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例6篇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创新人才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高等科学院校的改革力度不断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频频变化,高科技信息化覆盖面较广和高等技术院校的普及,使当今人才市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育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帮助提升教学质量,促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机械设计制造人才,进而缓解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1 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由于知识产业的不断更新和突破,使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整体水平上需求越来越高,高技能、高素质、高学历的综合型人才是人才市场需求的焦点。虽然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较长远,院校各专业种类设置繁多,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机械设计人才,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综合型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要。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探究

在教育革新理念的引导下,各专科技术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给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办学层次等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得到长效发展。从现状看,多数高等科研院校学科建立历史悠久,人才发展方向定位较高,拥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水平较高的师资力量,为社会培育出了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研探析能力较强、实践创新资源较广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介绍如下:人才的最终流向分布于社会科技领域的各个角落,由于受极端专业化的教育倾向,又没有针对性的对其专业实践领域进行高度开发,导致人才资源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无所适从,没有用武之地。再加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引导,造成对实际工作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与现代高科技思路同步发展,缺少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高等科研院校以科研为核心,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应用性,以满足社会各科技行业领域里的空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好的相结合,培养出学生的特色和优势,更好的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具体建议如下:

3.1 优化整合教学体系

当今院校开发的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端精英人才,以填补现代科技领域里的人才空缺。其一,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内容思路的设计对开发精英人才资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重点与侧重点,既体现了独立的个体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思维逻辑紧密相关,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应迎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自动化和微电子领域的教学。在开发方案中,可以对控制工程、传感器等专业领域添加教学内容,以弥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空缺。其二,优化实践内容。当今社会急需实际应用中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应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继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校方与企业的交流互动,根据企业的生产资源和生产环境,创设校企合作的实践应用平台,利用企业有资深经验的工程人员为学生做实际指导工作,形成良性互补,这样既解决了企业高科技人才的空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对所学的科学原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以全新的角度审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彼此相互融合的内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深刻体现。

3.2 完善师资力量体系

雄厚的师资力量体系是开发高科技人才的基本条件。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学校要为社会提供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精英人才,就必须调整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突破。通过对当前的师资力量分析可知,为数较多的机械化教师缺乏全面的工程实际经验,鉴于此,建议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育措施,提升教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全面完善师资力量体系,势在必行。具体表现为:一、在教学期间可定期安排教师到实验基地、企业一线生产环节进行实际操作,此举是完善师资力量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二、强化校方和专业相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关系,聘请高级工程师到校方进行知识讲座,阶段性的对教师和学生实验环节进行科研指导,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的实践创新经验来提高薄弱的教师新能源。三、调动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相关企业委托类项目的主动性,通过对某些项目的具体研发活动,提升师资力量的探究能力,积累项目研发的实践教学资源。

3.3 建设质量监控体系

由于目前考核制度存在种种问题,加强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势不可挡。首先,对规章制度环节严把关,严格遵守规章管理条例,在教学质量上实行定期考核制,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设计,提升优化资源的分配能力。其次,学生在本学期结束时,对本学期各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判,由此来作为教师考核的评判依据。再次,定期开设听课演讲活动,并对演讲质量综合评价分析,以此来发现各专业教师教学质量问题。

结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给各大科技院校培养高技能、高学历等综合素养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优化的设计对开发人才资源起着关键作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体系是开发科技人才的基本条件,机械设计及制造及全自动化应做好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借鉴“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与人才市场接轨的紧密度。本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帮助培养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于一身的精英人才,更快的促进现代科技发展,为我国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的迈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知进,胡燕平.地方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55-57.

[2]杜柳青.面向汽摩产业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8:149-154.

[3]周知进,胡燕平,康辉民,伍俏平.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探讨[J].大学教育,2014,13:87-89.

[4]刘,李嘉贤,刘广达,董炯.“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J]. 价值工程,2015,10:253-254.

[5]姚屏,王晓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8:127-131.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23-02

【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

一、前 言

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由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专业培养计划四年不变将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方法,基于此方法建立的专业培养计划可使教学内容对“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做出快速适应与调整,将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对僵化转变为动态适应。[1]

二、改革思路

自1996年石河子大学挂牌成立以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合校初期,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02年,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机械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及其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CAD/CAM、柔性制造等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知识技术使传统的机械类本科专业领域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06年,本专业再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方案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我校“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宗旨,以培养适应兵团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面向市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全过程系统化地提出如何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构建多元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根本原则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基本框架,致力于培养以“素质好(个人)、基础好(专业)、上手快(业务能力)、转型快(适应能力)的事业骨干”为基本规格的本科人才。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

