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消费论文范例

粉丝消费论文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这种新兴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企业都将微博营销作为营销方式之一,旨在扩大影响并吸引客户。本文对微博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微博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以美沫艾莫尔为案例,分析了美沫艾莫尔在微博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策略,以及微博营销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微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粉丝

一、微博的十年发展历程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形式来分享简短信息的博客。传统的博客属于网络日记,通常是撰写者在一段时间内的见闻和感受,有一定的私密性。而微博则具有更强的实时性和随意性,能够表达出博主每时每刻的感受,并且能够即时分享,而且互动性也更强。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微博平台是美国的Twitter,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于2006年3月创立,Twitter允许用户实时更新不超过140个字符的信息,提供了互联网上类似短信功能的服务,随后风靡全球。2007年5月,我国出现了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饭否网”。2009年,饭否网停止运营,而新浪、网易、腾讯和搜狐等门户网站则相继推出了微博服务。其中,新浪公司抢占了先机,战略措施比较得当,名人效益显著,发展较快。2010年10月,新浪公司将新浪微博注册为独立的公司。新浪微博打破了140字的字数限制,最多允许2000字内容,还允许图片和视频,又与传统博客有所区别,因此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逐渐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2014年3月,新浪微博将“新浪”两字去掉,更名为“微博”,并于4月17日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016年,微博公司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达3.13亿人,全年净增长7700万人,其中移动端占比达到90%。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达到43.83亿元,同比增长45%。新浪微博为不同层面的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营销解决方案,随着注册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活跃用户的稳步提升,新浪微博逐渐成为我国移动营销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传播影响力及几乎为零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公众人物通过新浪微博来传播消息,网民也通过这个平台来获取和进一步传播信息。

二、文献综述

从2010年开始,我国开始出现微博营销的研究论文,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知网共收录微博营销论文1600余篇。与微博营销有关的主题主要涉及营销策略、营销模式、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互联网、新媒体等,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和计算机等学科。郑亚琴认为,微博在传播品牌信息、与消费者互动、客户服务和电子商务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孙擎分析了微博营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对微博营销的认识存在误区,平台不够完善,用户细分不够,营销手段比较单一等。王霞研究发现,企业微博营销中的品牌曝光度和网络口碑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品牌曝光度较低时,网络口碑会随着曝光度的提升而增强,但当品牌曝光度较高时,口碑反而会下降。周凯提出了微博营销的5T模型,包括Talkers、Topics、Tool、Tracking和TakingPart,分别是指发言者、话题、工具、追踪和参与。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微博营销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维系客户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推销活动,而客户关系管理则是微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从知网检索来看,目前学术界直接研究微博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文献仅有4篇,其中陈云和陈蕾研究了小微企业微博营销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田子露和刘海超研究了微博营销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作用和改善对策。鉴于此,本文以美沫艾莫尔的微信营销为例,梳理该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其他公司的微博营销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美沫艾莫尔的微博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

(一)美沫艾莫尔公司概况

美末艾莫尔(MO•AMOUR)成立于2010年7月,是国内第一个提供全方位芳疗护肤的原创品牌。公司以国际认证的芳疗师团队为核心,以纯天然有机精油为基础产品,根据不同客户的肌肤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的护肤方案。其中,芳疗师是我国劳动部门颁布的职业工种“芳香保健师”的简称,工作职责是在为顾客进行皮肤诊断的基础上,运用纯天然的芳香植物精油通过熏香、嗅吸、按摩或沐浴等方式对顾客的皮肤质量进行改善。美末艾莫尔公司的精油原料来自澳大利亚、法国等地,运用先进手段提取植物精油,主要提供单方精油、基础油、纯露、复方精油、药油和护肤品等产品。公司创始人张沫凡出生于1991年,是90后创业者的代表人物。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出于对自然风光和奇异植物的喜爱,开始自学调配精油并自己试用,结果发现这些天然的植物精华不但能让人神清气爽,还能延缓皮肤细胞衰老,皮肤质量大大改善。于是在2009年,张沫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芳疗初级研习,2010年获得了芳疗师认证,由此做出了将澳大利亚精油带回国内的创业决定。2010年秋季,经过进出口检验、注册公司、建立研发团队等一系列过程,美末艾莫尔正式成立。鉴于使用精油产品前需要进行皮肤诊断,为了更好地与客户实时沟通,张沫凡选择通过微博的方式进行推广。由于产品原料获得了澳大利亚的有机认证,产品效果良好,而且售后服务体系完善,产品很快被市场认可,并获得了人人网、美丽说等媒体的推荐。在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以后,张沫凡仍然选择以微博作为主要推广方式,并建立起专业的芳疗师团队。2016年底,张沫凡的微博粉丝超过550万,在克劳锐网红价值排行榜上位列第8位,并获得2016年度中国时尚自媒体大赏最具价值电商红人大奖,成为国内著名的“网红”之一。

(二)美沫艾莫尔的微博客户关系管理

1.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吸引粉丝关注。在公司初创时期,张沫凡主要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皮肤护理经验、服装搭配策略、甜点制作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技巧来吸引粉丝,由于信息实用、回复及时,很快就积累了第一批粉丝。这些粉丝会通过转发形式将她的微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如果也感兴趣则会再次转发,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粉丝数量逐步增长。张沫凡保持不断更新,而且内容总有新意,从而确保了自己微博的新鲜感。另外,也特别注重与粉丝沟通,通过不断互动了解粉丝的困扰和需求。

2.以产品溯源的形式将粉丝转变为客户。当粉丝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张沫凡开始在微博上推荐一些产品。现实中的消费者对产品推销有本能的抵制,粉丝的心态也是如此。为了避免粉丝的反感,张沫凡采用了委婉的方式进行介绍,首先分享自己作为90后的创业过程,引起粉丝的共鸣;然后再推出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视频,包括原料种植选址、原料采集加工、原料进口、原料检测、产品生产、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公司所销售产品的顾客群刚好与粉丝的群体相符,一些粉丝在观看视频以后就会被产品的品质所吸引,从粉丝转变为客户。另外,在产品推广时,张沫凡非常注重幽默和风趣,尽可能减少粉丝的反感。

3.通过亲密互动与客户和粉丝建立信任。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张沫凡也依然经常日常生活的视频和图片,让粉丝更多地了解自己。同时和一些粉丝有亲密的昵称,增加了亲近感。对于没有购买产品的粉丝,张沫凡也一视同仁,经常沟通。2014年7月,张沫凡在微博上征集了700位粉丝,共同参加了YY线上的新品会。2015年公司举办了北京粉丝见面会,以及到部分粉丝家中为其过生日等特色活动。通过长期积累,张沫凡把很多粉丝都变成了朋友,其中很多成为了公司的长期客户。

4.通过博主点赞和评论促进粉丝间互动。微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博主可以对粉丝的留言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并在博主的主页进行推荐,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进博主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增加粉丝的曝光度和关注量,提升粉丝的成就感和忠诚度。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粉丝之间的互动,购买了产品的粉丝之间可以就产品使用体验进行交流,尚未购买的粉丝在了解官方信息的也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使用感受,进而从多个层面了解产品,最后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

5.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解决粉丝的问题。粉丝经常会在微博上向博主提出各种问题,如果不回答或回答错误,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张沫凡不断学习芳疗课程,获得了一系列认证,在掌握扎实知识的基础上再及时帮助粉丝解决问题,获得了越来越多粉丝的认可。

6.利用微博进行危机公关。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和负面新闻会对企业产生严重影响。张沫凡充分认识到了微博在危机公关中的重要作用,在美沫艾莫尔出现突发状况时,张沫凡都是尽可能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向粉丝进行解释说明和澄清,同时对企业的责任也毫不回避,积极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危机公关。

(三)美沫艾莫尔微博营销的成效

在公司成立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美沫艾莫尔借助微博实现了快速扩张,2014年公司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元,其中淘宝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达180万元。2015年CCTV《见证品牌》栏目和《赢在品牌》等栏目都对张沫凡进行了专访,分享了美末艾莫尔的发展经验。

四、结论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微博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互动形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目标客户定位更精准、客户积累更广泛、等优势,因此微博营销可以成为企业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美沫艾莫尔公司为例,分析了公司在微博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如何吸引粉丝关注、如何将粉丝变为客户、如何建立信任、如何促进粉丝互动、如何解决问题和危机等,可以说微博在美沫艾莫尔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了重要的作用。而微博营销不仅仅适用于像美沫艾莫尔这样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也可以在营销部门中选择专人专门负责微博营销工作,同样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显著的效益。

作者:王乐 孙佳奇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亚琴,郭琪.微博营销对企业品牌传播的影响[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4):27-30.

[2]孙擎.浅析国内微博营销面临的挑战[J].中国商贸,2011(3):28-29.

[3]王霞.企业微博营销中品牌曝光度对网络口碑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5):116-122.

[4]周凯.基于5T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及应用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5):120-127.

[5]陈云,柏建成,严翔.小微企业客户关系的微博营销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131-132.

