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例6篇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1

肠道是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白领一族,肠道状况是其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必须引起警惕和重视,不让肠道的健康账户出现赤字。

你知道吗?经由肠道处理的食物,在人的一生中多达70吨,相当于13头大象的重量!食物从进入口腔开始,需要经历9公尺的崎岖路程以及长达26小时的漫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而肠道的健康则直接影响了是食物的消化吸收,决定了身体能量的转变和储存。

益生菌是肠道的维和部队

肠道是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掌管着人体70%的免疫功能。人体99%的营养靠肠道吸收,80%的毒素靠肠道排出。所以说,肠道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在整个肠道微生物中,99%都是细菌,这些细菌种类将近五百到一千种,主要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以及中性菌。其中,有益菌是肠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益生菌存在于肠道中,主要是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益生菌有多方面益处,如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构成肠道的天然屏障,防止吸收有害毒素;促进肠道运动、增强活力,抵抗病毒的入侵,增强人体抵抗力;改善肠道过敏症状;此外,益生菌还可以清除体内生成的自由基,起到抗衰老的作用。益生菌(即有益细菌)的代表菌群主要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它是肠道的“保护神”,使人体不受致病菌或病变的条件致病菌的侵害,保卫肠道“和平”。对于要养护肠道的白领一族来说,应该加强适当补充益生菌的意识。

什么影响了白领的肠道健康?

工作压力加重,日常饮食不规律,都会给肠道增加负荷。肠道也有正常作息,但现代人的不良习惯很容易影响其功能和健康。对白领肠道造成威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偏好高脂、高热量食物: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减少体内的有益菌数量,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分泌出的大量毒素被吸收后,就容易发生腹泻;高压生活和焦虑心情:工作紧张繁忙,经常参加应酬,精神压力过重,会诱发焦虑、抑郁等,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进而造成肠道老化;不运动:缺乏运动、久坐不动,极大影响了肠道消化、吸收、蠕动功能,久而久之,肠道就会怠工,出现便秘,甚至引发痔疮;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往往是“好坏通杀”。长期使用,会减弱肠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引起了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致病菌生长,引起菌群失调;年龄增长:自然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菌群失衡会加速老化,引发疾病。若及时补充有益菌,可有效恢复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让肠道防御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味全提出“益生菌+”行业新主张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在第十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味全作为参会一员,提出了“益生菌+”行业新主张,携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起“加班一族肠道健康”调研,关爱肠道问题高发人群,为白领加班一族提供专业严谨的健康指导。

作为率先将活性乳酸菌含量增加至每100毫升300亿、并率先推出低糖口味的乳酸菌饮品,味全始终致力于用科研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肠道健康保护。秉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出发点,味全提出“益生菌+”行业新主张,希望能携手社会各界的力量,让益生菌产业更加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帮助消费者提高肠道健康意识,正确认识和使用益生菌产品,改善肠道健康。

近年来,白领加班现象愈发严重,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加班一族”的肠道健康状况,则引起了味全的关心与重视。味全研发中心处长丁历伟表示,“加班族”作息饮食不规律,常常熬夜加班,是肠道健康问题高发人群。此次借研讨会之机,同时也借世界肠道健康日这个时间点,味全携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以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全国范围共同发起“加班一族肠道健康”调研,希望能更加切实贴近消费者的真实生活与需求,唤起加班一族对肠道健康的重视,并提供专业意见,帮助加班一族保护自己的肠道健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秘书长邵薇女士对此次调研立意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正在为乳酸菌产业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味全此次提出“益生菌+”新主张,并发起“加班一族肠道健康调研”,将引导社会各界共同来关注加班一族的肠道亚健康状态,让乳酸菌产业和消费者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肠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院长陈卫表示,“经常熬夜的人,剥夺了胃肠道休息的机会,容易导致消化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加班一族应该重视自己的肠道健康,定时定量补充益生菌,帮助减轻肠道的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蔡美琴特别受邀接受采访,分享针对加班一族的肠道保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益生菌产品的小贴士:合理均衡的营养、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是保证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经常加班晚睡、工作紧张的白领,建议补充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睡前喝杯酸奶或乳酸菌饮料,来帮助调节肠道内环境。肠道健康了,身体才有动力。

链接:正确补充益生菌,为肠道减轻负担。

1.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改善腹泻,促进肠道健康,并帮助对抗肠道致病菌,抑制肠内腐败。

