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论文范例6篇

粉丝文化论文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微博粉丝 心理机制 自我认同

席卷2010年微博热潮揭示了一个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2010年9月新浪网的《中国微博元年白皮书》数据显示,60.9%的微博用户使用过新浪微博,50.5%的新浪微博用户每天都在使用新浪微博,新浪微博俨然已是使用率和用户粘性最高的主流微博产品。新浪微博在创始之初,成功地利用“名人效应”打开了微博推广的道路。在众多种类的名人之中,新浪微博首推的则是娱乐明星,这一点在它的“名人堂”、“热门话题”等栏目中可以看出,例如“名人堂”中,列为第一位的是娱乐,涉及影视、音乐、高管、经纪人、粉丝底盘、娱评人和娱记七大分类。

区别于其他新媒体,新浪微博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通过“关注”和“被关注”来实现的,“关注”这一个动词指的是“即时接受对方的信息”,而“关注你的人”则称之为粉丝。“粉丝文化”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热烈讨论是在2005、2006年“超级女声”节目引发全国选秀浪潮之时,“玉米”、“笔迷”、“凉粉”等具有代表性的粉丝头衔成为一时热门词汇。随着全民微博的热潮,“粉丝”这个词又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微博粉丝新特点:有限参与,松散迷群

“微博粉丝”这一网络粉丝新形态,是在20世纪互联网技术发展浪潮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微博粉丝在具有网络粉丝共通的特点之上,结合微博这一新媒介的特点,产生了新的衍生和变形,体现在其参与的相对有限、迷群的相对松散两点之上。

学者詹金斯在阐述新媒介消费模式下粉丝文化的趋势时,使用了“参与性文化”一词,即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普通公众也能“参与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消费者因此提出了自我要求,即要求“拥有参与媒介叙事的创造和发行的权利”。[1]然而,能够从一个时而内在时而外在于商业娱乐的文化逻辑立场,探索和质疑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粉丝参与性文化”,由微博诞生的新一轮粉丝热潮中,微博粉丝的参与性却大大低于其他类型。

这种有限的参与性是和微博提供的功能息息相关的。区别于传统博客,微博对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联性,在于其的即时性和裂变式的人际传播模式。当明星讯息后,微博粉丝可主动“参与”的功能包括“评论”和“转发”两项,前者指通过在该条微博下添加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后者指通过向关注自己的人讯息实现更广范围的分享(如图表一)。

由DCCI《2010中国互联网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可见,评论和转发功能是用户常用的功能前几位。然而,评论功能仅为粉丝提供了对明星微博内容进行交流点评的渠道,转发功能则只是给予了粉丝自主二次传播的机会。在微博局限的技术机制下,粉丝并不具有自己的内容生产力,微博粉丝依然仅停留在粉丝这一概念的表面,其生产力仅仅局限于点评和转发,并无更大的创造力发挥空间,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属于粉丝文本。因此尽管微博粉丝在数量上十分庞大,但是否有能力构成自己的文化资本,仍有待商榷。

以同一明星的热爱或兴趣为出发点,可将关注同一明星的粉丝概括为一个迷群。互联网促使粉丝们利用新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走到一起,粉丝团在互联网上分享多方面的信息、自由讨论甚至举办活动。例如百度开设的百度贴吧,就是线上粉丝部落的一个例子。

将同一类型的微博粉丝作为迷群来考察,也会发现其与传统迷群不相一致的地方。不同于其他的线上或线下粉丝团,微博上的粉丝群更为松散、无组织,因此也不具有一般粉丝团所能提供的社群功能。例如在百度贴吧内,粉丝可以利用发帖功能,通过各种帖子进行交流讨论,撰写与明星相关的文字甚至组织线下粉丝集会活动。而对于微博上的粉丝群,粉丝是作为单独原子而存在的,粉丝只是共同聚在明星微博的评论之中,粉丝之间固然可以相互关注,但关注也是一对一的交流,不存在其他在线迷群内部那种广泛的讨论方式。总言之,倘若将关注同一个明星的粉丝看作一个微博粉丝群,其中的粉丝是作为单个个体参与到其中的。

麦克唐纳剖析网上粉丝群后,对粉丝群进行了等级划分,认为粉丝中存在于“知识”、“粉都层次”、“得到内部消息的机会”、“领导者”和“对地点的控制”的多种层面。[2]这些层级的出现,例如领导者层级,一定程度上是组织聚合了原本分散的粉丝,加强了粉丝群的社群感。

微博上的粉丝群则重新改写了网络迷群中的层级现象,每一个关注明星的粉丝在这一群体中,都拥有平等获取信息和再次传播的权力,粉丝团中的权力集团在微博粉丝团中被瓦解,以往在粉丝领袖下紧密有序的组织活动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粉丝作为个人自主的关注和传播行为。这固然保证了粉丝内部传播的平等化,但微博粉丝群的松散无组织也使得迷群不具有能够创造自己文化的基础。

从对微博粉丝文化特性描述的两点,一是微博粉丝有限的参与性,二是微博粉丝群内部松散的形态,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粉丝文化的一个分支,微博粉丝仍停留在沟通和交流的表层,粉丝个人和粉丝之间对于文本的参与度都不如其他形式的网络粉丝文化高,更难发挥自身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微博粉丝于明星,相互之间的联系只在于“关注”和“被关注”,问题在于,驱动网民选择持续关注并成为明星微博粉丝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新浪微博基于明星效应而迅速走红的驱动力是什么?

二、微博粉丝热潮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学者詹森曾提出过这一问题,即“做粉丝意味着什么应当与更大的一个问题联系起来――欲望、珍视、寻求、渴慕、敬佩、嫉妒、赞美、保护、支持他人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微博粉丝时代也同样值得探寻。对于微博粉丝来说,表达他对某一位明星的兴趣点,即表达对他的“欲望、珍视、寻求、渴慕、敬佩”之情就在于选择点击“关注”。然而,处于一个铺天盖地明星资讯流通渠道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微博却依然能激发新一轮粉丝对明星的追逐热情,这就要求更进一步分析微博粉丝使用微博背后的心理机制,以解答微博上轰轰烈烈的粉丝热潮。

(1)获取非官方资本,获得尊敬与快乐

费斯克认为,文化制度也可以通过“教育制度”、“画廊”、“音乐厅”等艺术机构,对“资源进行不平等分配”,从而划开剥夺者和被剥夺者两个疆域。这些从合法社会机构获得文化称之为“官方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没有获得社会合法性”的大众文化。[3]在这种设定下,粉都出现的原因正在于它作为大众文化可以填补个人文化资本的匮乏,以及拥有文化资本可带来的名望和尊敬。

微博的出现正是催生了粉丝文化成为填补文化匮乏的方式。粉丝们之所以选择持续关注明星或者其他领域意见领袖的微博,是为了通过阅读明星微博内容累积粉丝知识来获取非官方的文化资本,并因此由这些文化资本在有相同爱好的粉丝群中获得快乐和尊敬。粉都文化中,明星相关知识的累积对粉丝文化资本的累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粉丝来说,累积越多的相关明星资讯,越能在迷群中获得景仰和钦羡。因此,官方文化竭尽所能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提供大量有关明星各个方面的材料,但官方材料只是从官方视觉塑造的明星形象,并不能满足粉丝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明星微博应运而生。

截止2010年7月,新浪网的《中国微博元年白皮书》显示,有超过2万的名人获得了新浪微博的认证。新浪微博人气关注榜前十名多以娱乐明星为主,截止2011年六月,姚晨微博粉丝已经超过八百万。

区别于官方媒体,也区别于粉丝自主创立的粉丝部落,明星微博是由明星本人担当自己的狗仔队,自由有关于明星自己生活工作的讯息和片段。例如,号称“微博女王”姚晨目前微博数已超过三千七百条,她在微博上向粉丝道早安和晚安,记录自己的瞬间灵感和感言,也常自己的工作后台照和生活照;主持台湾著名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小S也常在微博记录工作细节和电视或平面媒体上难见到的素颜照。由此可见,明星在微博上的大多都是传统娱乐媒体无法探照到的私生活细节,就这一点来说,明星微博在赢得粉丝关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费斯克称,“迷致力于投资迷的知识,迷文化资本甚至成为在学校里低成就的补偿。”对于微博粉丝来说,直接从明星微博获得其本人的咨询,可以得到一个让他们挑战比他们资深的官方娱乐媒体的机会,他们藉此窥探到明星镁光灯后的另一面,在同类粉丝中获得谈资,以此得到他人的仰慕和尊敬。

(2)伪社会互动关系

霍顿和沃尔在1956年提出“伪社会互动”这一概念,描述了在分裂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媒介和受众存在的一直互动关系。即粉丝存在的心理基础就是因为在现实中缺乏所需的社会关系,因此选择和明星的接触来获得影响力和名望,在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区别于现实社会关系的“伪社会互动关系”。

