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例6篇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1

李 萍

摘  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学生关注度不高、学习方式单一、课堂渗透不够,德育实效性较差等问题。那么如何增强思想文化宣传过程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根据调查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增强教书育人意识;2、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影响力;3、注重德育实效,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关键词  德育 德育实效性 教书育人 创新德育形式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迈入新时代,风起扬帆正当时;青年潮头立,接力奋斗中国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传递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心,凝聚起万千学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当前,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和党政机关的号召,立足课堂教学,学习和落实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有梦想、有担当、有追求、有本领的有志青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措施及成效

我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活动中,围绕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落实三个方面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分类指导,加强学习。我校在师生和党员当中开展精神常态化学习活动,认真抓好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学生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认真真地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师深刻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教育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把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二) 深入开展校园宣传活动,把握导向。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室外电子播放屏、校园广播等多种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广、灵活生动的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网上网下互动、线上线下交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处置,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氛围。同时,校政教处组织全校所有班级开展了以“走进”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让精神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三) 落实精神,注重结合。我校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贯彻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师生奉送温暖的人文关怀。

1、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我校领导在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上不设障碍,一路绿灯,积极办理孩子入学手续,并给他们发放营养早餐。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强国必先强教,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校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人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定期开展高效课堂评优活动,鼓励教师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打造高效课堂。因而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的年青教师脱颖而出。同时我校在学生中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多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在活动中,一件件高质量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幻想画在教师惊喜的目光中熠熠生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3、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精神的精髓所在。我校落实人本思想,实实在在地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首先表现在关心教师的健康,我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如发现问题及时对老师提出保健和治疗的建议;对于因病住院的教师,由工会和校委会组织人员去医院看望,送去温暖和关怀。另外,扶贫必先扶智,不让贫穷和残疾成为孩子成长前进的绊脚石。校委会领导带领班主任对贫困和智障残弱的学生逐一进行家访,送去物资,送去关心、温暖和激励。平时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关爱这些特殊孩子,对他们关心爱护,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让他们在学校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总之,我校围绕学习宣传落实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活动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广大师生已经融入到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浪潮之中,并力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活动正处于发育起步阶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关注度不高: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教师对的关注度高达95%,并且有100%的教师都认为“学习精神深受启迪和鼓舞”;而学生的关注度40%,甚至有12%的学生根本不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教师关注度高于学生,这反映出一方面,初中学生视野狭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另一方面还反映出,我校对教职员工特别是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得力,落实到位,而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课堂渗透还是稍显不足,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政治意识淡薄。

(二)学习方式单一,在学校中,学生受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教育是通过大标语、宣传栏、教室板报和课堂的一点渗透获取的。因此获取的知识和教育也是零散的、肤浅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教师课堂灌输的仅占29.4%,而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有:知识竞赛 ;举办各种形式的宣讲会、报告会,组织和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宣讲和解读 ;通过“互联网+学习”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观看系列政论专题片,如《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等,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去体验感悟。

(三)德育实效性较差。

1、课堂渗透不够。据调查,学生了解精神的途径: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高达69.6%,而通过课堂得到学习教育的仅占32%(初三学生居多);课堂教学体现渗透精神和光辉思想教育的情况:有所体现的占53%(初三学生居多),偶尔体现的占37%,没有体现的占10%。可见,初三学生因为中考政治要求落实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时政到热点分析还会特别关注。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就没有考试压力,课堂教学中还有一大部分教师没有自觉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鲜活的课程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体现不足。据调查,教师认为教学中渗透和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堂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的占68%;认为“理论学习高深、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占65%;认为“与课堂内容无关,没法体现”的占52%。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受“重智育轻德育”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始终是围绕考试指挥棒组织教学的;二是教师本身对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领悟不够深刻,没有找准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切入点。

2、对学生影响深度不够。从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收获来看:3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只学到一些皮毛,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精神的占56.9%,而真正了解并且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的占28.2%,更多仅限于理论本身的了解,并没有深入影响我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说,我们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体验感悟到它本身存在的温度和光芒,更谈不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思想引领他们前进的方向,照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路。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增强教书育人意识。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树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育人结合的新的教学思想。

