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例6篇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孤独;综合疗法;治疗结果;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41-03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狭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随着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程度的提高和诊断标准的修订,孤独症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2]。2008年,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设立为“国际孤独症日”。因此,孤独症已成为需要密切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迄今为止,孤独症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世界各地均以开展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教育训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综合训练方法,对45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训练并评估其训练效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6月-2009年8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接受训练的孤独症患儿共45例,年龄在1.75~7.84岁之间,平均(4.06±1.34)岁。其中男童39例,女童6例。上述患儿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或儿科副高职以上医务人员确诊。

1.2 方法 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综合的训练方法,进行个体化训练,采用一对一及一对三小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3.5 h,持续3个月。

1.2.1 结构化教学 指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让儿童从中学习[3]。参加训练的患儿首先接受心理教育评估,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订每个患儿的个体化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模仿、感知、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共7方面发展能力,还包括生活自理、社交能力训练,每天训练120 min。

1.2.2 感觉统合训练 按照标准化的感觉统合评估结果制定感觉统合训练计划并进行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训练等。根据评估后每位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的不同,在训练强度、频率、内容上有所变化。每天训练60 min。

1.2.3 多感官刺激 应用专业训练设备提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做出反应的能力,通过多感官刺激稳定儿童的情绪,从而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每天训练30 min。

1.2.4 疗效评估工具及方法 评估工具为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 [4]。ABC 量表共57项,分值为0~158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来评价孤独症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总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描述,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2.1 训练前后ABC,CARS评估结果 42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ABC,CARS量表的分值较训练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训练前后ATEC评估结果比较 44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语言、社交、感知觉3项因子分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健康行为分值和总分值与训练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训练前后PEP功能发展分数比较 45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模仿、感知、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等7个方面及总的发展分数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Autism也称自闭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孤独症概念的深入了解和诊断手段的不断发展,孤独症的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CDC对孤独症和发育障碍疾病监测(ADDM)网络监测结果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达到6.60‰,有的地区甚至更高[1-2]。目前由于没有特效的针对孤独症病因的药物治疗,因此,开展早期的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是世界各地首选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对45例孤独症患儿经过3个月的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短期综合训练,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的ABC,CARS量表的总分较训练前相比显著降低(P

低功能孤独症训练目标是消除有害行为,提高自理能力,服从简单命令和规则,建立基本的社会情感,培养适当的沟通以及适当的游戏能力。由于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症状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不能把内心的感受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达,往往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脾气暴躁、啼哭、违拗、攻击性强、冲动以及自伤行为,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妨碍了他们与人交流。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短期的综合训练,在训练中除了一对一训练外还安排一对三患儿共同参与的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在各种情境下与人交往的技巧、服从指令。通过3个月的训练,根据评估结果及知情人评价,患儿在焦虑、多动、自伤、攻击行为较训练前减少。因此,可以认为短期综合训练能够改善孤独症患儿的异常行为。

由于孤独症患儿的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是当前进行康复治疗的重中之重。在本研究中,训练前首先对每个患儿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进行训练,训练3个月后再进行评估;每完成1个月,要求训练教师进行一次阶段小结,以便调整下个月的训练计划。本研究中,个体化训练计划始终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根据PEP评估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各方面及总的发展分数均显著增高,说明短期综合训练能够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行为能力提高,取得较好的效果。

邹小兵等[6]研究以家庭为基地开展结构化训练认为,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本研究中,除了在中心进行系统化综合训练外,针对参与训练的患儿家长还要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孤独症的认知并且掌握家庭参与训练的方法。在训练中,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整个训练方案,并指导家庭配合训练。从而使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并能帮助患儿把在训练中学习的技能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全面提高孤独症患儿的发展能力。

本研究训练时间仅3个月,观察期较短,今后尚需对患儿进行更长期的训练与追踪,评定长期的系统化训练对孤独症患

儿的改善作用,为提高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疗效提供更加有力的佐证。

4 参考文献

[1]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ADDM) Network Surveillance Year 2002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2. MMWR Surveill Summ, 2007, 56(1):12-28.

[2] NICHOLAS JS, CARPENTER LA, KING LB, 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to a school-aged population. Ann Epidemiol, 2009, 19(11):808-814.

[3] 协康会.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2):教学策略.3版.香港:协康会,2002:11.

[4]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54-56.

[5] 江瑞芬,杨虹,王小林,等.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78-480.

[6] 邹小兵,邓红珠,唐春,等.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 13(2):98-100.