审视微博形成粉丝的机制,会发现微博上存在大量的粉丝和粉丝客体之间的“伪社会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关系建立中,微博粉丝发掘了关注明星的乐趣,这种乐趣就在于,微博在明星和粉丝之间架起了一座可直接贯通的桥梁。在以往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粉丝累积有关粉丝客体的知识都是来自第三方提供,例如通过电视台娱乐节目、报纸娱乐版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而现在,只需通过关注明星的微博,粉丝就可以即时的接收明星主动的一切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的微博下进行点评,这很大程度上复制出了一种粉丝“正在与该位明星面对面交流”的错觉。

2011年5月12日赵薇出席某活动并在微博一张其身着紫色礼服的照片。该条微博得到共5376条评论,被转发3676次。笔者收集该条微博全部评论内容,利用武汉大学Rost中文分词软件,对评论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得到评论中不同人称词汇的出现频率(如图表二)。

由以上人称代词可看出,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频繁出现,说明微博粉丝们追求的是一种和明星进行直接平等的交流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上明星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削弱了原先存在的等级区分的感觉。粉丝多对赵薇以“美薇”这一昵称称呼,可见微博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更为亲密。第三人称“赵薇”和“她”在评论中则出现频率很低,可见即便粉丝和粉丝直接可以在评论里互相回复进行交流,但真正交流的微博粉丝数目很少,微博粉丝群是以个人原子态呈现的而非群体式。

然而,考察新浪微博形成的社会形态,就可以看出微博上的“平等交流”,只是一种伪社会交往。新浪微博众多名人页面均带有“V”字符号,作为实名认证的方式。新浪加“V”规则分四类:有一定知名度的演艺、体育、文艺界人士,在公众熟悉的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知名企业、机构、媒体及其高管以及重要新闻当事人,藉由此划开了知名人士和普通民众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微博自然分割成了“V”字族和非“V”字的两大阵营。

仍以赵薇新浪微博为例,赵薇从2009年11月3日使用新浪微博后,共1633条微博,其微博评论大多都超过一千条以上,但赵薇本人从未在评论中直接回复粉丝,也从未主动@粉丝或者回复粉丝的@。赵薇主动转发的内容也均来自明星微博或知名人士,例如严歌苓、何炅、亦舒等等。可见,即使粉丝似乎能够在评论中贴近明星的生活,观察他们台前幕后的一举一动,但从本质上依然是虚拟的“伪社会交往”,而粉丝却又沉浸于这种虚拟交往中未曾发觉。

(3)解构明星原本形象,还原“真实人”身份

区别于以集体行为为主的其他网络粉丝群体,微博粉丝群因微博这一新媒体特性,还原成了个人行为。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粉丝的这种活动都可以视为是一种“文化消费”。消费行为,在人类学家佛里德曼看来,是与“认同”息息相关的。“认同”一词,是指“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4]在认同理论之上,佛里德曼认为,世界体系内的消费都应当称之为认同消费,即“消费”行为会作为一个指引和模子,塑造和造就了人的认同。作为个体,选择消费或不消费,选择消费这个而不是那个,一方面是面对资源自我支配权和选择权的运用,另一方面,也由于这样的选择而映照出了人们对自我所追求的价值的认同。

詹森在分析粉丝心理时曾指出,粉都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自主性的个人缺失、社群缺失、不完整的身份、权利和认可的缺乏”。[5]微博粉丝通过对明星的了解和关注,弥补个体在自我认同方面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关注什么类型的名流,是娱乐明星还是文化名人,对他们所发表的微博持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都能形成粉丝对于认同的构建。粉丝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的个性,在明星的倒影中构建自我,在自己建构的想象世界里重复消费粉都客体,将自己和明星同置于一个生活空间之中,获得满足同时寻求认同。

正如前文所述,微博上的明星形象区别于镁光灯下的形象,因此引导粉丝建立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在以往传统媒体中,明星是作为全知全能、光鲜亮丽的形象出现的,这种偶像与大众保持距离,塑造是为了借助明星完美无瑕的形象令粉丝体验新的自我。微博却恰恰相反,明星形象正很大程度上向着“普通人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粉丝和粉丝客体明星之间的距离一再拉近,明星通过对自己生活中插科打诨、鸡毛蒜皮的小事进行分享,打破了一贯的完美无暇,还原了作为“真实的人”的形象。

2011年4月29日台湾著名谈话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主持人小S了一条自己的行程,并附上了一张生活素颜照。该条微博至今收到8168条评论,被转发8724次。笔者收集该条微博全部评论内容,利用武汉大学Rost中文分词软件,对评论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得到评论中不同形容词出现频率(如图表三)。

微博评论中1576人将小S的素颜照评价为“好看”,且排在前几位的词汇均为褒义词,对小S本人在微博上自爆素颜照行为表示了喜欢。也有粉丝认为小S此举做作虚伪,评论其“假”,但从数量上对比来看,欣然接受并赞许明星镁光灯下另一面的关注者更多。微博粉丝借助明星这种“回归平凡生活”的方式,在明星身上寻找到自己与其生活的相同之处,并让粉丝对这一全新的、未曾接触过的明星形象着迷。粉丝在微博上关注明星,不仅是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窥视的心理驱使,更暗含一种观看明星如何走下圣坛还原为普通人的过程的心态。在观看的过程中,粉丝不仅将明星重新解读为亲和的、可触及的、贴近真实生活的人,更和自己所关注的明星建立了心理上的亲密关系,并从中寻找对自己生活的认同和意义。

然而,微博作为媒体的一种,也是明星进行自我推广的平台之一,目的同样是获得更多曝光率和支持者。因此,微博明星形象也是一种塑造,只是塑造的方向不同于传统媒体罢了,微博上的明星仍不能真正完全地契合其本真,粉丝将微博明星视为其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原本形象并在其中寻找认同,最终也只是镜花水月、徒劳无益。

注释:

[1][2][5]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Fisk.J “The culture economy of fandom” in Lewis, L.A.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1992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粉丝 粉丝文化 企业微博 微博营销

《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3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5.07亿,2013年1季度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5.36亿。微博已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阵地之一。就营销领域,微博的火热催生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即微博营销。这种营销方式以微博为平台,把每一个网民作为潜在客户,通过140字以内的短消息传播产品和企业动态信息,塑造品牌和企业形象,从而达成营销目的。各类企业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以微博为营销渠道,视微博粉丝为潜在消费者,构筑起企业营销的社交网络。

一、粉丝及粉丝文化

粉丝是英文“fans”的直译,有狂热者,超一般的爱好之意,类似于“追星族”、“迷”等概念。具体来讲,粉丝就是比其他类型的受众更细致地关注一个文本的人。文本提供了一个关注的焦点,粉丝可以通过它认同他们所属的社群。他们甚至会采纳该文本所崇尚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①这里,文本所指代的可以是明星、影视剧、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商品、品牌、俱乐部等。就微博空间而言,粉丝是指那些主动去关注组织或个人微博账号的人,具有自主创作的热情与能力,并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偏好和行动支持,“偷盗”、“借用”、“偷袭”、“为我所用”等成为他们“自我标榜”的手段。

作为消费者的粉丝在消费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所属群体的独特文本意义,即粉丝文化。如同学者詹金斯指出的,读者先将文本打碎成碎片,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蓝图将其重新组合,从已有的材料中抢救出能用来理解个人生活经验的只言片语,且不断向其他文本挺进、挪用新的材料和制造新的意义。②

二、微博空间中的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孕育于某一社会群体,群体成员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行使自己的媒介权利。这一特性,在微博空间尤为明显,并呈现出一些新的传播特征。群体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或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或匿名或实名,或感性或理性,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风格,但总体上又表现出一定的群体文化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性

粉丝通过特定的文本来界定自己的归属群体和角色认同。布迪厄认为,粉丝文化作为一种臣属文化与主导文化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为了某种东西”的文化;这种从属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从属接受,另一方面,粉丝也通过寻找共同群体来获得心理的归属感。③微博粉丝通过自身的辨别对不同的文本进行筛选、吸收、交流和再创作,进而完成自我赋权、身份确认、群体融入和社会互动。虽然粉丝是追捧者,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诚如费斯克所说,粉丝是民众中最具辨识力,最为挑剔的群体。④微博粉丝在关注了相关账号后会结合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验,或转发或评论微博内容,充当起其他网络传播节点的信息源,或者扮演其粉丝团的意见领袖,从而在多次传播中赢得群体成员的认同。

2、文本生产和消费的主动性

微博粉丝群的媒介使用分为人际型的人际交流、关注型的意见表达、活动型的投票转发、日记型的生活记录、组织型的团体沟通。无论是哪一类型,微博空间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发声口;依托微博的虚拟性、便捷性、娱乐性和草根性,粉丝们通过创新搭配、颠覆语法、暗语隐喻等方式,或表达情感,或抒发观点,或多元叙事,在不断消费、解读的过程中添加进自我的体会,制造新段子和微语录等,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的后续生产和再传播,进而实现自身的参与价值。

