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迷茫、焦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感到“活得没意思”。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心理断乳期”,无法合理排解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又由于对生命的重要性和对死亡理解的淡薄,便极有可能走向不归路。要解决大学生生命发展中面临的这些诸多问题,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人不仅同其它生物一样拥有自然的生命,更具有社会的、超越的价值生命。生命教育是指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最终使人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要认识生命现象,而且要感悟生命境界,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的态度和人道的关怀;生命教育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并充分接纳自己、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和体验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笑对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识生与死的自然过程,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和掌握个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热爱生活;学会感激,学会爱和给予爱,负起生命的责任;开展忧患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知识,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有效地挽救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正确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它承认人生现实不可避免的苦难和逆境,但却敢于正视、勇于超越人生的生存困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挑战,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

我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这被认为是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前奏。2003年,吴甘霖教授出版了《生命智慧--一活出自己的阳光》,此书被誉为吹响了我国“生命教育的世纪号角”。2003年4月,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体现了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吴甘霖教授作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2008年4月,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暨《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编写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就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这己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1]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客观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物质文明得到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享乐之风、个人主义,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等,让大学生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人生观困惑之中。同时,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空前增大。,生命教育。特别是属于“80后”的一代人,被认为是非观念淡薄,价值观念不清,生命观模糊,易受压力影响,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2]

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捍卫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这不仅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

尤其在相续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等大灾难后,需要大批的志愿者去参与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医疗与心理的服务工作。所以,在大学里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也有助于今后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危机事件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抽象剖析对人的本质、人的理想、人生价值和人生准则等方面的剖析来进行的。,生命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抽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于道德知识、价值准则的宣讲,忽视了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淡漠了生命的激情需要,也就淡漠了对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人生命环境的热爱,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导致使他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从而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宽容度。[3]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提升人、完善人,使个体生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教育要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灵魂,强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教育有责任对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人文性、过程性加以关注,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就体现着强烈的贵生重死的生命意识,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不仅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尽情地释放光彩,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当前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率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并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4]让学生有生命觉悟,从而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命质量,敬畏生命、关怀生命。

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所在,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应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满足了学生了解生命的欲望,使之懂得珍惜生命、延长生命,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这正是德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而且德育以生命教育为切入口,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增强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全面进步。,生命教育。[5]

3、大学生个体的主观需要

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作为青春期学生个体,各个方面都没有发育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成熟,精力旺盛,容易冲动,正处在一个极富生气却又极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此阶段为自我同一性危机的阶段,如未顺利度过极容易出现自我角色的混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只有重视生命质量,才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社会栋梁的青年学生个体就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高校中的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虽然也涉及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但不够全面和系统,高校应该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把良好生命意识的培养提升到课堂教学的高度,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因此课堂也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

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在教育方法上应本着创设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体验,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自觉的生命认识。,生命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个人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变,获得生命的成长。[6]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展大学生的求知领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社会实践也不仅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涉及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主动发展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更是心理的精神气质的存在。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重要的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将学校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有机整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真正把握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理解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解决生命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7]

参考文献:

[1]孟献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2]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17

[3]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11

[4]梁晋.生命教育:高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

[5]邱伟光.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兼析非典的德育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3 (6)

[6]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12-16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42-145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2

无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将生命教育纳入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当中,有的幼儿园还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上“生命教育”课,指导家长与孩子如何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

我国幼儿园也进行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华实验幼托分园、杭州市胜利幼儿园、上海闵行区幼儿园等。上海市青浦三原色幼儿园开展的《幼儿园生命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等活动,增加了幼儿阶段生命启蒙教育这一学习内容,探索在幼儿园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策略。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调查了解,以期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帮助。

一、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

幼儿园部分在园幼儿家长,共计237个家庭,其中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教师共16人。

(二)调查内容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3.幼儿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三)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访谈为主。幼儿园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向237名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对个别家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幼儿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态度及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1.幼儿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态度方面,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的差别不大。30%左右的幼儿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到正确地认识和欣赏自己,但大部分幼儿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大部分幼儿的回答是有时能或不能,而这也是家长希望幼儿得到教师引导的一个方面。

2.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的现状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在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方面,小班中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通过语言或行动进行表达,在家长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有52.2%的幼儿能够主动表示关心。此外,有63%以上的幼儿能够尊重长辈与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51.8%的幼儿能够主动向他人问好。可是,在是否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方面,有76.5%的幼儿表示有时候能或不能,这说明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具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行动体现。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的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比较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绝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幼儿家长整体素质比较高,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基础;无关因子的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与家长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家长学历高、工作忙,但是仍然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学历不高或者工作比较轻松,而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过问甚少。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与其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无关,而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对大班6名教师、中班6名教师、小班4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分析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了解。

