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市场调研范例6篇

电竞市场调研

电竞市场调研范文1

建立区域电网电力市场,将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市场模式设计、市场交易方式;电价机制、及其调控;转供,开设输电通道;期货和现货合同等问题。本文仅就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模式设计及其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一、建立区域电网市场已具备前期条件

1、电厂具备良好运行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系统的发电企业先后经过企业整顿、升级、双达标、创一流等阶段性重点性整治、改造、提高和创优工作,电厂的设备水平、安全环境、人员素质、科技手段、管理能力和效益实力,得到全方位总体提高,发电设备处于稳定可靠、环保效能的良好运行状态,已能满足区域市场的需要。地方投资主体的电厂,亦参照了上述做法。

2、电网基本框架已构筑

最近几年,随着西电东送战略部署实施步伐的加快,以及首批电源、电网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相继投产;同时,各省市“城乡两网”改造的预期完成,更好地提高了电网输、送、受电能的整体功能。至2000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分别为:500千伏25910千米、330千伏8524千米、220千伏l22597千米。220千伏及以上主干网骨架已形成,提高了区域联网能力。

3、五大集团资源配置相当

“五大”发电主体,同等参与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竞争。5家发电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质量大致相当,地域分布基本合理,在各区域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均不超过20%,平均可控容量约为3200万千瓦,权益容量在2000万千瓦左右。为五大集团参与竞争,提供了“透明、公开”市场平台。

4、有良好的区域网间输送技术与市场条件

随着西电东送项目实施,跨区联络线建设的加快,省市际交易和区域交换电力能力提高。尤在当前电力供应趋紧的形势下,区域内和大区联网效益作用更为显著。同时,随改革的深入,要求打破省际壁垒、开放市场等行政措施的配套,更为建立区域性市场奠定了市场基础。

5、高峰负荷错时性

各大电网根据发展形势和用电需求预测,为保证用电站可靠和持续性,均作出高峰负荷错时性按排。如华东电网,2003年高峰时段至少错峰340万千瓦。这种错时性按排,不仅有效地缓和了高峰用电,还为区域电力市场中省际间负荷的互剂,提供了交易平台。

6、有模拟或竞价电力市场的经验

早在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前,不少省、市结合经济责任制考核,就推出了以指标考核为主体的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其实质内容除技术支持系统原因,不能实时交易结算外,其它基本具备市场要素雏型。1998年始,浙江、上海等试点省、市建立发电侧电力市场,研究和制订并实时运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奠定了市场的硬件、软件基础;同时培训了市场运作人员队伍,增强了竞价上网意识。

综上所述,当前开展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建立工作,时机已基本成熟。

二、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模式框架设计

1、区域电网电力市场主体:区域电网电力市场主体是区域电网公司、省网公司及直接准予进入区域电网的独立发电公司。

2、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结构:约束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的结构模式。省网公司必须参与,独立发电公司自愿参与并取得准入资格。

3、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特点: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的运作和调度,由区域电网公司本级的电力市场交易中心负责操作。该中心应依据市场交易规则,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

结算中心设在区域内各省、市电网公司所在地。

区域交易中心和省网结算中心,都接受同级电力监管机构的监管。

4、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性质:主要表现为:它是有多个购买者市场,购买者可以是电网经营企业,也可以是准入的独立发电公司(主要是处在区域接网处的电厂,购进电量作为转供电量向邻域市场上市);它是一个批发市场,电量成交在多个购买者之间。市场初期,不直接向大用户售电;市场后期,先采用省网公司集中购售、加收过网费的模式试点直供;后逐步开放,向大用户直接购电。

5、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竞价模式:

5.1设计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竞价模式的指导思想:

从我国区域电网的现状出发,引入竞争机制,在省网电力市场“竞价上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交换电量的竞争力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激励电网经营和发电企业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上网电价。

借鉴我国建立省网级电力市场的运作经验,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竞价模式为:多个购买者+差价合约多个购买者:指代表所有电力用户,统一收购市场竞价上网电力的区域电网公司;指需要进行电力交换的区域内各省网公司和部级独立发电公司(如三峡发电总公司)。

同时,多个购买者自身,通过各自区域内同级电力市场,向发电企业竞价购电。

区域市场组建初期,可以是区域电网公司统一上网电量的购售。

差价合约:指买卖双方的一种期货合同。用于抑制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引起的金融风波。

5.2交易种类:现货交易和合同交易。

5.3竞价电量份额:建议采用全电量竞价上网;部分电量按市场清算价结算,部分电量按合同价结算。市场初期,建议按市场清算价结算的电量比例不超过20%,以后视市场发育情况逐年递增,直至全部。

5.4市场价格机制:与竞价电量额度匹配。前期采取过渡电价:市场卖方报价,满足需求的系统边际价格为市场清算价;合同电量按合同价。同时根据区域市场规则要求,规定市场上限价格。市场后期,全电量完全竞价,取消合同价后,以一部制电价结算。

5.5交易方式:

5.5.1现货实时交易,指交易当日二十四小时内。

5.5.2期货日前交易,指交易前一日二十四小时内。

5.5.3期货合同交易,指合同期有效期内。

6、建立电价调节库;

在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形成联动机制之前,上网机组竞价产生的差价部分资金,由电力监管机构负责监用,用以规避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市场管制时段等产生的风险。该资金的使用,应以国家电监会规定规范、透明操作。

7、区域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

进入区域电力市场的所有发电机组,都有义务承担电力系统的备用、调频、无功、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市场初期,对实施辅助服务的机组,建立合理的按上网电量计算的补偿机制;中期,可对备用和调频等辅助服务,初步建立竞争市场;市场远期,则可进一步完善竞争市场。

8、区域电力市场的电力监管机构:

按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设立区城电力市场的监管机构。

三、建立区域市场配套的相关措施

在建立电力市场的过程中,如何使得建立的电力市场,既促进电力工业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又保证电网高度安全可靠,同时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矛盾的焦点在打破省际壁垒与统一调度上。

1、制定区域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运营规则

在总结省级电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经验基础上,结合省级发电市场规则和监管办法的实践经验,制订《区域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区域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市场运作必须具备的约束性文件,确保区域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营。

