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例6篇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文1

嗜酸细胞http://性食管炎(eoe)是一种慢性食管炎病变,常由于食入含有致敏原的食物所致,主要病理学表现为食管壁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经过近30年的临床病理学研究,eoe已逐步被国际消化界接受为一个独立的、局限于食管的病种。现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等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

临床特征

eoe是一种原发于食管的、对食入过敏物质发生大量嗜酸细胞浸润的慢性免疫性炎性疾病,好发于具有过敏性体质或具有相关家庭史的儿童及青壮年。患者男女比为3~4:1。临床上,儿童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进食困难、呕吐、食物反流、上腹痛、发育迟缓。此外,幼儿常可发生无法控制的、原发性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声粗哑、呼吸困难。在成人,90%以上患者存在吞咽困难、进食缓慢、过度咀嚼,有时进食时不得不喝饮料。高达60%的患者可有食物嵌阴感,有时可见腹痛、胸痛、烧心感等。本病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呈同心圆状、纵行线性犁沟样改变及水肿,乳白色斑点状渗出物及坏死灶或小结节、偶见溃疡。本病可累及整个食管,分布不均匀,但以上中段食管为重。

病理学特征

食管黏膜活检组织学上,eoe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为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在15个/hpf以上,主要分布于黏膜层表面,可形成微小嗜酸细胞性脓肿及嗜酸细胞脱颗粒现象。在儿童,嗜酸细胞数可少于15个/hpf。此外,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亦明显增多。最近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具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成人在食入含有致敏原食物后,食管黏膜中的树突状细胞和th2淋巴细胞被激活,释放il-5、il-3及eotaxin-3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导致食管黏膜中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诱发炎性反应,导致黏膜水肿、糜烂、质脆等炎症表现。据研究,在食管如仅一处活检,诊断eoe的准确率只有55%,而5个部位以上活检其诊断准确率可达100%。除嗜酸细胞以外,黏膜水肿,基底细胞增生,黏膜乳头延伸等亦在eoe中明显,但特异性差。

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eoe的诊断标准,需结合临床症状、内镜、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但金标准仍然是组织学检查。由于正常食管黏膜中并无嗜酸粒细胞浸润,因此,几乎所有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食管黏膜病变均应注意鉴别,主要包括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食物过敏、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慢性、慢性感染性食管炎(如霉菌性、巨细胞病毒性、疱疹病毒性、寄生虫性等)、crhn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硬皮病、自身免疫性病、药物性或医源性创伤、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等,其中最重要的是gerd。gerd很常见,但和食物关系不大,咽下困难症状不明显,但烧心感常见,内镜下病变较弥散,主要在食管下段,而不是上中段,罕见同心圆、纵行凹陷犁状沟特征等,但发生膈疝的机会高,患者对ppi治

转贴于 http://

疗有效,在组织学上,嗜酸细胞少,数目多小于7个/hpf,无嗜酸细胞性微脓肿形成。黏膜固有层纤维化亦少见。而eoe患者很少发生烧心感、膈疝等,对ppi治疗多无效,因而不同于gerd。

治疗原则

eoe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治疗原则在于寻找并避免食物中的过敏原,同时局部应用激素。关于eoe的治疗,根据2007年第一届国际胃肠嗜酸细胞炎性疾病研讨会的建议,在发病的最初6~8周,可应用ppi试验治疗。如治疗无效,则应考虑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活检。一旦eoe的诊断确立,即就查找食物致敏原。据报道,常见的6种致敏食物包括牛奶制品、大豆、鸡蛋、面粉、花生、鱼及贝壳类水产品。避免含有致敏原的食物,可使90%的以上病例得到有效缓解。激素http://治疗主要是局部使用及口服沙美特罗或氟卡替松。全身应用激素只适用于严重的住院患者。因为食管水肿、质脆,所以对于有食管狭窄的患者不宜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以防穿孔。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文2

程中产生的几种生物学活性片段,如:补体C3a、 C5a、C5b-9 在炎症反应的生理

、病理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已有学者将活化的补体列为可造成血管

内皮损伤的细胞毒性因子之一[2,3]。现将补体活化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

征)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补体活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补体是存在于人类和脊椎动物体液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人体内补

体系统活化有两条途径,即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经典途径由C1q 与免疫复合物结

合而触发,依序为C4、C2、C3、C5~9的活化。此活化过程可受C1抑制物、 C3b灭

活因子等调控蛋白的控制,使反应不会过于激烈和无限制的进行。旁路途径由聚合

IgG、IgA及IgE类抗体及高分子多糖如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等激活,与经典途径

不同之处, 在于直接激活C3,然后完成 C5~9的连锁反应。两条途径均可将C3裂

解为C3a和 C3b,并形成两种不同的C5转化酶,裂解C5为C5a 和C5b,C5b与C6、C7

、C8、C9结合,形成C5b-9,即末端补体复合物(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

TCC)。TCC以两种形式存在于体内,一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称为膜攻击复合物(m

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一是游离在血浆中与S-蛋白结合,形成 SC5b-

9。

补体活化的产物C3a 及 C5a 也称为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它们可激活巨噬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蛋白水解酶、过氧化酶、氧自

