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现状范例6篇

粮食安全现状

粮食安全现状范文1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粮食一直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基础之上。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讲,只要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根。

1994年9月,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长达141页《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布朗预言:中国农耕地减少难以避免,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下降,中国将严重缺粮,到那时,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也没有地方能买到这么多粮食,中国的粮荒将冲击世界,谁来养活中国?

孙政才同志在任农业部长时也曾讲: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如果我们的农业和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

无论是布朗的预言还是政才书记的讲话,我都是深信不疑,为此,笔者拟就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现状及今后我们该怎么办略表肤浅看法。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与标准

所谓粮食安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有一个全球公认的定义,这就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定义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有足够多的粮食,二是每个人都有权获得这些粮食。只有这两点均能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安全”,有足够多的粮食即粮食生产能力,这是当前衡量粮食是否安全最常用的标准,他有一系列指标可以量化衡量,粮食自给率,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关于是否每个人都能得到粮食这一点则复杂得多,它涉及异国流通体制,贸易体系,政治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目前发展中国家连饭都吃不上,而发达国家却用粮食喂汽车,就是全球粮食分配不均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粮食安全从静态来看有四条标准:一是粮食自给率不能低于95%,二是基本农田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三是粮食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KG,四是粮食库存消费比率不低于18%,那么从动态来看还包括人口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都会对粮食需求带来大幅度增长。

二、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衡量标准,无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来评判,我国粮食安全都面临重大隐患。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比在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的数据表明:全球人口1804年达到10亿、1927年20亿、1960年30亿、1975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60亿,这一人口增长轨迹清楚地告诉我们,全球人口绝对量每增加10个亿所花的时间越来越短,用人炸来形容目前的地球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口的增长必须带来对粮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难怪马尔萨斯早在1798就称:如果人口达到临界点,人类将面临等危机。要知道马尔萨斯讲这话时全球人口还不到10个亿,要是他生活在今天,还不知道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此外,目前全球的富余粮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那么发达国家在用这些粮食干什么呢?他们在用它造生物燃料喂汽车,例如美国造生物燃料消耗掉的玉米每年达1亿吨以上,欧盟60%的菜籽用于造生物燃料,这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的供需矛盾。

其次从静态粮食安全标准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第一从耕地面积来看,无论是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是领导讲话都一再声称,确保18亿亩耕地是红线,但是现在有谁说的清我国耕地18亿亩红线是否已突破?又有谁说的清我国实际耕地到底是多少?恐怕是没有人说的准,要知道耕地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基础,近些年来,因城镇化,工业化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耕地在不断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最新披露的结果显示:2012年84个重点城市土地质押177015宗,总面积为34.9万公顷(523.5万亩)这里仅涉及84个城市,那么全国一年侵占的土地又将有多少呢?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非常有限,仅及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若照此发展下去,我真不知道我们未来的饭碗在哪儿。

第二,从粮食自给率来看,95%的标准我认为早已突破,因为我们的统计部门在计算粮食自给率时仅统计小麦、大米和玉米,而对我们中国人的一个重要食物种类大豆及豆制品没有统计进来,这一种计算合理吗?1995年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仅这十几年的功夫,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口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12年进口大都5838万吨。进口比例占到总需求量的80%,这意味着只要我们将大豆进口统计到粮食自给率里来,那么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实际已低于90%,我们有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的国民吃饭问题完全依赖国外,这难题不危险吗?对此我真的不敢想。

第三,粮食安全的库存消费比不低于18%,对于这一点我心里根本没底,我只知道我们桃源作为全国有名的产量大县,却没有几座粮仓,仓里更没有粮食,那么全国又当如何?几年前袁隆平院士就建议中央政府把全国粮库好好的查一查,可是今年当中央巡视组到中储粮巡视,中储粮黑龙江的大火就发生了,这让我们怎么想?在此我能想象的是:我们目前的粮食库存量到底有多少?库存消费比是否早就突破18%的红线?

