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范例6篇

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康复范文1

关键词:孤独症 康复机构 工作理念

Discussion autism child is restored to health organization work idea

Wang Jintao

Abstract:Is restored to health the organization rapid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autism child,the service grade of service unceasingly is also enhancing,for autism childs recovery to the limit major positive role.But many organizations in the recovery management,the recovery service idea aspect also have the maximum problem.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recovery aspects and so on service form,recovery service principle,recovery service flow discusses the autism child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work idea which the organization should have.

Keywords:Autism Recovery organization Work idea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17-02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残联、民政及医疗卫生、社会机构的努力下,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发展迅速,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目前我国有上千家孤独症儿童康复和教育机构,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和教育服务。但是,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工作理念还亟待提升和规范,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康复质量。

1 康复服务形式

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主要采取以机构训练及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的康复服务形式。

1.1 以机构训练为主的康复形式。

康复机构直接给孤独症儿童提供综合性的功能干预。内容涉及儿童认知、语言、行为、自理、社会交往等领域。

1.1.1 按康复形式分为:一对一个别化训练多见于训练早期及低功能孤独症儿童。一对一与小组结合训练随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而行,逐步培养儿童适应小团体训练,为将来参与集体学习打下基础。小组训练基本倾向于有一定行为控制能力、有初步的交流意愿并具备基本的交流行为的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或疑似孤独症儿童。

1.1.2 按康复时间可分为:全日制康复一般对无法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的孤独症儿童,给他们提供高密度、高强化的针对性训练。已经开始适应幼儿园及学校集体环境的孤独症儿童,利用半天的时间参加康复、半天接触或参与主流学校和幼儿园集体活动。完全可以融入主流学习环境的孤独症儿童,每个假期或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以社会适应训练的康复训练。

1.2 以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的康复形式。

以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的康复形式主要是以培训或指导孤独症家长为核心内容。在认识与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注重给家长提供可操作性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及可持续性资源支援。

1.2.1 分期指导。针对某一门康复技术而言,短期培训注重于简要的概况,使受训者对该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期培训着重提高对该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基本认识,掌握基本的实施方法;长期培训则是将该技术的运用手法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分级指导。

1.2.2 分类指导。普及性的知识可进行团体指导;同等类别患儿或同等基础的家长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定项指导与交流;特殊的案例则可以通过个别指导方式进行。

1.2.3 按需指导。有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弱的家长,需要手把手逐步培养他们基础的认知能力,辅助他们掌握孤独症孩子基本的问题处理技能,这种养育性的指导需要有长时间的跟踪教育过程;对于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家长给他们提供成长性指导,分阶段,一步一步提高他们的康复理念和操作技能,帮助他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训练教师;对于一些有特殊能力的家长,根据他们的需求(如办机构、推广某技术等),在进行功能性定向指导。

1.2.4 操作技能指导。针对家长做训练技能指导;指导者通过训练示范,现场指导家长等方式进行亲子实践指导。家庭跟踪指导则是通过家庭康复实例案例的分析或对家庭定期提供的康复训练实践材料进行分析与帮助。

2 康复服务原则

2.1 方向性原则。坚持政策导向作用,紧紧把握康复机构的发展方向,使政策指导成为提高、发展、创新的动力,使康复服务形成自觉贯彻党和国家、地方政策机构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指导条例的行为范式,更好地完成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任务。

2.2 指导性原则。机构管理者需要根据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条例,自觉引导本机构康复教育工作者努力掌握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服务技能与策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构康复服务规章制度和教科研相结合来实现机构的发展。

2.3 科学性原则。机构的发展需要有先的康复理念与康复技术。康复教育科研管理者要具备丰富的康复教育科研的思维,实事求是地顺应康复教育科研管理规律,逐步掌握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孤独症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4 交流性原则。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残疾儿童康复体系中的新课题,需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多形式、多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技术与理论交流活动,促进机构管理水平及康复技术的整体提升。

2.5 发展性原则。具有良好康复效果及发展潜能的康复机构,应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努力创设良好的服务品牌,开展多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与学习中得到发展。

2.6 服务性原则。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作为提供康复训练的机构就是直接的支持者和爱的实施者,需要具备全方位的服务理念,以“爱”为出发点,让来求助的孩子与家庭建立信心、提升能力,减轻痛苦。