由基、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4,5],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

收缩,造成血管局部的炎性反应。SC5b-9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合成血栓素

A2,亦可引起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的生成和释放[6,7] ,MAC可在细胞

上形成穿膜孔,影响细胞的通透性和渗透压,导致细胞裂解。当不足以裂解细胞时

,还可诱导产生一些炎性因子,如前列腺素、白三烯和氧自由基等。

二、补体活化与妊高征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TCC及C3a、C5a 在体内含量极少甚至不存在,当补体活化异常时

,会出现TCC在组织中的沉积,C3a、C5a、SC5b-9在血液中浓度的增高。目前已知

,有20多种疾病与这些活化产物有关,包括肾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高征与补体活化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Haeger等[8,

9]发现,在先兆子痫及先兆子痫合并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计数(HELLP)综

合征患者中,分娩时血浆 C3a、C5a、SC5b-9的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娩后1~7

d逐渐降至正常。他们还对7例先兆子痫患者妊娠期间分不同孕周测定上述3项指标

,未见明显异常。认为补体活化产物不能作为预测先兆子痫的指标。Petrucco 等

[10]对11例先兆子痫患者进行肾活组织检查,发现肾小球及入球、出球小动脉内

有过量的补体、IgG、IgM沉积,认为免疫机理在妊高征患者的肾损害中发挥作用。

Tedesco等[11]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3例足月正常孕妇和15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

的胎盘进行TCC的观察,发现TCC集中存在于基板的蜕膜、绒毛膜和绒毛的基质及血

管壁内皮下,且妊高征患者胎盘内检出的 TC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尹利荣等[1

2]研究表明,重度妊高征患者的子宫胎盘床、胎盘血管壁IgG、IgA、IgM和C1q的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胎盘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处多可见血管内膜增厚

、管腔狭窄、纤维素样坏死和急性动脉粥样化病变。郑英茹等[13]研究发现,妊

高征患者外周血和胎盘后血中补体 C1q含量下降,B因子和C1抑制物水平升高,外

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认为补体活化的两种途径及补体调节蛋白都参

与了妊高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补体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上官毕文等

[14]对妊高征患者及具有潜在妊高征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血浆SC5b-9的测定,发

现其含量和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纤维结合蛋白更敏感、更能较早地出现

在血浆中,认为SC5b-9的存在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密切关系。以上这些研究

均表明,妊高征时机体确实存在着过度的补体活化,这也许就是妊高征发病的机理

之一。

三、妊高征中补体活化产物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妊高征患者肝、肾、胎盘的血管壁及滋养层的基底膜有过量的免疫

复合物沉积[10,12,15],正常状态下,免疫复合物在体内的形成是一种生理性

的防御机能,形成的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如妊娠时,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诸如滋养层膜抗原、胎儿红细胞抗原等进入母体循环,产

生抗体;或者因某些自身成分的变异,产生诸如抗心磷脂抗体、抗血管内皮抗体等

自身抗体,这些抗原抗体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的复合物,不易被机体清除,并可

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炎症反

应。此外免疫复合物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破坏,激活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和出血。

补体活化产物C3a、C5a、 SC5b-9均能引起嗜中性粒细胞聚集,后者可于局部吞噬

免疫复合物,并在吞噬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在破坏免疫复合物的同时也损伤血

管基底膜及其邻近组织。

Gregory[16]研究表明,在各类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完整的>,!< S-蛋白受体,

如: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等, SC5b-9是通过这些受体结合到细胞膜

上,从而导致细胞的溶解。Blanchard等[17]研究了C5b-9复合物在体外是如何导

致细胞内膜功能的抑制及细胞死亡,提出37℃时,补体致敏细胞外膜,此时连在膜

上的C5b-8显露出结合C9的多聚位点,增加C9后,形成C5b-9复合物,导致内膜功能迅

速抑制,造成细胞死亡。

补体活化产物除本身可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外,还有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巨噬

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可引起一些生物学活性物质及炎性因子的释放,如前列腺素

、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

、过氧化酶等。Haeger 等[6,18]发现,在先兆子痫患 者分娩时,血浆C3a、 C5a、SC5b-9水平升高的同时,伴随白细胞介素-6 和肿瘤坏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木材 细胞壁 结构 特征 检验

木材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成分构成的,细胞壁上的许多特征是为细胞生长需要而形成的,它们不仅为木材检验提供依据,而且也直接影响木材的加工利用。

1.纹孔

纹孔通常指木材细胞壁增厚产生次生壁过程中,初生壁上未增厚的部分而留下的孔陷。生活中的立木,纹孔是相邻细胞间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在木材加工利用时,木材干燥水分的排出和木材防腐、阻燃改性过程中溶剂浸注处理等加工工艺都与纹孔的渗透性有关。它是木材细胞壁上重要的结构特征,在木材识别上也很有意义。

