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科医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科医生论文

骨科医生论文范文1

XXX,男,XX县XX镇农业行政村卫生所乡村医生,1953年出生,是位土生土长的壮家人。 在长期的探索中,XXX还拜副主任药师、广西草药王张超良为师,得到了张超良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为了识别壮族草药,掌握壮药的药性药理及资源分布,XXX随张超良老师多次到广西大瑶山、大苗山、猫儿山、大明山、十万大山等地识别、采集壮族草药。经过不断深入地实践、挖掘、总结,XXX已成功掌握1000多种壮族草药治疗骨科疾病及常见病。

1981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医疗解散。为了生存,更为了让自己一技之长为民造福,XXX带头坚持创建卫生所,然而,面对XX本地几十家个体医疗诊室机构的激烈竞争要立足就必须迎难而上。事业的发展源于民众的信任,民众的信任离不开自身精湛的医技,为此,他从不放弃学习提高的机会,时刻注意提高充实自己。

首先抓住各种进修函授的机会,参加各地院校举办的各种医疗培训学习。他带着临床中的各种疑问、难点、虚心向导师求教,对把学到的技艺付诸实践,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服务于病人,而形成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

XXX,从未进过正规的医学院校,启蒙于师传口授,在多年的“赤脚医生”临床中,带着临床实践中的疑问参加短期医学培训,在临床中自学,自费购买了几万元上千册的医学书籍,订购二十余种医学杂志,一有空余时间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摘抄各种医学知识图卡。为了系统学习中医学,1985年参加了光明中医大学骨伤科系统函授学习,坚持一年中抽四个月时间到南宁听面授课,经四年系统的函授学习后,取得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骨伤科急救学、骨伤科基础理论等14门单科合格证书,终于1989年毕业,成为一名具有专科学历的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毕业后,把学到的中医骨科理论用到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认真地辩证诊断,严格按国家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观察制订临床资料,再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总结。1989年,XXX的《脚踏整复法治疗陈旧性肘关节脱位》论文首次获国际中日骨科优秀论文奖,从而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突破。近几年,卫生所负责XX镇解放社区、永安东路一段的计划免疫工作,在镇保健所的指导下,积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按时填好各种表册。并且按传染病报告制度,承担管辖范围内的病情管理及报告工作。几年来,计划免疫工作都走在各社区、村委的前列。

为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了落实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吴医生积极动员群众参加新农合,做好参合群众的费用收缴,全村委2007年至2008年共收上参合金64370.40元,参合率达88.30%。

为了更好地解除骨伤患者病痛,提高发掘壮族骨科医药遗产,1993年10月5月经上级卫生部门批准筹建了XX农业骨科医院(与农业行政村卫生所同时并存),XXX担任骨科医院院长兼卫生所所长。业务发展后,XXX更热情地为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及各种骨折、骨病患者解除病痛,同时根据“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发挥自身壮药治伤接骨医技,同时引进先进现代医技,开展了手术整复内固定,颈肩腰腿痛等专科业务,大大提高了大家的专业水平。

XXX所师承的壮医药疗效确切,为他在临床实践中研究壮医药提供了可靠的客观现实和现实基础。但由于是口授师传,没文字记载,得不到系统的发掘整理和文字总结。为了对壮医药深入的研究,以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XXX虚心对师传的壮医药实践经验进行科学验证。依靠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整理壮医药。

首先是整理壮族草药治疗骨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除重视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外,同时重视从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八纲,综合全身及局部症状,辩证论治,内外用药,以促进肿胀消退,气血流通,代谢增强,加快软组织的修复,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骨折早、中、晚期的内外用药是传统中药。而壮药在治疗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应用中更优于中药。

在探讨治疗颈肩腰腿痛范畴中,XXX医生先后拜北京光明中医骨伤医院院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秘书长韦以宗教授,原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广西中医骨伤科研究所所长韦贵康教授,中国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等各名家流派为师。前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骨伤科研究所等地多次进修手法推拿及小针刀疗法,吸取各家之长。

通过从师学习进修,认识到软组织损伤,特别是脊柱软组织损伤与其出现的脊柱相关疾病已由颈肩腰腿痛范畴,发展成为70多种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治疗理论,涉及到多个临床学科。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是脊柱力不平衡而导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移位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从而引起相应的组织脏器病变,仅颈椎病就有眩晕、头痛、耳鸣、视力异常、肩痛手麻、血压异常、心律不整等。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大学课程中尚未开设,许多医院亦没设立此科室,再加上媒体对这门新学科宣传甚少,故使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对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疚病的临床实践中,XXX医生着重以现代理论为指导,则重运用手法推拿,小针刀疗法治疗,辅以壮族草药内服外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大批颈肩腰腿痛患者解除病痛。

