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例6篇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数量快速增长,高校在校生数量急剧膨胀,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现实,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其思想和理念并未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管理与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复核通过的河北省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根据其学生的特点,笔者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作了一些探讨。

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概述

根据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2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指的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要有以下五类,即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专科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非学历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其他(包括自学考试助学、文化补习、学前教育等)。本文仅探讨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9月5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经复核通过并补办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18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2条的规定,结合这18家机构的情况,对这些机构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需要有两方,一方为中国教育机构,一般是国内的普通高等院校,一方为外国教育机构,一般为知名公立大学;第二,办学机构所在地在中国境内;第三,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第四,成立的办学机构大多属于中方办学机构的二级学院或二级办学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毕业生由中国教育机构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有个别机构具有法人资格,毕业生发放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和外国教育机构发放学位证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与加拿大麦荻森海特学院(MedicineHatCol-lege)合作实施高等学历教育,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二级办学机构。学院目前在校生近5000人,其中本科生近3500人,在全国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规模较大。

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特点

据笔者2007年11月针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学生所作的《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统计的数据,结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整体的情况,笔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家庭情况复杂。虽然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但不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学生质量要求不同。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将其招生计划纳入第一批本科层次,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而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将其招生计划纳入第二批本科层次或第三批本科层次;即便是同一层次所录取学生的分数差距也很大,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分,生源质量明显参差不齐。同时,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和有针对性的调查、座谈,我们发现处在同一层次的学生家庭情况复杂,有的学生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工作稳定,直接或间接接触社会较早,社会化程度较高,但危机意识不足,散漫无规矩;有的学生单亲或父母离异,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性格孤僻,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或存在心理认知障碍;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经济负担比较重。但学生本人较成熟懂事。这些复杂的家庭情况增加了教育管理者对其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难度。

(二)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性不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思想活跃,他们怀着对异国文化好奇的心情选择了这样一种教育环境,希望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观念的碰撞,产生出许多灵感和火花。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设立在中国境内,教育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在国内聘任,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也没有完全按照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还达不到身处西方国家的大学校园内。在学业上虽然实行学分制,但我们这种学年学分制同西方国家的完全学分制相距甚远,更达不到学生每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所修学分交纳学费注册、自主学习的状态。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连每天上课都需要老师督促,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即便确立了目标也缺乏恒心和毅力。

(三)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目前大多数在校生属于“80后”,甚至是“90后”一族,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艰苦奋斗与吃苦的经历或经历较少。是伴着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呵护长大。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理所应当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为人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而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虽然这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但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约束,自律意识弱,对业余时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支配。

(四)多才多艺,特长突出。部分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良好,家长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兴趣的引导,他们才华横溢,特长突出。部分学生在进人大学校园之前虽有某方面的天赋,但由于家长的严格管束,发展未能如愿。进人大学校园后。由于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这些学生大多能充分利用大学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收获成就。

(五)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比较强,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多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他们能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主动敞开心扉与人交往,能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自己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作用,积极主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三、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一)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目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主要采取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从宏观上负责全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计划、规章制度的制订,督促院(系)具体落实好相关工作,院(系)是具体执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单位。各院(系)设有主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或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本单位的学生管理工作。院(系)下设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学生科、学生党支部、分团委(团总支)及学生会组织,各专业或年级配备辅导员,各班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成立班委会、团支部对班级及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根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校生情况,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以学生个性化成才为目标,设立“双专辅导员”。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在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的同时,分析在校政工干部、辅导员、“两课”教师的专业及个人专长,将其分类聘为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出国留学与就业创业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员、第二课堂辅导员等专项辅导员,借鉴研究生选导师的“双选”做法,确定专项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的教育与管理,解决学生简单的专项问题;专项辅导员负责开设菜单式课程、讲座及通过个体辅导解决学生较深层次的专项问题,从而为学生个性化成才提供全面、及时、有针对性的服务。

