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例6篇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 叙事类作品 景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91-02

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总的说来,其属于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补充艺术手段,对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审美效果,都起着积极重大的作用。具体地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场境,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个作用多出现在文章开头。如孙犁《芦花荡》中有这样的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敌人”“炮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优美的自然景色入境提供了人物活动的场境。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情感、形象。渲染本指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的地方浓抹重彩,使画面在某一方面更加突出。文学创作中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形容营造意境。烘托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黑或是淡的色彩点染事物的整体轮廓,使事物明显突出。艺术创造中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它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由此可知,渲染从正面酝酿一种氛围格调,烘托从侧面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的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儿“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的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渲染了明丽轻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又如曹文轩《孤独之旅》,“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成了无家可归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将嘴插到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这一老一少,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对鸭子浓抹重彩的描写,渲染了空旷无边寂寥无依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好奇、孤寂、恐惧的心理。再如,孙犁《芦花荡》,“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爱憎分明的形象。

3.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在分析时却不易分辨明白。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推动是指使事物前进,使情节展开,也就是说情节的发展本是平稳推进或是渐趋平淡,但由于外力的介入加剧了情节的急剧发展。如鲁迅《故乡》中:“这时候,我的脑里突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邃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子一扭,反从他的夸下逃去了。”这是“我”回忆少年闺土海边护瓜的英雄图,既写出了我对少年闺土的景仰,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为后文写闺土的变化做铺垫。

4.委婉地表现主题,强化中心。这种作用一般出在文章的末尾。如鲁迅的《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在文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奇异的景色,这与上面的景色并非重复。前面那些描写,是“我”回忆的景象,是实写;而此处“我”憧憬中的美丽景象,是虚写。因为“我”看到故乡萧条、破败之景,深感失望,于是就为故乡的远景勾画了这桢美丽的蓝图,代表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在此含蓄地表现了主题,强化了中心而又耐人寻味。

总上所述,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思想内容上可归纳为交代、渲染、烘托、铺垫、推动、突旨六个词的基本理论。我们还要从结构、思路上加以分析,大致有二种情况。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文2

【摘要】 目的从已分离的具有红景天苷转化能力的霉菌中,筛选能协同发酵红景天苷的双菌株组合。方法以重氮盐比色法初步确定菌株组合和双菌株协同主要发酵条件,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复筛。结果选出的最优双菌株组合编号为35-42,该组合在最优发酵条件下,发酵后红景天中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比原药材分别提高86.29%和118.14%,总有效成分提高94.68%。结论表明双菌株的协同转化作用明显优于单菌株。

【关键词】 双菌株发酵; 红景天苷; 酪醇; 重氮盐比色法; 高效液相色谱

红景天为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rhodiola crenulata hook.f.et thoms植物的根及根茎[1],我国红景天资源大多分布在高寒地区。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红景天苷及其苷元-酪醇,二者均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微波辐射、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红景天制品是抗高原反应的必备品。随着红景天产品广泛开发和应用,过度采挖使天然资源日趋枯竭[2],对高原藏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因此,保护性开发野生资源,提高红景天有效利用率显得更加重要。在其他一些植物药材中,苷是从无活性的苷元脱去糖基获得的,可以采用酸解或酶法来水解糖基,简便易行。与之不同,红景天苷和苷元生成是合成代谢,其前体来源不太清楚,从而造成提高其有效成分研究的难度。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添加前体物和酶催化剂合成红景天苷、化学合成法[3]、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和基因克隆等方法[4,5],但与应用还有不小距离。文章在前期研究中,已分离到对红景天苷具有转化能力的菌株,通过单一菌株发酵,最高可使红景天原药材中苷含量提高52.83%。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双菌株协同发酵红景天,使其中苷含量大大高于单一菌株发酵。混合菌株发酵提高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研究还未见报道,为利用生物技术提高野生藏药材资源利用率提供新途径。

