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例6篇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文1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影响日渐扩大。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改变了世界。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最普遍的,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和研究。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的影响,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我院开展了题为“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基本情况、网络素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的大一至大三的220名学生。

(二)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2.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共计50道题目。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其信度。除了发放调查问卷,还对部分个案进行了访谈,以增进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5.4%。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上网情况的基本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网络的关注程度方面,28,5% 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注;38.7%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关注,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关注程度是较高的。在上网频率的选择上,22.5% 的学生每天都上网;46.4% 的学生每隔2―3天上一次网;20.7% 的学生每周上一次网。每次上网的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占l2.2% ;1小时左右的占41.4% ;2―3小时的占36.7% ;5个小时以上的占9.7% 。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网络喜爱有加,有的同学将这种喜欢形容为“爱不释手”,甚至是不能自拔。从上网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娱乐消遣,占59.3% ;享受网站提供的各种便捷服务,占51.3% ;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占49.7% ;还有36.3% 的学生选择为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l5.5%的学生选择向外信息。以上信息表明,大多数学生将上网作为一项娱乐和消遣的手段,部分同学是为了开阔视野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网络不仅正在日益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其思想道德观念、心理性格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时,有23.4% 的学生回答有重要影响,46.3%的学生回答有一些影响。其中,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网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模式,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对于“周围同学身上你可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回答,11.0% 的学生非常同意;45.6% 的学生比较同意;面对“你身边有无因网络上瘾而经常逃课或彻夜不归的同学”的问题,25.6%的同学回答有。在笔者接触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大学生就发展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一个学期出现几次通宵上网的现象,结果性格变得越发的古怪:网上“龙腾虎跃”,热情大方,滔滔不绝;网下哑口无言,冷如冰霜.,对现实一切持怀疑态度,我行我素。一学期下来,几门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显然,网络成瘾会给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的分析。

1.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未确立正确的学术观,学术伦理道德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43.8%的大学生认同“访问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的观点。对网上不文明现象(谩骂、恐吓、欺诈等),23.4% 的同学称偶尔遇到,33.7% 的同学称有时遇到,l2.5%经常遇到,这说明网上的不文明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待网络黑客的态度,27.4% 的大学生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认为黑客都是电脑和网络方面的高手;此外,有36.9% 的大学生表示有机会也想试一试。这表明大学生对黑客行为的伦理性质了解不够,更多的是从猎奇的心理出发考虑网络问题,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完成作业(论文)的经历”的问题回答,9.2% 承认经常有;27.4% 承认有时会;40.3% 承认只是偶尔;23.1% 从未有过。

2.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安全意识总体上较为薄弱。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网友,但在对待网友的态度上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互相信任,有的互相提防,有的模棱两可。19.4%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谈得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往”,31.2% 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但需提防”,17.2% 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交往”,28.2% 的大学生则认为“说不清楚”。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3.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核心能力,大学生能否驾驭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是直接反映大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风向标。调查显示:55.6% 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间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3.8%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接连打开网页浏览各种信息而忘记最初的打算”,还有4.8%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上网成瘾,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

多元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网络环境中,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均在此汇集碰撞,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所限,因而面对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舆论引导。网络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在传统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将不得不和网络分享权威的境地。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迫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代之以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

(二)网络沉迷对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挑战。

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网络占用了高职在校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习惯并热衷于这种网络生活并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沉迷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因迷恋网络而变得孤僻或封闭,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们交往方式变得单一,不愿与外界交流,讨厌与人面对面的碰撞接触,“人机关系”很好,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阻碍了对社会角色的获得,延缓了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不利于发展健康的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并因此而慢慢的脱离现实社会或因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引发对现实的不满。如何让沉迷网络的大学生走出“泥潭”,恢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学会妥善处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这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三)网络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时代,随着网络资源利用的方便和快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及时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由于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因此,为了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并对之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这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的好坏,决定了对思想教育工作网的使用和发展程度,并进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低。

五、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更加凸现了当前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和实践操作等各个层面,需要不断加以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举措来实施。