2、成立“大学生教育与服务论坛”,及时相互交流学习。学校应成立由学院领导、专业课教师代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及学院部分相对固定的用人单位代表或专业实践基地代表参加的“大学生教育与服务论坛”,每半年举行一次主题研讨活动,同时设立“大学生教育与服务论坛”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处理日常事务。各类人员通过不同角度阐述对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不同理念,这有利于摒弃本位意识,明确自身责任,以更加全面的观点认识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3、重视培养,规范程序,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加入党组织的政治热情比较高,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对自身存在的差距认识不足。学生党支部除了协助完成系、院两级党校对申请入党学生的培训外,还应安排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联系同一年级专业的学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及简单的学生教育与服务工作。对于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安排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还应通过学生党支部书记与入党积极分子每月两次的定期谈话,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对他们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后,通过向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同学、舍友等相关人员发放《学生党支部发展学生党员征求意见卡》进一步征求意见,严格按照组织发展的条件和程序接收学生党员,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4、将学生工作机构前移,把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工作的主阵地。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宿舍成了学生活动的基本单位,同宿舍舍友的言行对学生个人影响很大。辅导员除了深入学生宿舍督促学生上课。找学生谈心外,应在学生公寓设置相对固定的办公地点,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其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在学生公寓社会化、学生宿舍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应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协调各种关系,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将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一、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必然要伴之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陈旧的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都不能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只有改变陈旧的思想和以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二、从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

站在教学改革的全局高度,从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其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盘的规划,在全局的统率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抓好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只有在重视发挥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的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系统的四大基本因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组织好教学,并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具备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在内容的选和编排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具有可传递性。教学手段则是教师得以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它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系统中各个因素虽然有它们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挥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研究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基本因素和它们的组合,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每一个基本因素的作用,又使这些基本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组合,使这些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这一变革

教师是关系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能否胜任计算机辅助教学,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活动,是教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这一变革,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学习。

第一,要转变观念,要有锐意改革的决心。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它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缺乏锐意改革的思想和决心,缺乏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创造精神,是不可能真正投身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当前,转变观念首先是要变换教师的角色和转变学生的地位,即使教师从“灌输者”的角色变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使学生由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第二,要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智能结构。就知识结构而言,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会操作计算机和电视、投影等媒体工具,会使用电子音像教材(计算机软件、录像带等)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就能力结构而言,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对各种影响教育的客观条件(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和对教学的组织领导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复杂,要求更高.各方面的配合要更加密切。教师对这些方方面面的客观条件必须具备正确判断的能力,并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形成优良的环境、组织和计划.使得教学按预定的目标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路径

[作者简介]徐斌(1974- ),男,安徽芜湖人,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讲师,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研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HDJY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生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是对自身的科学分析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自身很难实现,必须通过专业、科学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其实现。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教育方面的原因来说,与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关调查显示,有55.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目标不明确,有52.3%的大学生十分渴望“在大学不同阶段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学生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迫切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进行认真分析。

一、高校实施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指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每个人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个体差异,且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就是个性化。所谓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就是教育者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订发展计划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包括大学学习理念辅导、自我认识辅导、职业目标辅导、社会实践规划辅导、情商培养辅导等内容。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对于促进大学生成才发展、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由于遗传、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因此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目前高校主要采取讲座、班会等形式开展“整齐划一”的大学生生涯教育指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教育,如开展党员启蒙教育、奖学金评比、考研动员等活动。不可否认,这种“整齐划一”的指导对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很难调动学生自我规划的主动性。“工人的天赋特性是分工赖以生长的基础”。高校必须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通过自我剖析、心理测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价值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在学校不断锻炼和完善自己。

2.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对学生的教育习惯“一言堂”式灌输,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真分析,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当前,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引路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否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并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已成为制约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辅导员以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为工作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了解,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辅导员把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大学生明确生涯规划的目标、步骤、方法,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职业素质指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政策性文件,然而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企业往往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这充分表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更应通过个性化生涯辅导,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适应社会要求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实施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非常重视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主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来深入推进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形成合力。当前,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辅导内容、辅导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

1.组织机构缺乏服务性。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生涯教育辅导的专门机构,由学生处来统一负责学生的生涯教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具体工作为:下发开展生涯教育的指导文件,加强对各学院生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这种形式能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宏观层面上的实施,但缺乏微观的细化措施指导服务。如对辅导工作开展缺乏统一规划,对各学院的生涯教育辅导工作缺乏后续指导,对辅导工作者缺乏培训和指导,对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如心理测试服务、专项任务团体辅导、科技竞赛与创新项目指导等。组织机构服务性的缺失很容易导致高校生涯教育因缺乏指导而流于形式。

2.辅导队伍缺乏专业化。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门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学问,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高校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管理教育学生的主要力量,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事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背景,没有掌握个性化辅导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仅仅按照个人经验对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辅导的内容缺乏系统化。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应涵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内容,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订,也包括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情感生活的引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三方面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应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多样化。当前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引导,如奖学金的评定、考研动员等内容,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缺少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

