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例6篇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1

翻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培养生活智慧方面的内容比比皆是,从生存、劳动、安全、 消费、心理、交际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小学品德教学。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自己的智慧――和谐相处的智慧――规划人生的智慧――融入社会的智慧――感受幸福的智慧。如:一年级上册《我的身体》蕴含着认识自己的智慧,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了解的社会常识》中第17课《水电作用大》蕴含着节约的智慧等等,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生活智慧与教材安排的类似,也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划分的,最终实现幸福的生活。启迪生活智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活动,用活动营造具有生活智慧的课堂。

1. 课前调查,寻找生活中的智慧

课前,教师要根据单元主课题的特点,为学生设计课前调查内容及形式,目的就是充分地调动、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跟此课相关的生活中的智慧,让学生在感性上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为丰富充实学生的相关知识做准备。

一般的课前调查可以分四步:

(1)调查内容; (2)调查人员;(3)调查对象;(4)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可以分为:(1) 搜集资料(2) 实地调查(3)访问等。前两项用的比较多,我想重点说一下访问。

学生的经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有许多知识要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需要他们通过采访和对话,去探明生活的原委,了解详实的内容。当然,一定要做好访问前的准备。

准备访问提纲,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问题。

选准访谈对象,尽可能了解被访问者。

选好访谈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通过一些调查活动,学生原有的生活智慧被调动起来,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对上这节课的期待。所以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处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智慧,既是自己的生活积累,也是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积累。

2. 课上探究,体验生活中的智慧

2.1 方法探究。

包括:儿歌总结、擂台竞赛、实地亲历等形式。

(1)儿歌总结。

如:三年级上册的《学看平面图》一课,可以总结儿歌为:我们学看平面图,辨清方向很重要。首先看准方向标,东、南、西、北要记牢。每个图例要看好,确定路线错不了。用儿歌这种琅琅上口的形式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 、记住,并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对照。

(2)擂台竞赛。

小学生喜欢参加比赛。组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并通过课堂实践体现生活技能智慧。

(3)实地亲历。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学习《选购商品》一课时,我组织学生真正走进附近超市,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购物,学生在活动回来后,写了日记,谈了自己的感受。

通过现场购物,孩子们摸清了购物的内在规律,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消费观,使消费的事情以后将变的简单化、理智化,培养了孩子们如何消费的生活智慧。

2.2 拓展探究。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那是狭隘的。因此,我们还应重视开发丰富的其它资源,把它们引进课堂。

(1)社会资源。

陶行知所指的“生活即教育”不仅仅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小教育,而是指以社会为课堂的“大教育”。因此,要重视课本内容随时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我经常把《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搬进课堂,让学生展开调查、辩论,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

(2)学校资源。

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品德教学的一片沃土。其真实灵动地为品德教学提供多元素材、多重现象、多彩活动,促进儿童生活智慧的行成。我有意识地将品德课堂与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结合,这给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学生获得鲜活灵动的新体验。因为品德教材每一册有3-5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各自的教育主题,相对独立,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各项活动,如传统节日、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教学时间、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个活动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实践参与,丰富体验与收获,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

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就是微缩的校园文化景观,而校园文化则为品德课堂注入源源不断地清泉。它们的和谐统一,必能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生活智慧提供更广阔的背景。

(3)家长资源。

从生活本身开始来看待教育,不难发现做教师与做父母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抚养孩子和教学都担负着同样的人类职责:保护和教导孩子们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因此,生活智慧的形成是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长。所以,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作为品德老师,想见到家长非常难。因此,我利用书信作业形式与他们联系,安排任何活动都会向家长说明理由,得到了家长认同。通过几次家长合作参与教学活动,使我感到家长参与品德课的教学,使学生们的亲自实践有了保证,感悟和体验也落到了实处。