2、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调度中心

具体负责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运作与调度,市场信息,履行市场监管机构授予的其它职能。

3、建立和规范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是应用计算机、量测和通信技术,把市场规则的具体执行计算机化的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在省级发电市场支持系统基础上,研制和开发区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结合实践,建议采用浙江省网“预调度+实时调度的电力系统运作模式”,作为区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雏型模式。按《区域电力市场运营规则》编排交易程序。

4、理顺电价机制、促进电价改革

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尽快制订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

四、其他需同步研究的问题

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后,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电职能随之发生变化。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工作中,我们要加以重点研究。

1、网调与省调在市场中的功能定位

网调与省调进入市场电力交易平台的主体,分别是区域公司电力市场交易中心、省网公司电力市场交易中心。两个交易中心分别主持两个交易平台,同时分别向上一级电网或其它同级电网电力市场,归口提交本网电力交易标的。

两级调度的其它职能不变。

到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上下级电网交易中心应是单纯的供售电契约关系。

涉及电网系统安全等调度指令,仍需网、省两级调度按规程严行。

根据电网统一调度的原则,在网厂分开后,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网调与省调,对电厂应继续按电网现有规定和《区域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加强调度运行管理。

2、缺电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

2.1电力体制改革后,原网、省公司行政管电职能已分别移交同级经贸委,但区域、省网公司仍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三做好”,即做好电力建设的规划、发展建议工作;做好相应的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做好同级电网缺电预案,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2.2区域、省网公司有职责搜集电力市场信息,研究电能价格波动规律,及时根据市场供需关系的规律性变化,及早提出弥补缺电风险的建议,供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3慎重、规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针对“一机一价”、“一厂一价”等涉及历史定价的状况,要区别不同投资主体、机组经营期限、合同电价等情况,既慎重又规范地予以妥善处理。既要兑现承诺,又要结合电力市场建立和运作的实际,还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分期分批解决此类问题。

3、管理模式与市场模式的协调

进入区域市场运营后,网、省两级电力(网)公司的职能与其相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亦将随市场模式重新整合。但管理职责界面的划定应与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相适应。建议在市场过渡阶段,在管理模式与市场模式的协调上,尚需协调和磨合。参照浙江电网电力市场的作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1关于市场运营机构问题。区域电力市场进入试运后,要明确市场运营机构。在现“网公司电力调度通讯中心”上加挂“某某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调度中心”名称,增加承担市场交易职能。

3.2关于年度合约电量的预测、计算、分解与调整职能。此项工作由区域电网公司计划与规划部门履行适宜。

3.3关于购电合同的准备、修改、签约及发电市场的实时与合同的财务结算职能。此项工作由区域电网公司财务与产权部门履行适宜。

3.4关于电力市场的前期培训工作。此项工作涉及到市场运作机构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建议由网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牵头为宜。

电竞市场调研范文2

一、电冰箱市场的整体竞争状况

冰洗空作为三大白电,在近几年小家电较大盈利空问出现之前,一直是各家电企业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经过较长时问的积累,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如表1)冰洗空三大白电品牌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空调前三甲企业占据总体空调市场销量的55.36%,洗衣机前三甲企业占据洗衣机总体市场销量的51.30%,可以说主要市场竞争力仍在龙头企业:但电冰箱市场前三甲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为43.05%,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海尔,其它9强冰箱企业在争夺国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市场总体销量的61.84%。从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CMRC)2011年第一季度的电冰箱市场数据来看,除海尔以外其它9强的市场份额继续攀升,达到6395%。数据表明:相对于其它白电,电冰箱市场前10强的竞争更显激烈,品牌之问的相对优势更加分散,且这一市场现状有明显加强的趋势。

二、不同区域.不同价位竞争力度差异化

电冰箱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状况,不仅体现在品牌之间相对优势的分散化,也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价格段市场份额的抢占趋势上。

根据我国对地理位置的划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六大区域,由于经济水平,消费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家电销售渠道差异等因素,国内电冰箱市场在不同区域内彰显出不同的竞争力度。

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CMRC)第一季度的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海尔冰箱在不同区域内保持相对明显的优势,最大优势出现在西南地区,所占份额为24.22%,相对最低优势出现在华东地区,所占份额为18.09%:进一步考量不同品牌在不同区域内的竞争状况发现在西北及西南地区海尔保持明显优势外,前三甲品牌占据高额的市场份额.其它品牌份额相对集中,在不同份额中品牌优势相对集中;在华东及中南地区,海尔电冰箱的份额优势明显被其它品牌下拉,且不同品牌市场份额分布相对均匀,明显反映出在华东及中南地区各品牌在抢占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激烈程度,各品牌之问的相对优势进步分化,究其原因除了销售渠道,宣传力度等人为原因之外,不可忽视大的方向中南及华东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度较高,人口的异质性相对于西北及西南内陆地区更大,在品牌选择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化。

从价格段上来看(如图3),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CMRC)第一季度的零售监测数据反映,电冰箱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1500元~2500元,以及2500元~3500元这两个价格段,其中在1500~2500元这价格段的市场份额已达到35%左右,可以说中低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价格分布状况也直接导致国内电冰箱品牌在中低端价格段竞争的激烈化,如在1500元以下的价格区域内,中小型企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问,以价格优势不断推进市场份额,电冰箱生产企业星星就是这领域的典型代表,在2010年CMRC蓝皮书所显示的数据里,星星在1500元以下的这个价格段占有总体销量的8.96%,在这一价格段排名第5位,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销售状况来看,星星持续保持了其在低端市场的优势,在这一价格区间段中小企业兼具发展空间,品牌份额分布均匀:在1500~2500元以及2500~3500元价格段区间,是主流品牌竞争最为激烈区域,海尔、美的、美菱、新飞、西门子等品牌以百变的方式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争夺电冰箱市场最大利润空间;在5000~8000元以及8000元以上价格段,品牌份额的优势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海尔、西门子、三星、卡萨帝、LG等品牌。由此价格段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内电冰箱市场在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品牌优势相对分化,在高端市场,品牌份额集中化,国外品牌占据相对优势。