[7] 李翠鸾,翟静,杨楹. 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44例疗效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87-189.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2

关键词:儿童 孤独症 综合训练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87-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及一些问题行为方面也表现为异常[1],近年来,各方面报道孤独症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没有被完全阐明,也无特效的药物可以治愈。主要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及社交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目前各类矫治体系很多,但文献报道的疗效不甚统一。作者依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采用包括结构化教育[2],行为干预[3],语言训练[4]感觉统合训练[5]听觉统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12月在我儿童保健科收治的50例孤独症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CCMD-IV)诊断标准,并排除雷特综合征,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精神分裂症,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等疾病。其中男45例,女5例,男∶女为6∶1,年龄2.4-8岁,平均年龄(5.2 ±2.1)岁。

1.2 方法。

1.2.1 评估工具及方法。应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图片词汇测验(PPVT)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PEP-R)作为评估工具,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估,所得分值做前后对比。测评由一名经过心理测量专业培训的医生完成。

1.2.2 训练方法。所有患儿均在门诊训练,每周6天,每天6h,由治疗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做法主要以结构化教学(TEACCH)为主,根据个体评估结果设计个体训练内容。对无语言的患儿,重点运用一对一的个别强化训练,图片交换系统训练;对发展年龄大于3岁有语言的患儿,重点训练功能性的语言沟通,训练他们的的心智解读能力,促进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将各种社交情景和规则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小组课反复演练,以提高应对不同社交情景的能力。同时配合行为疗法(ABA),主要采用正性强化、忽略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感觉统合训练每天2小时,包括滑梯、滑板、圆桶、平衡台、阳光隧道、大笼球、触觉球等,训练患儿的前庭功能、触觉、平衡觉、运动企划能力,减少其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培训,让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参与治疗过程,并将训练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及社交情景中。

2 结果

训练6个月后各量表评定比较 ABC量表分直明显下降,训练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0例自闭症患儿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患儿的模仿、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感知觉、异常行为明显改善,各量表评分训练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语言障碍是孤独症突出症状之一,而这一缺陷影响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整个训练中较重要部分。对无语言患儿采取一对一强化训练,鼓励他开口,教他发音,有构音障碍的患儿,采用刺激法、发音器官的运动协调性训练、语音训练等;对有语言的患儿,重点训练功能性的语言沟通,处理“鹦鹉学舌”的问题,教会他们与人交流的规则。综合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功能性构音障碍有明显效果’开始训练时间越早、疗程越长、效果越好[6]。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核心问题。明显地表现在简单动作的机械性重复,情感冷漠和表达方式的怪异。故在干预中重点培养患儿对社会的知觉和兴趣,培养其自控调节能力。主要通过情景法、角色替代法以及待人接物游戏、视听觉游戏与运动游戏等,使患儿参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之中,从而逐渐适应社会,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改善孤独症儿患儿异常行为:行为分析疗法是孤独症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正性强化物的应用及适度的忽视与惩罚手段,可促进孤独症患儿加强环境适应能力,减少攻击行为,控制烦躁情绪起到重要作用。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我刺激和自伤等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减少患儿的异常行为[7]。

总之,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有效的。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孤独症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儿的年龄、语言发育水平、功能高低有关外,与家长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家长积极配合效果明显。应提倡患儿家长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干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展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6):381-381

[2] 香港协康会.教导自闭症儿童的方法.结构化教学〔C〕//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香港协康会出版.1997:1-202

[3] 黄伟合,著.儿童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丽梅,语言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康复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92-93

[5] 邓红珠,邹小兵,静进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110-112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孤独症 精细动作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孤独症的原因,这给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治疗孤独症基本上都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而精细动作训练作为孤独症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实际摆弄动作,包括手上的捏的动作、握的动作,屈的动作、旋转的动作,还有托、扭、拧、撕、推、抓、刮、拨、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多个领域研究显示,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顺利发育和有效发展可能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成熟,进而促进认知系统发展。

儿童在剪纸时进行抓、捏、握、伸、屈等手部肌肉精细动作的练习,可以增强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从而刺激前庭平衡的发展,起到左右脑同时开发的作用。如何利用剪纸这个孩子感兴趣且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训练呢?我们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西西进行剪纸训练,在实践中探究精细动作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积极作用。

2 个案研究

2.1 研究对象

西西(化名),男,2004年3月14日出生,被诊断为孤独症。该儿童身体发育正常,体重、身高符合同龄儿童的水平,但是没有主动的口语表达。西西只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可以说出一些句子,发音清晰但声音比较小,有时会自言自语。该儿童双手基本可以协调配合,动作模仿能力较好,但是关注力比较差。根据观察该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只对少数事物如食物、儿歌、模型、赛车等表示关注。

2.2 训练原因

在第一次将剪刀呈现在西西面前时,他对剪刀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拿到剪刀之后,西西只是地把剪刀放在地上滑动,拿起来打开然后继续放在地上滑动,如此反复,并且不愿意老师碰他的剪刀。通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出剪刀对西西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他又不会正确且灵活地使用剪刀。因此,我们决定将剪纸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精细动作训练。

2.3 训练目的

通过剪纸训练,让西西掌握抓、捏、握、伸、屈等手部基本动作技能并且灵活使用剪刀,提高其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关注能力,进而提高西西的思维能力以及生活能力。