[6]陈蕾.微博营销在小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16(4):74.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旅游;网络营销

“互联网+”,是已实现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的新经济形态。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9月“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疫情期间,以无接触服务为主的数字化生活方式逐渐普及,信息、资金、物流的渠道多元化,旅游产业应当抓紧转型升级的机遇,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来。基于实证调查的“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的实际应用及问题对策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现状以及对策研究,为业界日后红色旅游网络营销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1.1“互联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应当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推动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DF)。报告称,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与此同时,互联网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宣传内容和口碑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尤其是新媒体营销策略应当给予重视。

1.2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共产党的理解,提高对党的认同[2],而且,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国民幸福感认同,并强化国家、人们、道路的整体价值认同[3]。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全面发扬红色传统,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因此努力做好红色旅游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3“互联网+红色旅游”。盛正发在研究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曾提出红色旅游开发时,策划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品牌产品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4]。目前已有学者进行关于“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研究[5],关于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传播研究[6],以及新媒体营销推广策略[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源的去中心化,游客获得目的地旅游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目前有学者通过SPSS软件对调研问卷进行研究,旅游消费者对于传播渠道的认知以及选择倾向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8]。还有人提出利用一站式旅游平台以及搜索引擎投放广告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以吸引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9]。然而,关于“互联网+红色旅游”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旅游消费者反馈以及对应的策略较少,因此本文展开研究。

2案例地选择

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沙家浜风景区,是综合了江南水乡风光、湿地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化景区,包含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苇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就在这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留下了红色印记。取材于这期间的史实,改编而成的样板戏《沙家浜》,在六七十年代唱遍了大江南北。沙家浜由此家喻户晓,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911年沙家浜风景区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一度有“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的报道(《新民晚报》)。2000年起,沙家浜风景区依据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大闸蟹美食节、红色旅游节、湿地节等节气活动。2013年,沙家浜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批国家湿地公园。沙家浜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目前设有微信公众号“沙家浜旅游”、微博“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微博”、抖音“沙家浜”三个网络营销账号,自媒体运营处于起步阶段,以沙家浜风景区作为红色旅游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意义。

3实证调查数据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数据源(赵振斌,党娇,201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搜集和分析网络文本对旅游体验评价进行研究。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3.1问卷调查。3.1.1问卷设计。问卷共涉及被调查对象基本背景、红色景区宣传渠道感知、购票方式选择以及旅游体验评价四大类15小项。其中,旅游体验评价方面要求受访对象按照1~5等级方法表明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15日。调查方式是将网络问卷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转发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90.43%。3.1.2样本分析回收的18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对象男性占42.8%,女性占57.2%,男女性别比结构基本平均。小于等于18岁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12.7%,18~30岁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37%,32~45岁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23.8%,46~65岁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18%,大于等于66岁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8.4%,年龄结构基本完整。3.1.3问卷结果分析。(1)宣传渠道感知:合计有39.2%的人表示浏览过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媒体账号的旅游宣传信息。而通过搜索引擎、第三方旅游平台及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博主分享浏览到景区宣传的人分别达到18.2%、36.7%和45.5%。说明相较于大众自媒体,官方媒体运营相对落后,推广力度不足,内容不符合大众期待。可以看出,更多的游客选择在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获取景区相关信息。(2)购票方式选择:目前,有83.5%的游客通过网上预约订票的形式购买门票;有42.8%选择微信公众号中小程序预约;56.5%选择在第三方平台如同程等综合旅游网站,使用最少的购票方式是现场购票。由于沙家浜风景区官网将旅游者导流到微信小程序中购票,因此,可以指出,使用最多的购票渠道仍是第三方平台。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交流便利,第三方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强,具备大数据优势,联结商家和消费者,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旅游产品。(3)旅游体验评价由表1可以看出,沙家浜风景区网络宣传与实际体验基本相符,满意度较高。

3.2网络评论文本分析。3.2.1网络评论文本内容获取。各类旅游网站和搜索引擎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同程旅游作为苏州本地的多元化旅游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公司,具有代表性意义。通过搜集同程旅游网站有关沙家浜风景区的评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剔除了重复文本、表情符号等,总共得到可用评论610条。评论时间集中在2018年1月1日—2020年10月12日。3.2.2网络评论文本内容词频分析。由图1可以看到,“沙家浜”“景区”“实景”“演出”“门票”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说明景区的实景剧演出、门票政策是游客印象最深的项目。经过大量文本研读,将游客评价反映的问题主要归结为票价感知、游客画像、订票方式选择三个方面。(1)因淡旺季的原因,景区票价略有浮动。普遍反映网络购票相对优惠,其中景区联票价格虚高、观看演出体验不佳受到游客诟病。(2)游客出游以亲子游、家庭出游为主,主要目的是陪伴老人和孩子游览。将近30%的评论内容中提到了儿童票和老人票的优惠政策,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对于半价、免票的政策不清楚,导致产生糟糕的旅游体验,以及负面的情绪。(3)第三方平台购票尤其以同程为主的提供票价相较于官方小程序购票,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因此,大部分游客选择了第三方购票。

4对策研究

4.1拓宽网络营销渠道,提高景区曝光量。目前沙家浜风景区已有“两微一抖”官方账号,具备基本的营销渠道。但是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官方媒体的宣传面窄,并不能将传播内容有效地传达到受众。从搜索引擎这一角度来看,将百度指数作为参考依据,对比2020年9月15日—2020年10月15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月份,而同为5A级景区的红色旅游地“井冈山”,不论是日峰值还是平均值都远高于“沙家浜”的指数。因此,全方面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切实提高景区曝光量、增加微博热搜浏览量是沙家浜等红色旅游景区宣传的出路。

4.2传播内容流于大众,缺乏辨识度,亟需创新。抖音旅行博主“房琪kiki”于2019年10月创作的沙家浜风景区旅行食品,收获百万浏览量和超过十万的点赞量,而官方账号粉丝数量不足五千,作品平均点赞量不超过一千。在多样化、碎片化和视听化的网络时代,短视频兼具内容入口和社交基因,借势热点话题,容易增强游客情感共鸣。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进行区别化营销,比如微信等社交平台熟人居多、信息真实、适合口碑营销,组织丰富的景区优惠活动吸引游客,而抖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适合做市场拓展,制作精细的视频画面和粉丝众多的博主推荐是最吸引年轻旅游者的内容。设计开发优质内容,讲好“沙家浜故事”,不仅是介绍沙家浜风景区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沙家浜精神。

4.3全方位链接媒体,进行影视剧营销。2019年《都挺好》在电视热播,掀起话题讨论,而作为其剧情发生地苏州也迎来了一波旅游热度,剧中浓郁江南气息的巷子引得游客接踵而至。因此,不能局限于红色旅游和官网宣传,积极承办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拍摄地,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利用名人效应,通过营销策划宣传,营造消费者和景区的情感连接,是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手段。

5讨论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3

一、学术期刊宏观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不仅要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还要从组成结构、编辑人员专业构成等方面进行宏观层面的改革,只有实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改革的密切配合,消除互相制约的不合理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改革效果。

(一)组成结构改革

1.增加专业性期刊数量,限制综合性期刊数量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格局是以综合性期刊为主。综合性期刊往往涉及几个学科,学科边界模糊,影响了读者信息索取的便捷性与靶向性及期刊品牌建设,继而影响期刊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专业性学术期刊因其专注某一学科,期刊定位更为准确、整体结构更为合理、栏目设置更为细化、选题更为前沿新颖,从而对特定学科学术水平的推进更为有力,更能彰显学术期刊的价值和使命。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大对专业性期刊的审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督促和指导现有综合类学术期刊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变。比如,高校综合性学报,要从为学校办刊向为学科办刊转变,即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影响力积极向专业性期刊转变。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要依托本校安全、管理学科影响力于2018年更名为《安全与管理学报》,成为安全、管理及交叉学科突破性理论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发表阵地。

2.逐步增加英文学术期刊数量

1887年,我国出版发行了第1种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MedicalJournal。截至2018年3月26日,我国共出版了548种英文学术期刊,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6468种)的8.47%。①英文学术期刊更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8版)可见一斑。在报告公布的175种“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英文学术期刊有137种,而中文学术期刊只有38种。②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偏低问题,出台了指导意见与提升计划,如2013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6部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在英语成为“国际语言”的语境下,为加强对外文化理念、意识形态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全球学术生态贡献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加大对英文学术期刊的刊号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出版发行优质的英文版期刊数量,尤其要增加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数量,在增加科技成果传播力的同时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理论动态和学术研究信息,促使“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编辑人员专业组成的结构性改革

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从事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的行为主体,其专业构成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现代出版体系下的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至少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及技术质量等三方面内容,因而编辑人员的专业构成也应与其相互照应,分成学术编辑(由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人员担任,把关学术质量)、文字编辑(由具有编辑出版专业或中文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对选定内容进行行文措辞、内容结构等细致化的整理和修改等,把关编校质量)和数字技术编辑(由具有数字出版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完成网站维护、网上编辑流程的更改、视频修改制作、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编辑和推送等数字化出版工作)三类,并根据期刊实际进行人数比例调整,使编辑人员专业组成更为科学合理,以满足出版质量要求。

二、学术期刊供给形式的结构性改革

(一)继续与中国知网等传播平台合作

截至发稿前,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共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100种,文献总量5300万篇;万方收录中文期刊8000余种;维普中文期刊收录期刊14652万种,文献总量6000余万篇。这三大期刊数据库在资源品种和服务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异,可满足读者差异化需求,是读者进行期刊学术论文数字化阅读的重要获取途径。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继续利用这三大传播平台进行数字化出版。

