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例6篇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城市湿地;大都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西溪模式;万亩模式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methods of developing urban wetland based on“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Cosmopolitan City”by comparing the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between Guangzhou Wanmu Orchard wet-land and Hangzhou Xixi wet-land, which states the special area condition and background of Guangzhou Wanmu Orchard wet-l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Guangzhou Wanmu Orchard wet-land, it studys a new method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urban protected zones in Lingnan. Moreover,it serves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and guide for interrel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wet-land. Keywords:urban wetland;city centre district;city marginal zone;the mode of Xixi wet-land;the mode of Wanmu wet-land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64-04

1 研究背景

1.1 湿地与城市湿地的主要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界富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水陆过渡特性孕育出耦合与交汇作用复杂化的各类环境要素,具有对自然环境十分显著的反馈作用。从功能上看,湿地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同时,发挥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堤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巨大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近年来,世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于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尤其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或边缘的城市湿地,日益成为开发的热点。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的功能。城市湿地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1.2 案例地概况

广州万亩果园地区位于广州海珠区东南部,占地约1200hm2。作为广州市城市中心组团的重要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湿地,万亩果园地区是广州市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区的“绿心”,广州的“南肺”。从现状来看,万亩果园地区是广州市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但近年来面临大片果林被建设用地日益侵占、周边生活生产污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重大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西郊,与西湖仅一山之隔,总面积约为10.08km2。这里水网交错、河渚纵横、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

1.3 研究背景

为加强对广州万亩果园湿地的科学保护,探索岭南地区都市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更好地引导万亩果林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万亩果园打造成为知名城市湿地,广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最终确立优胜方案。

本文以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与杭州 西溪湿地公园对比,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针对万亩果园湿地所处的特殊区域条件与背景,探索“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城市湿地的开发特点与模式,为类似规划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2 经验借鉴:趋同基底特征下的趋同规划设想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目标,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借鉴了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

2.1 规划设计

2.1.1 设计团队

西溪湿地公园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以杭州城建设计院牵头,由杭州古建筑园林设计院、杭州园林设计院、中国美院等设计团队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工作,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从生态保护、景观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国际竞赛优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与杭州园林设计院组成的联合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两家单位在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方面的各自优势,勾勒出一幅景观环境优美、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操作性较强的宏伟蓝图。

2.1.2 规划策略

西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从生态、文化、开发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生态优先、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最小干预六大原则。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则结合规划区自身特征与所处区域环境背景,从生态维育、空间发展、土地整备、文化引领、景观营造、旅游品牌、村庄改造、支撑系统八个方面提出了策略,为实现“万亩果园湿地,岭南水乡人家”的规划愿景提供策略措施上的保证。

2.1.3 设计理念

西溪湿地公园作为国内第一个集农耕湿地、文化湿地、城市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景观为地理特色,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以“冷、野、淡、雅”为设计理念:冷,就是幽寂、冷静,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就是淡泊、清远,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就是文雅、高雅,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从生态湿地的网状水系肌理中获得灵感,提出“织网”的理念,营造“泽涌如织、湿地果香”的整体景观意向。疏通水系、联系绿脉,将“织网”的脉络打通,通过增加湿地岛屿对“织网”进行延续。这张网疏密有致,但并不断裂,既是生态效应在空间上传递,也是地域文脉在时间上的传承。

2.1.4 规划分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km2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km2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km2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荫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以湿地景观带串联活力之心(海珠湖公园),魅力之心(岭南水城)、文化之心(小洲村、粤榕苑)作为区域范围的生态核心,构建城市绿廊与河涌互相交织的生态骨架,将规划区划分为会展配套生活区、综合配套区、岭南特色住区、果园湿地区、主题游览区五大功能分区。

2.2 开发建设

西溪湿地公园总投资为100亿元,其中70%用于征地、拆迁,30%用于湿地建设,历经9年时间分三期开发建设而成。一期选择最易开发、水域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于2003年启动项目、2005年建设完成,作为西溪湿地的核心区;二期以人文旅游配套为主题,于2006年启动、2007年建设完成,为免费开放区;三期重点打造村落文化,于2007年启动、2009年建设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旅游项目采取动态调整策略,根据旅游区特色与市场需求,发展“认领地块”、“夜游西溪”、“婚礼摄影”、“情定西溪”等高端居家体验项目,并将原住民的农家小院改造为特色酒店,作为旅游区必备的配套设施。

借鉴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根据规划区目前的发展条件、发展机遇以及发展前景,本地区将以重点建设项目为契机,实现“点―线―面”的分期开发,在规划期限内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近期(1~2年)――“引领带动,聚合引力”:通过启动湿地保护区的项目,吸引投资、聚集人气,近期重点完善瑞宝公园、海珠湖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湿地核心区部分村庄,启动岭南水城安置区建设。