再次,从动态指标来看,尽管我们多年来把计划生育当作国策执行,但由于我们人口基数太大,目前我国人口绝对量仍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多一张嘴多一份消耗,这是“刚需”啊,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仍须升级,这样,即使人口总量没有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鉴于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为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我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

第一,提高认识,充分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政府决策者来讲,要真正把农业当作制造业和商业基础,要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从资金、技术、农副产品的储存,销售等给予大力支持,尽量避免“践仿农”

第二,严控人口增长,目前我国人口总量仍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因此,计划生育的国策绝不能放松,那怕我们现在过早进入高龄化社会也要一如既往。

粮食安全现状范文2

(一)编制目的

加强粮食安全工作,提高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浙江省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粮食应急状态下,对原粮及成品粮(含食用油,下同)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等方面的应急处置行动。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不同等级的粮食应急处置要求,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在本级粮食事权范围内,负责本地区粮食安全应急处置。

2、强化意识,预防为主。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加强粮食市场的跟踪监测,出现前兆及时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能够立即响应,迅速采取各项调控措施,在短期内制止粮食抢购风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

4、依法规范,权责一致。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参与应急处置的单位和人员,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使权力;在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单位和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及时控制事态发展。

5、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证全市人民“有饭吃、吃饱饭”作为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粮食应急保障工作。

二、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市粮食安全工作协调小组转为市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物价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农发行*分行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发展改革委分管粮食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办公室成员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

(二)市应急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职责

1、市应急指挥部职责

(1)负责本预案的启动或终止。

(2)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市本级和全市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

(3)及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态发展变化情况。

(4)本预案启动后,粮食应急状态升级或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市政府同意,报请省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进行调控。

2、成员单位职责:

(1)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物价局):负责粮食行情的分析、购销预警信息的和应急粮源、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等相关应急措施的落实;负责粮食市场调控和供应工作,以及粮食的储备和调配;会同市农业局等部门,负责全市粮食产、销、调计划的制订;负责粮食价格监测、信息和监督检查工作,向市政府提出采取价格调控和干预措施的建议;承担市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市公安局:负责应急处置行动中粮库和粮食调运的安全保卫,维护粮食应急供应现场秩序和社会治安。

(3)市民政局:及时通报灾情,确定救济对象,组织应急救济粮的发放工作。

(4)市财政局:做好粮食应急供应经费的保障工作。

(5)市交通局:负责粮食应急运输车辆、船舶的保障和协调工作。

(6)市农业局:负责提出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作物、品种、布局计划及具体措施。

(7)市统计局:负责与粮食安全应急处置相关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统计监测工作。

(8)市工商局:负责对粮食经营活动中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9)市质监局:负责粮食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打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

(10)市卫生局:负责对粮食加工、销售以及成品粮储存中的卫生监督检查。

(11)市委宣传部:组织协调新闻工作。

(12)农发行*分行:负责落实应急粮食采购资金贷款。

(三)县(市、区)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

各县(市、区)政府根据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比照市应急指挥部的构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建立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粮食应急防范处理责任制。及时上报信息,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粮食应急处置行动正常有序进行。在本县(市、区)内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首先启动县(市、区)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市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启动时,须按照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积极完成各项应急处置任务。

三、事件分级

依据《浙江省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规定,粮食应急状态分为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个等级。

(一)Ⅰ级(特别重大)粮食应急状态

全省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超过省政府处置能力和国务院认为需要按照部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二)Ⅱ级(重大)粮食应急状态

在全省较大范围或省会等大中城市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省政府认为需要按照省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三)Ⅲ级(较大)粮食应急状态

本市行政区域内两个以上县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市政府认为需要按照市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四)Ⅳ级(一般)粮食应急状态

县行政区域内两个以上乡镇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县级政府认为需要按照县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四、预警监测