如壮医药在治疗风湿类疾病(简称风湿病)中,XXX制定了壮医治疗风湿类疾病措施,自拟壮药内外治疗类风湿疾病方剂,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壮医学治疗风湿类疾病理论。即:一是采用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二是辩证论治;三是壮族草药的应用。故在临床上XXX采用西壮医结合办法探讨治疗风湿类疾病取得了一定经验,在参加全国风湿类疾病学术交流会上,多篇论文获奖,卫生所被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组接收为协作组成员。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及杂志社联合行文给XXX医生,建议向当地政府申办“风湿、类风湿病研究所”,在运用壮医壮药医疗风湿、类风湿病经验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从血液流变学、免疫学和生物学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提高传统疗法的科学性,以利向国内外推广。

XXX的三篇论文《壮药吹风藤汤、吹风藤酒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68例临床报告》、《壮药治疗骨关节炎》、《壮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荣获世界中医骨科最高成就奖的尚天裕国际科学二等奖。

骨科医生论文范文2

编者按: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数十载,手术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畸形逾万例,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医德、医风、医技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博览群书,借鉴海内外名训,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环视医生、医术与人文的密切关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编的《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引导当代矫形外科医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人文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矫形外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欢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 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 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 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 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 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 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 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 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 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 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 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 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将时间一空间(外固定器械构型的改变),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去调控,体现了时空哲学观。多种动物肢体的牵拉试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神经、骨与软组织,都能在牵拉下再生。组织再生的机理是:组织受到持续牵拉后局部的潜能细胞被激活,干细胞也发生凝聚,首先出现微循环重建,而后出现组织再生,称“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小儿矫形外科[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绪论.

骨科医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医证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状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1-0071-03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无菌性、进行犯关节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又名骨关节病(Osteoarthrisis,OA)、退行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1],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萎缩无力等[2]。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年龄、性别及激素水平、肥胖、地理环境、种族、骨密度、营养、遗传、免疫、代谢、职业、创伤、生物力学、吸烟、饮酒及日常生活习惯、运动方式、高学历等因素有关[3]。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OA多发生于中老年,无明确的全身或局部诱因,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继发性OA可发生于青壮年,可继发于创伤、炎症、关节不稳定、慢性反复的积累性劳损或先天性疾病等[2]。膝关节是骨性关节炎好发部位,以女性发病为主,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肿大,无力,活动障碍并可有骨摩擦音(感),后期可有关节畸形等。有报道认为,膝关节有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者,50岁以上的人群有80%,60岁以上约90%,70岁以上可达100%,但其中有临床症状者约15%~20%(男性约15%,女性约22%)[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Joint Osteoarthrisis;简称KOA)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很多老年患者因此而致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问题愈发突出,这也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挑战。膝骨关节炎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中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名没有确切记载,但许多著作中对部分相关疾病的描述与之颇为相似。《素问·脉要精微论》谓:“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俯,筋将惫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惫,形体皆极”。《素问·痹证》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从四时受邪部位分别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灵枢》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滑利矣”。《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袭之。”明清医家在理论上对病因病机开创性的发展出“骨实则有生气”、“痹有瘀血”、“久病入络”等理论,从而对骨痹(骨性关节炎)的认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5]。《证治准绳》亦云:“有风,有寒,有闪挫,有瘀血,有痰积,皆实也,肾虚其本也”,提出膝痛为本虚标实,对后世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型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6]指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总之,中医学认为肝肾亏虚是本病发病基础,风寒湿邪侵袭及跌仆扭伤为发病诱因。即人至中年后,肝肾渐亏,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加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驻关节,或跌仆扭伤或长期劳损,导致经络痹阻,骨脉瘀滞,不通则痛。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邪入侵,痰浊内蕴,瘀血阻滞经络为标,即“本痿标痹”。