1 材料

红景天购于成都五块石药材市场,经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许介眉教授鉴定系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rhodiola crenulata hook.f.et thoms。菌种:本实验室保存,除2号为米曲霉外,其余菌株均为黑曲霉。 培养基:红景天发酵培养基:红景天粉与水以1∶10的比例。固体种子培养基:麸皮∶水=1∶1。液体种子培养基:麸皮∶水=1∶5,煮沸20 min,过滤,取滤液,加mgso4 0.05%, kh2po5 0.1%,(nh4)2so4 0.1%。试剂:酪醇标准品、红景天苷标准品均购于成都思科华有限责任公司,甲醇为一级色谱纯。

2 方法

2.1 培养方法

2.1.1 孢子悬液制备将菌株接种于固体种子培养基,30℃培养48 h,加水洗下孢子,稀释至孢子浓度约108个/ml。

2.1.2 菌丝体制备按0.1%接种量将孢子悬液接入液体种子培养基,30℃,200 r/min,时间48 h。

2.1.3 红景天发酵培养30℃,200 r/min,时间为2~4 d。

2.2 提取方法红景天发酵液用75%的乙醇按照1∶8的比例分别提取3次,合并滤液,得到发酵提取液,用于重氮盐比色法测定和hplc检测。

2.3 测定方法

2.3.1 重氮盐比色法[6]取发酵提取液5 ml,加入10%的醋酸铅5 ml和饱和硫酸钠2 ml,定容至25 ml,沉淀、离心,取上清液5 ml于20 ml比色管中,其中加2%碳酸钠3 ml及重氮化试剂3 ml,摇匀显色5 min,再加5%氢氧化钠0.5 ml,显色15 min,整个过程在4℃以下进行,稀释10倍,在489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高低作为总有效成分(苷和酪醇的总量)的初筛指标。

2.3.2 hplc检测[7]色谱条件:岛津lc-6a 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ywm-c18(10u)200 nm×4.6 mm;流动相为v(甲醇):v(高水)=25∶75 ;检测波长275 nm;自然ph;柱温为室温;进样量:20 μl;流速1.0 ml·min-1。精密称取红景天苷、酪醇标准品25.00 mg,分别置于25 ml的容量瓶中,无水乙醇溶解定容,制成浓度为1.00 mg·ml-1的标准品,取苷标准品溶液进样2,4,6,8,10,12 μl,酪醇标准品溶液进样1,2,3,4,5,6 μl,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y)与对照液中红景天苷和酪醇的质量(x/μg)作回归计算,得到标准曲线。发酵产物中红景天苷和酪醇的含量测定按以上条件进行。

3 结果

3.1 双菌株初筛在本研究前期的菌株筛选工作中,已对重氮盐比色法和hplc进行对比测定,证明重氮盐比色法测定红景天总有效成分的结果,与hplc测定值有较好的相关性(另文发表)。从已分离到的微生物中,选出发酵能力较高的8株霉菌,两两组合,接种于红景天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混合菌株发酵,并与单菌株发酵比较。结果见表1和图1。表1 双菌株发酵红景天总有效成分测定(略)

由表1及图1可以看出,22种双菌株组合中,83.33%的高于对照,22.72%高于单菌株发酵,其中有4对组合高于对照170%以上(高于单菌株发酵29.27%以上)。

3.2 双菌株复筛以峰面积(y)与对照液中红景天苷的量(x/μg)作回归计算,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含量在2.00~12.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 7 684 080.042 9x+ 64 169.261 9,r=0.999 7(n=6);以峰面积(y)与对照液中酪醇的量(x/μg)作回归计算,结果表明酪醇含量在2.00~12.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 180 000x-7 624.23,r=0.999 8(n=6)。将初筛中有效成分最高的7个双菌株组合,接种于红景天发酵培养基中发酵,用hplc测定其中红景天苷和酪醇的含量,算出百分含量。结果见表2及图2。表2 双菌株发酵红景天苷和酪醇的含量(略)

