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例6篇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目标;核心业务;竞争战略;管理模式

电力安装多经企业,是基于电力企业长期单一经营而产生,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规范,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安装市场的竞争趋于公平和空前激烈;随着社会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服务等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安装多经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靠垄断获取工程和取得较好效益的现象将不复存在,电力安装多经企业如何求生存发展,取得社会和客户的认可和满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电力安装多经企业经营有一定年限,在宏观环境等因素发生重要变化、企业经营理念需要发生转变的时候,却容易由于一直以来垄断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市场意识薄弱等,与生存发展环境产生矛盾,导致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重新出发考虑,以战略性发展眼光审视企业现状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即通过战略管理的手段重新审视企业,经营企业。

战略管理,从理论意义上说,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都在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日常管理,在保持这种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价值定位明晰

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考虑到电力安装行业的专业性,以及电力安装多经企业性质及其产权的特殊化,电力安装多经企业除了稳定健康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外,还负有部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故企业的价值定位和愿景为:以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和安装,以及相关电力辅助服务为业务主线,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参与全面市场竞争,创造利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树立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电力主业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主业和辅业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通过总体战略目标的确定,根据自身企业目前的区域环境和发展优势,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中长期经营目标,明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计划,通过目标的分解实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企业核心业务,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经营战略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分为多元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企业专业化经营反映了企业生产业务的集中化,从电力安装多经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由于其经营环境、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多经企业在与主业关联度相当高的情况下,均采取围绕电力建设市场纵向产业链经营的专业化经营战略。

从电力安装多经企业的企业性质和发展过程看,电力安装多经企业一般以主业为依托,在目前仍与电力主业关联度较高的条件下,电力配电安装业务无疑是多经企业竞争优势集中的核心业务。从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考虑,随着城市化推进,国家对基建投资的稳健发展,电力安装行业作为基建投资的受益行业之一,仍有增长发展空间,电力配电安装核心业务是电力安装多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外部竞争战略

从多经企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由于电力主业的市场分割特点,电力多经企业的经营多集中于某一区域,依托于电力建设市场的扩张,多经企业通过专业化经营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效益,这是一般市场竞争专业经营主体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方有可能实现的。因此即使多经企业存在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的劣势,但在市场竞争中比起一般市场竞争主体,依然存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程度高的较强优势。鉴于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多经企业不可避免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存在竞争意识薄弱、经营成本较高、经营灵活度不及一般市场竞争主体等劣势的情况,多经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分析优劣,在正视劣势的情况,扩大优势,采取适合自身的外部竞争战略,从行业的产业链状况分析,可以通过一体化战略,从设计开始,对于产品采购、施工、辅助服务等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策略及合作竞争策略,一体化经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如资质优势等,强化核心业务,对设计等上游环节及辅助服务等下游环节等实现,对于电力设备生产制造等自身较难介入的上游环节,则可以通过合作竞争策略,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联合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弱化价格竞争劣势。从横向上考虑,通过区域市场竞争分析,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通过规模化经营,联合集团内其他区域经营企业,扩大竞争优势,或通过合作竞争策略,联合市场上一些分散竞争主体,整合资源,实现联合体竞争,优势互补,扩大竞争优势,协同运作,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四川装备制造业;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71-02

一、引言

通常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大类,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产业。四川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大省,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装备制造业也是四川省的工业支柱产业,对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和全国比较起来,四川的装备制造业到底发展状况如何?本文拟利用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对四川省装备制造业2005年至200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偏离—份额分析法又称增长因素分析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Dunn(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但是该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局限之一是,该模型只考虑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没有考虑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交互作用。针对这个问题,Esteban(1972)引入了同位变量来解释这种交互作用,增加了第四分量,称为分配分量,即Esteban模型。Haynes(1987)从数学上证明了Esteban拓展模型确实拥有集合和分散的对称性,并强烈建议研究者应用。本文即运用该模型对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

设Bij0 表示区域i产业j在期初的经济变量值,Bijt 表示该变量在期末的值,则该变量在此期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Bij= Bijt -Bij0= Bij0 g+ Bij0(gj-g)+ Bij*(gij- gj)+(Bij0-Bij*)(gij- gj) (1)

式(1)右边第一项为国家分量,表明按照全国所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区域i产业j在期初应当达到的水平。