3、之于官方文化的补充性

不同于官方文化,粉丝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粉丝通过对官方文本的再演绎来强化对文化的参与感。对一事物的狂热喜爱和占有欲望,会促发粉丝搜索和积累更多的官方文化及其以外的文化资本。如同电视剧迷不会演戏但有权利对明星们品头论足一样,微博粉丝对其关注的微博账号同样拥有表态权,这种权利感鼓舞着他们持续不断地提供许多宝贵而又免费的受众体验心得和有关市场趋势的反馈,如小米手机的许多设计灵感便是来自其粉丝智慧。

4、源自文化工业的效益性

微博粉丝就像收藏家一样,收集各类资料,如恋物癖患者一般,收集的不仅仅是线上的块状资讯和碎片化传闻,还包括线下的一些音像制品、品牌标识物和产品等,为文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长尾市场,微博粉丝们不仅可能集群购买相关文化产品,还可能疯狂追逐文化产品的衍生品,进而催生更大范围的“经济旋风”。如美剧《生活大爆炸》走红后,微博上就涌现了大批量的粉丝群,很多粉丝的话题都集中在男主角“谢耳朵”的T恤上,并通过直接购买等方式来表明粉丝身份和传达身为粉丝的快乐。

三、粉丝文化之于企业微博营销的启示

微博的扩张式发展,使其日益成为消费者获取资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各类品牌也纷纷涌上微博空间争夺潜在的消费者。康奈集团便是一例,其2011年11月入驻新浪微博,至2013年,康奈集团的微博平台仍在运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对微博粉丝及其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粉丝的增量和活跃度面临瓶颈。故本文以此为例,从粉丝文化出发探寻企业官微的发展之道。

1、塑造形象:让品牌成为依赖的对象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新媒体营销,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前提。这就需要品牌企业积极拓展渠道增大与消费者的接触面,而微博便是了解消费者心理和文化需求、传递自身品牌价值有效途径。2012年新年以来,康奈通过连续发微博向网民传达了“康奈让每一步成为享受”的品牌理念,并通过不断@形象代言人陈坤的方式强化了其“追求品质与体验”的品牌形象。康奈选择陈坤担任品牌代言人,除了考量他是知名度和人气很高的影视明星外,很大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他是“行走在公益路上”的“修行者”,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这些与康奈的品牌定位具有很强的契合度,对于强化康奈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康奈官方微博平台的视觉设计和模块组合也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个性特点,从具象层面展现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可以让粉丝对企业产生直观的亲近感和信赖感。

2、内容为王:让内容成为关注的基本

基于品牌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创建有创意、有粘度的内容,才能使品牌和粉丝们相融合,使品牌成为粉丝们追逐的对象。微博上的内容只有让粉丝们的感兴趣,引发共鸣,才能激起粉丝们的转发和评论。如康奈的一则微博——“一片丹心只向高跟?何必呢~色彩多样的坡跟鞋,穿起来轻松自在,双脚毫无负担!甜美可爱或俏皮伶俐,多种style,随心演绎!”俏皮可爱的语句再附上特色图片,充分体现了品牌的潮流个性,而这样的软性广告不仅不会招致粉丝的反感,还能使粉丝在莞尔一笑间进行再传播。另外,粉丝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创作欲望,因此企业官微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给粉丝机会提供自主创造内容的机会、并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康奈在打造微电影《未完成的作品》的前期和中期均有发动粉丝们参与剧本的编写,但号召方式缺乏创意,对粉丝的原创也缺乏回应,且以赢取陈坤签名画册等作为奖励,手法显然过于老套、缺乏吸引力,与凡客、肯德基等善于玩转营销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3、真诚沟通:让互动成为开启营销的钥匙

粉丝为何关注,为何转发,转发时又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评价时又如何解读,这些都需要企业对微博进行文本分析及与粉丝进行深入沟通,以弄清粉丝的偏好、了解粉丝的需求,进而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和渗透率。

“先微博,后营销”。微博等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微博粉丝拥有直接取消关注的否决权,如果只是频繁的单向传播和广告式的狂轰滥炸,显然无法赢得好感。微博本质上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微博营销也即是关系营销,唯有让粉丝亲近你、成为你的朋友,才能形成品牌认知,进而购买产品和服务。康奈的微博营销,不仅仅是宣告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如何出色,同时还通过#舒适生活#、#康奈潮我看#、#康奈精生活#、#坤之人生#等话题,为粉丝提供新鲜资讯、时尚建议、生活常识和小窍门等,就能使品牌成为粉丝们精神上的一种依赖和寄托。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康奈的微博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式的信息,语言风格较为平稳,较少能引起品牌与粉丝、粉丝与粉丝间的热烈交流。虽然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但在微博空间,品牌的独特形象和性格,始终是增强粉丝活跃度、让粉丝为品牌的推广效劳的关键。另外,像大多数企业微博一样,康奈的官方微博与粉丝虽有互动,但更多的是停留在一次对话阶段,很少有多轮对话,这就无法促成粉丝与品牌间持久关系的建立和情感纽带的联结,最终无法达成品牌的售卖。

4、话题借势:让符号在再创造中传播

利用粉丝文化之于官方文化的补充性,借用粉丝阵营中的文化资本进行话题造势,可以说是实现粉丝文化效益性的便捷方法。不少企业官方微博便是通过“情人节”、“穿越”、“普文二青年”、“淘宝体”、“甄嬛体”、“元芳体”、“style体”等热门话题实现人气的飙升和打响知名度的。观察康奈近两年的微博文本,其粉丝关注度较高的微博文本,一般也都集中在借热点话题造势期间。毋庸置疑,热点事件更易于引发“人海效应”,很多时候只要稍稍策划,给粉丝们一个“支点”,就能激发他们热情、主动地消费和生产品牌文本,进而“撬动”信息传播的雪球,引发“滚雪球效应”。

参考文献

①③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②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

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④张嫱:《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粉丝经济 品牌 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78-02

随着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品牌传播方式较之过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品牌与粉丝的关系正在被重塑。粉丝经济以关系资本为核心,整合并重构了品牌与粉丝关系的转化系统,不断满足用户更加多元化、社群化、虚拟化的互动需求。

一、品牌与粉丝关系的重塑

1.对粉丝经济的界定

粉丝经济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的提法,相关联的关键词有粉丝消费、粉丝营销、粉丝运营、社群经济等。《粉丝力量大》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粉丝文化研究的专著,作者张蔷对“粉丝经济”的概念解释为:“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

如今的粉丝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局限于之前的学者研究的罗辑思维、小米、漫威这几个案例,现在大多数的品牌都在学习效仿粉丝经济思维,通过社交平台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培养自己的粉丝,线上线下加强与粉丝的互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经济就是粉丝经济。”“互联网时代辨e企业或品牌影响力的强弱主要看它们拥有的粉丝数量。粉丝意味着资源和力量。”

2.情感驱动下的消费行为

粉丝经济的核心是情感。对于品牌来说,粉丝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狂热的爱好者。粉丝对品牌的情感如同对偶像一样,消费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性判断,也是出于对品牌的信任、忠诚和喜爱。品牌的一切都对粉丝产生影响,产品的点评要关注、新品的会要跟进、使用过程中的体验要相互交流、不留余力地劝说周围的人购买,甚至是当有人有不满意见时,粉丝会极力维护忠爱的品牌形象。粉丝群无论在社区论坛还是在线下实体店都是一个强大的品牌忠诚跟随者群体,哪怕是产品有缺陷,粉丝也会包容。

二、品牌与粉丝关系互动传播策略

本文以优衣库等品牌近年来践行的粉丝互动案例为考察,进而整理出行之有效的互动策略,并以此反观品牌与粉丝关系转化的动因与成效。

1.整合传播,让粉丝注意品牌

据优衣库官方宣称,通过有效的粉丝互动传播,已经有效粘着了超过千万的忠实粉丝,品牌在线上的微博、微信、Nice等社交平台上整合传播品牌理念与产品特质。数字互联网时代对品牌的人格化要求更高,优衣库也巧妙设计了明星代言的环节,如邀请倪妮、陈坤等一些极具个人魅力的明星穿着品牌服饰做代言广告,这样做既能够迅速将粉丝对明星的好感转移到对品牌的认知上,又通过明星的个人形象体现品牌的风格。

今天,为了真正了解品牌关系是如何被建立和持续的,营销者必须考虑的营销机会应该包括店内的、网页和博客上的、包装上的、口碑传播的,消费者个人与品牌销售人员之间的接触体验、消费者服务、渠道合作商,以及其他传播活动等。[[美]唐E.舒尔茨.重塑消费者――品牌关系[M].沈虹 郭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 第26页]这要求每一次的传播都能将品牌理念和产品特质渗透到粉丝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一个完整的传播策略系统把每一次粉丝与品牌的沟通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让粉丝真正关注到品牌的声音。

2.持续刺激,让粉丝记住品牌

互联网让宣传的渠道和消费者互动模式变得更加便捷,但互联网不意味着低成本,爆点虽然能一时间影响较多的受众,但信息得快速更替使人每天接收庞大的信息量,对信息存储记忆的时间也逐渐缩短,信息的价值就会贬值。不断重复,有新的信息刺激消费者、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变得至关重要。

