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措施范例6篇

抗旱措施

抗旱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农业;抗旱;措施

我省历年晚秋至早春季节降水偏少,农田常常出现旱情。可以说农业节水抗旱工作是长远大计。

1 抗旱措施

1.1非工程抗旱措施

1.1.1调整种植结构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绿豆等抗旱作物。这些抗旱作物蒸腾系数小,相对其它作物比较抗旱,没有水源保证的地块尽量不要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要把瓜菜、特色和经济作物种在农田井控制范围内。

1.1.2选用抗旱品种

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干旱的耐受力不同,有的品种耐旱、有的品种不耐旱。选购作物种子时,要选择耐旱的高产品种,特别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抗旱品种。

1.1.3采取抗旱耕作制度

及早整地,顶凌起垅,适度镇压,蓄住土壤水份。整地时要旋耕灭茬、施肥起垄、镇压要连续作业,防止跑墒。并且有计划的采取合理轮作、垄体深松、隔行深松、垄沟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深耕作层,改量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

1.1.4应用抗旱保水剂

应用抗旱保水剂抗旱,抗旱保水剂是高分子化合物,能够吸收自身体积200~300倍的水分,在人工补水或者天然降水时吸纳水分,在干旱时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调节土壤水分供求平衡。抗旱保水剂可以在播种时应用,也可以在移栽时应用,增产增收效果都比较明显。

1.1.5采取保护地栽培措施

地膜覆盖、扣小拱棚等保护地栽培措施,最主要的作用是抗旱保墒,其次是增温促早熟,在干旱条件下采取保护地栽培措施是最有效的抗旱手段。通过地膜覆盖,有效的保证了作物生理需水,有效的减少了裸地蒸发消耗的水分。这是我们今后必须采取或者说不得不采取的一项措施。

1.1.6坐水补墒

坐水种是我们最有效、最直接的补墒措施、抗旱手段。一定要坐足底水,严重干旱地块可以采取先滤一遍水再起垄或者用喷灌喷透再起垄,播种时再坐水种的办法。一般的地块应该采取耠深沟浇足水、旱情严重地块要滤两遍水、跑大坑浇足水的办法,保证一次播种全苗。

1.1.7育苗移栽

在大地栽培的绝大多数经济作物和部分粮食作物,甜瓜、西瓜、茄子、烤烟、粘玉米、甘蓝等可以通过育苗移栽的办法解决干旱条件下的全苗问题,在温室或小拱棚内育壮苗,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情况下,坐水移栽,躲过春旱。直播的普通玉米可以在大田下种时,在农田或园子里育一定量的预备苗,有掉苗的地块可以及时补栽,保证全苗。

1.2工程抗旱措施

1.2.1水利工程抗旱

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将水库、河流等地表水水源和水井地下水水源灌溉农田。提倡采用喷灌技术、滴灌技术,满足作物对水分的基本需求。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用出生态效益来、用出经济效益来。

1.2.2畜牧工程抗旱

长远上,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养畜转化秸秆、造肥肥田,生产沼气、利用沼渣肥田,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蓄水供水能力,达到抗旱目的。

1.2.3生态工程抗旱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水库,通过良好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抗旱。

2 抗旱技术体系

2.1以垄翻补墒为中心的抗旱综合技术体系

该体系是干旱区域目前的主导技术体系。主要技术环节是:①顶浆起垄、三犁整地、适时早播。②增施肥料,农家肥和化肥做底肥一次深施。③选用抗旱高产良种。④全部实行坐水补墒播种。⑤适当增加密度,做到合理密植。⑥加强田间管理,常年注意运用促早熟措施。这个体系的特点是:既抓抢墒、保墒,又抓补墒,保中有补,补中有保。肥料深施,提高利用率。高产品种,增加密度。搞好管理,千方百计促早熟。

2.2以平翻保墒为中心的抗旱综合技术体系

该体系概括为“翻前施肥,机械播种,苗后起垄,平播垄管”。其技术关键一是抓好四墒,即:蓄墒、保墒、抢墒、提墒,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诸如伏秋翻地的蓄墒、翻整地规范化的保墒、春季及早整地播种的抢墒,以及播前播后镇压的提墒,尽量接纳天上水,用好土中墒。二是掌握好施肥环节,具体抓住翻前施底肥、播种时施种肥和生育期间深施肥三个环节,其他环节除坐水补墒播种外,同一。

