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例6篇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1

[关键词]档案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档案文化服务中重要作用

(一)非遗档案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文化资源,其不仅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十分珍贵,其是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丰富精彩的社会活动的精华,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仅承载着文化的丰富性,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特色性,是对我国各民族及各地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的记载,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地域性和特色性较为明显,所以更加突显出来档案的文化特色。

(二)非遗档案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凭证作用

由于档案是对社会活动的最原始记录,所以档案文化对于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这种凭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得到有效的发挥出来,其不仅在申遗工作中有所体现,而且在对其他文化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凭证作用,在进行申遗工作时具有不可替代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使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影响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证明,对于申遗的成功率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而且其档案文化凭证作用也有效的解决了社会实际问题。

(三)非遗档案充分凸显档案文化媒介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的宝库,通过档案这个媒介来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使这些优秀的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这时的档案发挥着文化媒介的重要作用,这是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媒介功能的体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深入挖掘,从而将其以丰富多彩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传承,这就加快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从而更好的使文化媒介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二、以非遗档案为切入点,加快档案文化建设

(一)加强编研工作

在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加强对非遗档案的编研工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也为深入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在进行非遗档案编研工作中,需要编研工作者能够对无形文化遗产的灵魂及其独特性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打造出精品档案。在编研工作中,需要有效的将传统和新兴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使档案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使档案产品在文化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打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为了将非遗档案打造成文化的精品,则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撰写志书、文化图考等文献汇编材料:地方志、文化志的撰写与非遗档案的关系分不开,非遗档案可以编研出版民族志、民俗志等志书。其次,深入考证,还原历史面貌:根据非遗档案的原始记录、出生及地域特色性,深入考证、论证,可以实现对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追溯及对失传的技艺进行再现和复原。我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就是一个成功的非遗档案编研精品。

(二)加大宣传,传播多元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多元档案文化的不断交融、互补、趋同的过程,而非遗档案作为最鲜活的档案文化部分,所富有的多元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必须对其加强宣传,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内在要求。非遗档案的宣传工作从两处着手:一是传播文化的形式和作品,例如举办主题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二是档案编研成果,普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档案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采取新兴的、受众广的传播手段来弘扬档案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非遗档案网上博物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与文化零距离感受,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将“活态”的文化进行固化,特别是实物档案,若结合现场表演、专业人员讲解等现场展示的方式来宣传档案文化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发利用,创造档案文化经济效益

加大对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弘扬档案文化的途径,档案文化不仅有社会效益.同样具有经济效益。非遗档案所承载的民间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下,力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纳入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为新建、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景观,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产品等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确保其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使档案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精髓,其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创新的,所以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创新的源泉,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且可能使非遗档案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以创新,加快推动档案的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庆,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2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非物质性或无形性、活态性或动态性、传承性或延续性等特点,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二、档案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历史

一般来讲,地方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档案资料,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尚保存着诸多完好的非物质文化信息。很多特殊载体的档案,如剪纸、刺绣、皮影、面塑、纸扎、布贴、香包、印染等等,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日益凸现。档案馆在保存历史史料的同时,辅之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文化信息,不仅是对馆藏的丰富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进而实现对历史的全面记录。

三、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1、为申遗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资料和鉴定凭证。第一,档案馆可利用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调出第一手材料,为项目的申报提供大量翔实有力的佐证。第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在申遗中,就可能出现大量无考证的记录,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原始记录就可为申报材料提供真实性鉴定。

2、建立、保存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从申报材料的填报、鉴定、审批到确定等一系列活动将产生大量的档案材料。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便是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该类档案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情况,如存在地域、历史、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现状、价值、濒危程度等方面以及申报过程的详细记录,使调阅者通过档案就能大概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申报的全过程。

3、对传承人进行立档保护。主要是对传承人的各项信息进行登记保护,比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作品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背景资料。这些档案的建立和保存将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极大的方便和依据。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3

为了加强新时期民族民间艺术(现在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20**年至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作。我省先于全国启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在我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确定我省为全国实施这项工程的综合试点省份。作为这一工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省于20**年8月在全国率先起步,掀起了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热潮。至20**年底,历时三年多时间,经过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辛勤努力和细致扎实的工作,普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两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我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省和生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标志。