比如说,优衣库通过与爱马仕前创意总监联名推出的秋冬服饰曾引发了粉丝群们的疯狂抢购。尝到甜头的品牌商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推出与当代艺术大师、怪物猎人、上海迪斯尼、海底总动员、漫威超级英雄、爱丽丝梦游仙境、怪兽大学等动漫、游戏、电影的系列合作,不断引发粉丝的抢购热潮,疯狂而主动。

数字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十分碎片化,随着众多新品牌新信息出现,自身的粉丝很可能被竞争对手吸引走,为防止原有的粉丝变成没有活跃度的死粉,企业需要准备大量内容有计划地、不停顿地,新的事件不断激活粉丝活力、满足粉丝的期望、引发粉丝的讨论,才能保持粉丝群体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数字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具有变化性,需要根据日常管理把握住机会传播,顺应潮流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降低了企业的宣传成本和投资风险。

3.抓住痛点,让粉丝爱上品牌

提高核心粉丝活跃度需要品牌为用户带来难以抵挡的价值,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抓住用户最需要的,给予用户最贴心的专业服务。仍以优衣库为例,在品牌传播中注重场景化设计,充分考虑到顾客的体验与参与感。如“不同世代 穿悦生活”的活动中,品牌邀请粉丝中不同年龄段的意见领袖试穿并塑造出不同的时尚风格:如60后资深广告大人邓广内敛坚持、70后知名造型师莎小郑的摩登品味、80后杂志副主编康迪和杂志主编熊小默的简约实在、90后作家蒋方舟的自由气息和00后TF家族前成员高俊杰的率性独立风格。

品牌通过意见领袖的表达,实现粉丝群体的人格化,利用品牌精髓的传播使粉丝产生共同趋向的价值观。数字互联网时代的粉丝,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参考他人的经验,甚至乐于分享自己经验的粉丝还会成为粉丝中的领头军,拥有自己的粉丝。如果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多做努力,关注粉丝动态、满足粉丝诉求、达到粉丝的期望,才能有持久的粉丝动力。

4.主动参与,让粉丝与品牌相伴

粉丝经济就是与粉丝谈恋爱,首先要让消费者爱上品牌,一直很心动。[吴品慧,蒋美兰. 数字时代下的品牌价值和粉丝经济[J]. 中国广告,2016,05:28-31.]其实,仅有心动是远远不够的,品牌还要有创意绝佳的策划能够让粉丝主动参与到传播中来,主动为品牌给予金钱、时间、情感等的多方面投入。如果缺少这种互动,粉丝不再主动参与品牌的传播,很可能会转向别的品牌。

就其本质来看,优衣库在微博、微信、Nice等社交平台的运营,是一种基于粉丝的社群经营。粉丝主动获取微博、微信上穿衣搭配、优惠折扣等信息,参与Nice上晒照片、贴标签的活动,以及其他H5页面的专项活动。比如在秋冬季,优衣库上线的H5页面可以预约排队和VIP限购,可以看到有哪些店卖有设计师合作款,可以选择明星单品进行预购。H5传播技术非常适合年轻粉丝的阅读习惯,在优衣库的明星产品如AIRism舒爽内衣、HEATTECH保暖内衣等明星款新上市时,其诱人的设计则体现在免费领取的促销手段上,粉丝可以通过分享与邀请他人同行的方式参与到此次传播活动中。

除了线上的分享与互动,线下店铺也同样是吸引粉丝参与活动的重要阵地。比如在星球大战上映的时候,优衣库将80厘米大小的电影衍生品模型以组合排列的形式陈列在上海淮海路全球旗店五楼MAGIC FOR ALL概念店里,营造出极具体验感的现场氛围,也大大满足了星球迷们零距离接触的强烈需求,他们纷纷来到实体店拍照分享,成就了品牌的再次传播。

我们通常在评价某一品牌是否具有粉丝效应时,只需看用户在购买产品后是否自愿地去分享和推荐,是否产生了价值认同,产生了偏好,然后主动为品牌代言和传播。如果品牌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分享心理,顺应分享经济的热潮,挖掘粉丝主动分享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性地拿出手机进入到线上或线下商圈,产生可持续地关注与互动,那么这个品牌无疑是成功了。

三、对品牌与粉丝互动成效的思考

1.情绪转化品牌资产

数字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形成机制与传统品牌大不相同。传统是需要大量的广告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互联网商业模式下,产品能够通过粉丝传播给大众用户,不一定需要广告来佐证产品的好坏,而传播的过程就相当于用户为产品宣传的过程,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和接受来自周围人的口碑。

年轻人的购物决策已经可以通过已购买的人的评价或晒图来判断一个产品的好坏,粉丝的积极传播效应会不断强化品牌的正面形象。粉丝与品牌间的良性互动会不断累积并形成强大的情感力量来推动品牌形象的提升。换句话说,品牌在与粉丝互动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好的创意与体验塑造品牌的良好形象,长期就会在消费者认知上有良好的价值积累。粉丝的情绪力量决定了企业的品牌资产。

当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品或者品牌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产生幸福感,消费者就会继续消费、占有这个产品,甚至是极力地向周围人推荐,还会把该品牌其他相关产品都体验、拥有。这既粉丝经济的核心,也是品牌商愿意通过深刻洞察粉丝需求,不遗余力满足并积极推动粉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移动支付打通沟通边界

毫无疑问,中国市场中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助推了粉丝经济的发展,也极大提升了粉丝的有效转化率。所谓转化率,即粉丝在参与品牌互动活动中产生的实际购买的比率,这是一个十分精准的评估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动的实际传播效果。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移动支付为品牌线上线下的沟通打通边界,把线上平台的品牌理念渗透到粉丝生活,把粉丝实际的购物需求反馈到社群中来,让品牌能够适时、满足粉丝需求的变化。无论在门店还是户外,购买可以随时随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双向导流。值得期待的是,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会不断提升粉丝的体验感,并从中获得最大的粉丝互动权益。

对于品牌商而言,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交易方式还可以有效拓展品牌的推广渠道,刷粉、吸粉的效率大大提升,这种增长不光是数量上,更是质量上的。

参考文献

[1]赵倩,近十年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文明,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136-147.

[3]李娟,论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模式【J】,经济纵横,2015年第3期:28-29.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百度贴吧 粉丝群体 管理运行

一、贴吧粉丝群体内部的人员组织构成情况

1、管理团队

贴吧内部最高级的管理者是各个贴吧的吧主,一般由本吧的创建者或表现优异的吧友担任。吧主任务有:一是与本吧有关的重大消息或具有权威性的公告;二是对贴吧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三是具体的管理工作,如招募吧务、管理会员、制定规则制度。小吧是吧主有力的左右手,由吧主视情况进行招募。小吧辅助吧主对贴吧进行帖子和会员的管理。

2、执行团队

一般设有视频组、图片组、活动组、外交组等部门,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是最高执行者,他们分别就负责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执行规划,为组员分配任务,监督组员完成具体的工作计划。

3、粉丝吧友

在贴吧中人数最多的是普通的粉丝吧友。他们大多曾“游离”在贴吧外,以“散粉”的形式关注着自己的偶像,后加入该吧成为组织的一员。在贴吧中,他们用发帖和回帖的方式记录自己与偶像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心声,与其他粉丝进行交流,并参与吧内组织的各种虚拟活动和现实活动。

以“罗志祥吧”为例。该吧有吧主3人,小吧16人。设置有视频组、图编组、制图组、外交组和晓文组5个执行部门,其中图片小编7人,视频小编8人,吧刊主编2人,吧刊小编3人。其会员统称为“家人”,共有188981人。

二、贴吧粉丝群体间的信息传播

1、传播结构

不同明星贴吧的部门设置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如“金秀贤吧”设置为事务组与管理组;“李敏镐吧”设为打杂组、工作室与值班室;“赵又廷吧”设为新闻组、活动组、视频组与宣传组;“罗志祥吧”管理团队由吧主与小吧主构成,执行团队由视频组、图编组、制图组、外交组与晓文组 构成,大量“家人”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图1所示,“罗志祥”吧信息传播包括四级,即吧主、小吧主、执行部门与粉丝吧友。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吧主对下三层级人员的信息传播、小吧主对下两级人员的信息传播、各执行部门对普通粉丝的信息传播;各个执行部门之间的横向箭头意味着各个部门中信息的平行沟通;往上箭头表示信息的反馈:一是“家人”对各执行部门的信息反馈并传递至小吧主,进而传递至吧主,二是粉丝直接向小吧主反馈信息,三是粉丝直接向吧主反馈信息。当然,吧主内部、小吧主内部、各部门内部以及粉丝内部的信息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2、传播内容

(1)规范性内容。规范性内容大多以吧规的形式体现。如“罗志祥吧”的吧规规定禁止水贴、禁止辱骂其他艺人、禁止发表有关艺人私生活的言论及图片、禁止发表一切与政治舆论有关的内容等。通过访谈,几乎全部受访者表示会自觉遵守吧规,这缘于他们对艺人的认同感。