(二)建设并完善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

期刊网站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呈现本期刊已全文之外,还可以实现在线采编、与作者互动等,从而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现在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采用的是中国知网、三才、玛格泰克三种功能各异的采编系统。没有采用相关采编系统的学术期刊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期刊的系统,以提高采编效率、优化出版流程,从而扩大期刊影响,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和显示度,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升级。已建网站的期刊出版单位应完善开放获取(OA)功能并考虑读者对期刊深阅读与浅阅读的需要和便于国际科技情报机构检索和收录,提供PDF和HTML两种及以上阅读模式,以增强论文显示度,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进而提升引用率和影响力;增设互动交流板块,实现作者、读者的参与互动,使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地联系起来,增强读者黏性和有效供给,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科研传播功能。

(三)开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在社交类移动应用中月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月活跃粉丝数7.97亿,较2016年增长14%。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利用情况不佳。微信公众号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其接口设计、自定义交互菜单、小程序等都为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术期刊要顺应全媒体时展的要求,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按照网络传播特点对论文进行编辑推送,尽可能实现期刊内容数字化传播,扩大期刊传播力。

(四)推进移动有声阅读

《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发展迅猛,达到40.6亿元。为使平面的文字作品更加立体化、个性化和形象化,满足读者个性化、便捷化和“碎片”阅读需求以增强读者黏性和增加利润增长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采取与喜马拉雅等专业音频制作公司合作或独立制作的方式,推进移动有声阅读的建设以提供学术论文数字音频形式的在线收听和下载服务。

(五)推进数字集成出版

相较于纸质期刊,数字期刊更利于出版内容的归类整合。为发挥“集群”优势,提高学术出版力,我国学术期刊应在数字化出版基础上对出版资源进行再整合。对于综合性期刊,可以将过刊中同一学科的论文整合在一起推出专题数字辑刊;对于专业期刊,可以将过刊以年为单位组合成集刊数据库,或加入学科数字期刊群,利用刊群规模化优势来增加期刊所载论文被检索的几率。如条件成熟,在总结按学科进行集群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出版属地、行业或系统进行更大规模的数字化集群。

(六)进行增强出版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①进入数字时代,学术论文与社交网络的联系、与其他数据材料的关联及语义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科学研究过程更注重科研共享、数据重用,但限于出版理念与出版技术,传统论文出版与相关数据材料等之间往往相互独立,较难建立起有效关联。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应做出相应调整,如在出版的论文中提供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及数据库记录等信息以及与论文相关内容的链接,进行增强出版。增强出版以“结构化文本+富数据”形式,以文本、音频、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向读者传播研究成果,具有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等特点,是对传统数字出版形式的优化,能进一步提高知识服务能力和论文传播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通过加入OSID(OpenScienceIdenti-ty),即开放科学计划,②进行增强出版。

三、学术期刊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应根据期刊定位及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栏目结构、优化论文类型占比、增加提高自身影响力的论文构成要素。

(一)期刊栏目的改革

著名编辑家邹韬奋说,没有个性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市场经济时代是品牌效应时代,拥有了品牌效应,才可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期刊的品牌经营,首先是栏目的品牌经营。

1.强化重点栏目

重点栏目最能体现刊物价值、特色和办刊宗旨。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期刊栏目文章篇均下载频次及被引频次等指标判定栏目影响力,根据办刊的宗旨和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栏目,重点栏目放置于栏目首位并增加其文章选编数量,加强编辑力量。

2.开设争鸣栏目并设置差异化争鸣栏目选题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媒介,而争鸣栏目是学者进行学术观点碰撞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没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组织策划争鸣栏目;已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在了解同类期刊争鸣栏目选题现状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策划差异化争鸣选题以避免同质化,并认真实施策划方案,保证争鸣文章的学术质量。

3.减少同质化栏目

对于专业性期刊,改革重点是增加“你无我有”栏目,减少同质化。现在大多同学科学术期刊因报道学科一致性而导致其栏目设置大同小异,雷同化现象严重。对于同学科专业性期刊,要根据栏目空白和实际所需进行差异化栏目设置,强化期刊特色和学术价值。如《商业研究》“会展经济”栏目,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类期刊“会展经济”栏目尚处于空白的实际,为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履行学术传播的使命而策划。

4.增创特色优势栏目

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重点是要增创特色优势栏目。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学科众多,没有优势栏目则不能凸显期刊优势,应利用优势学科和资源增创优势栏目。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等综合类学术期刊,要根据学校学科优势申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以创设特色优势栏目,增强期刊影响力。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学研究”栏目即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增添了期刊特色和影响力。对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可通过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来增强竞争力,如《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民族历史”“蒙古国研究”等栏目独具地域特色,在学界相关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二)刊载论文内容和类型的改革

1.围绕办刊方针选录文章

办刊方针是刊物的灵魂,约束着栏目的设置与文章的内容。为提高自身专业性,我国学术期刊应紧紧围绕办刊方针选录文章。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办刊方针是推动和提高音乐学研究并为音乐教学服务,从创刊起便紧紧围绕办刊方针设计栏目、选录文章,开设了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学等体现办刊方针的栏目,保证并提高了期刊专业性与影响力。

2.均衡论文类型

学术期刊的论文类型大致分为研究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评论型论文三类。研究型论文研究深入,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属于一次文献,结论与观点更易被引用,为增加影响因子,各学术期刊更愿意发表此类型论文,这造成学术氛围的单调,限制了学术期刊的作用。我国学术期刊应逐渐增加综述型论文和评论型论文数量,达到论文类型的均衡,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学术导向与学术交流的作用。

(三)中文学术期刊论文题名、摘要、参考文献及其改革

1.中文学术期刊文章应附有中、英文题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B/T1-2006)》(以下简称《规范》)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应同时附有中、英文题名。而现实情况是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无论其属于哪种类型,英文题名与英文摘要、关键词往往同时附有,而《规范》对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的英文摘要没有做必须附有的硬性规定,导致其或有或无,直接影响到英文题名的或有或无,从而违反了上述规范要求。另外,EICompendex等国际知名检索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都包括论文标题等,为适应国际检索需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英文题名。

2.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

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EICompendex工程索引文献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除包括论文题名外,也包括摘要等。为了方便国际学术交流、加快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步伐、扩大国际影响力,中文学术期刊应调整论文内容组成要求,改变目前英文摘要作为“补白”而可有可无的现状。特别是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要按照《规范》要求,将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必要内容,并认真对其进行编译加工。

3.英文摘要应逐渐向英文梗概过渡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深入,为方便国外读者更完整、准确地了解论文内容,判断论文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经济研究》等中文学术期刊已不满足于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的英文摘要向外国读者介绍论文的做法,要求每篇论文要附有4500英文字符,包含研究背景与意义、主题与思路、方法与理论依据、经验数据及来源、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重要创新与贡献等的英文梗概,此举措使该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连年提升,于2012-2018年连续7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并位列前茅。鉴于此,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应由只介绍论文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向更翔实的英文梗概过渡。

4.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评价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以及科学依据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将参考文献作为论文的构成要素并按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进行编辑规范以保证其著录质量。

5.中文学术期刊应同时著录中、英文参考文献

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6.1中对参考文献著录用文字方面首次做了指导说明:“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用双语著录参考文献时,首先应用信息资源的原语种著录,然后用其他语种著录。”①如上述所论,参考文献对于学术期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术期刊应一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单一导致学术传播能力受限的局面,按此规则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由一种文字著录向双语著录转变。

四、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社会化媒介工具及互联网思维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将一改传统出版单向、封闭的传播性质,越来越注重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与作者进行交互作用,出版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参与者、创造者,推动传统出版模式不断向协作式、开放式、分享式众筹出版转变,即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面向感兴趣的消费群体募集出版项目资金,让消费者参与到出版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进而使出版生产者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出版消费者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最终促进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学术期刊因其公益属性,传统出版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在文化体制改革、期刊出版单位面临转企的背景下,众筹出版拓宽了融资渠道,将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且参与众筹者大都是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众筹把研究兴趣、方向相似的人集中到一起,不仅可以满足投资需求,还可满足学术交流需求,不仅可以筹资,还可以筹智,给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可行性分析

1.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平台完善

众筹出版要具备三要素:项目发起人、众筹平台、参与者。其中,众筹平台是连接项目发起人与参与者的桥梁,对于众筹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众筹平台可以是期刊网站、专业众筹网站或社交网络平台。学术期刊因其公益属性与专业性,相较于大众期刊而言,其社交网络相对狭窄,粉丝数量也相对较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众筹的效果不会很好。笔者认为,建有网站的学术期刊,其众筹平台最好选择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及数字出版技术的成熟,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尤其是核心期刊出版单位为扩大期刊影响力和采编需要积极进行期刊网站建设,这显著提高了期刊和论文的网络显示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浏览期刊网站者大都是期刊的“铁丝”,有较强的忠诚度与黏性,因而以期刊网站为众筹平台靶向性更强,众筹效率会更高。对于没有自己网站的期刊,可以通过众筹出版网站进行众筹,如众筹网“新闻众筹”平台等。