三、双门冰箱仍具优势 多门冰箱竞争白热化

电竞市场调研范文3

[内容摘要]2001年是广播电视媒介的改革之年。集团化经营、媒介融合以及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都逐步展开。去年,本文作者继续“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的思路,描述广电媒介经营的压力以及竞争态势,分析广电媒介整合过程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局台关系”的调整,推测广电媒介市场竞争中不同角色的表现和策略指向。 [关键词]市场竞争;资源整合;媒介集团 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介(以下简称“广电媒介”)经营正在十字路口徘徊。 20年的经营发展,广电媒介已经成为一个获利匪浅且能够左右广告市场的庞然大物,由此而引发外部的利益集团虎视眈眈与内部的利益集团蠢蠢欲动;另一方面,鉴于广电媒介一贯的特殊属性,涉及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种种经营行为也备受各方力量的制约。“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处于种种压力之下的诸经营者彷徨无定,左右为难,神经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数年来一直关注广电经营的大局,体味经营者的苦恼与磨难,始终以第三者的立场发表意见撰写文章。时至今日,新世纪在即,我就广电媒介市场竞争的三个问题作一番梳理,为诸经营者提供一种另类的参考。 第一个问题:关于竞争的压力与来源。广电系统的经营存不存在市场竞争?如果存在市场竞争的话,这种竞争和压力主要来源于哪里?诸经营者该如何对应? 第二个问题:关于双轨整合的变异与力量重构。鉴于广电系统特殊且复杂的属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已经演变成“事业话语、企业行为”。广电系统会呈现出什么样子的竞争结构? 第三个问题:关于政策空间与竞争策略指向。在广电系统特殊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结构之下,不同的力量会有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指向?在未来的竞争之中他们的胜算如何? 以上的市场竞争分析,其实是基于现实因素,为将来的可能性作一番描述,不妨看作是一种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游走。 一、市场竞争的压力与来源 2000年伊始,我们进行了一项规模不小的与媒介经营有关的课题研究。在这项题为“电波集团化研究”的研究课题里,我们访问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地150多名媒介经营主管,同时,向全国省市级的无线电视、有线电视以及广播电台的经营台长发放了长达16页的 “关于广电媒介经营发展战略的问卷调查”(1)。 问卷的第一道问题就是关于市场竞争压力:一,请问今年贵台的市场环境与往年相比,情况如何?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贵台是否感到竞争压力?三,如果感到了来自市场竞争方面的压力,请问压力来自于何方和压力的程度如何?(参看图表一:关于广电媒介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 图表一:关于广电媒介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 1、2000年广电媒介市场环境与往年相比的状况:

电竞市场调研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 壁供电公司 问题与对策

1.前言

在电力供求形式变化的影响下,用户对电力企业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电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逐年增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采暖、电炊、电热等的用电市场会有较大的发展。重新研究和认识现有的电力市场,满足其变化和要求,并进一步开拓新的用电市场,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2.供电公司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 需求侧管理亟待加强

需求侧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中国的,但是多年来,我国并没有将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长效管理,只是在用电高峰季节,面对结构性缺电与总量性缺电交汇的困境,才急呼加强需求侧管理,而在电力相对平衡时则不太提及需求侧管理。在电荒比较严重的2004年下半年,供电公司才正式成立了需求侧管理中心,实行错峰填谷、平抑负荷曲线、实施可中断负荷等战略负荷转移和扼制大马拉小车、设备空转、防止窃电等战略节电项目。依法规范用户用电行为与节能新设备和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措施关系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侧管理亟待加强。

2.2 现行的峰谷电价政策不够完善

鹤壁供电公司2004年执行峰谷电价调整高峰用电负荷约50万千瓦,这对于合理配置电力资源有明显的效果,但现行的峰谷电价政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电网经营企业可以增加售电量,但低谷售电量增加使电网企业效益受到的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这不利于充分调动电网企业的积极性,势必阻碍峰谷分时电价的落实。另一方面,目前鹤壁峰谷电价政策执行范围小,实行峰谷电价的电量只占总售电量的41%,显然不能充分起到移峰填谷、缓解供需矛盾的作用。另外,由于趸售环节没有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有巨大调峰能力的农业生产用电和县级工业企业用户的潜力没有得到挖掘。

2.3 对竞争缺乏系统研究

在终端能源市场的竞争上,竞争对手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替代能源(主要是天然气和煤气)的竞争;二是来自客户自备电厂的竞争;三是来自同行(即供电企业间)的竞争。因长期电力卖方市场的行为惯性,电力企业忽略了对于竞争对手的分析,从而造成其他竞争对手抢占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

2.4 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

鹤壁供电公司在开展市场调研及电力负荷特性研究与市场分析预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乏应有的深度,缺少客户资料的有效积累,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应用工具。对于各个地区经济特点的市场分析,地区能源市场结构,各种能源终端消费所占比重,可替代产品的市场比较规模以及在用户或消费者中,经济方面出现哪些变动会影响电力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的倾向和需求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工作还不够。

2.5 营销人员服务意识不够

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地位和垄断经营,使电力企业淡化了市场意识,大部分员工缺乏用市场开放的视角来观察事物的能力,靠优质服务去开拓占领市场的观念也未真正的树立起来;再者就是服务手段单一,电力业务报装和售后服务的效率不是很高。无论是服务理念、服务设施还是员工素质、服务态度都与用户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2.6 农网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平均以10%的建设增长,而电力建设相对滞后,电力企业早期发展时因电力供应紧张而形成的“重发轻供不管用”的指导思想给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轻视电网建设导致电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电网建设滞后,电网建设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电力输出的配套设施不全,低压供电网络十分脆弱,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电量的增长。虽然自2000年起,鹤壁供电公司对农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部分解决了电网脆弱问题,但低压配网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充,客户用电报装增加,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支撑配网建设与改造,势必会影响到电力的销售。

3.新形势下鹤壁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研究

3.1实行峰谷电价和预购电优惠政策

电力市场有时表现为缺电状态,其实这种紧张是电力负荷紧张而非总量紧张,事实上在用电的低谷时段,用电的负荷还是很低的,可以对工业用户实行优惠的低谷电价促使某些工业用户的生产避开用电高峰,由于工业用户的用电量集中,利用某一两个工业用户进行调峰,其作用可能比一个街区的居民用户的作用还大,管理较方便,一方面可以平稳电网的电力负荷,提高电网的安全性,保证整体供电;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低谷时段的用电量。