2.3以耙茬少耕为中心的抗旱综合技术体系

该体系是在前阶段减免中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条件上看,窄行距减免中耕比宽行距更为优越。其关键技术有二,一是调整地上布局,改宽行稀植为窄行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群体增产;二是简化耕作,以翻地中耕为耙茬免中耕,提高降水利用率,有利于节能保水。是一项投入少、效益较高的抗旱综合技术体系。

抗旱措施范文2

关键词: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1]。近年来,福建省冬春连旱时有发生,2008、2011年都发生了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对当年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下,如何改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成为了林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开展了冬春连旱季节各项造林技术对比试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1 林场自然概况

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6′,北纬126°13′,属南亚热向中亚热带季风型过渡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无霜期为30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 960h。近几年来,林场杉木造林地基本概况为:采伐迹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红壤,土层中厚,腐殖质层薄,立地等级Ⅱ、Ⅲ类地,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黄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级苗造林。

2 影响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体内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一地块造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难以进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和栽植技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性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积较大,浇定根水、应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却也明显增加,从而制约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使用。

3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整地保墒技术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层土壤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冬春连旱的季节,若采用炼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将变得极为干燥。因此,在冬春连旱季节,若林地内伐区剩余物较少,则一般不炼山,而是沿着造林地等高线采取扒带的方式将伐区剩余物堆成带状,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覆盖保墒作用。

3.1.2 挖穴规格 伐区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带宽控制在1.5m左右,改变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带内挖暗穴,挖穴规格为40cm×30cm×30cm,保证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层高于地表5cm左右,种植穴周围内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处理技术

3.2.1 苗木要求 良种壮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质基础,苗木总的要求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杉木裸根苗造林,应切实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连旱季节,圃地一般比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应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时有利于挖苗作业和减少根系损伤。

3.2.3 苗木打浆保湿 苗木打浆前应修剪掉根部过长的根系和烂根,然后用粘性赤红壤或者添加3号ABT生根粉[4]进行打浆处理。苗木打浆要求:泥浆稀稠适中,沾浆均匀,泥浆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浆后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围住,避免根系被风吹干,同时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浆调至粘稠状,苗木再次打浆。

3.3 栽植技术

3.3.1 栽植时间 挖穴后,种植穴内土壤变得疏松,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坚持边挖穴边栽植,或者当天挖穴的当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应靠近种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发现,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土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影响[5]。挖穴破坏了种植穴内土壤毛细管,若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则根系周围疏松的土壤影响了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规栽植方法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适当深栽 栽植前,先将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适当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径上部5~10cm,干旱季节更应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内土壤毛细管被破坏,土壤深处的水分不容易沿着土壤毛细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温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强的树种,苗木根径至上部5cm这一段主干隐藏着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在栽植过程中很容易受伤而萌生许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树的营养和水分。苗木深栽后,这些不定芽不易萌发,从而减少了幼树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盖 苗木栽植时土壤应打紧土,栽植后应在穴面上覆盖一层松土,并将细小的枯枝落叶、草皮等覆盖在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环刀法于种植穴内20~30cm土层取样,调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区1001小班种植穴内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对照组的分别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较对照组的高0.51%,说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据研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4.2 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白沙国有林场2008年、2011年当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和对照组各调查300株幼树,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平均树高78.7cm,平均地径1.1cm,顶部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31个;对照组未运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树高63.5cm,平均地径0.9cm,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22个。经对照分析,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发数量多,树冠较大,幼树生长健壮。

4.3 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可见不必过分强调整地规格,以节约整地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冬春连旱季节,由于挖暗穴、没有回表土、土壤没有经过风化,而且挖穴规格较小,对杉木林分生长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 结语

人工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保住苗木体内的水分和根际土壤的水分。通过采取整地保墒、苗木处理和科学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作为应对冬春连旱现象的必要造林技术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资下,能够大幅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对造林绿化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冠纪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对苗木造林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2:23-26.

