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例6篇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小儿自闭症; 临床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261041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二科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 (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概念是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Kanner1]1938年提出来的,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功能障碍、沟通能力损伤、刻板行为和动作以及兴趣狭窄。约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世界各国报道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在0.02%~0.20%之间,我国在0.028%~0.10%之间,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率为4.5∶1,据估计,国内现有400~1000万左右的患病人数,儿童孤独症患者约有50万2]。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和对人类生殖的控制,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都将增加孤独症发病风险。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比以往有明显增加,在全球的患病率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孤独症已成为一种高发的儿童精神类疾病。

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46例孤独症患儿同时罹患内科疾病的病例,经过精心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年龄12个月~12岁,平均6.7岁;入院前疑为孤独症40例,入院后经医护人员发现确诊26例。同时罹患疾病:支原体肺炎13例、衣原体肺炎8例、孤独症小肠结肠炎7例、食物过敏5例、紫癜性肾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癫痫6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28例炎症性疾病及7例变态反应性疾病病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神经系统疾患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孤独症经综合干预疗法(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及护理干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治愈。

3 护理干预

3.1 加强临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孤独症。

孤独症的预后与治疗干预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孤独症的诊断年龄普遍滞后。国外报道,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平均诊断年龄为3岁或更迟6]。我们发现:18月龄内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已表现突出,且持续存在。如没有社交微笑,缺乏目光对视,对环境反应淡漠,很难用声音、动作、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叫其名字没有反应、对别人的讲话不感兴趣、对父母无依恋等。语言发育落后:如4~5个月仍然不会咿呀作语、7~8个月仍然不会喊爸爸、妈妈;兴趣行为异常:如对玩具不感兴趣、刻板动作如头撞墙等。与文献报道一致7]。由于家长不能识别上述异常表现为社交障碍,直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典型的语言交流障碍及兴趣行为异常才得以确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异常表现,及早请心理医师、儿童保健医师、儿科医师协作,及早诊断孤独症,并及早干预以其良好的预后。对于疑似病例我们应用发育标准及诊断的精神检查(Developmental dimensional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及2岁以内孤独症筛查表(Screening test for autism in twoyearolds)/孤独症幼儿检查表(Checklist for autism in young children)/学语前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Prelinguistic autism diagnosis observation schedule)确诊。对于有孤独症异常表现的患儿,尤其是具有孤独症高危因素(围产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遗传因素、儿童气质为难养型等)的儿童更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

为提高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我们建议从以下多个环节开展工作:①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家长育儿常识,了解婴幼儿的正常心理行为发育过程及儿童孤独症知识;②提高临床儿科护士、儿童保健医师及儿科医师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③广泛开展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如通过18月龄内婴幼儿异常表现的调查早期识别孤独症。

3.2 语言功能缺陷的护理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突出的症状之一。患儿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无主动或交流性语言,而一些模仿、刻板语言较多,常常喃喃自语,不知所云。严重病例始终无语言出现或曾有语言出现的倒退。针对语言功能缺陷,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①专人护理,以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为主。②对视练习,追视练习:对视是语言训练的前提,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不会主动对视,当他不注意训练者的目光时,训练者可以主动追视他的目光,重新吸引他的注意力,把他的目光找回来。③口型模仿,如:抿嘴、吹气、吸气、打“哇哇”、发“啊”的音、叫名字“哎”等。④有节奏地拍手唱歌,说儿歌做游戏。⑤视听综合刺激来促进语言的发育。要利用图片与情景模拟等视觉提示增进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利用与患儿相处的每一个机会,尽量多与他们说话。多跟孩子说话,并不意味着喋喋不休,而是要根据孩子现有的语言水平,把握“精确、提高”的原则。“精确”就是要使说出的语言在孩子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如果孩子只能听懂2~3个字的词语,对他说的语句就不要过长。“提高”指在做到了精确的基础上尝试说出比他能听懂的字词稍多一点的句子,目的是逐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注意这些语句一定不能过长。“代说”和“诱说”等辅助提示相结合:在辅助孤独症患儿说话时,把孩子该说的话代替他说出来,然后让他重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⑥训练护理中运用奖励制度,使患儿语言发育有所进展,能够配合治疗。

3.3 药物护理

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但以下药物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并有利于综合治疗的进行。具体包括:

•抗精神病药:可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稳定患儿情绪;改善孤僻、退缩行为,使患儿活跃、言语量增多,并改善情绪。如利培酮,注意副作用:体重增加、嗜睡和高血糖;剂量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

•抗抑郁药(奥氮平、齐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该类药可改善该症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患儿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注意副作用:增加体重、镇静等。

•中枢兴奋药或可乐定及其他:适用于伴有注意障碍及多动症状的患儿。其他如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维生素B6和镁剂亦可酌情使用。