(2)工作性内容。工作性内容同样针对吧务团队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如,“5月外交备忘录”、“被吧务删帖的朋友,有疑问的请进”、“5月图编组工作记录”、“5月新闻汇总”等都是吧务的工作性内容。

(3)决策性内容。吧内活动除一部分由吧务团体成员组织外,大多由普通粉丝自行决策与执行。根据对“罗志祥吧”吧务成员的访谈,可以知道当他们获知偶像资讯并打算抓准时机发起一些造势活动时,首先与偶像方面进行沟通,然后在吧务内部交流,最后将策划结果以号召粉丝吧友们参与。但是,大多数的活动为普通粉丝的自发行为。不过,当有关议题被普通粉丝提出后,若吧务认为此决策值得关注,便会将决策的帖子“置顶”,通过高回复量的方法对其他粉丝起到潜移默化的说服与鼓动的影响。在“罗志祥吧”里,被置顶的帖子除了吧规等规范性内容外都是有关活动决策的内容,如组织接机、亚洲男神网络投票等内容。

(4)记录性内容。这部分内容反映了普通粉丝的日常活动,占据了帖子总数的绝大多数。出于直观与便捷的考虑,笔者将这些庞杂的内容大概分为几个方面(见表1)。

三、百度贴吧中粉丝群体的管理运行特点

1、平等性

平等性主要体现为群体结构的平等,吧务团队主要履行管理职能和发挥服务功能,普通粉丝热衷于获取偶像信息、分享偶像资讯、寻找心理寄托、为偶像声援助威、分享文化消费体验等,避免了隔层化现象的产生,也不存在极化的“小群体”。

无论是从内部的传播结构还是从粉丝群体的建立发展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贴吧粉丝群体与普通社会群体相比,最大特征便是地位的平等,这与网络为所有受众提供平等的传播空间有关。而可逆的传播结构也是贴吧粉丝群体成员地位平等的重要例证。

2、交互性

一方面,普通粉丝之间、普通粉丝与吧务成员之间、吧务成员与明星之间、普通粉丝与明星之间都存在着信息的互动和反馈。这从贴吧的传播结构示意图与帖子的内容分析中可以明确地看出。

另一方面,粉丝是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群体组织,他们不仅是与明星相关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如利用原有动漫、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背景、情节,甚至明星本身进行二次创造,如原创小说《我们的夏威夷之旅》讲述了罗志祥与“我”在夏威夷发生的爱情故事。

3、规范性

大多数粉丝吧友自觉遵守规范,但仍有一部分成员偏离规范去行动,如发表一些诋毁性的言论、有意挑起争论等,此时,除了吧务成员进行删帖、封ID外,粉丝群体内部还往往采取心理惩罚来排斥偏离者。如在“罗志祥吧”曾出现过对罗志祥抹黑的帖子,随即该帖被删、该ID被封一天,当这位发贴者的ID解封后再次在贴吧里发表言论和进行其他活动时,其他粉丝对其不予理睬,这种从心理上排斥的做法体现了贴吧粉丝群体内部存在的规范性。

4、开放性

一方面,原有粉丝成员对新成员的加入抱有开放的态度。在普通群体中,群体成员在社会背景、个人素养等社会标签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同质性,新成员的加入存在隐性的筛选。而贴吧粉丝群体则不同,“散粉”的加入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或参加某种仪式,只需有百度账号并关注该吧即可,随后便完全凭着自主愿望认为自己是这个粉丝群体的成员了,同时,原有粉丝对于新成员也没有太多的心理防备和要求。

另一方面,贴吧粉丝群体之间具有开放性。不同的明星贴吧互通有无,除了外交组的工作之外,普通粉丝成员也可以随意地在其他明星贴吧中发表言论、参与活动。

5、商业化

一方面,贴吧粉丝群体被商业化力量操纵。在每个明星贴吧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明星制作机制在运作,在贴吧中我们可能看不到,但经纪人、“职粉”都真实存在着。经纪人负责明星的各类经济活动,“职粉”与主办方密切联系的同时,指挥粉丝群体进行拉票、宣传等。

另一方面,商业化特征体现为粉丝群体对文化产品的符号性消费。正如让·鲍德里亚所说,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生产和驾御社会符号的逻辑”取代了“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在消费社会中,包装、品牌、情调等所谓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商品找明星代言,或明星直接自创品牌、经营餐厅等,使大量的粉丝被吸引前来进行消费,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对偶像的忠诚、认同与亲密无间,他们所消费的实质上是明星所承载和宣扬的符号,而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使用价值。这从“罗志祥吧”中粉丝对罗志祥自创潮牌STAGE的追逐、对其代言产品的购买可以看出。

6、多元化

首先,粉丝具有多元化的背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从事不同的职业、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济状况不同。

其次,不同贴吧粉丝群体的风格具有多样性。粉丝群体以所崇拜的偶像为基础,根据偶像的特征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最后,在某个贴吧粉丝群体内部,粉丝的行为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有的粉丝只是在贴吧中表达对偶像的喜爱之情,如对其影视作品点评、对其举止言行表示崇拜、再创作、网络投票等;有的粉丝把“粉”偶像的行为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如参加演唱会、购买代言的产品、接机等。

综上所述,贴吧粉丝群体的日常管理运行体现出了平等性、交互性、规范性、开放性、商业化、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对粉丝本身和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如对粉丝个人价值观与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对社会文化市场、文化产品造成的影响等,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①罗志祥吧-百度贴吧:ti-eba.baidu.com/f?kw=%C2%DE%D6%BE%CF%E9

②彭何,《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③[法]让·鲍德里亚 著,刘成富、全志钢 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5

“快男”为什么粉丝多?为了解快男粉丝群体的切身想法,《影视圈》记者在微博上了快男话题来征集网友的意见表达,仅仅一天时间,微博回复量已达900多条。而其中,网友们对华晨宇的讨论最盛。粉丝如此热情的回复,一方面是情感抒发需要,另一方面或许也为了在社交网络上证明偶像的人气。如今的粉丝群体,已从单向购买的消费者变成了娱乐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粉丝,已走得更远。

“秀粉”是如何诞生的?'

谁在看《快男》?这是一个问题。

从收视率上看,同一季播出的另一档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显然大获全胜,但天娱品牌总经理赵晖说:“我不太认为这两个节目是竞争关系。”

赵晖对《影视圈》记者表示:“收视率不能说明所有问题,这两个节目所把握的不是同一类人群。年轻群体可能更愿意把《快男》作为首选,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情感距离更近。我们有另外一个特别关心的数字——《快男》在年轻群体里的收视率到底有多少,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在国内同类节目里都是最领先的。”

这一届快男是90后第一次以集体形式亮相娱乐圈,而《快男》的主力观众群也是90后。节目最大限度地展现90后身上“最敢做自己”的鲜明特质,使之与观众群达成心灵上的深度共鸣,这是《快男》“吸粉”的奥秘。

戴鑫是快男海选后期团队的主力剪辑师,她和一群年轻的同事创造了凌厉又热血的海选“神剪辑”。她也认为,收视率不能说明《快男》的成败,《快男》要找的人和它最后呈现给目标群体的人是很对口的。她对《影视圈》记者估算,《快男》的主力观众群在25岁以下,“可能年龄大点儿的人不会理解和接受那种比较前卫和另类的风格,所以受众会更年轻一些。”

“其实海选每一站的故事就是这个城市10个最有特点的青年人是怎么被找到的。和其他选秀节目不一样,《快男》寻找的一大部分是‘素人’,它的标准就是年轻,有很大提升空间。而我们的任务是去帮助这些‘素人’,强化他的闪光点,但前提是他必须具备这种闪光点。”她说。

《快男》用高质量的直播节目帮助这些“素人”成为了“偶像”。直播是成长式偶像选秀的秘密,直播让选手表演的每一个瑕疵都无可遁形,这种即时感、真实感和不确定性让粉丝觉得很过瘾,网友“晓晓”形容自己看直播节目的心情是“揪心和激情”,网友“钰小昕”则感觉“录播可能听起来没有瑕疵,但更像生产线上的产品”。

除每周五晚直播节目外,对选手多平台的展现,则让选手得到了360度无死角的展示空间。尤其是《快男》与语音平台YY的合作,通过24小时对快男城堡生活的直播,增强了观众对选手的粘度。如果说舞台上他们是表演者,舞台下他们则是活生生的人,真实、有趣、有情谊。因此,虽然直播让选手仿佛身处“楚门的世界”,却真正收获了大批铁粉。

简而言之,你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越多,就越无法脱粉。网友“下宇”说:“我想,我只不过是爱上了同一个小区的一群同龄人。”而随着比赛结束,YY直播关闭,日日泡在网上的粉丝们有断奶之苦,这种“饥饿感”所带来的失落和焦躁,让微博上快男的相关话题热度不减。

为什么是华晨宇?'