三、具体措施

1.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三段式”的课程安排

设置用于集中实践实训环节的小学期,构建集技能训练和创新活动于一体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组织模块化。实践教学可由课堂教学模块、指导实践学习(共性)模块、自主实践学习(个性)模块、社会实践(多样化教学)模块组成,如:挑战杯、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发兼具训练、创新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项目,确保每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编写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实验、学习、设计、制作、研究和调研活动结合起来,尤其在实验中增加综合实验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唯有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会受用终身。[2]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向,在学科专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密切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将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在课堂中学习理论,在实验室学习技术,在社会学习技能。强化国内外交流,将前沿的科学技术融入课程,创新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将课堂推向社会(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将社会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对原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清理、制定、修订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新体系运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3.合理配置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最优,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按照整体优化原则和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改革方向,在学校公共基础平台修订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组合,将一些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的课程进行重组,加强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制造人才的窄专业培养方法,给学生们传达一个信息,即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任务是一种通识教育,专业内容不仅包含与机械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适应与机械相关的边缘学科,为此,新一轮培养计划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分流培养。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学科前沿性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理论基础类课程、理论提高类课程、双语教学和能力培养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把最新的工程设计理念与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制造业的发展。如将CAD/CAM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绘图基础理论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绘图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对力学、电学、机械三大课程依然保证学时,夯实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软件工程与应用)、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快速成形等技术)和现代设计与制造方法等,使学生有接受新技术挑战的能力。并且,在重视机械学科前提下,强化政治思想、人文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行业知名企业的数量,建立应用型实习基地和设计型实习基地。应用型基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设计型基地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的条件,二者结合,按照“应用型模式”来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并兼顾设计、分析、开发性人才的培育,走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之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骨干人才,推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让成绩好的学生充分得到发展,成绩差的学生不掉队。尝试分层培养模式:2+4+4培养方案,即20%的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40%的学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扩招前本科毕业水平),40%的学生成为现场应用工程师(应用技术型人才)。[3][4]

4.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系统化学习中的过程管理,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智力的发展重于知识的获得,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以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为本,注重基础知识并强化实践教育,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确立“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基本教学思想,缩小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差距,改变以往“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重动手能力训练、轻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面。学生实践课程的成绩可由各实践教学模块共同组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

四、主要成效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已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05级、06级、07级学生中实施,在新旧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有个别课程做了调整,运行情况正常,受益学生人数达300余人。2006年在机制、农机专业的教学中,我们首次采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取代以往的机械原理中的凸轮设计,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加强,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期并成立了“机构创新小组”和“惠鱼机器人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机构创新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进行机电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能力。在亲自动手搭接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增加知识覆盖面。促使学生从科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其中机构创新小组设计制作的2件作品获得2008年新疆兵团赛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惠鱼机器人小组”获得2007年石河子大学SRP立项,并通过验收,效果反映良好,04级2名学生毕业设计由于选题新颖,设计独到,被评为校级优秀。3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以“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本领过硬,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欢迎,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04级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8%。

五、结 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坚持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49~53

2 王跃辉.机械设计实验环节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69~70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广告高级人才培养;广告文案教学;“两有三实”培养目标

广告业界竞争态势的日趋加剧及诸多的创新挑战,已经对广告专业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同时使其实践性的专业特色越发显现出来。据统计,全国高校中已有330个广告学本、专科教学点,专业学生数目可观。如何满足业界对人才的高要求,科学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高校广告学专业思考的重点。由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综合形成的专业素养,正是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为了适应广告学专业性质和未来从事职业特点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必须。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提出了培养“两有三实”型广告高级人才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专业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具体而准确的定位,把学生的专业素养具体化为“专业知识加技能加品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它将有利于提高这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竞争力,为应用性学科打造应用型人才提供的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在这里,我们仅以广告专业中的广告文案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两有三实”型广告高级人才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 广告文案教学中的“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理念

众所周知,文案写作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除了和文字工作者一样必须善于分析、敏于观察、周到仔细之外,还必须具备销售经验、商品经验或商业运作常识。这种特殊的写作活动,必然要求写作者具备十分专业的思想和能力,其中思想包括市场营销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信念;能力包括创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围绕上述专业思想和能力,以与广告文案业界紧密结合的实用性知识为核心(实用),以文案写作基本技能为重点(实践),以提升综合专业素质为目的(实干),坚持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内外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科学构建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广告文案人员,这就是广告文案教学中的“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理念。

二、目前我国广告专业文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知识只专不实。相对而言,目前国内的广告文案教师和教材编撰者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他们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少有实战经验,对业界发展的最新动态也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使广告文案教育处于过去时态,使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2、实践创新能力缺乏启发。虽然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教育者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传统的广告文案教学,往往局限于理论验证式的实验和专门技能训练,容易培养出“工匠式”的学生,只是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创新能力;另有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严重挫败了学生的专业激情。