(一)市场监测

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物价局)负责建立全市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收集、分析、报告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价格、质量等信息,为制定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政策措施提供依据。设立粮食零售价格“安全警戒线”,保持市场粮食销售价格的相对稳定,当监测到粮食价格波动逼近“安全警戒线”时,及时报告,发出预警信号。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实时监测,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监测,出现紧急情况随时报告。

(二)信息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物价局)建立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应急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市、区)粮食、价格等行政主管部门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及时逐级报至上级主管部门。

(1)发生洪水、地震以及其他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

(2)发生重大传染性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公众恐慌,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

(3)粮食价格波动逼近或超过“安全警戒线”。

(4)其他引发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程序

出现粮食市场异常波动时,有关县(市、区)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立即进行研究分析,指导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确认出现Ⅳ级粮食应急状态时,立即启动县(市、区)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由县(市、区)政府负责应急处理,同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或应急状态升级,由县(市、区)政府提请市应急指挥部进行调控。接到紧急报告后,市应急指挥部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迅速分析有关情况,并做出评估和判断,确认事件等级,立即启动市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迅速做出应急响应。

(二)I级、Ⅱ级应急响应

出现I级、Ⅱ级粮食应急状态时,市、县(市、区)政府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市级、县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服从省指挥部的统一决策和调度,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职责迅速落实省指挥部确定的应急措施。

1、进入I级、Ⅱ级粮食应急状态后,24小时监测本地区粮食市场动态,重大情况要在第一时间逐级上报至省指挥部办公室。

2、市、县(市、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做好粮食调配、加工和供应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3、迅速执行省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令。

(三)Ⅲ级、Ⅳ级应急响应

1、预案启动

出现Ⅲ粮食应急状态时,市应急指挥部必须立即向市政府上报有关情况(最迟不超过2小时),负责启动本预案,对应急处置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必须24小时值班,及时记录并报告有关情况。出现Ⅳ粮食应急状态时,由县(市、区)启动本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

2、应急处置

本预案启动后,市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市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迅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1)根据市应急指挥部的部署,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向市粮食收储公司下达动用成品粮、周转粮或市级储备粮出库通知书,向定点加工企业、定点供应粮店下达应急加工和应急供应通知书。及时拟定上报重点运输计划,有关部门合理安排运输,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将粮食调拨到位。

(2)在粮食应急状态下,如本级地方储备粮仍不能满足应急供应,确需动用省级储备粮进行调控的,由市发展改革委向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批准。

(3)经市政府批准,市应急指挥部依法统一紧急征用粮食经营者的粮食、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并给予合理补偿。有关单位及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4)若预计出现粮食断供时,市应急指挥部报经市政府批准,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居民凭户籍或身份证,外来流动人口凭暂住证,实行以人定量供应;农村缺粮人口,由村或社区核定,以人定量供应;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饮食业等团体购粮单位,根据需求量大小核定供应。各应急供应定点粮店必须严格执行市政府统一规定的销售价格和供应办法。

(5)县(市、区)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接到市应急指挥部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迅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服从统一调度。

(6)根据粮食应急状态发展情况,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及时、准确、统一相关新闻,正确引导粮食生产、供求和消费,缓和社会紧张心理。

(7)粮食应急状态消除后,各级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终止本级粮食安全应急响应,恢复正常秩序。

六、应急保障措施

(一)粮食储备

1、落实周转粮库存制度。全市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周转粮库存规模,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周转粮库存中适当安排成品粮储存。为确保周转粮库存落实到位,农发行*分行要及时安排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落实储存费用和利息补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市区周转粮、成品粮储存和粮食应急“三落实”的有关费用补贴。

2、加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要严格按照省、市政府关于储备粮油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确保当地政府掌握必要的应急调控资源。

3、培育发展粮食市场。市本级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抓紧规划,整合资产,建设以粮食仓储、批发、加工和信息“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稳定和发展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弥补市内粮食缺口。