3 康复服务流程

3.1 组织架构。不同的康复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符合机构发展的组织管理框架。一般包括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两部分。 下图为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康复教育中心以康复业务的管理为线索,通过业务流程来进行“角色分配”,注重层级责任,是一个职、责、权的结构系统,供参考。

3.2 康复流程。康复流程是工作规范,也是服务流程。在制定时要考虑康复过程的实用性,也要对康复效果进行合理把控。下图为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孤独症儿童康复操作流程,供参考。

我国孤独症相关知识的普及、康复理念的推广、康复资源的建设和经验积累等工作刚刚起步。在目前状况下,各个康复机构需要根据国外成功的康复理念与技术,总结经验、努力探究,提高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理念、服务水平与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 Stanley l.Greenspan;Robin Simons.teshuer著.刘琼英译.特殊儿教育宝典.久周文化出版.2007.3二版

孤独症康复范文2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为了使病人获得全面的康复,除了要对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治疗,还要从心理上给予健康的疏导。而优秀的景观设计在调节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由于景观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因此,它对人们的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够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1]8如何让医院通过景观的设置辅助患者治疗,对他们的全面康复起到有效作用,成为目前医院建设有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以昆明市延安医院为例,从对其调研入手,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深入探讨针对儿童孤独症康复的景观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一、对昆明市延安医院景观的调研与分析

本研究的调研地点,选择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如图1所示,笔者的调研将按照该医院入口处、门诊楼大门口、一级车流通道、住院部门口以及住院部楼下广场的顺序进行。

医院大门入口开口狭窄,配有供人休息的长椅以及张贴医院新闻的展示窗,有两个吸烟处。绿化带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比较丰富,高大的乔木和灌木丛交相辉映。医院门诊处入口(图2)的主要功能是用以人员流通,所以这里布置了大片的步行道和集散空间,利于人流的出入。这里绿化带的设置相对较少,大部分种植的是喜光不耐湿的银杏和杉木。出入住院部的一级车流通道宽敞通畅,利于人群疏散和车辆进出,左右均种植了灌木丛,利于病人平时散步和散心。但其弊端是,由于此处车辆出入较多,车速较快,如果有行动不便的病患在此活动,可能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住院部的门口通道则较为狭小,且绿化植物种植量并不多,大多以观赏性的灌木为主,留出了供人流疏散和步行的通道。但其弊端是,由于绿化植物较少,不能起到帮助病人净化空气的作用,因而不具备康复景观应有的功能。

住院部的楼下广场是整个医院最宽阔的人群集散中心,车辆可以自由出入。这里设有大面积的停车场,还有医院唯一的水景设置,整个景观设置得较小巧,由两排弧形的长廊和绿化带组成,住院部病人平时可以在这里逗留、聊天、赏景。其绿化的覆盖面积在整个医院布置中算较大的。该景观的中央是一个假山水景的喷泉,但喷泉中的水已经很久没有更换过了。可见,这处水景在整个医院中是疏于打理的,其中的绿色植物也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剪、修饰。

根据以上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该医院在康复花园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没有完整明确的康复花园区;2.没有系统的康复景观植物配置图;3.医院里整体绿化带布置面积占比较小,乔木和灌木的布置占比大约是4:6,不符合视觉上的审美;4.观赏性的灌木种植较多,几乎没有种植花果树,在嗅觉上并没有达到清新空气的功效,没有运用到康复景观的设计精髓;5.绿色植物和水景景观疏于打理。

二、儿童孤独症分析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爱儿童健康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在康复花园这个大课题下,笔者尤其关注儿童和康复景观的联系,因而将儿童疾病与康复景观建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而儿童情感的缺失和心理疾病又是儿童疾病里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对象,所以笔者将本次研究的范围缩小到针对儿童孤独症患者在康复花园中治疗的景观设计。

儿童孤独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缓慢问题,其病例每年约三四万起,据近年的报道,似乎还有增高的趋势。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为:1.语言障碍:沉默不语或使用语言功能的时间少,病发儿对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感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2.社会交往障碍:病发儿无法与别人正常社交,患者表现为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期待与他人的肢体接触、喜欢独处,不喜欢与同龄儿童玩耍;3.兴趣缺失和行为方式障碍:患者对游戏、玩具均不感兴趣,反而喜欢玩单一性物件,如小木棍、观察大自然等等;4.智能障碍: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