由表2可以看出,在单菌株发酵中,红景天苷和酪醇分别以35号和49号菌株最高;双菌组合发酵后,酪醇含量均低于49号单菌株,但35-42菌株组合发酵后红景天苷和总有效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所有单菌和其余双菌株发酵。35-42组合发酵后红景天苷、酪醇和总有效成分分别比原药材提高44.36%,26.83%和39.74%,均高于所组合的单一菌株35号和42号。

3.3 接种方式的确定将7种双菌株组合分别采用孢子悬液和菌丝体进行接种发酵,用重氮盐比色法测定红景天总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见表3。表3 孢子悬液和菌丝体接种发酵的比较(略)

由表3可以看出,以孢子悬液接种发酵,发酵提取液吸光度平均值为0.522,而以菌丝体接种,发酵提取液吸光度平均值为0.561,后者约是前者的1.055~1.120倍。表明用菌丝体接种优于孢子悬液。在这两种接种方式中,均以35-42菌株组合最好,因此选定该双菌株组合作进一步试验。

3.4 主要发酵条件的优化以35-42为组合菌株,通过正交实验对红景天主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用重氮盐比色法测定红景天总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见表4。表4 35-42双菌株组合发酵正交实验设计(略)

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红景天发酵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固液比1∶10、生长时间60 h。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过大时,菌体之间相互缠绕,不利于菌体的发酵;固液比过低,发酵液中营养成分过低,限制菌体生长;时间太短,影响前体的产生和红景天苷及酪醇的合成。

3.5 双菌株接种比例的确定以正交实验所得最佳条件为基础,将 35号和42号菌株以不同比例混合接种发酵红景天,通过hplc来检测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求得百分含量。结果见表5。表5 35-42双菌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发酵后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略)

由表5可得,35-42双菌株混菌比例为2∶8时红景天苷和总有效成分最高,这是由于混菌发酵利用不同菌株作用效果的差异,适宜的接种比例可以使代谢协调,从而提高产率。

3.6 35-42双菌株组合的发酵曲线和发酵时间的确定以hplc测定35-42双菌株发酵不同阶段红景天苷和酪醇的含量。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双菌株组合接种6 h后红景天苷逐渐增加,在60 h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步降低。酪醇含量在0~54 h内变化不大,但在红景天苷接近峰值时,开始下降,总有效成分在54 h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酪醇的下降而降低。由于红景天质量检验是以苷的含量为准,因此将发酵时间确定为60 h。

3.7 最优发酵条件下双菌株发酵液中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分析按照以上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即:菌丝体接种,接种量10%,双菌株的混菌比例为2∶8,配料水比为1∶10,30℃ 200 r·min-1条件下转化发酵60 h,以红景天原药材提取液以及单菌发酵的提取液作对照。单菌和双菌发酵提取液均与原药材提取液的测定稀释度相同(含相同原始质量的红景天原药材)。用hplc检测红景天苷和酪醇并测定含量,结果如图3~6。

由图4~6的hplc色谱图显示,红景天原药材提取液、单株菌发酵和双菌株发酵的提取液中,在3.8min和11.2min均出现吸收峰,红景天苷标准品和酪醇标准品的保留时间一致。35-42双菌株发酵的吸收峰面积明显大于原药材对照以及单株菌发酵液的吸收峰面积。hplc测定数据见表6,结果表明,经过35-42双菌株发酵后,红景天中红景天苷含量提高86.29%,酪醇含量提高118.14%,总有效成分提高94.68%。红景天发酵液中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与原药材对比,结果见图7~9。表6 35-42双菌株在优化发酵条件下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分析(略)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筛选微生物双菌株对红景天原药材进行发酵,可以显著增加红景天苷和酪醇的含量。微生物具有丰富的代谢多样性和很强的代谢能力,高等植物体内所有的代谢途径,在微生物中都有可能存在并且活性更强。 在红景天苷合成中,通过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为酪醇的合成提供含苯环的碳架结构,再由转移酶催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与酪醇与合成红景天苷。本研究所用真菌与红景天同属真核生物,能催化前体转化为红景天苷和酪醇,可能具有与红景天中类似的部分酶及代谢途径,并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等胞外水解酶,在红景天原料上生长时,分解植物组织,促进物质的溶出,产生更多的前体物,为红景天苷和苷元合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红景天苷和苷元的合成需要多种酶的催化,而单一菌株很难在多个环节上同时提高中间代谢物的量。双菌株发酵中,酶系比例相对协调,形成代谢协同作用,使红景天苷含量大大提高。