下面,我就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一、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0**年底,我厅组成有10多位相关专家参加的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组,先后赴全省11个市,逐一进行检查验收。通过验收表明,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本摸清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摸清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全省在三年多时间里,投入大量普查力量,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走村串户,访问座谈,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和登记,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据统计,这次普查,全省共投入普查工作专业人员17931人次,业余骨干*人次;普查乡镇、街道*个,占全省乡镇、街道数的99%,普查村、社区26**4个,占全省村、社区总数的80%;访问“五老”(即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老土地)*人次,召开各类调查座谈会6401次,参加座谈人数*人。经过普查,全省共普查出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种,项目**项,其中新发现民族民间艺术项目*项,面临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552项。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的基本摸清,为建立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制度,加强对珍贵的、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了一批民间老艺人。各地在这次普查中,通过以项目找传人的途径,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发现了一大批扎根在山乡水村的民间老艺人。他们中大多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但对过去所掌握和熟悉的民间艺术仍情有独钟。如衢州市柯城区在普查中发现该区严村一位唱西安高腔的传人严帮镇,已近90高龄,还能唱一些“西安高腔”的片断。江山市在廿八都镇发现如今还能唱当地山歌的村民有五六人,年龄最大的已过80岁,但他(她)们还能以洪亮的腔调歌唱当地山歌。**市**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已经消失60年的塘栖皮影戏表演老艺人,他仍保留着皮影戏表演的技艺。各地针对普查中发现的民间老艺人生存状况,相应地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有的通过文本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把老艺人的技艺记录保存下来,建立档案库。如武义县为了抢救保护“武义萱昆”,对第一代“武义萱昆”老艺人徐五连先生演唱的昆曲《通天河》等多个曲目进行录音,制作成碟片保存;举办了抢救昆曲专场演出,演出“武义萱昆”折子戏11个,全部进行现场录像。有的开展老艺人带徒传艺活动,培养新的传人,使珍贵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如长兴县重点抓好百叶龙艺术的传承,在老艺人的倾心指导下,建立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有的对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如嵊州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尊重和激励民间艺人对越剧艺术的传承;有的建立命名机制,对老艺人发放政府津贴,如**市**区政府在20**年命名了33名“民间艺术家”,并为他们发放每人每年1000元的政府津贴;海盐县也为演唱“骚子书”的老艺人固定发放政府津贴。这些保护措施,既对老艺人以极大的鼓舞,同时对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普查,省和各地分别确定了一批重点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公布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年5月,**省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4个项目入围,我省为全国最早公布省级名录的省份。在省级名录公布之后,全省各市、县(市、区)政府相继公布了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目前,全省11个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已经全部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24项;全省9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都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8**项。现在,我们可以说,全省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进入省、市、县三级名录的项目,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全省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同时,积极做好我省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有44个项目上榜,位居全国第一。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经过专家评审并进行公示,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前,将由省政府予以公布。我省第二批“国遗”项目论证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

(四)积极开展普查资料建档入库与成果编纂工作。各地在普查中,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特征、传统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曲目、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了全面的登记、摄像、录音。各地普查结束后,对这些普查资料及时进行了归类整理,建立文字和音像档案,逐步建立数据库。全省已经建立普查资料文字档案2317卷,音像档案1264盒;9个市、52个县(市、区)已初步建立数据库。全省各县(市、区)分别将普查资料分类整理,编辑成各县(市、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本(简本)》;在此基础上,11个市分别编辑成各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集本(简本)》;省保护工程办公室已编辑成《**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总本(简本)》。**、**等不少地方已经将普查成果分类整理,以《民间艺术大观》或乡土文化系列丛书等形式,分步编纂出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工作已于20**年4月启动,**入围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个项目,每个项目单独成书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丛书》第一批16册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出版,第二批项目编纂工作也已列入计划。绍兴、金华等许多地方,还编辑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画册。既保存资料,也扩大普查成果的宣传和运用。

(五)初步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各地结合普查,建立健全各种保护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抢救保护濒临消失的珍贵民族民间艺术。一是系统保存。如海宁市对皮影戏采取了“八个一”保护措施,即有一套完整的皮影文字资料,有一套完整的皮影剧本、曲谱、曲牌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音像图片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道具、乐器、头饰、服装等实物,有一本海宁皮影艺术研究论文集等,加强对海宁皮影戏表演艺术的抢救保护。二是经常展示。不少地方通过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场馆,实施有效保存,经常性对外开放展示。如海盐县投入780万元建造海盐腔艺术馆,对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进行形象展示;平湖市建立民俗风情馆,对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立体展示;**市**区投资6000多万元,建造了8000余平方米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其中用4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展示了江南民俗风情和工艺。三是活动展演。各地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大会串、传统民间造型艺术展览等形式,或利用传统节庆、传统庙会,充分展示当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省文化厅已连续举办七届省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有所侧重,分系列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大型民间艺术展示活动《风从东海来》,赢得多方美誉;2004年,省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暨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引起广泛反响。**市先后成功编排了大型民族风情歌舞《畲山风》、《畲家谣》,分别参加了第*届、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金华市以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编排成大型歌舞《仙山婺水•金华人》进行演出,充分展示了金华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各地纷纷举办了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西施文化节、全国鼓乐邀请赛、全国渔歌邀请赛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四是建立传承基地。新昌县为抢救保护“新昌调腔”这一“戏曲活化石”,组织了调腔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调腔剧团。临海市建立了“黄沙狮子”、“黄沙乱弹”、“黄沙秧歌”传承基地。乐清市把“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引进中小学第二课堂,在学校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各地特别重视把列入“国遗”、“省遗”项目作为传承和宣传教育的重点,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后继人才,形成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的有效机制。