2.只有那些耐酸性好、能经受住人体胃酸的考验,或是能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一段时间的活性乳酸菌,才被现代微生态学定义为益生菌。

3.购买活性乳酸菌饮品,应注意选择冷藏的活性乳酸菌,并注意在0-7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活菌在常温下死亡速度惊人,每隔3-4天活菌数量会下降一个数量级,超过20天时活菌几乎全部死亡。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2

日前,达能集团旗下的全球知名品牌碧悠推出全新“果吸”系列酸奶,把健康和美味带给中国消费者。据了解,最新上市的达能碧悠果吸系列有草莓、热带水果、混合莓果三种口味,将真实的水果、果汁与顺滑的酸奶充分搅拌在一起,入口即可感受到真实的小果粒,在呈现香浓醇正奶味和清爽丰富果味的同时,更带给消费者真正的通畅体验。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以及结构不合理,都会导致肠道积累大量有害物质,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肠道是人体最主要的吸收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并掌握着人体大部分的免疫功能。

保证肠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维持肠道内100余兆个细菌的菌群平衡。一旦菌群平衡被打破,肠道就会提前老化,身体抵抗力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便秘、腹泻、炎症、肤色暗淡、长青春痘等。长此以往,还会诱发诸多慢性疾病。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肠道菌群的平衡,如膳食结构、生活压力、药物使用等,而摄入益生菌是恢复肠道平衡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3

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的消化管,包括小肠、大肠两部分。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的长度约为9 m。其中小肠包含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几乎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大肠包含盲肠(包括阑尾)、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排出体外。人体有60%~70%的淋巴组织分布在肠道内,同时,它也是最操劳的器官之一,人体所需约99%的营养物质在此吸收,同时有90%的毒素在这里被排出。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第二大脑,更何况,其他的免疫、解毒系统。都需要肠道提供营养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功能,它的健康程度也决定了人的免疫力,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据著名内科学专家陈灏珠院士、林果为教授主编的我国医学权威工具书《实用内科学》介绍,小肠约占胃肠道长度的75%,而发生在小肠的肿瘤仅占消化道肿瘤的1%~5%,其中恶性肿瘤约占3/4,良性肿瘤占1/4。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第四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西化,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升高趋势,其中以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福建为大肠癌高发区。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病中位约为57岁,男女之比为1.65∶1。大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及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

现代生活方式多姿多彩,餐食不规律、无辣不欢、流连夜店、晚睡晚起等现象在城市中已经司空见惯,肠胃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更是加剧了肠道问题的产生:大肠癌患病率已成中国三大癌症之一;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死率也跃居前列。广州市大肠癌近10年来男、女发病率分别上升了44%和32%。这些惊人的数字警示我们,肠道健康不容忽视。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养护肠道?

据《实用内科学》介绍,人体选择性的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促进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完善和影响、参与人体的多数代谢功能。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人体健康状况。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数量大约有100亿个,有400~500种,重量约1kg。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主要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合成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对全身而言,充足的、有活力的有益菌通过抑制各种有害菌,减少了体内毒素的生成,减轻了肝脏解毒负担。而有害菌的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同许多胃及十二指肠疾病都有关。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所以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代表菌群。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在有益菌数量正常的情况下,对人体并不致病,但是当有益菌数量减少时,肠道失去有益菌的屏障保护,有害菌就会攻击肠道,肠道通透性增加,中性菌就会随着有害菌进入血液,演变成致病菌,攻击人体器官。

人在婴幼儿时期,肠道内的益生菌占细菌总量高达98%,青少年时期降至40%左右,中年时降至10%,65岁之后,如果没有补充和养护的话,益生菌比率也就不到5%了。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是优异的“好细菌”,只是一般人的肠内没有那么多。但在新生儿的肠道中,双歧杆菌占据优势地位,数量完全压制了有害菌和有可能兴风作浪的条件致病菌。事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医学专家们对中国长寿之乡――新疆阿克苏、广西巴马以及的百岁老人进行体检时发现,老人体内有益菌占总菌数的比率平均达到38%以上,相当于青少年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介绍,健康的消化系统依赖“好细菌”战胜“坏细菌”,形成平衡状态。压力大、疲劳、饮食不当、营养不均衡、进食快、生活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会给肠道带来超负荷的压力,都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各种各样的肠道问题。国家卫计委新闻宣传中心此前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曾受到肠道健康困扰,如胀气、腹泻、便秘等。其中北京、黑龙江和四川超过50%的调查对象有便秘、胀气等肠道问题;并且呈现行业聚焦性,IT、广告、传媒行业从业者肠道问题最严重,97%的广告人便秘、91%的程序员腹胀、97%的媒体人经常经历腹泻的痛苦。对于改善肠道健康的方法,大多数人会选择运动(75.89%)、膳食调整(64.86%)和摄取益生菌(56.76%),而只有40%的人知道低温酸奶中含有有益肠道健康的益生菌。