既然是真人秀,“人”的元素最重要。为进一步了解粉丝群体的切身想法,《影视圈》记者在微博上了快男话题来征集网友的意见表达,仅仅一天时间,微博回复量已达900多条。而其中,网友们对华晨宇的讨论最盛。

网友“亦潇潇”说:“90年生人追求自由又固有原则,新潮又怀旧,个性才华又敏感孤独。这一代人长成的共性,也是十年来开放东西交融、商业化、宅文化变迁引发的跨代症候。诸多共性是华晨宇引发群体性共鸣的基础。”

深受动漫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从华晨宇身上看到“二次元”的特质。“二次元”是从动漫或游戏世界衍生出来的词语,乐迷“小勾”这样解释这个词语:“二次元里的人沉迷于浪漫的幻想世界,只对自己的世界里的东西感兴趣,对外界的现实中的事物没兴趣。我觉得华晨宇在唱歌的时候,他是二次元的,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对外界的一切都不闻不顾。”

在诸多话题参与者中,来自同济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大三学生陆瑛姿是很有趣的一位,她是华晨宇的粉丝,既身处其中,不可抑制地每天关注他的信息,甚至在比赛期间为他投票,又试图站在自己的对面来思考自身的行为动机,找出逻辑性的线索。这也是粉丝现象中有意思的一个变化,付出热爱,又警惕非理性的沉迷(本文以下内容将多次引用她的观点)。

她告诉记者:“之前看到韩松落说,这一代人是很轻盈的,身上没有战争、饥荒等等的影子。更大来说,既没有信仰,也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情节。所以也容易把偶像背负在自己身上当作自己的沉重,毕竟太过于轻盈也容易迷失。”

华晨宇也是剪辑师戴鑫对整个长沙唱区印象最深的一个“素人”。她是在某个加班的凌晨在机房看到华晨宇的海选素材的,尽管这个孩子脸上还有痘印和胡渣,但他身上的矛盾感特别吸引人,看完素材之后戴鑫兴奋异常。华晨宇部分的剪辑成为长沙唱区海选节目的重头戏。

而华晨宇最终夺得本届《快男》总决赛冠军,被媒体认为是“前卫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全面胜利”。从比赛期间到赛后的不断曝光,华晨宇的人气持续发酵,其微博粉丝已暴增至170多万。粉丝对华晨宇的狂热喜爱,除了他的独具魅力的演唱,多半因为他的活法、他表现出来的状态更可爱、更有趣、更自由。

除了华晨宇,亚军欧豪和季军白举纲身上各自都有吸引年轻群体的特质。欧豪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明确的目标性,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梦想。白举纲则是普通人的代表,他不高也不帅,却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是一个阳光、倔强、正能量的摇滚少年。

从根本上说,《快男》选的是“青春偶像”,而不是“唱将”,或者说,不仅仅是“唱将”。正因为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代表了普通人理想中的自己,粉丝才会心甘情愿地追随。

虚拟空间里的粉丝文化'

传播学教授蔡骐认为,粉丝关系或许是众多同伴关系中最为奇特的一种,“联结粉丝的纽带是某个受到大众共同拥戴的偶像,粉丝们多以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最新偶像资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个体间通过交流互动彼此增进了解,从而确定伙伴关系,集结成各式各样的粉丝社群。在所属的粉丝社群中,他们获得了全新的身份认同,得以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困境、孤独和焦虑。”

贴吧、YY、天涯、猫扑、QQ群和微博……借助网络,如今的粉丝群体比以往更有组织性,与偶像的互动也更直接。在这个圈子里,诞生了风格化的语言风格(如粉丝可分为亲妈、后妈、高冷、脑残、宠溺、玻璃心、CP党、私生饭等多种类型)。他们在这个圈子里找到了归属感,也促进了粉丝的亚文化狂欢。

贴吧、论坛和微博为粉丝的深度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一小部分粉丝通过在粉丝社群里的深度参与而成为粉丝意见领袖,围绕意见领袖又形成数个小圈子。比如华晨宇的粉丝群中,“火星村妇联主任”就是一个号召力很强的意见领袖,她的个人微博粉丝量目前已接近4万。有关华晨宇的消息经她转发,评论和转发量都会大增。

华晨宇粉丝陆瑛姿认为,“火星村妇联主任”等人之所以成为意见领袖,首先他们的网络平台较早成为华晨宇资源汇聚地,他们的粉丝飙升一方面出于“我想看什么他有什么”,另一方面他们属于狂热但又不矫情的粉丝,还善于吐槽,观点比较理智,成为粉丝继续关注下去的原因。

陆瑛姿发现,即使她在微博上只关注了“主任”一人,每天都能在微博接收到众多华晨宇的消息,“重复这种简单粗暴的传播形式也很有用,在社交网络上的曝光率是十分重要的,而当偶像较少更新微博时,粉丝意见领袖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个意见领袖比偶像更多地给你回应,明显带动了互动性,也吸纳了更多粉丝的加入。”

陆瑛姿还注意到,“火星村妇联主任”除了与华晨宇有关的微博,还常发起其他话题,如“最近大家看什么书”、“最近大家还在做什么”。当圈子里的粉丝就话题展开讨论的时候,会发现更多的共性,粉丝社群一旦进入深度交流之后,这个圈子的社群关系就会更加稳固。

在粉丝社群里,粉丝以偶像为原始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搭建了新的意义空间。网络上对快男进行分析的长文分为两种,一则论唱功,二则论人。粉丝热衷追看这类文风感性的长文,一方面跟随作者的逻辑进入到“对号入座”的认同感中,另一方面也给自身的观感找到了呼应,产生“我喜欢这样的偶像,真好”的自豪感。

社交网络上的粉丝互动不仅是思想沟通的需要,或许也是一种填充空虚的娱乐。在粉丝QQ群里,从“我喜欢华晨宇的音乐”到“我喜欢华晨宇眼角的褶子”的话题演变,游戏的狂欢形成了。

粉丝社区里大量文字和影像的出现,是一种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亚文化研究学者马中红曾说:“新媒介技术的特性不仅为青年亚文化赢取了更阔大和自由的书写空间,也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表达的自由通路……它可以使青年克服青春期的怯弱、羞涩、拘谨和不成熟忧虑,摆脱监视和压抑,充分自由地去表达自我。”

为偶像造势是一场战役'

从线上的旁观和互动,到线下的活动组织,粉丝的社群关系进一步深化。

11月1日晚,快男北京巡演前夜。《影视圈》记者跟随一支七八十人的队伍走进了北京某著名食街的一家火锅店。他们看起来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虽然大部分人都是初次会面,却因为一个偶像的联结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们是白举纲的粉丝“白菜”。

在采访中得知,此次来北京看快男首场巡演的粉丝中竟有数位来自海外,不远万里地赴这场演唱会,而且无一例外购买的是1280元的内场票,是因为她们要见证和陪伴偶像人生中重要的一天——巡演当天正好是白举纲的20岁生日。言谈间,每一位粉丝都表达了对偶像全方位的认同,单纯、真挚、狂热。

当晚,白举纲全国后援会会长夏夏也在这个队伍里,生于80年代末的他今年工作刚满四年,还是个大男孩,但在“白菜”的队伍已属于“哥哥粉”。对于白举纲,夏夏说“我把他当作自己死去的梦想”。从喜欢白举纲到现在,夏夏在短短两三个月里瘦了20斤。“通宵帮他作图,拉赞助,做应援,准备礼物。为了看他的比赛想尽方法弄票,花钱买,排很长时间的队,从早上5点排到晚上12点,就是为了每一场比赛都站在最前面给他加油……”

各家粉丝都视快男首场巡演为重要一役,因为天娱公司将邀请各大门户的娱乐负责人、各大音乐厂牌的词曲作者、导演等到巡演现场观看,借此判断艺人实力和人气。记者同时采访了华晨宇北京后援会会长琪琪和欧豪北京后援会会长何珊,她们都表示,为偶像制造人气,对于发展初期的他们来讲极其重要。

琪琪对《影视圈》记者透露,“火星人”(华晨宇粉丝名)为华晨宇布置会场“忙了两天两夜”。当天,“火星人”在工体场馆外集体跳“快闪”,模仿了华晨宇比赛时的“怪舞”。“火星人”还花6万元买下了场馆门脸上最大的广告牌,以及展厅内最大的两块展牌,为华晨宇造势。

而据白举纲某位粉丝透露,这场巡演“仅仅用于他场地造势粉丝就集资了20万,还不包括其他专门给他买礼物的项目的集资”。

欧豪粉丝中的“姐姐团”则出动了一辆霸气的加长悍马车作为造势宣传车。

此类粉丝活动的经费,均是通过在粉丝群里集资获得。

琪琪告诉《影视圈》记者,虽然贴吧里偶有“职业粉丝”闪现,但对于她们这样的“纯粉”而言,这种支持偶像的行为是纯自愿、无回报的,“那天,一位卖盒饭的阿姨看我们发放灯牌太辛苦,还问我们有没有工资。得知没有以后,她还发善心送给了我们几个盒饭”。

粉丝后援会的成员各司其职。欧豪北京后援会会长何珊向《影视圈》记者介绍,欧豪的粉丝团各具特色,包括欧豪护卫队、天菜团、姐姐团等,姐姐团思想较成熟,天菜团奇思妙想多,欧豪护卫队在各大榜单投票方面贡献巨大,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有欧豪,哪里就有欧豪护卫队,欧豪护卫队永远为欧豪保驾护航!”