2.学术期刊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资质完备

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要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公信度,这样才能得到参与人的认可与信赖,提高项目成功率。由于学术期刊的专业学术属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与学识水平,尤其是主编或副主编,他们大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学术期刊出版及自己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与影响力,具备了学术期刊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资质。

3.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参与人数量保证

自2011年众筹模式被引入中国以来,众筹出版在图书领域发展迅猛,学术期刊众筹出版也方兴未艾。学术期刊的属性决定了其较图书众筹出版存在更多的困难。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传播形式,其论文作者及读者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大多为各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硕士、博士及在职研究人员等。由于其专业性强,导致其作者及读者范围窄,是小众出版物,这是其劣势。但同时,此特点也造就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力保障了众筹出版的参与人数量。“正是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使它成为一部分人的刚性需求,这既是学术期刊的劣势,也是其优势”②。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文化;符号学;情境设计;动漫创意产品

移动互联时代,消费群体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观念认同产生改变,强调公众情感需求、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的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推动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出现新的变化。

一、“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

1.互联网设计思维

“互联网+”文创产品从“以产品为中心,关注于提高产品的性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设计思维”,强调用户驱动产品,通过用户反馈来快速更新和服务模式营利。透过“体验、聚合、互动、分享、迭代、扁平”等关键词,这种思维改变了“设计-生产-销售-传播”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而“互联网+”主导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也由人际传播替换为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大众传播。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促成红色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加速红色文化到红色文化IP的转化。借力“互联网+”,以本土化题材的贴近扩大粉丝群体、影响公众的情感和认知;打通社交平台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在线商店等多样的传播与推广形式,形成注重用户体验的迭代设计新模式,使长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更好地传达,并获得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热点文化元素提取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各种各样的资源形态呈现着红色文化的特质。从红色文化资源来看,长沙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碎片化、海量化的趋势,公众关注的焦点每天都在变化,而把握这一变化的动态规律与趋势是决定创意产品设计成败的关键。面对纷杂的信息与公众偏好差异,借助互联网数据平台的辅助支持,对目标用户行为特征、意向偏好等数据进行挖掘,探寻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取精准的数据分析,进而完成热点红色文化元素的提取。创作团队针对长沙的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进行互联网数据比较和筛选,最终挑选五个研究对象,分别是、刘少奇、雷锋、、任弼时。接下来从互联网搜索数据、在线电商产品以及学术研究文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热度比较。首先,根据百度搜索指数(如图1所示)推理,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无可取代,雷锋则因社会道德建设需求和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而维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其次,对中国知网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统计,截至2019年5月1日的搜索数据显示,的相关论文研究共有131744篇,远超出排名第二的雷锋文章篇数。最后,对网络电商平台上相关衍生产品类别及数量进行比较发现,围绕形象设计的创意产品仍然最受欢迎。互联网搜索数据表明了公众的关注焦点,学术论文研究也代表着社会中坚阶层对于红色文化的敬畏之情,人物衍生产品的数据展示着文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综合三个数据图表可以得出结论:以作为设计对象能获取最大数量的公众接受。

二长沙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1.基于皮尔斯符号三角的创意产品设计

符号学研究基于人们通常的思维规律之上,不仅为意义的传达提供条件,同时也在表达中充当载体,也因思维的深刻和理论的指导性而备受重视。皮尔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前人对于符号学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分别是代表项(符号本身)与对象存在关系,这种关系中又存在解释项,体现着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当符号把某一符形和事物建立特殊的表征关系时,这个符号就获得了关于事物自身的讯息,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文化符号是设计与艺术结合文化元素的应用,设计中的灵感和提取的视觉元素在要达成的目标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在全球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其实已经纳入文化价值体系,所有的“物”具有附加的文化和象征意味,如法国思想家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物体系》中提出,在消费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我们不但消费物,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2.“互联网+”视角下文创产品的价值传播

移动互联网提升了传播的效率,强大的搜索与推送功能使得有着独特创意的优秀产品通过裂变式传播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文化创意产品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外观、功能和价格,而利用更为丰富的内涵及附加价值让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文创产品可分为三个阶段来满足消费需求。第一,让消费者接受产品的呈现方式以及对于作品的印象,形成对产品的感知。第二,每一件创意作品都有着蕴含其中的历史印迹,完成基于产品表面的感知之后,就会转化为对产品背后文化的识别。第三,在资源解构阶段,公众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把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认识理解,移情于文创作品中,完成产品背后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位,而“红色”是文创的灵魂,以设计创意的媒介符号,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从文化内容的元素找出真正的核心价值,萃取文化内容,转化为符合时尚市场需求的创意产品,以寻求以符号对精神层面的满足。

三长沙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1.《登高望远》摆台设计方案

摆台设计承担着传递红色文化的责任,符号本身并不能让人感动,感动人的是情境设计下的符号能快速唤起人们心中的心理感受和精神认同,并将其在主观世界中还原与建构,以其形象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起观者内心的交互感知。基于这种符号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我们将前期调研和互联网数据对比,利用情境设计原理,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中强化红色主题。情境设计是指环境对用户的需求产生影响,并从不同情境发现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情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多论证实践于生活中的家用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的探索较少。美国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情境的系统模型中包含物品、场合、角色以及文化,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在设计学视角下,文化作为设计的指导精神始终影响着其他三个要素的方向掌控。我们在设计中也通过“人-环境-物”进行整体设计把控,把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历史意义赋予作品的物质载体,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作既有互动又满足愉悦的文创产品。摆台设计选择青年跨步攀登的动态,伟人形象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力量,在符号在传播中的情感得到适宜表达。头像和身体的比例适当做更改,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突出人物头像在整个摆台中的比例。台案之上,摆台的造型在我们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全方位的动势,如同有一架摄影机凌空俯瞰,像是电影中常用的镜头语言。造型设计动感十足,姿势结构完美而生动,底座是不规则的山石,伟人身体略微向前倾,迎着风奋勇前行。前后跨越较大幅度的步伐,整个造型成一个钝角三角形,挥舞手臂指点江山的逼人气势,长袍在挺拔英姿下的摆动,让我们感受到迎风攀登,有一种欲乘风破浪姿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美感。摆件造型设计精巧,像是一个置放于苍山之上大型雕塑的缩小版,虽然没有背景,但是万山层染、江河奔流的乱世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感充斥整个空间,让人顿生无限景仰之情(见图2)。情境构建根据消费者设身处地的感知,以伟人的光辉事迹作映衬,使创作的摆台呈现红色文化和地域性特色,在视觉和触觉中调动他们的情感经验参与,感受产品之中蕴含的文化和特色。

2.明信片设计方案

明信片以售价低、传递信息准确而风行全球,并通过车站、客车、博览会、风景名胜等所有住宿、运输和服务业等传播,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首选。明信片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十分多元,涵盖风景照片、艺术作品、人物图像、名人名言、手绘插图等,在旅游区的明信片主要是表现当地相关的图文讯息,以此成为莅临此地的最佳见证。年轻人每天接触各式资讯,他们对于红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希望能以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图像符号出现。经过前期调研和互联网数据做对比,我们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选择不同形式的明信片为载体。为适应不同青年人的喜爱,在明信片的人物造型设计中分别设计传统的写实版和夸张创意的卡通版本两种样式,撷取以以及与长沙有着深度交集的正面历史代表人物为创作元素,并配以经典有广泛影响力的诗句或口号(见图3、图4)。人们的认识形态,是经过“自然形态(经由变形、夸张)——装饰形象(提炼、简化)——抽象形态”的过程,而明信片中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可以引起消费者的熟悉记忆,这些夸张提炼后的图像让年轻人迅速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进行分享。如图3,采用拼接的形式,将青年符号有层次地排列,画面整体饱满而不凌乱。图4节选动画《青春的力量》中的插画,并进行切割排列。作品将已在互联网推广的元素以图案的形式浓缩在这小小的一张卡片之中,同时它又具有信件功能,是和朋友联络感情和传递文化的载体。明信片不同风格的动漫图像以一种奇妙组合的方式呈现,辅以明信片中不同的文字警句,各种视觉符号整合又重组,彼此间相互连接,形状、线条、色彩都暗合红色文化中的教育警示,演变为意有所指的符号,向我们默默诉说着一个个战火硝烟的故事。

四结语

以长沙红色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取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并以动漫手段设计富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对丰富本土旅游纪念品市场、促进长沙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坤杰,肖狄虎,李辉.从传播视角探析湖湘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模型[J].包装工程,2018(8):89-94

[2]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56-57

[3]陈坤杰.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8.