3.4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我们对23例患儿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经过高压氧治疗的患儿在动机、语言机能认识方面能得到改善。我们采用1.5个大气压100%氧浓度或1.3大气层24%氧浓度,2 h/次,隔日一次。

高压氧治疗一定有患儿最熟悉的家属陪同。升压时,速度应先慢后快。要密切观察,如发现患儿哭闹或用手抓耳等异常情况,提示患儿可能有耳痛不适,应放慢升压速度,并指导家属给患儿喂奶、饮水或吃糖果等,以促进咽鼓管口的开张,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升压,防止中耳气压伤。稳压过程中,可给予进食糖果、饮料、牛奶等以安抚患儿情绪;同时可以播放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儿童音乐或故事录音,或家属为其讲故事来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减压时应注意患儿病情变化,减压速度宜慢。

3.5 感觉统合疗法的护理

感觉统合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皮肤和前庭系统提高机体唤醒水平,由此促进机体和神经系统各项能力的发展;

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滑梯、趴地推球、走S型平衡木、羊角球、蹦蹦圆筒吊缆、插棍、俯仰卧大笼球训练、球池游戏、玩橡皮泥、秋千、踩踏石、独脚凳、滚筒、平衡踩踏车、摇滚跷跷板、彩虹隧道等游戏设施对患儿进行训练。训练计划安排技巧:训练难度由简单到复杂、动静结合、平面和立体运动相结合。根据我们的观察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在医院进行,也可以在家庭中创造条件进行。

在感觉统合疗法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护士对患儿要亲切,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其克服胆怯心理,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二是训练中使患儿感到快乐,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三是患儿在训练中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四是使患儿的整个机体各部分运动协调、统一和平衡,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计划能力。

4 小结

对于孤独症患儿同时罹患小儿内科疾病,在积极治疗躯体疾病时要采取可能的治疗护理措施早期干预孤独症。密切观察具有高危因素小儿的异常表现,利用量表及问卷早期发现诊断孤独症。对孤独症患儿采取综合干预疗法(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有一定的疗效。患儿出院后,护士还应与家长保持联系继续指导治疗护理。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甚至终生的,为了配合做好以上的教育和治疗,父母亲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里不平衡状况,并妥善处理患儿的教育与父母工作生活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患儿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记录患儿发育行为和治疗效果。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5 讨论

孤独症病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学(孤独症患儿脆性X染色体阳性)、母孕期不良因素(明显偏爱甜食、肉类食品;长期睡眠缺乏;经常与有毒物质接触)、围生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早产、过期产、难产、缺氧窒息史)、脑气质性疾病导致脑功能与结构异常(脑室扩大、小脑发育不良、局部脑组织软化、癫痫),神经生化、免疫功能失调、婴儿期广泛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损害了免疫系统有关3]。孤独症患儿由于先天缺陷、神经免疫等异常,常常存在共患病及对许多疾病易患性增加。孤独症患儿常见的共患病有癫痫、脑性瘫痪、神经性厌食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许多研究4,5]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孤独症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孤独症患儿炎症性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如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肠道细菌感染尤其是梭状芽孢杆菌、孤独症小肠结肠炎(Autistic enterocolitis)、牙龈炎、牙斑及其他口腔疾病;常有变态反应病史或变态反应发病率增高,其常见的过敏原为食物。对于孤独症实行综合干预疗法及护理干预均有明显的改善或治愈,应加强临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加强健康指导,增强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Kolvin, I. Studies in childhood psychoses: I.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1, 118:381384.

[2] 攀越波,揭晓铎.孤独症患病率回顾.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39430.

[3] 陈国力,经承学.孤独症病因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3):220221.

[4] Grigorenko EL, Han SS, Yrigollen CM, et al.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ediatrics, 2008, 122: 438445.

[5] Croen LA, Matevia M, Yoshida CK, et al. Maternal Rh D status, antiD immune globulin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8, 199: 234236.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2

ASD既包括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以及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ASD 确诊方式为:儿童、青年或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符合ICD-10或者 DSM-IV的诊断标准,并且造成明显的功能损害。

核心症状一般早在童年时期有所表现,特别是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比如上幼儿园、小学等。据统计,超过1%的儿童患有ASD,这种疾病会纠缠患者一生,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

一经诊断,患者及其家庭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但同时也能因为后续的关怀治疗而收获极大的欣慰,并对患者的人生历程产生积极的纠正作用。为此,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基于最优研究证据制定了此篇指南,为ASD患者的识别、转诊及诊断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识别

地方应该建立起孤独症多机构组织,综合来自儿童健康与精神健康服务、教育、社会关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家长、护工服务用户以及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并且应该确立一位总负责人。