中学的《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教材,就是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开设的,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品德认识水平等。那么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当下最富有时代性的政治,是现实版的马克思主义,理应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凸显出来。我们点赞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富足家国,惠及世界;点赞民生改善,民富民乐,顺治和静;点赞社会进步,成效显著,成果喜人,这些都将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是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那么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承担其大国责任的风范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外语课是传授语言文字的课,但“文以载道”,通过学习,借助于课文内容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思想观念、典型人物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政治         思想、品德修养和美德教育。那么报告中的精彩语录、七年知青岁月的经历都可以成为生动的德育素材。

开设地理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革命胸怀。那么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和改革开放来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变化,都将是很好的德育素材。

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都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也可以借助于中华文明和我们祖先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创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结合精神“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激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立志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和为集体争荣誉的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结合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让学生认识强健体魄的重要性,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影响力。

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过去单调呆板的灌输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

1、首先必须做好教材使用,教案编写、教师培训等工作,同时要注重实效,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手段,讲透彻、讲生动,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展现真理的力量。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利用标语、报栏、文化墙、德育宣传橱窗、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职能。并能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德育的需要,定期更换宣传橱窗的内容,体现德育的时政性。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如举办各种形式的国旗下演讲、知识竞赛、宣讲会、报告会,组织和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宣讲和解读 ;创新“互联网+学习”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观看系列政论专题片,如《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等,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获得教育。

(三)注重德育实效,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实施过程中,德育政治化、运动化倾向严重,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用政治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假大空的政治理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正处在健康人格和品德修养正在形成的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所以课堂渗透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需要教师对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领悟,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与生命成长教育。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1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4]。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及其学理基础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课程理论教学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组织指导的、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全员参与的、不主要依托于社会实践基地的低成本分散社会调查模式,是符合目前多数高校实际教学条件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主方向。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社会调查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后一个方面,目前探索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存在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等问题,这是目前有效构建高校思政课全员性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笔者在承担“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与实效的全员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

一、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认真贯彻“05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探索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分别考核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单独设立2个学分,学生成绩不及格,需按统一补考安排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方可获得学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和师生的重视。

这一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基础和组织指导主体两个方面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一些高校实行的校外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会、团委负责,思政课一线教师脱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强化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性特征;第二,师生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已充分熟悉,便于更有效地组织与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第三,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长,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我们设立学分而无实际学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学期理论教学期间的社会调查开题论证,寒假开展社会调查,开学两个月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足以保证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接受较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培养。

二、确立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结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一般在1:400至1:600之间。如果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调查,任课教师势必负担沉重,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调研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多数学生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模式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我们探索的优化策略是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适当集中调研选题,求真务实,质量优先,兼顾数量,优化指导,质量和数量获得最佳平衡,保证学生全员高质量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是,教师在每年秋季课程理论教学开始起,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自然班范围内3至5人自愿结合成调研课题组。组合的原则是,按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村庄)两种类型调研环境组合,分别适合选择不同性质的调研课题。教师统一发放课题组申报表组织登记。课题组申报时,学生要亲笔签名,并登记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城市具体到区县,农村具体到村庄)。申报后经教师审核确认,不得随意变更。课题组成员寒假在调研开题报告指导下,严格到登记的调研地独立开展调研。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调研资料,共同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是我们强化对社会调查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关的第一步。具体调研地的事先选定,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以往分散调查模式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抄袭自己根本不可能去的调查地的调查报告蒙混获取学分的现象。诚信认真和实事求是是做好社会调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成立课题组并预先登记调研地,我们向学生强调申报时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考虑,申报后严格执行。如果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个人提交的调查资料获取地与课题组申报表中不一致,将视为弄虚作假,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三、注重从选题到调研报告撰写的全程指导

课题组成立后,教师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2课时,专门就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和选题、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规范、开题报告和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指导以社会调查指南的形式同时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结合的选题指导模式

