质量抽查;重视设计成品的校核,制定各专业卷册的校核要点,并组织学习,保证设计质量。二是重视基础工作,加大前期工作的力度。在规划和可研阶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保证方案的正确和有效。三是遵循设计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设计周期和人力投入,保证设计质量,降低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