[3]齐鸿儒,张放,谭学仁,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5:12-16.

[4]马祥庆,范繁荣,黄长辉,等.提高杉木超级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20(2):74-76.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抗旱措施范文3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抗旱措施范文4

关键词抗旱;开展情况;成效;体系建设;措施;辽宁建平

“十年九旱”是建平县的气候特征,干旱一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应对干旱做好全县抗旱工作,建平县经过多年探索,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之路,即合理规划经济发展规模、提高抗旱减灾管理水平、有效利用水土资源、通过工程建设改善旱区的生态与环境、加强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最终建立抗旱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全县抗旱减灾能力,保障社会和谐及经济稳定发展。

1建平县旱情及其特点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下辖31个乡镇(场、街),总土地面积4 865 km2,总耕地面积14.4万hm2,多年平均降水量43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2 000 mm,具有旱情发生频率高、成灾面积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主要特点。“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是建平县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是干旱损失较严重的10年。据统计,10年间平均受旱面积13.44 hm2,成灾面积853.33 hm2,绝收面积6 666.67 hm2,因旱减产粮食1.97万t,经济作物损失6.7亿元,尤其1997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发生了较严重干旱。

2抗旱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2.1开展情况

一是发展节水工程,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建平县根据全县实际情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建平县旱区节水井灌工程规划》,规划明确了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打井数量和灌溉面积发展规模。各乡镇政府按照规划内容层层落实建设任务,并出台了打井优先承包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多打井、多建节水灌溉工程,支持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截至2009年末,全县共打灌溉水源井2 773眼,灌溉面积3.2万hm2。二是领导重视。建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县政府按照“主动抗旱、长期抗旱,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抗旱工作原则,利用政府协调会、专项工作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议等方式部署抗旱工作,通过整形加固现有抗旱基础设施,加快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加强各种非工程抗旱措施建设,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抗旱服务中心,并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长期派驻工作组,检查督促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2.2成效

据统计,“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新打水源井670眼,新建水库灌区3处,提水站8座,方塘55座,水窖49座,扩大灌溉面积5 333.3 hm2。同时,全县解决28万人的饮水困难,抗旱挽回粮食148万t,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5亿元。尽管全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多年连续的干旱期,但由于打井和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加之各地组织干部群众采取的抗旱减灾和救灾措施得力,大旱之年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抗旱体系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功能适度的抗旱减灾工程体系

兴建抗旱工程设施,合理控制和使用水资源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基础[1]。从县情出发,兴建抗旱水源工程,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积极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和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并适时建设区域调水工程,形成多层次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地区,要注重洪水、污废水和劣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2]。

建平县2/3以上的耕地为非灌溉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缺水地区。这部分耕地要构建合理的旱作农业发展结构,包括选择与降水耦合性最佳的作物品种、合理地进行田间整治以保蓄雨水、科学地实行耕作以增加水的入渗性能等措施。同时,注重旱作节水机械的开发及化学抗旱调控技术的应用,提高农田抗旱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的抗旱水源工程的除险、配套力度,另一方面要采取兴建小型塘坝和集雨水窖、截潜流、合理开发地下水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

3.2全面推行抗旱预案制度

抗旱预案制度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抗旱减灾措施,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3]。目前,建平县已印发《抗旱预案编制大纲》,督促各地要加大抗旱工作力度,修订完善抗旱预案,将抗旱预案变成主动高效开展抗旱的一项常规的工作制度。

3.3建立、完善全县抗旱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面向全县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县、乡、村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不但能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更加科学地指挥部署抗旱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抗旱减灾管理水平。