1.1纹孔的组成

纹孔主要由纹孔膜、纹孔腔、纹孔环、纹孔缘、纹孔室等部分组成纹孔膜是分隔相邻细胞壁上纹孔的隔膜,实际上是两相邻细胞的初生壁与细胞间的胞间层组成的复合胞层。纹孔环是指纹孔膜周围的加厚部分。纹孔缘位于纹孔膜上方,次生壁呈拱状突起的部分。纹孔腔是由纹孔膜到细胞腔的全部空隙。

1.2纹孔的类型

根据纹孔的结构,可以把纹孔分为两大类,即单纹孔和具缘纹孔。

单纹孔:当细胞次生壁加厚时。所形成的纹孔腔在朝着细胞腔的一面保持一定宽度。单纹孔多存在于轴向薄壁细胞、射线薄壁细胞等薄壁细胞壁上。单纹孔的纹孔膜一般没有加厚,只有一个纹孔口,多呈圆形。但在极厚的细胞壁上,纹孔腔有时是由许多细长的孔道呈分歧状连接起来通向细胞腔,此种纹孔称为分歧纹孔,多见于树皮石细胞

具缘纹孔:是指次生壁在纹孔膜上方形成拱形纹孔缘的纹孔。即次生壁加厚时,其纹孔腔为拱形。具缘纹孔主要存在于各种厚壁细胞的胞壁上。例如:针叶树材的轴向管胞、索状管胞及射线管胞等;阔叶树材的导管、导管状管胞、环管管胞及纤维等细胞壁上。

具缘纹孔的构造比单纹孔的构造远为复杂。在不同细胞的胞壁上,具缘纹孔的形状和结构有所不同,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针、阔叶树材具缘纹孔 在针叶树材轴向管胞壁上具缘孔的纹孔膜中间形成初生加厚,此加厚部分称为纹孔塞,所以针叶树材具缘纹孔又称有塞具缘纹孔。纹孔塞的直径通常大于纹孔口,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轮廓。而阔叶树材厚壁细胞壁上具缘孔的纹孔膜中间无初生加厚,所以阔叶树材的具缘纹孔又称无塞具缘纹孔。

②澳柏型纹孔 它是一种特殊的具缘纹孔,它具有双重纹孔室;在弦切面上观察有通向管胞腔的开口和通向纹孔室的开口,但后者较大,开口呈椭圆形,与管胞长轴略倾斜。在径切面上,纹孔边缘呈圆形,在纹孔口上下有两条括弧状的横闩。常出现在针叶树材的澳洲柏、金钱松 、榧树和穗花杉的管胞壁上。

③附物纹孔 阔叶树材的某些科树种中,存在一种附物纹孔。附物纹孔系阔叶树材的一种具缘纹孔,在纹孔缘及纹孔膜上存在一些突起物,称为附物。附物分布由细胞腔一直到纹孔腔,甚至延及纹孔膜。附物纹孔一般常见于导管壁上的具缘纹孔,也见于纤维状管胞壁上的具缘纹孔。它可见于某属的树种,或该属的某一树种,或者完全没有。附物纹孔是鉴别阔叶树材的特征之一,附物纹孔以茜草科和豆目各科的树种最为显著。

1.3纹孔对

纹孔多数成对,即细胞上的一个纹孔与其相邻细胞的另一个纹孔构成对,即纹孔对。纹孔有时通向细胞间隙,而不与相邻细胞上的纹孔构成对,这种纹孔称为盲纹孔。典型的纹孔对有三种。①具缘纹孔对是两个具缘纹孔所构成的纹孔对。存在于管胞,纤维状管胞、导管分子、索状管胞、导管状管胞和射线管胞等含有具缘纹孔的细胞之间。②半具缘纹孔对是具缘纹孔与单纹孔相构成的纹孔对。存在于含有具缘纹孔的厚壁细胞和含有单纹孔的薄壁细胞之间。③单纹孔对存在于轴向薄壁细胞、射线薄壁细胞和韧性纤维等含有单纹孔的细胞之间。

2.内壁加厚

2.1螺纹加厚 在细胞次生壁内表面上,由微纤丝局部聚集而形成的屋脊状凸起,呈螺旋状环绕着细胞内壁的加厚组织,称为螺纹加厚。螺纹加厚围绕着细胞内壁呈一至数条S状螺纹。

2.2澳柏型加厚 在针叶树材澳洲柏、金钱松、榧树和穗花杉管胞壁的径切面上,仅在纹孔口上下边缘各有——条括弧状的加厚条纹,称为澳柏型加厚。

2.3锯齿状加厚 射线管胞内壁的次生加厚为锯齿状突起的,称为锯齿状加厚。锯齿状加厚只存在于针叶树材松科木材中。锯齿状加厚的程度可分为四级:①内壁平滑至微锯齿;②内壁为锯齿状,齿高达2.5um;③齿高超过2.5um或至细胞腔中部;④网状式腔室。通常观测射线管胞内壁的锯齿状加厚高度,多以晚材与早材管胞之间的射线最外缘的射线管胞内壁的锯齿状加厚高度为准。锯齿状加厚通常在晚材中最发达。