以上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取得的明显成效,也印证了我省几年来逐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二、普查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到位,保障有力。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识和高度重视,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曾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了强调。200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若干意见》,20**年省政府出台《**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都明确对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提出要求。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20**年11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包括《**省文化保护工程》的工程。2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加强和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或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省政协领导以及有关专门委员会、党派团体,对抓紧抢救和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要求,或通过提案呼吁和指导。所有这些,对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普查和保护工作作为加强当地文化建设的实事工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各地按照“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普查工作到位”的要求,层层建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咨询机构和普查工作班子,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使普查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二是建立普查工作责任制。从省到市、县甚至到乡镇,层层签订普查工作责任书。如金华市将普查工作做到“三纳入”,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标,纳入当地东海明珠工程建设考核目标,纳入乡镇文化干部年度考核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查意义和普查内容,动员群众热情参与。如金华市先后召开了8次全市性普查组织工作和业务工作、专题工作会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力求落到实处。武义县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并把普查宣传标语张贴到每个行政村,形成广泛的宣传舆论氛围,使普查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落实经费保障。全省许多市、县落实普查专项资金,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宁波全市投入经费484万元,台州市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市**区区、乡两级共投入经费70多万元,**市、新昌县分别投入100万和86万,经济比较困难的奉化市、武义县,也千方百计安排专项经费5万元和8万元,用于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

(二)目标明确,工作深入。普查工作一开始,我厅就明确提出普查工作目标,即“查清资源,明确方向,搞好建设,规范管理”,并要求普查做到“三个不漏”(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达目标不收兵。各地围绕这一工作目标,组织专业力量,广泛发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干部群众,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寻找知情人,着力在普查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努力查清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如仙居县经过两次深入发动,全县721个行政村,普查工作村村不漏,普查成果不断扩大,全县已普查整理出民族民间艺术326项。仙居县把无骨花灯作为地方的文化名片,着力挖掘和培育,这次在普查中发现清代流传于民间的无骨花灯单灯品种图样27种,令人惊喜,成为重要历史佐证和恢复、培育无骨花灯品牌的重要依据。临安市组织力量,深入调查了1730余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发现了许多民间艺术新线索,普查出民间艺术项目393项。淳安县地处山区,崇山峻岭,村落很分散,普查人员翻山越岭,调查了*个行政村的*个自然村,走访了*多名民间老艺人。海盐县为了真实记录传统“骚子书”的演唱过程,专门成立工作班子,召开骚子老艺人座谈会,请来*余位骚子老艺人集中交流回忆,从中掌握了“骚子书”的大量原始资料。海宁市为调查皮影戏,化了半年时间,在全市收集到皮影戏剧目52本,剧目、剧情介绍16余万字,皮影戏人物各类头像、动物、造型、服饰等图片400余幅,记录整理出皮影音乐、各类曲牌唱段40余首,基本掌握了海宁皮影的发展过程。嘉善县召开了12次“三老”座谈会,请全县*多位老教师、老文艺骨干、老文化工作者提供民间艺术线索,为深入普查提供了基础。由于各地的普查工作深入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普查成果。