经初步测算,双菌株发酵使红景天原药材中红景天苷提高86.29%,已大大超过盈亏平衡点,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后续需要在菌种选育、发酵机理、药效和中试工艺条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晨睿,李宇红,马良.红景天复合制剂抗疲劳作用研究[j].卫生研究,2002,31(5):397.

[2]包文芳,吴维春,李葆华,等.抗疲劳药用植物红景天[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1.

[3]张莉,赵淑月,郑恺,等.红景天植物的抗自由基作用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1):44.

[4]王莉.长鞭红景天细胞悬浮培养及其次生代谢调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药用植物学,2007.

[5]贾艳萍,郭宏艳,张春枝,等.微生物酶合成红景天苷的条件优化[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23(2):97.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文3

1.1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

对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的调研发现:在选课人群中,90.7%的学生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背景知识(31.40%学生没有了解,59.30%的学生了解不多),仅有不足10%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了解或进行过系统学习,见表1。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之前,需要介绍必须具备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大于50%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过动手操作经验的仅为16.28%。提示我们的实验教学要循序渐进,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与足够的训练。如果能对选课人群在开课前进行初步的调研,根据其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分组授课,有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计与安排:

我们对学生选修本门课程的动机与预期学习目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研究表明,77%的学生以掌握实验技术作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体现出对于本课程实用性的一致要求。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生科研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共性需求,对提升本课程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突出实验的可操作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操作水平也是本课程的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与选课学生的预期目标对应,多数的学生希望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72.09%的学生希望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15.12%的学生希望全部的实验准备均由学生完成,体现了学生希望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流程的急迫性。对于教学模式,以“科研设计-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8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这种授课方式。

2讨论与建议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各个研究领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业已成为我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选修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提高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可以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以进一步满足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需求。

2.1补充基础理论知识:

本校的研究生生源背景多样,但以中医药相关专业为主。在本科阶段接受的训练中,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接触相对较少。如果实验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实验操作步骤,难以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意义,也难以让学生具备科学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步骤的能力。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在讲授实验原理、步骤方法等常规内容外,还必须深入浅出介绍实验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弥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不足。根据学生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可以尝试通过课前调研、分班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2.2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由于实验样本和教学课时有限,一方面部分学生只是参观别人做实验,并未亲自动手;另一方面,教师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是参与了“正式”的实验过程。但是,作为研究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实验的准备、实施、数据分析整理的全过程都必须亲自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建议研究生参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及善后),并建议研究生每人可以独立完成1个样品的全程分析。

2.3锻炼科研设计能力:

如果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可靠数据的保障,那么合理的实验设计则是获得有意义科研数据的前提。在实验课教学中渗透科研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同样是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科研选题设计、实验操作方案细化可以作为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设计能力。探索以研究生自主选题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是未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3结语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生物课堂 观察能力 教学情景 观察情景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51-01

观察是指人们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将看到的事物反馈到大脑皮层并形成思维的过程。观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法,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对于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和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学第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如何注重自然观察能力的养成?如何为多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思考与实践,认为依据生物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呢?