2.4 训练形式

采用一对一个别训练的形式。

2.5 注意事项

(1) 训练儿童剪纸时,避免剪刀意外儿童意外受伤;(2) 训练开始时,用较容易剪动的软纸;(3) 训练难度增加应根据儿童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4) 在孩子训练有所进步时,要适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5) 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偶尔给儿童一定的辅助,有效地避免由于完成不了操作而对训练失去兴趣。

2.6 训练时间

每周5节个别训练课,每节课20分钟,持续2个半月的时间。

2.7 训练过程

阶段1(约2课时)——正确抓握剪刀并较为灵活地开合。

训练开始时,老师将剪刀直接呈现在西西面前,先让他拿在手里随意把玩,如果出现放到地上滑动的情况就及时干预。几分钟以后,老师要求西西把剪刀递给自己。然后,老师将大拇指放进一个剪刀柄环,食指和中指放进另外的一个柄环。演示完毕之后,老师再次将一把剪刀递给孩子,希望西西能够模仿老师的动作正确使用剪刀。西西开始时并不能准确抓握,老师帮助他抓握几次后,他可以正确完成,并且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独自反复将手指伸入到剪刀的柄环之中,还尝试着开合剪刀。老师辅助用手指以及手掌的力量带动开合剪刀,孩子立刻想要自己尝试,而且一直在关注剪刀开合的运动。

阶段2(约3个课时)——改变孩子对剪刀的认识,从无意识把玩到有意识剪动。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孩子可以正确的抓握剪刀并且较为灵活的开合,老师开始适当的引导孩子用剪刀来剪纸。

首先老师拿出彩色的软纸(色彩鲜艳的彩纸更能够吸引孩子的眼睛,质地相对薄一些,对于刚刚学习运用剪刀剪纸的孩子来说难度相对比较小),示范用剪刀随意剪动。然后给孩子一把剪刀,让他模仿剪动。训练几次后,西西可以随意剪动软纸张。为了锻炼西西的手部力量,换相对比较厚的卡纸继续进行训练。西西刚开始手部力量不够,剪起来有些吃力,训练几次后西西可以较轻松地剪动卡纸,手部灵活度及手部力量有进步

阶段3(约一周)——剪直线。训练孩子对剪刀的掌握能力还有手眼协调的能力。

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西西手部灵活度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这个阶段,老师辅助在白纸上用彩笔画一条直线,让孩子沿着直线剪动。刚开始时,西西仍然是随意剪动纸张,根本就不理会老师画的直线。老师引导剪这条直线,西西还是不予理会。老师随后辅导西西几个课时之后,西西偶尔可以沿着直线剪,但是剪出来总是歪歪扭扭的,或者直接剪偏了。老师尝试将直线的长度缩短、加粗之后西西完成不错。慢慢的逐渐加长直线,直线宽度变窄,配合运用强化物,西西可以完成这个阶段的内容。

阶段4(约四周)——沿线剪图形。训练孩子手部灵活度以及腕部的灵活度还有双手协调。

西西在以上的训练之后可以熟练地剪直线,且对剪刀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我们决定增加剪纸的难度。我们开始训练西西剪一些简单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老师首先在空白的纸上画好图形,向西西演示如何剪。接下来,递给西西一张画好图形的纸和剪刀,老师引导西西一起剪纸,同时提醒西西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开始训练时,西西很认真地观察老师的操作,但是和老师一起剪时很着急,总是剪不好图形两条线交接的地方。这时,老师让西西停下来,观察自己是怎么剪的,西西还是不能完成,老师辅助完成。辅助几次后,西西能够独立地完成剪纸。

西西通过反复训练后,可以沿着老师画好的线条剪出部分形状。接着,我们进一步增加难度,让西西剪出圆形的图案。圆形难度大,所以剪起来比较费力,也很考验孩子手部及腕部的灵活度,但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西西在经过几次训练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

阶段5(四周)——按指令剪部分图形。训练孩子听指令的能力以及对剪图形的掌握情况。

儿童能否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剪出图形,是对孩子能力一个较高的考察。首先,我们训练西西在没有描线的纸张上剪出一些图形。刚开始时,老师让西西观察一个图形,对照着剪。当西西对这些图形的剪法熟悉后,让西西不观察模型凭借记忆剪纸。西西通过训练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剪出长方形、正反方性、三角形。

2.8 训练结果

通过五个阶段的训练,西西的精细动作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西西拿到剪刀不再只是放在地上滑动,能有意识地剪出一些图形,其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明显提高,手部力度和控制力有所加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沿着线条较为流畅的剪出一些图形。另一方面,西西在对事物的关注力上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时基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和课堂活动上,并且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以前较为频繁的晃动身体的行为出现频率变低。

2.9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伴随早期干预理论的日渐成熟,作为早期干预领域之一的精细动作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于孤独症儿童西西的精细动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剪纸训练方法从动作发展顺序、基本训练方法、注意事项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剪纸训练可以锻炼儿童手部力量、灵活度、对力量的控制、手眼协调能力、关注力等,对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顺利发育和有效发展可能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成熟,进而促进认知系统发展。另一方面,当孤独症儿童投入到训练中时,其身心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有助于儿童释放内心的压抑或负担。因此,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动作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其动作能力自身的发展,更有助于大脑机能的发展及机能的修复和补偿,促进心理活动的全面发展。

本次研究在训练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如果能与团体课相结合进行设计与训练,就能让孩子高效地学习到更多的技能。由于孤独症儿童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只进行了个案研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者及其家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谢明.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天津教育出版社.