3. 课后实践,升华生活中的智慧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如我在教五年级“农业单元”时,我发现孩子们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连最起码的麦子、稻子也分不清,而且对此不太感兴趣,虽然也搜集了很多资料、格言,也知道农民伯伯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但如果让学生能亲眼目睹到现代的农业,无疑是锦上添花。为此,利用双休日,我带着孩子们走进了五.七路的果园、瓜园、庄稼地,与孩子们一起亲手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试一试。一个上午的农业实践很快就结束了,在现场进行的农业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感受颇多,除了了解到很多专业知识外,收获最大的就莫过于真正了解到了“锄禾”那首诗的真正含义。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2

误区一: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教师泛谈背景文化、人物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关的生活文化等,自以为彰显人文气息,但语文课堂被宽泛化了。

误区二:语文课窄化为文学课。对文学创作过程与相关技能津津乐道,着力于修辞、逻辑、结构及技艺剖析,语文课的情、趣、意存在不多。

误区三:语文课杂化为综合活动课。掺入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杂乱,形式追求新奇,语文味不足。

误区四:语文课同化为体验交流课。设置大量课外内容,学生大谈特谈感悟体验,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维目标应紧扣这一特征理顺关系,“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三维目标也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明确认识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魂灵应该附“体”,这个“体”就是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就会“魂不附体”,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此,要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给语文一个坚强的躯体

1.“软硬”兼施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作为硬目标要当堂完成,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软目标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累积完成。不能把三维目标看成可以同时达到的结果,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要有一种抓紧学生现时学习成效的执著,又要关注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从容。

2.“内外”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外显行为”——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结果性知识和学生的“内隐变化”——情感体验、态度倾向、思维方式等领域的缄默性知识要相互融合。“内外”结合,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3.“预生”相融

预设,指课堂教学前教师预期的结果、主观的愿望。生成,指课堂教学中,在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资源。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构建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有很好的预设才会有更好的生成,才能使预设和生成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充分地预测学情、预想可能、预备方案、预留空间,这样才可以生成知识、生成情趣、生成追求。

二、给语文一种崇高的精神

1.显现经验共享

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师生的经验共享和视界融合。我们要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处、疑难处、示范处,让学生汲取经验,也要抓住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精彩发言、闪光思维、疑难问题、示范行为,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反思,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得到净化洗礼。

2.体现文本价值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文本的开发要有利于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我们追求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但应当尊重和体现文本的本身知识、思想的价值,反映传统文化精髓,凸现文本的价值追求,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注入精神力量。

3.展现智慧状态

语文课堂应该是张扬学生个、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活力的舞台,也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示出来的场所。亚里士多德曾说:“智慧是一种能力状态。”苏格拉底称“智慧即美德”。在语文课堂中,智慧是有表情的,愉快的、和谐的、思辨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课堂的张力展现出智慧的状态,语文的精神烙印在智慧的培育之中。

三、给语文一丝美妙的神韵

1.超越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里,但语文课堂教学又应超越“田野”。语文改造、提炼着日常生活的文化,而不是生活的克隆和翻版。语文的神韵在语文本身的课堂生活中,在语文所展现的精神生活中,还在对生活的反思、折射和超越中。

2.经历体验

体验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刻对话、深层阅读、深化神韵。离开文本的主旨和语境,体验就成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个人自由活动。学习语文是语言、心灵和体验经历的累积。体验的方法是很个性的,应有一个过程,应充分让学生记忆、揣摩、比较、运用、实践。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体验是留下痕迹的,是真切的。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3

一、有效课堂要有巧妙处理教材的智慧

1.教者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者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文本中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即能够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堂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智慧课堂的本质就是将文本所隐含的核心价值凸现出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课堂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走进文本,反复斟酌,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如果教者不能全身心的研读文本往往会出现错读、误读、浅读等现象。在听《台阶》后,我感到纳闷,教者把文本的核心简单定位为“父亲的爱”,我个人认为文本核心是人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就象一级一级的台阶。教《紫藤萝瀑布》时我直接把文本的核心定位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记得听《阿房宫赋》时,全国著名大家黄老师直接定为“奢必忘”,何等准确,何等风范!