4、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管理,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许可、最低库存、出库粮食质量检验和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监督检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坚决取缔无照和超经营范围经营粮食,严厉打击在市场价格波动期间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正常供应的行为,制止以次充好、掺杂使假,防止价格欺诈,实行公平交易,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二)粮食应急保障系统

1、建设粮食应急加工网络。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确定靠近重点销售地区、交通便利、设施较好的粮油加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指定企业,承担应急粮食的加工任务。

2、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根据城镇居民、当地驻军和城乡救济的需要,各地要选择并认定一批信誉良好的粮食零售网点、军供网点和连锁超市、商场及其他粮食零售企业,委托其承担应急粮食供应任务。原则上一个乡镇(街道)要有一至二个应急供应点。

3、确保应急粮食运输畅通。根据粮食储备、加工设施、供应网点的布局,各地要提前确定好粮食运输线路、储存地点、运输工具等,进入粮食应急状态后,对应急粮食要优先安排计划、优先运输。

4、市、县(市、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指定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随时掌握这些企业的动态。应急加工和供应指定企业名单,报省和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县(市、区)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后,本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粮食的优先加工和及时供应。

5、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强城市及其重点地区粮食加工、供应和储运等应急设施的建设、维护工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

6、完善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要建立一定数量的粮油信息监测点,加强粮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急情况发生时,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对粮食价格动态的实时监测,分析原因,科学预测市场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各地要加强对本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演练,保障各项应急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七、后期处置

(一)评估和改进

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应急处置行动的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对本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各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二)应急经费和清算

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对应急动用地方储备粮发生的价差、贷款利息和费用开支进行审核后,及时进行清算。对应急动用的地方储备粮占用的贷款,由农发行*分行会同粮食收储公司及时清算、收回贷款。

(三)应急能力恢复

根据应急状态下对粮食的需要和动用情况,及时采取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收购、向外采购等措施,补充地方粮食储备及商品周转库存,恢复应对粮食应急状态的能力。

(四)奖励和处罚

对参加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违反本预案及其他有关规定,影响应急处置工作或者对粮食安全造成危害的,依法给予处罚。

八、附则

(一)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随着粮食安全形势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应会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报市政府批准。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预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报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粮食安全现状范文3

>> 山西省苹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思考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遵义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A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粮食生产的集聚研究 山西省钙果(欧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煤炭清洁生产问题研究 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嘉祥县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及存在问题对策 信阳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山西省投资现状与经济增长研究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2013-03-11]..

[3] 2012年山西省粮食外购情况点评分析[EB/OL].(2013-04-20)..

[10] 高铁生.发展现代物流增进粮食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8(6):12-15.

粮食安全现状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food security in Yunnan Province, in view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to think,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the strategy to solve the food security problem that "storing grain in farmland", "featured products for food" and " taking food from forest ", " graining production from overseas " etc., for the reality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able land in Yunnan caused by the special landform of Yunnan highland and 96% of mountain area.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云南

Key words: food security;countermeasures;Yunnan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15-02

0引言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云南地处高原,山地面积占96%,特殊的地形决定了云南耕地数量有限的现实,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值得我们转变观念,从新的视角寻求对策。

1云南省粮食安全现状评价

粮食安全评价,主要是从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粮食的供需平衡直接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和消费能力。粮食的生产能力由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等所决定,粮食消费主要用于口粮、饲料、种子、工业加工等。

1.1 云南粮食供给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云南省2009年末有耕地面积607.2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420万公顷,粮食单产3.75吨/公顷,粮食总产1577万吨,人均拥有粮食344公斤。近30年来,云南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1.2 云南粮食需求情况从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的各种构成情况看,一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口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尽管不同学者对人均口粮消费量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大家都认为,随着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口粮将趋于减少,只是减少的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认为人均口粮消费区间为200-240公斤;二是畜牧业饲料用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逐步由粮食消费型向多结构营养型的转变,体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畜牧业饲料用粮占到粮食总消费量的40%左右,已成为粮食消费的主要构成;三是粮食生产的种子用粮,基本稳定在80到90万吨左右;四是工业生产用粮包括酿酒、调味品生产、副食品生产等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几年每年消费200万吨左右。综合各种消费需求,云南省粮食需求按人均来说要达到400公斤左右。