[2] 杨晓玲.解密孤独症.华夏出版社.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4

摘 要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的影响。方法: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包括群体式开放康复管理模式、针对性目的性健康教育、情感支持、个性化心理调适与生活关怀等);对照组仅以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期6个月,使用UCLA孤独量表评定护理效果。结果:经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的孤独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矫正。与对照组相比,UCLA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处意义(t=5.52,P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精神分裂症 孤独心理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on lonely psychological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Li Xiumei,Zou Yuanzhen,Wen Xiuhong

The Mental Hospital,the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of Guangzhou City,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lonely psychological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72 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umanistic nursing(people-oriented mursing such as open group management mode,the specific and objective health education,emotional support,personal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life care and so 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way for nursing.The observation period was half a year.The nurs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Results:After the humanistic nursing,the lonely psychologica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 of UCLA scal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5.52,P

Key words Humanized nursing;Schizophrenia;Lonely psychological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精神、社会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舒适的程度[1]。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有孤独现象,一般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孤独与社会支持相关[2]。为了探讨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的影响,我们对72例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72例,年龄26~57岁,平均(42.16±6.24)岁。入组标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超过5年,在我院住院时间超过1年,目前病情已处于缓解期,已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文化程度均初中及以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在观察期间原治疗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变。

研究方法:两组保持原有用药方案,对照组参加所在病区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参加所在病区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一般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参加群体式开放管理康复治疗,观察期6个月。本康复治疗的特点是从有益患者身心健康出发,在生理上、心理上、精神恢复基础上,制订各种护理措施,实施规范化服务护理、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等人性化护理。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大胆打破以往精神病医院封闭的管理模式,患者可以在指定时间走出病房到康复工场参加康复活动。这种方式使患者在工余之时可以互相谈心、娱乐、可与护理人员自由交谈,面对现实、面对困扰进行商讨、思考。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患者可得到人性化的尊重。②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让患者认识到维持用药、康复训练和回归社会有稳定病情、防止复发的重要作用。同时予以患者纠正偏差行为的心理训练,辅以行为矫正以弥补患者的社会缺陷,恢复患者社交能力的心理护理,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回归社会的自卑、焦虑、恐惧、孤独的心理。③积极地组织患者走出病房参与社会活动,有计划的组织患者外出旅游,如到郊区果园采摘水果,参观画展,在院内举行康复者运动会,节假日与工作人员一起联欢庆祝等。医院建立温馨舒适家庭式休养环境。

疗效评定工具:①采取自编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②Russell等编制,国内刘平翻译的UCLA孤独量表(第3版)患者根据指导语自我填写[3]。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

结 果

两组不同护理方式患者UCLA评分情况:经过人性化护理模式护理后的观察组患者的孤独心理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

讨 论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识,给患者予以人性照护[4]。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为患者做什么”,在患者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服务。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又一发展和进步,它指引护士不再只是关注疾病,被动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以人为本,将关心和爱心贯穿护理工作中。不少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孤独心理现象,孤独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良,或人际关系缺陷,造成社会结合的紧密度较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降低[5]。目前,我国仍有部分精神病医院环境设施和管理模式停留在封闭状态,住院患者仅限于病室内活动,而且因种种原因,所收治的患者大多数是长期、反复住院的慢性患者,其中部分患者病情稳定,但住院时间较长,无法回归社会,造成社会接触不良、人际关系缺陷、心理孤独和情绪焦虑。本研究主要针对部分精神症状基本控制,但因各种原因需要继续留院的患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观察到这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居住在封闭的病房环境。逐渐地出现孤单心理,进而影响其社会功能。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护理模式主要突出于让患者处于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可以较为自由地与更多的人群接触交流,广泛地同不同病区,不同性别的病友交往;同时护理人员参与在患者的活动中间,如一起做手工,一起种菜、除草、施肥,一起享受劳动的过程与收获的喜悦,努力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氛围。尤其在劳动、休息的过程中,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喜悦与烦恼,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地给予疏导。同时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地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疾病的特点和预后,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和规律性,积极地接受治疗和参加康复训练。本组病例经过了半年的观察评估可以参与人性化护理组的患者,护理前后的孤单心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精神面貌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患者回归社会参加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生活,作了充分的准备。本研究提示人性化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亚,郭玉琳,李变梅.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外科病房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7):408-409.