2.教者要个性解读文本,寻找最佳切入。

“切入”,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切入是教师处理教材的重要环节,是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技巧与智慧的体现。好的切入,能保证学习的重点又能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更能使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在《社戏》教学中,我直接把“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为课堂的切入: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要去探究那豆为什么“好吃”,那戏为什么“好看”,从中领悟到主人公受到优待看戏难得等等,从而快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有效课堂。可见教师个性解读文本,巧妙选取切入,是有效课堂的智慧体现,更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3.教者要从学生阅读的原点走进文本。

教师与学生在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不是同一等次,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把学生的认知、感受、经验等作为资源,尽可能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从而激发热情,全身心的走进文本,更好的实现有效课堂,体现智慧课堂。如我在执教《唱给父亲的歌》,

1.全文写了几件事?

①不让我学农活,让我读书 ②香烟以优换劣 ③养羊放羊 ④屋前送别

2.父亲不让我学农活,只让我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让我从黄土地中走出去,成为有文化的人,有自己不同与祖辈们那种生活。

3.那时我能理解父亲对我这样的做法吗?那时对于父亲这样的做法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不能。一直不懂,有时还和父亲赌气。

4.对于不让我学农活的原因父亲有没有说?从上面的这一个事例我们既可以看到父亲的深爱,也可以感受到父亲深爱,在作者眼里父爱是以什么形式表现的?

没有。含蓄、深沉,不露声色,了无痕迹。

5.“父亲就摆摆手,我的眼泪不觉就流了出来。”“我”为什么会流泪?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自己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爱,而自己却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这时我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有对父爱的感动,有自己的愧疚与自责。

6.第③段中“一下子就把人击中。”的意思是什么?

从心灵上给人以强烈震撼

7.作者引用歌曲《父亲》有哪些作用?

内容方面: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升华文章主旨。结构方面:结构全文,前后照应。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感受父亲淳朴无私高大伟岸的形象,感受到父爱是无言的高山,父爱是宽容的大海,父爱是智慧的明灯;情感得到熏陶;感受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首尾呼应升华主题的方法。

同学们,学习了父爱的文章,看了父爱的画面,心中一定会拨动爱的情弦,一定会想起父亲给自己的深深的爱,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父爱是 父爱是 父爱是 写一个排比句或直接写一段父爱的话。

生: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父爱如日,温暖灿烂,为我照亮心灵最阴暗的角落;父爱如月,无闻淡雅,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里也能给予我希望的光芒。

生: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二、有效课堂要有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

有效课堂要有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设计问题要有梯度。问题设计的梯度为学生全身心走进文本搭建了桥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甚至高效性。我在上《石缝间的生命》公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文本内涵,我设计了以下3个核心问题:1.作者描写了哪些石缝间生命,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这些石缝间生命留给作者的印象?2.找出文中最能体现野草蒲公英特点的词句,并体味它们生存下来的意义?3.文章写野草蒲公英,为什么还要继续写石缝间的松柏?

设计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综观全局,整体把握,理清课文脉络,同时有机而巧妙的要学生抓住“倔强”一词来概括这些生命刚强不屈的共性。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与文本深入交流,体味文中前两种石缝间生命的意义,为第三个问题作铺垫。第三个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领悟作者的用意。只有通过比较、鉴赏、玩味才能使学生从松柏的身上更加真切地感受石缝间生命伟岸高大的形象,明白作者情不自禁由衷赞叹的缘由。

设计有梯度地问题不仅符合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易到难的普遍规律性,而且为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更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课堂要有精确点评的智慧