(一)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通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在我国上网人群中,大学生占了多数,网络上的自由言论将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在这个以平等为口号的自由交互空间,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念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重视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建立和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面对网络信息的大潮,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这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保障。一方面要推进网络信息领域的立法执法,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约束网络行为,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进行“解毒”、“消毒”工作,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防患于未然,从而在高校校园营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流行病学研究;学生;城市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699-0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习、交流等便捷的途径。但人们在享受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动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在我国,青少年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因上网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进行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将各省辖市市区内中学按照类型分为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职业高中,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学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以所选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12 860名,获得有效问卷12 6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其中男生6 076名(48.1%),女生6 565名(51.9%);初中生5 080名(40.2%),高中生7 561名(59.8%)。年龄最小13岁 ,最大19岁。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由经过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资料进行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根据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 根据Young 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必须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12 641名中学生总上网报告率为76.2%。男生上网率为82.2%,女生为70.7%(χ2=227.126,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有上网行为的占71.0%,高中生有上网行为的占79.7%(χ2=126.95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的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62,P<0.01);按年级分组,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上网率有增加趋势。见表1。

2.2 长时间上网情况 城市中学生在过去7 d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 h的报告率为9.9%,2 h的报告率为7.2%,3 h的报告率为2.9%,4 h的报告率为4.1%。

2.3 上网目的 城市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普遍的是聊天,占70.1%;其次是多媒体娱乐,占66.3%;上网玩游戏占53.2%,通过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占47.6%,查阅学习资料的占43.6%;另外,利用网络下载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论坛的中学生分别占23.9%,23.7%和20.7%;有其他目的的中学生占11.3%。

2.4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2.2%,男生为18.8%,女生为6.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χ2=476.40,P<0.01);初中生为10.5%,高中生为13.3%,高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χ2=22.279, P<0.01)。

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4%,男生为3.8%,女生为1.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02.162, P<0.01);初中生为2.1%,高中生为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6,P>0.05)。

2.5 网络成瘾各项指标出现情况 网络成瘾行为中,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见表2。

2.6 网络成瘾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学习成绩好者为9.1%,成绩中等偏上者为8.3%,成绩中等者为11.1%,成绩中等偏下者为16.8%,成绩差者为22.2%。

2.7 不同家庭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父母健全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1.9%,父母非健全家庭为14.8%(χ2=9.9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位居世界第2,网民年龄结构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网民中学生比例很高(36.7%),绝对数量接近6 000万[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上网报告率为76.2%,其普及程度与合肥市高中生上网率(75.3%)接近[4]。

学生上网目的中最多是聊天,其次是多媒体娱乐和玩游戏,这与其他报道[5]类似。目前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更追求网络交友和娱乐功能,上网内容层次不高。如何丰富中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使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关注和应用对学习的辅助功能,从网上获取健康、科学的知识,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群体发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网络成瘾的报告率虽然仅为2.4%,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2.2%,说明网络成瘾行为作为精神成瘾行为之一,对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危害还是相当高的,值得高度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无论上网率,还是网络成瘾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不同性别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同[6];网络成瘾行为已对城市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父母非健全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父母健全家庭的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已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受挫,甚至引起与家长、教师的冲突[7-9]。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上网行为已非常普遍,城市中学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者,并且网络不当使用行为的负面效应比较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不当使用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危害,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政府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及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运用网络。

4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 YOUNG KS.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1996,79(3 Pt 1):899-902.

[3]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8,50.

[4] 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5] 江光荣,胡姝婧, 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6] 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7]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8]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9-144.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文3

因特网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②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 N.Magic Associate 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调查报告。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见下图)。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占34.6%,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为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青睐因特网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娱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作为获知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媒体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也证实了上述趋势。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4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受到来自因特网的冲击。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分布,可以说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而根据“数字化未来”第4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④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4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等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⑤

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⑥

“数字化未来”第4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回复耗时过多又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回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回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回复或在1天内回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⑦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发展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媒体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得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国外研究报告对我国有参考意义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2004年6月底的统计表明,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岁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⑧

18岁以下 18~24岁 25~30岁 31~35岁 36~40岁 41~50岁 51~60岁 60岁以上

17.3% 36.8% 16.4% 11.5% 7.3% 6.7% 3.3% 0.7%

鉴于以上三点原因,上述国外最新研究报告对我们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等传统传媒的未来取决于其对传媒消费市场动态的高度关注和正确应策。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注释:

①这里指的是1994年出现了第一批由传媒机构自身建立的网站。但是,在此之前,美国个别报刊在已开始尝试依托别的网络服务主站上网电子版,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依托美国在线电子版即是著名的一例。尽管如此,笔者从美国的编辑与发行者网站、欧洲的Nua公司(以开展网络调查著称)等若干信息源获得的信息表明,最早出现传媒建立的网站,发生在1994年。

②McLuhan,Marshall(1964).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p.61.