2 吴福喜,彭红军,将泽守,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J].现代康复,2000,9(4):13-16.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卫生杂志,1993,7(5):227-230.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5

2013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中播出了一期节目――《杜佳楣:点亮星星 传递梦想》。这期节目把一个普通的大学英语老师杜佳楣和她所守护的“星星的孩子”呈现在银屏之上,一个个动人的画面把一个平凡之人的精神状态、崇高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全变了

在2004年之前,杜佳楣一直生活在她理想的世界里。在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她来到了北京。不仅事业顺利,还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两岁可爱的宝宝是她崭新的希望。那段时间,杜佳楣渴望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去改变生活,可正在她准备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她所有的憧憬。

那是2004年的6月,在北京市首次0到6岁儿童的健康抽查中,医生认为杜佳楣的女儿煊煊疑似孤独症。

“不可能,一定是看错了!”当时杜佳楣不敢相信医生的诊断,“而且这还没有确诊,只是初步诊断,未必准的。”杜佳楣不停地在心里劝自己。

在第一次检查后,医生让杜佳楣带孩子来复查,但是杜佳楣没有去,其实是她不敢去。不久之后,医生登门拜访,又为煊煊做了一次检查,然后再次建议复查,可杜佳楣依然没有去。直到两个月后,煊煊要上幼儿园了,这时杜佳楣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同”。她不跟老师打招呼,不和其他同学说话,而是一直机械地摇晃手里的玩具,老师的话她一概不理,甚至都不看周边的任何人。再看看其他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精灵一样,眼睛炯炯有神,很自然流畅地与人交流着。

无奈之下,杜佳楣终于抱着煊煊来到了医院。当她刚进诊室的一瞬间,两个大夫就指着孩子叹息:“你看,一点神色都没有!”

这一次复查的结果可想而知,医院给煊煊下了孤独症的“最终判决”。

“得知消息的一瞬间,我崩溃了!”

杜佳楣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那时,她坐在诊断室的板凳上,抱着头放声痛哭了近半个小时。那时的她是恐惧的,是无助的。站在一旁的丈夫,扶着妻子不断抽搐的身体,眼睛也红了。而怀中的女儿,却无动于衷,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任何表情。

杜佳楣已经记不清那天她是怎样走回家的,只记得那双抱着煊煊的手越来越紧,眼泪一直往下淌。

残酷的事实就这样降临到了这个原本美好的家庭。

失意的时光

虽然杜佳楣和他的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都是很阳光的人,但是再强大的内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么大的打击。

从小喜欢读书的杜佳楣,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哈佛读书,但她没能实现,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煊煊身上。从她怀孕的时候开始,就为这个宝宝做足了准备,她阅读了大量育儿的书籍,从女儿出生开始,就刻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并教她识字。“其实煊煊小时候很聪明,我说一个字,她就能相应地找出来。”杜佳楣还在那段幸福的时光中流连,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2004年8月破灭。

主治医生告诉杜佳楣,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即使成年,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无法找到工作,无法结婚生子,多数患者一辈子只能依靠父母的照顾和供养,以及政府的救济。

知道这些后,杜佳楣既害怕、又担心。于是在煊煊被确诊的第二天,对孤独症完全不了解的杜佳楣,就跑到新华书店,几乎买光了所有与孤独症相关的书籍。

从那时起,她才真正了解孤独症。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属于精神系统的疾病,有人称之为“精神癌症”,是一种尚未被社会了解的病症。至今为止,孤独症依旧是世界性难题,还没有彻底医治孤独症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科学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高密度的康复训练。

在那之后的两三天内,杜佳楣夫妇几乎都没有合眼,也没怎么吃饭,他们除了陪煊煊说话外,一直都在看书,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书上,希望能找到一套最好的办法,最大程度地让煊煊康复。但是,那短短的几天,他们没有收获任何希望。

这时候,备受精神煎熬的杜佳楣,突然间被击垮了。她想放弃一切,包括她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当教师的工作,带着孩子回老家生活。

在家乡的两个月,一切重新平静下来,仿佛那个可怕的名词――孤独症,能够突然间消失了一样。那时杜佳楣心中出现了一个念头,干脆放弃北京的一切,回家陪煊煊吧!因为孤独症儿童离不开陪伴,并且需要不能中断的康复训练。于是她就和学校的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校领导的答复是,鼓励她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但在这个阶段,煊煊是急需要钱的,如果杜佳楣放弃了工作,整个家庭的压力就都会压在她丈夫的身上,不如继续回到北京上班,北京还有更好的治疗环境。杜佳楣觉得领导说得很有道理。但让她意外的是,那之后不久,学校领导竟然从北京来到了她在湖南乡村的家里,因为当时杜佳楣生了一场大病,领导还带来了很多营养品,给她补身子。“我就是一个普通教师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校领导竟然不远千里去老家看我,看到他们的那一瞬间,我眼泪就出来了。那时候我就想,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下来,不然对不起学校对我的关心!”说完,杜佳楣的眼睛红了。