以往在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不合格参加补考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我们写这么多调查报告有什么用呢,老师会认真看吗?学生的反馈让社会调查指导教师深思。如果学生觉得调查报告没什么用,教师至多就是评个分数,不会认真看,就不大可能认真去做,也谈不上高质量,至多为了获得学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调研在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师生科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有效加强对调研的指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教学改革。每学期教师指定八个以内选题方向和范围(应适合两种类型的调研地和课题组),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凝练更具体明确的调研选题。在不断征集调研选题和检验调研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逐年发掘其中一些做得优秀的调研选题展开长期追踪调研,可以积累一批认识省情、国情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从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国情,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工作能力。

这一选题指导模式是一种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题,有两个弊端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基本的科研训练,他们通常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调研课题。选题不科学,下面的一切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教学中,一个教师每届要指导400至600名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都严格把关和指导,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最终确立科学选题的工作。以往分散社会调查模式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质量和实效性谈不上,选题这个关键性指导工作就是一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这一教学现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集中选题方向这一改进和解决策略。第二,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通常会十分分散,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提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选题,以单个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条件,其调查样本的范围、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很难对课题作深入调研。这样的课题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至多在实践育人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发挥价值,科研和社会价值则很难凸显。教学中面对学生较为单薄的调研成果,我们常对好的选题颇感惋惜。因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价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集中选题方向,引入集体调研制开展调研。遍布各省城乡各地的数百名学生共同做几个方向的调研课题,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个价值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觉得调研很有价值,教师确实很重视,才会认真去调研;只有教师觉得调研有价值,而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才会发自内心下功夫去指导。师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单靠硬性的实践教学制度去约束,是一种最基本的消极约束,难以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质量和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有效提高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给社会实践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和价值。

(二)严把课题调研开题报告质量关

科学的调研选题确立后,课题组根据指导要求,共同撰写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对象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及与其相适应的调查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凭主观想象的,通常不会从学理上给予科学的界定,这会直接造成调查具体内容设计偏题甚至离题,严重的会造成整个课题调研的失败。我们要求学生在寒假前一个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教师批阅后利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对一些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专门指导,并将批阅后的开题报告下发,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后,指导寒假实施调研。科学而规范的开题报告是我们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又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寒假只需按照开题报告的调查设计,实事求是地认真实施就可以了。

(三)加强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的指导

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独立调查获取的调查资料,用两个月时间,在五一假前共同完成调研报告并统一上交。在此期间,我们设立社会实践指导咨询办公室,每周一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程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的最后一个辅环节。我们在课题组成立之后已经对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作了专门指导,这一环节学生面临的问题基本就较少了。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后至6月中旬,教师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评阅和成绩登录公布工作,历时九个多月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四、创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程质量监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高质有效开展,受三大关键性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即开题报告的科学论证,在开题报告指导下诚信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首尾两个环节都在校内进行,教师都能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假期校外社会调查实地实施过程这一关键性中间环节如何确保质量就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一)调查过程质量监控的困境