[4]黄晶.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J].河南理工大学,焦作,2018(8).238-244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5

1学术期刊生存逻辑的改变:变革信息加工模式,延伸学术信息生产链

任何一种媒介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传播优质内容信息并满足受众需求。优质内容生产是媒介生存的基础。规范的、科学的、严谨的科研成果信息传播是传统学术期刊的生存基点,其积淀的优质内容信息也是学术期刊立足多媒体环境中的优势所在;然而,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技术特征与信息表达方式,优质内容必须有适当的媒介形式匹配才能传播并被接受,因此,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首先要解决内容生产与多媒介平台表达形式的“匹配”问题。在学术期刊融合多媒介传播的探索过程中,必须以期刊全媒体服务思维与意识,明确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坚守立足之本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解决优质内容如何以适当的形式与平台匹配,即从信息生产加工的层面来说,学术期刊传播价值不仅是提供“优质内容”,还需要解决“如何提供”与“怎样匹配”的问题。

1.1信息内容采集由“点”延成“链”

信息技术发展不仅重构了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平衡,而且重新定义了信息组织模式。在众生哗然,人们利用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都能分享信息的当下,传统媒体价值大多表现在:它是思想的载体与观点的载体,即不仅是信息,更多的则是对信息的解释权。学术期刊既是信息加工者,也是资源的发掘与整合者,必须打破传统媒体的生存思维,重新调整自身的生存逻辑,转变学术信息的生产理念,把学术期刊从科研成果信息报道延伸到对科研行为过程信息、成果产生背景信息等进行深度挖掘与集聚。对科研成果背景信息整理、信息生产加工不再以单一的科研成果为对象,而是以“科研成果数据”为内核,发掘生产源头数据、生产过程数据、传播过程数据等。通过多种媒体融合,将传统的以科研成果数据为点的信息内容采集,延伸到数据链的链接与采集,以科研成果信息为“源点”链接相关背景数据与科研前沿动态数据,搜索整理科研行为数据,并对传播后的反馈数据进行后续加工与审核,汇聚社会网络媒体相关信息。首先,在学术信息的“源头”是科研成果产生的背景下,可以从创新意义的视角聚焦学术命题价值,通过链接、互动,集聚相关背景信息,以增强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促进学术成果的新陈代谢。其次,关注科研成果产生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如原始记录、科学研究素材、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及中间成果等。运用网络智能技术,对这些科研行为过程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使其结构化与可视化,将事实信息数据化,可描绘与回溯科研行为轨迹。第三,科研成果传播后,搜集与整理受众对某种学术命题的影响程度、价值影响范围、学术人员的参与度和关注力等信息,可以评估学术命题的生命力,促进学术创新的拓展,进而延伸学术传播链。从科研创新的源头到终端发掘科研成果信息的高附加值来建构完善的知识信息链,让事物描述与认知更为全面、精准而立体化。

1.2信息内容加工由“单元化”变为“多元化”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术期刊信息内容生产与媒介平台的对接基本以“搬家”的模式,数据的生产方式仍停留于工具层面,即实现便捷的学术交流。伴随着受众接受信息多元化发展,学术期刊媒体搬家式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不适应多平台传播以及受众的接受习惯。如应用广泛的微信公众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的青睐,不但成为科技期刊官方信息平台,而且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强大功能进行市场经营、采编、消息、客户服务,等等。《建筑学报》以期刊精彩内容为主,通过其微信公众号推送精美的内容,图文并茂,深受粉丝欢迎,消息的阅读量较高,大大拓展了纸媒期刊的传播能力;但因受制于期刊微信平台的功能定位、新技术应用、信息服务意识等问题,大多数微信平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只是服务作者、方便审稿、编辑组稿、浏览文章等网络信息移植,平台活跃度低,并没有真正发掘科技期刊公众号的跨媒体传播优势。正如有论者认为,学术期刊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1”的关系。多媒体环境中学术期刊必须从生存基点改变学术信息的组织结构与加工模式,使价值信息与网站、数据库、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App等多种传播媒介表达形式匹配。根据不同媒介终端的技术特征、格式兼容以及不同操作系统的通适性等,确定不同的数字内容与形式标准,运用先进技术对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尤其要加强科研信息的可视化、多维化的加工创新。数字内容生产要充分利用文本、图片、音频与视频,将信息内容加工模式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向不同媒体受众展现一幅幅立体化、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地图,把更广泛的受众思维带进无限的知识空间和想象空间。学术期刊以多种形态的内容适应不同形式的载体表达方式,可契合不同载体的受众需求,丰富信息内容传播类型:除专业论文信息外,还有咨询信息、知识信息、新闻信息。咨询信息如学术前沿的动态信息,科研成果产生过程信息,最新的行业资讯;知识信息如优秀文章推介、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新闻信息如科研成果信息,科学知识普及信息等———形成一个“内容多元化制作、多种结构表达、多载体呈现、多平台”的动态出版局面,进而促使学术期刊的信息服务也从传统为行业内专业人士提供服务,转化为跨学科、跨行业的服务。

2重新定位学术期刊的“传—受”关系与范围

任何一种媒介价值的实现都是围绕“它能影响什么人,如何影响,影响价值如何兑现”等系列问题而寻找媒介传播的空间。传统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载体呈现,传播是直接对象传播,是线性传播,传播范围基本局限在专业领域范围内,受众需求也是一种静态的需求;因此,在长期的学术生产过程中,学术期刊都是通过严格的审稿程序和及时发表科研成果而努力提升媒介公信力的。在跨平台、多模态、流动化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学术期刊传播价值不再简单地源于提供内容,还必须重新定义媒体“传—受”关系,要通过互联网及其他终端平台调查了解受众对媒体关注与内容下载的情况,分析其对科研学术信息的潜在需求,构建受众内容需求结构,重新定位学术期刊的“传—受”关系与范围。

2.1利用互动平台让学术期刊回到学术共同体的中心

学术信息产生是需要创新的,而创新是需要非常活跃的思维与氛围激发的。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具有多种社交元素,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社交互动平台重新认识并梳理媒体与受众间的关系,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引爆学术期刊人长年累积的创造力,让学术期刊真正回到学术共同体的中心:一方面,以“学科域”或“问题域”为原点组织刊与文,并通过收稿、审稿、编辑出版与服务读者等各个平台,组建作者、审稿专家、编者与读者互动的学术共同体。如通过自身网站平台加强与读者互动交流,及时期刊征文信息、专业前沿资讯以及相关的科研动态信息,或开展编读活动,鼓励读者及时评文、评刊,实现学术资源链连接与学术信息的多维传播,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多种互动平台的随身化、碎片化、个性化和社交化的特点,不断提供持续、有效的信息,以特色信息为学术共同体服务,增强特定受众群对学术期刊的黏度,展现期刊传播的特质与个体形象。在微信平台中的“关注”不仅反映个人对信息的需求,而且展现了受众注意力的焦点分配情况。即一个人偏好什么就会分配其注意力的焦点,就会关注;因此,学术期刊要通过信息推送、链接与分享等聚焦受众的注意力焦点,完善自身微信平台建设与信息服务取向等,让学术期刊真正走进学术共同体的中心,消解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识别价值信息难的问题。

2.2把“小众”学术推向“大众”视野

学术出版的受众群一直位居阅读层的高端,属于小众范围,强调在专业领域内学术交流;但是,任何科研成果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运用于实践,更是在实践中实现再完善、再创新的过程。叶金宝先生曾指出,学术期刊不仅要服务学者,还要服务于社会各界,从而架起学术与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提升学术影响力,增进社会理性,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把学术期刊从“小众”交流推向“大众”视野,必须做好3个匹配才能实现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介平台的通力合作,即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相匹配,内容制作形式与媒介表现形式相匹配,媒介供给节奏与受众需求心理相匹配。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大众对科技创新的动态信息的关注点和关注度,然后确定学术期刊可以供给什么内容,以及选择以什么平台渠道推送信息,契合受众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从严谨、规范的学术信息内容中析出有新闻价值、技术应用价值与科普价值的内容,通过新闻,或科学知识普及的表达形式,以满足社会大众对科技发展动态信息的需求,或技术应用部门对科学技术方法的需求。例如,科研论文科普化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科研论文作为高端的科普资源也受到大众传播平台的关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曾说过,“要做到每一篇科研论文后面,都有科普文章、书籍、视频”。“科普化”传播科研成果是学术期刊一个重要的传播增长点,打通科研成果传播平台与大众传播平台的通道,从科研成果信息析出新闻资讯、技术应用性信息和科技知识普及型信息,再通过大众新闻传播平台、科技资讯传播平台或专业知识传播平台,将小众化学术推向大众视野,让更多受众理解科学,检验成果,实现再创新。

3根据不同媒介平台功能,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

不同传播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学术期刊要根据不同媒介功能,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重新定位不同内容信息的价值:让内容“活”起来,让平台“动”起来。让“活”起来的内容满足更多的媒体受众需求,驱动多平台合力传播,以解决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信息“如何提供”的问题,实现学术期刊与不同媒体的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合,进而使科研信息传播行为与媒介平台特征匹配,效应互补。

3.1利用学术期刊网站功能,建构自身特色传播窗口

期刊网站是全面体现期刊专业特色与品牌价值的平台,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已拥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是,平台信息固化现象严重,信息更新缓慢,且与纸媒信息基本相同。学术期刊网站是学术期刊网络环境中生存的一张名片,除了实现期刊网站收稿、审稿、在线阅读等常规性服务以外,首先必须根据期刊专业特色设计出体现期刊特色与品牌内涵的平台结构以及丰富的内容资源信息,将专业研究成果与技术服务结合在一起,在信息资源内容与服务方式上凸显自身特色。内容资源既要有自身拥有版权的各种内容资源,如纸媒期刊的内容资源库,还需要积极引进第三方内容资源或相关的信息资源,给受众不仅呈现内容,还能提供与内容相关的数据,增加用户对网络平台的黏度。其次,利用网站实现优先出版,增强科研成果传播的时效性。再次在网站平台上设置反馈功能机制,培育网络社区,实现网站从学术信息型传媒向科研服务型传媒转变,从单纯提供科研成果信息向提供以科研信息为核心的服务平台转变。