从那时开始,杜佳楣一下子就振作了起来。在开学之前,她回到了北京,不仅认真地学习关于孤独症方面的知识,积极地给煊煊做康复训练,她又像原来一样走进了课堂,给学生们带来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英语课。

那段失落的时光,就这样被她拾起了。即便生活再难,又能如何呢?杜佳楣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艰难的训练

回到北京后,杜佳楣走进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杜佳楣了解到美国有一种根据心理学ABA(应用行为分析)原理创立的DTT(行为分解训练)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使参与实验的19个患儿中的三分之一回归到社会。这个信息给杜佳楣带来了新的希望,“就像茫茫大海中突然看到了一盏灯一样。”

在杜佳楣的书柜上,有数不清的书,这些书都是杜佳楣的“教材”。几年来,杜佳楣自己领悟了孤独症的康复原理,并且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她给煊煊制定的训练计划不计其数,每一个训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慢慢地,煊煊学会了吹蜡烛、拿筷子,煊煊的眼神不像原来那样木讷了,知道说话时要注视对方了,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开始回答了。然后,她又学会穿衣、刷牙、洗脸,再然后学会了骑车、滑冰、吹葫芦丝、弹钢琴、跳舞和打乒乓球……

在煊煊8岁那年,杜佳楣带她去北大未名湖滑冰,那天煊煊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特别热心地指导煊煊滑冰的技巧,还牵着煊煊的手带着她滑了近两个小时。那天煊煊很开心,她和小伙伴相视而笑,有时感觉她想对小伙伴儿说话,直到男孩的爷爷叫他回家,他们才相互道别。

“那个画面,我曾在心里幻想过无数次。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小男孩的名字。”杜佳楣又感动,又心酸。那一年,煊煊可以和人简单的交流了,虽然她依然很难辨别其他人的情绪,但这一切是没有经过高度训练的孤独症儿童永远无法达到的。

看着煊煊一天天好起来,杜佳楣感觉到了一丝曙光就在眼前,一天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把煊煊唤醒,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不要懒惰,也不要泄气,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杜佳楣就这样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儿,给自己加油,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她就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对煊煊的爱,艰难但坚定地走着。

如今,经过杜佳楣对煊煊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康复训练,煊煊已经在一所普通的小学读五年级了,成绩还能排到中等水平。而且煊煊还学会了很多特长,她曾获得拉丁舞铜牌,童声独唱五级,钢琴五级,海淀区小学生唱歌比赛三等奖,英语抢答赛三等奖,而且她葫芦丝吹得也很好……到现在,煊煊获得的奖状一个桌子都摆不下了。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结合多年来在煊煊身上的实践,杜佳楣整理出了一套很实用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方法,并出版了《ABA挑战孤独症》一书。

“与其悲伤地过每一天,不如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杜佳楣脸上,岁月和劳累烙印的疲惫清晰可见,但她眼中透出的是坚毅和阳光,“感到累了,有压力了,我就好好地睡一觉,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星星”的王国

多年以来,在不间断地对煊煊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杜佳楣一直坚持写博客。她把自己的训练方法以及煊煊一点一滴的成长和变化都记录在了博客上。煊煊的巨大进步让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羡慕不已,于是杜佳楣的博客点击率越来越高,后来,不仅有家长在网上向她咨询,甚至还亲自到她的家里,学习她的康复训练方法。

渐渐地,杜佳楣的家里几乎成了孤独症儿童家长们的小聚点。这时杜佳楣就想到,为什么不单独成立一个孤独症康复中心来帮助更多的家庭呢?这样一个小小的想法,燃起了杜佳楣帮助更多孤独症儿童的群体以及他们家庭的欲望。但是创建一个孤独症康复中心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一间大房子啊!自己家里是肯定不行的,不仅地方不够,一些设施也摆放不进来,但如果在外租场地,北京高额的租金又让她望而却步。这时她想到,不如卖掉自己的房子,用这笔钱来建设康复中心。

这个想法,的确很实用,但又很冒险!一旦卖掉这唯一的房子,对于这一对年轻的夫妻而言,未来想继续在北京买房子,就难如登天了!但经过杜佳楣夫妇两个人的几番商量,最终他们还是狠下心来卖掉了位于朝阳区立水桥的房子,“50多平米的房子,当时卖了100多万,那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了,知道的朋友都说我们疯了。”杜佳楣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语调并没有那么沉重,但没人能想到,在没有“家”的那段日子,这个家庭是如何挨过来的。

2011年,在杜佳楣的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栖息地”之后,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成立了。起初,康复中心是在一个小区里,那里成了孤独症儿童的乐园。但是,这样一群孩子,却引来社区居民的诸多不满,他们觉得这是一群怪孩子,敬而远之。还有一些居民觉得孩子们太吵,纷纷找上门来,提意见,而且很多话都说得很难听。这给杜佳楣带来很多压力,为了保护这些孩子,杜佳楣花了更大的价钱,在路边租了一个两层的大房子,并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属于“星星”的“童话世界”。