第二,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了解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范畴理解存在偏颇。笔者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后认为,目前国内幼儿生命教育的大致情况是:①有关生与死的教育。②有关自身健康与安全防护的教育。③有利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④帮助幼儿建立优质生命信念的教育。第五,爱护生命与感恩的教育。

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在表4中所列举出的项目均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但是有的教师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并没有进行选择。这说明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还缺乏了解,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范畴的概念不明确,对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

第四,无关因子的分析。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教师学历高、教龄长,但是对幼儿生命教育知之甚少,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有的教师学历较低、教龄较短,但是却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而与学习培训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整体情况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幼儿无法较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的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行动体现上缺乏技巧。

2.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方法缺乏了解。第二,幼儿园原有课程体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少。第三,实施生命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第四,社会上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但是没有进行整合、开发。第五,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达到保护幼儿生命的目的,释放幼儿生命潜能,开启幼儿生命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对生命的理解作为开展幼儿生命 教育的基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建立美好的生命信念。

2.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幼儿在园的集体教育就能够达到的,教育的实施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幼儿园在了解家长的愿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爱生命”有一定难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能够细化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寻找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教师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开展幼儿生命教育,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生命教育等。通过角色游戏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能够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模拟生活情境,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与人交往,并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54-02

生命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近些年来很多高校所关注的重点教育内容之一。但是,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现状可知,很多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内容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且实施途径过于单一等问题,以至于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为了加深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提高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效,本文就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生命教育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生命教育被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在美国的加州阿南达学校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自此之后,到1976年,美国就有将近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教学领域的认可和肯定,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就已经在美国的中小学实现了基本的普及。

生命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包括从肯定和珍惜个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反思,而且还涉及到了生死尊严和信仰的探讨等等。而高校的生命教育,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高校师生针对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以及生命与关怀和生命与价值等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挖掘自我的生命价值,并最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还应注意生命教育的如下三个特征:首先,生命教育是将学生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起点的;其次,生命教育是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来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的;最后,生命教育是按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只有认识和理解了生命教育的以上三个特征,才能够真正的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2 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

生命教育的价值可以概括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生命教育的自然价值。生命教育的自然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正确、深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之上,尊重生命与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与自然交往中的是非和善恶,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标准,让学生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突破自身较为局限和短浅的视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做出对待自然的正确的方式。

其次是生命教育的个体价值。生命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协调发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存在意识,解决高校学生常见的对自我价值迷茫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保持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学生在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是确保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的前提,也是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概括来说,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具体如下。

3.1 教育理念一致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性,在于两者均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其中,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从学生出发,并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为落脚点,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以及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生命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生存境界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性,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关爱、引导以及提升生命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具体的体现。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从现实的人出发,旨在通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并在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人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去思索人存在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实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和优化。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虽然在实施路径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却都是学生的生命个体,最终都是回归到学生身上,都很好的遵循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两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

3.2 教育内容相容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教育内容的相容,也是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之一。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教育内容的相容,具体指的是,生命教育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生命教育不但能够从生理和伦理两个层面上,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从心理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同样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关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反过来,高校针对学生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作为出发点,并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良好的生命情感,同样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知,生命教育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具有明显的相容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的相容很好的彰显了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契合。

3.3 教育重点相同

生命教育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重点上相同,主要指的是两者对生命关怀意识的重视和关注。

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生命关怀,不单单是意味着对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怀,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所进行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上的引导。而对于生命教育来说,生命关怀的基本理念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的,其不但涉及了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同时还涉及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现实关怀中,生命教育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能够成就自我。而在终极关怀中,生命教育则从个体生命体验中来引导学生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其它的自然界中的生命,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生命的事情。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非常重视和推崇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重点。

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借鉴生命教育,将学生个体作为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例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改变传统的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国家需求为重,学生自身现实生活的需求可有可无的观点,借鉴生命教育的内容,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开发和提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成效。

其次,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在体验中受教育。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关于生命健康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也可以以志愿者行动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实践,据此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教育的目标。

最后,要注意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共同构建关爱生命的立体网络。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应积极的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来共同构建一个关爱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的立体网络,三力合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文霞,陈黎明.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01):1-4.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教给学生成长的道理,而不是局限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生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而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其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已趋于成