3.2借力大众传播平台,扩大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大众传播平台是一种综合性信息传播平台,传播信息庞杂,但是受众非常广。科技信息的发展是大众关注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科研成果信息既具有学术交流价值,又具有科技发展新闻价值与科技应用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媒介平台对受众需求的认知与判断非常敏感,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都是各种媒介平台争相角逐的,所以学术期刊要通过信息影响力提升媒介组织的驱动能力。在选题策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如何发掘价值信息,而且要考虑如何激发其他媒体平台参与欲望。世界著名的刊物《Nature》《Science》等都非常注重学术成果的新闻价值,及时通过大众平台传播相关科研成果产生新闻,大大扩大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也满足了普通大众对科技发展动态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术期刊要强化自身的新闻功能,随时在科研新信息中提取新闻素材,并根据大众媒体的表达形式对其进行加工,再与大众网站、科技推广平台等建立互动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大众平台提供新闻源信息,另一方面为期刊选题策划获得前沿资讯信息。

3.3建设学术微平台,增强受众群的黏度

Face-book、微信等社交平台是虚拟环境中真实人际关系的移植,是社会关系的连接点。目前,已有部分学术期刊申请了微信公众号且信息更新速度较快。例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微信平台上提供每期的目次与文章链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其微信公众号跟踪稿件的信息及获得一些会议咨询等信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微信平台上提供优先出版、过刊浏览、,以及作者查稿与专家审稿的链接、学报网站的链接等。打造学术期刊微信平台是编辑需要尝试与探索的新的编辑方式。微平台建构的人际关系有强弱之分,强关系就是把现实中部分服务关系移到微平台上实现,使服务更加便捷。如在学术期刊微平台上,编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特定群体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社区、会员、分享、名片等实现学术信息的咨询和服务;作者可以通过微平台跟踪其稿件的评审与编辑加工流程以及其他一些咨询信息与知识信息等;读者可以及时查阅期刊目次与文章及其相关信息。较弱关系属于传播型关系,类似粉丝之类,在学术期刊界,表现为对特定领域专家研究成果的关注,或对某个领域研究新成果的关注,或对刊物本身信息的关注,等等。从关注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来看,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传播仍存在信息内容形式单一、互动功能较弱、咨询信息较少等问题,除了特定的目标受众外,比如作者投稿需要跟踪稿件信息,其他受众关注较少。内容单一表现在微信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仍是以纸版“目次+论文”的形式为主;形式单一表现在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形式仍是以“图片+文字”为主要形式,很少有音频或视频信息。微平台具有传播的及时效应、聚合效应、分享效应与群体感染效应等,学术微平台构建既要注重夯实强关系群,更要发掘这些社交平台的弱关系,注重弱关系受众对传播型信息显性与潜在的需求,鼓励编辑、读者、作者与审稿专家通过朋友圈扩散与期刊的相关动态信息、专业前沿信息、科研成果背景信息等,或推送本刊所刊发的文章,让特定受众群利用碎片时间及时分享他们急切关注的信息。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体验营销b;数字媒体;丝绸之路;众泰汽车

1引言

众泰汽车试驾活动,是一项利用大量数字传播,极富体验精神、人文情怀的活动。一方面这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数媒+”的全生态设计:借助数字媒体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系统,打造体验营销的生态价值链;另一方面这又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体验+”的全场景营造:借助实体场景的驾驶向受众展示全方位的驾驶体验,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汽车性能;更为精妙的是,这还是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文化+”的全品牌塑造:响应国家顶层战略的“一带一路”倡议,众泰T600重走古丝绸之路,彰显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崛起之荣耀。“一带一路”通过线上数字媒体营销与线下场景营销相结合,实现线上媒体更新,线下同时记录的情况;邀请知名论坛博主参与,在知名汽车论坛刊登旅行日志,营造了地空联动、全网营销的盛况,体现了众泰汽车在数字时代顺应浪潮建立了数媒口碑体系。

2文献综述

2.1体验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由于体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美国学者Bernd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将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为战略体验模块,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体验营销的6E组合策略就是指根据顾客角度的体验营销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体验、情境、事件、浸入、印象和延展。美国学者唐•舒尔茨等人在《整合营销传播》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接触点传播的概念,接触点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企业和品牌的看法,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程度和忠诚度。美国学者TomDuncan将品牌接触点定义为顾客有机会面对一个品牌信息的情境。Schultz和Barnes提出了关键接触点的概念。企业需要找到各个关键接触点,特别是顾客与商品直接接触最高的接触点,才能更好的实现消费者体验。针对本论文的研究,品牌接触点的第二种层次与体验营销密切相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体验,从踏入门店的一刻就开始了,然后存在于消费者与产品接触的所有时刻。门店的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空间,消费者在门店内的每一秒构成了体验的时间。将空间和时间的最小单位成为时间点和空间点,这些点即体验接触点。

2.2文献评述

体验经济成为未来经济趋势的前提下,体验营销的讨论也是当今营销学的热点。国外对于体验营销的研究较早,目前关于体验营销的理论、框架、实践等已做到基本完善和成熟。国内对于体验营销的研究要晚于国外,并且相当大的比例都主要在于体验营销策略的理论研究,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证明,这也是相关研究资料及文献不多的原因之一。针对汽车企业进行体验营销策略的研究尚不多见,且不够深入。当今现状是消费者在关注汽车本身的同时,越来越看重购买体验与消费体验,因此汽车品牌在营销传播中可顺延这一趋势,实施体验营销,通过切身体验,在受众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3数字媒体时代众泰汽车体验营销策略组合

3.1感官营销策略组合

体验营销策略组合主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出发,充分激发消费者感官体验。“众行中国”的七季试驾活动中,消费者不仅能切实的体验到众泰T600的驾车感受,还能在自驾游的旅途中观赏到旅途绝妙的美景、品尝到地道的特色美食、呼吸到乡间清新的空气、聆听到夜晚宁静的天籁之声,同时还能让人们远离喧嚣嘈杂的城市,放松心情,减轻平时的工作压力。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可以让试驾员们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购买的欲望也进而被激发。(1)视觉:超级试驾员们用“视觉盛宴”来形容第一次与众泰T600的邂逅,用“简直太棒了”来赞扬车内的全景电动可开启天窗;(2)听觉:超级试驾员们用“最大的惊讶”、“扎实的隔音”、“静音效果控制很好”来赞美众泰T600的静音特点;(3)嗅觉:在“众行中国”的试驾游中,车内置有负离子空气净化系统和花粉过滤器在嗅觉对于试驾者们也是有着别具一格的吸引力;(4)味觉:超级试驾员们在试驾旅行中可谓品尝了大半个中国的美食,比如第一季丝绸之路的西安特色小吃、第二季高原行的云南民族美食、第三季问茶之道的茶都香茗、第四季海南行的热带风味水果等;(5)触觉:超级试驾员们用“握感很不错”、“软硬适中”来形容众泰T600的触觉舒适度。

3.2情感营销策略组合

众泰T600通过“众行中国”试驾活动,培养了超级试驾员“细腻”、“深刻”、“释放心情”的情感。

3.3思考营销策略组合

在自驾游的试驾过程中,最能给消费者带来想象、联想、思考空间的就是消费者真真切切驾驶的汽车。例如,在第七季活动中,一位试驾员这样分享:“经过了这次的‘众行中国’试驾活动,我对众泰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国产汽车开始关注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努力的找到自己深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的抄袭进口汽车,汽车的外观和质量也改变了很多。”

3.4行动营销策略组合

在“众行中国”中,首先,众泰通过在其官网上“预约试驾”的小窗,来吸引潜在消费者成为“众行中国”的试驾员;其次,“众行中国”的目的地也十分考究,例如丝绸之路、高原行、问茶之道等等,均是与中国文化和自然风光有关的特色景点,而非商业化的地区,无形之中增添了旅行的意义;最后,旅行的结束并不是“众泰之行”的句点,试驾员们还分别撰写了各自的试驾旅行游记,刊登在“众行中国”的官网主页上。不仅如此,众泰还特别邀请了汽车之家知名的论坛博主参与“众行中国”试驾游活动,并且知名试驾员会在汽车之家论坛刊登其旅行游记。此举不仅可以吸引这些知名论坛博主的粉丝们关注“众行中国”系列活动,也可以让浏览众泰官网和汽车论坛的网友们进一步了解“众行中国”。

3.5关联营销策略组合

每一季“众行中国”的主题设计既指明路线,又隐喻文化和环境,同时关联众泰T600的性能,还塑造了品牌的“人格”特征。第五季“畅游青海”,以更复杂和严苛的“世界屋脊”环境为品质背书。