采访的那天中午,杜佳楣很忙。她一进门,一边招呼人陪我一会儿,一边向朝他跑过来的小男孩儿伸出双手,拥抱他,“吃什么呢?好吃吗?”杜佳楣的声音那么温柔!接着她拍拍小朋友的头,说:“真乖,吃完准备去上课吧。”这一幕幕画面,无不显露出杜佳楣对孩子们真纯的爱。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手把手教孩子拍手,和他们聊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2011年开业至今,来到星希望的孤独症儿童来自全国各地,这里有每期3个月、一年4期的长期班,还有四五天的短期班,周末的时候,杜佳楣还会亲自给孩子家长上免费的培训课。在这几年的时光里,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有的孩子已经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或者学校上学了,这是杜佳楣最骄傲的事儿。

在近几年媒体的关注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孤独症,但是真正能够接受这个群体的人,依然很少。在“星希望”,几乎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曾遭遇过外界社会的排挤,甚至是辱骂。这让他们原本就灰暗的生活,更加暗淡了。

如何让更多人关心这个群体呢?杜佳楣找到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她要让孤独症孩子和家长欢乐起来!

在杜佳楣的努力下,2012年4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和北京市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共同决定,举办一场属于孤独症孩子的专场音乐会。组委会还给音乐会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天使的微笑。待消息一发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近40多个家庭报了名。

这场公益演出,不仅为孤独症孩子提供了一个舞台,也满足家长们的心愿和梦想,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康复训练的机会。于是组委会决定:接收全部报名的孩子。

2013年1月19日,一场由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和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孤独症慈善公益音乐会“天使的微笑”在中间剧场上演。那天,四十多个孩子用他们的音乐和舞蹈点燃了台下四百多位观众的激情。

在音乐会举办当天,主办方还给孤独症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一个很大的惊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中央电视台制片人阿果、青年歌手雷佳、零点乐队主唱刘坤山等人都为音乐会公益出演。明星们与孤独症孩子的同台表演,让这场以“温暖、感动、希望”为主题的特殊音乐会,成为一场展现生命奇迹和爱的音乐会。

那天,杜佳楣在台下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流泪了。这些泪让她多年来所经历的苦辣酸甜都得到释放。

“我觉得人有梦想,才能活得更有劲儿。”多年以后,杜佳楣脸上的忧郁完全没有了,她又变成了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在成功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之后,杜佳楣感觉到所有参与进来的家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场音乐会仅仅是一场充满爱的简单的表演,但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舞台。甚至,这场晚会让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脱胎换骨。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杜佳楣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了更多的活动,希望给孤独症孩子和家长们带来更多温暖。

2013年4月2日,世界第六个孤独症日来临。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杜佳楣带着孤独症孩子们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报告厅中举办了一场大型公益活动“融化”,以此来呼吁社会为“星星的孩子”捐赠时间;2013年5月12日母亲节,为了让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们有片刻的时间感受自己的人生,星希望举办了“让天使妈妈绽放笑容”大型公益活动;2013年6月,在杜佳楣的倡导下,成立了“蜗牛的梦想”孤独症儿童艺术团,杜佳楣出任艺术团团长,之后由杜佳楣、傅桦、紫君、伍彬组成的梦想四人组创作的孤独症儿童音乐剧《桃花源记》连续一个月在北广传媒的公交、地铁等电视媒体播放,得到了一致的好评;2013年8月19日,艺术团应北广传媒的邀请,参加《善聚公益》活动,拍摄的节目在公交、地铁、楼宇电视连续播放,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到孤独症孩子的世界。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2014年很快就到来了,为迎接第七个世界孤独症日, 2014年4月1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素拓中心,一场盛大而不奢华、简朴而不失隆重的“有爱不孤独”世界孤独症日大型公益活动举行。届时,杜佳楣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当爱遇上孤独》举办了首发仪式。

活动当天,“蜗牛的梦想”孤独症儿童艺术团孩子们再次登台出演,其中“蜗牛的梦想”中那只坚持梦想的小蜗牛,已经成为孤独症儿童追求幸福的象征,她的执着打动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平凡中的崇高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6

关键词:App;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触摸屏电子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74-02

一、App的简介

App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缩写,它是指为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任务而被开发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近年来,孤独症康复教学相关App程序被开发并且被运用于孤独症康复教学中。这些App在欧美国家迅速改变了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沟通方式。在特殊教育领域中,许多治疗专家和照护者发现孤独症儿童通过显示在触摸屏电子设备上的App可以轻松地学习与交流。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有装备有呈现图片、图标的大屏幕。用户仅使用手指触摸就能完成交互。

教师、家长和治疗专家描述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App帮助孤独症儿童显著提升技能的差异。例如,一些iPad应用程序能为有语言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一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其他一些App能帮助这些儿童处理一些有压力的社交情形,比如在商店应该如何应对。这些App也可以使日常生活技能获得提升,并且提升一些精细动作,例如控制小的物体。