中期(3~5年)――“核心吸引,配套完善”:随着瑞宝公园、海珠湖公园配套的完善,将极大提升规划区的环境与形象,增强居住、文化、服务以及投资吸引力。同时,随着旧村改造的推进,岭南水城自我发展动力得以形成。可集中力量配套建设湿地保护区。主题商业设施、旅游服务中心等,完善、丰富充实规划区城市功能,规划区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远期(5~10年)――“功能升级,培育提升”:随着核心功能的形成,规划区发展的动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入提升与完善阶段, 可以通过高等级服务设施的引入,达到提升本地区功能的目的,建成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旅游产品与项目方面,策划湿地生态园、万亩果树林、风采海珠湖、纵横阡陌涌、人文休闲江、岭南风情城六大类型旅游产品,构建湿地互动中心、湿地迷宫、婚纱摄影基地、果品街市、岭南风情度假村等组成的重点旅游项目库,为旅游区开发建设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支撑。

2.3 运营管理

西溪湿地公园用地范围涉及闲林镇和留下镇两个镇的行政范围,为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于06年成立西溪管委会,专门负责湿地公园内部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与生态维育等各类工作。湿地公园年旅游收入约1亿元,主要由门票和船票两部分组成,与维护管理的经营成本相平衡。

为尽可能降低大规模游客涌入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生态敏感区域限制购买门票的方式对游客量进行控制,其中一期湿地面积3.5km2,日最佳容量4000人,饱和容量6000人,极限容量9000人,整个西溪湿地公园年游客量控制在300万人次以下。生态敏感区域控制游客量的同时,对部分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免费开放,满足周边市民和因门票限制无法入园的游客需求。

借鉴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建议设立万亩果园湿地管理委员会、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和万亩果园湿地招商机构组成的三套开发管理架构。其中万亩果园湿地管理委员会由海珠区政府和广州市林业与园林局、国土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建,履行政府层面的管理职能,引导湿地公园的建设、村庄拆迁安置、社会纠纷的处理等,主要职能包括生态维护和管理、规划管理、出台政策、产业引导、社会管理等;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按股份公司形式,由政府财政拨款提供初始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村民入股,成立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自负盈亏,负责村庄拆迁安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旅游经营。通过公园运营、土地出让获得收益,按股分红;万亩果园湿地招商机构由海珠区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负责万亩果园的品牌营销、推广、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万亩果园的经营。

参考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将旅游区分为收取门票的游客控制区和免费出入的公众开放区。其中游客控制区约13km2,在生态容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量;公众开放区约7.8km2,主要面向海珠老城区的居民、新城市中轴线的游客、琶洲会展中心的商务人群等。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西溪湿地公园生态容量的相关研究,并考虑两个湿地旅游区不同生态基底下的容量差异,通过系数修正,测算出游客控制区日均游客量为11500人,旺季日均游客量为17000人,峰值最大日游客量为25000人,全年游客量将达到450万人,通过限制购买门票的方式对游客量进行严格控制。

3 探索创新:差异化区域背景下的差异化开发模式

3.1 区域背景的差异化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地区,距离中心城区约5km,2003年开发初期,周边几乎尚未开展城市建设,属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区域背景。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海珠区西南部,属于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岭南特色的广州市重点区域。同时,周边为海珠老城区及琶洲-员村地区(琶洲国际会展区)、白鹅潭地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城市重点地区所包围,属于“国家化大都市中心区与会展业”的区域背景。

3.2 主导功能

2002年西溪湿地公园尚未开发之时,面临着湿地面积日益蚕食、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了挽救这片珍贵的“杭州之肾”,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生态修复与生态维育成为工作的重心。近年来,随着西溪湿地知名度的提升,根据旅游区特色与市场需求,增加了“认领地块”、“夜游西溪”、“婚礼摄影”、“情定西溪”等旅游休闲功能。总的来看,西溪湿地公园仍然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功能,辅以旅游休闲、文化怀旧、科研教育等功能。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生态绿地。广州正着力打造国际大都市,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万亩果园湿地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改善大城市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主导功能。同时,万亩果园湿地为众多城市重点地区包围,且紧邻琶洲国际会展区,需要同这些区域协调发展,承担部分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成为整个大都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万亩果园湿地的主导功能是生态保护与城市配套服务并重,配合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打造成为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针对相邻的琶洲国际会展区,考虑功能上的衔接与延续,打造成为会展经济配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现有会展产业内涵,通过相关会展配套业实现会展业向外的扩展与演变,集酒店公寓、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商务配套功能于一体。

3.3 原住民安置

西溪湿地公园在10.08km2范围内,对于居住在规划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整体搬迁策略,在地带设置农转非的安置小区,大区域范围内实现用地腾挪的平衡。从政策上有所突破,按每户280m2复建,总居住用地面积为100万m2。另外,按征地总面积的10%返还,用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建设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由专业公司经营管理,部分农民通过培 训从事相关服务业工作,并获得分红,地区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与西溪湿地不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周边为海珠老城区及若干城市重点地区所包围,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湿地范围内的村民搬迁到安置。根据地区总体发展目标对城中村要求保护生态、保障民生、文化建设等,结合本次规划的实际空间战略,区域统筹、集中安置、分片改造,根据规划区内12条城中村的不同区位条件及对万亩果园生态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安置方法进行,达到“一村一策”。

