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范例6篇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小说阅读;文本细读;孤独之旅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语义学视界中的文本解读,它通过对作品“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它强调的是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品读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艺术,层层解剖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语言的丰富内涵。

本文以人教版《孤独之旅》为例,从小说文本细读的必要性、实施原则和具体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力图探索文本细读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一、小说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小说尤其是经典小说,都十分在意于细微处见精神,具有丰富的意蕴和价值,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但初中生阅读小说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他们阅读的小说来源极为有限,几乎只是教材而已;另一方面,阅读时多数人也是囫囵吞枣,简单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基本无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初中阅读教学的功利化使得师生的阅读心态变得浮躁。跟教学其他文体一样,我们习惯于寻找小说的意义,偏向于主题先行地进行教学;至于那些充满“语文味”的内容则被遗忘在了角落,无人问津。因此,学生只能在苍白封闭的言语世界里停留徘徊,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自始至终没得到真正的激发,领略不到文字之美、文本之妙也就可想而知了。

备课时,我满脑子是“暴风雨”“磨难”“坚强”这些词汇,巴不得参考资料中能多一些专家学者对“成长”的解读,对孩子们该如何面对苦难的教诲,仿佛学生不从这篇成长小说中收获一点人生启迪就会浪费了文本的价值似的。好在后来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以及对小说教学理念有所了解,我豁然开朗。小说毕竟是审美艺术,一味纠缠于小说的思想意义,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运用,小说欣赏课就成了“思想品德课”或“主题班会课”。

让语文课洋溢着“语文味”的芳香,让文本散发出潜在的魅力,让学生细读小说的习惯得到培养,审美能力有所提高,才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而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本身,进行有意思的文本细读,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不二法门。

二、小说文本细读的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它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细节服从全局。文本细读与整体感知并不矛盾,在整体感知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去细读,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为了教学之便破坏小说整体框架的细读是一种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的读,会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在教《孤独之旅》一开始,我相机引入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之初,去芦荡放鸭之前的优越生活,然后提问:对杜小康来说,这该是一趟怎样的旅程啊?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马上和题目联系起来,有的说是“无奈之旅”“艰辛之旅”“苦难之旅”等。正是这最原始、最直接的整体感知,为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个性化原则

关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描述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中,“自己的”一词十分关键。它强调了小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各不相同,他们的感受存在差异,他们的理解五花八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快结束时,我告诉学生:“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杜小康失学了,但他却在人生最好的大学――苦难中成长了。”我想让学生知道,有些苦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本以为学生会欣然接受此类“心灵鸡汤”,不料他们竟无动于衷。原因何在?细思之后,我才发现是自己过于强势所致,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硬生生地塞给他们一些我认为重要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的知识,这实在是教学的一厢情愿。

后来,我问学生是否愿意经历像杜小康这样的苦难,绝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原来如此!谁不希望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呢?谁会乐意在肉体和精神上总是接受苦难的折磨呢?拒绝苦难是人的本能反应啊!可是,后知后觉的我竟一心盯着既定的教学目标,眼中没有了学生。我茅塞顿开,在小结中作了调整:“诚然,追求幸福、拒绝苦难是人的本能反应,但是,人生路上,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就像有些苦难,比如天灾,比如人祸,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实在无法预料到它们会不会来临或什么时候来临。而一旦真的遇到,我们也未必能做到处变不惊、泰然自若。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学着自己长大,学着像杜小康那样,坦然地去面对生活出给你的一道道难题,像他那样纯粹地前行下去……”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在细读小说文本时,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多元化文本解读。而不是局限在预设的或权威的答案中,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埋没了他们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体悟。

3.纯粹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但是,不管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多么重要,都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身份――读者,教师在考虑如何将自身的解读体验转化为小说教学策略之前,首先应该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的身份进入到小说中去,撇开各种传授的技巧,纯粹地感知、品味、体悟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脚踏实地,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文本交流的阻碍。