在快男巡演现场,记者看到各个快男的粉丝团犹如军阀割据,将观众席划分为五颜六色的田格——每一家的灯牌颜色都不一样。而在演出过程当中,什么时候喊口号,什么时候安静,什么时候互动,包括散场后要清理垃圾,都有统一的行动组织。

粉丝为何愿意不辞劳苦去支持他们的偶像?因为粉丝与秀星的依存关系明显。选秀出身的艺人大部分是草根,不依托“群众”不可能起飞。而粉丝一步一步地见证和陪伴着选秀艺人由普通选手成长为偶像艺人,情感联系强,与非选秀出身的艺人之间相比更多出了一种患难与共的忠诚情绪。

粉丝如何推动娱乐经济?'

首先,粉丝更多是一种群体,一个人去看演唱会,跟多个人一起去看演唱会,驱动力显然不同。华晨宇粉丝陆瑛姿观察到,粉丝看完演唱会之后在社区里的分享(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分享),是一种鼓动性极强的口碑营销。

如今,粉丝已走得更远。粉丝与偶像之间已从“购买产品”的买卖关系,转化为深度参与娱乐经济的发展,如李宇春的一个资深“玉米”在多年后成为了她的媒体关系顾问。赵晖对《影视圈》记者说:“如今粉丝对于艺人有更多的要求且会想很多的办法,每天我们都会收到大量的来信,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写信来说我喜欢谁、我给他的意见是什么,已经有粉丝和艺人深度合作作品、深度去推一个项目的情况的出现。”

天娱传媒集团这种产业链条的形成其实是与它本身重视粉丝的DNA是分不开的,它很清楚粉丝对于艺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选秀出身的艺人的重要性。这点大概也是遗传自它的母体湖南广电对于粉丝的重视——甚至举办“金芒果粉丝节”来与粉丝们互动。赵晖介绍说:“我觉得‘粉丝文化’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就是湖南卫视,并不只是《快男》节目。湖南广电主楼旁边有一栋新楼名字叫‘粉丝楼’,这是我所了解的国内建筑里唯一用‘粉丝’来命名的。所有人从内心开始意识到粉丝对于娱乐行业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

赵晖向记者介绍说,天娱传媒有一个专门的信息监测部门,该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大量行业信息和来自粉丝的信息。他们将信息分类——表扬性、批评性、中性,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公司的决策层,甚至推举给艺人的经纪人。

粉丝后援会的管理层则充当了与经纪公司沟通的中介,比如接机、会、票务等需要组织粉丝团的活动,后援会会长都会提前跟经纪公司沟通,获取信息,而经纪人有时也会向后援会会长传递艺人对粉丝的问候,当这些即使是简单的问候信息到粉丝群,粉丝都会感到激动。

社交媒体的发达让经纪公司与粉丝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陆瑛姿最近发现,在微博上,华晨宇的经纪人跟粉丝的互动多了起来,且互动方式俏皮又机智,熟稔网络表达特性。被回复者欢呼雀跃,在粉丝群里他们称之为“翻牌”。陆瑛姿对此的理解是:“被翻牌,比粉丝与意见领袖互动还令人激动,那是华晨宇身边的人,而且是经纪人,天娱这样做确实很笼络人心。毕竟经历了之前的大量艺人外流,可以说天娱确实是深谙粉丝之道,并将其努力经营了。”

《快男》制造了偶像,催生了粉丝,为后续的娱乐产业做下了铺垫。而《快男》所要制造的偶像,虽然从唱歌节目出身,却不仅仅承载“歌手”的定义。天娱总经理龙丹妮在去年的一个采访中说起她对偶像的定义:“偶像本身就是一个品牌,通过品牌传递思想和态度。而无论是唱片、演唱会还是其他,都是围绕艺人的宣传载体,甚至是衍生品。唱片是艺人的大海报。”

“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清楚地知道艺人的消费族群和购买导向。因为从比赛开始,我们就和歌迷建立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创造一种价值观,找到与这种价值观match的所有人群,并为他们提供我们能够提供的娱乐服务。”

粉丝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粉丝经济;动漫衍生品;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粉丝经济就在西方国家初显端倪。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情感经济:“营销理论的一种新构型”,“它试图将消费者决策的情感基础理解为观看和购买决定的推动力”。邱晓东(2008)的《我是你的粉丝》和郑欣(2008)的《平民偶像崇拜》分析了明星/名人粉丝的社会心理成因和行为特征,张嫱(2010)在《粉丝力量大》中对粉丝经济进行定义,系统详细的总结了粉丝各种现象,并认为“以人的风格为基础的社会成型”粉丝经济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杨玲(2015)在借鉴了相关西方研究的理论和本土粉丝文化案例的基础上,深入的梳理了粉丝经济的深层次含义。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电子传媒等也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各个产业的结构和模式。动漫产业也是如此,然而,作为动漫产业主要带来商业盈利的动漫衍生品行业还是发展不足,甚至在今年出现了滞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的低迷将持续下去,反之,近几年中国粉丝经济商业化发展的日益提升实际上已经开始通过数字化技术提供的各个平台悄然影响着动漫衍生品行业,刺激本产业的商业潜力和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一、粉丝经济与动漫衍生品产业的概述与关联

1.粉丝经济的定义与发展

张嫱在《粉丝力量大》中对粉丝经济的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詹金斯(2007)提出:在当下媒介环境中,每个媒介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粉丝。例如电视观众中一部分只是单纯的看电视,但是总有一部分观众会去浏览“指摘电视”(Televitionwithoutpity)网站,看到犀利有趣的帖子也会参与讨论甚至发帖发起讨论。这个时候很确定他是否是电视迷,粉丝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就如张嫱所提“粉丝年代,谁能自外?”。

我国的粉丝经济最早源于21世纪初的空前红火的选秀节目。2006年,当各类选秀节目落下帷幕后,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四档真人秀的各环节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其价值超过38亿元,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达到76.89亿元。随着数字化传媒工具与平台的多样化,粉丝规模的日益增加,粉丝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经济。粉丝从原先分散的普通粉丝到分为蓝领、白领和金领的职业粉丝,并形成了专业粉丝公司、投票公司、粉丝网站甚至属官方旗下的“正牌”粉丝俱乐部等相关新兴行业;并且同时带动了通讯营运、周边产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意义

所谓动漫衍生品,指的是从漫画、动画、游戏、电影等动漫相关作品产业中衍生出来的产品。包括音像品、图书、玩具、服饰、食品、文具等多方面内容,能以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主题餐饮、漫画咖啡馆、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及服务行业等多个领域。《中国动漫产业蓝皮书》中将我国动漫产业被细化分为动画产业、电影产业、漫画产业、新媒体动漫产业以及玩具市场产业等多个分支进行每年的产业情况报告,其中并没有专门的动漫衍生品产业,这主要因为我国衍生品市场主要集中于幼龄儿童的玩具市场,市场商品形式与品种单一;加之动漫产业中漫画、游戏、电影动画等上游产业与玩具、音响、服饰、主题餐厅等衍生品下游产业的联系不紧密,甚至有产业链断裂“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使得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组织较为混乱,规模也只是初具雏形。

从2011年~2013年动漫产业细分行业产值规模来看,我们将动漫衍生品、动漫主题公园、动漫授权收入、动漫舞台剧视作广义上的动漫衍生品,2013年它们的产值和占总产值的百分比为67.36%,大约是整个动漫总产值的2/3。可见,动漫衍生品产业在动漫产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况且本产业在我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互联网进步提供多项平台,市场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动漫衍生品产业势必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3.粉丝经济与动漫衍生品行业的相互关联

动漫衍生品市场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明显体现粉丝经济的板块,除了普通消费者以外,长期关注并进行持续性消费的消费者都属于本产业中某一动漫品牌的粉丝。从产业关联理论来讲,动漫产业为粉丝创作同人作品提供素材,同人作品问世并且具有商业价值从而产生新的衍生品进一部充实动漫衍生品市场,形成了循环互利的顺、逆向的直接联系。因而,从这一点上来看,联系粉丝产业与动漫衍生品产业的纽带,不但有最基本的产品和劳务,还有生产技术、价格联系、劳动就业等更深层次的关联(图)

二、粉丝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对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影响

1.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各个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被颠覆,变得更加快捷简便。就数字化时代对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影响而言,笔者将其归纳为融资渠道、营销模式和销售平台这三方面(见表),而粉丝也正是接着这三个变化,巩固加强了自身在动漫衍生品行业中的地位而得以影响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发展。