3.细胞壁的其他特征

3.1瘤状层

指细胞壁内表面微细的隆起物,通常存在于细胞腔和纹孔腔内壁。瘤层中的隆起物常为圆锥形,亦有其他形状,其变化多样。瘤层的化学组成与次生壁和初生壁不同,这可能是由解体的原生质的残余物形成而覆盖在次生壁S3层内表面上的、有规则突起的一种非纤维素膜,瘤层已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结构。瘤层存在于针叶树材管胞内壁,认为是识别针叶树材的特征之一。在轴向薄壁细胞和射线薄壁细胞内壁还未发现有瘤层存在。

3.2径列条

是细胞的弦向壁的一侧横过细胞腔而至另一侧弦向壁的棒状结构。一般在同一高度贯穿数个细胞,形成一直线,与细胞壁接触部分稍膨大一些,有时在径切面上重叠有数条。Pashin等认为径列条起源于形成层,即在形成层处由细胞壁物质形成纤细的细线穿过纺锤形原始细胞,在细胞分裂后,次生壁附着于细线之上,如同细胞壁加厚一样在其上加厚。然而,麦克埃尔汉内及其同事认为径列条出于形成层上的菌丝最初所形成的纤细的细线,细胞壁物质沉淀于菌丝的细丝之上。

3.3眉条

在针叶树材管胞径面壁上的具缘纹孔上下边缘有弧形加厚的部分,称为眉条。眉条的功能是加固初生纹孔场的刚性。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文4

【关键词】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征;鉴别诊断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Methods Four cases of IMT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light microscopic level and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and the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tumor consisted of spindle cells,large number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cells and myxoid background with delicate vasculature. Tumor cells expressed vimentin,SMA,MSA,Desmin. No patient had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the tumor during the followinging 5~54 months.Conclusion IMT is a kind of rare benign tumor which takes inflammation as background and myofibroblastic hyperplasia as main pathological changes,the minority has the tendency to relapse and the potential of malignant mutation. Definite diagnosis relies on pathology. ITM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a group of soft tissue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Key words】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ial diagnosis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 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对4例IMT进行临床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2年4月~2006年5月间病理诊断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例4例。例1,女,50岁,右上腹不适,胃内发现肿物2年入院,行胃大部切除术。例2,女,48岁,右肺上叶占位,疑为肺癌入院,行右肺上叶切除术。例3,男,40岁,因肠梗阻入院,行一段小肠切除术。例4,女,55岁,左上肺占位,低热10天入院,行单纯肿瘤切除术。4例均自手术日期随访至2006年10月。

1.2 方法 手术切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采用SP法,试剂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用的抗体为Vimentin、SMA、MSA、Desmin、CD68、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4例IMT中患者年龄为40~55岁,平均47.5岁。发于肺部者2例、腹腔脏器2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疼痛者1例,肠梗阻1例;术前1例误诊为胃癌,1例误诊为肺癌。4例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54个月,无1例复发和转移。

2.2 病理特点 大体:例1,胃下部大部分切除标本中,胃后壁黏膜见一2.5cm×2.1cm×1.2cm肿物,界不清,质硬、均等,固定,未突破浆膜层,肿瘤上方黏膜缺损灶0.8cm×0.7cm;例2,右上肺叶14cm×13cm×3cm,距支气管切缘2.0cm处肺被膜下见一3cm×2cm×2cm肿物,质中等,灰白色、灰褐色,界尚清,未浸润肺胸膜;例3,肠管一段长18cm,距一侧切缘8cm处见肿物4cm×3cm×2.5cm,肿物椭圆形,表面附有肠黏膜,切面灰红,质韧,黏液感;例4,左上肺肿物3cm×1.5cm×1.5cm,见假包膜,切面灰白,褐色,质软。镜检:4例镜下组织形态大致相似,主要病变包括:(1)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增生,多呈席纹状排列。梭形细胞大,形态不太一致,胞浆淡嗜酸性,可见核仁,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少数细胞肥大似神经节细胞,核肥大;(2)疏松黏液水肿样间质伴大量小血管增生;(3)病变部位散在分布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

2.3 免疫组织化学 4例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瘤细胞均呈Vimentin、SMA、Desmin强阳性表达,MSA阳性表达,CD68少量泡沫样组织细胞阳性表达;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4例肿瘤细胞均呈阴性结果。免疫表型提示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瘤细胞为肌纤维母细胞性瘤细胞。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IMT是由肌纤维母细胞以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组成的病变,曾以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黄瘤性炎性假瘤等命名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报道于文献中,并认为该类病变是一种非肿瘤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文献报道[1]IMT出现染色体2p23重排,支持IMT是一种真性肿瘤,而不是单纯炎症病变。目前已列入WHO软组织中间肿瘤[2]。IMT常见发生部位在肺部。1995年Coffin等[3]分析了84 例肺外炎性假瘤的患者,认为人体多种器官如脑、眼、鼻咽部、肝脏、膀胱、子宫等均可发生。以后陆续有报道发生在腹腔、腹膜后、上呼吸道、躯干、四肢、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ITM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人,平均年龄10岁,中位数为9岁[2]。本组4例IMT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这是否与收集病例数较少和地域局限性有关,需进一步观察。IMT临床表现为肿块、发热、体重减轻、疼痛及随部位而异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肠梗阻等)。