该组织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培训促进组织对ASD症状、体征的早期发现;确保相关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该途径提供有效的诊断;使青年患者在确诊之后能得到后续的治疗服务;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指南为非专业人士识别ASD提出建议:警惕儿童的发育或行为问题,但不要忽略其他可能的疾病;谨慎对待患者或其家人发现的发育或者行为问题;重视同行建议;指南中描述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并不可能全部涵盖;异常的症状、体征应该是贯穿患者整个发育过程的,但早期常常会被忽视;细心甄别被掩盖的 ASD,比如智力障碍、口头逞能、过往阴性诊断结果;注意文化差别,关注患者对母语的理解与运用;重视心理疏导。 转诊

注意观察儿童或青少年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发作场所、对患者和家人的影响以及ASD易感因素。3岁以下幼儿出现语言或者社交能力退化时,直接将患者引荐给ASD 团队,而对于3岁以上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上述表现或者出现运动功能退化的任何年龄的患者,则需要首先引荐给儿科医生或者儿科神经医生。应该对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或体征,但仍有较高患病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观察监测,并且考虑其他患病可能。

ASD 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同胞患有ASD;有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或功能异常的先天缺陷,包括脑瘫;胎龄小于 35 周的早产儿;父母有精神分裂样精神病或情感障碍;母亲妊娠期间服用丙戊酸钠;智力障碍;新生儿脑病或者癫痫性脑病,包括婴儿痉挛;染色体病,例如脆X综合征;肌营养不良;神经纤维瘤病;结节硬化病。

ASD团队首先要明确患者是否需要进行ASD诊断性评估和(或)其他替代性评估:对于3岁以下出现语言或社交能力退化的患者直接进行ASD诊断性评估,而对3岁以上出现上述表现或任何年龄的运动功能退化的患者则需要转诊至儿科医生,必要时可转回ASD团队。指南强调,信息采集过程需要各部门的有效配合,避免重复采集。 诊断性评估

在患者被引荐的三个月内开始ASD诊断性评估,并为每位患者配一名病例协调员,其主要职能是作为 ASD 团队代表与患者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安排患者就诊的具体事宜。ASD 的诊断性评估中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详细询问患者及监护人的相关信息以及主诉。

(2)详细询问儿童或青年的家庭生活、教育以及社会经历。

(3)询问患者发育史,特别关注符合ICD-10和DSM-IV诊断标准的发育与行为特征。

(4)通过互动与观察评估患者社会与交流技能和行为,特别关注符合ICD-10和DSM-IV诊断标准的特征。

(5)患者产前、围产期就医史,家族史以及既往和现在的健康状况。

(6)体格检查,特别注意检查是否患有结节硬化病和神经纤维瘤病、自残或虐待、巨脑儿或小脑儿。

(7)进行鉴别诊断。

(8)检查系统性评估共病,如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精神和行为异常、发育退化和其他。

(9)建立一份涵盖患者体力、技能、损伤和需求的档案,可以用来制定基于需求的管理方案。

(10)就评估结果与患者监护人进行沟通,必要时告知患者本人。

指南建议,充分利用所有来源的信息,根据ICD-10和DSM-IV标准,进行临床判断。不要单独依赖任何一项ASD特异性诊断性工具来确诊。如果评估之后还存在诊断不确定性,需要定期随访,以获取最新信息。必要时需要考虑将患者引荐给上级ASD治疗团队。

不要循规蹈矩地去做任何医学调查来作为ASD诊断性评估的一部分。如果有特殊的变异表型、先天畸形和(或)智障的证据,要考虑基因测试;如果可疑癫痫,考虑做脑电图。但考虑以上这些检查要在个体的情况下,基于身体检查、临床判断和患者的个人资料。

交流 ASD 诊断性评估的结果,在ASD诊断性评估之后,要与患者家长或监护人,如果合适的话,与患者,敏感地、亲自而且无延误地讨论诊断结果,包括个人资料,要解释什么是 ASD,以及ASD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发育和能力。此过程需要医护人员表现出良好的医德医风。 干预

对ASD核心特征的特异性干预措施

心理社会干预是对ASD核心症状的干预,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监护人与患者进行基于游戏的互动,以促进儿童或青年的交流技能。但是,对ASD核心症状的干预不宜采用抗抑郁、抗惊厥、抗精神病以及排除饮食等措施。

挑战的干预

先评估会促进患者出现挑战的因素,比如沟通困难、精神共病、环境因素等,然后与患者本人及监护人一同制定关怀计划,并排除以上干扰因素。一旦患者出现挑战,积极排除现存的刺激因素,改善关怀计划,如果仍不见效,则需考虑咨询上级医师意见并进行多方面回顾分析。