3、专业素养缺乏综合培养。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专业素养的锻造需要很好的综合性训练。虽然目前广告学专业也开始关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能力,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偏颇,依然存在重知识技能轻综合品质培养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自己本来有很好的创意甚至依据这一想法写出了漂亮的文案,但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无法说服美工,最终无法使文案付诸实行。他们需要更多沟通和表达的训练以及判断力和灵活性的培养。

三、广告文案教学中的“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突出实用,科学合理的课程定位和体系规划

根据“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理念,我们把广告文案课程定位在专业核心能力中的文案写作模块,课程目标是掌握广告文案写作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本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皆旨在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专业素养。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广告文案集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为一体,基于此,我们构建起在专业思想和能力主导下的,以全面的专业知识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技能教学为提高,以专业素养教学为创新的梯形结构教学体系。其中,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最前沿的广告文案创作以及认识实习,以强化学生基本知识、技能、专业思想为主;实践技能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第二课堂和主题讨论会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深切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教学主要包括各种模拟实战,它要求学生参与广告公司广告文案创作的各个环节,了解广告文案运作全过程,熟悉广告文案创作等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能运用在课堂实验中学到的技能和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掌握的本领,进行整体的策划与创作,提高自己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而规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专业素养训练。

二、面向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两有三实型教学是以专业素养为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思路,传统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显然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加大综合性实验、模拟实战的比重,变传统单一的理论加实践模式为综合的素质培养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们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坚持“三主”:

以文案基础知识为主线――专业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广告文案的基础知识既有其基本规律,同时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这样的知识特点要求我们特别注重立足于当前业界的广告运作流程,对文案写作基础知识进行模块化、动态化的训练。第一个知识模块是,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广告文稿是达成广告目标的手段”,所以“一个称职的广告撰稿人在广告活动中必定是一个策略家”这一最基本的观念。①第二个知识模块是,根据广告创意活动从广告整体计划制定到确定广告策略、创意策略,再到文案策略的步骤,培养学生系统的创作习惯。第三个知识模块是特殊的广告文案语言表达训练,撰写合格的广告文案。这三个模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知识模块之后设置“事例与评论”内容,观察讨论的题材大都来自国内外典型的广告现象,通过事例评析认识广告文案写作的方法,启发学生透过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探索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不是简单依据某种已被多数同行普遍公认的既定理论体系,讲授出相应的一套规范化的内容,而是兼顾与主流派别存有差异或相对立的其他一些派别的观点和理论,并且在对各家已有理论观点的分析、评介、批判中,给学生提供一种进一步讨论的线索,或尝试给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新假设,而后在广告实践中予以检验。这样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永不过时”,从而达到“实用”的目的。

以文案创作才能为主导――就是使教学内容对学生文案创作能力真正有驱动作用。比如,在校内,充分利用广告教学实验室、广告工作室或者广告公司等给学生打开了解文案创作业态、进行文案实践操作的窗口。在校外,与广告公司、媒体传播部门等确立长远的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其次,组织学生到广告公司、作业现场参观、学习,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第三,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广告社团、定期举办系列的“广告实务报告会”和“最新广告文案创作研讨会”,带领学生参与广告文案实务运作,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及在校内外媒体兼职。第四,定期举办“广告文案比稿会”,并以此活动为主线展开创意和创作大赛,组织优秀文案人员评选、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评奖,开展经典案例研讨等竞赛、展览、讲座、论坛等各类活动。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相结合,特别注意设计吸引学生参与的情境、活动,使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认证和升华,形成切实的文案创作能力。

以文案人员专业素养为主题――无论是基础知识教学还是课内外实验实训,教师始终以文案人员专业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性训练,除了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加强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力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因此,我们将文案创作的工作体系引入学校教学,努力营造与现实文案工作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情景,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模拟实战法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素养,达到有效地互补。案例教学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处理问题,培养学生通透的观察力;角色扮演法以广告中角色感受文案创作优劣,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分组讨论法,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任务驱动法,锻炼学生自学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模拟实战法,强化文案创作实战训练,如通过模拟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及企业广告部,使学生对现实复杂的广告文案运作有一定的感知,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表达能力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变单纯化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双师型”教学队伍建构

广告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部分教师尚未完全实现角色转型、缺乏少数教师实践经验和广告背景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大在职教师培养力度:给现有教师时间和机会,帮助其努力自我提高,同时选送基础理论扎实,热情高、素质好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相关广告公司进行学习和锻炼,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其参与广告实践。

2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特别是有从事广告业务经验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招揽人才,使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更优化。