3.2 病理特征 (1)IMT大体表现为孤立或多结节的肿块,大小:2.4~20cm,平均9.6cm;肿瘤界限清楚,无包膜,可形成假包膜,质地坚实,部分区域稍软。切面灰白或黄褐色,编织状或黏液样,局部可见坏死。(2)IMT镜下表现多样,Coffin等[3]提出3 种组织学类型:①黏液型:以黏液、血管、炎症细胞为主,类似结节性筋膜炎;②梭形细胞密集型:以梭形细胞为主,夹杂炎症细胞,类似纤维组织细胞瘤;③纤维型:以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为主,类似瘢痕组织。本文4例符合①、②型的混合。(3)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Desmin,其中泡沫样组织细胞表达CD68,瘤细胞不表达 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近年有文献报道肌纤维母细胞表达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 [1,4,5 ]。肌纤维母细胞是由Gabbiani等[6]通过电镜首次提出,它既有纤维母细胞的特点, 又有平滑肌细胞的某些特点。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免疫标记发现IMT中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瘤细胞表达SMA及MSA等平滑肌源性标记物,因此认为SMA及MSA阳性反应是诊断IMT的重要标记。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IMT临床和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确诊依靠病理。笔者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和复习文献认为IMT的病理诊断可根据:(1)组织学形态:肿瘤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排列成树状或席纹状,其中可见胶原化及黏液水肿;(2)以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为背景;(3)免疫组化: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呈Vimentin、SMA、MSA、Desmin阳性表达。

由于IMT中的瘤细胞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形态特征,瘤组织间可见胶原化纤维组织、黏液水肿样变及炎细胞浸润,使得IMT组织学变化多样。因此,病理诊断时应与以下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鉴别:(1)纤维瘤病:纤维瘤病以成束的纤维母细胞伴有不同数量的胶原为特征,瘤组织内无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瘤细胞SMA及MSA阴性。(2)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前者有包膜,分束状区和网状区,瘤细胞更长,胞核两端稍尖细,排列呈栅栏状;后者无包膜,瘤体由纤维束组成,有触觉小体或丛状结构,纤维波浪状。两者表达S-100蛋白、MBP等神经源性标记,不表达肌源性标记物。(3)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女性会阴及生殖道,肿物与周围组织界线较清。梭形、肥胖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常见双核和多核瘤细胞,瘤细胞多表达雌、孕激素受体。(4)平滑肌瘤:瘤组织以均匀一致的成束的梭形平滑肌细胞为特征,无混合性炎细胞浸润,ALK阴性。(5)黏液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黏液性纤维肉瘤):肿瘤具有Touton 氏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肌源性标记物阴性。(6)肠系膜、大网膜或腹膜后的胃肠道外间质瘤:肿瘤细胞表达CD117 和CD34, 而IMT不表达。(7)结节性筋膜炎: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与IMT相似。但结节性筋膜炎有生长迅速,短时间内体积可达2~3cm;多发于上肢、前臂等表浅部位;组织形态常见多核破骨样巨细胞、红细胞位于血管外,分裂象可以很多等特点与IMT鉴别。

3.4 预后 大多数IMT临床上呈良性,经过手术治疗可使绝大部分IMT治愈。本文4例术后随访5~5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但有文献报道[ 3,7 ],肿瘤体积较大的IMT或出现于肠系膜、网膜、腹膜和腹膜后的IMT因肿瘤所在部位完整切除困难,容易复发,在罕见情况下伴有潜在转移能力。因此,笔者认为IMT是以炎症为背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

参考文献

1 Coffin CM,Patel A,Perkins S,et al. ALK1 and p80 expression and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involving 2p23 in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Mod Pathol,2001,14(6):569-576.

2 Fletcher CDM,Unni KK,Mertens F. WHO Classification Tumors of Soft Tissue and Bone. IARC Press:Lyon,2000,91-93.

3 Coffin CM,Watterson J,Priest JR,et al. Extrapulmonary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84 cases. Am J Surg Pathol,1995,19(8):859-872.

4 Cook JK,Dehner LP,Collins MH,et al.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 expression in the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a comparative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Am J Surg Pathol,2001,25 (11):1364-1371.

5 Cessna MH,Zhou H,Sanger WG,et al. Expression of ALK1 and p80 in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and its mesenchymal mimics:a study of 135 cases. Mod Pathol,2002,15(9):931-938.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文5

1光镜检查

由于间皮瘤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光镜下恶性间皮瘤组织学分型尚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MM)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Adams等〔1〕根据胸膜DMM尸检材料将该瘤分为上皮样型、腺管状型、肉瘤样型、粘液样型、硬纤维瘤样型及混合型。并提出在弥漫性胸膜肿瘤中,如发现肿瘤细胞产生胶原物质就可确定其为DMM。否则,就应存在胞浆内微小空泡和均匀的轻到中度核/浆比。于国等〔2〕根据瘤细胞排列方式、瘤细胞分化不同及一种瘤细胞成分至少占50%以上将该瘤分为11种类型:腺管样型、腺管状型、未分化型、纤维母细胞型、印戒样细胞型、粘液样型、肌纤维母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样型、血管母细胞型、小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并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从光镜方面诊断此瘤:①结合该瘤发生的特殊部位;②寻找肿瘤双向分化,尤其当怀疑此瘤时应多取材制片观察;③瘤细胞移行过渡现象;④多种不同类型瘤细胞混合存在;⑤临床表现危重,但瘤细胞核分裂象较少见。