(三)以点带面,加强指导。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起步早,缺乏现成的做法和经验。我厅及时总结基层实践,以点带面,示范引路,加强指导。20**年我厅与省财政厅制定下发了《**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对普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随后,我厅下发了有关普查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就切实有效开展普查、普查档案建设、普查验收等工作提出要求。随着各地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厅先后召开了6次有针对性的工作会议或培训班,加强对全省普查工作指导。20**年8月,在**召开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工作会议(普查动员会),明确普查工作目标、普查内容、普查方法和工作步骤,正式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20**年10月,在**举办了为期4天的全省普查工作培训班,印发了12万字的《**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培训讲义》,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20**年4月,我省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为了确保普查质量,我厅在临安市召开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现场会。会上,印发了《**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登记表范本》,组织专家进行普查工作标准化讲座,省文化厅与各市签订了普查工作责任书,再次进行任务落实。20**年12月,在各地普查工作陆续收尾之际,我厅在临海市召开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交流会暨现场讲评会,着重对坚持普查目标,严把普查质量,作了再一次的强调,并对各市的普查验收工作进行了部署。20**年5月,我厅在**市**区召开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工作推进会暨**经验推广会,交流试点单位工作情况,就深化试点工作成效作进一步要求。在全省整个普查工作过程中,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办公室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进行信息沟通,及时加强具体的工作和业务指导,推动了全省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在这次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中,全省许多相关的专家和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干部,以及一些参加过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调查的老群文干部,成为这次普查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扬认真负责、潜心普查,不怕困难、不计得失,甘于寂寞、敬业奉献的老群文精神,放弃休息日,冒酷暑高温,顶寒风雨雪,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访问调查,整理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的带病坚持工作,为普查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市退休教师斯新亮,身体不太好,为了寻找一位74岁的老艺人,白天连找三趟都没找到,他便改在晚上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宝贵的资料记录了下来。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文化站干部张金生,已经50多岁年纪,在这次普查中,他靠自己的一辆旧摩托车,走村串巷,一遍调查,一遍记录。为了调查丧俗和相关民间吹打,他一方面做好艺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深入丧事人家,拍照片、记乐谱,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平阳县文化馆干部郑金开,为了调查民间艺术“头发吊灯”,他数十次下乡,与制作艺人交朋友,终于摸清了这项民间艺术的所有细节,并帮助恢复“头发吊灯”这一具有独特性的民间艺术。平阳县原文化馆退休干部徐兆格和木偶剧团老团长卓乃金,为了调查布袋木偶表演艺术,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采访了40多位木偶老艺人及30多位木偶老艺人的遗属,走访了现存的30多个民间布袋戏班,记下了4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拍下了1400多张照片。**县**同志为了普查《飞云湖洞背洞传说》,一天内来回爬了近16个小时的山路,走访当地民间老艺人。该县罗静荣和郑永忠等普查人员,在抢救民间艺术“集锦头通”中,获知珊溪镇有位老艺人已经年高病重,住入医院,为了及时抢救记录这项技艺,他们把“工作室”搬到医院,在老艺人病重时帮助进行生活料理,病情好转时抓紧进行普查记录,通过七天七夜的贴心调查,终于使“集锦头通”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该县女普查员王丽静同志,为了完成普查工作,孩子连续发烧3天都顾不上去照顾。在普查过程中,许多县、乡镇领导直接参与工作,奔走在普查第一线,给广大普查员带来了鼓励和斗志。如磐安县委副书记多次到重点乡镇进行工作督查,县委宣传部长跑遍了20个乡镇,走访了一批民间艺人。海盐县县长3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重视抢救海盐濒危民间艺术项目,专题听取骚子歌项目的抢救工作汇报,落实相关经费。为鼓励先进,推动工作,**、**等先行完成普查工作地区,召开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总结表彰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正是我们的基层领导和广大普查员的踏实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精神,才保证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在这里,特别值得褒扬的是,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等一批老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专业造诣,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境界,他们参与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验收的全过程,在全省普查工作各个阶段的专业指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文化干部中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五)各方协力,社会参与。我省这次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多种途径,呼吁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并为保护工作献计献策。作为共同负责这一保护工程实施的省财政厅及各市、县财政部门,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给予有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或安排落实相应经费,为普查和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并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及时给予指导。各新闻媒体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跟踪报道普查动态和普查成果,不少记者与普查人员一起,深入乡村、山区,采访老艺人,走访新传人,成为出色的义务普查员。各媒体有的出刊专版、专栏,介绍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有的用较大的篇幅重点宣传报道普查中涌现的好人好事,重彩浓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了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良好氛围。省内各高校,尤其是**大学、**师范大学和**师范大学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对这次普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有力的支持和业务指导,有的高校还直接参与到普查工作之中,协助当地进行普查资料的整理、建档和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在这次普查中,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普查工作提供线索,提供资料,充当向导。不少农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骨干,既是民间艺术的传人,又是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积极分子,为普查工作出了大力。

总之,为期三年多来,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富有成果,卓有成效,许多动人的事迹可感可叹,不少成功的经验可圈可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方面形势看好,方兴未艾,取得了初步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挑战严峻,不容乐观,经济快速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新农村建设高潮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艺人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的我省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依然刻不容缓。

三、下一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发扬成绩,干在实处,努力使我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订和出台高度重视。20**年初,省人大将本条例列入立法一类项目;20**年12月,省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条例》草案,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今年3月、5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三十二次会议,先后对《条例》(修改稿)进行认真审议;5月25日下午,本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定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将在认真学习条例的基础上,研究和做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法制宣传和贯彻实施,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通过宣传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专题展演、进行座谈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抢救保护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希望各媒体的朋友给予积极支持,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条例的内容,宣传抢救保护工作。我厅对贯彻实施条例精神,对深化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作出专门部署和安排,逐步推出有效载体,加强我省保护工作力度。

二是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次重要的省情调查。文化部要求在20**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省已经基本完成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文化部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165个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比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内容更广泛,涉及面更大,工作任务更重。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经印发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编制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和具有探索性,我厅确定台州市等6个市、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确定金华市等16个市、县(市、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探索普查经验,探寻保护规律。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将于明年初在全省面上铺开这项工作,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普查任务。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加强保护与管理,促进传承与发展。

三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这项工作今年要有突破性进展。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制定下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实施办法》。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权利与义务、补贴对象、标准等作了明确。国家文化部将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前后公布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省将在今年下半年认定和公布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一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享受政府补贴,尊重民间艺人的社会贡献,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民间老艺人积极做好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和成果编纂工作。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去年“文化遗产日”,我厅会同**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分别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是我厅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创举。今年3月,我厅召开三个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编制、资料数据库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重大研究课题的协作攻关,与有关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我厅并牵头3个高校研究基地与若干市、县(市、区)挂钩结对,力求高校研究基地较为全面地介入县域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业务指导、人才培养、普查成果的编纂出版等方面,我们认真听取和吸纳专家的意见。