一、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情景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来帮助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观察情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了解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的观察场景和提供观察资源两类。前者以口语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观察对象与相应的情景结合,有助于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观察的内容。如了解某种前沿科技产品的背景提示和解读。后者指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资料,如要观察叶绿体的结构,我们可以提供真实的叶绿体、叶绿体模型、叶绿体挂图和与叶绿体相关的影视资料。

2.学会分析创设教学观察情景的要素:⑴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观察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就是了解学习者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提供依据,从而使情景创设能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分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观察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失败。⑵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各种观察对象的本质不同,与之相适合的教学观察情景也不相同,所以对不同观察对象的分析,有利于创造合适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观察。⑶对现有教学条件的分析。教学中要创设何种环境,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多媒体实用状况、经济能力、教师技能、使用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3.遵循生物观察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⑴科学性。生物学观察本身就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观察细致、准确、实事求是。⑵生活性。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物学既感到熟悉,又有一种神秘陌生的感觉。许多生物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只是他们没有发现。只要教师稍微给予启发和引导,问题就会很好解决。⑶实验性。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性是生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⑷趣味性。 观察技能就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种复杂技能。所以培养学生观察技能的情景创设一定要注重趣味性原则。⑸针对性。生物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和教学情景创设方法的多样性决定我们对任何一种生物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都具有多样性。根据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观点,作者认为:创设也无定法。基于不同的观察对象,创设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对具体对象分析,注意情景与观察对象的对应关系。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情景

1.利用教师语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生物教学的观察内容,适当地引入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言,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使其进一步主动地利用观察法去探索寻求答案。

2.借助科学观察仪器、实物、教具和模型创设观察情景

对观察仪器的介绍和使用等均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观察情景。例如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介绍和使用。而对于那些简单的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采用展示相应的感性材料 ( 实物、标本或模型) , 或提供观察的材料,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触摸和动脑思考等行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创设培养观察能力的情景。

3.借助多媒体创设观察情景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图文声并茂的观察情景,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在“感兴趣”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为观察能力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点来创设不同的观察情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借助生物实验创设观察情景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或一系列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生物对象,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到了答案,在这个过程教师就利用试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情景。

5.借助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创设观察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例如安排学生养水仙花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和记录水仙花的生长情况,这种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体验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饲养宠物,如猫、狗甚至小兔子或小鱼。让他们照顾小宠物,并经常做观察记录,比如“今天小兔子吃了什么、小兔子今天总是躺在窝里面……”这些喂养中的细节既有情趣,又能提升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万物,珍惜生命的可贵品质。另外还可以设计课外作业的观察形式。

三、注重观察能力培养和其他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合

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智能开发是相互关联的。在观察情景中,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观察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以观察力培养为核心的有意义的观察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例如,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与学生保持合理的语言交流。既注意聆听学生的问题,也主动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这样,观察智能的培养就可以有机地与语言智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为语言智能的发展也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和营养。在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语言上的表达。另外,观察对象的具体内容的提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观看相应的音像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融合其中,既可以同步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也可增加学生愉悦的感受。

参考文献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文5

观察是指人们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将看到的事物反馈到大脑皮层并形成思维的过程。观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法,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对于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和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学第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如何注重自然观察能力的养成?如何为多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思考与实践,认为依据生物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呢?

一、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情景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来帮助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观察情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了解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的观察场景和提供观察资源两类。前者以口语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观察对象与相应的情景结合,有助于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观察的内容。如了解某种前沿科技产品的背景提示和解读。后者指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资料,如要观察叶绿体的结构,我们可以提供真实的叶绿体、叶绿体模型、叶绿体挂图和与叶绿体相关的影视资料。