4数字媒体时代众泰汽车体验营销策略评价

4.1体验效果评价———具有主题性的产品与线路开发

试驾活动使消费者在亲身使用过程中,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了汽车的特点;同时,不同于常规试驾,它又是一种充分考验汽车性能的场景化试驾体验———众泰将试驾地点选在了青海、西藏、海南、罗布泊等不同地区并冠以不同的主题,力图创造出不同的场景。这项独具特色的试驾体验活动使消费者对企业以及车型都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通过“众行中国”自驾游的体验方式建立起与顾客的情感维系。在众行中国的旅途中,众泰为试驾者做好了种种贴心周到的安排,包括规划路线、安排饮食和住宿、组织团队活动等等,给试驾者留下了难忘的驾车体验,这无疑能吸引每个爱车爱生活的消费者。

4.2情境效果评价———具有亲和性的场景和平台营造

众泰通过“众行中国”系列试驾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设计,带领消费者穿梭于不同场景之中。“众行中国”第一季主题为再走丝绸之路,营造了一种重温灿烂文化的场景。第二季主题为高原行,试驾者探访了泸沽湖,感受了高原的民族情的场景。第三季主题为问茶之道,营造了从黄山出发,历经武夷山,最后探访福建茶文化场景。第四季为海南行,带领试驾者感受了南国风光,体验阳光沙滩这样的惬意的场景。

4.3事件效果评价———具有匹配性的兴趣和特别设计

为了实施好事件策略,“众行中国”在活动前进行了充分地消费者调研与活动定位。这些特性,都在“众行中国”的系列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众行中国”的活动是探究汽车性能及试驾地文化之旅,不同于普通的试驾活动,它更像是一场自驾游活动,与消费者自发性游玩的需求相契合;其次,汽车的安全性、配置都可以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路况下的试驾得以充分了解;最后,驾驶的乐趣也可以通过试驾者的感受有所参考。此外,每个季度的不同主题调动起试驾者的不同情绪,一带一路、问茶、探险……这些关键词是试驾活动事件的概括,也无一不吸引和刺激着试驾者的感官,使其充分感受到活动的特别设计。

4.4浸入效果评价———具有有效性的流程与活动开展

“众行中国”每一季试驾之旅都有独特的主题,通常会将试驾地区的地域特色与时下热点有所联系。例如,第七季主题为“勇闯罗布泊”,众泰T600运动型SUV驶入无人区,使热爱运动和冒险的自驾游爱好者充分地融入其中。

4.5印象效果评价———具有传播性的媒介和平台选择

众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与宣传手段。首先邀请记者、媒体试驾,将试驾日志通过连载的形式在汽车论坛、社交网络或是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上,每日更新、图文并茂,吸引力许多汽车爱好者。数字时代,网友可以在汽车之家、太平洋汽车等各大国内大型汽车论坛上搜索到“众行中国”的相关试驾体验日志,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社交网络浏览超级试驾员的试驾体验。此外,最新一季的“勇闯罗布泊”更是拍摄制作了活动短片在网络上,以旅游纪录片的形式将沿途风貌、汽车性能、驾驶感受记录下来,观赏性更强。

4.6延展效果评价———具有时空性的营销与客户保持

2014年开始,“众行中国”活动以丝绸之路开展第一次“众行中国”体验试驾活动;2015年再从厦门到杭州体验茶文化,之后南下海南岛、勇闯罗布泊等,无论是寒冷荒原地带还是酷暑山海陆地,众泰众行中国活动为T600在不同属地、环境下的驾驶体验,纵横中国画出完美版图。“众行中国”活动至今已举办7季,通过不同的主题,试驾者有机会在不同路况的地区中行车。结束后,参与体验的消费者或媒体纷纷在汽车论坛或社交网络上分享试驾体验,将自己的感受传播给数以万计的读者。可见“众行中国”活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点上、传播对象上,都做了很好的延展。

5结束语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企业视觉形象;品牌包装;产品销售;商品销量

1引言

21世纪,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原来的一味追求量多、划算,而是正在逐渐向精致、质量方面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造独特的企业品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购买欲还能够提升品牌的档次,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2包装设计应符合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

一个企业商品的包装设计彰显着企业文化,企业的包装设计是消费者与企业品牌文化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每一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都渴望了解产品文化,但是作为消费者与企业内部进行交流是不现实的也是浪费时间的,为此,消费者就将目光投放到了商品的包装企图窥见更多的内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包装设计是品牌形象的代言人,体现着品牌文化。同时包装设计还提高了企业品牌的传播率,让企业文化能够渗透到更多人的心中。人们接收外界信息时主要依靠视觉,看到的内容往往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企业要想让自己的品牌为人熟知,就要在产品的包装上做一番文章,让产品视觉设计先声夺人。当然,包装的目的是凸显自身的企业形象,好的包装设计不一定是最美的,但是一定是最贴合自身企业形象的。在设计包装时,不能仅考虑一方面的因素,要综合包装的方方面面,组合出最具代表性的包装。这个包装将成为企业品牌的形象代表,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包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因此,光有外在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企业的品牌想象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被更多的人记住,从而提升产品销量,发挥出包装的价值。

3包装对消费者的影响

3.1设计风格对消费者的影响

设计风格往往决定了客户群体,顾客在进行选货时,尤其是服装、首饰这一类产品,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喜欢的和适合的风格进行挑选。喜欢现代元素的人很少会逛古典设计风格的店铺,同样喜欢传统服装的人也很少去逛嘻哈风格的店铺。企业在进行品牌形象包装时,要找准定位,无论哪一种风格都有一批忠实粉丝,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开设不同类型的店铺,切忌为了迎合所有人而作出不伦不类、风格不明确的设计。例如,如果用户群体是少女,那么服装款式和店面风格以及包装设计就要切合少女特点,用一些少女粉、少女紫等颜色,反之若群体是中年妇女,则要尽量简约、高级,凸显气质。

3.2文字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

文字是无声的交流,适当的文字阐述可以让顾客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特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到文字设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干巴巴的文字信息,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够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文字,满足产品包装的设计需要,吸引顾客。相较于传统的包装上的文字设计,新型的包装设计上文字更加的直观、丰富、具有吸引力,能让顾客爱上文字从而爱上产品。

3.3图形对消费者的影响

商品包装吸引顾客的一大原因都来源于包装上的精美图形。企业品牌的包装设计都以商业的角度即吸引顾客为目的,为此单纯的文字难以激发顾客的观赏兴趣,图形则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较之于密密麻麻的文字,简约且包装面积大半比例的图形更容易打动客户。图形给客户带去的是满眼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在这个碎片化信息世界,人们总是先注意到那些浅显却吸引人的事物。

3.4色彩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就是色彩体现人的性格,同时色彩也能够影响人的心情。同样的两种商品,不同的包装可能会造成不一样的销量。例如,矿泉水瓶一般都是蓝色的、透明的,这是因为水本身是无色的,而蓝色则让人觉得清澈、天然,同时还比较凉快,方便人们夏季解暑时进行选择,仿佛扑面而来的就是凉爽。市场上的饮料瓶很少会选择十分浓郁的颜色,因为浓郁的颜色让人感觉十分火辣、热烈,不符合人们的选择心理。

4塑造品牌形象的策略

4.1统一品牌形象

要想在众多的品牌包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让包装与品牌形象达成统一。统一的品牌形象可以有效保证信息的互异性,以达到区别于其他企业品牌的目的,突出自身的品牌特性,这样还能够增加客户对品牌形象的认同感,让顾客更加乐意为商品买单。例如,可口可乐,无论如何改变其形式,都一如既往地使用红色这个充满热情活力的颜色,提倡给用户带来非一般的快乐,经典的可口可乐弧线则是在讲述举杯畅饮的欢乐。这一系列的设计正是可口可乐为了占领市场,提高销售量而做出的努力。在可口可乐已经被市场所熟知的状况下,百事可乐的成功之道十分值得学习。百事可乐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同类型风格的超越比同一路线的突破要更加容易,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百事可乐另辟蹊径,打造与可口可乐全然不同的反叛风格,宣扬年轻人不敢说的欲望。为了更好地宣扬品牌,百事可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产品的宣传上,还选择了与企业品牌定位十分切合的代言人,让更多的年轻人被这种放荡不羁的品牌色彩所吸引,从而心甘情愿地为商品买单。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其成功之道除了自身的口感之外,都离不开良好的品牌包装和形象宣传,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品牌设计包装,现如今这两大可乐品牌驰名中外,无人不晓。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耐克的大对钩、阿迪达斯的经典三叶草标志等。

4.2巩固企业的品牌形象

一个获得成功的品牌包装设计不单纯地要拥有良好的创意设计,还要能够掌握其商品销售的策略方案,针对自身的客户群体,精准定位自身的品牌形象。一个好的创意的来源往往都抓住了企业形象的精髓。企业品牌形象设计重点是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企业应该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然后综合客户群体和产品定价以及品牌风格设计出最贴合品牌形象的包装。一个符合品牌特色同时又获得大众认可的商品包装不仅要有吸人眼球的图案设计,还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品牌内涵精神,这样才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星巴克咖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要说朋友圈最喜欢晒的图,一定少不了星巴克咖啡。人们喜欢晒星巴克咖啡,往往不是因为其口感,而是觉得其与众不同、美丽。星巴克咖啡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享受星巴克咖啡时,我们处在优美的环境氛围,看着独特的双尾海神商标,仿佛感受到了大洋彼岸的文化与星巴克咖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久而久之,人们喝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氛围或者文化,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销量完全不必担心,这样就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制作咖啡新品种之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4.3深化企业的品牌形象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转变,逐渐更注重享受,对商品的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基于此,企业要改善自身的服务,提升商品的品质,做出让人满意的商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商品价位,企业可以推出不同的产品包装,打造不同的包装系列。当然在设计包装时必须始终坚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统一性,融入企业内涵,以免与其他品牌混淆。