多项研究表明,新鲜蔬菜水果是人类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蔬菜水果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维护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据调查,目前我国人均每天蔬菜消费量为286g,而水果消费量仅有45克,与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300~500g蔬菜、200~400g水果的摄入量相差甚远。为此,专家呼吁大众应增加果蔬的摄入,尤其是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此外,有条件的话应适当摄入含有益生菌的发酵乳产品。

“肠道性自体中毒是实现长寿的主要障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俄罗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家梅契尼可夫在其著作《延年益寿》中明确提出,肠道健康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长寿秘诀。研究指出,肠道老化、肠内菌群失衡时,动脉硬化、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等几乎所有成人病的发生概率会大幅上升,导致身体机能急速退化,健康指数迅速降低。可以说,老化由肠道开始,肠道的老化加速全身的老化。

大便是来自肠内的“书信”。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光冈知足在其风靡日本的健康科普图书――《肠内革命》中明确指出,过去人们不屑一顾的大便,正是人体健康的“测量计”。

如果你的便黑、臭、过软或过硬,可能患溃疡或癌症!

如果你有慢性肠道炎,可能诱发大肠癌!

如果你是女性,便秘易患乳腺癌!

在结肠癌、乳腺疾病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便秘也有很大影响。尤为严重的是,便秘还是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症的常见诱因之一。

为帮助公众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改善肠道健康状况,国家卫计委新闻宣传中心于2015年5月29日发出下列10项建议:

1.在控制食物总能量的基础上,少食多餐,不要错过早餐,深夜不大量进食。

2.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吃500g蔬菜和250g水果,经常进食全谷物和豆类。

3.每周吃鱼3~5次。

4.减少摄入脂肪含量较高、盐多油腻和煎炸的食物。

5.保持健康的体重。

6.选择食用瘦肉。

7.每天喝1 500~2 000 ml饮用水,减少饮用含有咖啡因、酒精和糖含量高的饮料。

8.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衡 低度黏膜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9-0003-06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ZHANG Feife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nghai 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 Shanghai 201103, China)

ABSTRAC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one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hile the mechanism of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obscure. However,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BS may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lter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This review discusses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colon,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ir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the treatment methods for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low grade mucosal inflammation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全球人口患病率为3% ~ 25%[1],亚洲国家为4% ~ 10%[2]。IB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均有较大影响。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其系内脏敏感性提高、肠道运动功能障碍、遗传或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脑―肠轴功能失调所致[1,3],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女性、急性胃肠道感染(如弯曲杆菌或沙门菌感染)和精神因素[1,4-5]。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S可能与肠道菌群谱的改变存在密切的关联。

人类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含有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所含微生物的数量约占人体所有微生物总数的80%且以细菌为主,故肠道中的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健康成人肠道中的细菌总数为1×1014个,是人体组织细胞总数的10倍,由约30属500种细菌定植组成,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但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已占肠道细菌总数的90%以上,致病菌主要是为数极少的梭杆菌和葡萄球菌。健康人肠道中不同部位的菌群数量呈稳定状态,但各解剖部位间的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远端回肠中革兰阴性菌的数量较多;结肠中的细菌数量最多,主要菌种为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和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其中专性厌氧菌的数量占比超过98%。肠道菌群中的细菌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相互拮抗、相互协同,呈生态平衡状态。

1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现象

1.1 结肠菌群失衡

Sonnenburg等[6]指出,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联。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受到饮食、药物和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时,肠道菌群在细菌的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独特性方面会发生改变,敏感肠道菌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肠道菌则快速繁殖,菌群正常的生理性组合被转化至病理性组合,出现肠道菌群失衡。IBS患者结肠菌群的数量、种类与健康者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7]。不过,不同亚型的IBS患者的结肠菌群谱变化也有差异:腹泻型IBS患者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便秘型IBS患者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的减少程度不如腹泻型IBS患者,但拟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交替型IBS患者的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但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8]。