2中医证侯分类研究现状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证候分为肾虚髓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等3型。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本病分为: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以及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三型[8]。全国规划6版教材《中医骨病学》则将本病分为:邪实证(包括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正虚证(气虚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痰浊)证(包括疲血留滞、疲痰凝结)[9]。此证候分类方法种类齐全,囊括了多数其他征候分型。二十一世纪新版教材《中医伤科学》对该病的证候分型为肝肾亏虚和慢性劳损(早期补气血,晚期养肝肾)。刘向前,姚共和[10]将其分为肾阳虚证、瘀阻脉络证、寒湿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气亏虚证、痰湿阻络证、湿热阻痹证、风胜行痹证。而路志正等[11]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瘀血阻痹、肾虚骨痹、阴虚内热等证型。尚天裕[12]等认为本病是痹症中的特殊类型,认为本病因于气血虚怯、辛苦失度、肾阳不足,辨证分型为:血虚风入型、劳损感邪型、和阳虚寒凝3型。韦贵康、施祀等[13]亦认为本病是痹症之特殊类型,每因气血不足、劳累失度、肾阳不足而致,遂分为血虚入侵、气血亏虚型、阳虚血凝3型。刘洪旺等[14]将本病分为3型论治: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张建福[15]将本病分为6型,寒湿阻滞型、湿热蕴结型、气虚血衰型、肝肾亏虚型、热毒内攻型、瘀血蓄积型。王承德等[16]辨证分型为肾虚髓亏、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寒凝瘀阻、气血两虚、肾虚血瘀。叶芳等[17]辨证分型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曹晓光等[18]辨证为肾虚血瘀。蒙昌荣等[19]辨证分型为肝肾亏虚、瘀血阻滞、寒湿阻滞。李民,李西海等[20]认为该病发病中有着复杂的机理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肝肾亏虚为基础,此外还有血瘀、脾虚、痰湿等重要环节,实乃杂证。以虚为本,兼痰、瘀之实,属本虚标实之痹、痿兼证。杨锦华,曹惠英等[21]制定了中医辨证要素计分诊断标准,证候类型为:肝脾肾虚血瘀、肾阳亏虚血瘀寒湿、肾阳虚肝阴虚血瘀、肝肾阴虚血瘀。戴七一等[22~24]分型为寒湿阻络、湿热阻络、肝肾两虚、瘀血阻络、混合型。吴林生等[25]根据本病的证候表现,将本病分为7种痹证,即行痹、着痹、痛痹、热痹、瘀痹、郁痹、虚痹。邓氏等[26~27]则从其“本痿标痹”的病机出发,认为其缓解期多见肝肾不足,或夹有瘀阻脉络;急性期发作期,多见湿热下注或风寒湿痹;具体分为4型:肝肾不足(或兼有瘀阻脉络)、气血虚寒型、湿热下注、风寒湿痹四型论治,其中风寒湿痹型因风寒湿邪偏重不同,又分为行痹、着痹、痛痹3型。郭建刚[28]则综合各家辨治经验将膝关节炎分为7型:①血虚寒凝型;②血瘀寒凝型;③肝肾阴虚型;④血瘀痰湿型;⑤肝肾亏虚型;⑥肝肾亏虚和风湿痹阻型;⑦肝肾亏虚和瘀血痹阻型。宏树臣[29]则按病变特点分初、中、晚3期论治,初期重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方用化瘀定痛汤;中晚期以养血荣筋,补益肝肾为主,佐以温经通络,理气散结,方用化瘀温经汤。娄玉钤[30]、王少山、朱卫星等[31~32]亦主张分期辨证,认为初期证多瘀血阻络,中期证属肝肾亏虚,后期多为气阴两虚。娄玉钤[30]主张膝关节骨关节炎应按伤筋证、伤节证、节粘证辨证推拿治疗。周文全等[33]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将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肾亏虚、骨节劳损、寒凝瘀阻、骨质增生、虚夹痰瘀、骨节僵硬等证型。姚琦[34]采用膝关节骨关节炎肝肾亏虚为主,兼有风寒、湿热、瘀滞的分型方法。王玲[35]在临床上采用风寒湿痹、风寒热郁、痰瘀互结的分型来指导临床。陈基长[36]认为肾虚贯穿于膝骨性关节炎疾病过程始终,以肝肾亏虚为本,血脉不利为标,治疗当以补益肝肾,益气行血为主要治法。陈庆真[37]认为肾虚血癖是膝骨关节炎的基本病机,肾阳虚、疲阻脉络、肝肾阴虚、寒湿阻络为膝骨关节炎的常见证候,脾肾阳虚、痰湿阻络证、肾精亏损、脾虚血亏、湿热阻痹证为膝骨关节炎的可见证候。刘志豪等[38]认为肾虚血瘀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证候,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风寒湿痹证、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为常见证候。

3小结

综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就其现状而言,己有的证型证候诊断标准主要来自部分专家讨论和集体研究,缺乏统一的中医证型标准,主要是因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一致,以及个人经验各有偏重,导致临床证型证候分类极为混乱,或分型论治,或分期论治、或辨病专方主治,亦或主方随证加减论治等。因此,规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显得至关重要,这将为辨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卫东,吴岳嵩,张春才.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2]沈培芝,石印玉,陈友红.强筋方治疗实验性膝骨关节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10~13.

[3]王新军,沈明秋,刘俊昌,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研究现状[J].新疆中医药,2011:29(3):77~80.

[4]邓晋丰,钟广玲,刘金文.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设,2005:282.