1.3 云南粮食供需缺口总的来看,云南省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状况,但从趋势上看,缺口量逐步减小。1995年供需缺口达386.77万吨,2009年下降为255.08万吨,15年间下降幅度达34%(如表1所示)。

1.4 云南粮食安全状况按照我国粮食安全的标准:人均占有粮食不低于400公斤,自给率95%以上来衡量,2009年云南省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供需缺口255万吨,自给率86%,存在粮食安全隐患。

2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从宏观上讲,粮食安全主要是站在国家层面考虑的长期战略性问题。对于省份地区而言,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根据资源条件,对粮食安全目标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准确定位。省份地区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是绝对安全,自求平衡,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也不能就粮食论粮食,而应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全局高度去思考。针对云南省粮食安全现状,结合耕地资源、单产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既要积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粮食的绝对安全和自我平衡而忽视或不顾云南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不能仅从实物数量方面考虑,也要从经济价值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农户,其理性的生产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或利润最大化。云南农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粮食种植没有优势,从比较优势原则出发,云南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林产品、茶叶、烟叶等效益更佳。从全省粮食作物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看,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为89%,2009年下降到69%,从经济角度看,这是种植主体――农户的理性决策。或许有人担心,如此下去,粮食安全会受到威胁,根据我们大量走访农户调查,老百姓对种植粮食是有感情的,即便种粮效益低甚至亏损,老百姓最起码也会保证自己家庭口粮的需要安排粮食生产。

2.2 我们之所以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民以食为天。事实上,蔬菜、水果、干果、林产品等也发挥着粮食的功效,所以粮食概念要突破传统统计意义上的粮食范畴,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蔬菜、水果、林产品等也是粮食的重要补充。云南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色突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决定了云南食物资源丰富,且大都是生态、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蔬菜、水果、干果、林产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既确保农业增产,更有利于农民增收。

2.3 从耕地资源条件看,耕地数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条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云南地处高原,全省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占96%,平坝仅占4%,特殊的地形决定了云南耕地数量有限的现实。同时,耕地质量也决定着粮食产出数量和质量,在云南省现有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7%,且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平均每年有30%左右农作物受旱,25%左右的耕地受到洪水威胁,近2/3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云南农业是典型的“雨水农业”。

2.4 从水利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看,虽然云南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第三位,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大江大河都流经云南,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得云南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挑战。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要素极不匹配,在山清水秀的地貌下,隐藏的是长期缺乏农业用水的现实。另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和灌溉方式落后,也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水资源的浪费。

2.5 从单产水平看,单产水平是决定粮食总产的重要因素,近30余年来,云南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平均单产从1978年的157公斤/亩提高到2009年的250公斤/亩,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60公斤/亩。结合云南耕地质量、基础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分析,进一步增产尚有潜力可挖,但难度加大。

因此,我们认为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不是就粮食论粮食,而应站在“三农”的高度进行分析。对于云南来说,在保证基本口粮需要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农民增收的角度优化种植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布局农业生产,走出一条适合云南山区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3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对策

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传统束缚,拓展粮食来源渠道、种类、区域等,由此提出以下解决云南粮食安全的对策思路。

3.1 走“山区经济”、“高海拔经济”之路跳出粮食范畴思考粮食安全,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粮食安全。云南的农业发展出路不是粮食问题,而是山区、高海拔地区农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核心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云南是一个经济落后省份,与其他经济发达省区有很大差距,要缩小差距就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不能亦步亦趋。因此,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认真对地方资源和优势进行分析诊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山区经济”、“高海拔经济”路子。