长期以来电费清零工作都是困扰供电企业的一个大问题,现在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费计量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技术保证,在工业用户中也可采取居民用户IC卡管理方式,先付费,后用电。可以较好地完成电费回收工作,尽量少地积压资金。

3.2大力加强需求侧管理,完善对用户的激励机制

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其意义不仅限于在缺电情况下发挥其调节作用,而应是符合我国国情和能源政策的切合实际的长远之计,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鹤壁地区电力短缺的重要特征是负荷高峰时段缺口很大,峰谷差大,采用需求侧管理的方法削减这部分高峰负荷,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压力。鹤壁供电公司应把需求侧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和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立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手段为主转变,从以移峰填谷为主向提高能效为主转变,逐步建立起法律政策配套、组织有力、机制灵活的长效机制。供电公司对用户的激励机制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对投资的DSM设备优先提供贷款,或减免部分贷款利息;一种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用户在DSM项目实施中应享有的电价优惠或补偿标准。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DSM的实施才能得到用户的配合,供电公司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3.3 加强对竞争市场的分析

与竞争对手抢占终端能源市场是用电市场扩大销售的重要内容。抢占市场如同战场拼杀,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能源市场上与竞争对手抢占能源市场,同样应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扬己之长,克彼之短。鹤壁供电公司在竞争对手的分析上做得不够,因此下面分别从替代能源、客户自备电厂及供电企业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下它们的优劣势及鹤壁供电公司应采取的策略。

但是,电力市场的开拓就是要通过减少投资、降低使用费用、加强宣传、搞好服务、政策引导(政策限制)等综合手段来实现增加电力、电量销售,以达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3.4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优质服务是一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电力产品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作为产品整体概念构成之一的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电网公司将电力的优质服务定位成“国家电网的生命线”,足见优质服务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作用,迫切要求每一个电力员工增强优质服务意识。虽然现阶段鹤壁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表现为季节性缺电,但是鹤壁供电公司更应该从各方面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以便为将来电力供需平衡或者电力供大于求的形势打好基础。要求鹤壁供电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应当树立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客户的大服务理念,才能把优质服务做到“人人是窗口,事事在服务”。也只有用大服务理念支撑的供电优质服务才能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3.5 加大农网建设,提高电能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中“重发轻供”的现象较为突出,电网建设落后于电厂的建设,尤其是农网建设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差,加之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农电设备状况差,致使农村用电水平低下。目前部分地区农网80%的设备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40%的配套设备为高耗能产品,本省电能在变电、输电、配电过程中电能损耗占供电量的9%,而农网由于设备陈旧、老化、耗能高等原因,平均线损、变损在2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这大大增加了原本就达不到规模效益的农村用电的成本负担,以至于城乡电价平均相差0.20元,一方面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村生活用电消费。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考虑,加强农电体制改革、加快农网建设与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已是大势所趋。

3.6 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是对电力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电力市场营销计划即前述各种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应全面综合制定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效有力的营销机构作保证。鹤壁供电公司要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优化营销组织机构和加强营销队伍素质的建设,营销人员应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为新一轮的营销计划提供准确的建议,形成动态的市场营销管理。现在鹤壁供电公司已进行了新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建设,但是对各机构的定位没有统一要求。各单位对新的营销机构的定位不尽一致,营销部有必要对此进行统一,为鹤壁地区电网营销规范管理奠定组织基础,在新体系建设中要重视完善市场营销策划职能,因此要加强营销组织体系的协调统一。

结语

但是由于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比较完善的理论可借鉴,所以本文只能对鹤壁地区电力市场做以简单分析,有待于在今后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文中提出的一些措施、方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于崇伟. 电力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王学军等.电力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3]电网管理学考团.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电网管理的考察报告[J].供用电,1996(4):2-7

[4]赵希正.贯彻党中央有关部署全面做好电力体制改革工作.[J]中国电业,2002(11):9-12

[5]郭大建.开发电力需求侧资源,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3):10-12

[6]周伏秋.有效实施需求侧管理,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4):5-7

作者简介:

电竞市场调研范文5

一、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煤炭企业下游市场需求减少

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将由前十年的年均10%左右回落到年均3%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和质量控制制度以及一系列政策环保政策的不断出台,更是使得主要消费地区进一步减少了煤炭消费。一是大气污染治理要求限制煤炭消费。国务院明确要求,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到2017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这些政策的严格实施,在很大程度挤压煤炭消费的增长空间。二是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火电负增长。如2015年1-8月,水力发电量增长5.7%,核电增长33.9%,风电增长23.5%。8月份,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7%,连续14个月负增长。

(二)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黄金十年”煤炭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6年以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27万亿元,截止2014年底,累计新增煤炭产能3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超过10亿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煤炭公告产能32.6亿吨/年,同期全国煤炭产量38.7亿吨,超出公告6.1亿吨。煤炭出口国的产能也连年递增,未来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量仍将维持增长势头,短期内不会改变。

(三)煤炭企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用户压质压量

在宏观经济疲弱的形势下,煤炭价格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煤炭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在神华、潞安等煤炭巨头降价之后,中小煤企和贸易商为了维持原来的销售量只好进一步降价,下游用户也会借机进一步压价,国内煤炭市场将继续陷入“中小矿价格比大矿低――大矿降价抢市场――中小矿又再将价格降到大矿的价格之下”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市场煤价不断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难以控制。

(四)煤矿开采成本差距大,部分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中东部煤炭企业受开采条件限制,采掘深度增加,搬迁成本高,产品售价普遍高于用户通过其他渠道采购的价格,以郑州地区郑煤集团前三季度为例,采煤成本387.83元/吨,而市场电煤平均含税售价277.89元/吨,每吨亏损109.94元,发往省外的价格比其它煤矿高50元,更无法与西部及内蒙地区煤炭企业抗衡,不具备竞争优势。另外,部分煤炭企业受开采地质条件所限,产品比较单一,煤层赋存不稳,预计采碴较多,煤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客户要求和环保要求。