三、小说文本细读的方法

1.以直面文本为前提

直面文本,是最基础也是最本色的小说细读方法。直面文本,就是要绕过教参上的资料、绕过各种现成的教学设计,不带任何成见、“素面朝天”地与小说本身直接晤面。直面小说时,应该秉持从容不迫的心态,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而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目的何在?正是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我读熟了《孤独之旅》,于是不再被他人之见所左右,而是有了自己的发现和创意,在看似平淡的地方读出了精彩。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这是《孤独之旅》第一段,看似闲笔的叙述,实则别有洞天。比如,“一落千丈”这个词就耐人寻味。这个词什么意思呢?从千丈高的地方急剧落下。那么,杜小康当初千丈之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有一条油汪汪的皮裤带,有一年四季可以脱换的衣服,还有一辆自行车,是一班之长……”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课堂气氛变得格外活跃。不经意间,我便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文本,让他们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了语言。

2.以品味语言为核心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小说则是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情感;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所以,我在教《孤独之旅》时,就以语言作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并让学生始终徜徉在语言之途,且读且思。

(1)借助题目巧突破

细读文章后,我发现题目中的“孤独”一词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整个放鸭之旅中,杜小康的心里不只有孤独,他有过无奈、想家、茫然、恐惧、真正的害怕、孤独、惊喜等情绪的变化。可为什么作者要命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别的呢?孤独这个最大的敌人到底强大、可怕在哪里?文中哪一部分内容最能表现出杜小康走出了孤独呢?就这样,“孤独”不仅是我教学的起点,更成了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它像是一个支点,使我撬起了整篇小说。“走进孤独”“研读孤独”“走出孤独”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泾渭分明,避免了一切枝枝蔓蔓的牵绊,为文本细读扫清了障碍。

(2)利用比较细琢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品味小说语言的一条捷径。比较可以从词语入手,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也可以是前后内容的对比,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还可以是通过语言形式的揣摩,破译语言密码。

(3)沉入词语

所谓“沉入词语”,就是要抓住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进行细读。对“沉入”的理解,王崧舟老师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认为:第一,“沉入”意味着词语就是“水”,品味词语,可以使读者有所“浸润”“滋养”“积淀”;第二,“沉入”是水没过头顶,整个身体都没入水中,它是一个慢慢浸入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品味词语时,应该本着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比如,“一天一天、一步一步”与“一天天、一步步”;“注满了的孤独”与“充满了的孤独”是有区别的,一个人越孤独,他的感觉往往越敏锐、越细致,“一天一天”十分微妙地表现出了一个无比孤独的人紧绷着神经,度日如年的状态。“注满了的孤独”表明孤独是一点一点注射进人内心的,可见杜小康深受孤独的煎熬,其表现力是“充满了的孤独”所不及的。

文学大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诚哉斯言!语文的教学就是字词的教学,对小说文本的细读就要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4)比较内容

我提醒学生在细读文本时,不仅要将目光集聚到此文本上,也应该借由比较,深入到与之对应的彼文本上。于是,他们欣喜地发现,小说中杜小康前后两次哭着要回家是不一样的,刚离开油麻地时,杜小康只是“带着哭腔”,他的心情是想家;而后来是“在梦中哇哇大哭”着要回家,是忍受不了孤独的折磨所致,可见程度更深,孤独感更强烈。对此,父亲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之前,父亲沉着脸,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后来,父亲感到自责、愧疚,除了安抚杜小康之外,别无他法。两处内容一经比较,孤独之可怕可见一斑。

(5)揣摩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此处所谓的形式,就是语言形式。它是一个让人浑然不觉的存在,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杜小康发现第一颗鸭蛋时惊喜的样子。如果将语序稍作调整,变为“蛋!鸭蛋!爸!鸭下蛋了!”效果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也能反映人物的惊喜之情,却缺少了来自生活的真实,中规中矩的语言形式无法表现出杜小康惊喜程度之深――他已经语无伦次了。

事实上,每种语言形式的背后都包含着很多东西,需要读者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在每次文本细读时都能保持对小说语言的高度敏感,把它们从文本的地层下面拽出来,这样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3.以拓展延伸为辅助

虽然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是经典,但是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有时即便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无济于事。这时,适当地拓展延伸便是很好的刺激物,能促进文本细读走向深入。

比如,我让学生设想如果杜小康再遇到生活的苦难,他会怎样去面对?为什么?虽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却不是肺腑之言。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呢?我设置了“和名著面对面”环节。

“后来,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杜家又陷入了一贫如洗的绝望。”“杜小康挎着一只大柳篮子,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摊子。”“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当幻灯片上陆续呈现之后的情节时,学生有了触动,特别是读到当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桑乔说“今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就是杜小康了”时,学生陷入了沉思,仿佛真的与杜小康同呼吸、共命运了。

直面文本,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这些都是文本细读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当然,小说文本的细读是一种多姿态、多层次的个性化阅读,方法肯定不止这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训练,训练读者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进而洞见人性的丰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丰富滋润起来。让我们通过小说文本细读,不断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不断丰厚我们自身的底蕴,实现教学的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海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细读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3(4):85.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语文教学通讯,2009(Z3):11-16.