3.2 走“以特换粮”的粮食安全之路云南在粮食生产上缺乏优势,而在蔬菜、水果、干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上有优势,经济效益好,农民获利高,因此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菜、果、林等产品作为粮食的替代品,随着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既可用菜、果、林产品作为粮食补充,同时也可用其收入换取所需粮食。

3.3 走“藏粮于田”的粮食安全之路粮源于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要素。在扎实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组合配套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粮食可持续增产的关键。近年来,云南在中低产田改造、粮食高产创建、良种良法、耕作制度和种植技术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通过选择能互相促进的作物,进行有效的时间、空间和品种搭配,采取适当的播种时间和种植规格,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把“天拉长、地拉宽”, 逐步走出了一条“藏粮于田”的粮食安全之路。

3.4 走“森林取粮”之路森林是大自然的宝库,不但拥有大量的木材资源,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食用菌等森林特产资源。森林食品从广义上说,是指生长在森林中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的制成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占96%,森林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食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云南的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皆已形成产业,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提高,森林食品资源的潜力会逐步开发出来,森林食品将成为粮食的重要补充。

3.5 探索“境外产粮”之路与云南相临的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越南还是世界稻谷主产区,稻谷生产成本低于我国,更低于云南。最初源于禁毒工作开展的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既减少了的严重危害,又能获取短缺资源,补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带动了边境地区特色经济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替代产业和替代经济逐步形成。目前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发展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这将是云南发展的一次机遇。境外替代种植具有较好的国内政策支持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云南实施“走出去”发展替代种植的政策平台已经形成,一大批省内外企业参与替代种植,近年来,参与替代种植的企业不断增加,替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替代种植返销农产品进口的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大。因此,借助境外替代种植,把外汇储备变成资源储备,把粮食进口变为境外替代种植返销,不失为解决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策略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聂振邦主编.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梅燕著.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粮食安全现状范文5

中国粮食大丰收的背后是巨大的粮食数据空白。

中国粮食到底有多少?各类粮食收购主体收购的粮食来自哪里、数量多少、质量怎样?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仍是一笔糊涂账。由于对粮食储备企业库存及吞吐量难掌握,加之对多元粮食调控主客体的博弈缺乏有力监控,中国现有粮食宏观调控滞后且低效。

如果不得到妥善解决,这种状态将影响到中国粮食安全的各个层面。粮食数据的粗放状态,导致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在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方面效果打折,导致粮食生产资料的科学精细配置很难实现,导致对粮食储备、流通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无法彻底根除。

打造信息时代的高效粮食安全体系,需要补齐粮食安全的数字短板,与时俱进地开展粮食信息采集、追溯技术和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实现粮食流通的数据化、库存信息的智能化。

粮食流通数据化是利用射频设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在粮食收购、仓储、物流与电子交易、宏观调控与应急保障等领域实现信息化,即提供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粮食解决方案,故又称“数字粮食”工程。

目前,该技术在江苏省常州、无锡进行了试点,体现出了诸多优势。

利用“RFID农户结算卡”系统,可精确、动态显示粮食收购的时间、地点、品种与买卖对象等信息,并能轻松推导出示范应用地区粮食种植的面积、单产等重要数据,杜绝骗取国家或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的虚报、瞒报现象。

可做好粮食管理题,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省级储备粮计划执行情况、日常保管情况、财务情况,以及粮库安全生产情况,通过粮库作业管理规范化、粮库信息集成与粮食仓储的档案管理,提高了粮库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下好粮食安全棋,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过程中多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使粮食生产、流通及其财政补贴、调控等处于相对可控状态,提高粮食补贴与调控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快捷响应性。