1.2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SIBO可能对IBS起着致病作用,其是指远端肠道中的菌群因各种原因易位进入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腹胀和小肠动力异常等。通常,以空肠液细菌培养菌落数>1×105 CFU/ml作为SIBO诊断的金标准[9],但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actulose hydrogen breath test, LHBT)和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 GHBT)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SIBO诊断中的应用,大量研究已显示IBS患者的SIBO发生率较高[10-15],而根治SIBO后IBS的症状部分缓解,提示两者间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检测方法不同,判断标准亦不统一,各研究报告的IBS患者的SIBO发生率差异较大。通过上消化道吸出液的细菌培养发现,IBS患者的SIBO阳性率为4% ~ 78%,而健康对照者的阳性率为1% ~ 40%[9-15]。Lupascu等[16]观察到,IBS患者的GHBT阳性率为31%(20/65),而健康对照者的阳性率仅为4%(4/102)。Pimentel等[17]对111例IBS患者进行了LHBT检测,结果显示SIBO阳性率为84%,而健康对照者的阳性率仅为20%。不同亚型IBS患者的SIBO发生率可能存在差异,其中腹泻型IBS患者的SIBO发生率高于便秘型IBS患者[10-11]。但也有相反结论的研究报告[18]。此外,不同的结肠菌群谱可能与不同亚型的IBS相关。Majewski等[19]对204例IBS患者进行了GHB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46%,其中检出甲烷的便秘型IBS患者比例高于腹泻型IBS患者(分别为58%和28%),检出氢的腹泻型IBS患者比例高于便秘型IBS患者(分别为71%和42%)。这些结果提示,产甲烷细菌可能更易导致便秘型IBS,产氢细菌则更易导致腹泻型IBS。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多态性也与IBS的SIBO相关。在IBS患者中,存在SIBO者的肠黏膜白介素-1α和白介素-1β水平高于无SIBO者,其中白介素-1β水平升高的IBS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和粪便松散(Bristol粪便分型6型)[20]。

IBS与SIBO间很可能存在着关联,目前的争议在于当检测证实存在SIBO后患者是否还应被诊断为IBS,毕竟IBS的现行诊断标准是基于临床症状而建立的。

2 肠道菌群失衡诱发IBS的机制

2.1 增加肠道中的气体量

腹胀是IBS的一种常见症状,一项亚洲研究显示IBS患者的腹胀发生率高达83%[21],发生机制可能与气体在肠道中的量增加、分布异常和肠道对胀满敏感性提高相关。在正常饮食状况下,肠道中存在淀粉、乳糖等底物,它们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氢、甲烷等气体,但SIBO的存在可导致气体生成过多并在肠道中蓄积,导致腹胀、胃肠胀气和管腔扩张过度,甚至可能引起腹部疼痛[10]。

2.2 诱发肠黏膜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物的改变可诱发肠黏膜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22]。胃肠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的肠道菌群谱会发生变化,约10%的IBS患者的症状是自感染性胃肠炎后开始的[23],这表明IBS患者的肠黏膜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谱的变化相关。在对IBS患者和动物模型的研究中经常发现他们的肠道中存在慢性低度黏膜炎症反应[24],后者即使在最低限度且仅局限于肠黏膜时也会扰乱胃肠运动、激活内脏感觉系统而参与IBS(尤其是感染后IBS)的发病。因此,应重视肠道菌群失衡诱发的肠黏膜屏障障碍和低度黏膜炎症反应在IBS发病中的作用[25]。