③根据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2004年9月21日在网上的《世代传媒研究》调查报告(/pdf/opa_genrational_study_sep04.pdf)提供的数据绘制。

④参见/downloads/DigitalFutureReport-Year4-2004.pd f.

⑤参见http://ccp.ucla.edu/UCLA-Internet-Report-2000.pdf;http://ccp.ucla.edu/UCLA-Internet-Report-2001.pdf;http://ccp.ucla.edu/UCLA-Internet-Report-Year-Three.pdf.

⑥/downloads/DigitalFutureReport-Year4-2004.pdf.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培训;考核;督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2-01

在卫生防疫工作中,传染病疫情报告属于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节,重大疫情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与及时控制对社会均有巨大影响[1]。目前,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已自手工统计、报告进展为各医疗机构经网络直接报告,在疫情报告方式改变下,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均有一定提高[2-3]。然而随着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及传染病致病菌快速进化与繁殖,传染病网络直报必须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为传染病疫情的准确掌握与及时控制提供最基本保证。为此,我市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加以改进,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市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通过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的培训、督导与考核等措施,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加以改善。选取2011年11-12月与2012年11-12月全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资料并展开分析。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获得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普查、抽样调查两种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

2 结 果

2.1 2011年与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对比 在2011年11-12月与2012年11-12月对我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展开调查,2011年全市共发生传染病724例,报告数量为674例,其中及时报告数量为609例,传染病报告率为93.09%(674/724),及时报告率为90.36%(609/674);2012年全市共发生传染病688例,报告数量为688例,其中及时报告数量为685例,传染病报告率为100.00%(688/688),及时报告率为99.56%(685/688)。对比可知,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与及时报告率显著高于2011年(P

2.2 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质量对比 2011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4.63%(229/242),卡片填写准确率为89.67%(217/242),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为83.88%(203/242);2012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4.74%(252/266),卡片填写准确率为95.11%(253/266),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为97.74%(260/266)。对比可知,2011年与2012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卡片填写完整率与卡片填写准确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2012年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显著高于2011年(P

3 讨 论

在传染病疾控工作中,对传染病疫情予以及时、准确报告,是为传染病预警并展开应急处理提供可靠信息的重要方法[4]。传染病网络直报模式是我国现阶段传染病报告工作普遍采用的模式,可对医院中疫情管理专员将传染病疫情逐渐上报给辖区疾控组织这一环节加以优化,但未能改善医生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这一基础环节,全国多地传染病报告仍有报告不及时、漏报等问题。

为促使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不断提高,我市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通过以下措施对报告质量予以强化:①加强培训:每极度召开1次疫报专题会,经例会对各医院中疫情报告人员展开多轮、反复培训,促使其实践技能与知识水平显著提升。②强化医院自查力度:通过院内督查方式促使临床医护人员自觉展开传染病及时、准确报告,督促医院疫报人员按日、周与月核查各部门传染病报告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③强化督导:市级与区级卫生局应定期、多次组织卫生监督与疾控部门联合督导检查各医疗单位,加大传染病疫情报告督导力度。④强化考核:通过行政手段促使疫报工作不断落实,将传染病报告质量细化为具体指标,将之作为对网络直报单位与各级政府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奖惩制度加以落实,通过经济处罚手段对医护人员报告意识予以强化,促使传染病报告工作得到充分重视。

通过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予以强化,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及时报告率、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均有显著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对传染病网络直报模式中报告质量加强管控,强化培训、督导与考核等诸多措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有显著提高,后期还需对相应制度加以细化并逐步完善,促使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稳固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素音.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对报告质量的影响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1):690-691.