在教师带队组织的学生专项集体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对其进行直接指导和质量监控,但受师资力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学生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实践形式通常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的专利,广大学生无缘参与,难以成为一种全员性实践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学生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不在场”,其质量监控与实效性始终是一个很难有效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一些高校在加强社会调查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常的方案是,要求学生填写统一发放的“实践材料内容表”,内容包括照片、视频、问卷、访谈记录[5];或者规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一部分内容是调查过程描述,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照片等[6]。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摆脱的缺陷是,其本质上仍主要停留在记录与考评经过学生加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这一实地调查质量间接证据的阶段,仍无法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际调查深度与质量。因为,让学生描述调查过程,或在统一发放的表格中汇报登记调查相关资料,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弄虚作假无法杜绝。我们在以往指导和评阅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不少学生在“调查过程描述”部分动辄言自己调查了多少个省,获得了成百上千份问卷,显然不很真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开题报告论证寒假认真实施调研,截止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的前三四天才着急想起给教师打电话发邮件,咨询原开题课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另换课题;更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咨询教师就擅自变换调研课题应付交差了事。后两类学生交上来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有详细的调查过程描述,报告正文部分都有翔实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绘制有形象直观的数据分析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教师单凭报告本身评价,看起来都是扎实认真充实的社会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等类大学生最熟悉、网络唾手可得的课题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教学实践证明,“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地上已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监控学生实地调查过程这一关键性环节,基本上起不到保证与提高实践质量和实效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复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中国国情的先驱与代表,他对社会调查过程及其成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7]。学生在开题报告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并收集调查原始资料,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及其收获的调查资料成果,比学生利用调查资料写成的最终社会调查报告还重要。我们并不应该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受到系统而严格的社会调查训练的大二学生,能在基于有限调查样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深刻分析什么社会现状,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建议,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眼光向下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认识社会,获取“社会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怎么样,是不是诚信认真扎实地去做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不是经过他们加工汇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或调查单位签字盖章的证明材料,而是他们获取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分散调查过程监督和质量管理难题的关键点所在。学生调查的态度、深度和质量怎么样,比较每个人的调查原始资料,优劣就判然分明了。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在一开始的社会调查制度与理论方法的系统指导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整个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完成并提交三个作业,即开题报告、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并高度重视,将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社会调查原始资料的数量要求,我们具体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规定了每个学生调查完成后要上交的最低标准;至于调查资料成果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已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制定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调研过程只是实施过程。通过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和质量监控,是我们近年探索的改进与提高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充分挖掘发挥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原生态的调查原始资料的提交要求,不仅有效“逼着”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并原汁原味地做好资料记录,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其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指导教师可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规划跟踪调查,积累资料长期存档。教师教学中可作为榜样与标杆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大家向这些优秀学生看齐;科研中可充分发掘利用,发挥其学科建设和科研价值。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学生认真实践后的感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2级杨阳(化名)课题组在做陕西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调研后写道:做问卷调查时,我们亲自去调查对象家,亲眼看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是个锻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学到的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增强了!

五、完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评价体系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客观公正,具有量化可比性和可行性特征。

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考评实行等级制,即将成绩计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成绩合格者计2个学分。等级制成绩考核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将社会实践过程的三大关键性环节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教师评阅实践报告具有很大的印象性和主观性,也无法充分发挥考评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有效引导学生确立努力目标,有的放矢,认真高质完成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贯彻上述考核评价体系原则,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更具量化性和客观性的百分制成绩考评。具体实施方案是:过程考核占60%,由社会调查实践开题报告(占20%)和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占40%)两大指标构成;结果考核即社会调查报告占40%,严格按三大量化指标合成总成绩。这三大指标涵盖了社会调查全过程的三大关键性环节,与我们对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的机制是密切配合的。如此,教师评分更客观,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也很明确,如果自己想做得更优秀,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为了加强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实施过程这一目前全员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最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与考评,贯彻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的原则,防止少数学生在个人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下的“搭便车”行为,成绩考评中我们不仅将每个学生获取的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的重要性与最终社会调查报告同等看待,并且强调在这一指标的考评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每个学生如果没有提交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或提交的调查资料纯属应付,质量过差,该项指标考评成绩低于24%,不论三项指标合成的总成绩如何,该学生社会实践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及格,需重新调查参加补考。

无论对理论教学还是对社会实践教学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始终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教学难题。本文系统总结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对解决目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有所创新完善,以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科技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韦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分析――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

[3]王克.以社会调查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4]孔祥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

研究,2012,(4).

[5]朱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2013,(4).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调查与分析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全国各高校成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与咨询。为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咨询更加切合教师的需求,我们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样本,运用调查研究法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进行了调研,以期分析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需求特点,找到高校教师培训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和教师对教学发展培训与咨询的需求两个部分。其中,教师对教学发展培训与咨询的需求包括培训专题需求、培训模式与学习环境需求、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教学咨询需求以及希望获得的教学研究专题报告需求等五个维度。整个问卷由9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均为多项选择题。

本研究调查对象来自于浙江省部分高校文、理、工、商和教师教育五大类专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677名教师。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677份,回收67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为90.1%。所有有效问卷数据均利用“二分法”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高校教师发展需求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1]。本研究主要调查高校教师对教学发展的需求,分为培训专题需求、培训模式与学习环境需求、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教学咨询需求以及希望获得的教学研究专题报告需求等五个维度。