肠道菌群对肠道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IBS患者中,肠道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是失调的。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通过配识、配体被肠黏膜免疫细胞上的受体接受。研究发现,IBS患者结肠黏膜上的受体表达量增加[26],而黏膜免疫反应增强后可最终导致黏膜炎症反应。许多有关IBS的研究发现,这种黏膜炎症反应由固有免疫和肠道适应性免疫失调引起。IBS患者结肠上的活化肥大细胞数增加,此与IBS患者、尤其是腹泻型IBS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27]。IBS患者肠黏膜中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如α-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0、白介素-6和γ-干扰素的水平也有变化。此外,IBS患者外周血中的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β和TNF-α的水平较健康对照者高,但它们的变化幅度在不同亚型IBS患者中亦有所不同[28]。目前认为,IBS患者的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可能导致黏膜通透性提高,由此引起肠道运动和感觉异常而加剧IBS的症状。不过,肠黏膜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间的关联目前还不十分明确,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3 损伤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组成。IBS患者肠道菌群谱的改变可激活肠黏膜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从而提高肠黏膜的通透性和削弱黏膜上皮屏障功能。

IBS患者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变化包括黏膜通透性提高、黏蛋白20(mucin 20)基因和前列腺素调节的黏蛋白样蛋白1(prostate androgen-regulated mucin-like protein 1)等特殊蛋白的表达增加、粪便排泄物中抗菌蛋白β-防御素-2量增加[29]。腹泻型IBS患者的小肠黏膜通透性提高与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和分布相关,IBS患者的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1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者低[30]。结肠的肥大细胞浸润及通透性提高与IBS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肠黏膜通透性提高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菌相关蛋白酶及其受体的活性程度相关。

SIBO患者肠道中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后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从而损害小肠和结肠的黏膜。活组织检查研究显示,SIBO患者的小肠黏膜和隐窝变薄、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这些可能会导致肠道渗透压负荷升高,由此引起腹泻,而前文已提及SIBO常见于腹泻型IBS患者。

肠道细菌也可使肠道中的结合胆汁酸脱去甘氨酸等结合物,导致游离胆汁酸产生过多,而游离胆汁酸可刺激肠道分泌水,进而造成腹泻。此外,游离胆汁酸对肠黏膜有毒性,可导致黏膜炎症反应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目前已知SIBO与白介素-8水平升高相关[31]。

2.4 影响肠道感觉运动,导致脑―肠轴异常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5

什么是健康菌?什么是致病菌?什么是条件致病菌?

顾名思义,健康菌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细菌,是“有益”细菌(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而致病菌是“细菌”,它可以使人体感染各种疫病,比如引起痢疾的细菌。另外还有一种细菌平时在人体内并不诱发疾病,而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过多使用抗菌素时引起发病,叫条件致病菌,比如大肠杆菌。

什么是原籍菌,什么是外籍菌?

原籍菌是在人体内正常存在,机体并不对其产生免疫反应的细菌,就像一个国家的居民一样,不会受到排斥;外籍菌是从人的身体外部传来的细菌,或叫过路菌。像外国游客一样,并不是长住居民。正常情况人体以原籍菌为主,保持健康状态,如果外籍菌数量过多,人就会生病了。

人体健康菌有哪些作用?

营养作用:益生菌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比如糖、酯代谢及微量元素代谢,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B6和B12等。

免疫作用:益生菌可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促进B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增加NK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提高。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全面定植、繁生,对人体肠道起到生物拮抗保护作用,是肠道的卫士。在正常的情况下,排斥外来的细菌,使外来细菌不能定植或被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杀死。健康菌多了,致病菌就少了。

抗肿瘤作用:益生菌通过参与人体动力流,物质量流,信息流的作用,调节生理功能。具有抗突变、代谢调节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可以用于实体癌、液体癌或白血病的防治。

什么是菌群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就可导致菌群失调。

七大原因导致微生态失调

1 偏食、暴饮暴食

过量摄入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纤维少、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营养不均衡,造成微生态失调,经常引起便秘。暴饮暴食会使肠胃负担加重,搞坏肠胃,削弱肠道功能。

2 精神压力大,应激反应、过度疲劳

过多的精神刺激,过度疲劳,使细菌的平衡大乱,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调。

3 气候、温度

过分热、过分冷的环境下,人的肠内菌群将发生混乱,这与应激反应也有关系。

4 年龄增加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所有生理机能逐渐下降。这会影响体内菌群的布局,使得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譬如,儿童、少年、青年时人体肠道的双歧杆菌比例很高,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比例大量减少。所以,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又被称为长寿菌。

5 细菌污染

各种细菌在人群之间传播,从而引起菌群紊乱。

6 药物(抗生素)