如果患者没有精神共病,那么心理社会干预就应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包括:清晰定位靶行为;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为最终目标;评估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明确的干预策略时需要结合患者发育水平和共病;特化的时间尺度来实现干预目标;干预前后都需要对靶行为进行评估;干预措施应该涵盖患者的各种生活环境;在如何贯彻干预措施方面,监护人与医师需要达成共识。

如果心理社会干预或者其他措施不足以控制患者的挑战,就需要考虑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由儿科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监测。

生活技能干预

为儿童或青年的管理策略提供支持,促进其生活、工作和参与娱乐活动的能力发展。

共病的干预

为存在语言和认知能力的焦虑ASD患者提供CBT干预,可以考虑集体或个人CBT疗法。患者出现睡眠问题时,需要评估其睡眠规律、质量、环境因素以及影响,与监护人协作排除干扰因素确保患者足够的睡眠时间,并注意诊断是否有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非必要情况下,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解决患者睡眠问题。

干预措施的禁忌

不要采用神经反馈来管理ASD患者的语言问题;不要采用听觉整合训练来管理ASD患者的语言问题;不要用ω-3脂肪酸管理ASD患者的睡眠问题;不要用分泌素、螯合疗法和高压氧疗法管理 ASD 患者。

过渡到成年人健康服务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G764、R74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298-04

1 复原力的概念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传播,复原力(resilience)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热点。Anthony(1974)发现出生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困境中,但仍能够健康适应的现象,提出适应良好儿童(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的概念,由此学术界开始关注个体良好适应、应对和抗压力等复原力因素的探讨[1]。美国心理学会(APA)将复原力定义为:“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2]。尽管学者们对复原力到底是能力,还是过程或结果还存在争议,但复原力的提出开启了应激相关研究的新视野。

近年来,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面临着特殊压力情境,其心理健康与适应状况、应对方式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复原力等问题已引起应激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始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父母良好适应和复原力建构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国外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相关研究,阐述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内涵、研究现状及其对心理援助的临床意义,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相关临床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 孤独症患儿父母所遭遇的冲击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期障碍,DSM-IV-TR将其特征描述为社交功能损伤、沟通能力损伤以及存在刻板的行为、兴趣和动作[3]。世界各国报道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为0.02%~0.20%[4];我国在0.028%~0.10%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5]。由于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行为困难、认知损伤、沟通能力缺乏、社交技能缺乏等问题,患儿的父母连续不断地面临各种持续性的应激[6],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患儿父母自身也成为一种“隐形的病患”。

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父母所承受的压力显著高于非残疾儿童父母[7]和其他残疾儿童的父母[6,7];他们比其他父母更易出现抑郁、婚姻问题、社会隔绝等引发的不良健康结果的表现[7]。患儿严重的行为障碍、父母沉重的照料负担都令孤独症儿童父母经历着“慢性悲痛”状态,感情痛苦和对孩子需要特殊照顾的忠实责任交织在一起,成为抚养残疾儿童的典型反应[8]。

有研究对侵袭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危机因子进行了考察,主要探讨了诊断、教养压力、孩子的行为问题等因素对父母的影响。Hutton和Caron总结出孤独症患儿家庭通常遇到的困扰包括:没时间娱乐或度假、事先计划需求、婚姻压力、父母没有闲暇时间、孩子缺少朋友、母亲工作受到影响、为安全而担忧等[9]。Gray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孩子,随着患儿照料需求的日益增长,父母的职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中职业问题对于患儿母亲的影响尤其突出[10]。患儿母亲更多地承担照料责任,也成为母亲比父亲所受影响更大的原因[6]。

然而,虽然孤独症患儿父母长期处于各种压力事件中,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在逆境面前一蹶不振。有些父母通过调整适应,发展出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家庭走向正向目标、并使自己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同样处在危机之中,为什么有些父母能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发挥较好的教养功能;有些父母却适应不良,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无法承担照料责任?其重要原因如同Higgins(1994)的观点:在合适的内在环境或外在环境因素的支持下,个体本身会从逆境中显露复原力去克服困境或压力而恢复平衡[11]。复原力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够在重大创伤和应激之后得以恢复,而且个体能在挫折后获得成长和新生。

3 孤独症儿童父母复原力研究现状

3.1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及其保护因子 国外研究者通过对孤独症家庭的个案追踪和质化分析研究,发现父母具有的许多正向特质对缓和危机冲击、调节压力、健康适应具有积极作用。孤独症患儿父母表现出乐观、幽默的个性有助于个体复原,把孩子当作英雄人物、“生活的老师”,将孤独症视为能够且即将克服的挑战,把抚养孩子看成再次评价自己生活、增强信仰的机会;在逆境中看到积极、看到孩子的进步、接受孩子的情况、满意孩子的成就均具有积极作用[12]。Schuntermann等人发现,孩子的成绩促进了父母个体内在的积极转变;孩子表现出的目光接触、功能性语言等社交互动令父母兴奋不已;当孩子表现出理解他人时,父母看到了希望和期待的曙光[8]。