2.学会分析创设教学观察情景的要素:⑴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观察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就是了解学习者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提供依据,从而使情景创设能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分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观察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失败。⑵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各种观察对象的本质不同,与之相适合的教学观察情景也不相同,所以对不同观察对象的分析,有利于创造合适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观察。⑶对现有教学条件的分析。教学中要创设何种环境,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多媒体实用状况、经济能力、教师技能、使用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3.遵循生物观察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⑴科学性。生物学观察本身就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观察细致、准确、实事求是。⑵生活性。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物学既感到熟悉,又有一种神秘陌生的感觉。许多生物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只是他们没有发现。只要教师稍微给予启发和引导,问题就会很好解决。⑶实验性。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性是生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⑷趣味性。 观察技能就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种复杂技能。所以培养学生观察技能的情景创设一定要注重趣味性原则。⑸针对性。生物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和教学情景创设方法的多样性决定我们对任何一种生物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都具有多样性。根据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观点,作者认为:创设也无定法。基于不同的观察对象,创设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对具体对象分析,注意情景与观察对象的对应关系。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情景

1.利用教师语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生物教学的观察内容,适当地引入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言,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使其进一步主动地利用观察法去探索寻求答案。

2.借助科学观察仪器、实物、教具和模型创设观察情景

对观察仪器的介绍和使用等均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观察情景。例如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介绍和使用。而对于那些简单的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采用展示相应的感性材料 ( 实物、标本或模型) , 或提供观察的材料,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触摸和动脑思考等行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创设培养观察能力的情景。

3.借助多媒体创设观察情景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图文声并茂的观察情景,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在“感兴趣”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为观察能力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点来创设不同的观察情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借助生物实验创设观察情景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或一系列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生物对象,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到了答案,在这个过程教师就利用试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情景。

5.借助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创设观察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例如安排学生养水仙花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和记录水仙花的生长情况,这种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体验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饲养宠物,如猫、狗甚至小兔子或小鱼。让他们照顾小宠物,并经常做观察记录,比如“今天小兔子吃了什么、小兔子今天总是躺在窝里面……”这些喂养中的细节既有情趣,又能提升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万物,珍惜生命的可贵品质。另外还可以设计课外作业的观察形式。

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范文6

古人词中的景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甚至是自己情操的寄托,因此,进入词中的景都有其特别的韵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在这首短短的27字的词中,就出现了以下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渔夫)、斜风、细雨,占了21个字。这首词似乎是用景物“堆积”起来的,然而读起来却没有一丝的堆积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的同时,感受到了景物之间的和谐,垂钓的大背景迎面而来!不得不佩服张志和信手拈来,却极富功底的描景能力。作者的选景是随意的吗?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你们圈画出了这首词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西塞山水图”,你最喜欢哪些景物呢?(生答略)

师:看来每一个同学对景物的喜好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其实词人张志和眼中的景物有很多,是不是随意选择这些景物进入词中的呢?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你猜猜,在西塞山前飞过的可能还有什么?

生:蝴蝶、蜜蜂。

生:燕子。

生:麻雀。(众生笑)

师:你们还别笑,还真会有麻雀飞过,甚至还有乌鸦飞过。(学生又笑)能不能改为“西塞山前麻雀飞”或者“西塞山前乌鸦飞”?(学生笑)

生:不能,因为那样一改就没有任何的美感了!还破坏了周围的景致。

生:我觉得白鹭的颜色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让景色更加秀丽。

师:对,作者选景首先要跟周围景和谐。

生:我发现改了以后,读起来似乎也不顺口。

师:是的,景物选择也要读起来琅琅上口,符合词的韵味。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景物在词人的笔下不是随意的,是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的。

师:你太厉害了。你们发现词人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这些景物的吗?

生: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师:这样的安排,让画面立即变得有层次感了!

当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词中景物时,学生不仅发现了景物的和谐美,景物的色彩美,景物的韵律美,还发现了景物的层次美,这是多么珍贵的发现呀!同样,词中桃花流水、“青箬笠,绿蓑衣”的垂钓渔夫等等,除了与周围景色的和谐和读起来的韵味、节奏等因素,还蕴含了作者的理想。为什么是“桃花流水”而不是“梨花流水”?桃花是有归隐含义的象征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已经深入文人的心里,李白的《山中问答》也有“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描写,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选景物是有他的深刻含义的,并非随意而为。课堂上,可以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学生,也许他们对作者所选景物会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词人寄托词中的情感也有一定的把握。

二、 “不须归”――给词中“情”一个独特的视角

对于张志和的“归隐”情结,在学生这个年龄层面理解会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如果对词人“看破红尘”的归隐心态没有一点理解,这样的解读是不够的。可以是蒙的,可以是不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慢慢理解,但如果一点都不涉及,那是对《渔歌子》解读的憾事。因此,对于词中藏着的情感,也需要给学生一个解读的视角。

师:作品中有一个词最符合词人此刻的心情 ――

生:不须归。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归”字呢?