熟,而生命意识是当前中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通过语文教育这一平台,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一、语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命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生命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教育当中,应该将生命教育深入的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高中教育的学科当中,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中体会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能够将生命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更能体现出人文性,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做到生命意识的有效融合。在生命活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进行表达,思想、意识、情感都是通过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来体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容易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真谛,让学生体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内涵[1]。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中教育教学当中,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引。对于生命教育而言,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当中,感悟生命美好、表达热爱生命的作品不胜枚举。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经受人生苦难之后,凭借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努力奋斗,终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杰克·伦敦作品《热爱生命》,描述了作者自身的真实经历,在旷野中求生,与狼进行搏斗,充分表达出热爱生命的思想,让读者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透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以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看待生命的态度,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2]。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

(一)阅读学习

在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当中,有着大量的生命教学素材和资源。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从教学当中入手。而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些表达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等作品的阅读学习,认真的审视和解读作品,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生命教育不能直接教会学生热爱生命,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才能有效提升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珍视生命,能够直面逆境,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被吓倒。尊重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热爱生命,充满自信,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阅读学习,从名篇佳作当中去感悟和体味生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3]。

(二)作文训练

在语文教育当中,除了阅读之外,写作同样是生命教育有效渗透的途径。教师围绕生命问题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作文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生命意识也会有所提升。联系生活日常,从生活实践当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生命题材的作文可以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未来的畅想等等,开拓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的心态、想法以及生命意识进行了解,以更好的予以引导。让习作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对自然生物的观察,记录相关生物的生命状态,包括绿色植物和家中动物,从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使生命教育更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三)社会实践

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同样是生命教育的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课外拓展。观看与生命相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参观医院,对生老病死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从中对生命会有更深的感悟。饲养动植物,在悉心照料的过程当中,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联系自身,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4]。

三、结论

充满人文性的高中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具体、生动的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阐述,加深学生的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充分实现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通过阅读学习、作文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理解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朱小会.唱响生命之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2]陶然.高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究[J].才智,2009(16).

[3]侯红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他们的生命、生活和生存都无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现代的学生群体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分别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三个不同年代的学生构成。于是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被这个社会赋予了哪些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洞察到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亦是教师能够与学生真正进行生命交流的一个前提,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能永远会因“代沟”之故被孤独地隔在鸿沟两岸。因为师生之间不能产生共同的话语,更无法互相理解,教师永远会被学生给“out”了。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问题时,首先调查和了解了当今高年级学生对的一般看法和现实态度。笔者从周围的学生中发现,他们对于学生时代是否主张发生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我这个70后的老师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的开放态度。同时从我国2010年第一次的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中得知,有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15~19岁青少年的多次怀孕率高于20~24岁。于是,在现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十分令人担忧的“青春之殇”年代,笔者的课堂如果再大谈自己那传统而又保守的“恋爱期间千万别发生”的观点,那也只能是守旧而又苍白的说教,因为这种观点与学生周围所看到的现象完全不符。因此,笔者在深知试图用自己“不合时宜”的观念去阻止学生发生的愿望很难实现的条件下,通过另辟蹊径发现,清楚的给学生分析以“生命之流”为根基的“情爱”和从“生活之点”所生发的“”间的关系,对所需之“性”与所欲之“性”做出区别才是硬道理,这些理念才是他们恋爱生活中真正稀缺和渴望的引领力量。这些适时而又恰当的理论会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恋爱阶段中的“性”有别于“爱”,会自然而然激发一些学生去反思自身的行为,并且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恋爱行为产生警醒的作用,如此的教育效果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在他们所处时代普遍特征的把握,来自于正视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性,来自于对自己教育对象的了解。换言之,生命教育教师首要的方法在于了解受众生命体的时代共性,这是走进学生群体的一块敲门砖。但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学生虽都会散发着同样的时代气息,但他们却毕竟属于不同的生命体,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所经历人生阅历和成长故事等等又充满着太多的特殊性。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总体把握学生生命时代性的同时必须将其与学生生命的特殊性相结合,这种特殊性不仅包含学生自身内在的特质和个性,还有学生生命体中所内含的本土性和地方性,这是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生命的关键。比如,同为00后的孩子们,城市孩子大多生活在“421”家庭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的是有时似乎还会令他们“心烦”的各种关爱和呵护。而与他们同时代的农村孩子大多数却因为父母出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父母的怀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难得享受的奢侈品。据《2012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显示,7岁以上儿童六成有QQ,两成有iPad,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为“宅童”。而农村同龄儿童的视野与眼界,是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较的,可见学生的生命特征会深受地域、家庭等不同条件的影响。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但要谨记“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因材施教”之法,而且要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到教学实践之中,我们关心的是同样年纪的孩子,却要有着不一样的精神“密度”。唯有如此,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真正全面地欣赏到一个个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那是一份“唯美”,正是教师对这份“唯美”的正视和关爱成为打开每个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二、生命困顿的认知度和把握度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元素为核心的教育,它的切入点在于学生的生命困顿,它的宗旨在于成长生命、超越生命。当生命教育教师步入每个学生的心房时,目睹到的是学生们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有喜悦、有快乐、有郁闷、有惆怅……学生们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他们生活状态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的集中表现,这些给教师们带来的有欣喜,但更有深深的担忧。此时,生命教育教师如果仅仅带着一份对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或许还远远不够。因为“激情”是做好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命教育教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每个内心世界有清楚的认知,尤其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生命困顿,教师要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抑或言,生命教育教师要开展一堂生命教育课一定要清晰地明白自己课堂的主旨是要为学生解决什么样的生命与生活问题,而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自己在课前一定要进行深入而又翔实的分析,一定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给学生“对症下药”,开出“良方”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高年级学生讲授情感问题专题时,笔者首先认识到的是爱情问题已经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一个主要人生困顿,很多学生对于爱情的概念十分模糊,他们在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同时却遭遇着相爱容易相处难,甚至相守更难的痛苦;同时许多大学生们对于“”的开放和轻率也给他们自身留下了人生中难以挥去的伤痛;并且对于失恋与求爱被拒也难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笔者在发现和掌握学生的问题之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探索之中,扪心自问自己有能力将学生这么重要的人生课题分析清楚吗?由于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再加之自己真实的校园恋爱经历促使自己对学生情感困惑的分析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把握度。最终,笔者从学生恋爱的动机不明确;交往方式不恰当;对的轻率;对做“二奶”的宽容;无法承受失恋或被拒之痛五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生命教育教师在备课期间一定要对学生的人生问题进行全面的考量,一定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换位分析,要对自己所讲解的问题吃透,否则正如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所言:“上一堂不成功或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课还不如不上。”的确如此,因为一个生命教育教师自己都没有把课堂所要讲解的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他以何理由去引导学生,又如何去打开学生的心结,到头来也只能是“乱开药”,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是言之,生命教育教师对学生生命困顿的认知度与把握度一定要能够相互结合,这是走进生命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认知生命的多种学理性与实践性相促进