万亩果园湿地总用地面积25.96km2,参考部级湿地公园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经验,在三大保护原则下满足绿地与水域规模要求,划定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面积为16.31km2。

考虑到小洲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采取“综合整治”模式,划定核心控制区、建设发展区,延续村庄的历史风貌,村民住宅采取就地安置模式。

其余村庄采取“全面改造”模式,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腾挪出更多的集中生态用地。全面改造的村庄,位于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庄采取异地安置模式,集中安置到湿地保护区(万亩果园湿地范围内);位于湿地保护区的村庄采取就地安置模式。

3.4 资金保障

西溪湿地公园总投资为100亿元,其中70%用于征地拆迁,30%用于湿地建设。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由政府出面,将国有资产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项目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运作。建成之后,湿地环境品质大大提升,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形成强大经济圈。政府通过土地出让、税收等方式迅速回收投资成本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居环境的提升等方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共赢。

前文已经论述,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处于广州中心城区,毫无疑问,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极大提升,但规划区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呈现“无地可卖”的尴尬境地,不可能通过出让土地回收投资成本。另外,规划范围内功涉及十二条城中村,户籍人口约5万人,现状属于村的住宅和物业约876万m2,其中有证住宅436万、无证住宅180万;有证物业160万、无证物业100万。搬迁安置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规模,且地价与补偿标准与2002年西溪湿地启动项目时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为增加本项目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需要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资金的平衡。

规划结合旧村改造、资金周转、湿地建设等因素,把开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计划10年完成。近期对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旧村进行搬迁和整治及开展第一期湿地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通过对新窖路以北部分现状为农地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120亿元。中期对规划范围内的全部旧村进行全面改造及对规划范围内的农地进行征地工作,总投资约225亿元;通过对旧村改造取得的部分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并对一期湿地建成区内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255亿元。远期对二期、三期湿地建设,总投资为35亿元;通过对二期湿地建成区内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40亿元。基本实现投融资平衡,从经济上为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3.5 周边用地控制

西溪湿地建设之初,部分用地已有少量开发,由市长出面,通过划线叫停所有开发建设,并从开发商手中买回全部建设用地。提前做好西溪湿地及周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容积率和建筑限格控制,保证了西溪湿地周边环境与湿地景观风貌相协调。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包围,与西溪湿地的情况不同,作为海珠老城区,已存在有较长的历史,且建设量十分庞大,涉及的利益主体更是复杂,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征地回收与拆迁安置。本次规划只能针对湿地核心保护区通过城中村改造方式新增的建设用地进行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的控制。综合考虑规划区的土地区位、功能需要、空间景观等因素,对建筑高度分开敞区、低层区、多层区、高层区、超高层区等8个区域进行建筑高度的控制,形成从15m以下到300m以上的等级序列;通过对规划区开发强度控制的调研,选取典型数据作为参照,并考虑规划区的城市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因素,将地块开发强度分为开敞区、限制建设区、低强度建设区、中强度建设区、中高强度建设区、超高强度建设区等8个区域,形成容积率1.0以下到10.0以上的等级序列。另外,对周边尚未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城市重点地区,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员村地区等,从控规层面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尽可能与湿地风貌环境相协调。

3.6 开发模式总结

通过以上对西溪湿地公园和万亩果园湿地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村民安置、资金保障、用地控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对这两种处于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各自特点与开发模式进行总结。

(1)“大都市边缘地区背景下”的西溪模式――“生态功能主导+原住民整体搬迁+政府出资+周边用地中低密度严格控制”

区域背景特征:位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区有一定距离;周边开发建设较少;整体土地价值相对较低。

主导功能:开发初期以生态修复与生态维育为重点,后期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周边建设的完善,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功能,形成以生态保护为主导,辅以旅游休闲、文化怀旧、科研教育的功能体系。

原住民安置:对规划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整体搬迁策略,在地带设置农转非的安置小区,大区域范围内实现用地腾挪的平衡。

资金保障: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建成之后,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政府可迅速回收投资成本。

周边用地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容积率和建筑限格控制,实现湿地周边中低密度的开发强度。

(2)“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的万亩模式――“生态、城市配套功能双主导+原住民部分搬迁+政府主导、投融资平衡+周边用地中高密度控制”

4 结论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为案例,对这两种处于不同区域背景下的湿地公园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村民安置、资金保障、用地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总结出西溪模式和万亩模式两种不同的湿地公园开发模式,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4.1西溪湿地公园处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区域背景之下,而万亩果园湿地处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与会展业”的区域背景之下,由于基底特征和规划目标上的一致,两大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可借鉴性。

4.2在主导功能方面,西溪湿地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导,而万亩果园湿地需要承担部分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保护与城市配套的双重主导功能;在原住民安置方面,西溪湿地采用村民整体搬迁的方式,而万亩果园湿地受到用地条件与资金条件的限制,采取多种改造方式并存的“一村一策”模式;在资金保障方面,西溪湿地公园由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而万亩果园湿地周边呈现“无地可卖”的尴尬境地,需要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资金的平衡;在周边用地控制方面,西溪湿地公园进行中低密度的严格控制,而万亩果园湿地受到周边建设量庞大、涉及利益主体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对周边进行分层次、有序列的中高密度开发强度控制。

4.3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城市中心区不同的区域背景下两种典型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类似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骆林川,杨德礼,马军. 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08,(09).