在生病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体内细菌的布局。这是因为第一:抗生素杀死了形成正常菌群的细菌,使外来的通过菌得以常驻下来,降低了对感染的抵抗力。第二:抗生素破坏了正常菌群在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抗生素可引起1级2级3级失调,即可逆阶段、慢性炎症阶段、急性炎症阶段。在医院死亡病人中,由于菌群失调而被感染死亡的人数高达20%-30%。所以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要服用微生态调节剂和益生元制剂。

7 疾病

研究表明,患肝硬化、慢性肾炎、癌的患者都与肠内菌群失调有关。另外感冒、便秘、接受放射治疗也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造成菌群失调。

微生态预防医学

区别于传统的医学理论――单一病因论,微生态预防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微生态失调的表现,有的是原因,有的是结果,或因果关系的相互转化。因此人类在以常规医疗排除或缓解疾病作用的同时,更应致力于调整微生态平衡,使正常的微生物群与人体保持最隹状态,回归自然,真正获得彻底的治疗与预防效果。

日本等国的微生态学家、临床医学家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均表明,肠道微生态与人的寿命、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态平衡时,肠内细菌就有益于人体,例如它们参与许多糖类、脂类、蛋白质的分解吸收,增进各种养分的摄取,协助人体完成胆汁酸、胆固醇等代谢过程;作为抗原刺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在微生态失调时,有害菌产生的毒性物质或内毒素的释放,以及肠内细菌导致的内源性感染等又会加速衰老和死亡。健康的长寿老人的肠道微生态的情况和青年人相似,而患病或身体状况不佳的人的肠道微生态均很坏。

随着微生态预防医学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微生态失调与很多疾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癌症、肝病、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便秘、腹泻、痔疮、消化性溃疡、缺钙、风湿症、过敏、食物中毒、尿路感染、慢性阴道炎、小叶增生、皮肤有痘痘、粉刺、色斑、皮肤没有光泽、灰指甲、脚气……)值得庆幸的是,人体微生态失调早期是可逆的,调整生活习惯、膳食结构和有计划地养肠,微生态失调的状况就能得到消除和逆转,从而远离疾病,回归健康。

倡导微生态预防医学的宗旨也就在于健康自我管理,防患于未然。

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增进

健康佳态的秘诀――微生态制剂

什么是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调整菌群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的生理性有益菌(包括活菌和死菌)制品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3个类型。益生菌是指活菌和死菌制剂。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益生元是指能够促进人体有益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等。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服用后到达肠腔可使进入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之更有利于发挥抗病、保健的有益作用。

与传统中西药相比,微生态制剂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微生态制剂是以调整菌群失调、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为目的的制剂,它使用的大都为正常人体中的健康菌为主成分,所以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为什么微生态制剂是人体微生态的保护神?

人一旦出现体内菌群失调,正常的生理状态就会受损,会出现急慢性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纳呆、精神不振、便秘等。而抗生素、放化疗、手术、外伤、气候变化、过敏性疾病、环境变化、饮食不当,都会破坏菌群正常的生理环境,引起体内菌群紊乱,使人体失去抵抗致病菌的天然保护屏障。微生态制剂(如五株王常维舒口服液)能迅速重建体内保护屏障,恢复体内微生态平衡,使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变化。

为什么多联益生比单菌效果更强劲?

大家都知道,一次现代化战役,要靠陆、海、空三军的默契配合,才能确保获取胜利;同样,一场肠胃保护战也要靠多种有益菌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人们肠胃的健康。双歧杆菌对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单用双歧杆菌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这是由于双歧杆菌是厌氧菌,对其生长的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有其它有益菌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生长及发挥其功效。另一方面,人体有益菌定居肠道的位置各不同,双歧杆菌主要在结肠,其他有益菌有的在小肠,有的在大肠,吸收的营养各不相同,发挥的功能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多菌株共生制剂的功能效果是单一菌株无法替代的。五株王常维舒口服液采用双歧杆菌为主,配以对人体有益的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依据诸菌繁殖高峰时间不同,定植部位不同,协同作用,从而对肠道起到全面的保护,具有其他单菌制剂无法比拟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对腹泻的治疗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有什么不同?