二、App在康复教学中的作用

1.对交流的影响。许多孤独症儿童是“视觉学习者”。他们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优于处理口语信息的能力。所以,使用图片来教导他们学习如何交流会非常有效。教师、家长和照护者也表示通过App来教学,比只使用口头交流更加有效。

而在传统方法下,孤独症儿童会将画有物品的卡片交给他人来告诉他们想要的东西。App能让言语障碍用户,通过图片有效地表达他们所需的物件;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回答问题;提简单的问题并构建简单的句子。以某个App为例,孤独症患者可以拖拽图片来创建语句,然后App会将该语句转化为声音。用户也可以使用他们的平板电脑或手机来对某个物体进行拍照,然后程序会自动告知,该如何表述此种物品,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2.日常生活技能的提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环境的感知,对大多数信息很难形成记忆,接收和整合信息也不是容易的事。这些原因使孤独症儿童很难做到成人所期望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孤独症儿童无法胜任日常的生活。孤独症儿童生活技能的缺乏不仅成为家长和老师的负担,还对自己独立生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了消极影响。但使用App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在生活技能训练上获得显著效果。

孤独症儿童缺乏情境辨别能力,在不同条件下他们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Apps能解决这个问题。以一个叫“到现实场景中去(model me going places)”的App举例来说,6张幻灯片演示了在不同地点,包括了商场、游乐场和杂货店所需的适当行为。儿童可以自己滚动来浏览这些图片或者由老师带领着来阅读这些说明。

孤独症儿童对他们应该完成的事情没有计划,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执行能力非常弱。可视化安排App“先做什么、后做什么(FIRST THEN)”能被照护者和老师通过拖拽图标为学生创建安排和日常工作。

3.丰富情感体验。由于感情冷漠,极少孤独症儿童能分享与正常人相同的情感体验。这对他们的社会化造成了很大困难。然而,专家说iPad的类游戏性质是创造无恐惧的环境。即使一个人在游戏中“死”了,他能学到它为什么发生,这能丰富他们的体验,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帮助消除焦虑感。所以游戏程序有助于这些孩子学习情感和情绪。

4.进行虚拟艺术行为。一些孤独症儿童有触觉的抵触并且对颜料、胶水和其他工艺用品感到不适。为这些儿童提供一个涂鸦或画图App的平板设备可以允许他们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儿童的手和眼睛能获得一些训练,手眼协作将增强,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5.帮助记录数据。App是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的,可以为数据记录提供便利。App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记录他们的行为和饮食以及他们家庭和治疗专家的其他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康复教学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App的优势

App程序可以安装在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中,用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非常方便。鼠标和键盘不容易被幼童理解。触摸屏设备降低了用户与计算机设备交互的认知基础。触摸屏幕电子设备就会发生一些反应。这个功能是使早期干预变成可能的关键。

当孤独症儿童成功完成了一个操作或者任务时,App将及时提供反馈,使用词语或者图片作为表扬。这样,儿童就能在学习上建立兴趣和自信。尤其是通过发行代币会更加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行为。

四、App的劣势

1.识别难度大。各种类型的App发展很迅速,但不是所有的都好。当程序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不知道从何选择。在App方面,很少有专家给出了系统性的辨识,发表权威性的评论。这无疑将给家长和教师的选择带来极大困难。

建议孤独症专家可以甄别和推荐设计合理的App,为家长和老师选择的Ap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良好规模和高影响的网站可以设置一个特定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放置已被广泛使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孤独症康复APP的列表。这个列表应该按照类别划分,包括说明、评论和定价信息。

2.受英文限制。尽管孤独症App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是英文的。随着需求的增长,其他语言的App逐渐出现,但数量仍然很有限。鉴于孤独症在全球发病率高,在其他国家存在许多患者。因此应鼓励开发人员将他们的App翻译成其他语言,这样越来越多的患者就可以受益。

3.设备费用高。虽然App的一部分只需要依靠触摸屏电子设备就可以使用,如果你想享受更流畅的体验,高性能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有一些App需要安装在平板电脑甚至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如iPad或iPhone。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对一些家庭相对较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家庭。如果买不起这些电子设备,有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将不能使用这些App来进行康复教学。

因此,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应该起到更多作用。在高收入地区,家长购买App之前能先预览这些App;在贫困地区,能在图书馆提供电子设备,给有需要的家庭介绍可用的App。

五、总结

触摸屏电子设备当今是很普遍的,所以孤独症康复教学App将势在必行地发展下去。在App的协助下,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化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触摸屏电子设备充分体现了方便和灵活的特性。但是这些发展还不完美,还存在一些缺陷。在App提升过程中会暴露一些问题。App能被广泛使用在孤独症康复教学领域,这需要是孤独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合作以及不断提高的电子技术为之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Windman,Vicki. iPad Apps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Tech & Learning,Vol.32,pp.2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