1.点评要富有启发性,从而推动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要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回答问题的重点,分析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维,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要给予准确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去发现、尝试、探究、以致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学会倾听思考和有效回答,推进文本阅读,推进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通过一次次的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点评要富有激励性,从而推动教学的有效性。点评的激励性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课堂交流过程中,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和积极鼓励。通过鼓励性点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有一种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率,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还课堂以学生真实真正的学习空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有效教学、有效过程、有效课堂的目的。

3.点评要深化学生的回答,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斑羚飞渡》公开课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说《斑羚飞渡》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1:课文讲了一群斑羚渡过伤心崖的故事。

生2:本文讲述了斑羚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师:这两位同学在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很精要,但还不够完整。老师友情提示一下,我们可以这样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果又是怎样的。

生3:本文讲述了斑羚在危亡时刻,老斑羚牺牲自己保全年轻斑羚的故事。

生4:本文讲述了斑羚为了种群的延续,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说明大家读懂了文章,诚然,我们把第三第四位同学的回答综合一下就更完美了。

生5:《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成功飞跃伤心崖的壮举。

通过刚才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学生1生2的评价,并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3、4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适时评价3、4同学使学生5完美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4.点评要能启发新问题生成,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点评要能启发新问题生成,记得在教《陋室铭》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三个问题: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出现了这一幕: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鸿儒”“白丁”是什么意思?

生:“鸿儒”就是大儒,博学的人。

生:“白丁”就是平民,没有学问的人。

师:也就是说,刘禹锡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

我话还没有说完,突然有学生站了起来,“我家里很有钱,但我交友不像作者有偏见,只交往有知识的人,不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我交友没有贫富之分。”

我顺势引导。

师:同学们,你认为是作者的交友方式好,还是刚才这位同学的交友方式好呢亦或你有更好的交友方法?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对待交友,又该怎样看待作者的交友方式呢?

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对照自己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领悟了内涵。

从这节课来看,有效点评,促进问题生成,重视语文对学生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交流点评,启发生成的课堂教学也更扎实有效。

四、有效课堂要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

1.由文本引发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亦要善于通过文本这个载体,激发学生对生活情趣的感悟评味。苏教版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都是作者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的结晶,作者把自己的双眸对准人世间许许多多令人慨叹的事物或事情,不断去发现美,审视美,升华美,创造美,给我们教师、学生留下了很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领悟生活,用爱去谱写生活。教师要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2.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谈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成长

谈话教学是一种运用对话理论,体现自主、合作、民主、探究等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方式,很能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或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多个对话者的多重对话相互交织而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语文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老师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谈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成长。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4

一、用智慧的预设使课堂精彩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往往凝聚了教师诸多的心血和智慧。一句过渡语的锤炼、一个语言训练点的挖掘等,都倾注了生命的灵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和摸清学情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

1.智慧的目标,要体现 “真”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带领学生准确抵达目的地。

语文教学任务繁重,目标复杂,基础知识的落实、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都是不能忽视的教学任务。而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如果设计学习目标时样样舍不得丢,又怎么谈得上落实呢?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筛选,确定恰当的课时学习目标,集中、扎实、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的《沙漠中的绿洲》,比较一下他们的教学要求:

其一: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其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4.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不难猜想,目标预设的差别,会给课堂带来怎样的结果。目标少些,具体些,让我们切实解决好一两个真问题,留给学生真东西。

2.智慧的训练,要体现 “活”

语文课的本体目标应该落实在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体验上。学习语言切忌大面积浅表化“刨土”,而应该抓住重点深挖细掘。语言训练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文中第二段具体描绘了石榴花开得鲜艳、热烈的场景。教学中,我抓住“热闹”一词展开训练:“‘热闹’在这里用得好吗?为什么这里写石榴花开得很热闹?”通过联系上文,学生回答:“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喇叭吹当然热闹了!”“石榴花开了很多很多,火红火红的,给人很热闹的感觉。”“喇叭花开得又多又美,也许蝴蝶、蜜蜂也来了,就更热闹了!”……这样,学生对美丽的石榴花的感悟自然加深了。