4.杨秋益.小说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若干载体――《孔乙己》课堂教学拾遗.当代教育科学,2009(18):62-63.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2

一、重品读,谈启示,把语文知识渗透于散文教学

【案例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真好》 【授课教师】娄华建

【诵读感悟】作者都写了哪些“第一次”?在这些经历中都有怎样的感觉?由此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板书:

详写的事例

第一次看柚子树

第一次看刚孵出的雏鸟

回味无穷新鲜刺激

作者的感觉

喜悦新奇(愉快)

吃不下饭(不愉快)

……

学生品读文章并畅谈此文对写作的启示:1.从材料选择上看――精心选材;2.从材料安排上看――详略得当;3.从表达方式上看――叙议结合;4.由生活中的“第一次”来揭示人生意义――以事寓理,以小见大。

【思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娄老师对《第一次真好》的教学,大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了解作家,从音形义着手积累字词;其次,诵读课文整体感悟,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解读、品悟课文;最后,把阅读中获得的经验纳入写作启示中去,形成关于写作的一些经验,让文本成为现成的范文。

二、重意象,品诗境,把语文知识渗透于诗歌教学

【案例2】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 【授课教师】邱慧

引导学生通读诗歌,在不断朗读中将课堂推向纵深处后,“诗人笔下的乡愁化为了什么呢”一问,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诗歌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修饰语。

屏幕PPT出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通过让学生反复对比朗读,引领学生将“小小的”三个字的语调放慢拉长,读出诗句中包含的绵长的愁绪。

【思考】学生往往不按照概念的方式来理解语文知识,他们更多地按照积累在脑中的先前经验来给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编码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否则就容易导致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字面意义而不能领会其内涵。

邱老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推进课堂,其间屏幕出示文字的方式既有全诗的呈现,也有重点小节的出示,更把几个意象用红色醒目标注。“诗人笔下的乡愁化为了什么呢”一问自然引出四个意象,并借此体味乡愁间蕴含的距离感和沧桑感。至此,意象的概念在学生脑中显现并逐渐清晰。很显然,学生建立意象的概念需要积累阅读经验,然后经由朗读等体验得以完成,而若不能以丰富的表象作支撑,概念的建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重要素,巧设计,把语文知识渗透于小说教学

【案例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授课教师】张虹琴

家道“一落千丈”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怎样?PPT出示,学生朗读感受杜小康在家道“一落千丈”之前的幸福生活,为下文蓄势。

“一落千丈”后开始怎样的生活?失学,开始孤独之旅。请学生担任导演,把课文搬上舞台。PPT出示:孤独之旅开始了……

场景:路上―芦荡(2~27段) 芦荡为家(28~34段) 暴风雨之夜

心理:茫然、恐惧 孤独无助 勇敢、坚强

人物描写: 背景画面: 旁白:

【思考】对于小说教学,一般教师会从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入手,这样教学,学生可以很快知道小说三要素,但弊端是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无法有效激发阅读的兴趣。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3

武志红《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七个心理寓言》《为何家会伤人》

塞利格曼

《真实的幸福》

卡尔

《积极心理学》

朱建军

《走出迷惘》

李桁

《释梦手卷》

米杉

《梦的真相》

许宜铭

《重塑心灵》博尔温班德洛《隐疾――名人与人格障碍》和河合隼雄《心理治疗之路》维蕾娜・卡斯特《童话心理分析》素黑《两个人的孤独》《在爱中修行》《心理月刊》

严文华《踏进这扇门:心理咨询师初阶成长》

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

傅宏

《为心灵解压》

维蕾娜・卡斯特《无聊与兴趣》《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

罗伯特《不焦虑的活法》

李洪伟、吴迪《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

成实宗《探梦手记:揭开我们梦里那些人生的真相》文学类(22本):