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时,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相应的人体有益菌群,由此常引起肠道菌群紊乱。WHO曾呼吁要避免滥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直接补充人体有益菌,抑制致病菌、有害菌的生长,扶植正常菌群,建立强大的生物屏障,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并有利于消化道系统的更快恢复。事实上,卫生部的诊治指南中也提出70%的腹泻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所以无须抗生素治疗。

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中医证型;综述

Abstract:Referring to relative documents, i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IS and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gastrin, gallbladder bilesyst contractin, active vessel intestinal peptide and article P), and sums up the relativity study on the rela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TCM types of IIS and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secretion level.

Key words:IIS;gastrointestinal hormone;TCM types;review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属中医的“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目前,IB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笔者通过总结目前在IBS发病中研究较多的几种胃肠激素,以及IBS不同中医证型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阐明IBS的部分可能发病机制。

1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1.1 IBS与胃动素(MOT/MTL) 胃动素由22个氨基酸多肽组成,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胃动素为消化间期激素,外源性或内源性胃动素可引起下食管括约肌紧张性收缩,引起胆囊及Oddi括约肌收缩及十二指肠运动,增强回结肠运动[2]。大多文献报道[2],IBS腹泻型患者空腹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IBS便秘型和正常对照组;而便秘型IBS患者MO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可见,IBS患者MOT水平增高可能是其产生腹泻的一个因素,MOT分泌过多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增强而引发腹痛、腹泻。但MOT在便秘型IBS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2 IBS与胆囊收缩素(CCK) 胆囊收缩素主要由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的I细胞合成,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人体,CCK33形式为主。CCK具有广泛的生物作用,可以促进胰腺分泌和胆囊收缩,舒张Oddi括约肌,减慢胃排空,促进小肠及结肠的运动并缩短通过时间[3]。静脉注射CCK8可引起结肠运动的增强,诱发IBS患者腹痛,推测原因是CCK可能降低IBS患者内脏痛觉阈或拮抗内源性阿片样的镇痛作用,使IBS患者出现腹痛,而胃肠运动增强是加重胃肠过敏性和改变中枢调节的结果[4]。IBS患者血浆中CCK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而乙状结肠黏膜中CCK含量则无明显区别,推测CCK作为血循环激素起作用而致血浆中CCK水平升高,进一步导致腹痛、腹泻;或者可能由于IBS患者肠道释放CCK的敏感度增加[5]。

1.3 S与生长抑素(SS) 生长抑素作为胃肠激素,由胃肠分泌细胞(D细胞)产生和分泌;作为胃肠神经肽,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的肠肌神经丛和中间神经元的细胞体和神经纤维中,也大量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生长抑素对消化道的生物作用均为抑制性作用。它能抑制各种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肠道及胆道平滑肌的运动,减少小肠对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目前,IBS和SS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大多数人认为,IBS患者血浆和结肠黏膜中的S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IBS患者可能存在内分泌细胞分泌SS的异常增多;而其中便秘型又显著高于腹泻型,提示SS对胃肠道起抑制作用产生便秘[6]。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可能因为SS升高较少,不足以抑制CCK等因素引起的肠道运动增强的症状而表现出腹痛腹泻,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4 IBS与血管活性肠肽(VIP) 血管活性肠肽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是重要的脑肠肽之一。VIP作用十分广泛,主要通过神经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在消化道表现为抑制下食管括约肌张力,抑制胃、肠肌张力,抑制小肠水电解质吸收和胆囊收缩[3]。便秘型IBS患者血浆和肠黏膜中VIP含量明显升高,推测可能由于VIP一般都显示对胃肠道运动的抑制作用,患者体内VIP升高,造成了肠道动力抑制性背景,以致肠蠕动性收缩不易发生,导致便秘[7]。腹泻型IBS患者空腹血浆VIP水平较正常人也明显升高。但是国内也有报道,IBS患者血浆中VIP含量不高[5]。目前,IBS患者是否存在VIP或神经支配的异常尚无定论,但VIP以其显著的肠道抑制性效应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5 IBS与P物质(SP) P物质含11个氨基酸,在肠道主要分布于近端小肠和结肠。SP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肠蠕动,刺激胆囊收缩,抑制肠道吸收[8]。目前,对于SP与IBS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尚无一致结论。桂先勇等[9]发现,腹泻型IBS患者血浆中SP水平升高,推测可能与乙状结肠高动力有一定关系;也可能因为SP以循环激素的方式作用于乙状结肠平滑肌,使运动增强而致腹泻。但并非所有的实验都支持IBS患者存在SP血浆水平的显著变化。张红杰[5]等人研究表明IBS患者血浆SP无显著变化。此外,李兆申等[7]研究表明,腹泻型及便秘型IBS患者结肠黏膜S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推测腹泻型IBS肠黏膜SP含量升高可能与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高动力,黏液分泌增多而致腹泻有关;便秘型IBS肠黏膜SP含量增高,尚难以解释。