目前,孤独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分为物理训练方法和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应该因材施教,不同的案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患者活泼起来,主动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在幼儿时期一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在康复花园中接受教育和训练。成功治疗的患者可以回到学校和同龄儿童一起生活学习,未被治愈的患者就要留在康复花园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三、从“四觉”入手进行儿童孤独症康复花园的景观设计

笔者试以昆明市延安医院的改造为例,主要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四个方面入手,构思适于儿童孤独症康复的景观设计方案。首先,将现有医院场地平面图中的水景花园以及正在施工的住院部中间的长方形场地作为改造基地(图3)。如图4,在基地一水景小花园中,可以用立体篱笆花墙将景观花园围绕起来,既美化环境,还可以作为一种隔断。选择不同色彩和质感的植物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独特的效果。质感和色彩不同的植物可以刺激以及加强人的视觉、触觉功能,玫瑰、薰衣草等植物独特的气味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畅。在基地一的中心,设置喷泉是因为水是生命源泉的重要自然元素。喷泉婀娜多姿的造型、欢快跳动的水花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精神振奋,但在此处设计中要考虑到儿童的安全因素,其水体设计的高低尺度要较为合适,要在儿童使用的安全范围内。

卡普兰理论认为,参与到自然环境的程度越高,复原效果就越好。[2]26在植物配置方面,景观花园多采用松科、柏科、樟科、银杏科、木兰科等植物,这些植物对结核杆菌等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银杏、臭椿、构树、悬铃木能在昆明的地理环境中能挥发抑菌物质,推荐大范围使用;香樟、珊瑚树等挥发量相对较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搭配使用;喜树、三尖杉、长春花等有抗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橘树不仅有防止皮肤癌、大肠癌的功效,而且其散发的清新气味和其结果的季节能引起儿童大大的兴趣;松柏类植物有清新的气味,还能防治结核病菌,且遮阴效果较好;樟树的芳香性挥发油不仅能起到净化、清新空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祛风湿、镇痛解毒的作用;银杏中的黄酮类物质则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腊梅、玫瑰、月季、海棠都能起到供观赏和活泼园子的作用。

(一)乔木配置表:

(二)灌木配置表:

如图5,在长方形的基地二中,可以采用花墙的方式将四周隔断,防止儿童跑出去产生危险。在基地二的右下方可以设计菜园子,种植小番茄、小黄瓜等,让孩子们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喜悦,使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感,过一把当小园丁的瘾,从而让治疗生活不再枯燥乏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孩子们擅长使用触摸或者品尝等方法去感知新鲜事物,所以触觉元素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游戏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中应用广泛。”[3]189在基地二的左边可以设置活动设施,将此处设计成孩子们玩闹的场地,让他们拥有广阔自由活动的草地丘壑等空间,并提供滑滑梯、跷跷板、沙坑等一类的游戏项目。出于安全考量,此处活动设施的地面均要采用橡胶防滑板拼接,在设施上也要加入橡胶防滑的软垫,防止在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必要的摔伤碰伤;在花园周围,可以采用全部围合的方法,只留有固定的出入口,以确保儿童活动在一定的可控制的、安全的范围内;出入口以及花园内的道路都应保持平坦,路面材质避免选用凹凸不平的细碎铺装,以确保使用轮椅的儿童可以顺利进出。

通过以上设计,最终可以达到如下目标和结果:1.拥有足够的遮阴。昆明四季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考虑到小孩子的皮肤比成人更加柔嫩敏感,暴露在紫外线下易被灼伤,其中心智不全的孤独症儿童尤为脆弱,所以在户外活动区域要选用可以提供大片的遮阴的树种,这方面推荐选用落叶树种;2.丰富性。儿童善于探索新鲜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色彩更为敏感。在康复花园中,适当增加鲜艳的开花植物和结果植物,可以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吸引力和注意力;3.互动性。将动手的园艺工作引入到花园活动中,可以让儿童在康复中体验种植与收获的快乐,有效提高康复的积极性;4.创造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可能性,提供探险的设施、聚会的场地和体验社交活动的场所,使儿童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和医院外的世界;5.道路宽度和坡度要考虑人体工程学,不仅能为正常儿童提供方便,也能为残障儿童提供便利;6.使用活泼的色彩和具有芳香、无伤害性的植物搭配,在有益刺激病患感官和提高病患活动的机能性的同时,使花园简洁美丽、易于打理维护。

经过精心设计后的康复花园,其精致的景观营造,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内容,能刺激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四觉”,调节病人的情绪,从根本上缓解病人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达到更和谐的状态,为他们提供最理想的自然环境以恢复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 2009(08).