在成果编纂方面,我厅将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的汇编和系列专题出版工作。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发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方案》,并通过招标程序,确定了出版社,第一批16个国遗项目已基本完成编撰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出版。我厅并拟定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纂计划,逐步组织编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省民间文学集成》、《**省民间表演艺术集成》、《**省民间造型艺术集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集》等集成志书,有效利用普查成果,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建设文化大省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日报、钱江晚报、**电视台等许多省级和各地的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我代表省文化厅,对各媒体和各位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增强全社会保护的意识,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还有待于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除了我们各级文化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各新闻单位的宣传覆盖面更大,希望各媒体进一步给予支持。我厅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好专题、好专栏、好文章”评选活动,通过这一载体,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报道工作。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去年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活动项目多、声势大,效果好。今年,我们总体安排上,活动的规模和声势不亚于去年,并有新的特色。按照这个思路,我厅已确定了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具体活动内容,将在6月初举行专门的新闻会予以公布。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今天,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成果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了**先民们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见证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历程和保护成效,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各方卓有成效的努力。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4

(一)积极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

我局积极配合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省分中心开展了新春服务行活动。*年1月,文化部向我市14个县(区)和*县31个乡镇(乡)及5个行政村赠送了48套“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使我市14个县(区、市)建立起了“文化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乡镇基层分中心以及行政村基层服务网点。到目前为至,我市已初步建起了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网络构架,成为“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运行五年来,第一家达到了“全区域覆盖”的地区。*年元月26日,文化部在*县为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基层分中心和服务网点举行了授牌仪式。

今年,还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四在农家”、“数字*”建设等资源进行整合,传播“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

(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专门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从年初开始,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普查、评定,初步拟定在今年七月公布首批市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积极申报全国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做好充分准备。

(三)积极开展各种纪念演出

一是为隆重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成功举办了“中国*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暨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文工团排练的《长征组歌》成功演出。二是组织专题文艺演出。在汇川艺术中心与市双拥办联合组织了全市*年春节双拥文艺晚会。在纪念广场举办了全国十省区、二十五州市人大财经工作联席会文艺晚会。

(四)积极打造舞台精品剧目《红色*》

为了抓好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组织打造舞台精品剧目《红色*》,3月,完成了采风工作和确定了剧本结构及编撰工作,并于五月一日正式开始排练,现节目编排已进入尾声。

(五)积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组织对我市*年两馆建设项目绥阳、仁怀、习水、红花岗四个县区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二是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局开展了对我市十四个县(市、区)227个乡镇文化站的基本情况调查工作,为*期间乡镇文化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积极推进图书馆工作

组织以“倡导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主题的*年图书馆宣传活动周活动。上半年,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41088人次,借阅图书20800册次,解答咨询450条,定题服务5项,推荐宣传新书3000多种,新编下库图书3000多册,回溯图书4000册次。

(七)积极开展电影放映工作

上半年,我局对*年至*年我市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14个县(区、市)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放映收入、平均每年每村放电影场次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为上级部门对电影决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年初,我局对各县(区、市)安排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六月份和市禁毒办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在全市开展禁毒影片《黑白记忆》、《死亡之吻》的放映活动,在“6.26”禁毒宣传日期间掀起禁毒宣传影片观影高潮。

(八)积极做好文华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杂技大赛的筹备工作。

我局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年初,我局就拟就了杂技大赛的实施方案,并积极与文化部、省文化厅就有关事宜进行衔接。

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上半年,我局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共受理举报90件,立案调查65件,办结案件65件。

(一)严厉打击文化娱乐场所违规违法活动

今年上半年,我市各地文化部门对文化娱乐场所开展了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理活动,严厉打击、、吸毒等违规违法行为,检查人数达到4038人次,收缴电子游戏机28台。还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乡镇等重点地区进行了严密检查,对带有性质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绝不手软。

(二)加强对“网吧”的监管,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吧”违规现象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目前我们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稽查队充分利用全市监控平台、“三次死亡”制度和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等手段严厉打击“网吧”经营行为,规范“网吧”依法经营。上半年,全市没收违规“网吧”电脑及附属设备161件,停业整顿4家,取消经营资格1家,罚款246200元。

(三)“扫黄”“打非”工作常抓不懈

3月,召开了全市“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委宣传部、市政法委、市文化局*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4月份,由市文化局牵头,联合两城区文化稽查人员以及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整治行动。检查组对红花岗区长期无证经营、消防安全不过关的经营场所进行了查处,对盗版光碟、色情光碟、色情游戏碟、非法出版物以及DVD压缩光碟进行了没收处理。共收缴盗版光碟10082多张(套);非法书报刊5356本;在对罗庄电脑软件城重点清理中,收缴盗版电脑软件700余张,综合整治行动极大净化了文化、出版印刷市场,使“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配合省“扫黄”办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督办的*市盗版书刊案件进行了查处。

(四)出版印刷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为更好地做好印刷业规范管理工作,我局上半年分别举办了全市新闻出版统计人员和全市印刷业统计人员培训班,开展了全市印刷业年检工作并对企业法人、负责人等进行了有关法律、法规培训,稳步推进出版印刷管理工作。

(五)开展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

上半年,我局积极推进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并将此工作向县级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并已拟订了工作方案。

三、文物保护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在文博队伍中,认真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文物保护条例》、《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全市文博干部的文物执法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积极开展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和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我局组织*会议纪念馆、杨粲墓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红花岗区文管所、汇川区文管所联合举办了街头展览及宣传活动,采取图文并茂的展览形式简要介绍了我市文化遗产及市区内各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展出图片234张,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街头宣传活动中,散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文物保护条例》、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通过宣传,增进了广大市民对博物馆及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文物保护维修工作