[5]肖林榕,郑红.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的发展[J].中医文献杂志,2003;(2):10~12.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82.

[7]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1):349~353.

[9]袁浩.娄多峰,等.中医骨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8~62.

[10]姚共和,刘向前.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分布特点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9):23~24.

[11]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0~611.

[12]尚天裕,董福慧,等.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418~420.

[13]韦贵康,施祀.实用中医骨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24~627.

[14]刘洪旺,刘志刚,孙宝金,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中国骨伤,1997,10(4):27.

[15]张建福.骨质增生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59.

[16]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60~765.

[17]叶芳,叶胥华.辨证施治膝骨性关节炎81 例[J].陕西中医,2005:26(12):1302~1303.

[18]曹晓光,唐勇,王冠军,等.从肾虚血瘀论治膝骨性关节炎[J].陕西中医.2009:30(11):125~126.

[19]蒙昌荣,李滋,樊莉等.针刺治疗不同证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 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83~1084.

[20]李民,李西海,梁文娜,等.膝骨性关节炎中医病理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9,40(2):22~23.

[21]杨锦华,曹惠英,冯仲锴,等.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J].中医正骨,2005,17(7):19~21.

[22]戴七一,杨泽贤,欧国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与疼痛的关系[J].中医正骨,2010,22(2):7~11.

[23]戴七一,张坤赐,陈秋顺,等.膝骨性关节炎分型与体重、病程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7,19(2):19~20.

[24]戴七一,刘百玲,韦家宁,等.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型与性别、年龄的关[J].中医正骨,2007,19(10):12~13.

[25]吴林生,金嫣莉.中药及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1例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1993,34(12):742.

[26]邓晋丰,钟广玲,刘金文,等.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2~289.

[27]邓晋丰,刘金文.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1~ 274.

[28]郭建刚,冯坤,赵移珍,等.中药内服治疗骨性关节炎新进展[J].中医正骨2002,14(4):54.

[29]宏树臣.中医指针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骨伤,1998,11(5):23.

[30]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28.

[31]朱卫星,韩玉范,李成军,等.五联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3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3):14~15.

[32]王少山,张世华,邱红明,等.骨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38~360.

[33]周文全,李祥国.中医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0~941.

[34]姚琦.中医辨证论治膝骨性关节炎65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07.

[35]王玲.辨证分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0):30.

[36]黄枫,郑晓辉.陈基长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6):11~12.

[37]陈庆真.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侯规范化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骨科医生论文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8年5月42名骨科留学实习医生为研究对象,均为本科实习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1名。对照组中男12名,女9名,其中13名来自非洲、8名来自印度;研究组中男14名,女7名,其中11名来自非洲、10名来自印度。2组实习医生的性别、国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即由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查房、问诊、体格检查和诊断,实习医生在旁观看和学习。研究组采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带教,即:首先,带教人员需探寻出留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语言不通、思维方式不同是留学实习医生学习骨科临床知识的最大障碍,在带教过程中应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在学生不能良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中文含义之前,采用英语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待其汉语水平提高后,再逐渐采用汉语进行教学。为了减少带教人员和留学实习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带教人员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还可采用人体骨骼标本、手术同步转播、视频观摩和幻灯片演示等方式将骨科临床实践相关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留学生,以提升其对骨科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与我国实习医生不同,留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都偏好于亲身动手实践,因此带教人员还需尽快为留学实习生安排动手操作机会,如使其独立完成骨科换药拆线、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法复位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热情,还能促进临床实习质量提高。另外,带教老师还需积极培养留学实习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要求实习医生对患者的主要体征和临床症状进行了解,然后再根据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或由带教老师提供问题,供实习医生回答,这样有助于实习医生对骨科疾病临床实践诊断具有大致的了解,并且更好地巩固和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待实习医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实践技能,可分管不同的患者,为患者实施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若其治疗上遇到困难,可询问带教老师或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以保证治疗的规范性。最后,定期组织实习医生参加教学讨论会,重点讨论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带教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2组实习医生均带教4周,实习期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1.3观察指标。对比2组实习医生出科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基本理论知识占30分、临床实践技能占30分、疾病诊断和检查占20分、患者评价项目考核占20分。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实习医生基本理论知识成绩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临床实践技能、疾病诊断和检查以及患者评价项目考核等出科考核成绩得分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骨科医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苏培基;骨伤;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20-03