二、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营销策略的优化

(一)强化产品品质控制

质量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在当前煤炭市场白热化竞争时期以及企业优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不利情况下,企业必须克服困难,坚定产品质量第一信条,强化产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质量控制,对全员进行产品品质教育,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对参与生产和物流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人入手提高产品质量,重塑煤炭企业在行业内的优良口碑和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

在当前煤炭市场整体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面下,要着重研究市场结构供需关系,根据当前煤炭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结构性供需状况较好的产品比例,压缩结构性供给严重失衡产品比例,通过调结构来减轻市场竞争压力。如,煤炭企业可以加大投资,进行洗煤厂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升级,扩大洗煤产品比例,减少洗煤产品比例,提高盈利能力;也可以根据部分省市新出台的环保政策或重点用户的特殊化煤质需求,研发生产煤炭新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打入新的细分市场。

(三)完善价格体系

完善价格体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及地区情况,细化产品价格体系,把价格制定精准程度做到极致,避免因定价不准确造成的市场份额丢失或定价过低造成的损失。

第一,针对煤炭铁路运费对煤炭市场影响较大这一现实因素,研究制定块煤和末煤的分区域定价策略,可以实行两种或多种区域价格,适当降低运距较远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挂牌价,抵消煤炭铁路运费较高对于这些地区需求的负作用,从而与其他煤炭企业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加快推进煤炭结算两票制向一票制改革,实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更好地调控煤炭到厂价,使价格调整的作用更加有效,同时也能享受铁路运费下调带来的溢价。

(四)增加煤炭营销渠道

在当前煤炭市场形势下,拓宽企业营销渠道可以打开一些传统渠道未涉及到的市场,扩大产品客户群,增加产品销量。煤炭营销渠道单一,急需在以下两方面建设煤炭营销渠道:

第一,煤炭企业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同时,应加快建设量身打造的专属互联网销售平台,平台要具备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用户体验优良、融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跟踪等特点,做成煤炭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样板和标杆,以吸引潜在用户群体,开拓煤炭市场,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第二,引入有实力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煤炭中间商,签订互惠协议,对于中间商可以按照以价换量的思想进行让利,在价格上对中间商进行倾斜,按低于市场价格供货,给予中间商适当的利润空间,让中间商去开发煤炭下游市场,把中间商这一渠道作为传统营销渠道的一个补充。

第三,调整目标客户群体,针对电力行业对无烟末煤需求的下降,未来目标市场调整要在抓住原有用户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与耗电大户并有意愿建设自备电厂的企业投融资合作建设60万千瓦以上无烟煤机组并给予适当的让利;自建坑口电厂,变卖煤为输电,扩大煤炭自产自销比例,抵御市场风险;加大洗末煤的生产力度,把一部分末煤转为附加值更高的洗末煤销售。

(五)完善价格调整机制

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和竞争变化的及时调整,可以有效防止市场份额的丢失及因价格未及时上涨造成的收入损失。煤炭企业要尽快完善价格调整机制,减少价格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时间。

第一,高度重视并尽快改革企业决策机制,进行分级授权,把煤炭定价权下放负责煤炭销售外运工作的运销处,企业领导层保留否决权。

第二,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准确及时搜集市场情报,准确分析市场供需变化,科学研判市场走势,为价格调整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

第三,运销处每周召开市场分析会和定价会,在充分分析市?鲂问坪屯?行业者的基础上,开展定价讨论,形成价格报告,运销处班子成员进行表决,半数以上赞成则通过,处长作为经营负责人有否决权,解决价格调整不及时以及不到位的问题。

电竞市场调研范文6

关键词:新兴市场;机电产品;CMS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10509

一、引 言

当前,美国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正在进行智能制造工业革命,谋求维持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和世界领先地位,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加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力度,意图抢占中低端制造业市场,这一新的外部形势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还面临着经济增长降速的“新常态”,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使得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日渐丧失,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相对缺乏,长期加工贸易战略导致的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使得制造业向高端价值链环节升级遇到困难。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中国政府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了战略必争产业和优势产业共10大领域

10大领域包括: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目标,为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做出了战略部署。

机电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其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比重长期保持在35%左右,出口占中国货物总出口的近一半,21世纪初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0%,是中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机电产品(MEP) 出口出现了大幅逆转,出口年均增长下降到10%左右,某些领域出现停产、减产、减员,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出口降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过度依赖发达经济体市场。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GDP增长不及新兴经济体的一半,低迷的需求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的出口大幅放缓。与发达经济体相反,新兴经济体在此期间经济增长强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3,应当成为未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较为接近,出口产品结构相似性大,竞争性高。那么中国机电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具备怎样的竞争优势和潜力?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路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中国机电产业保持稳定的外需增长,对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现实

目前,国际社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国家范畴还没有明确定论。鉴于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即二十国集团)中的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等9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较大,多数国家在“一路一带”沿线,既是新时期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又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本文选取这9个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分析样本。另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定义的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29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荷兰、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比利时、奥地利、芬兰、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卢森堡、瑞典、瑞士、丹麦、挪威、以色列、新加坡、新西兰、塞浦路斯、冰岛、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作为发达经济体的对比样本。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

本文使用数据皆是以SITC Rev2为分类标准。

收稿日期:2015071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装备制造业非洲转移与转型升级研究”(L14BJL014)

作者简介:李勤昌(1959-),男,辽宁大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Email:liqinchang9@163com

张 强(1991-),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的贸易数据,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在2010年就已超过德国,跃居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第一大国。而2013年中国机电贸易规模达到了约180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约104万亿美元,占2013年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4710%。2000―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年均2150%的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出现了下滑趋势,反映出机电产业应对外部经济波动调整能力的脆弱。

Massell[1]早在1970年就研究指出,一国出口稳定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出口市场分散化程度。但从市场结构角度观察贸易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长期严重失衡,对发达经济体市场过度依赖,对新兴经济体市场开发严重不足。2000―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总出口的8510%―7230%,但对新兴经济体市场出口占比仅有470%―1070%。虽然情况在逐步改善,但问题依然严重。市场结构失衡的隐性问题随后显现。2008年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爆发,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占比较2007年猛降370个百分点,2009年较2007年更是下降了410个百分点。尽管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倒逼我们采取措施增加了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出口占比逐步从2007年的810%增加到2013年的约1070%,但也仅是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口占比的1/7,出口市场结构严重失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