也有研究者阐明信念和目标的强大作用,他们认为虽然父母发展出来的应对策略如社会退缩或利用治疗服务,对孤独症患儿的作用不大;但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孩子的不正常,过着成功且有回报、有价值的生活[9];许多家庭为了积极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确立了成功应对孩子、维护家庭支持等重要目标[8]。孤独症患儿父母的积极应对方式包括洞察与接受、寻求支持、表达情感等[8],父母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尽可能兼顾患儿特殊需求和自身个人兴趣两个方面,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

此外,爱与希望是支撑孤独症患儿父母的重要力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父母都对自己的孤独症孩子充满爱和希望[9];大部分父母在照料患儿的复杂历程中产生快乐和满足感[12]。

3.2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外在资源 有些学者对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外在资源进行了考察,证实家庭关系、社会支持、治疗服务机构的帮助对于促进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具有积极作用。家庭的和睦、家人之间情感的连结、支持、温暖和关怀等有助于个体复原。一些研究者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婚姻关系因患儿而有所加强,父母的离婚率比正常家庭更低[6]。家庭中其他孩子对孤独症的理解和支持,缓解了父母的压力[10]。Gray发现患儿父母的双亲和兄弟姐妹、朋友和同事等组成了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虽然社会支持系统很少直接照顾患儿,但他们对孤独症的接受和对家庭的支持对父母帮助很大[10]。求助于治疗服务机构是孤独症家庭主要的应对方式,各种治疗服务机构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是父母最强大的支持[9]。经过调查,大多数孤独症家庭往往同时求助于不同的机构、接受不同的服务[9,12];其中参加支持小组,加强了父母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有利于获得更多有用信息[9]。许多父母还在因特网上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他们想以此来支持、帮助其他孤独症家庭克服困难,共同面对挑战[12]。

4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研究者常常根据强调重点的不同而从不同角度探讨复原力。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有下列三个方面:

4.1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表现为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指的是个体认知的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父母具有的良好性格、合理认知、内控归因、信念、乐观、幽默感、快乐与满足感、感恩、、问题应对能力等特质[7-9,12],构成了他们自身复原力的保护因子(protect factor)。这些保护因子协同作用,调节并减缓危机因子对个体的影响,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降低或成功适应增加[13]。例如,乐观态度是复原力的重要认知因素。很多患儿父母乐观地看待困难和孩子,并对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12]。一位父母在网上诗意地形容道:“与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一起生活如同一次远行,途中满是高山和河谷、成功与失败。这个旅程没有终点,过程中伴随着蜿蜒和转弯、充满生机、快乐……通常还有悲伤。”[12] 依照美国著名应激心理学家Larzarus所言,人的应激成效不取决于应激的大小,而取决于对应激的评估[14],也就是说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对压力的看法。所以严重孤独症的患儿家庭,可能在日常活动中经历困难,但这些困难却持有积极的意义。

4.2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运作是一个调适修补的历程[15] 当患儿父母面临来自环境和自身的各种压力或困境时,复原力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作用,个体透过自我解释经验去激发潜能,促使个体恢复能力来适应情境互动的需求,而不会造成崩溃[13]。每个人都具有主动适应和自我调整的本能[2],都具有克服逆境的复原力特质,只不过只有当个体面临创伤或挫折时复原力才展露出来。孤独症患儿父母在压力的威胁下有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应激状况,例如维持社会支持的行动减少、自尊水平下降、心理稳定性降低、应对能力不足、无能感增加等[7],但是父母自身具有的保护因子也被调动起来用以对抗各种危机[16]。所以,虽然孤独症患儿父母面临着各种危险性因素,然而危险性因素未必导致个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它仅仅增加了适应不良出现的可能性而已。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否达到复原力状态,关键取决于危险和保护因子之间的抗衡[17]。

4.3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的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幸福的目标 患儿父母在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的各种潜能,运用内外资源积极适应,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在于有利于个体生存,得到最大利益[2]。研究发现,在应对困境的适应过程中,孤独症患儿家庭朝向良性发展,表现出诸多积极的适应结果,其中积极的结果包括家庭和谐度提高、参与卷入度增强、家庭成员获得个人成长[8]。随着时间的变化,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越来越小,对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期望值的降低,发展出了更多成功应对的方式[10]。