首先,动漫粉丝热衷于通过众筹平台对喜爱的动漫衍生品开发进行投资,也让商家对市场认可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他们大部分人更习惯于网络消费,对自己热衷的动漫衍生品也更挑剔,使得商家的营销模式也渐渐发生改变;最后由于数字化时代销售平台的多样化,使得商品的买卖流通渠道多样化,粉丝之间可以自由、快捷、简便的交易动漫衍生品,使得新的衍生品市场的经济更加复杂化。

2.模糊动漫衍生品产业供需双方的角色

(1)需求方:粉丝渐具有商业功能

2015年暑期上映的电影《大圣归来》在几乎零宣传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动画电影上的票房奇迹,上映被要求延迟一月并收获近10亿的票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一举超越了《功夫熊猫2》所创下的6.17亿元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票房榜首纪录。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大热的动画电影在衍生品开发方面却一波三折。承接商开发的衍生品的失败引发了一次直接对动漫衍生品的众筹项目,在《大圣归来》的品牌号召力下,一天众筹到1181.6万元,粉丝的投资力量不容小觑。

众筹的出现使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而自发的制作动漫衍生品,也是他们变成了制造方。再者,从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来看,一个动漫品牌的衍生品对粉丝来讲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其需求价格弹性Ep

(2)供给方: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展“去商品化”诚意

在产品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消费日渐走向定制化和私人化的后福特生产时代,生产者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是必须放低身段,聆听消费者的声音,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时刻保持与消费者的互动,并努力吸引消费者的参与。类似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衍生品制作官方可以直接与其粉丝进行交流互动,增进官方与粉丝的感情,有效的了解受众群体并对其偏好进行把控,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少数伟大的品牌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品牌而成为‘爱的标记’。爱标不仅像品牌一样受人尊敬,它同时还赢得了消费者的挚爱,与消费者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情感联系。而品牌的未来就取决于是否能在尊敬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消费者持久的热爱,激发出超越理智的忠诚。”罗伯茨(2004)提出了“爱标”的概念。因此,目光长远的公司都会为了能使自己的品牌上升为“爱标”,而努力的为其生产的媒介产品“去商品化”,表明自己致力于打造良好国产品牌、精良制作衍生品与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决心与诚意,让消费者甘愿继续支持其品牌,从中获得稳定的消费群体和情感资本。

一方面商家站在抵制文化工业产品化的粉丝立场维系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粉丝积极参与类似于众筹、cosplay绘画比赛、开发方案投票等活动,承担起了类似生产者的商业功能。这样的供需双方角色职能的互相渗透,无疑对动漫衍生品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粉丝年龄结构引起动漫衍生品营销模式的变化

受计划生育影响,我国儿童比重逐年下降,加之在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中,10岁~3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77.8%,这样的年龄结构变动对我国动漫衍生产业的影响不可小觑,低龄化的衍生品再也满足不了当下的市场要求。

同时,传统的衍生品开发商营销方式分为顺产业链的正向开发和逆产业链反向试水两种。前者是指先通过动画的播出,再开发各种衍生品;后者则是先制作出玩具或角色形象进行市场试水,再进行动画的制作延伸产业链。前者开发厂商为了规避风险交于其他企业开发衍生品,导致衍生品质量低劣影响其品牌价值;后者的衍生品缺乏内在价值,可替代性强且品牌价值低而无法实现向上游链条的延伸,出现产业链缺乏联系甚至断裂的现象。

商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动画游戏运作,线下衍生品开发逐步替代原先在学校附近设立实体店,电视动画播出的传统营销方式。原创动漫企业和衍生品承接商也越来越关注版权和市场渠道,重视动漫内容与商业产品开发的一体化,借助O2O模式改进动漫衍生品的营销策略和方式。这样不仅完整了产业链的链接,也努力迎合了中青年对于动漫衍生品独特个性的追求和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交易的消费习惯。

4.同人衍生品促成混杂经济并刺激官方衍生品开发

行为经济学指出,人还有利他、互惠等动因,他的行为受到公平、正义等社会规范的影响,受到非物质鼓励的驱动。从粉丝经济中产生的同人衍生品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机理产生的,这些资源一般被在社群论坛里免费分享,分享者获得精神上的成就与分享的乐趣,并不作为商用,因而不会与官方发生版权纠纷。但事实情况是,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粉丝可以独立制作出精美的动漫衍生品在“淘宝”“微博”等线上社交平台出售,也可以在线下的动漫展上售卖。即使制作者的初衷的确是分享,但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售卖出去,此时原本的礼物经济与商业经济间的界限就模糊了,变成了混杂经济。在当前动漫衍生品市场上,即就是同人衍生品市场与官方衍生品市场并存的状态。

而同人衍生品市场发展将会刺激官方衍生品市场的开发。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看,为了补偿消费者因为减少一单位官方衍生品的消费,得多给他多一些同人衍生品。可见同人衍生品对官方衍生品是有替代作用的,且根据最优消费下满足MRS=PX/PY可得出两个市场中商品边际效用之比就是其价格之比。由此看来,对于尚未形成成熟产业链的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而言,开发商的一大部分利润流落“民间”。这样由粉丝经济产生出的两个衍生品市场同时运行的特殊局面,将进一步刺激官方对于自身品牌授权和衍生品开发环节的重视,还有利于完善整个产业的管理体系。

三、在粉丝经济背景下发展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动漫品牌价值维系粉丝经济

粉丝基于“情怀消费”而对某一动漫品牌产生热情,但如果品牌商不注重自身品牌内容的深化,继续为本动漫品牌增值,一味消耗粉丝们的情怀赚取眼前利益,那便会失去其品牌价值。这样不仅会大量损失忠诚的消费者,甚至被舆论压得再无出头之日。

另外只是原地踏步,或者不能推陈出新同样会被粉丝的冷待和遗弃,中国大宇的《仙剑奇侠传》系列、日本SQUARE的《最终幻想》系列、美国Maxic的《模拟人生》系列等大牌游戏动漫作品就曾经或者正在因为没能创新或者无法超越前一作,而恶评如潮。如果说粉丝经济给动漫衍生品产业注入了大量情感资本,那么商家们也多了一项满足粉丝愈来愈高要求的“期望成本”。

2.理性对待互联网营销,准确把握粉丝规模

由于互联网上青年人活跃度较高,网络上放映的国产优秀动漫作品,被大量网友转发。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互联网上粉丝的活跃度等同于高的票房转换率和相应动漫衍生品受众规模。如2014年暑期上映的《秦时明月》,上映前官方认为其有3亿的票房潜力,但实际只是收获票房6000万。其原因是他缺少潜在的粉丝群体;而《十万个冷笑话》更符合其消费群体快餐式文化的消费倾向,潜在粉丝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了解这个动漫品牌并进行消费。

因而对粉丝规模的准确把握和逐步积累,理性对待互联网上的粉丝的点击率回复率,真正深入对比分析各项数据指标从而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也是在粉丝经济下各个动漫商家和其动漫衍生品部门需要注意的问题。

3.粉丝社群组织全面完善内部管理进行持续经营

作为消费者本身,应该遵循规范粉丝组织内部思想、衍生品开发、粉丝相关活动等各方面管理,各粉丝论坛分享的各类免费资源应打有相关的水印,标注“禁止转载、禁止一切商用活动”等话语,并在版规中对同人衍生品的进行商业交易的相关事项做出明确规定。

各版主对本区内的各个同人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在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和征得官方品牌同意后,以粉丝社群为单位,通过合法途径对外售卖,以用于论坛运营补贴和同人作者的酬劳。这样原本完全自费型的论坛就可以持续运营下去,并提高高质量的粉丝在内部活跃的积极性,避免“伸手党”的大量涌入导致大的论坛入不敷出最后倒闭使得粉丝们交流的平台和富有创意的潜在衍生品“商家”消失。

4.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个粉丝社群

由粉丝经济衍生出的动漫同人衍生品市场无论有多么活跃,终归是依托于原创动漫背景下的衍生市场,它的运行与市场规范也应在整个动漫衍生品市场的控制之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划分清楚官方衍生品与民间衍生品进行商业活动的界限;对于侵权的与否进行界定;规范动漫同人衍生商品定价;同人创作者通过对于原作的改编而对此品牌产生的附加价值或者抵损应该如何处理等等问题进行翔实的规定。

这样,做好对原作者的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保护原创人的权益,尽量将粉丝社群的同人作者与原创官方(个人)的矛盾化解到最小,不让同人衍生品喧宾夺主,使两者互利共赢才能使中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更加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enkins H.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61-62,79,72.

[2]张嫱.粉丝力量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8.

[3]杨玲.粉丝经济:何以可能?--《粉丝力量大》阅读记[J].中国图书评论,2011.01.

[4]余丽.中国电影衍生品:未来的商机与挑战,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开去[J].长短辑,2015(5).

[5]杨玲.粉丝经济三重面[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6]FutureBeyondBrands[EB/OL].http:///lovemarks/future-beyond-brands/.

[7]卢斌,郑玉明,牛兴侦.2014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38.

[8]李娜.微观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3-120).

[9]ChealD.TheGiftEconomy[M].Routledge,198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