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例6篇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推广 农村经济 发展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历史的回顾

建国以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规模很小,农业科技推广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70年代四级农科网建设、80年代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系列技术职称(务)完善以后,农业科技推广有了较完整的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各级都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上至下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2.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推广缺乏后劲

由于近几年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逐年减少,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这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据了解,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主干技术仍是以前农技推广时代的技术,近期推广的技术比重较小。

2.2 管理体系不顺,工作效率较低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属于国办形式,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相符。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行政干预、推广人员兼职与推广无关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推广队伍不稳,知识结构老化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无保障等造成了人心涣散,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相对专一和老化,缺少培训、进修提高的机会。这些都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效率。

2.4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行为方式不易改变

现阶段,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多在初中以下,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差。这种低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

由于某些成果与生产相脱节,技术难配套,经费缺乏,延滞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使得目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5%~40%,一些水平很高的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制度巩固农业科技推广的地位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建立过失追究制度,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过失必究,从法制的角度确保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思想教育,增加投入,促进体系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要大力宣传农业推广。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并加强管理,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关键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不能影响面过大,更不能全盘否定。

3.3 加强科技练兵,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长期从事比较单一、大强度、简单重复的工作,使不少从业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科技培训。要挑选一些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作为培训教师。不仅要培训知识,还要培训技能。要从传统的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用、晋升的一个依据。

3.4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管理

任何科技成果都有着其一定的适应范围,没有一项科技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推广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规律,实行“试验、示范、推广”三步配套;要认真总结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贯彻在示范和推广过程中。

3.5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平台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农机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五、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部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部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

[2]陈栋栋.我国进入减人增机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J].现代农业装备,2009(11).

[3]陈昂辉,邵益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丘陵地区发展农业机械代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机,2009(6).

[4]陈柏槐.农机化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J].湖北农机化,2008(6).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4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作用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4]。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三、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5

1.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3.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6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发展;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62-2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机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进一步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时期,必须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速度,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快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 农机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中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要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的保证。农业机械化是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的机遇期。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明显加速。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52573.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动力3161.1万千瓦,小型拖拉机动力11663.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40.0万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88.8万部;2007年,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了76589.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动力6101.1万千瓦,小型拖拉机动力15729.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08.3万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733.0万部。发展情况表明,改善了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业机械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2 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机技术推广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机推广体系是政府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重要力量,在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通过农机技术推广,科学有效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长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任务艰巨,任重道远,而且,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

3.1 科技应用的桥梁

一项新技术新机具科研成果,必须通过农机技术推广的实践,进行相关的技术试验;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情况下,进行可靠性经济性适应性等对比试验,从而找出在生产应用中的差异情况,进一步确定其在相应区域应用的适应性。因此,通过农机技术推广的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新装备科学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先进的新技术新装备等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3.2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对新技术新机具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试验技术示范和推广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才能科学有效地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将在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科研教育生产等部门进行反馈,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不断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经费不足

不少地方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农业投入资金的倾斜度,同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力度,但是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投入项目资金比较有限,因此,对开展相关的农机技术推广项目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推广工作方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在农机技术推广中很多地方采取一般性的宣传示范方式,推广的内容还局限在产中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服务上面。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逐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所以,农业机械化要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新形势的发展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推广的方式和内容方面要改革创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3 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目前,在基层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存在着推广人员少年龄老化人员素质偏低一些推广人员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4 装备不足

由于经费不足,所以,不少基层推广机构在开展推广工作中,所需的试验检测设备和仪器等装备上显得不足,有些仪器和设备已经老化陈旧落后,所以,导致推广手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正在逐步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因此,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就会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科学有效的开展。

5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5.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机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扶持和保障。

5.2 拓展推广领域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应由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延伸,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5.3 开展联合协作推广

发挥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的联系,开展以“教学、研究、生产”一体化的技术推广方式,使科技开发和应用与生产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使生产实践上的需求等信息及时反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5.4 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为在职人员创造条件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充实与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6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农机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体力量。只有通过农机技术推广才能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有效的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因此,必须加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强化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陈时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5).

[3] 张宝文.论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J].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06):11

[4] 谢洪钧.改革创新建设新型农机推广体系[J].农机科技推广,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