生:这里的“归”应该就是回家的意思吧?

师:这就奇怪了,碰到下雨天,我看到路上的行人都是急匆匆的,他们是“归心似箭”。而词人却说“不须归”,这是什么原因呢?再自己读读词,看看你找到了哪些原因?(生读、思考)

生:也许是西塞山前的风景太美了,让作者忘记了回家。

生:也许是水中的鳜鱼太肥美了,他一定要钓到鳜鱼才回家。

生: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有独特的感受,所以作者不愿意回家。

生:有箬笠蓑衣,这点风雨也就算不了什么。

这是学生对“归”中隐藏情感解读的第一个层面――“不须归”就是“不想回家”,并且从词中找到了“不想回家”的种种理由。学生的用词非常准确,用的是“也许”,表达的是一种猜测,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这样的感受是在学生理解范围内的。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将问题深究下去。

师:同学们,“归”是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回家呢?我再给大家提供一段资料,看看你们现在对“归”字是不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出示资料)张志和曾因事获罪被贬,不久就获得赦免。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过上隐居生活。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绍兴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后来曾多次邀请他再入朝做官,但张志和都谢绝了。

师:你现在觉得,“不须归”的“归”仅仅指回家吗?“不须归”的还有什么呢?

生:张志和不想再回到朝廷当官。

生:他不想回到世间纷扰中。

生:他应该是想远离这喧嚣的社会。

生:这是不是就是“看破红尘”的心态?

师:看来,词人不想归的不仅仅是家呀!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也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资料)《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知道哥哥写这首词干什么吗?

生:劝弟弟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张志和,你会用《渔歌子》来作答吗?(生读)

老师及时呈现的两份资料,对词中的空白做了很好的弥补,学生在这样的视角引导下,对词的看法更深远了,学生对“归”字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层,而是与词人的“归隐”情结产生了相关链接,对词人的情感理解更深了,产生了共鸣的基础。

三、 背影――给词中“人”一个独特的视角

《渔歌子》中描绘了一个十分淡定的渔夫形象,他在“斜风细雨”中,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整个画面保持着一种“静”,但这样的静中,宁静到只给人一个背影,不妨让学生从“背影”中看一个人。

师:这首词原来的题目叫――《渔父》,词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渔夫,你对他有什么认识?

生:他给人的感觉特别淡定,“斜风细雨”中岿然不动。

生:他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生:他的“青箬笠”“绿蓑衣”与周围景物的色彩十分和谐。

师:渔父虽然背对着我们,读着这首词,我们分明看到了渔父脸上的神情,是什么样的?

生:他的表情一定十分投入。

生:我觉得他一定十分专注,甚至已经忘记在下雨了。

生:我觉得他的表情十分淡定,钓不钓到鱼已经不重要了。

生:他的表情一定十分陶醉,他已经醉在这斜风细雨中,醉在这如画的西塞山前了。

我们由渔夫背影,让学生猜测人物的表情,这其实就是词人的留白,这样的背影更给人想象的空间,此刻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渔夫,不同的形象中似乎又都藏有共同之处――渔夫的淡然与超脱。这时候,我们不妨给学生表达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再次升华对词中“人”的理解。不妨再追问一下学生,你觉得这个渔夫是谁呢?也许学生会说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看到的一个垂钓者,也许就是张志和自己……其实,这渔夫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这样的背影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这样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生长,在词中“人”的解读中,对词人情感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