苏培基教授198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载,成绩斐然,学术造诣精深。他虽身兼数职,工作冗繁,但仍立足于医教研工作第一线,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医疗同道及广大患者的赞誉;以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受到了学生的爱戴;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创新思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苏培基教授在医疗、教育、科研工作中坚持“循本溯源,衷中参西”的原则,大胆创新,屡有成就,为弘扬和发展中医骨伤学及骨伤学中西医汇通作出了贡献。他本着博学深思、实践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与关节损伤、脊柱病、骨科疑难杂症。对骨伤科正骨手法,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等各类风湿痹证以及骨质疏松症均有深入的研究。苏教授在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的30余年里,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和诊疗特色。笔者有幸师从苏教授,受益良多,现将苏教授的学术思想撷英陈述如下,以飨同道。

1 融会古今,精于正骨

苏教授认为中医正骨手法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他长期致力于中医正骨理论与临床研究,并力求不断创新,对骨伤科正骨技法研究深入,整复手法独到,对复杂的闭合骨折或疑难的四肢骨折,基本都能手到病除。古有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正骨五法、《正骨心法要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正骨八法,今有尚天裕教授“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挟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的正骨十法,苏教授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躬亲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正骨手法。

苏教授深得岭南中医骨伤学派何竹林教授正骨理论“盖人体筋骨,气血煦濡,向具生机,故接骨者应如扶植树木,以顺其性意,是谓至治[1]”之要义,主张在骨折筋伤的手法整复过程中,应以“望、闻、问、摸”为先,力求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正骨不伤筋”为要,避实就虚,先简后繁,要求做到轻、稳、准、巧。若骨折局部肿胀较甚,应待肿渐消后再施行手法复位,但要把握时机;若桡尺骨或胫腓骨双骨折,复位一易一难,应先简单后复杂,其正骨要旨,注重以“刚柔并济,内外同治、动静相宜”为大法,并贯穿到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中。苏教授强调手法运用要活用刚力,巧用柔劲,四两拨千斤。根据受伤机制和人体的解剖特点,对移位明显且有软组织嵌顿或肌腱缠绕的复杂骨折,均应通过牵拉、折顶、推挤、回旋等手法先顺势理筋,再整复骨折,切忌使用蛮力。《正体类要》有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药物治疗要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辨证论治。手法复位,理筋治伤后,应使用内服药物调理气血,兼外敷药物消肿止痛的方法进行后续治疗。他提倡正骨手法应与夹板固定、功能锻练紧密结合,骨折固定反对只重骨折对位,忽视筋肉损伤的观点。中医应用小夹板对长骨中段骨折进行固定,对关节附近的骨折要求对临近关节有限固定,根据病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骨折筋伤早日痊愈。

他在骨折正骨手法治疗中,充分发挥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动静结合、内外同治的长处,对闭合骨折的复位手法有独到之处。早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内提出了儿童桡尺骨下1/4骨折的解剖分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倡导对此类骨折手法整复的技巧当以“折顶手法为主、拔伸牵引为辅”为要诀的主张,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明显旋转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屈肘后将前臂前旋或后旋,可以利用局部软组织的张力纠正旋转移位后,再拔伸牵引,推按捺正骨折块。对移位较大的小儿下肢骨折,苏教授主张小夹板配合牵引的治疗方案,如小儿股骨、胫骨骨折,局部肌力较强,在行常规手法整复后,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可以利用夹板、压垫和绷带的约束力达到逐渐复位的作用,但为达到逐渐改善短缩畸形或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对线的目的,常需配合使用皮牵引,甚至骨牵引。由此可见,苏教授正骨手法简便实用、轻巧灵活的特点,在其临床实践中处处得到了体现。

2 辨证用药,内外兼治

苏教授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对骨伤疾病辨证论治,骨折筋伤以后,因年龄不同、体质差异、伤情轻重、时间长短、部位的差别,必然在用药方面也有差异。“用药如用兵”,临床中始终坚持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采用内服汤剂,外用药膏,配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获得显著疗效。

对伤科内损诸病,采用“临证辨早、中、晚,方药宗化、和、补”的临床思维,形成了辨证以“早、中、晚三期”为基础,拟方以“活血”为总纲,以“化瘀、和营、补肝肾”为治法的学术主张,通过多年临证实践,拟出了伤科活血汤、伤科健骨汤及伤科壮骨片,分别应用于骨折筋伤的三期治疗中,每获良效,值得推广。苏教授认为骨折筋伤初期,血脉破裂,离经之血聚而成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气血俱伤,以致气滞血瘀,瘀阻脉络,不通则通,故见局部疼痛、瘀紫;瘀易化热,热聚为毒,故常见局部红肿,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热毒,方选伤科活血汤。骨折筋伤中期,局部瘀肿渐消退,疼痛减轻,但瘀阻未尽、新血未生,治当活血和营,接骨续筋,兼以补血为法,方选伤科健骨汤。骨折筋伤后期,局部瘀肿已消退,但筋骨未复,且久病夹瘀、久病必虚,治当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兼舒经活络,方选伤科壮骨片。苏教授师既继承了传统的骨伤三期辨证用药原则,又有独特的见解,强调骨折筋伤早期除了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外,尚需清热毒,在其所研制的跌打镇痛液中[2],用于治疗骨折筋伤早期有显著疗效,且副作用小,其配方中重用岭南地方药材三角草为君,功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苏教授还强调三期辨证用药中“活血”的重要性,指出“方药虽分三期,以活血为纲,瘀去则新生”,在其所研制的应用于骨折筋伤后期的伤科壮骨片[3]中,亦重用当归、鸡血藤活血。在骨折后期,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折后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均有明确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本院骨折后期的临床治疗。