[2] 雷昆. 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 林业资源管理,2005(02).

[3] 张建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1).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2

本文以虎丘(三角咀)湿地公园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案例,通过对其设计理念、结构布局、及功能设置进行全面阐述,为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实现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提升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0 缘起

近年我国不少原本属于乡村或郊野的自然湿地逐渐成为城市土地扩展的一部分,其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亦随之改变,除承载原有的生态功能外,还应满足一定的市民日常休闲活动之需,可以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系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其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1】2005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颁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界定为“在具有天然湿地资源的城区,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形成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湿地公园”。【2】

本文以虎丘(三角咀)湿地公园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竞赛方案为例,通过对设计理念的阐述,为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永续利用提供借鉴。

1、概况

虎丘湿地是苏州1996年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四角山水之一。到2012年底总共完成5.56平方公里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湿地特质的公园景观。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虎丘湿地公园周边的新区发展对公园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从而开启了第二个五年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本次规划项目分为虎丘湿地公园未建区详细规划及已建区完善提升两个层次内容。未建区由东区、西区两部分组成,东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32.7公顷,西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37公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德国瓦伦汀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和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方案在2013年度苏州国内投标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2、规划设计

2.1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在保护利用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地环境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滨水活动有机结合,让全社会都能共享湿地的乐趣和魅力。

2.2设计理念

本规划以城市到自然的“渐变”为核心理念,提炼基地本质的地貌语汇,如森林、湖泊、鱼塘的特色肌理,规划出具有地域特色元素主题公园。

2.3设计目标

(1)将“地方特色文化、园林湿地风光、生态娱乐休闲、城市主题商业”有机结合于一体,形成特色鲜明,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情、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的国际性湿地主题公园。

(2)打造苏州西北部的生态绿肺和度假胜地。

(3)建设标志性空间,树立姑苏区与相城区的入口新形象。

(4)体现苏州历史文化与产业特色,为艺术文化旅游提供新型体验空间。

(5)开发体验活动,为周边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提升整体城区的品质和周边土地的价值。

(6)设计标志景观点与绿色廊道,在空间上与虎丘塔形成呼应,提升大虎丘区域内的景观品质。

2.4、总体结构

规划将虎丘湿地片区总体结构分为一心三区、公园十二景。设计强化形成了东西、南北两个渐变轴,以达到城市到自然的渐变、森林至湖泊的渐变从而形成自然与城市肌理的衍生,湿地公园与虎丘绿脉的相联。

图1 总平面图

图2 功能分区图

2.5 功能分区

(1)中央湿地景观区

公园入口位于基地东北角,采用引导性较强的轴线布局方式形成入口景观轴,增强礼仪感与阵列感,设置大型雕塑景观塔与空中景观走廊,强化公园标志性的同时,使游客在水、路、空等多种路线进行景区观赏;原有湖心景区植被较为完整,但交通串联不力,同时由于小岛过多,造成水流不畅,缺乏大面积亲水空间,规划设计并原有的“三湖”为一湖,在最少改动的原则下,方便水体流动,延伸景观视线,增加可用湖面面积,扩展亲水空间;湿地体验区整体风貌较好,加入部分休闲措施,如观鸟亭、景咖吧、湖边烧烤等,提升环境品质。

图3 主入口鸟瞰图

(2)文化商业区

园区东侧定位为文化商业区,分为三个主题街区。北部为新姑苏风情商业街区,与入口广场有机相连,采用传统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规划手法,打造一个符合苏州建筑与生活特色并与园区形成紧密的商业纽带;中部为文化体验街区,设有渔家文化体验区、吴文化展览中心、水稻之乡农家乐等项目。建筑风格上运用自由的形态,起到了衔接与过度的作用;南区紧邻沪宁高速,城北西路、虎丘公园景区等重要节点,区位优越,规划设计为高端综合商务区,在形态上与西侧森林疗养区的山地形成呼应,半周环抱湿地公园,三个片区形成不同机理组合,给整片东区商业带来了丰富与多层次的业态。

图4 文化商业区鸟瞰图

(3)森林疗养区

规划区域相对独立,设计定位为高档森林疗养区。贯通原有水系,同时将适度整合土方,结合密林围合,营造出国际级的生态别墅群。空间以一水两纵三环的交通路网进行地块划分,具有高档居住、疗养、休闲式度假酒店等多个功能,遵循“户户临水”的设计宗旨,更有江南水乡的民族文化特色。森林区域设迷你高尔夫、青年运动中心、拓展训练基地,森林氧吧等功能满足各类型业主需求。利用人行环道进行串联,方便人流到达各个景区。