茨威格《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罗伯斯庇尔》《苏

格兰女王的悲剧》《昨天的世界》《巴尔扎克》《精神疗法》

张清平《林徽因传》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

张英伦《莫泊桑:孤云野飞的才子》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涅斯特林格《狗来了》

梁卫星《成人之美》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王小波《王小波随笔》

村上春树《1Q84》1、2、3

安妮宝贝主编

《大方》1、2

韩寒主编《合唱团》

施寄青

《看神听鬼:施寄青的通灵侦察事件簿》《通灵者说

赵瑜

《小闲事》

董桥

《这一代的事》其他(20本):

王晶

《欧洲名花的故事》《切花图鉴》

王辰

《识别树木》

周厚高

《绿篱植物景观》

萝赛

《花朵的秘密生命》

几米

《失乐园全集》《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秦伟

《悠悠青瓷》

江本胜

《水知道答案》1、2、3

蔡康永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

塔莎杜朵《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1、2

约瑟夫

《看电影的艺术》

夏达

《子不语》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中村徽

《我想和你做朋友》

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吕武进编《南京地名趣话》历史类(6本):

特鲁贝尔

《笑的历史》

周维林

《南唐二陵史话》

李洁《文武北洋》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香水的历史》旅行类(4本):

高丽华《越角吴根又一秋:西塘》

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

刘畅

《搭车去柏林》

吉鹂

《众神的大地:我的尼泊尔旅行笔记》教育教学(4本):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4

关键词:压花;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73

1 概述

1.1 压花艺术与压花旅游

压花艺术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植物材料处理成平面花材,再将其依各自形态、色彩和质感,设计制作成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植物作品。压花艺术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是时尚高雅的艺术形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流行[1]。

压花旅游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欣赏压花作品,体验压花艺术,将压花艺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

1.2 国内外压花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压花旅游还处于萌芽状态,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只有少数民间压花爱好者会与一些旅游点合作,开展一些主题压花体验活动。

在赣州,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率先开展压花教育。希望结合本校“国家AAA景区”开展压花旅游社会服务。

2 压花旅游项目的类型

2.1 压花DIY项目

压花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压花书签、贺卡、文具盒、扇子、压花画等(图1―图4)。在景区内开设压花DIY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制作压花作品,从而丰富景区活动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增加景区收入。

2.2 压花作品展销

在景区新建压花作品展示厅,介绍压花工艺流程,展示压花作品。这样既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也可增加景区亮点,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压花作品可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让游客每次来都能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学校,开展学生科普活动,提高景区社会声誉及知名度。用天然的植物将赣州文化和景区特色景点表现出来,利用压花的特殊工艺制成独具特色的纪念品,供游人选购。

3 赣州开展压花旅游的优势

3.1 地域文化优势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有着“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世界橙乡”、“生态赣州”等美誉。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压花旅游的引入可将赣州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到压花产品中,作为赣州特产让客户带走。

3.2 旅游资源优势

3.2.1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赣州的森林覆盖率可高达74.4%,植被丰富,风光秀丽,孕育出很多独具风格的自然景区。有陡水湖、赣南树木园、阳岭天公园、峰山、三百山、通天岩、宝葫芦等。这些景区有着开展压花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以赣南树木园为例,景区可在休闲区可设置压花作品展示厅、压花DIY体验馆,让疲惫的游客在欣赏、制作压花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游客们还可跟着工作人员来一次全面的压花,从材料的采集、压制到最后的制作。从此,游客再也不用担心没有特色纪念品,因为他们亲自制作的作品就是景点里的花、草,就是独一无二的纪念品。

3.2.2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

宋城文化旅游资源是以古城墙为主,加上八境台、郁孤台等相关建筑景点以及宋代古桥、古塔、古庙、学宫等共同构成[2]。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历史深远。添加压花旅游项目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以郁孤台为例,在景区内部打造一块集压花展示与DIY为一体的特色区域,让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还可尝试制作压花艺术品带来的愉悦。在该景区,还可售卖带有郁孤台标志性建筑风格的压花特色纪念品。