对于腰腿痛、风湿顽痹等劳损所致疾患的用药,苏教授主张“以补肝肾为要,以祛风除湿、舒经络为辅”的治法。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精随年龄的增长由盛渐衰,腰部的筋肉、骨骼也由坚转弱。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说:“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苏教授认为,腰腿痛其本在肾,其标在风寒湿邪外袭,瘀阻经络所致,治当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基于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利用统计学对腰腿痛用药规律[4]进行分析,创立了舒脊方。舒脊方由独活、当归、白芍、川芎、茯苓、防己、桑寄生、鸡血藤、牛大力、千斤拔、宽筋藤、威灵仙、怀牛膝、制川乌、炙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宽筋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为君药;怀牛膝、桑寄生、牛大力、千斤拔补肝肾、强筋骨,为臣药;佐以独活﹑川乌、防己、威灵仙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共奏补血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之功。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5-6],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历代的实践证明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苏教授不仅熟识熏洗疗法的历史沿革[7],还在对熏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科研成果。其所主持的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8-9],探索伤科洗方的最佳熏洗组合,改进伤科洗方剂型,探讨伤科洗方的作用机理,最终研制出本院广泛应用的伤科洗方,药理实验发现其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由海桐皮、透骨草、三角草、乳香、没药、红花、豆鼓姜、薄荷、大黄、黄柏、防风等中药组成。方中透骨草、三角草、乳香、没药、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君药;豆鼓姜、海桐皮除浊,宣散瘀痹为臣药;薄荷、大黄、黄柏、防风等清热解毒,凉血祛湿为佐使药,该方组方严谨,活血而不破血,凉血而不滞血,祛瘀兼能通经,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功,使瘀血去,经络通,肿痛消,骨折筋伤三期均可应用,在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骨折愈合、关节粘连松解等方面[10-12],疗效显著,是苏培基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精华。其在研制骨科洗方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劳累,在一次研讨例会后,不慎跌倒,导致右手舟状骨骨折,骨折端轻度移位。行简单的树脂石膏无固定后再次投入工作,为了更好地总结外洗方的组方和功效,他亲身体验,每天都用骨洗方浸洗患肢,一个半月后,奇迹出现了,复查X线片骨折线明显模糊,局部无明显压痛,去除无固定后再洗半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3 循本求新,学贯中西

苏教授不断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技术丰富中医骨伤科学,带领我们大胆地走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之路。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教授勤求古义,却又师古而不泥,时刻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探索中求发展,倡导中西医更紧密的结合,将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独创的“TLF-正骨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等方法,疗效独特。

苏培基教授在充分发挥传统正骨手法优势的同时,重视吸收现代医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坚持走骨伤科微创手术之路,广泛开展关节镜、椎间盘镜镜检治疗术等微创新技术。在器械的辅助下整复理伤,将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现代器械相结合,延伸了正骨手法的应用。苏氏对治疗移位明显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有独到的方法,对此类骨折采用顶、撬、抬、拨的传统正骨手法与关节镜联合应用进行复位[13],并利用丝线进行有效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了术后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疗法以创伤小、疗效佳,无需二次手术的优点,深得患者及同行的好评,是国内较早开展关节镜下治疗该病的专家之一。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整复,苏教授独创了胸腰椎骨折复位器[14]来整复骨折。对于胸腰椎骨折,复位方法颇多,如元代危亦林的悬吊复位法,清代吴谦的攀索叠砖法,以及“两桌”复位法等等,这些复位方法均要求多人配合,费时费力。苏教授精心钻研,发明了胸腰椎骨折复位器,此复位器操作简单,复位力量均衡平稳,疗效显著。