此外,孤独症患儿父母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外在资源是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学者们在探讨青少年个体复原力时,认为其外在保护因子是家庭、学校、社区或同伴等环境中具有的促进个体成功适应与复原并改善不良适应的因素[13]。但对于孤独症患儿父母这一特殊群体,促使其健康复原的重要因素除孩子的进步外,还有家庭和谐,亲朋好友的支持,治疗服务机构的帮助。这些外在资源与父母内在保护因子交互作用从而发挥复原的效果。因此,提高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的最佳匹配[2]。

5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与心理援助

孤独症患儿父母遭受着诊断所致的“急性痛苦”和照料负担带来的“慢性悲痛”[8]。他们为此痛哭、惊讶、大难临头,绝望、愤怒、怀疑,一些患儿父母甚至把接到诊断的那天誉为生活被永久改变的“生命的分界线”[12]。因而,对患儿父母实施心理援助、提高其适应能力,无论对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是对患儿的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严重疾患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患儿父母的压力和心理问题,而对父母积极心理成分和复原力的探讨较少。针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援助计划也已悄然启动,不过,当前的心理援助工作大多是非心理学专业人士(医生和护士)以非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方式(讲解疾病知识、劝解安慰)进行,其作用十分有限。所以专业人士的介入,对患者及其亲属实施正规的心理辅导紧急而且必要。不仅如此,心理援助工作还应重视和关注创伤者的积极成分、挖掘其自身的复原力要素。因为心理咨询如果忽略一个人正向、积极的能力与特质以及增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动力过程所带来的能量,似乎无助于个案行为困扰的改变[18]。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国外研究者正经历从原来只关注压力、缺陷和疾病到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点和潜能的转变[19]。复原力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培训、心理咨询、疾病护理、公共卫生等领域[2]。复原力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探索个体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复原力导向的心理治疗能达到发展优势潜能、预防行为障碍的目的[20]。美国有研究证明,对复原力知识的了解、自信和希望对艾滋病预防起了积极作用;很多家庭环境中充满精神疾患、酗酒、虐待和犯罪的孩子长大之后非常具有复原力能力[18]。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会在提供紧急援助和人道扶持时也利用复原力干预法帮助人们抵抗挫折和灾难;西方国家的一些社区组织在传染病爆发、经济萧条等恶性事件后,也开始关注复原力在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2]。可见,复原力的研究对于实施心理援助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援助的目的绝非仅是消除症状,而应是积极地建立健康的个人保护机制即复原力。每个人都具有复原力潜质,心理援助只需去挖掘和提高个体的复原力,并试图在更高层次上整合新的复原力。台湾学者朱森楠认为:“促进复原力的介入计划,主要在提供关键事件以促进个体内外保护因子的产生或发挥作用。关键事件是能引发个体重新知觉讯息、察觉讯息的新的意义,促使个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认知,形成新的目标阶层,引发新的行动力[13]。”复原力取向的治疗,主要运用语言的作用从一个新的视角强调个案的正向的积极的能力和特质,常用的策略有发现和利用来访者现在的力量和资源、尽可能给予赞扬和鼓励等。这些方法,包括叙事疗法(White & Epston,1990)和焦点解决疗法(de Shazer,1988)。它们反对咨询师依据DSM-IV的诊断标准来分析来访者的病理与问题,倡导咨询目标应该是协助个体增进保护机制、建构复原力,提升其自我效能[1]。例如焦点治疗理论假设“任何个案自己都是问题解决的专家,任何解决问题的资源都存在于个案身上”,从而使用正向语言使个案产生正向情绪、正向经验,以焦点解决导向的介入技术使个案对自己问题情境的知觉、看法、思考和感受都能有所改变[20]。焦点解决治疗认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比解决个人旧有的问题更能够增加个人良好的生活适应力[20]。”

因此向孤独症患儿父母提供的心理援助措施,应让个体的自我效能发挥功能,能促使其自我复原。这种复原力能促使患儿父母改变对困境的认知,激发自己的动机,创造更多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来整合自己,形成较高的复原力量。

6 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研究前景

复原力理论在受创家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将成为家庭应激相关理论与研究的热点。因此,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复原力研究不仅对国内复原力的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研究扩展了复原力研究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复原力研究和整个应激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具有开拓意义。另一方面,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深入研究为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孤独症患儿父母复原力的研究对个体发展积极保护因子的关注能启发心理咨询师和危机干预者帮助危机中的个体聚焦其个人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指出其弱点和不足[18]。

参考文献

1 周碧岚. 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求索, 2004 (10): 132-134.

2 于肖楠, 张建新.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5): 658-665.

3 Durand VM, Barlow DH, 著. 张宁,等,译. 异常心理学基础. 第三版.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29-531.

4 张建娜.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国医刊, 2005, 40 (4): 5-7.

5 祝春霞. 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现状. 贵州医药, 2005, 29 (11): 1055-1057.