3.2.3 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赣州是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俗文化旅游Y源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古代交通遗址等资源[2]。这些资源的主要特色在于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压花艺术具有多样性,可以将“客家围屋”、“采茶戏”等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元素,通过压花艺术的创作,制作成压花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五龙客家风情园就可将自身的会展、科教、青少年道德培训等活动与压花旅游的理念融合,设立压花作品展示厅,普及压花知识。同样也可以面向大众开展压花DIY项目,销售压花产品。

3.2.4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赣州享有“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之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的比较完善,主要景点有于都长征第一渡、宁都起义纪念馆、兴国将军馆、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坝、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等。压花旅游为红色景区添加亮点,可以用植物材料将革命先烈的优良事迹制作出来,并永久保存。这样的纪念品即具特色又富有教育意义,游客将其带回家中,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后辈,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

4 赣州开展压花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对压花旅游认知不足

压花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来说是小众的,在江西来说更是一个新名词。通过对赣州市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8%的人没听说过压花。可见,在赣州市,大众对压花旅游的认知度明显不足。

应通过现代化的宣传模式加强宣传,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电视、公交广告等方式加强景区压花旅游这一品牌游览路线的宣传力度,让大众了解这一新型旅游形式。

4.2 压花旅游的自身可持续发展

压花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但也会面临着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不断更新产品形式,不断推出新鲜的压花旅游项目,让游客有一种来了还想来的兴趣。

5 展望

目前,赣州市大多数旅游点的旅游项目更新较慢,使得游客重复游览兴趣不大。一些旅游点旅游特色不够鲜明,景点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很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压花旅游项目仍为空白。

压花能够让大自然短暂的美成为持久永恒,将体验式压花与旅游有机结合也符合现代人类的追求。通过亲身制作,不仅能获得创作过程的自我愉悦、陶冶情操,而且能激发公众爱护植物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为推广林业科普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压花旅游的引入,能够增加赣州各景区旅游项目,丰富赣州各景区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参观兴趣,促进景区纪念品的销售。赣州发展压花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陈国菊,赵国防.压花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5

孤独是一种勇气,活出最好的自己

还记得上大学的头一月,我好几晚都做了同样的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高考考场,填答题卡发现忘了带铅笔,心急如焚中惊醒,才发现现世安好,别来无恙。走过这段青春岁月,我明白完全没必要这样。高考之所以让我们焦头烂额甚至是精神恍惚,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自己,对自己和高考没有正确的认识。

跟所有的救赎一样,外在力量只是辅助,把自己从高考中拯救出来的,只有自己。任何事情,包括高考、爱情、事业、生命,不管意义如何,如果强把别人的意义加在自己身上,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意义一定要自己去寻找!

高考造成的紧张和不安,很多因素不都是外界强加给你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考生都是孤独的。蒋勋说得好,对孤独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对于高考意义的认识,也要有一个独立的角度。我觉得这个角度的出发点应该是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如果高三是一个360°的圆,只要你在每一个刻度都比上一个刻度更加成熟、进步,走上考场,能够安静从容地写出绝大多数你所知道的答案,就是最大的成功。这个时候你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别人,考虑竞争,考虑分数。很多失利都有类似“没发挥好”的借口,从心理层面讲,主要还是受外界的干扰,自我没有站住。

站稳自我,活出最好的自己,谈何容易,那需要很大的直面孤独的勇气。在青春时代,最孤独的时刻,也许就是和父母对话,因为他们并没有听懂你在说什么。我认识一个高三生,成绩一直不理想,细了解,原因有二:他是个长跑爱好者,每天都想跑步上下学,而父母不赞成,主张车接车送节省时间;晚上复习,门总是敞着,妈妈总担心他会有什么问题。在我的建议下,父母放弃了自己的坚持,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结果两个月下来,该同学的排名竟然从后四分之一上升到了前四分之一。这算是一个处理好孤独后自我进步的成功案例吧。要知道,就算是无私如母爱这样的外界因素,有时候也是享受孤独和成长的杀伤力,何况其他的外来干扰呢?