[2] 张晓丽.探讨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对报告质量的影响[J].疾病监测,2007,22(2):140-141.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文5

20**年,全镇传染病防制、疫情管理工作以甲型流感、人禽流感、霍乱、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疾病防制为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继续加大督导、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传染病重大疫情预测预警能力,确保我镇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要着重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程序,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对疫情信息的利用,加强疫情预测预警,为我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1、高度重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直报网络正常运行。对每个网络直报单位要进行网络直报技术现场工作指导,提高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促使网络直报月报告率达100%。

2、定期对疫情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疫情动态,每日对门诊日志进行审核,每月5日、15日、25日对门诊日志实行双填字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信息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重卡等情况。

3、加强传染病疫情的预测预警工作,定期及时书写预测预报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局,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浏览报告卡片,主动搜索报告病例的聚集现象,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暴发,特别是出现时间、空间等病例聚集情况时,要实时做出预警。对网络直报预警系统每日浏览一次,同时对存在预警信息进行核实,如是暴发疫情,要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将结果反馈至市疾控中心。切实做到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达100%;暴发疫情、散发疫情规范处置,暴发疫情调查率达100%。

4、继续指导辖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门诊登记、传染病疫情信息核对、传染病报告卡的填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等工作,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衔接,保证疫情报告及时、科学、准确,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发生。促使疫情报告督导覆盖率达100%;医疗机构无传染病漏报。同时,严格遵循《全国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方案》要求,每年要开展一次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评估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现状,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疾病控制中心。

5、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必须不少于2次上网审核直报单位所报卡片,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审核卡片之外,还要求每天15:00之前的报告卡15:00之前必须审核。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点每天15:00之前诊断的报告卡必须当日进行网络直报。疫情直报点对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核实订正;对逻辑错误卡片要及时进行核实订正;在每日审卡完成后,对年初至当日已确认的卡片进行查重;每日查看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公告栏,对上级相关工作要求做出安排部署和落实,并做好工作记录;每月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和统计报表导出后,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

6、接到职责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后,要立即对信息进行审核。信息确实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其中,事件相关信息级别只能选择未分级。在网络直报的同时,立即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并配合县疾控中心在进行网络直报的第二个工作日之前对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级确认,并于分级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订正分级。

7、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逐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

二、传染病防制工作

(一)人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1、要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的管理,密切注视呼吸发热病人的动态情况,督导检查辖区内呼吸发热门诊做好病人就诊登记,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2、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要求,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要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和诊疗能力。一旦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院应在1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3、继续开展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人群中流感样病例的发生及其流行特征,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流感或流感样病例的暴发或流行。

4、强化与教育系统的协作配合,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托幼机构建立流感、水痘、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落实晨检和缺课登记制度。一旦学校、托幼机构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相关症状聚集性发病现象,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确诊疫情后指导学校做好消毒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要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进行事件的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及时开展免疫接种,做好重点人群的保护工作。各预防接种门诊要充分认识流感、水痘、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自觉接种疫苗,提高重点人群的保护率。

(二)急性肠道传染病

要高度重视我县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统一部署,要严防霍乱、手足口病等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1、各村卫生室要强化工作责任,专人负责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完善急性肠道传染病各项应急预案,理顺肠道传染病工作流程。要建立健全肠道传染病应急机动队,并做好机动队培训、演练工作,提升应急机动队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配备必要的药械、交通工具及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切实做好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2、加强腹泻病门诊监测工作

加强对腹泻病门诊和专桌的督导、管理工作,腹泻病门诊实行独立区域,20**年5月1日~10月31日实行24小时开诊。要强化医疗机构全员培训工作,认真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腹泻症状病人首先要到腹泻病门诊排查治疗,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腹泻病门诊医务、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腹泻病诊断、治疗、抢救、检验、疫情报告、抢救知识,认真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做到“有泻必登、有泻必查、有泻必治、有泻必报”,不得有任何漏项。县级腹泻病门诊霍乱快诊率必须达到100%,可疑标本必须经由检验人员或腹泻病门诊医务人员按要求封存,详细登记基本资料后,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

3、加强疫情报告,严格疫情处理

各村卫生室及本科室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要用最快办法逐级向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尽快上送菌株进行鉴定。对霍乱疫情,要按照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具体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其工作重点是迅速划定疫点、疫区,严格隔离、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快速灭蝇、彻底消毒饮水和外环境,对密切接触者及疫区的现症腹泻病人采便检验和预防性服药,搞好环境和食品卫生。