4.辅导形式缺乏多样化。当前,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采取辅导员先集中班会教育,再个别谈话指导,最后由学生完成生涯规划相关表格。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成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生涯规划表格成了教师应付学校检查,学生应付教师检查的表面文章。学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更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这样制定出来的生涯规划最后只能流于形式。

三、高校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对策

1.加强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的组织管理。一是成立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要将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是前提。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是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专门机构,应由受过专业训练和获得一定资质的生涯教育辅导教师来负责,负责全校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一方面,负责对辅导员和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辅导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二是构建多层次大学生生涯辅导队伍体系。队伍建设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基础工作,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建设多层次的辅导队伍。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定位,包括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就业形势分析;辅导员负责学生的自我定位,包括自我认识、职业目标设立、情商培养;学生朋辈辅导员是学业规划辅导的学生志愿者,由热心为其他学生服务的高年级优秀学长担任,负责学业规划个性化辅导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解答学生的学习生活困惑。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等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的评估。评估是高校加强生涯教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评估不但能够规范日常的生涯教育个性辅导工作,为学校生涯教育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而且能够通过考核、比较,强化竞争、创新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应建立一个科学的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评估指标体系,克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从辅导过程和辅导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估。

2.科学制定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辅导内容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具体化,直接关系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实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的确定,既要以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目的为客观依据,又要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现实依据。由于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目的的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内容也应是丰富的,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目标构建辅导、自我认知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认知辅导、情商培养辅导五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自我认知辅导、情商培养辅导是基础,学习辅导、职业认知辅导是主导,目标构建辅导是根本。在进行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时,只有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辅导内容,才能增强个性化辅导的实效性。

3.创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当前,高校主要采取讲座、专家报告会、班会、辅导员谈话等形式来开展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大学生缺乏具体、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创新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形式。

第一,网络平台自助辅导。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巨大的渗透、影响作用,在校园网建立生涯教育专题网页,根据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内容,开辟相应的栏目,提供生涯教育自助式辅导。网络平台建设应注意强调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增设论坛,让优秀学长能够上传自己学习、工作中的体会,解答学生的困惑。学生对困惑的问题按照网页提示自行取用相关信息,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辅导教师咨询。

第二,学生朋辈辅导。学生朋辈辅导由大学生生涯教育辅导中心选拔并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来承担。学生朋辈辅导员因年龄和心理特点和大学生相仿,很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朋辈辅导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大一新生大学适应,大二、大三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大四的就业指导。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交流,如创业、考研、公务员考试等专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朋辈辅导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不能放任学生开展没有主题的交流。

第三,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相结合。团体辅导指教育者对有共同辅导需求的小组成员,围绕生涯规划某一主题,通过座谈会、自由交流、行为训练等活动,启发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过程。个案辅导是生涯教育辅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个案辅导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方式进行,协助学生解决个别的学业规划难题,增进其良好的适应。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衡量辅导员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个性化辅导是生涯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环节,高校必须重视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建立健全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的新形式,增强生涯教育辅导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辅导机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范院校;模式

一、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人才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目前,很多高职师范院校大体都以生命为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规划培育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以课堂和校园为阵地,以幸福校园建设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仅仅依靠心理课程,很难达到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亟待探索。

二、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科学规划,打造健全的心育体系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总体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标。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督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营造健康、健全的育人环境。建立全体、全员、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由三级组织机构 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级机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并指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是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

三级机构是各年级心理教育小组,主要由年级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各年级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2、在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基础上,开通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3、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4、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警体系。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1、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早预防、早发现的阻控系统;2、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由辅导员、学生骨干和家长组成的24小时监护系统;3、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建立由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支持的转诊快速通道;4、针对因心理危机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建立后期跟踪制,指派专人对其提供康复期的辅助心理咨询服务。

(二)优化课程,发挥课堂的心育功能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授课,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课时;做到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过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三)活动育人,创设多彩的心育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活动。通过举行征文比赛、漫画比赛、心理沙龙等活动,在师生中推广幸福教育,疏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上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创造条件支持校学生心理社团,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规范管理。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面向本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四)惠及家庭,营造健康的心育氛围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学校把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作为整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家庭,引领家长,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日的有利契机,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如何学会欣赏和信任孩子、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同家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家长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合力。

三、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色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师范教育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品质和爱的能力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各学科渗透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帮助她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培育爱,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支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与后续培训和督导,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服务;构建“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力争全部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

(三)开设幸福课程,打造幸福校园

在关注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的提升。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成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幸福课程,积极倡导“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师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构建幸福校园。

(四)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幸福教育,在同类学校中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始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