对青春而言,孤独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渴望。在繁忙的复习中,一个人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跑跑步,骑车到野外看看落日的余晖,或者是静静的阅读一本小说,又有什么不可以?谁又能说体育锻炼和精神修养不是学习必需的呢?我们应该拿出独自前行的勇气,适当给自己一个孤独的空间和时间,自己鼓励自己,自己了解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当你真正完成了这段独处,你会明白,考出什么样的成绩,考取什么样的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哪个城市,都不会是为难和痛苦的事情,因为不管结果如何,那都是你想要的,也是你能接受的。

孤独是一种智慧,激发无限的创意

高三的我们一定有类似的经历:“距高考还有××天”的倒计时每天被值日的同学更新,黑板报上写着狂人尼采的名言“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也有同学自己编写的雄心“据清华,跃北大,舍我其谁?霸江湖,啸沧海,非学无他”……感觉高考就像一场一辈子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也像一场青春华丽的豪赌。也许高三最悲壮之处就在于选择的单一性:高考是最终的归宿。所以有很多家长的许诺,有很多自己的许诺:等高考结束,要去哪儿旅游,要看一个月的小说和电影,要打一整天的网游……青春好像是一个被圈禁起来的孤独,是一种只要明天不要今天的苦楚,是一抹杂糅着悲剧色彩的感触。其实,高考不是青春的全部。生命是一场马拉松,人生何处不是考场呢?真正上进的人,要做好一辈子应试的准备。

高考,作为青春时代最深刻的印记,应该像一首壮美的诗歌。歌唱这首诗歌的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能够妥善处理自己问题的智者。你要学会安抚自己的孤独。孤独是思考的开始,高三的思维又最活跃。这段苦闷的时光,恰恰是我们品味孤独、培育强大思维能力的绝佳时刻。青春的孤独和创意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相对于儒家的结论式的教条,庄子提供了较多的思辨的可能。庄子是一个喜欢玩的人,思辨能力较强。这启迪我们:面对高考,既要有认真的态度,也要有游戏的精神,把刻苦和灵活结合起来。

孤独可以提炼出智慧,这才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凭借这种智慧,你现在至少能正确找出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到了高三,学习后进的同学跟着不要再用学习成绩最好同学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了。与其每日模拟考试、题海战术,不如只拿出教科书,一遍一遍地看,一个习题一个习题地反复练习,就训练基本功,别再想高精尖。这样做你才不会再迷失自己,不会再被优等生牵着鼻子走,当然你必须放弃跟别人不一样就复习不好的担心。学有余力的话,你完全可以看看复习资料之外的东西,看看报刊文摘,听听英语新闻,读读唐诗宋词,也许考试不考,但学习又何必太急功近利?

孤独是一种气度,沉淀宁静的心绪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高考前一天吃坏了肚子,连夜到医院输液,第二天顶着高烧上了考场。结果出乎意料,本来排名十几的她在高考中却考了第一名。我想,那天她因为病痛一定非常孤独,但这份孤独让她的心安静了下来——尽力发挥吧,考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反而考出了好成绩。这个同学平常喜欢说一句话:“好心情需要自己去创造。”这是一种很强的心理自控力。反观一些同学,常常因效率不高、身体不适、排名波动、家庭影响等原因产生一些苦闷和彷徨,极易失守自己心灵的阵地,为外在的纷扰焦虑不安。

所以说,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举动,正是造成巨大不安感的原因。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我们的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的去猛抓稻草填补寂寞,我们会感到饱满的狂喜。我相信,能妥善处理孤独的人走进考场绝对不会惊慌失措,相反一个心灵被外在因素左右的生命,最怕孤独,也很难较好的完成自己本可以完成的事情。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6

公元2148年,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外星文明地下遗址。

公元2149年,人类在冥土星轨道上发现质量效应中继站,实现第一次恒星际航行。

公元2157年,人类首次与外星文明接触,在短暂而血腥的交火之后,双方缔和。人类成为银河“神堡理事会”内最年轻的文明种族,将自己的种群散布在漫天的繁星之间。

在许多方面,人类和小孩子没有区别:天真,并且得到很好的保护。他们还不明白,在美丽而又冰冷的银河中还有许多人类尚未准备好去面对的……

序章

“正在接近大角星。断开超光速驱动核心。”