苏培基教授率先采用撬拨等手法结合改良Dick支架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5]、成人胫腓骨骨折[16],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7],改良的Dick支架本身具备内在的稳定性,更增加了骨折固定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有利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对于小儿胫腓骨干骨折,以往的治疗方法是骨折手法整复,维持牵引及夹板固定,或采用牵引下石膏托固定的方法治疗,但因小儿治疗期间管理困难,较多出现皮肤坏死、腓总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等不良后果。笔者在苏教授的指导下,优化手术器械,自行设计出超微型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其具有RDEFS支架的全部优点,特别是经改良后的超微型支架,更加轻便灵巧,且强度无任何减弱,对小儿胫腓骨干骨折,特别是上段或下段的骨折,既能有效固定,又能减少开放手术的损伤。临床上运用其治疗小儿胫腓骨骨折[18],使并发症显著减少,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苏培基教授非常重视从现代医学汲取养分,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他早在20世纪末,就在国内中医院率先开展关节置换、脊柱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及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以及关节镜、椎间盘镜等开放、微创骨科手术[13,19-21],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他认为只要是对患者康复有利的治疗手段,就应该积极采用。他常跟我们说“开刀就像手法一样,都是治疗的手段;开刀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自华佗就开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车祸伤、机器伤、复合伤等越来越多,单纯的正骨手法已经不能解决一切,常教导我们一定要重视学习,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解除人民疾苦。对于数字骨科的研究,苏教授亦兴致勃然,赞赏有加,在其主持下所进行的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22-24],建立了膝关节模型、系统分析了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苏教授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扬了传统中医骨伤科学,也为其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苏培基教授的医术医德在粤港澳等地享有盛誉,慕名而来的求医者众多,为患者解除了不少疾苦,受到了医患的高度赞扬,而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是值得我辈努力学习、发扬光大。苏教授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注重继承、总结和创新,对现代医学和前沿科学也勇于探索和学习,博采中西医两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其正骨要旨强调以“刚柔并济,内外同治、动静相宜”为大法,并将它贯穿到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在实施手法整复时,应以“望、闻、问、摸”为先,以“正骨不伤筋”为要,力求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提倡在夹板固定或功能锻炼等外治的同时,辨证采用“临证辨早、中、晚,方药宗化、和、补”的临床思维,形成了辨证以“早、中、晚三期”为基础,拟方以“活血”为总纲,以“化瘀、和营、补肝肾”为治法的学术主张。多年来,他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同时,勤于钻研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之路,为本院骨伤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苏培基教授简介:苏培基,男,广东省中山市人,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骨伤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中心主任、骨伤科研究所所长、中山市中医药研究所骨伤研究室主任、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山市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开展医疗新项目30多项,获广东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记2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3项,中山市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医学著作5部,代表我院10多次出席国际骨科学术会议。曾获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世界杰出人才学会“跨世纪骨伤医学科技杰出人才”“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中山市十杰市民”等称号。

[参考文献]

[1] 何应华,李主江.何竹林正骨医粹[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7,33,194.

[2] 梅全喜,苏培基,钟希文,等.跌打镇痛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2002,24(8):632-634.

[3] 杨雄健,苏培基,吴惠妃.伤科壮骨片方对骨折后期骨折愈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6):1881-1882.

[4] 黄春梅,苏培基,李大刚.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规律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36-37.

[5] 李大刚.舒脊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6] 陈敢峰,苏培基,简绍锋.舒脊方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1):46-48.

[7] 苏培基,梅全喜.熏洗疗法的历史沿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4):349-350.

[8] 苏培基,梁必如.伤科洗方的实验研究[J].中医正骨,2002,14(12):11-12.

[9] 苏培基,梁必如,伍中庆,等.伤科洗方熏洗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5):25-28.

[10] 苏培基.中药熏洗治疗关节损伤2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0,9(6):17.

[11] 黄星垣,李大刚.伤科洗方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3):40-41.

[12] 高大伟,苏培基,伍中庆.伤科洗方结合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粘连41例小结[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5):469-470.

[13] 苏培基,伍中庆,吴宇峰,等.微创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撬拨正骨手法与关节镜的联合应用[J].中医正骨,2004,16(1):21-22.

[14] 苏培基.胸腰椎复位器治疗屈曲型胸腰椎骨折[J].中医正骨,2000, 12(3):27-28.

[15] 刘永恒,苏培基,陈敢峰,等.撬拨复位改良Dick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医正骨,2002,14(1):39.

[16] 苏培基,刘永恒,伍中庆,等.改良Dick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 5(6):344-348.

[17] 李兆青,苏培基,伍中庆,等.改良Dick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医正骨,2002,14(7):43.

[18] 吴俊哲,苏培基.超微型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治疗小儿胫腓骨骨折12例临床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6):676.

[19] 吴俊哲,郑臣校,苏培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9例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27(4):327-329.

[20] 吴俊哲,苏培基,陈敢峰,等.CD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3):39-40.

[21] 苏培基,黄谨,陈敢峰,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8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2(5):371.