2.6 交通组织

交通设计强调除通畅便捷的机动车交通外,考虑自行车和步行空间所构筑的慢行交通体系,贯穿滨水岸线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在可达性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完善交通体系。规划范围共分成14米、8米、4米、2米等4个等级的道路,其中西塘河路在现状9米机动车道的基础上增设5米非机动车人行道,完善慢行交通体系。规划结合主要功能区出入口及组群建筑的地下空间设置旅游大巴停车场以及私家停车场。

规划自行车步行道路自成系统,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沿湿地的景观小路、步行桥、亲水平台、以及在周边分布的活动场地成为市民休憩交往运动的重要场所。

2.7 水体设计

针对虎丘现状提出水源保护、运行调度及人工湿地三项“正生态”技术对策,通过雨水收集等多种生态技术手段达到水源保护的要求、局部增压等方法实现水质循环与流动、人工湿地等生物措施实现水体净化和游赏的有机结合。对已建成的驳岸在不变动线型与不影响防渗要求的情况下,以软化装饰的方式,把水生湿生植物融进岸线,组合成多样化的景观水岸空间。

2.8 绿地系统设计

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停车绿地、滨水绿地、生态绿地、街头绿地、湿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上的植物,通过丛植、列植、群植等多种种植手法,运用丰富的造景技巧,如漏景、障景、对景等,营造丰富多样的绿化景观。

2.9游线组织

根据公园内部游览人群的行为规律推荐组织旅游线路,分为一日游线路即从公园主入口进入,途径渔歌广场、美食街、糖果沙滩、湿地观鸟区,到达湿地体验区;二日深度游游线:主入口开始,途径文化商业街,鱼米文化体验街、综合商业区,到达休闲湿地区,第二天高档疗养区出发途经湿地体验区、湖心景观区,到达文化商业区。

3、结语:

一个建设成功的湿地公园,首先要实现规划中所确立的目标核心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要具备生态完整性,能自我维持,实现低成本管理,避免成为“奢侈品”,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负担【3】。本规划希望在充分挖掘虎丘湿地公园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为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第二章。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

一、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设计背景

(一)区位分析

湿地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防洪功能,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休闲娱乐、美学价值、科研教育、经济效益这8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以河岸为导向,长约1.3公里,江洋畈历史悠久,而西湖因优越的水域地理位置成了建设湿地公园的首选之地。

(二)设计思路

由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联想到对江洋畈文化的传承与解析,将生态元素分解和组合,最终形成本案的思路,即道路布局以发射感型态为主。透过景观环境模式及纹理解析,解构出如何向四周放射性和向一个方向聚集的形式。江洋畈湿地公园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垃圾遍地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净化、防洪、多样性维护、人文效应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园。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地处狭长的长江/河景观带,同样要求将防洪、生态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二、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具体方案分析

(一)功能分区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文化动脉分为以环河步道和环河自行车道为主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为主的绿带。

1.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以骑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湿地绿道为主题,这段湿地绿道正是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在生态教育区内有与主题相关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休息亭廊、木栈道等。

2.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以静态观赏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

(二)交通组织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交通流线:以木栈道为发散点,景观节点向外辐射,木栈道遍及入口广场和西湖,中心的活动区形成次干道开路,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景观空间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公园的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规划区内入口及道路分类为:主入口宽度26m,次入口宽度13m,公园主要内道路(双车道)宽度6m,公园内道路(单车道)宽度4m,公园内小园路宽度1m。 宽6m的双车道指的是靠近江洋畈的村村通水泥路,双车道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和消防通道;宽4米的单车道位于公园内,只允许小型机动车和行人通过,单车道以四个功能分区为轴线,连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和工艺品展示区,直达北、东两端;宽1米的小园路则将四个功能分区与其他的组团小景点连接,增加了组团的游赏性和紧密性。公园主干路顺应地形北、东走向,公园道路形成一个环路,支路均开口于环路。

(三)植物配置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常见植物有:

1.乔木:广玉兰、香樟、银杏、杜英、合欢、黄山栾树、榉树、无患子、白玉兰、桂花、日本柳杉、罗汉松、深山含笑、加拿大海枣、苏铁、华盛顿棕榈、栾树、山麻杆、西府海棠等等。

2.灌木:海桐、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栀子花、红花继木、法国冬青、龟甲冬青、泰特珊瑚、栀子花、大叶黄杨、夹竹桃、月季、棕竹、凤尾竹、八仙花、决明子、;连翘、紫荆、紫薇等等。

3.藤本植物:凌霄、木香、爬山虎、油麻藤、迎春花、云南黄馨、紫藤花、葡萄、常春藤等等。

4.水生植物:旱伞草、蒿苞、花叶芦竹、芦苇、水葱、睡莲、莲藕、香蒲、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等等。

5.地被植物:草坪类的有百慕大、匍匐剪股颖、高羊毛草、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马蹄金、马尼拉、狗牙根等等。

在补种的植物选择上,江洋畈湿地公园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金鸡菊、狼尾草、红蓼、红果接骨木、波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相映成趣。