6 Rodrigue JR, Morgan SB, Geffken G. Families of Autistic Childre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Mother. J Clin Child Psychol, 1990, 19 (4): 371-379.

7 Michael E, Burbine T, Bowers CA, et al. Moderators of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mmunity Ment Health J, 2001, 37 (1): 39-52.

8 Schuntermann P.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and parental adaptation: Previewing and reviewing atypical development with parents in child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Harvard Rev Psychiatry, 2002, 10 (1): 16-27.

9 Hutton AM, Caron SL. Experiences of Families With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Rural New England. Focus on Autism Other Dev Disabil, 2005, 20 (3): 180-189.

10 Gray DE. Ten years 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 IntellectDev Disabil, 2002, 27 (3): 215-222.

11 Higgins DJ, McCabe MP.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d family violence toadjustment: toward an integrated risk-sequelae model. J Sex Res, 1994, 31 (4): 255-266.

12 Fleischmann A. Narrative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by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What Do They Reveal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Focus on Autism Other Dev Disabil, 2004, 19 (1): 35-43.

13 朱森楠. 一位国中中辍复学生的复原力及相关因素之探讨研究. 台湾: 新竹县教育研究集刊, 2002, 12: 171-202.

14 Lazarus RS.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 穆扬. 著. 恢复力.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05. 6-10.

16 Richardson G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 Clin Psychol, 2002, 58 (3): 307-321.

17 Luthar SS, Cicchetti D, Bec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 2000, 71 (3): 543-562.

18 刘取芝, 吴远. 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 (2): 111-115.

19 Ollson CA, Bond L, Burns JM, et al.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J Adoles, 2003, 26: 1-11.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4

一、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自闭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也被称作孤独症典型的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缺失、情感交流障碍,具体表现为难以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力低下,兴趣和行为活动单调、重复、机械等,这导致他们与正常人出现了明显的区别,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闭症的发病率较高,患儿数量也非常之多,为此联合国还将每年的4月2日设为了“世界自闭症日”,以呼吁人们关爱自闭症群体。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自闭症患者人数已经突破一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儿童,因此如何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就成为了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

传统思想理念认为对自闭症这类的特殊儿童群体,应当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但这会使得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被进一步的隔离开,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治疗、学习与成长发展。融合教育与此相反,它倡导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为特殊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安置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走出生活隔离,尝试融入正常的社会群体、社会环境,这对他们的治疗、学习与成长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有助于他们回归社会主流,所以对自闭症儿童推行融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我们需要认识到,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推行与实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以提高教育成效。

二、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推行措施

(一)家长方面

作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学习、玩耍和成长,但是在具体的家庭教育措施上,则需要进行改进与调整。例如,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要了解融合教育(这需要政府、学校进行对应的宣教工作),认清融合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上和融合教育的思想理念保持一致,要在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接受的情况下,让他们多与外在的社会环境进行接触,例如家长自己可以多与子女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鼓励他们外出玩耍,帮助他们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等等,同时要对子女加强能力培养,如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等等,为子女能够尽可能融入正常社会群体奠定基础。对于子女将进入正常学校、正常班级进行学习的情况,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不要过度保护,认为子女可能在学校中受歧视、受欺负而放弃学校教育,这反而不利于子女的成长,而是要对子女有信心,并且要鼓励子女、帮助子女习惯学习班级生活[1]。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方面必须要完全的接受自闭症儿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用爱心来对待自闭症儿童。为此,一方面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另一方还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要爱护他们,不能欺负他们”,而是要从实际的行为上表现出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让普通学生能够以此为榜样,照学照做,关爱自闭症同学。为了消除普通学生和自闭症儿童之间的隔阂,教师必须要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可以播放类似于《质数的孤独》、《自闭历程》、《我叫山姆》、《雨人》、《海洋天堂》等关注特殊群体的电影,让普通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去了解自闭症儿童,让他们知道自闭症儿童其实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区别,反而可能更敏感、更聪明,或是让普通学生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闪光点,经常性的对自闭症儿童做出表扬让普通学生学会欣赏自闭症儿童,树立起普通学生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观念,完全的接受自闭症儿童[2]。

其次,学校要完善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方式,一方面要提升融合班级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融合班级教师进修学习,以研究形式进行融合教育,提升融合班级教师的职业素养,激发融合班级教师的教育信心,帮助其更有针对性地教育自闭症儿童,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化的融合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对于融合班级的教师应给予一定奖励,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难免会给正常的课堂秩序带来影响,从而增加融合班级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量,同时还会使融合班级教师产生压抑等消极情绪。所以,学校应该将融合班级教师的付出与待遇相匹配,争取融合班级教师与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有同等的待遇。