只有找到了学生喜欢并与课文重点合一的内容作为训练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智慧。

二、用智慧的语言丰润课堂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即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师生情感与智慧共生的过程。课堂的复杂多变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它的动态生成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精彩的瞬间。

1.智慧的点评,要体现“引”

人们常说名家的课堂教学难以模仿,最难模仿的是他们字字珠玑的点评艺术。教坛新秀们感叹,上课最不自信的就是对学生的点评,常常在学生答题后,脑中还没想好恰如其分的评价语。的确,课堂点评就难在它的即时性,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够随时把握学情进行精彩的点评。有时点石成金,充满激励性;有时巧妙点拨,体现启发性;有时以情激情,充满情感性;有时机智迭出,充满诙谐幽默……可以说,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是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我们应该开发出充满智慧、富有特色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又能得到收获和启示。

2.智慧的生成,要体现“实”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是受益的,这样的课堂是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用智慧的切入延伸课堂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这也成为许多教师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但是,有不少老师在拓展中,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盲目、无序和泛滥。为了能有效地拓展,我们需要精心研究教材,用智慧的目光选准教材与拓展内容的最佳切入点。

1.智慧的选点,要体现“情”

看到一位名师教学《月光启蒙》的课堂实录:母亲在月光下,为我讲故事,讲童话,唱歌谣,帮我飞向诗歌的国度。教者最后也拓展了这样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上,仍然是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这一段拓展内容,与文本中聪明能干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拨动了我们心中感恩母亲的琴弦,这样的拓展令人拍案叫绝。

2.智慧的拓展,要体现“度”

教学资源拓展,就是将课外资源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淙淙“活水”。语文课堂要通过拓展引入源头活水,让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5

【关 键 词】 智慧;动态课堂;师生交往;生成

【作者简介】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咸宁市教育学会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07年被咸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称号;夏高慧,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学会会员,湖北省政治专业学会会员,荆门市政治专业学会理事。其撰写的论文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获奖论文达数十篇。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只有让课堂始终处在动态之中,在良好的师生交往中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焕发生命活力,促进教学生成。现代教育教学过程,早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沐浴爱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堂交往中,如果能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唤醒和点燃学生的生成智慧,那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必将会因此而熠熠生辉。

一、课前启迪学生,架设动态生成的智慧之桥

很多教师忽视了提前到班走走、看看、瞧瞧的细节,殊不知,课前其实蕴藏着太多的惊喜和意外。试想如果每天都是“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 机械、呆板的公式化开场白,只会用毫无生气的语气开始我们的教学之旅,就无法感受到组织教学的真正魅力。相反作为教师如果能留心时事的变化,在课前适时即兴交流与指引,必然会调动学生情绪,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记得在上八年级上册《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当时是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还没进教室,我就听到教室内一阵喧哗嬉闹声,两个同学在其他人的簇拥下扭打在一起。笔者三步并两步飞奔过去,经了解,原来二人是因争座发生口角而升级为打架的,于是笔者召集全班同学就二人的矛盾纠纷当了一回小法官。先让二人陈述各自的理由,然后组织全班同学现场讨论分析,他们这样做对不对?究竟是谁的错?最后一致得出结论:二人都有错,其归根结底是因为无礼而导致了矛盾升级。由此,直接引入课题:看来无礼寸步难行,有礼魅力无穷,那么今天就一起来探究,看看礼貌是不是一件有魅力的事情。就这样将课前偶然的“意外”和上课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新课导入呈现出了水到渠成之妙。