1.培训专题需求

培训专题需求是调查高校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期望,是培训设计的基础。问卷为教师设计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心理调适、实践与实验能力等16个方面可能需求的备选项,教师可多选。表1列出了排在前八位,选择人数超过20%的各培训需求专题。

从表1不难发现,高校教师十分需要有关大学教学中倡导的主要教学方法和主流教学模式方面的培训,并且希望能通过案例来掌握其有效运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运用方面,不追求过多的形式,而是强调类似于PPT课件制作等简单而实效的课堂信息技术;大学教师重视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且希望加大实践性培训;大学教师对于教学研究,也更加关注具体建设过程,特别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运用。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教师有关教学的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提升教学能力已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诉求。从调查中发现,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下的高校教师,还需要自我心理调适方面的培训。

2. 培训形式与学习环境需求

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不同的需求,决定了教师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培训模式的选择。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不同于国内外访学和学历进修等专业发展模式,一般是借助本校名师资源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的培训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发展。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不同的要求,也决定着教师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培训环境的设计。因为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参与性、知识分享与建构等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培训,更应重视其学习环境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角色使然,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环境的设计还可能被教师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1)培训形式需求

问卷中预设了高校教师培训时常用的八种培训形式供教师选择,这些形式既包括高校教师培训时常见的讲座形式,也包括一些新的如案例分析式培训等,还包括网络研修培训形式。调查结果显示,有三种培训形式是高校教师所青睐的,具体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高校教师最为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基于教学现场的“观摩研讨式”、校内外名师“系列讲座式”和相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式”。这既与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相关,同时也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征以及学术性特征有关。高校教师更多地愿意通过“交流研讨”、“参与分享”方式进行自我知识建构,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理论学习。高校教师也注重高效率的校内外名师的系列讲座,以快捷的方式了解教学学术前沿。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基于网络虚拟社区或基于网络教学视频的“自我研修式”培训,教师的支持率只有25%左右。这表明高校教师对基于网络的培训形式效果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尚不能完全接受,因而这种新的培训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不建议作为主导的方式。

(2)学习环境需求

关于教师学习环境或者说培训地点,问卷中给出了“校内大教室(礼堂)”、“校内圆桌会议室”、“市内宾馆会议室”、“市内外企业、学校现场”等4个备选项。从统计结果看,41.9%的高校教师愿意在校内大教室或礼堂参加培训,28.1%的教师选择在校内圆桌会议室参加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部分教师更愿意在校内大礼堂中听专家讲座或者观摩研讨,其次是喜欢小规模的校内圆桌会议室中参与同行交流。总之,高校教师愿意出远门或者愿意到实践单位进行培训的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与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也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调停课相关规定有关,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3. 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

(1)培训时段与时长需求

为切实设计出适合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做到以“教师为本”。本次调查详细了解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培训的时间段和时长的喜好。调查结果发现,有近66%的教师都选择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范围内参加培训,选择假期参加相关培训的教师不到20%;有52.2%的教师希望培训开展的时长为半天时间,选择培训时间可持续一天的教师仅占25.6%,更长时间如1周或2周的培训教师都不太愿意接受。

寒暑假是教师最希望留给自己集中进行科研或身心调整的时间,教师不希望再被教学培训所占用。高校教师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被认为是教师对培训时长选择的重要原因。

(2)培训管理方式需求情况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管理方式,教师更愿意接受的有“学分银行”和“课时管理”两种方式,不太愿意接受的是考勤管理制度,选择前两种培训管理方式的教师分别占到了41%和32%。对于新的网上成长档案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有超过20%的教师愿意接受。究其原因,高校教师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希望被学习。

4. 教学咨询需求情况

教学咨询是一种提供信息、析疑解惑、忠告建议的活动。教学咨询既是教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有关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咨询内容方面的需求和咨询方式的接受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教学咨询主题需求