3.4加强生态抗旱工作

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内,加强流域水资源调度和合理配置,大力推进节约用水,确保河流、水域的生态径流,并在旱情紧急情况下适时组织跨乡镇、跨流域应急调水,以保证河流、旱地的生态系统不会遭受毁灭性破坏[4]。在各乡镇划定可采区、限采区、禁采区,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利用各乡镇的河渠、坑塘调引、存蓄雨水,积极开发利用洪水和污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力争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3.5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易旱乡镇建立和完善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以确保抗旱的需要。目前,建平县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已储备抗旱物资,包括卷盘式喷灌机29台,抗旱桶1 870个,喷灌机293台,发电机组55台,水泵160台,泵管、水带等2 000 m。抗旱资金投入方面,县、乡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必要资金,并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保障抗旱减灾投入。同时,本着“一事一议”和自愿原则,积极动员群众向公益性抗旱防旱工程投工投劳。

3.6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抗旱服务组织,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的需要。建平县把抗旱服务组织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领导,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继续支持抗旱服务组织发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覆盖县、乡(镇)、村组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使抗旱服务组织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抗旱服务。建平县已于1999年成立抗旱服务队,新建660 m2高标准库房,80 m2抗旱设备加工车间,实验基地133.33 hm2。各乡镇成立抗旱服务29个,抗旱服务人员102人。近几年,建平县还通过成立抗旱协会、建设股份制抗旱工程等多种形式,吸引和组织乡村农户投入抗旱工作,增强农村抗旱减灾能力。

3.7积极推进洪水管理

从时间分布上看,全县年降水量的70%~90%集中在6—9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随着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的不断开展,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相应得到提高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和气象预报水平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更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在防汛工程建设和防洪调度时,要充分利用水库的汛限水位、发挥流域河网的调节功能、实现汛期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加强上游洪水的拦蓄和中下游的蓄滞、分泄工作,做到防洪减灾与蓄水兴利并举。通过蓄滞、分泄和回灌等减轻洪灾损失,同时又弥补抗旱水源的不足,改善生态与环境。

3.8建立应对特大干旱的具体措施

一旦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进入特大干旱抗旱期,动员所有单位紧急行动起来,进行抗灾救灾工作。并在24 h内派出技术人员赴抗旱一线指导抗旱工作。同时积极请求上级部门支援,必要时报请市委市政府研究部署抗旱工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24 h值班,密切跟踪旱情、灾情,对旱情灾情及时报送,并做好旱情预测和重点工程调度工作。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及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每天向县指挥部报送旱情、灾情信息,县指挥部每天《旱情通报》,报道旱情及抗旱措施。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县水资源全部实行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配置水资源,严格计划用水,加强节水措施。

3.9建立灾后恢复和补偿机制

建平县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这样有利于分担县、乡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避免容易受干旱缺水影响的农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这是一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有效途径。2009年建平县22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由于乡镇政府提前为每户农民按田地面积交了75元/hm2的保险,保险公司根据受灾程度不同为农户按田地面积补偿1 500~3 000元/hm2保险费,大大减少了农民受损失程度。对于受旱严重的乡镇,在抓好抗旱工作的同时,建平县政府组织灾区富余劳动力广泛开展自救,大搞多种经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养殖业等。

4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农业厅.采取抗旱措施降低旱灾损失[J].四川农业科技,2010(4):58.

[2] 罗传彬,周永门.从新疆抗旱工作谈江西抗旱对策与措施[J].江西水利科技,2005,31(2):78-80.

抗旱措施范文5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抗旱;措施;阜新市

中图分类号: S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阜新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于受自然、地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十年九旱,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阜新地区水资源极度贫乏,人均水资源量439m3,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820m3的54%,全国人均量2200m3的20%。因此,加强阜新地区农业抗旱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抗旱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由于水资源的制约,要发展灌溉农业,必须坚持大力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提高阜新地区农业的抗灾能力,才能将阜新地区耕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及辽宁省对阜新地区发展节水灌溉高度重视,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阜新地区水资源虽极度贫乏,但坚持开源、节流并进,按照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农业灌溉水资源能够满足节水灌溉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大力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由于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工程节水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今后1个时期,要继续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抗旱农业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的抗旱能力。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3万hm2,采取开源节流提高供水能力,并通过抗旱水箱、灌溉机组配套,增加机动抗旱面积。预计到2010年水浇地面积达到8·33万hm2,机动抗旱能力达到3·33万hm2;到2015年,水浇地面积达到10万hm2, 机动抗旱能力达到6·67万hm2。