由于中国各粮食网站难以互联互通,粮食数字与电子商务建设相对落后,“数字粮食”的实现程度还远远不够。

粮食安全现状范文6

【关键词】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 耕地资源 河北省

引言

自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问题以来,该问题就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十年来,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党的十报告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继续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见,粮食安全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粮食虽丰,忘忧必危。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1.27%,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大量挤占农用耕地,使得耕地资源数量逐年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以及工业污染,使得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发展。

因此,研究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愈来愈重要。国内学者刘正伟(2009)、刘笑彤和蔡运龙(2010)、侯雨乐(2011)、邹亚锋(2012)分别对湖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广西省四个粮食主产省的耕地资源变化和粮食安全进行了分析;黄广宇、蔡运龙(2002)认为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是影响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约束;Alayne Gobeille等(2006)提出进行了合理的土壤质量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粮食作物的生产。本文选取粮食主产省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河北省耕地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现状

河北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西邻山西省,东南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北、北和东北部与内蒙古、辽宁省相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总人口7194万人,耕地面积5901.44千公顷。作为中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产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量2975.9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76.31%;粮食单产4737千克/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123.13%;人均粮食产量0.41吨/人,比1978年增长了23.95%。

但是,受到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用地的影响,河北省耕地资源数量逐年减少,耕地面积与1978年相比减少了11.59%。由于耕地资源紧张,粮食播种面积也逐年减少。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6282.2千公顷,比1978年减少了20.97%;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2.06%,比1978年减少了15.06%。而且,河北省粮食产业结构以玉米和小麦两种大田作物为主,两种作物共占粮食总产量的92.05%,玉米和小麦同属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会影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进而威胁河北省粮食安全。同时,工业化发展导致化学制品在粮食生产中大量使用,污染了土壤,使耕地肥力下降,进而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依据1999年到2008年十年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法,分析得出,河北省粮食发展十年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粮食安全阶段(1999年)。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伴随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用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从1999年开始,河北省的粮食单产处于稳步上升阶段,1999年,粮食单产3795千克/公顷,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79.91%,复种指数为139.77%,虽然受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价格持续下跌,种粮效益下降的压力,导致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但是还能维持自给。

粮食不安全阶段(2000年~2005年)。受市场供求变化规律的影响,从2000年以来,河北省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程,使耕地资源更为紧张,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开始大幅缩减。2000年以来,到2003年播种面积只有5944千公顷,是建国以来的最低点。尽管从2000年到2005年粮食单产逐年增加,但伴随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的压力,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在2003年粮食产量落到一个低谷的基础上,从2004年以来,河北省出现了连续两年的恢复性增长阶段,2004年河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480.1万吨,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598.6万吨。随着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河北省粮食总量平衡也由产大于需过渡到产需基本平衡,但是粮食总的供求关系还是处在一个紧平衡的状态。同时,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建设用地挤占农用地,大量农田被征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6465.96千公顷下降到2005年的5988.93千公顷,下降了489.7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2000年的0.0969公顷/人减少到2005年的0.0874公顷/人,减少了0.0095公顷/人。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76.67%下降到2005年的71.03%,下降了5.64%。

粮食安全阶段(2006-2008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在经历了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后,2006年再度实现较大幅度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2780.6万吨,而且从200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和省政府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同时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开展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出台了耕地保护省长负责制等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快速下滑势头。同时,河北省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使得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回升,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2年底,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九连增”。较好的政策使得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处于安全状态。

河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较大起伏,粮食生产经历从安全生产、到不安全生产、再到安全生产三个阶段,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波动性直接影响到二三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农业厅针对这个问题,从2006年开始,采取了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加大对粮食的直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实现国家在粮食采购、生产、加工、流通等多方面各环节的强农、惠农、支农、助农,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成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活跃了农业生产要素,克服了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等波动因素的影响,遏制了耕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下滑趋势,也有利于引导科研机构、研究院所等主体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体质量,保持粮食生产长期处于安全状态。