舰载内部通讯系统中响起舵手的口令,特勤战舰“新德里号”上,星系联盟海军少将乔恩·格里斯姆——地球及其三个刚开发的恒星际殖民地上最著名的人物——向上方瞥了一眼。他马上明显感觉到舰体质量效应场发动机减速产生的巨大颠簸,“新德里号”也从超光速旅行回到了爱因斯坦宇宙的常规速度。熟悉的红移宇宙景象像鬼魅一样泼洒进小小的舷窗,随着战舰减速渐渐冷却到正常的颜色。格里斯姆痛恨观景舷窗——联盟战舰完全依靠仪器导航,根本不需要任何目视参考。但为了照顾到对星际旅行的古老浪漫想象,所有的战舰在设计时都留下几个小型舷窗和至少一个通常安装在舰桥上的大型舷窗。

联盟一直尽力保持住这些浪漫的理想这对征兵极为有利。对于仍然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未被探索的广大星际空间仍依然充满神奇。人类穿梭于星际之间的扩张是一部壮丽的冒险史与发现史,神秘的银河系依旧在等待人类揭开面纱。格里斯姆明白,现实比大家的想象要复杂得多。他亲眼看过冰冷的银河有多美丽,既宏阔又让人心生惧意,而且他还知道银河中还有许多人类尚未准备好去面对的未知之处。今早他从“山西”基地接收到的机密传输信息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许多方面,人类和小孩子没有区别:天真,并且受到很好的保护。这并不令人吃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直到最近两个世纪人们才挣脱地球的束缚,前往冰冷的外太空探险。而真正意义上的恒星际旅行——能够前往太阳系之外的目的地——也才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事实上连十年都不到。那是在公元2148年,也就是九年之前,一支采掘队从火星地下深处挖出了一个被遗弃很久的外星研究站的遗址。这被证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发现的先兆,独立改变了人类的一切。在历史上,人类第一次面对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他们在宇宙中并不孤独。全世界的所有媒体都一拥而上报导此事:这些神秘的外星人是谁?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现在灭绝了么?他们会回来么?他们对人类过去的进化有何冲击和影响?他们将怎样影响人类的未来?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哲学家、科学家还有自封的专家们没完没了地在新闻节目和信息网上激烈讨论这项发现的伟大意义,有时甚至暴力相向。

这项发现深深震撼了地球上每一个宗教的核心,新的信仰系统一夜间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他们绝大部分以干涉主义进化论为基本原则,狂热地断言这项发现证明所有的人类历史都被外星力量指导和控制。许多已有宗教则试图将存在外星种族的现实融入到当前的神话系统中去,还有一些信仰根据新发现匆忙开始拼凑、重写自己的历史、纲领与信条。有少数顽固派拒绝承认此项事实,声称火星堡垒的发现是为了长期愚弄民众并欺骗自己的信徒,将他们从正确的道路上误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甚至现在,长达十年之后,许多宗教还是试图把这项发现与自己的信仰捏合起来以自圆其说。

通讯喇叭又噼啪作响,打断了格里斯姆的思绪,将他的注意力从恼人的观景舷窗拉到天花板上的舰载扬声器上。“我们现在可以在大角星上着陆。估计到达时间大约12分钟。”

他们大概花了六个小时从地球来到大角星,这是在太阳恒星系统之外最大的联盟基地。这段旅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格里斯姆都蜷在一个数据屏幕前面,查看统计报告,评估人事档案。早在几个月之前,此次行程就被规划为一次公关活动。联盟希望格里斯姆对毕业于大角星士官学校的优等新兵毕业生发表讲话,象征火炬从过去的传奇英雄传到了未来的领导者手中。但是就在他们出发之前的一个小时,来自“山西”基地的信息彻底改变了此次航行的主要目的。

过去的十年就像光辉的梦景一样,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年代,而他现在准备用严酷的现实击碎美好的梦景。新德里号即将到达目的地,他将离开自己的私人舱室,也离开自己的平静与孤独。他把人事档案从自己的数据终端传到一张微型光盘上,放到联盟军制服上衣口袋里。接着他退出系统,有些僵硬地从座椅中站起来。他的舱室又小又狭窄,所使用的数据工作站也远远谈不上舒适。联盟军舰上的空间都非常有限,私人舱室通常仅为战舰指挥官独家保留。在绝大多数任务中,甚至连受邀贵宾也不得不和船员一起起居,分享小小的公共睡舱。但是格里斯姆是活着的传奇,可以为他例外。这一次去大角星的短期行程,就是船长慷慨地向格里斯姆提供了自己的私人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