孤独症康复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82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两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组,接受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12个月后,试验组患儿ATEC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疗效更佳,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 培训-家庭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8

孤独症别名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精神病范畴,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病症[1-2],多见于儿童,尤其是男孩。孤独症儿童从婴儿阶段开始,就无法与周围环境或人群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表现为与环境隔离、语言异常或冷漠甚至没有语言交流,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基本丧失正常人应有的日常感情。鉴于此,我院采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旨在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孤独症儿童82例。其中男70例(85.37%),女12例(14.6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9±1.45)岁。纳入标准:(1)符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肖秀云: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201404163000457)

合儿童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3]。(2)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或康复训练。(3)家长容易沟通,积极配合。(4)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分裂症、强迫症等。(2)并发有影响孤独症治疗效果的疾病者,如脑瘫、癫痫等。(3)无法坚持完成康复训练者。(4)中途接受其它康复训练者。(5)家长不同意接受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78例(95.12%),小学文化程度4人。再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按照“1∶1”比例,将82例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安排到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为期12个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结构化教学和ABA训练对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小组化训练、集体化训练等。每3个月进行1次训练

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直至训练结束。

1.2.2试验组父母带孩子共同参加专业医疗机构开设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亲子培训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64学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患儿父母。培训内容涉及:(1)孤独症基本知识,提高父母健康认知能力。(2)孤独症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如结构化教学、ABA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3)患儿各项能力的对症训练,包括语言、感觉、认知、社交、生活、肌肉和手眼协调等。(4)益智活动的合理开展,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提高患儿对各种事物的接受力。(5)行为问题的处理,提高父母对患儿行为问题的应对与处理能力。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PEP评估,对症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并为父母配备《孤独症家庭康复训练教材》及康复训练教具,以便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叮嘱父母每3个月带孩子到培训机构进行1次PEP评估,并制定或调整下一个阶段训练计划。若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父母有任何疑问,均可随时与相关老师或医师进行联系。

1.3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4项内容进行评价[4-5]。评分越低,表明孤独症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孤独症患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6]。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4~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而我国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相对较晚,在2006年时才将其列为精神残疾。我国现状:(1)起步晚,相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2)孤独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相应的治疗需求越来愈大。(3)患儿回顾社会难度较大,孤独症治疗的黄金时间是3岁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极大程度影响患儿日后正常生活。(4)治疗体系不健全,训练中心康复水平整体较低。(5)专业医护人员匮乏,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6)国家相关医疗政策才起步。因此,对孤独症患儿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预后,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7-8]。

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在熟悉的环境和游戏中,采用自然反馈手段的训练,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积极的疗效。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训练模式,对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而父母作为整个过程中的“主导者”,更发挥重要作用。据此,通过专业医疗机构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父母理论认知,增强父母操作意识及方法,从而让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实施科学地康复训练,提高父母专业技术支持非常重要,能促进父母技能的保持和增长。医疗机构是整个康复训练的计划制定者,家长是最终的执行者。表1显示,接受了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的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能力方面,均有着大幅度提高,与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实施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不仅具有疗效明显、方法灵活等特点,还具备简单易行、科学经济等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等.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01-103.

[2]张静,常燕群,江演珠,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M1抗体水平与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23-727.

[3]杜亚松.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3):1771-1774.

[4]郇英,佳那提·秋瓦西,张隽,等.异常行为量表评估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度评价[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6(5):353-358.

[5]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等.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0-262.

[6]刘志云,张晓斌.24例儿童孤独症应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606-607.

[7]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8]郭德华,周群,吴连春,等.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18-321.