一个生命教育教师在对学生和自己所要分析的问题已经做到了如指掌之后,如何才能将生命的课堂成功进行到底,以为学生达到解惑和促使他们成长之效果呢?这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命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决于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生命的涵养和认知,这种对生命的认知既有学理上的更有在实践层面的。

首先,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深的教育学知识,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学习过许多的教育教学法。因为懂得如何熟练地驾驭整个课堂是能够引领学生生命的一个原始基点,是演绎一个成功课堂的前提,也是成为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具备从一般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能力。

其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受过生死学的熏陶,因为生命教育与生死学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从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来,美国的生命教育实际上是与“死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菲费尔(HermanFeifel)发表《死亡的意义》之后,1963年罗伯特•弗尔顿(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首次开设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傅伟勋先生和孙效智教授对“生命的学问”给予的高度关注,大陆生命教育历经了从段德智先生的“死亡哲学”到郑晓江教授的“生死哲学”的蜕变,这足以显示生命教育课堂是无法离开生死学或生死哲学知识背景的。而只有一个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人之“生”与“死”有了充分学习、理解、思考和感悟等等之后,才有能力去理解和解决学生的生命问题。这种关于生命的知识来自于古人、前辈学者对生死的深层思考,是智慧的、有说服力的,不同于一般人对生活的通识性的感悟。比如笔者在讲授《拨动爱的音符———关于情感问题的生命教育课》时主要借鉴的是郑晓江教授总结的关于“生命与生活的紧张”、“生命二维四重性”原理来分析“情爱”与“”的关系和“生命”的层次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在他们遭受失恋或被对方拒绝时能够更为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这种具有生命学理性的分析会加深学生对生死的理解,会激发学生对自我的生死问题做更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虽然很多学生产生众多的人生困顿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原因,但却与他们长期的心理活动不可分开。因此,生命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心理学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把握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懂得适时适地的去判断学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为和学生之间进行顺利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需要能够采取多种实践活动去提升学生的生命。因为生命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知行合一,这就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通过做游戏、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参观、走近大自然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情怀,但却收获着相同的生命成长感。

四、结语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6

[摘要]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观点与看法,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36位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及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幼儿教师 幼儿园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1-02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宣传生命教育,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