对《海龙屯文物保护规划》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同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陕西省古建设研究所,供他们作进一步的修改。

制定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绥阳卧龙山寺、道真万天宫的保护修缮方案。配合湘江污水截流工程,制定了汇川区文物保护点汇川桥保护加固工程设计施工方案。

完成了黎庶昌故居前厅、过厅及右厢的保护修缮工程;启动了汇川桥保护加固工程和湄潭石莲双阁保护维修工程。

另外,按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等规定,对上述正在进行中的文物保护工程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告了省文物局。

(三)博物馆工作进一步加强

按照文博工作“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坚强了博物馆工作。各博物馆均把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己任,尽力推出陈列,抓好陈列,服务社会。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酒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书画藏品征集成果展”,湄潭县文体广局推出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九军团专题陈列”。

市博物馆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制定了市博物馆筹备工作方案,成立了遵义市博物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市博物馆职能设置方案,制订了文物调查、征集方案,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博物馆工程于5月已经动工。

(四)文博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为加强我市文博队伍建设,更好地做好全市文物保护工作,今年4月,我们组织我市部分文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重庆、荆州、武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参观考察了这些地区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认真了解和学习了他们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很大收获,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干部。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5

关键词: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翔安农民画;建档保护

1 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而项目传承人则被称作是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传统民俗文化在他们的手中发扬光大。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等各种原因,不少项目传承人的生活、生存状态欠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处于濒危状态。比如,北京市密云蔡家洼五音大鼓、北京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山东高密扑灰年画、重庆南溪号子、南京白局等都面临着消亡的可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岁数已高,如果他们去世,也就意味着这些民俗文化的彻底失传。如,厦门翔安农民画传承人梁金城今年已是73岁高龄,作为全国闻名的农民画家、翔安文化的“金名片”,梁金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福建皮影的唯一传承人陈郑煊直到近百高龄,才在市级文化部门的牵头组织扶持下有了名义上的徒弟……

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日益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做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工作,是保护、抢救和传承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关键举措,也是各级政府特别是档案、文化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2 对厦门市翔安农民画的相关解读

厦门市翔安农民画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特点鲜明且独特:朴实、生动、活泼、绚丽,蕴含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翔安风俗韵味,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瑰宝。1988年,原同安县(含现在翔安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外来文化强势冲击、商业文化腐蚀、宣传力度减弱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下,曾经有过辉煌耀眼历程的翔安农民画陷入了濒危的境地:农民画家队伍人数急剧减少且后继乏人,翔安农民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举步维艰。

目前,厦门市翔安农民画的主要传承人为梁金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金城于1939年出生, 1957年开始从事农民画创作活动,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受到美术界同仁及国际友人的赞誉。梁金城在全国美术界有较大的影响,曾和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家李凤兰被中国美术界称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南一北两位农民画家”,《人民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做过专版介绍。

3 厦门市翔安农民画建档保护的实现

对厦门市翔安农民画进行建档保护,将其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记录保存起来,不但能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物质形式体现,同时,由于档案本身的特殊属性及其作用能够使得这种保护形式更有先天优势:1.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是社会记忆的最真实可靠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其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真实性是其本质属性的表现。对翔安农民画进行建档保护,实质是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事项固化,以达到记录、保管、利用的目的。2.档案的记录载体多样,档案本身承载的内容亦包罗万象,这样,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比较好地体现特点鲜明、内涵丰富的翔安农民画的记录。3.档案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为凭证作用,二为参考作用。将翔安农民画以档案形式保存记录下来,其真实可靠性保证了其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的发挥[1]。

3.1 主动征集翔安农民画及传承人的相关档案资料,建档保存。实际上,不少地方的档案部门已经着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保护。例如,辽宁省档案馆,发出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类历史档案资料,像东北大秧歌、踩高跷、皮影戏等这些民间艺术,首次被收录进馆[2];陕西省档案馆收藏了陕北贾四贵和陕南钟明华两位剪纸艺术家的21幅代表作,这是该馆首次收藏剪纸作品;昆明市档案馆与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将其保存的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物质文化民间传承人及传承技艺档案,以及反映昆明市彝族山歌、花灯歌舞、民间传说、民间小调、特色乐器演奏、民间小吃制作、民间手工艺等档案共计800余卷全文数字化并移交昆明市档案馆保管。

翔安农民画是翔安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厦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对翔安农民画这一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建档,不仅能够丰富地方特色馆藏,使这一民俗文化品牌源远流长,更能让它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大助力。因此,档案工作者需要主动作为,变“等档案”为“找档案”, 对有关翔安农民画诸如图书、照片、期刊、历史文稿、口述档案、画家手稿、新闻报道等档案资料展开征集工作,并及时建档保存。对属于个人并且比较有价值的画作等资料,除了积极提倡和鼓励画家向档案馆捐赠或者寄存,更得做好购买准备,申请并建立收集专项经费,将部分翔安农民画档案收购、征购进馆。同时,在翔安农民画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填报、鉴定、审批、确定等申报材料,记录申报过程的新闻报道及宣传保护翔安农民画的各种活动中产生的材料,同样具有重要的保存与编研价值,需要积极征集、妥善保管。