2电镜检查

瘤细胞表面及瘤细胞内腔面有细长的蓬发样微绒毛,胞浆内丰富的张力微丝及糖原颗粒,有双层或断续的基底膜,瘤细胞间有较多的桥粒为DMM的超微结构特征〔3〕。并将微绒毛、中间丝和细胞浆内新腔称为间皮瘤三联征。而腺癌微绒毛粗而短,胞浆内有分泌颗粒,细胞外腺腔形成为腺癌特征。于国等〔4〕研究发现DMM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均>11,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平均毛绒长宽比值均<5,提出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可作为DMM与腺癌鉴别的一个指标。胸膜DMM和胸膜转移性腺癌之间桥粒平均长度差异不明显,但胸膜DMM均有不同数量桥粒长度超过1.5μm,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均无1例桥粒长度大于1.5μm。因此,应用超微结构测量最大桥粒长度对胸膜DMM诊断及与胸膜转移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亦有一定价值。

3组织化学检查

dMM分泌透明质酸,可被奥辛蓝或胶质铁染色。预先用透明质酸酶处理后呈阴性反应。而少部分腺癌亦可呈阳性反应,但用透明质酸酶处理后仍阳性。肺腺癌分泌中性粘蛋白,PAS-D染色阳性。而DMM因含大量糖原,PAS染色可阳性,但预先用淀粉酶处理后阴性。故组织化学染色在DMM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帮助。但透明质酸为水溶性,在标本固定、染色过程中易丢失。而50%以上肺腺癌不产生中性粘蛋白。故组织化学染色假阴性率高,将逐渐被免疫组化取代。

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DMM鉴别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但目前尚没有哪一种抗体对间皮瘤或腺癌是完全特异性的,大多数常用抗体仅对腺癌有反应。间皮瘤的诊断是建立在阴性反应的基础上。常联合应用几种抗体来降低假阴性率。而近年出现的间皮相关抗原,或特异性低,或敏感性差,或仅适用于冰冻切片,故未能广泛应用。免疫组化常用于以下方面:

4.1恶性上皮型间皮瘤与腺癌的鉴别Brown等〔5〕研究发现区分上皮型间皮瘤和腺癌最好的两种标记物为CEA和B72.3。同时阳性对腺癌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8%;同时阴性对间皮瘤的特异性为99%,敏感性为97%。CEA、B72.3和Leu-M1联合应用可使74%的病例得到明确诊断。Ordonez〔6〕研究认为CEA、Leu-M1、B72.3为最佳标记物,和Ber-EP4一起应用可使90%以上的间皮瘤和腺癌得到明确诊断。Riera等〔7〕应用热抗原修复方法对常用抗体进行再评价,发现大部分抗体在热抗原修复后其敏感性增加,而特异性不降低。并发现CEA,Bg8和Ber-EP4为区分上皮型间皮瘤与腺癌的最佳标记物。三者组合,顺序应用,几乎可将所有的间皮瘤与腺癌正确区分开来。间皮相关抗原HBME-1,Thrombomodulin和Calretini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上述抗体低。但和上述抗体联合应用有助于间皮瘤的诊断。

4.2恶性上皮型间皮瘤和腺癌与反应性间皮增生鉴别良恶性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是病理诊断中的一个难点。EMA和p53〔8〕在良恶性间皮细胞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Wolanski等〔9〕利用胸腺膜活检标本研究,发现EMA在恶性病变中阳性率达73%,而良性病变中无1例阳性。而CEA、EMA和B72.3联合应用为区分腺癌和良性间皮增生的有用标记物。B72.3在乳腺腺癌、肺腺癌、卵巢腺癌积液中均呈阳性反应,而良性积液中无1例阳性〔10〕。

4.3肉瘤样间皮瘤与肉瘤、局限性纤维瘤和反应性浆膜纤维化鉴别肉瘤样间皮瘤表达低分子量角蛋白,肉瘤、局限性纤维瘤和反应性浆膜纤维化不表达任何形式角蛋白。用广谱角蛋白标记物AE1/AE3和低分子量角蛋白CAM5.2可以将肉瘤样间皮瘤与局限性纤维瘤、硬纤维瘤样间皮瘤及反应性浆膜纤维化区分开来。Montag等〔11〕研究发现30例肉瘤样型和混合型间皮瘤的肉瘤样区均对AE1/AE3有反应,而10种组织类型的39种梭形细胞肿瘤和肿瘤样过程均阴性,仅少数梭形细胞肿瘤如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肉瘤样癌、癌肉瘤偶尔阳性。间皮相关抗原(HBME-1,thrombo-modulin、calretinin)在肉瘤样间皮瘤中阴性,在肉瘤样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中无价值〔10〕。