这一成功的教学动态导入让教师体会到课前关注的重要。于是,笔者变课前观察谈心为“课前三分钟展示”,展示内容为经典诵读、演讲、新歌推荐等等。学生从“被观察被关注”变为主动参与。每次表演完后老师首先请学生自己点评,然后用一两句话总结。记得刚开始由学生点评学生时,学生总会揪住同学的弱点,往往看不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于是笔者告诉学生:“其实每个走上台的同学都很优秀,首先能上台很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就是一种成功。认真聆听,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你的同学有很多优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的点评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充满智慧,同学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仍占思维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采用形象化的语言,选择生动有趣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新学期开始后,笔者改变以前学生演讲课前准备内容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则新闻、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欣赏、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的内容。要说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读后感等,引导他们将自己看书的内容在课前三分钟时与大家分享,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要谈谈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辞藻多么华丽,只要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都可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老师教的学科情有独钟。

小舞台也能释放大能量。课前巧妙设计,走近学生,关注意外,就为上好课作好了最佳的心态准备。一方面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情感的共融,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另一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丰富、精彩和生动。

二、课中鼓励学生,开启动态生成的智慧之门

课堂上,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欢乐或悲伤的细节,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迹。学生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跃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勤于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皮格玛利翁效应”)。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相信:对学生的宽容、接纳鼓励可以改变他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引导他的智慧生成。有个很有名的“调皮大王”学生贾一凡,有次在讲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拓展谈到三大改造的时,突然有学生来了句“谁带了扑克牌?我们一起去。”学生哄堂大笑,笔者扭头一看,贾一凡正坐在课桌上不好意思地笑。他平时上课总爱接话茬,思维活跃,习惯不好,这次他可太过分了。笔者心中怒火顿时升起,正欲发作,忽然意识到如果这样的话,这节课不但他而且大家都没了心情,课堂质量必然会降低。控制自己的情绪后,笔者并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冷静地说道:“贾一凡同学真棒,能够准确地指出1950年的特点之一就是,让我们用掌声来肯定他精彩又有个性的发言。”贾一凡在大家的掌声中露出了羞涩而开心的笑容。随后在教学中,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扑克牌游戏中,有包身工、贫农、雇农、中农、地主等不同的等级。在1950年前,他们其实就是中国农村不同的阶层,他们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在中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看来大家还是要好好学历史哦,不过政史是一家,大家也要好好学习政治,用政治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班级突然安静下来,笔者又顺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拽回到了课本。本来枯燥的课堂,居然在无意间又鲜活生动起来。调皮的贾一凡,居然也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思考问题了。

但在那节课上,贾一凡的“捣蛋”行为,让教师捕捉到一种新的教学灵感,生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展现了作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之门也开启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聪慧之处,作为教师,课中关注“意外”,关注生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会使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我们要“蹲下身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资源的生成点。

三、课后关注学生,延续动态生成的智慧之旅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既让学生明白道理,同时也让学生将道理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养成行为习惯。所以既要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课内对学习结果要有检测,课外对行为的引导更要下功夫。学生在行为参与中体验和感悟,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忆最深刻。

美国教育界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说明要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意识,这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

思想品德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效性必须要有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这种巩固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说说、议议、想想、练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后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课后,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践行和升华所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塑造完美的人格。

谈谈心目中的智慧课堂范文6

关键词:中学 教师 教学 智慧

教师的智慧既关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又关乎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只有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保障,学生的成长才能得到保障;教师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质量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的运用和发挥,而教学的智慧又在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机会的把握,如由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的机会,由教学过程自然生成的机会,由学生质疑引发的机会等等。如何利用好这些“机会”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智慧了。我认为,狭义地讲,教学智慧大致可以分课堂教法的智慧、课堂语言的智慧两大类。

一、课堂教法的智慧

如我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就有意在讲读讨论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用古诗今解今读的方法来拓展思路。

【原文】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和学生互动后的今解是:西北开发大好时光,遥看天山各具形态,心里涌起的却是愁思和无奈的自责。自己外出求学,目的就是要掌握一把左右自己人生的宝剑,即便再难为也要一试身手,哪管别人是否领会自己的付出?