此外,可以为翔安农民画传承人建立传承人专项档案。对传承人档案的征集要求具体完整,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传承人与档案征集者的个人相关资料,比如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等;与传承人相关的翔安农民画相关信息:形式、类别、特色、价值及与其有关的地方民俗文化;宣传保护翔安农民画及其传承人的各种活动中产生的新闻报道、宣传画册、相关著作、奖杯奖状奖品等背景资料[3]。

考虑到翔安农民画传承人年纪偏大等原因,为了保证传承人专项档案建立的最大完整性,可以考虑口述档案。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做口述录音及笔记记录、以录音带或者光盘载体形式归档,更能直接地体现翔安农民画的原始面貌。

同时,翔安农民画传承人专项档案建立以后还要对翔安农民画传承人的信息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对传承人的现状进行跟踪、反馈,及时掌握传承人的最新情况,比如个人获奖信息、开展翔安农民画培训情况、媒体最新对其的报道,等等,并在其专项档案中跟进调整。

3.2 建立翔安农民画档案资源数据库,通过网站与传播。从现实考虑,互联网比传统书籍与音像制品更具优势和影响力,大部分的人群,尤其是年青的一代,越来越倾向并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建立翔安农民画资源数据库,将征集处理后的翔安农民画相关资料转换到光盘、硬盘等数字化存储载体进行数字化存储,通过专门网站进行,将更容易吸引群众注意力、扩大影响力,更有利于传播翔安农民画的文化。

3.3 编写翔安农民画图志、研讨论文专著等文献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编写志书、文化图考等文献集成资料。社会学者及专家要进行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其可靠的第一手资料[4]。

因此,在对翔安农民画的建档保护中,应建立起档案部门、文化部门与社会专家学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举办翔安农民画学术研讨会、图志编撰等有益形式,欢迎、鼓励、支持专家学者恰当利用翔安农民画档案资源,深入发掘翔安农民画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创造出一批具有理论深度研究价值的翔安农民画文献集成成果,形成翔安农民画档案运用、研究及普及相关知识的良好氛围。

3.4 立足翔安农民画档案资源,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在保护与抢救的同时,为了让翔安农民画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应立足翔安农民画档案资源,积极探索让翔安农民画与市场接轨,促进农民画的商品化,拓展农民画的商业价值,推动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从提高农民画的艺术品质和商品化标准等方面入手,设计开发多种农民画衍生品,如农民画的包装礼盒、茶杯、挂历、纪念衫等;另外,也可以与农家乐旅游结合起来,在农民画家家中设立画室,或者开辟翔安农民画文化长廊,成为游人看山水美景、赏民间艺术、品风味小吃、体验翔安乡村风土人情的旅游新亮点。

参考文献:

[1]覃凤琴.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价值考察[J].山西档案,2007(5).

[2]赵亚敏、王云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J].浙江档案,2006(8) .

[3]李昂、徐东升.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征集工作[J].兰台世界,2010(3).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6

“档案式保护”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手段之一。在传统的非遗保护观点里,它指相关保护单位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直接收集、整理、立档、保存、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工作的总称。早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就提出了为无形文化财建档的要求,在该法律第三章第二部分中明确规定了“重要无形文化财及重要无形文化财之外的无形文化财的指定及其保持者或保持团体的认定、保存展示、记录档案的制作及经费等内容”。在此之后,各国也开始积极探索非遗“档案式保护”。

在我国,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是非遗“档案式保护”工作的主体。它们对非遗虽然起到了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时代下,这类传统的主体保护方式对非遗的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的作用并不太突出。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非遗作为一种“活态”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简单保存而归档,而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才归档,并且保护和传承绝不是固守的。[1]因此,它们必须要走进广大民众的视野,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一、“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档案式保护”的新特点

1.保护内容的变化:由显性到隐性

在传统的观点里,“档案式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非遗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实物、道具、资料、非遗项目档案、传承人档案等。随着我国非遗项目的增加,“申遗”档案、学术论文、会议报告文件、课程资料、图书出版物等开始进入档案工作者和相关学者专家的视野。非遗主要体现在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传统手工艺等方面,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隐性知识”。例如张小泉锻制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中医正骨疗法等等,在过去,它们主要是依靠家族代代相传,因此,对于家族而言这些技艺是他们的隐性知识。[2]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技艺仍然发挥着造福人类的作用。因此,档案工作者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这些隐性知识,通过档案化处理,将其变成显性化知识,从而可以达到为人类广泛享用的目的。

早在2007年,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就指出,“非遗档案不仅包括纸质的、数据库多媒体的东西,活的东西也是档案,甚至活的空间也是档案”[3]。今天的资料也许就是明天的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档案的价值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要重视新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非遗衍生品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成果表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以“夏布制作技艺”为例,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独特的创意设计来激活夏布的美,以此传播传统的非遗,目前已经开发出包括围巾、布包、桌旗、团扇、笔记本、钱夹等500多种夏布衍生品。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衍生品的设计、制作、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有价值的资料都可以成为档案;因为它们发挥了档案的教育、保存、研究等功能。