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各种不同的教学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个性特征,有些问题是许多教师共同存在的;有些问题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是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解决。本次研究着重调查了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具有共性且备受教师关心的四大类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如怎样提高学评教成绩。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教师选择了“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咨询主题,有25.9%的教师希望就提升学评教成绩进行教学咨询。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了高校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也认识到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他们迫切希望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得到专家的指点和同行的启发;第二个问题涉及与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将学评教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请等的重要条件,因而也引起了教师的高度关注。

(2)教学咨询方式需求

借助心理咨询的理论,我们设计的问卷中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咨询方式,如“一对一现场咨询”、“一对一在线咨询”、“多对多现场咨询”、“多对多在线咨询”等。调查结果表明,48.8%的高校教师倾向于“多对多现场咨询”方式,有32.2%的教师选择“一对一现场咨询”方式,其他两种咨询方式教师不太接受。相对培训来说,教学咨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涉及多种影响因素,甚至包括教师的隐私保护问题。教师对教学咨询方式的接受情况,为我们教学咨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5. 教学研究报告需求情况

高校教师具有的学术性,使得他们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时,不会盲目、被动地去学习,他们总是会以更加专业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在行动之前,总是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的研究报告,为此本次研究特意设计了相关的问题。

首先,教师希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能提供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报告,其次是希望能提供有关“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报告,再次是希望提供有关“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的研究报告。希望得到这三个方面研究报告的教师分别占了56.6%、46.9%和42.5%。这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专业发展方面,希望根据这些专业的研究报告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得到改善与提升。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特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逐渐意识到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对教学发展培训有着一定的需求,希望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与研修,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信息化教学技能等。同时,希望能通过不同的基于现场的教学咨询,来解决长期困扰自身教学发展的问题,还希望获得专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的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学生认为的好教师的特征等研究报告,借此寻求教学专业发展新途径,适应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透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在教学发展培训方面具有如下特征:(1)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教学发展能力,对教学培训要求内容广,希望通过具体案例的运用来有效掌握这些内容;(2)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希望教学培训形式体现“平等交流”与“参与分享”的特征;(3)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特性,希望教学培训管理体现“以人为本”与“灵活自由”的特点;(4)高校教师追求幸福感,希望教学培训不占用假期,培训时间不宜太长,以半天或一天为主;(5)高校教师注重隐私保护,希望教学咨询采取“多对多”集体方式或“一对一”现场方式;(6)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希望借助专业的调研报告来进行自我教学行为的改进与调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需求的这些特点,应成为培训设计时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f public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three supergen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value and specific method. By understanding the real mentality of "three supergene" while learning public mathema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takes appropriate reform measur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hieve effective lear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关键词: 三表生;公共数学;学习心态

Key words: three supergene;public mathematics;learning attitu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3-02

0 引言

按照国家“十”报告指出的方针:“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中“三表生”的比例占了相当一部分,三表生的学习层次分化比较严重。在本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普遍反映“三表生”教学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目的不明确,致使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同时教授“二表生”和“三表生”的公共数学教师感触最深,三表生的公共数学学习问题出在哪里?引起了作为数学教师的思考。实践表明,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更取决于由其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等非智力因素所支配的学习心态。因为积极的学习心态是保证学习成绩的关键。从我们实践教学来看“三表生”学习苦难,厌学的根本原因还出在学习心态上,没有正确的学习心态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动力。那么“三表生”都有些什么样的学习心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调查研究。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心态,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考虑,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三表生”学习公共数学的真实心态,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心态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与对策,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从而摆脱本科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困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使教师了解“三表生”实际的数学学习心态及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教学部门制定符合“三表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学生管理部门,为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习提供支撑。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表生”公共数学学习心态研究的价值与具体内容

1.1 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提出可以为提高高校数学课的质量,全面了解三表生的学习心态,提高三表生的学习成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达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文研究的内容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原始的资料都是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提出的调查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去应用实践,具有教强的推广价值。

大学数学是高等院校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等,其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中“三表生”的比例占了相当一部分,三表生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新生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这就给各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本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普遍反映“三表生”教学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目的不明确,致使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实践表明,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更取决于由其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等非智力因素所支配的学习心态。积极的学习心态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消极的学习心态却往往成为学习的内在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态,总结心态的特点,通过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才能使得教与学更和谐地发展,这对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研究目标 ①通过实际调查,全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表生”学生数学学习心态。②结合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与分析研究报告,形成文字材料,提供给学校教学系部,作为系部制定“三表生”公共数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直接有效依据。③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教学一线的教师,是教师了解“三表生”实际的数学学习心态及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④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学生管理部门,为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习提供支撑。