[22] 吴宇峰,苏培基,伍中庆,等.髌骨的三维有限元重建及初步力学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2):1-3.

[23] 吴宇峰,苏培基,伍中庆,等.胫骨上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颈腰痛杂志,2004,25(3):158-160.

骨科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骨科;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医学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日显突出。临床医学教育不仅是医学生们从院校理论知识学习到从事临床实际工作转变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临床工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同时、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独立工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随着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渐趋完善。它突出临床医学的特点,以达到培养更好、更多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的目的。现代外科学起源于欧洲,骨科专业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院骨科不仅是一个综合性骨科,更是一个极具专业特色的科室,对其研究生专业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还很少见。

二十年来,我院骨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研究生的专业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在骨科方向研究生的专业培养上,我们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临床骨科医学双语教学是指在骨科学教学过程中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英语能力,最终达到用医学英语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的目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医学生从根本上加深对骨科学的理解和对现代骨科学进展的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双语教育仍相当困难。我院骨科教研室形成了集体培养下的主导师负责制,培养过程坚持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强调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的培养原则。临床医学生和医生都必须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及学习,以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骨科医生不但要跟踪国外骨科学的新进展,还要将自己的新发现、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这种国际范围的交流与合作都必须以英语为媒介。因此,发展骨科双语教学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自由地切换。双语教学主要形式要有保持式双语教学。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一些学科方面的英语词汇。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增加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模式并不属于真正要推广的双语教学的范畴,只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采用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英文混合方式,运用外语的比例逐渐增多。这种模式可以避免学生开始时因不适应直接使用英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是向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过渡。采用英文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学生的作业、考试以及教师课堂讲解全部采用英语。该层次为全面英语思维层次,教师和学生均能够熟练应用英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部分学生有在国外成长的经历,英语水平较高,对专业英语的兴趣较浓,能较熟练的应用英语交流。但也不少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全英文教学。在临床中将病种与病人结合起来,运用中英文综合教授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从而让医学生在了解骨科常见病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骨科学词汇。目前我国医学双语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譬如在我科,一些有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虽然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较低。而一些年轻的住院医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外语功底,却又缺乏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真正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十分有限。 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目前很多医学生虽然英语考分高,但听、说等交流能力有限,影响了双语课的课堂接受率。另外,他们的骨科专业英语知识储备有限,对临床骨科的专业英语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教材也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编写的骨科双语教材。尽管一些出版单位正在出版双语教材,但只是把现在的课本翻译成英文。这种临时性的教材不仅在编写体系、难易程度安排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连贯性,而且在编译中还会失去语言的地道性和真实性。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些大型原版英文教材虽然保证英语表达的规范性,但其内容复杂,学生用得累,而且能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教师也为数不多,增加了教学难度,不适合目前临床双语教学使用。教学方法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效率的高低。现阶段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大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我科在骨科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医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多媒体幻灯,学生的病历采用英文,但上课时大部分还是汉语讲解,只是简单的夹杂骨科专业词汇。

临床骨科医学双语教材涉及的专业术语多,如果选择的教材较难,学生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加之英语基础不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较容易的或适中的教材可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在编写英文教材时,要结合我国临床骨科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借鉴国外原版教材,尽量编写“地道”的英语教材。我科通过对学生英语水平的了解,自行编写临床骨科双语教材,关键词采用中英文标注,专业性强的语句采用中文解析。自编教材最大的优势是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采用自编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教师队伍双语教学对医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教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能准确、流利的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平时在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更要多学习骨科医学专业的原版英语教材或英文文献,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我科利用现有的师资中英语熟练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查房讲课,定期组织和国外专家会议交流。充分利用归国人员这一宝贵资源。同时每年定期派遣1―2名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总之,建立长期、统一、连贯的培训系统,才能保证教师素质得到真正提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互动。结合病房现有的典型病人,定期组织骨科专业疾病的英语讨论会,在提前分组阅读英语文献后,用英语进行汇报讨论,双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保证讨论会的效果。

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存在着诸多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中国数千年的教学过程中同样沉淀了很多有益的教学经验。教师是授业解惑者,如何运用好临床教师的临床实践知识优势,如何有效避免完全“填鸭式”或单纯“灌输式”的教学,如何将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是临床教学能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骨科学与解剖学和影像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图片或病人,就很难掌握。多媒体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收集、整理典型病例的影像学照片,运用适当的音频,结合临床病人,就会使很多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可以使知识点更加鲜明,能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灵活交互的界面,使教学以生动、灵活、形象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方式素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于记忆和运用。如在讲授骨折脱位时,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大量的板书、挂图或幻灯进行机械的排列、堆砌,既浪费时间,又难以理解和记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骨折脱位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疾病的转归用连续的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