5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检查

agNOR反映了细胞核的增殖活性。近年研究认为Ag-NOR的不同特征(数目、大小、分布)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吴霞等〔12〕研究发现恶性间皮瘤与反应性增生间皮二者主要区别为:①恶性间皮瘤AgNOR颗粒总平均值为4.26±1.28,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为1.28±0.38;②恶性间皮瘤细胞核内含1~2个颗粒,平均值为4.42±1.20,2.38±0.38;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分别为1.28±0.31,1.7±0.48;③恶性间皮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直径≥2.6μm,占84.33%,反应性增生间皮只占0.48%。这三项指标可作为鉴别恶性间皮瘤与反应性增生间皮的客观依据。但良恶性间皮细胞平均AgNOR计数有重迭区,如将Ag-NOR颗粒面积0.6677μm2作为良性间皮的上限,则对恶性间皮瘤诊断特异性达100%,敏感性为63.8%;和EMA联合应用,可将敏感性提高到95%,而极少有假阳性〔9〕。最近使用图像分析定量研究,使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的优点。可以作为良恶性间皮细胞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6、细胞学检查

dMM常伴有胸腔积液。因此,胸水细胞学检查仍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检查方法。胸水中恶性间皮细胞常呈状、结节状分布,典型者呈“桑葚样”,可伴纤维血管样核心;亦可呈单一细胞散在分布,或两者混合存在。恶性多核巨细胞伴细胞浆浓染和微小的周围型空泡为有用的诊断特征。细胞核及核仁轻度不规则,但核/浆比基本正常。而其它类型恶性肿瘤细胞大小和形态差异很大,一个恶性细胞的大小可以是另一个恶性细胞大小的数倍,核仁大,核/浆比值上升。但上述任一特征均非特异性的,胸膜间皮瘤是建立在各种异常发现的综合评价上。DMM胸水细胞学阳性率低,Renshaw综合文献报道在7%~77%之间,而做出间皮瘤特异性诊断的敏感性在4%~63%。因此,如临床怀疑DMM而胸水的细胞学检查阴性,应进行其它方法检查,如胸部CT、经皮胸膜活检、胸腔镜检查,开胸胸膜活检等。薛立福等〔13〕报道胸腔镜检查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率达100%,可代替开胸胸膜活检。

7、胸水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能够在克隆水平辨别恶性肿瘤细胞数量上和(或)结构上异常,并发现间皮瘤细胞存在一致性染色体畸形〔14〕,其中大部分为特异染色体区域的丢失,最常见染色体丢失区为1、3、9号染色体短臂和22号染色体长臂。其中9号染色体着丝点的丢失最常见,其发生率为73%±3%,丢失部分恰好为MTS1基因所在部位。推测MTS1基因的丢失与DMM的发生有关。Granados等〔15〕对10例临床怀疑为DMM的病人进行胸水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在所有的病例中均存在一种或几种染色体区域的部分丢失。而6例非典型增生间皮均未发现克隆性染色体畸形。并提出观察多种标记染色体和(或)克隆性数值上的变化可以提高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准确率。其它类型肿瘤细胞,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亦可出现DMM特征性的染色体区域性丢失。但DMM的核型没有腺癌核型复杂,肺腺癌有10种以上克隆性畸形,且在每一细胞内有多克隆的改变。而恶性间皮瘤克隆改变不超过10种,且细胞间极少变异。因此,细胞遗传学检查可以作为DMM细胞学检查的一个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在鉴别反应性间皮细胞和恶性间皮瘤细胞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喉鳞癌;claudin?3;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 目的 检测claudin?3及上皮型黏附素(e?cad)在喉鳞癌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喉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8例喉鳞癌组织及3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中claudin?3、e?ca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claudin?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喉鳞癌癌旁正常黏膜细胞质和细胞膜,e?cad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喉鳞癌癌旁正常黏膜细胞膜,claudin?3、e?cad蛋白在喉鳞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黏膜。喉鳞癌中claudin?3和e?cad蛋白的表达与肿物大小、分化程度、有无甲状软骨累及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claudin?3和e?cad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二者可能与喉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claudin?3和e?cad可能与喉鳞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喉鳞癌;claudin?3;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

喉鳞癌的发生发展是涉及多个蛋白水平的变化,而细胞间的黏附力丢失常导致细胞连接的破坏〔1〕。claudin?3是紧密连接的主要跨膜蛋白,此蛋白在细胞间传输转运中起重要接头作用,是细胞黏附功能的基础,研究表明claudin?3在众多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2〕。e?cad是钙依赖的黏附素家族的一个经典成员。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喉鳞癌组织中claudin?3和e?ca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以深入探讨二者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本院病理科喉鳞癌切除标本作为实验组,共98例,年龄为31~79(平均51.3)岁。其中男76例,女2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35例,无淋巴结转移的63例,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同时选取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为对照组。