(四)特色景观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借助西湖,依靠独特的山水之地势,形成园区内山丘绵蜿蜒起伏,溪水蜿蜒流溢,水杉婆娑起舞,苇海草丛荡漾,水鸟扑翅展飞的自然景观,以及环河绿道绿意苍郁,游人可进行观鸟、绿道驱车体验自然、临风远眺、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公共活动,既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又可带动江洋畈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旅游与经济结合的双向产业。总的来说,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包括:

1.以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的动物景观;

2.以杭州市的地域性市花桂花为主,配合其他植物的天然植物景观;

3.以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

4.以西湖形成的自然溪流景观,以及借助溪水优势开展的漂流、涉水捕鱼、游泳、划船等活动;

5.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带来的绿道自然景观,以及沿着绿道展开的骑车、散步、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活动。

6.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息区为媒介展开的教育活动,通过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等设施来告诉游人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整个杭州城区品位和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绿地升级改造和扩建,增加景观设计元素,使之成为一处集市民游览、休闲、活动、交流、健身、娱乐等活动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园,从而丰富杭州城市的生态空间、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公园周边地区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生态及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J]. 景观设计.2013年 12期

[2]郁廷栋、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湿地公园;亲水公园;运动公园;综合规划

1 湿地公园概述

1.1 湿地公园定义概况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1.2 湿地公园的生态与景观意义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景观规划背景

2.1 漳州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概况

根据笔者在漳州建设局调查了解,漳州郊野公园总长46km,东起角美白礁村,西至天宝珠里村,总面积约100km2,共有22处郊野公园,整体形成“一环、两带、七主题”的公园体系。其中,一环为城市郊野绿化环线;两带为北部林带体系和南部林带体系;七主题为水岸主题公园、水廊主题公园、山林主题公园、林带主题公园、农林主题公园、岛屿主题公园、保护区主题公园。

公园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漳州自然地理风貌,发挥九龙江穿城而过的优势,“全城统筹、全局规划”,方案以九龙江为主轴,将沿江各自然生态景区串联成片,充分展示了漳州“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其中,第1期工程总面积21km2,总长13.58km,选取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示范段、水仙花基地示范段,角美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等3个示范段,其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为重要示范段,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2.2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示范段的意义

“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九龙江风景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重要示范段,很符合林语堂先生对九龙江的意境描写。该湿地亲水公园是漳州境内第1个成规模的湿地景观项目,也是九龙江水域第1个以沿江自然水景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工程,之前九龙江水系沿江景观均为以人工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建设,虽然感官上视觉效果良好,但是,却缺乏自然湿地调节小气候和调节水文的重要作用,所谓有其形而无其神。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建设填补了漳州湿地景观这一空白,有着深刻的里程碑意义。

3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主要特色规划

3.1 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以九龙江沿岸为建设基础,起于漳州大桥,止于西溪大桥桥闸,全长8.8km,其中,建设绿道4.2km,水体面积约13.33hm2。该建设地段原本即是天然沙洲和湿地,过去由于主河道多有淤塞,沿江的湿地经常在涨潮和汛期完全沦为一片,除了站在江堤上观看外,没有其它景观价值。公园化改造后,河道经过清淤整治,湿地上的沙洲、植被陆地有了较为稳定的水线,从而有了作为游览公园的基础。

长期自然形成的湿地环境使公园建设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沙洲间的狭小水道上的细小渔船;纯天然生态农业下的鸭、鹅群;成群水牛悠闲吃草、戏水、滚泥的惬意;白鹭群或浅水捕鱼或信步牛身的天然美景胜过任何人工造景景观。公园主要的硬质建设为连接各个景观点的休闲步道和桥梁。

由于湿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植物群落显得自然而丰富。结合本地水域特有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或沼泽生植物,配合部分外来引进的鸢尾、水生莎草等植物构成水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植物带,而水中则种植少量荷花作为点缀。陆地沙洲部分尽量地保持了原有的植物品种,原有种植的甘蔗林、水稻田作为生态农业部分被保留下来。成片的荔枝林、龙眼林成为区别于国内其它湿地公园特有的植被群落,而依附于荔枝林、龙眼林的蜂舍也成为公园的特色景观。地面草本植被则在原有自然的多种野草中混播非洲菊、金鱼草、虞美人等有花草本植物,从而形成大面积的“花海”,尤其是西溪大桥桥闸附近的大面积自然式花带,更成为每年漳州海峡两岸花博会迎接各方宾客的活招牌。

3.2 亲水公园的特色规划

作为依托自然水系的湿地滨水公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对“亲水”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划和考虑。沿游览线路上,有多处用自然毛石修葺的直入水中的台阶式平台,台阶在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较大空间的中途休息天然座椅,在水位高的时候,则可以作为踏入溪水的步道。亲水石阶都选址在总体水位浅的小支流水道上,既可让人们体验江水洗足的乐趣,又可以有效避免戏水产生危险和意外。除了石制亲水平台外,还有和景观道结合一体的防腐木亲水平台。防腐木平台多为低驳岸式的设计,不同于实质平台直接步入水中,防腐木平台的设计高度正好可以人坐在平台上,脚入波踩水。水较为深的地段则用粗麻绳制作围栏,阻止游客戏水以免发生意外。