5、认真做好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痢疾、伤寒等的监测和防控

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痢疾、伤寒等的防治工作,开展全员培训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应迅速转入上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重点救治,同时采集标本送检。要加强对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掌握疫情动态,提高对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理能力。

6、卫生宣教

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宣传单、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和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以提高群众的防病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各腹泻病门诊要在5-10月份经常进行预防肠道传染病卫生知识宣传。要印发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宣传单,做好重点人群的预防霍乱、手足口病等急性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1、狂犬病防治工作

(1)我院按照《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设置规范(试行)》和《旬阳县疾控中心狂犬病监测方案》等要求,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技术指导,及时掌握暴露数量和处置情况。各村卫生室狂犬病门诊要每月5日前将上月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情况形成文档,同时汇总上月暴露和处置情况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甘溪中心卫生院。

(2)科学有效处置疑似狂犬伤人事件,遏制狂犬病疫情;发现可疑犬伤人事件要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组织人员对暴露人员根据暴露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2、乙脑防治工作

(1)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在流行季节做好防病措施,教育群众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2)加强乙脑疫苗接种,保护重点人群。

(3)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医疗机构培训,及时发现和转诊病人,坚决避免延误治疗现象发生。要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和迟报,要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现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和处理。发现暴发和出现死亡病例,要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3、钩体病防治工作

(1)在流行季节前广泛开展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农民)对该病的防病知识的知晓率,教育群众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2)加强疫苗接种,保护重点人群。

(3)加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病诊疗水平,及时发现和转诊病人,坚决避免延误治疗现象发生。要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和迟报,要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发现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和处理。发现暴发和出现死亡病例,要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四)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

按照各种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要求,为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得到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支持,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各村卫生室要配合甘溪中心卫生院,努力做好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的实验室样品采集,对麻疹、乙脑、钩体病等我县高发传染病要采集血液标本。

三、应急机制建设

1、举办重点传染病防制培训,以逐级培训机制继续加强基层的应对能力;

2、开展那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的演练,提高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防护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及时预测预警,规范处理、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

关于大学生网络调查报告范文6

今年(2004年)是网络传播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之年:它是因特网(the 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的雏形——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兴起的三十五周年,也是Yahoo等著名门户网站向公众开放10周年以及网络新闻业诞生10周年。35年前(1969年),刚问世的阿帕网仅有四个节点,它是作为军用科学研究人员相互联系的通讯网络、电脑平台兴起的。35年后的今天,这一电脑互联网络已发展成为服务于人际通讯、群体/社区交流、组织沟通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用户(2003年底数据为近7亿)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性复合型传播网络、综合性信息平台,成为迄今发展最快的电子传播工具,其应用功能扩散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10年前(1994年),Yahoo等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著名门户网站;也是在10年前,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 [1]——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传媒网站已成为网上内容服务的强大生力军。最近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伴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网络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已开始明确显现;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甚至已出现因特网挑战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迹象。 业界组织协会调研显示因特网跃居电视之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 [2] 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在当时,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个年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其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 N. Magic Associate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的调查报告。在展开“世代传媒研究”过程中,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世代传媒业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间美国在线人协会对18—34岁的美国人的传媒使用行为展开的连续3次研究的成果为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 ,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尾随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34.6%,回答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视因特网为最为青睐的传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显示调查对象的传媒选择,以及不同年龄群的调查对象中分别以因特网和电视为首选、二选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用作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她)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界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传媒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就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的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而言,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四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收到来自因特网冲击波的影响。而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的分布,可以说正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 [4] 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四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太平洋贝尔、安得森咨询公司、美国全国有线电视协会,等等。该项目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以来,研究工作除了得到安南伯格基金会的支持外,也得到了惠普公司、Accenture公司、时代华纳旗下的Time Warner Companies、微软公司、索尼公司等8家机构的鼎立相助。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 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年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 “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 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5] 根据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6]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 (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在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们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 — 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作复耗时过多又使电子邮件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作复或在1天内作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7]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传媒的此消彼长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已经并不呈显弱态而是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的传媒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给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2004年6月底的数据),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更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8] 中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 18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