从国别市场角度观察发现,对两类市场的出口也存在市场内的结构失衡问题,即出口过度集中在少数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中,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日本,2000―2013年间对四大经济体出口占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在新兴经济体市场中,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2000―2013年间对这四个市场出口占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维持在40%―70%不等。尽管近年来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出口市场的高集中度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从市场潜力角度观察,新兴经济体市场具有较大机电产品的需求潜力。出口市场潜力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及购买能力。Hausmann等[2]在经验研究中提出,购买能力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而收入水平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水平来判断。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9个发达经济体GDP在2008―2013年间年均增长仅为130%,而同期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了610%。从贸易数据观察,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进口在2008―2013年平均年增长了1070%,远远超过了发达经济体的240%,机电产品进口额占全球机电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730%上升到2013年的1310%。可以预见,随着新兴经济体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机电产品需求一定会进一步增加,这无疑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了市场空间。

二、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现实

1出口比较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衡量某产品或某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种(或某类)商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除以世界总出口额中该种 (或该类) 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其表达式为:

RCAik =(Xik /Xi)/(Xwk /Xw ) (1)

其中,Xik代表i国k商品的出口额,Xi代表i国出口总额,Xwk代表世界k商品的出口额,Xw代表世界总出口额,指数取值范围为[0,∞]。一般认为,当其大于250时表示该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介于125―250之间,表示该商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如果介于080―125之间则表示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如果小于080,则表示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根据贸易数据,本文选取对各新兴国别市场机电产品出口排名靠前的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中国开拓新兴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后文提到的主要竞争国家均指这七个国家。对2000―2013年中国与主要竞争国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变化进行统计性描述。整体上看,统计期间日本、韩国和德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较强,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一般,中国出口优势增长迅速并从2007年开始赶超德国,而美国出口优势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跌。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优势增速放缓,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轻微下降,与德国相比优势丧失,与日本、韩国差距依然较大。

在产品分类上,联合国SITC分类标准下机电产品主要包括9大类。

9大类包括:71(发电机械)、72(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3(金属加工机械)、74(一般工业机械设备)、75(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77(电气机械仪器)、78(道路交通工具即汽车制造业)和79(包括(791)轨道交通设备、(792)航空航天器械、(793)水路运输设备)。为了解机电产品类别的比较优势差异,本文根据SITC分类对中国及主要竞争对手国家2013年的机电产品类别的RCA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中国在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76)上的出口优势很强,远超主要竞争对手国家;在电气设备(77)和水路运输设备(793)上,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较强,其中电气设备出口优势仅次于韩国,水路运输设备出口优势不及日本、韩国;而在其他类别产品上,中国的出口优势一般甚至很弱,与多数竞争对手国家相比均处于比较劣势。综合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均衡,办公及数据处理、通信和电气设备出口优势十分突出,道路交通设备及航空航天器械等产品则劣势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

2贸易互补性

经济学家Peter[3]最早提出测度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来衡量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与另一个国家的进口之间的吻合程度,后来被学者们广泛借鉴,例如于津平[4]、孙致陆和李先德[5]等。其中,计算出口国和进口国某项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公式为:

TCIkij=RCAkxi×RCAkMj (2)

其中,TCIkij代表i国和j国k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RCAkxi代表i国向j国出口k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kMj代表j国从i国进口k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kxi和RCAkMj的计算与前文的RCAik计算方法相同。互补性指数的大小可以反映某产品或某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强弱,指数越大说明进口国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越旺盛,两国该产品的互补性强,同业竞争性弱。当TCIkij>1时,表明在k产品上i国和j国互补性强;该指数越大,互补性越强,竞争性越弱。反之,当TCIkij

根据前述计算方法,本文对2000―2013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了计算,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2007年后中国对除印度外的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出口的互补性均较强,对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巴西和南非的贸易互补性保持150以上,且在考察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具有较大的现实需求,中国机电产品与当地同业竞争性逐渐减弱。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开始,这种总体上升趋势放缓;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互补性甚至出现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新兴国家机电产品进口需求增速放缓;二是随着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等机电制造强国出口能力的逐步恢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逐步增加;三是墨西哥、印尼和印度等新兴国家自身机电产业崛起,对新兴市场机电产品出口增加。这说明相对发达出口强国,中国机电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上的竞争力面临新的挑战。

图1 中国对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

为进一步了解各机电产品类别出口的贸易互补性,本文选取了2013年相关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中国的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类)、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76类)出口与新兴市场互补性最强,发电机械(71)、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类)、一般工业机械设备(74类)、电气机械仪器(77类)和轨道交通设备(791)类产品在多数市场上呈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同业竞争较弱,而水路运输设备及船舶制造业(793)在部分国家市场上互补性也较强,其他类别产品总体来看互补性依然较弱。此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图4中反映的与我国互补性较强的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对我国需求旺盛的机电产品类别较多。印度对我国的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类)、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76类)、水路运输设备(793)需求较为旺盛,其他类别的较弱。总之,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存在差异,同一类别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贸易互补性也不同,该结论与学者林浩等[6]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要素禀赋、产业政策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程度各不相同。

数据来源:同表1。

3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一国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力受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而综合性的RCA和TCI指标是无法准确反映代表出口产品质量的技术水平的,而后者恰恰是产品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之一。自Hausmann等[2]提出用出口复杂度指标来考察一国出口与生产率水平(或收入水平)关系之后,学术界开始借鉴他们的思想研究出口与技术水平的关系问题。这一研究的逻辑是:一国的出口技术水平可以通过该国的生产率得以反映,因生产率与该国的收入水平正相关,因此,出口的技术水平便可通过该国收入水平来反映。为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收入水平用人均实际GDP表示,为剔除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影响,以出口国目标产品占全部产品出口的份额与世界各国该份额加总值之比作为权重(即显示性比较优势),对各出口国的人均实际收人进行加权处理。可见,出口复杂度是以产品k 在总出口中的份额作为权重的所有出口产品 k 的国家人均 GDP 的加权平均值。出口复杂度越高,表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本文借鉴Rodrik[6]的出口复杂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先对机电产品的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进行计算,然后计算比较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竞争国家在机电产业层面(SITC编码前1位数字)的出口复杂度,以便明晰中国机电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计算方法为:

PRODYk = ∑iXik/Xi∑iXik/XiYi (3)

其中,PRODYk表示产品k的出口复杂度,i表示出口国,Yi表示出口国的人均实际GDP, Xik表示出口国k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出口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iXik/Xi表示世界各国产品k出口份额的加总值。产业层面的出口复杂度的计算方法为:

EXPYi =∑kXikXiPRODYk(4)

其中,EXPYk表示出口国k产业的出口复杂度,是k产品的PRODY指数的加权平均值,Xik表示出口国k产业的出口总额,Xi表示该国全部商品的出口额,两者与Xi比值为PRODYk的权重。

各类机电产品层面出口复杂度,如表2所示。考察期间为2000―2013年,选取每年各类机电产品当年出口额排名前50位的国家为样本,

选取排名前50位的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在当年均已占到了世界总出口额的90%以上,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样本国家的出口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以2005年不变美元和不变汇率为基准做通胀和汇率波动消减。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为便于比较,表中数据均取自原计算结果的1%。

从表2可见,发电机械(71)、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金属加工机械(73)、一般工业机械设备(74)、道路交通工具即汽车制造业(78)和航空航天器械(792)的出口复杂度要明显高于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76)、电气机械仪器(77)、轨道运输设备(791)和水路运输设备(793),且各类机电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从2007年开始出现波动式变化,其中76类、78类和793类产品下降幅度较大。结合前文对RCA指数和TCI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含量波动下降的机电产品上具有较明显的出口比较优势和较强的出口互补性,而在技术复杂度较高的71―73类、78类、792类机电产品出口中优势普遍较弱,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对新兴市场出口互补性较弱,同业竞争性较强。

根据EXPY指数公式进一步测算中国、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机电产业总体(产业层面)出口复杂度,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同表1。

横向比较出口复杂度绝对额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中除墨西哥外机电产品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明显不及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而在发达国家中又以日本出口复杂度最高,韩国、德国分别位列第2和第3位,在整个考察期间,三国出口复杂度都高于中国。纵向比较可以发现,2000―2007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复杂度提升较快,增速领先于本文测算的所有国家,缩小了与日本等出口复杂度高的国家的差距。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出口下降、经济倒退等因素影响,多数国家出口复杂度出现下降,主要发达国家下降幅度大于新兴国家,其中美国、日本下降最为明显,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复杂度在2008年超越了美国,2009年又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但与德国、日本、墨西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看,在新兴市场上,中国机电产品与同行业产品竞争是具备技术优势的,但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机电产品的强势竞争。

结合上文竞争力分析结论可以看出,中国机电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均较高,而在具体产品类别上则有不同。中国在出口复杂度较低的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和录音音响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上反倒具备较强的出口优势,在新兴市场上需求旺盛,成为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强势产品。但在发电设备、专用设备、包括航空航天器械在内的交通运输设备等出口复杂度较低的产品出口上则处于比较劣势。这反映了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需求的特殊结构,是我们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时应当注意研究的。

三、拉动新兴市场机电出口的主要因素

前文描述了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力现实,但摸清出口增长的拉动因素以及各拉动因素的贡献程度对于保持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和提升出口质量更有现实意义。为此,下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由Tyszynski[7]最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在某种产品竞争力不变则该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不变,因此,如果该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保持不变,那么,出口额的增加必定是由该产品竞争力提升或出口结构调整引起的。该模型提出后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补充完善,其中较为经典的是Jepma[8]把原始模型中较为笼统的因素进行了二次分解,这一拓展后的模型在此后解释出口增长促进因素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模型及解释

根据Jepma[8]分解拓展模型,一国对特定市场出口变动主要是受需求效应、竞争效应和交互效应三个因素影响,需求效应是指由于进口国某产品需求规模或需求结构的变动引起的该产品出口变动;竞争效应是指产品出口市场份额变动导致的该产品出口规模的变动;交互效应则是指进口需求变动和出口竞争力变动均衡作用所引起的出口变动,可以理解为出口产品对进口国需求变动的适应能力。

根据上述思想,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各拉动因素贡献程度可通过下面模型进行第一层次的分解:

Δq=∑j∑iS0ijΔQij+∑j∑iΔSijQ0ij+∑j∑iΔSijΔQij(5)

需求效应 竞争效应 交互效应

其中,Δ表示变动量,i和j分别代表机电产品具体类别和出口市场,q代表中国对j市场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S代表中国机电产品i在j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Q代表j市场机电产品的进口总额。

由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高度集中于发达经济体市场,而本文欲分析的是中国机电产品对新兴市场整体出口的影响因素,所以不考虑市场分布效应,选择籍丹宁和高郁[9]改进的多种产品、单一市场CMS模型。该模型将式(5)中的需求效应分解为需求规模效应和需求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分解为整体竞争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交互效应分解为纯交互效应和动态交互效应。其中,需求规模效应和需求结构效应分别是指由于机电产品进口需求规模变动和进口产品结构变动引起的出口变动;整体竞争效应是指出口国机电产业整体市场份额变动引起的出口变动;具体竞争效应是指出口国不同种类的机电产品市场份额变化也即出口结构调整引起的出口量的变动;纯交互效应表示出口结构变动和需求规模变动对出口变动的综合效应,而动态交互效应则表示出口结构变动与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综合效应。以0和t分别代表基期和末期年份,拉动因素做第二层次分解如式(6):

2数据选取及时期划分

本文选取UN Comtrade数据库中2000―2013年各新兴国家机电产品进口数据,对中国在该时期每年出口增长拉动因素进行测算分析。测算时,依据贸易额变动特征将这段时期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8年),新兴市场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平均年增长率47%;第二阶段(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市场进口中国机电产品的规模出现8%的负增长;第三阶段(2010―2011年),新兴国家强势复苏,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贸易额平均年增长35%,恢复高速增长;第四阶段(2012―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趋稳而新兴国家增长有所放缓,新兴国家进口中国机电产品的规模进入了年均7%的低速增长阶段。