1.3 研究内容 ①设计学习心态调查表。并采用小样本试验研究与分层考查的方法对三表生的学习学习心态及思维能力进行调查。②本文采用统计的方法如t检验、尹检验、相关分析、主成份相关分析等,来对调查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与分析研究报告,通过分析可以定量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通过正确教育观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可操作的改进措施,深刻剖析整个教学活动,将课程教改逐步推进。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总结建立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措施与方法,并将这些措施与方法提供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参考,是教师了解“三表生”实际的数学学习心态及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并把学生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提供给学生管理部门,为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习提供支撑。

2 结论

从实际教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逐渐完善所研究的课题。并利用统计的方法如t检验、尹检验、相关分析、主成份相关分析,来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对于数据的分析更为准确、完整。本文研究的内容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是负责项目的教师根据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教改项目,原始的资料都是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提出的教改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去应用实践,对实际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根据调查的结果合理制定建立三表生良好学习心态的方法与措施,指导教务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对三表生学习的管理,使理论检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纯莲,孙宇.多元智能与积件思想在全纳教育课堂教学整合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8(01).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5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5)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课题论文小组全体成员对所提交的论文共同承担责任。小组论文质量高则每个成员相应得分高,否则就低。在同一论文小组中,还可视其成员担负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贡献的大小和个人的收获体会等因素,实行优质优分,这样一来,小组成员的论文得分是不尽相同的。

(6)这一改革注重平时教学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改变学生以往只重考试不重平时作业和表现的不良倾向,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不认真情况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课程科研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问题”、“个案”研究项目。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是这种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practicalteachingwith“problemandindividualcase"intheoreticallessonofideologyandpoliticshasimportantrealisticmeaningforimprovingstudents’politicalquality,fosteringstudents’creativeabilityandimprovingteachingquality.The“problem"and“individualcase"shouldbedeterminedbybeingadvantageoustothecourseteachingandcourseresearch,beingadvantageoustoimprovingstudents’quality,andtheattributes,characteristicsandcontentsofthecourse.Doingwelltheenforcementisthekeytoachievingsuccess.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6

1、完成课堂案例论文集。

2、完成以下论题的创作与报告。

①关于目前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调查报告与改进、完善教学方式的若干建议。

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与学”的最佳互动交往方式的对策。

③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研究实验报告。

④在语文互动交往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之研究。

⑤关于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一)2011年12月22日——2011年3月31日

1、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陈绍平 沈志飞 石礼义 张胤 徐美香 朱习文 胡畔

    全体成员 完成?《高中语文课堂互动交往教学方式案例论文集》。

    陈绍平   完成?《关于目前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调查报告与改进教学方式的若干建议的报告》?《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研究实验报告》。

    沈志飞   完成?关于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报告。

    石礼义   完成?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张胤     完成?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的策略研究。

    朱习文   完成 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中问题和误区的研究。

    徐美香  (待定)

    胡畔    (待定)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调查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完成?《关于目前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调查报告与改进教学方式的若干建议的报告》。

3、具体进行中学语文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案例研究,积累、分析研究材料,适时进行反思总结,完成下列子课题:

(1)中学课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①互动交往教学在必修课教学中的运用。

②互动交往教学在选修课教学中的运用。

③互动交往教学在各类文体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④互动交往教学在课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运用。

(2)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①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在作文指导课中的运用。

②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在作文评改课中的运用。

(3)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最终完成课堂案例论文集。

(二)2011年4月1日——2011年5月1日

收集、分类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提炼。

完成下列子课题:

①实行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

③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的要素。

④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的过程。

⑤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特点。

⑥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的原则。

⑦?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的策略。

⑧?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⑨?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⑩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中问题和误区。

11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

12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

13与中学语文互动交往教学方式有关的其他理论与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