1.2 试剂

实验用的兔抗人claudin?3多克隆抗体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鼠抗人e?cad单克隆抗体,s?p和dab显色试剂盒均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二种蛋白的表达

claudin?3和e?cad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主要步骤:①将5 μm切片脱蜡水化后,用pbs冲洗3次,每次3 min。②用柠檬酸缓冲液高温高压抗原修复。③每张切片加1滴过氧化物阻断溶液(试剂a),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室温下孵育10 min。④pbs冲洗3次,每次3 min。⑤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滴非免疫性动物血清(试剂b),室温下孵育10 min。⑥甩去血清,每张切片加1滴第一抗体,室温下孵育60 min或4℃过夜。⑦pbs冲洗3次,每次3 min。⑧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滴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试剂c),室温下孵育10 min。⑨pbs冲洗3次,每次3 min。⑩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滴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溶液(试剂d),室温下孵育10 min。pbs冲洗3次,每次3 min。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2滴新鲜配制的dab溶液,显微镜下观察3~10 min,阳性显色为棕色。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0.1%盐酸分化,pbs冲洗返蓝。切片经梯度酒精脱水干燥,中性树胶封固。

1.4 结果判定标准

claudin?3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光镜下以细胞膜与细胞质同时出现棕黄色着色为阳性细胞,细胞无着色或者单纯细胞质着色、细胞膜着色为阴性细胞。e?cad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膜,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细胞无着色或者淡黄色为阴性细胞。合并计算高倍镜下(×400)随机选择的5个视野中阳性细胞占全部计数肿瘤细胞的百分率,平均每个视野细胞质(膜)呈阳性反应的细胞数≥10%为阳性,无明显阳性反应或阳性反应的细胞数<10%为阴性。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6.12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claudin?3和e?cad在喉癌与正常黏膜中的表达

claudin?3和e?cad在喉鳞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黏膜(p<0.000 1)。见表1,图1。表1 claudin?3和e?cad在喉癌与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

2.2 claudin?3和e?cad的表达与喉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喉鳞癌claudin?3和e?cad蛋白的表达与肿物大小、分化程度、有无甲状软骨累及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见表2。图1 e?cad和claudin?3在喉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400)表2 claudin?3和e?cad的阳性表达与喉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 论

claudins是一类跨膜蛋白,是从鸡肝中得到的一种紧密连接的片段,迄今在人体内发现至少有24种不同蛋白,分子量大约为20~27 kd之间。近年有研究显示,多种上皮性恶性肿瘤claudins有异常表达,并且与这些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1〕。claudin?3是其家族的重要成员,不仅具有调节细胞间物质流动和维持上皮细胞极性的功能,而且还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转录、肿瘤抑制等过程。但我们发现claudin?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并不完全相同。soini等〔3〕通过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laudin?3在肾癌、膀胱癌中的表达下调。long等〔4〕利用northen印迹发现在人类前列腺上皮中,claudin?3基因转录的mrna量较周围正常组织明显增高,同时用免疫组化发现claudin?3蛋白在骨转移灶中的表达也是增高的。resnick〔5〕等发现claudin?3在肠型胃癌中是高表达的。但是claudin?3在喉鳞癌中的表达未见报道。黏附素是一组ca2+依赖跨膜蛋白,包括至少9个基因家族,其中以e?cad最为重要,是钙依赖的黏附素家族的一个经典成员。近年来,有关紧密连接蛋白及黏附分子功能的研究日趋增多,并证实了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6〕。当肿瘤组织中e?cad发生结构功能异常,如转录受抑、基因突变、启动子区域甲基化、β连接蛋白磷酸化时,其细胞黏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可使细胞分化降低,而且可致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并易脱离原发部位,向深部浸润而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audin?3和e?cad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发现claudin?3、e?cad的阳性表达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都与喉癌的分化程度、肿物大小、是否累及甲状软骨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既提示claudin?3和e?cad在喉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又由于分化程度、肿物大小、是否累及甲状软骨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与喉鳞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此提示二者低表达可能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claudin?3促进肿瘤生长可能有:①引起紧密连接屏障的破坏,导致营养素、生长因子和其他活性分子向肿瘤内部转运,促使肿瘤处于生长状态。②claudin?3下调的肿瘤细胞不能进入细胞程度性死亡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7〕。而claudin?3与e?cad可能共同参与特定细胞连接与黏附信号的传递,影响细胞迁移,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翠芝,周小鸽,黄受方,等.claudin?1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62?4.

2 van itallie cm,colegio or,anderson jm,et al.the cytoplasmic tails of claudins can influence tight junction barrier properties through effects on protein stability〔j〕.j membr boil,2004;199(1):29.

3 soini y.expression of claudins 1,2,3,4,5 and 7 in various types of tumours〔j〕.histopathology,2005;46:551?60.

4 long h,crena cd,lee wh,et al.expressio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enterotoxin receptors claudin?3 and claudin?4 in prostate cancer epithelium〔j〕.cancer res,2001;61:7878?81.

5 resnick mb,cavilanez m,newton e,et al.claudin expression in gastric adenocarcinomas:a tissue microarray study with prognostic correlation〔j〕. hum pathol,2005;36:8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