第二项为产业结构分量,表明在全国j产业的增长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地区i产业j由于产业结构不同而引起的变化量。

第三项为纯竞争力分量,表明地区i产业j相对于全国产业j具有的优势或劣势。Bij*称为同位变量,含义是按照据j产业占全国所有产业的份额及地区i全部产业的期初值,地区i产业j在期初应当具有的水平。如果地区i产业j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产业j的发展速度,则表明地区i在该产业上比全国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

第四项为分配分量,是Esteban模型有的部分,由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相互作用而引起,其符号分别代表在地区i是否专业化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该分量为正;如果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则该分量为负。如表1所示。

将式(1)简单变形得到以下等式:

Bij- Bij0 g=Bij0(gj-g)+ Bij*(gij- gj)+(Bij0-Bij*)(gij- gj) (2)

式(2)左边称为总偏离,代表该变量实际变化和国家分量之间的差距,表明区域i产业j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所有产业平均水平的高低。总偏离可看成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效果的指标,该效果可以通过式(2)右边来解释,即用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和分配分量来解释。

三、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结果

(一)数据来源

由于受统计指标采集的局限性,本文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标衡量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七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取值时间范围为2005—2009年,即以2005年为基期,2009年为报告期。基础数据来自于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二)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运用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计算出四川省装备制造业7大产业的国家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及分配分量,如表2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七大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均为正偏离,即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总偏离最大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达到454.66亿元,总偏离最小的是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仅为38.25亿元。在四川省普通机械制造业454.66亿元的正总偏离中,由于该产业竞争力较强,带来了247.01亿元的偏离效果,占总偏离的54.33%;基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贡献了104.29亿元的偏离效果,占总偏离的22.94%;由于该区域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该产业,带来了103.36亿元的偏离效果,占总偏离的22.73%。

此外,尽管七大产业的总偏离均为正,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分量为负数,表明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负偏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分量为负,表明四川省在该产业上不具有竞争优势;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五大产业的分配分量为负,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由于四川省专业化于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该产业造成的负偏离;其余的四大产业和全国比较起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四川省却没有专业化于该产业造成的负偏离。

(三)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四川省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目前的发展规模在全国同类产业中还比较小,所以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政策鼓励这些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应当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及其在劳动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2] 史春云,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电产业 固定电价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损害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然而低碳经济却给人们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从1992年巴西的《里约宣言》到1997年日本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03年英国发表的《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最后到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人们的环保意识已在不断增强,低碳已悄悄在人类的不断审视自我发展中成长。低碳经济一度成为各地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风电作为良好的清洁新型能源为实现国家政府减排目标举足轻重,也为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探索。风能开发利用在国外已有781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当前实施的风电招标制在促进我国风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困扰。风电产业又当实施何种定价制度,不得不提到这一新型能源的发展议程中来。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风电企业定价现状的剖析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暖。而作为新型清洁能源的风电产业,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更是低碳经济发展观的体现。正是由于风能资源更具有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等特点,综合社会效益高,风力发电对于我国政府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大,正是这一朝阳产业的很好证明。然而,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其实施目标还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此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探讨。首先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定价和发展现状进行简单的剖析,当前我国风电使用的是招标定价机制,其虽有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它所带来不利的一面。下面将具体分析。

(一)我国现行的风电招标定价机制实施状况

1、我国电价分摊机制的有关情况

从2006年我国颁布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中可以了解到对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说明及其补贴原则。根据相关规定,通过风电招标来确定风电等新能源的价格,而当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煤电上网电价时,各电网企业就要按其占全国销售电量的比例进行统一的分配。

2、招标定价制及其弊端

2006年我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风电定价采取特许权招标制,即由报价风电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由特许权定价制确定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仅在0.41元至0.55元之间,而由相关部门计算的结果却显示,较为合理的投资收益率的前提为平均上网电价约0.65元/千瓦时。目前中标价格普遍过低而导致风电投资回报率极其有限。同时风电上网的价格过低,而风力发电的大部分投资又在风电设备,这也就减少了对下游风电设备的投入。与此同时招标定价机制引发了风电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由于特许招标制规定哪家投标商的上网电价最低,哪家就中标,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中标而以不合理的低价格进行投标。过低的价格使企业根本就没什么利润可言,把许多企业挡在了投资之外。