(三)政府方面

政府应当从法律法规方面来推进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完善《义务教育法》,尽快提出《义务教育法》修订补充条款,明确将自闭症儿童定为法定特殊教育对象,将自闭症儿童纳入义务教育法系列。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入学教育方面,利用国家各种支持政策,解决入学难的问题,确保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资金充足,将自闭症学生教育补贴纳入政府教育补贴计划。并出台《特殊教育法》,规定特殊儿童不仅可以与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且还可以获得由政府提供的交通、午餐等免费服务。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制定平等对待自闭症学生的方案,强调对自闭症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原则,对其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的评估等做出相应的调整[3]。

(四)社会方面

融合教育既要让自闭症儿童融入到正常的学校和班级中,同时还要让自闭症儿童融入到正常的社会中,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要加入到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中来。例如,政府和学校要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正确认识,并呼吁他们关爱自闭症儿童,接受自闭症儿童。或是鼓励发展民间的自闭症儿童关爱保护组织,开展各种自闭症儿童社会活动,让自闭症儿童能够有机会真正的走进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社会,并逐渐的融入社会。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6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1]。近年来,白血病的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对儿童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白血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等因素,患者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本病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已得到明显提高,但用药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儿童白血病人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在心理护理中应针对其特点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本文拟在分析儿童白血病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护理措施,以求教于学界。

1儿童病人的心理特征

患者的心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客观、准确、全面,才能有助于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3]。儿童病人最重要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注意力转移较快,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儿的活动自由,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使他们哭闹、烦恼、不安甚至忧郁等。如果长时间住院治疗,还容易引发孤独、恐惧等心理。一般说来儿童病后常有以下心理反应:首先是惶恐不安。一般而言,儿童对疾病和住院缺乏认识,毫无思想准备。一旦离开亲人和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一切都很新鲜,感到好奇而又莫名其妙。初次到医院的小孩,面对陌生的戴大口罩的护士阿姨、来来往往的人、穿白大褂的医生,常常会被吓得大哭。而亮闪闪的针头、苦苦的药水等更会使他们感到紧张、不安。年龄稍大的儿童会有一些医疗常识,心智稍微成熟,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但往往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其次,出现反抗也是儿童病人常见的特征。有的儿童为抗拒吃药打针和住院治疗,会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有的会乘人不备而逃跑,有的甚至对父母强迫自己住院治疗感到怨恨,拒绝与医生护士合作,对父母的探视也不表示亲近。

2儿童白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2.1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这里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分为3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婴儿期的儿童是建立母子感情的关键时期,母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时的儿童需要人身体的接触和抚摸,父母在小儿患病期间陪伴在旁边能极大地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幼儿期的儿童心智稍成熟,护士尽可能多的对他们轻拍、抚摸,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搂抱、亲吻,这样可使小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消除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学龄儿童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当获悉自己的病情和预后情况时会产生绝望、悲观情绪,甚至拒绝治疗。这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本病并不是不治之症,有许多白血病患者已经战胜疾病,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介绍他们认识一些存活时间较长的白血病患者,促进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鼓励。并向他们宣传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将会被治愈,给他们带来希望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首先,诊断期。诊断期的患儿和家长迫切地想知道病情的诊断结果,特别是患儿家长一旦得知“血癌”的诊断结果,心理变化大而强烈。此时护理人员应多到床前巡视,提供必要的帮助,态度要温和,使病人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其次,治疗期。目前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化疗会引起强烈的副反应,如恶心、频繁呕吐等,常使患者对化疗产生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需要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应及时耐心地提供有关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方面的动态信息,鼓励患者家属正确面对现实,应用积极应对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走出恐惧、烦恼的漩涡[4]。在治疗过程中护士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技术进行操作,树立良好的形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耐心地启发和引导患者主动配合化疗。第三,病情好转和反复期。这个时期患儿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治疗,对病情有了一些认识,情绪波动较大。不论是在病情好转期还是在波动期,都应该针对儿童心理做好思想工作,语气要亲切、温和,取得患者的信赖,以便积极配合治疗,促使病情早日缓解。第四,临终期。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失去子女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护理人员要引导患儿和家长正视现实,使患儿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护理人员还应尽量分担其痛苦,尊重患者,满足患者在弥留之际的要求和愿望,使患者能平静地离开人世。

3讨论

儿童白血病人的护理应当建立在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病情发展阶段之上,同时还应该考虑患儿家长这个重要因素。护理过程中应该努力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应根据病情及患儿的理解能力给予患儿家属及年长患儿合适的健康教育,告知白血病的有关知识,关心体贴患儿,多与患儿家长及年长患儿交谈,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逐渐消除患儿的孤独、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反应,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99.

[2]陈海英.血液科病区的护理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8):27,38.

[3]朱培莉,余志华,李.白血病患者性格特征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1,16(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