3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根据分解式(6)计算各要素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新兴市场规模变动的影响程度,并在每一阶段选取阶段内的年度数据均值,结果如表4所示。

比较第一层次的分解可以看出,在一、三、四阶段,中国对新兴市场机电产品出口的需求效应、竞争效应及交互效应均为正值,说明在这三个阶段,新兴市场的需求增加、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但需求效应和交互效应在第二阶段均呈负值,对出口增长起到阻碍作用。此外,竞争力效应在第二阶段、需求效应在第三阶段均起主要的促进作用,而两种效应在其他两个阶段的贡献程度差别不大;交互效应在出口高速增长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拉动作用较大,而在其他阶段,尤其是在第四阶段,交互效应明显减弱,说明新兴市场的需求和中国出口竞争力两者的均衡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佳条件。

观察拉动因素第二层次的分解可以发现:

第一,需求规模效应在除2009年外的其他考察期间均为正值,且贡献程度较大,说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机电产品进口需求量的增长在中国对新兴市场的机电产品出口中起到了较大的积极拉动作用。而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影响,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减少,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打击很大。

第二,需求结构效应在第一、三、四阶段均为负值,在统计学意义上说明中国在新兴市场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的市场份额较低,在进口需求增长慢甚至减少的产品上的市场份额却较大,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不能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而第二阶段需求结构效应为正值说明在危机笼罩下供给发生变化,即中国与主要竞争国产品出口能力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新兴市场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市场份额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三,整体竞争效应在四个阶段始终为正值,且在第二阶段起到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说明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对出口规模的变动始终具有促进作用,且有助于维持经济波动时期的出口稳定。

第四,具体竞争效应在第一、三、四阶段均为正值,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正向与新兴市场进口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方向调整,即在新兴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上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较快;而在第二阶段为负值说明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较快的是当年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并不大的产品。

第五,纯交互效应在第一、三、四阶段均为正值,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和新兴市场进口需求规模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能够拉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而动态交互效应在这三个阶段的贡献度均接近0,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调整与新兴市场机电产品进口结构调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同步或相符结果,中国竞争力提升快、市场份额增长快的产品在新兴市场上的需求增长很慢,或者说在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快的产品上中国出口取得的市场份额增长很慢。在第二阶段动态交互效应起到的促进作用则较为明显,表明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调整产生的综合效应为正。与需求结构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综合分析,并结合贸易数据可以发现,在2009年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较快的是新兴市场需求增长相对较快但需求规模依然不大的办公及数据处理设备、水路运输设备等产品。

动态上看,2000―2013年间,需求规模效应、具体竞争效应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略呈上升趋势,而需求结构效应和纯交互效应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整体竞争效应波动性较大,动态交互效应起到的作用一直不明显。这说明新兴市场进口需求的增加和中国机电产品针对需求规模即静态的需求结构所做出的出口结构调整,即在需求量大的产品上中国市场份额有效增长,只是这种调整还未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动,即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中国市场份额提升缓慢。因此,有效迎合进口需求规模增长,出口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提升机电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应该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观察具体市场中各拉动因素的影响差异,将新兴国家市场分别作为单一市场进行测算。考虑到篇幅限制,将2000―2013年间的各影响因素贡献度取均值,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不难发现,中国对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及土耳其的机电产品出口主要是受竞争力提升拉动的,而对其他新兴国家出口主要是需求效应拉动的,交互效应在除印尼和印度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上均呈现较大正值,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在多数市场上具备应对需求变动的能力。从第二层次分解的结果看,需求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在各国市场上均为正值,说明需求规模增长及中国机电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各新兴市场上起到了程度不同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其他因素的贡献度在不同市场间差异明显,表明中国对各新兴市场的机电产品出口均具备独特性。

四、对策建议

第一,以新兴市场为出口拓展重点,营造有利贸易环境。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往来机制,加快FTA网络建设,强调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互补性,在经济、政治发展利益上的一致性,消除双边机电产品贸易壁垒,进而充分把握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及投资机遇。此外,与发达经济体展开竞争,树立产品价格、质量及服务优势,通过产品差异化提升市场占有率。

第二,根据产品类别竞争力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差别政策措施。中国在水路运输设备、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和录音音响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产品上竞争优势突出,需要在增加生产和出口规模的同时注重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提高产品的价值链水平。而对中国处于出口劣势的发电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端技术产品,要在资金融通、技术引进和研发、生产扶持和创新激励各个方面出台配套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研发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注重产品种类多样化,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中国机电产业出口产品数量、产品质量和产品种类的三重提升。

第三,创新出口模式,拉动新兴市场需求。在保持传统的出口模式的同时,应通过对外FDI参与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带动本土产品出口,消化产能过剩,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利用丝路基金、亚洲投资银行的资金支持,帮助目标市场制约需求的资金短缺问题。机电行业协会应当建立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新兴市场需求变动,提示出口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第四,因地制宜,对不同市场采取差别化的出口策略。根据具体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潜力,因地制宜地确定产品出口类别,调整产品的适应性,通过差异性产品满足差异性需求,从而实现保持传统市场占有率,开拓和提高新兴市场的占有率的目标。根据前文的分析,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及土耳其四国对机电产品具有需求潜力,但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因此,应当把他们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印度市场的机电产品需求旺盛,需求拉动作用明显,中国就应当认真研究其需求特点以及竞争者的特点,力争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该市场的占有率。

参考文献:

[1] Massell, F Expor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Structur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4):618-630

[2] 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R] NBER Working Paper No.11905, 2005

[3] Peter, D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Prospects for Western Integration[J] Economic Record, 1969, 45(3):321-342

[4]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 世界经济,2003,(5):33-40

[5] 孙致陆,李先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3,(12):68-78

[6] 林浩,罗进强,郑岗 我国机电行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05,(9):118-120

[6] Rodrik, D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06, 14(5):1-19

[7] Tyszynski, H 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ing Commodities, 1899-1950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1, 19(3):27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