2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目前,对IBS中医证型中胃肠激素的调节变化研究较少。IBS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多局限在MOT、SP、VIP等胃肠激素上,而其它胃肠激素研究较少,甚至有些从未涉及。谢建群等[10]选取24例肝脾不和型IBS患者进行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IBS患者血浆MO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肝脾不和型IBS患者胃动素释放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物质基础之一。王丽华等[11]选取脾气亏虚、肾阳亏虚、肝气郁滞、湿浊中阻四个证型,研究发现湿浊中阻型患者较健康组血浆MTL显著增高,而其它三型与健康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不同中医证型MTL变化水平不同。陈永萍等[12]对IBS辨证属脾虚夹湿型和肝肠气滞型者各20例,测定了空腹血浆SP和VIP含量,结果表明IBS不同证型组血浆SP、VIP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其中,脾虚夹湿型血浆SP比正常组低,VIP比正常组高;而肝肠气滞型血浆SP比正常组及脾虚夹湿型高,VIP比正常组和脾虚夹湿型低。由此表现出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陈芝芸等[1314]按中医分型标准分别选择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胃阴虚型IBS患者,检测其空腹血浆SP和VIP的含量。结果显示:①肝郁脾虚型患者血浆VIP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增高;S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显著低于脾胃阴虚组。②脾胃虚弱型患者血浆VIP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SP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脾胃阴虚组。③脾胃阴虚组患者血浆SP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而VI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可见,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

3 小结及展望

目前,IBS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动力、内脏感觉、炎症、免疫、胃肠激素、自主神经功能、心理等多个方面,但至今尚无一种发病机制能够完全解释IBS发病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IBS与胃肠激素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焦点。各种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了IBS患者体内确实存在着胃肠激素的异常变化。但某些胃肠激素在IBS患者体内的水平变化尚存在分歧之处。同时胃肠激素在IBS患者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明确。胃肠激素作为胃肠道运动的一种重要的调节因素,必然与肠动力性疾病IBS有着某些联系。

同时,现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IBS不同中医证型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确实有差异,提示胃肠激素可能是IBS各中医证型基础调节机制之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些研究结果还很粗浅,多局限于少数几种中医证型和少数几种胃肠激素之间。此外,IBS中医证型和胃肠激素也存在着自身研究方面的缺陷。一方面,IBS中医辨证和分型标准尚不规范,缺乏全国统一性的客观化参考标准。另一方面,胃肠激素含量不稳定,易在蛋白酶作用下降解;且胃肠激素的血浆浓度波动大,易受进食、自发生理性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目前关于IBS各证型之间胃肠激素的水平变化情况尚未找到明确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相结合研究IBS是IBS机理探索方面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研究二者关系有望为中医治疗IBS提供客观化依据,从而提高IBS中医治疗的水平和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项柏康.重视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理的研究及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1516.

[2] 梁荣新,郑琴芳,梁列新,等.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8):702703.

[3]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69.

[4] Thomson IR, Fettman MJ, Jonsson J, et al.Alimentary tract and pancreas responses to 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s[J].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2, 7(3): 293297.

[5] 张红杰,林琳,赵志泉,等.胃肠肽类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间的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6):527529.

[6] 张茹,王福贤.肠易激综合征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及SS的含量[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3,15(5):210211.

[7] 李兆申,董文珠,邹多武,等.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SP、VIP、CGRP变化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147151.

[8] Walker JP, Thompson JC, Substance P[J].Neuron, 1991, 6: 317.

[9] 桂先勇,柯美云,潘国宗,等.肠易激综合征结肠动力及胃肠激素变化[J].中华消化杂志,1994,14(增刊):5053.

[10]谢建群,李国霞,陆雄,等.疏肝健脾汤对肠易激综合征血浆胃动素的调节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6:1314.

[11]王丽华,董宏生,李颖辰,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初探[J].中医药学刊,2005,23(9):16181619.

[12]陈永萍,李任先,张万岱,等.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的神经内分泌学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3):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