2·2农业机械化措施

农机措施在抗旱春播方面主要指实施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不同于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法的1种新型耕作方式。其特点是以机械化为手段和载体,在土地休闲期采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采用少耕、免耕和复式作业,尽量减少对土地的搅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有4方面的优势:①减少地表径流量50% ~60%,减少表土流失80%,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②增加土壤蓄水量16% ~19%,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 ~16%;③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 ~0·06%,提高粮食产量13% ~16%;④对抑制沙尘暴及保护生态环境是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阜新地区从2001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已建立试验示范点40个,累计实施面积9·13万hm2,增加粮食产量8500万kg。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阜新地区已确立碎秆覆盖、高茬覆盖和整秆覆盖3种机械化作业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被农民普遍接受,计划2007年全市耕作核心示范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33万hm2,辐射面积4·67万hm2, 2010年辐射面积达到6·67万hm2。

2·3农艺措施

2·3·1抗旱作物比较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且在阜新地区有一定种植面积的抗旱作物主要有花生、杂粮、甘薯等。由于长期的生产栽培,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不断积聚和扩大品种资源。随着相关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杂粮、花生等抗旱作物已形成产业,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加大抗旱作物引进和研发力度,增加抗旱作物种类,扩大种植面积,制订和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质量,使抗旱作物生产成为阜新市的特色优势产业。阜新地区花生面积稳定在5·33万hm2,杂粮面积稳定在4·67万hm2左右。

2·3·2抗旱品种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性也略有差异。据观察,在2009年大旱中,硬粒型玉米比马齿型玉米受旱损失的程度要轻些。所以可通过试验对比,逐步筛选出不同作物的相对抗旱品种,每种作物确定3~5个抗旱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再加以推广,力争抗旱品种数量达到大宗粮豆生产面积的80%以上。

2·3·3确定最佳播期阜新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受干旱和无霜期的双重制约。任何1种作物,在生育期能够满足的前提下,还要提倡1个“早”字,即所有农作物都要进行适时早播。

2·3·4精细整地土壤的含水量及蒸发量与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土壤毛细管的开张度有关。通过精细整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降低土壤的蒸发量。

2·3·5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量,使有效降水更多地并更长时间地存于耕层土壤中,对缓解干旱影响效果相当明显,应作为1项主要措施重点推广。要积极争取国家沃土工程项目,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大田农家肥施用量平均达到60m3/hm2。

2·4其他抗旱播种措施

2·4·1地膜覆盖作物水分需求包括用于土壤蒸发的生态需水(占30% ~40% )和用于作物蒸腾的生理需水。就2种需水而言,作物主要是生态需水变化大(无效蒸发大),地膜覆盖通过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增加回流水分,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是应对干旱气候条件的1项重要措施。通过争取省及市里的支持和财政补助,引导农民在蔬菜、花生、鲜食玉米等高值经济作物生产上,扩大地膜覆盖技术应用面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预计到2015年,阜新地区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3·33万hm2。

2·4·2采用化学抗旱节水技术应用土壤保水剂、抗旱剂(农田黄腐酸类)、土面水分蒸发抑制剂等进行土壤和种子处理,可以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降低作物水分蒸腾,提高水分利用率。主要是应用FA (俗称旱地龙),可采取喷施、拌种和浸种的方法。喷施到作物叶面上,能够抑制叶片上气孔开张度,减少植株水分沿小孔向上蒸腾,并促进根系下扎,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起到抗旱作用;用于拌种、浸种时,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促使根系发达,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2·4·3躲旱播种传统的躲旱办法是小垄栽培,选用需水量小的作物和品种,依作物需水量大小的排列顺序是荞麦、糜子、谷子、杂豆、高粱、玉米、小麦等。现代农业的躲旱方法更多,可以选择更多的抗旱、早熟品种;还可以根据自然降有效雨日期来确定所播的作物和品种。如5月20日降有效雨,到9月25日(平均早霜日期),无霜期为128 d;如5月30日降有效雨,无霜期为118 d。以此选择种植生育期适宜的作物品种就能达到正常成熟。此外,还可以选择生育期略长的农作物品种,通过采取农艺措施,如早间苗、早定苗(2叶期),保证其正常成熟。