除了常规的亲水区块,西溪湿地亲水公园还设立了一片卵石亲水滩涂。该片滩涂和九龙江主河道临近,除了原生态的部分植物存在外,其它区域布满公园土建部分建设时留下的河道卵石。卵石未经挑拣随意铺置营造出九龙江上游类卵石滩涂的自然景观,等于将水系的上游景观移植到中下游的湿地公园,颇具匠心。该卵石滩涂在河道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脚底按摩健身路径。在河道水位上涨的时候则成为安全的浅水亲水滩涂,小鱼虾,小螃蟹进驻卵石缝隙,大大增加了滩涂戏水的娱乐性,成为小朋友很喜欢的游乐景区。多种形式和功能的亲水空间也成功的奠定了该公园的亲水特色。

3.3 运动公园的规划空间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要,漳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山地自行车运动。即使是在市区街头,也很容易看到头盔、护膝全副武装的自行车族。本着顺应潮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空间,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在规划建设中也相应考虑了作为运动空间的布局。出于无障碍化和山地自行车运动用场地考虑,公园的主园路设计为3m,在一定距离设置一些更为宽阔的转场缓冲空间作为回避和休息缓冲之用。主干道也刻意避免完全邻水修筑,以免发生意外,而钢结构桥体除了足够的宽度外,也有着比通常景观桥体更为牢固的多股钢丝缆绳防护。设计之初的充分考虑使成型后的景观公园具有良好的自行车赛场地性质,在2013年元月举行的漳州市山地自行车赛中得到了包括参赛者、组织方等多方面的好评。

4 总结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总规划项目的其中一个先行示范段,已经基本达到了规划设计伊始的目的和理念。虽然公园还存在一些诸如道路与纯自然景观过度部分地段生硬、休息用驿亭风格与总体景观有些不协调等小细节问题。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总体上的规划设计建设已经能够作为一个成功的湿地亲水公园来示范和指导漳州日后的生态公园,作为可以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参与性

1 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性效益特征

1.1 游憩休闲效益特征

游憩休闲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以湿地景观为主线,紧紧围绕湿地景观要素做文章,使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满足不同的游客设置不同的游憩活动类型,当然,这在综合型的公园建设中是无可厚非的。

1.2 历史文化效益特征

历史文化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具有优美的河流或者湖泊等自然水体景观,人类的活动自古就是围绕着水域展开的,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在进行水域的治理和保护的同时结合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结合人文景观建设,可以成为城市中历史文化带。著名的被称为“蓝色宝石项链”的波土顿公园系统,将19世纪时己经存在的小溪和沼泽保存下来,狭长的绿色带状空间像一条“飘带”一样穿过都市的肌理,成为该城市引以为豪的景观区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其历史文化气息。①

1.3 教育科研效益特征

教育科研城市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景观构成方式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区,包括自然知识教育(湿地的景观美学)、生态知识教育(湿地的生态作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用及其运行模式)、生物知识教育(湿地动物和植物的观赏和识别)、环保知识教育(旅游环保)、科技知识教育(湿地净化和湿地利用)、劳动知识教育(喂养、植树等)。同时,湿地还可进行科学试验,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4 经济效益特征

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尽量减少了建筑、工程设施的投入,总体投入费用较低,加上通过计算得知的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回报,投入产出率较高;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自身平衡体系的建立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以经济核算的方式衡量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总体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生态系统的维护费用、公众的利用效率和公园的使用期限。由于其吸引大量游客使公园的利用率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使公园不需经常更新,使用期限较长。

2 当前湿地公园参与性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林业局批准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江苏扬州的姜堰溱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评估,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部批准北京市海淀区翠湖湿地公园、无锡市长广溪湿地公园、常熟市尚湖湿地公园、绍兴市镜湖湿地公园、东营市明月湖湿地公园、东平县稻屯洼湿地公园、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湿地公园、唐山南湖湿地公园和淮北市南湖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在当前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2.1 无序性

湿地公园建设布局的全国性宏观指导性规划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地区开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如广东肇兴湿地公园、山东荣成湿地公园、福建乌龙江湿地公园等,目前规划和建设中的湿地公园已达数十处。但当前很多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缺乏湿地公园建设布局的全国性宏观指导性规划,造成很多湿地公园的布局重叠,建设内容重复,缺少区域特色。

2.2 体制的束缚

湿地公园建设没有解决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很多地方的湿地公园建设没有建立“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建设机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机制、运营机制的束缚,特别是中小城市与西部地区的湿地公园建设,不能依赖于国家的资金投入。同时,湿地公园的管理体制复杂,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

2.3 简单化、模式化、公园化、园林化的趋势

当前很多的湿地公园规划照搬城市公园、水上公园、园林规划等规划设计模式,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缺乏湿地公园的区域特色,没有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湿地景观的惟一性以及演替的自然性等特点。同时,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湿地公园的娱乐功能,淡化了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宣传、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功能。