孤独症康复范文4

关键词:家长 康复 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5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45-01

孤独症孩子大多具有持久干预性、生活适应性、社会融合性等干预特征,对孩子的早期干预和康复都需要贯穿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长是孤独症儿童干预过程的永久参与者,家长是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的主要协作者。这不仅需要家长有扎实的康复知识、技能和技巧,更需要家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1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社会地位

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措施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及社会相关媒介的导向性宣传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地推动着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

1.1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地位问题。孤独症儿童家庭在生活服务环境仍然存在歧视,在社会工作参与仍然缺乏协调,社会支持体系仍然有待完善,这些都为家长和家庭在社会中生存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也严重影响发挥其康复作用的心境状态、自信心与坚韧性。

1.2 应对策略。

1.2.1 加大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导向作用,建立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的支持服务体系,改善孤独症家庭社会生活的依托环境。

1.2.2 联合心理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孤独症康复知识普及性宣导,提升社会认知程度与大众容纳水平,为孤独症家庭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生存环境。

1.2.3 联合教育民政部门,逐步建立孤独症孩子回归社会的结构体系,改善孤独症家庭每个阶段的生活现状,减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生涯发展的担忧与焦虑。

2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

由于孤独症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现实,使得其康复过程更加漫长,家长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与努力是正常儿童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他们需要忍受强大的内心痛苦和精神压力。

2.1 家长的心理状况。有资料显示,孤独症家长SCL90总分与对照组的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等因子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协康会联合访问了300名2-6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访问结果显示,家长压力的平均指数为111,较正常水平(55-82)为高,也高于美国90.5及加拿大95.2的数字,总体压力高于正常水平近六成,同时伴有抑郁症症状;他们的心理状况堪忧,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2.2 应对策略。

2.2.1 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重视家长心理辅导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同步干预;在心理卫生专业单位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规划,包括普及性的心理卫生知识宣导、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个案跟踪指导等等。

2.2.2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家庭周边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心理辅导中心;建立孤独症家庭心理干预个体档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2.2.3 以社区为中心,设立孤独症儿童家庭心理协调干预系统,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功能,辅助他们沟通合作,共同分担相关责任。

2.2.4 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正向引导对孤独症儿童以及家庭面临问题与困难的认识,提升社会接纳程度。

3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潜能

从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开始到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育儿方式,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都经历了心理上的调整与蜕变过程,许多家长已充分认识到学习与把握孤独症相关的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内地孤独症儿童康复起步于本世纪初期,孤独症家长受训现状并不乐观,家长的康复知识技能还极其缺乏。

3.1 家长的康复知识技能和学习潜能状况。据初步抽样调查,孤独症儿童家长基础知识普及率仅为30%,其中系统康复基础技能受训率仅为25%,真正能有效地实施家庭康复的家长只占总抽样的5%左右;要提升家长康复知识与技能,使之发挥其康复作用,面临极大挑战。

3.2 应对策略。

3.2.1 鼓励发挥康复服务机构自身指导能力,根据家长的需求以及机构康复理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康复知识交流与指导活动,为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3.2.2 以各地残联康复部门为中心,将孤独症家长康复能力的提高纳入助残扶残系统规划中,定期组织地区内孤独症家长培训,综合各方资源开展服务性协作。

3.2.3 分级建立孤独症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规范孤独症康复行业服务标准,以点带面推动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指导服务进程。

3.2.4 鼓励与支持孤独症家庭资源组织建立合作联盟,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4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协同能力

对于孤独症家庭来说,面对一个非正常的、需要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协助的孩子,这种压力不是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个体所能承受的,需要家庭里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压力共担的协作体,共同为孩子的康复做出努力。

4.1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协同能力弱。在孤独症孩子康复历程中,家庭成员期待不一、认识不一、缺乏合理的分工、情感连接性不够等影响因素都会给孤独症儿童康复带来不良的后果。

4.2 应对策略。

4.2.1 发挥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协调服务功能,帮助家庭建立一个合理的家庭支持网络、对家庭成员进行功能性安排,如:主要的经济支持成员、主要的康复训练成员以及主要的家庭生活管理成员的任务与职能的分配等等。

4.2.2 家庭成员之间既要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又要共同学习家庭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合理制定孩子的家庭康复计划并共同携手达到目标。