2.保护载体的变化:由物质到虚拟

过去,我们对非遗的档案主要采用纸质记载、录音、影像记录等方式保存。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非遗档案开始实现数字化,通过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虚拟交互技术、VR、AR、MR等高新技术,将非遗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例如韩国文化遗产管理局建立了非遗在线百科全书,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记录非遗资源,各非遗团体、个人可以及时提供非遗动态并且更有效地把信息传播给公众。[4]此外,美国、加拿大、英国、匈牙利、印度等国家都在开始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化建档工作。

早在2006年,文化部就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立了“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从国家层面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随后,江苏省、河北省、太原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等省市地区也开始积极探索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此外,很多保护单位开始尝试建立非遗“大数据”中心,统计非遗及传承人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基于数据,我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同类非遗在不同地区、不同传承人手中的传承状态,从而挖掘其传播价值,建立良性的传播生态圈。非遗共享性保护原则要求我们在对其实现数字化保护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利用非遗档案资源。

3.保护主体的变化:由单一到多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定义,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基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认为非遗的传承主体可以是群体、团体或个人,而从非遗保护的实践来看,单纯地依靠政府部门或非遗传承主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和“公众参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对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亦然。

近年来,随着“申遗”的进行,非遗“档案式保护”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公益性档案保护主体开始向商业性保护主体过渡,形成了包括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各种研究团体、政府文化机构、公司、民间个人等在内的保护管理体系。[5]因此,对非遗的档案式保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记忆”工程、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及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计划的经验,开展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模式,争取最大范围地收集档案资源。[6]此外,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展非遗档案保护,如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成立数字档案馆,利用高科技手段,积极参与非遗档案建设工作,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保护成果,传承本国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还有很多非遗档案资料分散在民间。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抓住机会,借助网络力量多方互动,展开对它的收集整理工作。非遗传承人分布在全国的各个角落,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传承人的网络传承行为。

档案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建立非遗专门网站,并设置一个网络接口,非遗传承人、研究者等可以通过注册形式上传相关资料,从而可以不分时间、空间收集档案资料,不断完善内容,保持档案内容的持续更新。这种方式可以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当然资料内容会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档案进行仔细甄别查验,保证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加强对档案的宣传推广工作

非遗的保护工作机制应当是“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咨询机制与执行机制、督查机制等的有机结合”。[11]其中,“决策机制”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档案资料不仅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政府部门对收集整理好的档案进行编研,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一系列档案宣传活动,让档案真正实现普及,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由贵州省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的“黔姿百态?D贵州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充分运用了500多件档案文献、照片和实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贵州省最具代表性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

尽管“文件生命周期”①理论告诉我们,处于非现行期的非线性文件需要进入档案馆永久保存,可是非遗是靠传承者“身体”传承的,所形成的档案需要回归传承生态环境。因此,档案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展览活动、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通过策划这些活动来扩大受众对象,广泛吸收各方意见,强化档案保护意识。此外,开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观点可以集结成书并公开出版,从而扩大档案的传播范围。

有学者提出“固态活化”理论,即“对非遗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开发出蕴藏在非遗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的非遗还原为活态非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13]按此理论并结合非遗保护的实际情况,档案相关部门还可以开发非遗相关辅助教材、学习课程,与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发挥档案的教育文化功能。

4.建立非遗专题档案数据库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了数据库技术。它主要是指对数据进行存储、处理、管理和维护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非遗档案数据库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分类、记录、保存,建立科学有效的存储空间的一种技术保护手段。非遗档案数据库是实现非遗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宣传推广非遗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已建成中国荣昌陶艺文献专题数据库、楚雄彝族文献专题数据库、伏羲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山西戏剧文物文献数据库等。[14]这些地方特色数据库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然而,我国还有很多的非遗档案资源分布零散,并且官方和民间资料都比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档案分类标准。尤其是一些濒危非遗项目更需要及时采用数据库进行保护,如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等。因此,档案保护单位可以参照《中国档案分类法》,统一制定分类标准,分级进行编码保存,并根据地域特色,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

5.加强档案的立法保护

“档案式保护”是国际法确立的保护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以国际文件或立法形式强调档案式保护的重要性。从1972年的《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到1989年的《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再到2003年的《公约》,[15]这些文件法规拓宽了非遗档案保护的立法空间。

以非遗档案的所有权为例,群体、团体或个人是非遗的传承者、创造者、享用者,他们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在行使非遗传承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享受非遗带来的经济收益。然而在我国,很多集体创造的非遗资源,由于所有权关系尚未明确,传承者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因此,需要加快制定法律,还原传承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

此外,非遗档案中涉及的内容可能包含个人的商业秘密,如传统手工技艺或饮食医药配方。系统的档案材料一旦通过网络泄露了,不仅对传承人造成损失,很有可能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造成伤害。因此,通过对商标的预防式注册和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