3 如何解决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建设中的问题

(1)应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人工适度干预,促进修复或重建湿地生态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并发挥湿地多种功能。

(2)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突出湿地公园的自然性、生态性和主题性,人为干预最小化的原则;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体现湿地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原则。

(3)功能区划不同于自然保护区规划,一般湿地公园可以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科普教育区、湿地景观资源及合理利用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可以设在湿地公园的地区)等,不能简单采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三区划分。同时,避免湿地公园规划的简单化、模式化、公园化、园林化,在湿地公园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

(4)发挥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兼顾湿地公园的科普、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5)在规划中要考虑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针对湿地公园的不同区域采用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6)规划中要有湿地公园的监测规划。湿地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制定湿地公园监测规划方案,定期开展监测活动,加强湿地生态管理的监测,及时分析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管理对策,实现科学经营管理。

4 结 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湿地公园参与性景观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并发挥湿地多种功能,应当突出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人工适度干预,促进修复或重建湿地生态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多样性。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3.

[3]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45~149.

[4]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9~13.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水景治理;生态性;潼湖湿地公园规划

Abstract: As a par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etland Park, not only to bring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of its itself is the city ecological cycle. Through the water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line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city wetland park brings a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f light?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actual proj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ecological waterscap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answer for inspiration.

Keywords: City Wetland Park; landscape ecology; governance; tong Lake Wetland Park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水环境的健康与否是城市安全的关键。湿地公园的建立,带动了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并促进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化发展。若是没有健康的水环境,市民的饮水安全、城市的灾害防治、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都无从谈起。水是流动的,水在区域大自然中的良性循环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这一环境中实现微观和宏观循环的有机结合。由此可知,水在湿地公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同时揭示了城市湿地作为“大地之肾”在水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天生具有亲水性。所以凡是有水景的地方,可以说,就是有魅力的地方。从水资源现状来看,惠州潼湖湿地核心面积达670公顷,湖泊绵延11公里(资料来源:《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2005~2015)》),集雨面积494平方公里(资料来源:《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流域河涌综合治理规划报告书》),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属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湿地环境。如此天然的水系资源,若不加以合理的规划设计,很容易重蹈历史的覆撤,上演“环境恶化、梦断潼湖”的悲剧场景。本文将以潼湖湿地公园规划这一项目为对象,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水系规划及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以对未来类似的设计有所启发。

2 湿地公园水景规划的生态性

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湿地系统拥有的生态性在自然环境上的表达更为充足。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湿地多由人工打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湿地有着不可忽略的社会性。因此,城市湿地的生态性,更多的体现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之中。

2.1生态性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

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大体可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碳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防浪固岸以及美化环境。在对水系及景观的处理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原有资源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是保持湿地系统生态性的重要手段。切不可按所谓的设计构想将这些元素加以忽略及改变,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性。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丧失了完整性,也放弃了其天然的自然调节能力。

2.2生态性在社会环境中的体现

一提及“湿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水”的强烈印象。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作为城市系统的补充,湿地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员,湿地系统的存在时疏松水环境和高密城市集合体的一个中和空间,使得城市可使用的公共空间更为完整。其次,湿地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部分,其天然的自然性使得人们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比城市其他硬质环境中所受到的压力要小得多。由此可知,湿地系统于城市的存在而言,起到的是为城市社会发展发挥着正面的影响作用。

3 以惠州潼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例分析

3.1 项目背景

潼湖湿地位于惠州市西端,毗邻东江,属于潼湖生产基地、潼湖镇、潼侨镇、陈江镇和沥林镇等的用地,是广东省弥足珍贵的一片湿地区域。潼湖湿地属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湿地环境,有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动植物栖息或开发生态旅游,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宝地。

近年来,由于潼湖周边地区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使潼湖湿地在利用过程中遭到了破坏,面临着生物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如果再不及时进行规划研究,明确潼湖湿地的发展定位,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将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对此,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开发区以及周边镇和军垦部队等高度关注,潼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

3.2项目水系治理及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从整体的规划设计层面上,我们将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间段进行水系的治理及设计。从水系治理的手法上说,运用“近自然”(near-natural)的营造方式和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相结合,再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分别是造水、治水、活水、亲水、源水、乐水。

3.2.1造水——千顷湖面、万亩泽地

从环境效益上看,湿地公园不同片区的相继建成,能有效改善潼湖地区的水质,同时可适当补充惠州的地下水资源。随着大面积亲水带遗迹水生植物的驻入,对缓解惠州城区内热岛效应,以及改善当地小气候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规划设计结合水系资源的现状,在湿地核心区进行清淤工程并扩增水面,以达到储蓄水量,恢复潼湖历史“千顷湖面、万亩泽地”的壮丽原景。

3.2.2治水——健康潼湖

潼湖湿地公园地处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本项目的防洪建设以满足防洪排涝要求为前提,通过植物的栽种、形式的改造,使之融合到湿地自然景观;结合水污染防治、生境修复,提高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