孤独症儿童家长康复能力的建构是一个全方位的支持性系统,需要在政府政策性指引下,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类康复机构的服务功能,并通过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不懈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孤独症康复范文5

2016年第26个全国助残日主题: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

每年一次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动员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及数以亿计的群众参加,形成了强劲的声势和规模,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其意义广泛而深远。

通过与有关部门共同会签下发“助残日”活动文件,不仅加强了文件的权威性,而且广泛调动了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助残日”活动在各地的顺利开展。通过协调有关部委、单位参与“助残日”活动,使各职能部门更加全面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贴近残疾人,加大了政府各个领域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

通过充分动员公共传媒积极反映残疾人生活,报道残疾人事业,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理解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新闻界朋友,利用各种传媒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在全国形成了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的热点,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015年第25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十二五”期间,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支持省、地市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建设,开展贫困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工作,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家庭康复试点。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0.11%,约为11.1万人,其中多数由儿童孤独症导致。由于孤独症的特殊性和严重性,需要长期系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而康复教育训练和服务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孤独症儿童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中国残联要求各地残工委和残联要召开专题会议,专项研究部署助残日活动,并围绕本次助残日主题,认真分析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研讨对策与措施。各级残联要积极探索发展成年孤独症患者托养服务,提高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孤独症患者实现辅就业。各级政府和残工委成员单位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精神,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状况及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研究改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在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落实,扶持民办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发展,开展社区家庭康复,为社会组织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政策支持。

2014年5月18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2014年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宣传口号

1.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

2.共享文明成果,实现同步小康

3.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4.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5.弘扬自强精神,播撒关爱阳光

6.弘扬自强,传递关爱

7.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8.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9.发展残疾人事业,共同奔赴小康

10.同行你和我,共圆中国梦

2013年5月19日是第23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帮扶贫困残疾人”。

孤独症康复范文6

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以治疗为中心,而重点是在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孤独症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和教育项目,以及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行为分析”对孤独症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一定效果。还有一些疗法专门针对某些特定功能,如针对其沟通功能的辅助沟通系统;激发特殊情感,促进社会技能发展的音乐疗法;针对其感官异常的感官整合训练等。然而,近半世纪以来关于孤独症的探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或只是针对某一种康复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估,很少有研究能达到详实而真实记录和展示一个孤独症学生全方位的问题,也没有研究多种康复疗法之间的关联,从而成为了纸上谈兵。

本研究是建立在对该孤独症学生有一个详实而真实的了解,并且还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更为真实的结果。

一、学校教育在该孤独症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孤独症学生康复过程的核心环节。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与世隔绝造成了语言发展的先天障碍。语言能力的严重滞后,阻碍着孤独症学生敞开心扉去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成为孤独症儿童训练中的关键。

在训练中,首先要对孤独症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有清晰的了解,训练目标起点要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我在训练时,分两步:第一步先训练其被叫名字马上有反应及应答。第二步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其次训练中多结合游戏,以提高兴趣为主,让孤独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训练。

2.行为能力的训练

孤独症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理解语言的能力差,不擅长语言表达,因此,平淡的讲解当然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行为能力的训练就不一样,它能帮助孤独症学生培养达成预期的行为效果。

在训练时,分三步:第一步敢与人对视,能和家长教师有语言交流。第二步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第三步在教师组织下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群体活动。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可帮助孤独症学生引起持久注意和增强记忆,促进其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取代呆滞、自残等行为,塑造形成正常的新行为。

在训练中可运用音乐来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可加大运动量的训练,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训练中群体训练与个别训练应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可取得较好效果。

二、孤独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

孤独症学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兴趣,更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喜欢一般性的说教,他们缺乏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的刺激必须建立在患者对治疗者和治疗环境的欣然接纳之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孤独症学生他们更需要尊重和关心、信任,从而获取信心,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不是哪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是孤独症,他们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多方面的障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另外,学校教育有利于孤独症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其适应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除对每个学生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外,个体化教育与团体训练相结合还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

学生在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或活动时间持续过长时,易疲劳,以致厌倦,从而注意力也易转移。因此,必须丰富活动内容,经常变换活动形式,提高参与的兴趣非常重要。即使是要训练某种能力,也应根据情况,对活动进行重组或提供一些新鲜有效刺激。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上一篇雅豪祥苑

下一篇水果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