影响河北省粮食安全的因素

河北省虽然是粮食主产省,但是受到耕地资源压力制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未来保证粮食安全的压力较大。

耕地数量的限制。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出率,但是这种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却导致了土地的细碎化,不适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下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10年河北省人均耕地面积0.088公顷/人,虽然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耕地警戒线0.053公顷/人的水平,但低于全国0.091公顷/人的平均水平,土地经营规模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没有规模效益,单位生产成本较高。与国内粮食发达省份相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根据许月明(2009)对河北省耕地资源数量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可增加的耕地面积比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和减少建设用地所得的耕地面积还要少134153.28公顷,这表明河北省未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潜力基本上已经很低了。

耕地质量的制约。由于河北省耕地面积中70%是中低产田,高产田较少,对粮食总产量和单产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耕地利用上,长时间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使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逆差逐年积累,土壤肥力减退,突出表现在山区、高原耕地的掠夺性经营,平原耕地的肥源结构不尽合理,使土壤退化,土壤缺磷、钾、锌、锰、硼、铁等元素,少氮,有机质含量不足。土壤沙化、盐渍化严重,工业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污水灌溉,使土壤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有逐年增长趋势,造成土壤环境质量的局部恶化。特别是新开荒的耕地,多为荒草地、沙地和滩涂等,肥力不足且易干旱缺水,质量更为低下。耕地质量的下降,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饲料粮需求增长的影响。近几年,河北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畜牧业作为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饲料粮的需求逐年增长。所以未来粮食需求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口粮需求、种子需求,工业需求和储备需求以外,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满足饲料需求。根据许月明(2009)对河北省粮食需求的预测,到2020年河北省饲料用粮需求将达到4808327.34万千克,占粮食需求总量的60%以上,与此同时,河北省的人口基数较大,而且呈刚性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又会导致粮食需求量的刚性增长,进而出现牲畜与人争粮的现象,这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北省的粮食安全。

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靠有效遏制耕地面积数量减少来提高粮食总产量的途径越来越难;同时城镇化发展使得大量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种粮食的农民越来越少,且多为妇女和老人,进而使得大量农地利用效率较低,还有部分农地由于无人耕种而闲置,国家虽然给予种粮农民各种优惠支持政策,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财政支农力度虽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导致粮食生产投入水平较低;而依靠农业科技水平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提高多大的产出等问题都会成为制约未来河北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耕地压力下的河北省粮食安全生产路径选择

增加投入,提高粮食单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河北省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建设用地大量挤占农用地,使得耕地资源数量逐年减少;2000年以来,河北省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程,使耕地资源更为紧张;河北省未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潜力较低;加之人口增长及畜牧业发展对口粮和饲料用粮的需求加大,提高单位面积的耕地生产力水平才是减轻河北省耕地资源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单产需要增加投入。一方面,要加大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加大宁晋县、定州市、大名县、深州市、临漳县、景县、藁城市、赵县、辛集市、永年县等产粮大县(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灌溉方式和良种培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同时,还应扩大复种,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做好“粮丰工程”、“旱作节水工程”等粮食工程,提高粮食单产。

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河北省耕地资源质量逐年下降,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快改造占河北省耕地70%的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改造应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其次,要实现合理灌溉,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从而改良土壤性状,增大肥力;再次,合理实施生态退耕,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加大张北坝上地区和环首都经济圈山区植树造林的力度,以提高植被覆盖率,限制土壤沙化加快的速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同时,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乱排乱放,开展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净化、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以减少“三废”对耕地的污染,从而提高耕地质量。

合理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缓解“人畜共粮”矛盾。河北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畜共粮”矛盾日益突出。“人畜共粮”既限制了粮食品质的提高,又加剧了粮食供需缺口,不仅增加了粮食的压力,还制约了饲料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结构,将“人畜共粮”转变为“人畜分粮”的种植模式,在合理安排玉米、小麦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定供给的同时,扩大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实行间作套种等耕作方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