3、加强对外横向联系。聘请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客户总监、媒体总监任教授课、座谈、讲座,使学生接受业界最新知识和信息。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8年, 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8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 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技术人员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 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技术人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8]。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008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9年10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技术人员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通过借鉴其他国内技术人员的做法,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 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已经于2010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2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技术人员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 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 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2001,(1):102- 103.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自动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57-03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教育始于 1952 年全国高校专业大调整时期,主要有两条主线“: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到 90 年代多数高校将两个专业合并成“自动化”专业。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目前全国有近 400 所高校设有自动化专业,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通信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本科专业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走过整整五个年头了。五年来,在学校、系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自动化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我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定位。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我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定位,我们确定了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和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实践训练,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能在各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从这个定位出发,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准确定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的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基础与应用兼顾,能力与特长协调。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限选课和任选课拓宽学生对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培养方案体现了专业特点,能够切实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规格符合自动化专业的内涵。

根据社会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适合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系部通过组织教师到兄弟院学习、聘请校外专家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诊断和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制定合理的教学体系

3.1 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根据本专业定位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和社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加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力度,提出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控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为试点,进行了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的具体方案为:在单片机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围绕特定的目的和项目,设计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在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每个学生给定具体的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与实习工作,突出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大胆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开展教学研究。

针对信息类课程的特点,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辅助设计,模拟和演示一些难于用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掌握信号处理和电路设计的方法。如:利用Matlab进行《自动化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课堂演示和实验;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设计与仿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根据学生层次,优化教学体系

为了制定适合学校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对用人单位、同类院校和毕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同时还与毕业学生及时沟通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等。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突出加强大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C 语言等公共基础课,以及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微机原理、单片机、EDA 等学科基础课的课时和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电子信息和自动控制工程等专业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强电与弱电、硬件与软件、元件与系统、运行与控制等专业技能,为今后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学工作质量、教学成果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教学行为及时调整,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我系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出发,逐步建立了由系督导组织构成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督导组织主要对系教学工作及质量行使监测、评估、反馈与督导等职能。教学运行过程中,通过系领导和教研室的行政组织系统规范教师教学,并不断完善。同时,教务处建立专家督导组深入课堂开展不定期专项检查和测评制度,针对课堂教学和各教学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助理员组织,广泛了解征集学生对教学的想法,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

本专业一直重视教学质量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通过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及质量监控,教学过程始终坚持执行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同行专家听课互评;督导随堂检查;撰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分析报告等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建立了教学巡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并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全面而公正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力促进了教师钻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课堂教学、教案、作业批改、教师听课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并严格执行,以提高教学效果和鼓励教学改革;严格规范课堂考勤记载、平时作业分数记载、课堂练习分数记载等形成性考核教学文件;专业内教师相互听课必须10次以上。

3.4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自动化专业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能够达到培养方案的全部实验开齐,全部实习、实训均能落实。注重加强实习和实训教学,合理安排各类实习和实训等实践环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实习和实训作为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由专家介绍工程背景知识,讲解工程建设方案和技术要求,由技术人员承担主要指导工作,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或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认真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作业和报告,收到良好效果。实习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吃苦耐劳,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勤记录。实习、实训后,指导教师都能认真总结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努力寻求提高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按照培养方案能开出所有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在每学年的实践教学任务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外,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课外活动,使学生随着专业理论的学习,专业综合素质也同时得到了全面培养。

4 以赛促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作为工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有多种多样,而通过学科竞赛拉动实践教学,乃至理论学习具有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科竞赛参与学校多,竞争激烈,比赛时间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很大的挑战,而获得荣誉后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有利。实验教学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国家、省级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截止目前,虽然只参加了4届国家或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但获得了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3项,省二、三等奖共5项的好成绩。获得挑战杯省级奖2项,飞思卡尔智能小车华南赛区奖1项。我系开设的创新实验课程被选课同学称为是上学以来“最特别、最为艰苦”,“实践性和综合性最强”、“自由度最大、最具素质教育特色”的课程。

5 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作保证。认真贯彻系部关于“狠抓产学研”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抓住娄底市组建农机、煤机联盟的契机,大力加强与周边企业的联系,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自动化专业整体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加强对校内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和进行岗位培训等方法,使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和参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每个青年教师均由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进行指导,包括教案的书写、授课方法、课程的重点难点等,真正做到传帮带;每年对新进教师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考评,除学院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外,我系还要进行系内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各种教学经验专题讲座,实行青年导师制,要求青年教师跟班听指导教师授课一学年,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正式上讲台前还要进行严格的试讲,试讲合格者方能上岗。并在新教师到校上课后1月左右再安排一次由系教研室成员参加的试教活动,迅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现在每位年轻教师都能讲授1-2门本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符合要求,全体教师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保证了教学质量。

6 结束语

要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一定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工产生产第一线,调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由此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增加工程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根本任务。我院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切实加强了学校与区域各单位的联系,促进形成了从学生培养到全面就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富春,李友广.实验室的体制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99-1601.

[2] 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37-39.

[3] 张立民,隋燕,李维祥.电子信息类综合性系统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 1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