5结语

企业的品牌形象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的格调,自身的商品包装所传达的也不仅仅是商品信息,良好的商品包装会在无形之中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衍生出一种品牌价值。本文主要从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以及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角度进行了分析,还提到了包装要素对消费者的影响,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泽丰.现代媒介技术环境下企业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5):26-27.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8

 

当今文学价值已进入学术视野。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师大李春青先生著述《文学价值学导论》一书,对文学价值做过系统探讨,富有启迪性。本文试从文学影响力、文学传播力、文学增值力三个普适性向度切入,考量文学价值。   一、文学影响力   文学影响力,是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感染效应、震惊效应、辐射效应、证同效应、启迪效应、净化效应、弥补效应、幽默效应、谐谑效应、衍生效应、溢出效应、诱导效应、象征效应、心理对应效应、美感效应。考量文学价值,文学影响力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一部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为社会公共精神财富,人们消费它、臧否它。越是经典名著,文化品位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任何作品,都要在公众参与、时间检验的文化坐标上接受考验、评定价值。时间成就经典,读者点评价值。   考量文学价值,基本条件要看文学作品是否体现了文学永恒性元素。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学创作,有许多本质相通、相同或相近的永恒的思想蕴涵,如历史感、民族感;人性美、人情美、个性美;爱情、生死、苦难;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搏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这些跨越时代与国度的共同的文学因素,称之为文学永恒性元素。[1]   丹纳在《艺术概论》中讲,一部作品要吸引人,必须写出时代、地域、种族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作品里表现出广阔的空间。   审视文学影响力,应关注读者参与、社会环境融入两个向度。   1.形成读者群。文学传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家、读者为基本点。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和世界”的文学四要素说。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消费群体,离开了读者,文学作品就会失去文化消费市场。   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读者群、阅读场。譬如儿童读者群、青年读者群、妇女读者群、老人读者群、知识分子读者群等。离开了特定读者群,作家作品等于失去人脉市场。作品培养了特定的“追星族”“粉丝”。拥有广大读者群的文学作品当数小说、民间传说、故事。拥有广大观众群的文艺当数影视剧、戏剧、相声、小品。   2.融入社会度。文学反响力由其融入社会度来考量。文学作品问世后,大致产生以下三种传播效应: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冷冷清清。轰轰烈烈者,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后风靡京都,民谣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又如被称为“无产阶级战歌”的《国际歌》及“全世界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群众诗歌总会”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有些文学作品,由于不合时宜,被列入“禁书”惨遭封杀,此属文学影响力的反例。大部分作品由于读者群小,或无人问津,而泯没于世。   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融入度,涉及多维要素。   《唐诗排行榜》前言,推出的评价唐诗排行榜标准是:“为了统计唐诗在后代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关注度,我们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并依此标准评出了唐诗中关注度知名度最高的一百首诗。[2]   凡能入心、入目、入口、入耳、入用、入评(评论、评奖)的作品,即使产生一次性审美效应,也可算做有影响力。读者人群、文学评论、文学运动、文学事件、小说点评、诗话、创作逸闻轶事、文坛花絮等,都可视为考量文学价值影响力的切入点与参照系数。   二、文学传播力   1.出版率。出版发行量大,反映社会需求强劲,覆盖面广。名著与时尚读物,发行量较大。有的作品曾多次再版,说明文化消费市场畅通。   2.翻译率。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津梁,许多文学名著是通过翻译走向世界的。通过翻译,拓宽了传播途径,繁荣了文坛,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   3.评介率。评价推介是为作品做广告,把文学作品广而告知大众,起着导读领航作用,促进作品尽快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是出版发行中的造势行为。历代流传的诗话、文学轶事,当今的《中华读书报》《中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新华书目报·读者新书目》等即是。   4.阅读率。文本只有经过阅读,进入阅读期待视野,才能转化为作品。阅读率高,说明作品有市场占有率,作品魅力大,辐射力强,有人脉。   5.解读率。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对于作品的解读,是读者参与阅读的反馈行为。解读是深度阅读,是二度创作,是践行“对话理论”,从而发现意义、创造意义,从“显文本”中发掘“隐文本”。古代的小说评点、现代的文艺评论即是解读行为。   6.摘抄率。阅读过程中,好作品常能引人入胜,有人寻章摘句、探赜索隐,精心摘录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整理成名人名言录、编成描写词典、比喻词典、议论文大全类的压缩饼干式辞书,供青少年学生作为写作参考工具书。近年来,剪报、文摘报之类的媒介,专事摘录工作,为读者提供阅读快餐。   7.转载率。经过阅读市场筛选,有价值的好作品被人们认可选择,被纷纷转载应用,扩大了作品影响,实现了信息共享。   8.收视率(上座率)。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或戏剧,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收视率、上座率成为追求票房价值的衡量指标。   9.点击率。在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进入网虫视野,任由人们曝晒浏览下载。因此,点击率成为透视作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窗口。#p#分页标题#e#   10.引用率。在写作、交谈、演讲活动中,人们采取“拿来主义”,常引用诗文佳句、文学典型,既开发了作品的使用价值,也契合了学术界影响因子之说。   11.争鸣率。有的文学作品问世后,引发强烈争鸣,叫好者有之,叫骂者有之。毁誉参半,置身焦点。从传播角度分析,这种争鸣有利于扩大作品知名度。那些被打成“毒草”、列入“禁书”的作品,尤能引人关注。   12.获奖率。获奖是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认可评价,具有一定荣誉效应。譬如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家、茅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对而言,能入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   13.反弹率。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沉寂一段后,又“梅开二度”,显示出新的价值。文学反弹,是一种文学资源开发、价值再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功能潜力”,即具有发挥某种社会功能的可能性,但功能的实现,是在接受的过程中完成的。   14.入教材率。某些经典作品,作为范文入选教材,成为文学启蒙读物:载入文学史,供读者研习欣赏。语文课程,为青少年涉猎文学提供了文本、时间、师资保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通过语文课程走近名家名著。   15.传承率。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否则就会中断“文脉”。作品不仅要有老读者,还要培养新生代读者。唯此,作品才有生命力。文学作品的常青藤,是靠前赴后继的读者群接力打造的。民间文学是靠世代口耳相传维系生机的。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奇”、哈萨克族的“阿肯”(民间歌手),就是本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人。传播形式多样,如哈萨克族民间文化艺术有“木沙依拉”(诗歌朗诵)。   三、文学增值力   1.续编率。作品续编是指后续作者在阅读原著基础上,遵循“空筐结构”“召唤结构”理论,运用发散性思维,在原著基础生发出新的内容。这是一种踵事增华或狗尾续貂式的工作。一则表明作品的辐射效应;二则表明续编者的灵感创意。名著孕育续编,不乏范例。作品的文化底蕴越厚,孕育新作的概率越高。   2.改编率。根据原著改写成另一种著作,叫做演绎作品,如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改编是再创作。最近几年,文学作品借助大众传媒,实现美丽转身。例如,把小说、神话传说、民间史诗、报告文学等文本,改编成电影、电视、动漫、戏剧、相声、小品、广播剧、舞蹈、歌剧等形式,快速传播到民众之中,寓教于乐。作家蒋子龙指出:“经典是经得住改编的,中国的所有戏剧门类都从四部古典名著中吸收了无尽的营养,仅京剧就有200多部‘三国戏’。经典同样也经得住糟蹋,无论现代影视作品怎么随心所欲地改编和解读,都伤害不了经典,并让他们照样能大赚其钱。[3]   互联网普及千家万户,许多人不看书,往往通过观看影视了解作品。今后,作品的传播,唯有与大众传媒联姻,走改编之路,才能畅销。   3.戏说率。大众文化时代流行俗文化,年轻人以讽刺、幽默、搞笑的视角戏说名著。恶搞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解构传统、颠覆经典、自娱自乐成为网络风尚。戏说拓展延伸了原作的传播,戏说运用剥皮诗、仿词、套用修辞手法寓庄于谐,催生谐谑效应。   4.研讨率。文学作品一旦发表,便进入评论家视野,任人评说。文学评论家们撰写文章,臧否作品,褒贬得失。有的作品竟然引发研讨会,评论家们激扬文字,或美化,或恶评,探究其文化意义。   出乎意料,有时一个作家、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本书,被演化为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符号,或形成一个流派。无疑,能引起人们敬畏的作家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能跻身“?学”或“研究会”的作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5.商业率。近年来,人们不仅追求文学的社会效益,更追求文学的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开发文化产业,从中“淘金”。鲁迅作品中的许多地名、人名成为注册商标,就是明例。   总之,考量文学价值,文学影响力是表象,文学传播力是过程,文学增值力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