2·4·4气象措施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阜新地区十年九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十分重要。1991年阜新地区开始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年增雨量>20%,成为阜新市农业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3结语

根据阜新市的现实生产条件,可采用水利、农艺、农机及气象4项抗旱措施。实践证明,采取单一某项抗旱措施,应对阜新十年九旱气候条件的抗旱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只有尽可能地对各项抗旱措施进行系统组装、综合配套,在干旱及特大干旱面前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所有的抗旱措施中,水利措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依据目前阜新的水资源情况和投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使水浇地面积扩大很多,同时单一的水利措施,除受水资源限制外,还存在生产成本投入过大的问题。在进行各项抗旱措施配套方面,要区别不同地块,分类实施。

参考文献:

[1]班显秀,王吉宏·辽宁水资源状况浅析[J].辽宁气象,2004, (4): 27-28·

[2]谢红梅·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5): 1965-1967, 1969·

[3]张双,张辉·阜新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7, (6): 68-69·

抗旱措施范文6

关健词:排涝抗旱工作措施组织保障防洪减灾

一、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预案。

各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案,增强排涝工作的针对性与预见性,确保农田一旦出现内涝能快速排除。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洪预案,确保防洪抢险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加快疏浚沟河

沟河疏浚工作实行省辖市、县f市、区)、乡镇政府分级负责,省辖市负责跨县(市、区)沟河的疏浚,县(市、区)负责跨乡镇沟河的疏浚,乡镇负责跨行政村沟河的疏浚。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沟河疏浚方案,重点解决干、支、斗等沟河的排水问题。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组织力量,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沟河疏治工作任务,使行政区域内沟沟相通、沟河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使已治理农田在除涝标准内排涝畅通、不成灾,未治理农田尽可能减少损失。

3、要加强物资储备供应。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根据定额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配备必要的排涝机具、设备,以保证抢险排涝需要。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电力、油料、运输机械等物资供应,实行优惠价格,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防洪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4、要建立抢险排涝队伍。

排涝任务大的县f市、区)应根据情况建立专门的抢险排涝队伍,明确职责与任务,加强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派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农田排涝工作。

5、要搞好防洪排涝科学调度。

坚持科学决策、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合理实施“拦、分、蓄、滞、排”措施,确保在规定标准内防洪工程安全,平原地区排涝畅通。水利部门要按照已经批准的防洪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联合调度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充分发挥拦蓄作用,科学调控洪水,使洪水安全下泄。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调度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合理控制河道下泄流量,给平原地区涝水让路,使涝水在最短时间内排出,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河滩区农田损失。

6、全力做好抗旱灌溉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修复被损坏的灌溉渠道,恢复输水能力,抢修水利工程设施和机械设备,保证适时灌溉。一旦出现旱情,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设施,优化调配水源,实施科学灌溉。引黄灌区要按照已报批的用水计划足额引水,远距离送水,努力扩大灌溉和补源面积。大、中型水库要统筹兼顾防洪和抗旱灌溉,科学调度,尽最大努力满足抗旱用水。井灌区要动员群众全力投入抗旱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7、加大防洪排涝应急投入。

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要求,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防洪排涝工作的投入。省财政安排防洪排涝应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奖补各地在沟河疏浚中发生的油电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租赁费和采购排涝水泵费用等。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洼易涝区防洪排涝工作的领导,立足于防大洪、排大涝、抗大旱,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真正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坚决打好秋粮夺丰收攻坚战。

2、落实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落实排涝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防洪排涝抗旱工作任务分解到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有洪涝发生,迅速组织群众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洪排涝,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要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制定部门联动工作方案,加强沟通协商,及时通报信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水利部门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本地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息。农机部门负责组织排涝机械,指导农民搞好排涝机具的调试、检修,做好排涝机具、零配件等物资供应。石油、电力部门要做好油、电调运调度工作,保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需要。通信部门要做好通信设施的检修、管理,保证通信通畅。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防汛排涝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保证抢险物资及时到位。公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3、强化监督检查。

上一篇家长意见

下一篇减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