【原文】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我和学生互动后的今解是:现在国家建设正需要人才,我哪里能如季鹰般不识大体而只顾自己回家享受美味,更不会如许汜那样胸无大志,错失美好年华,让人耻笑。关心国家发展和建设,就要学习桓温那样反思自己,绿树草木年年更替,充满生机,而自己要珍惜美好年华,若年华虚度,不但报国之心难酬,更会让自己悔泪满袖。

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发挥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自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本来就应当是语言美的表率,应该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去探究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阅读理解应该是难点,教学中切不可硬挤死灌,让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是最值得学生青睐的人,因为语文教师有自己可以利用的语言优势。话是开心斧啊,语文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语言打造好,才可能在教学的舞台上受用终身。

语文教师要享受教学的乐趣,努力关注语言的发展,关注活的生活,创新性地品味和理解古人生活的前提是要先学会享受创造和创新。我认为,创造、创新这个过程应当是充满幸福的。创造、创新就是比别人早想一步,多个思路,这样就会在起点上抢先别人一步。思路往往决定出路,这话值得玩味啊!当然,创造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再如我教《鸿门宴》,我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就是三点:一是弄懂字词句及篇章的含义;二是自我进行角色表演;三是与同学合作编写课本剧并由组长组织讨论分配角色进行课本剧汇报表演。时间上,我要求同学们从周五开始准备直到下周一表演,中间只有三天!周一上课时,听课的教师23位,加上学生,可谓“济济一堂”啊。学生扮演的樊哙豪气十足,扮演的项伯那么的机智,扮演亚父范曾的又是那么的到位……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演得尽兴,听课的老师们看得过瘾,与学生座谈时学生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们理解了原文内容,我们自主学到了知识,同学的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兴趣等。这节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我反思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信任和尊重,学生有了教师的这种“关怀”和“信任”,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得到完美的发挥。

二、课堂语言的智慧

1.社会语言是活的语言,也是语文教师丰富自己语言的主要渠道。一个不善于捕捉新鲜语言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越来越不受人欢迎,我认为就是语文教师太把语文教学当成一种相对专业的工作来做了,这就太刻板、太没有生机了。在讲《咬文嚼字》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几句对话。访美时,对奥巴马说“太平洋足够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但美国媒体却把句中的“大国”改成了“国家”。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评说优劣。有个学生说,访美时用大国是在向世界宣告现在的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已经成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国了!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访美时用的这个“大”字是在告诉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足以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国家了!我真的为这些学生能说出这种有思想、能机智地对具体语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对语言表达的深层内涵做出自己的分析的随机智慧而高兴。这种结果是在教师刻意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时很难实现的。

2.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着表达的课,这样的课是生成智慧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智慧不仅在于把握课堂结构、课堂流程和节奏,更在于教师用自己拥有的文化素养,在课堂语言的表达、课堂知识的传授、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等层面表现自己内在的品德和精神。教师若将这种历经岁月磨砺所积淀的智慧和确立的信念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每一节课的练习中传递给学生,那将是一种值得大加赞扬的课堂语言的智慧。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能娴熟地掌握教学语言技能这个“器”,用智慧的教学语言吸引住学生。一堂能够让学生入迷的课一定是好课。这智慧的技能我认为首先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其次,课堂语言的智慧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理性层次的情感积淀。教师的课要上出亮点,打动学生,必须让自己动真感情。如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你是装不出来的,夏沔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爱是教育的源泉,同样也是课堂智慧语言的源泉啊。教师因专注地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课堂教学情感才会自然流露,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才可能自然协调,这样的语文课才可能上出爱的滋味和情感,课堂语言的智慧才可能自然生成。当然,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情感也不能主宰课堂。一片哭泣声的课堂,情感是到位了,但这种课怎么可能再继续下去?一首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是挺有欣赏价值的,但让学生逐章听完再去讲课,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第三,课堂语言智慧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在于教师有效地控制课堂情绪,在于教师有机地把握课堂结构的生成和变化,用语言调动生生情感、师生情感的合理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