3、广东标杆定价的新尝试

广东试行的风电标杆价,揭开了中国风电固定电价制的序幕。一旦得到推广,极有可能代替目前风电特许招标这一制度。2008年初,广东依据《可再生能源电价格及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制定了广东省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即风电每千瓦时0.689元,若原上网电价高于本价格的将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其中为招标项目的则继续以招标时确定的价格实施。这极大地促进了本省风电产业的发展,且有可能向全国进行推广。在当前的风电行业发展困境与业界的质疑中,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调整了风电特许招标制度的政策,改变以往价低者胜的招标标准,转而采用“中间价”的标准,说明政府也在不断探索风电发展的新的适合的法案。

4、拭目以待的固定电价制度

2007年电监会曾在其网站上表示,风电特许权招标制很有可能带来超低电价的竞争风险担忧,同时建议将风电招标定价制度改为固定电价制度。而所谓的固定电价制度是以强调价格为基础的一种政策机制。其具有固定性、强制上网性、优先购买性、价格分摊性的特点。这种购电法制度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即通过政府的价格管制可以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配置失衡,从而促进风电产业达到社会最优规模。与招投标制相比,强制购电机制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立法规定电网公司购买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的义务,使上网电价得到法律的保障,大大减小了投资者的运营风险,从而有利于扩大投资规模。第二,根据不同的能源技术成本制定不同的上网电价,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技术。第三,通过立法明确了风电投资商、电网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主管机构四方的权利与义务,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成本。

(图1)购电法作用机制

(二)政府较为完善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制促进风电产业发展

通过对以上我国风电定价机制的分析,不难得出风电产业的有效发展仍需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发改委于2006年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费用分摊制度。同年又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而根据最近的政策规定,在2009年度可再生能源电价3亿多元附加补贴金额中,对风电补贴达到了九成,并且列明了具体的补贴方案,这就提高了企业建设风电项目的积极性。据有关资料报道,总理支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此举将大力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视角下发展风电新型定价的原因和意义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风电企业定价的症结所在。下面将在低碳的视角下来分析发展新型风电定价的原因和风电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发展新型风电定价的原因分析

1、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火电为主的电能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恶性的经济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已成为当代人类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固定定价机制有利于风电产业的完善和发展,是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措施。

2、发展新型风电定价符合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开发新能源促使解决我国能源污染和利用率低的症结,同时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发展新型风电定价能够较好的促使低碳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说,发展新能源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证,更是融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能源安全和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一体的举措。

(二)新型风电定价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1、有助于发挥风电产业的低碳环保效应

风力发电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获得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双重作用。据统计到2020年风电等清洁能源每年可大幅减少的温室气体约百亿吨,这将大大改善环境质量,有效的缓和气候变暖的状况。

2、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就业

固定定价机制的实施将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而风电等新能源新型产业的发展就意味着增加了对风电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从而改善我国社会就业状况。

由于新型定价方法有利于风电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促进风电产业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风电不仅能够满足能源供应,而且还可以保证能源安全,也符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风电产业可以减轻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增强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性,是解决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2006年1月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就鼓励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在这样背景下,说明国家支持风能等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壮大,这显然已成为必然趋势。

三、我国风电产业定价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应对

近几年以来,风电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建立鼓励发展风电的市场化政策机制,以促进风电大规模发展、技术进步和经济性的提高,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定价方法却不能单独来看,要从整体社会效益及各个方面来考虑,使新型的风电定价策略与风电发展的各个方面相适应,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具体的风电定价策略与配套措施如下:

(一)实施阶段制定价策略

1、风电产业初期采取固定电价上网机制

风电招标定价机制不合理,制约风电产业发展。我国目前实施的风电特许权制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风电的特许招标竞争机制,导致风电上网电价波动过大且价格偏低,阻碍了投资商的投资热情,不利于风电行业发展,制约产业链发展。其次招标定价机制导致投标企业恶性竞争,导致整个行业过多地追求低成本,使风电上网电价过低致使整个行业都亏损而陷入困境,阻碍了风电行业长期健康地发展。当前中国的风电上网价格,是依靠由政府部门招标形成的,存在人为压价的因素,不利于风电产业长远发展。欧美国家大都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固定电价制度,这样保证了风电的价格补贴,为风电市场和设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为我国风电产业初期采取固定电价上网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产业中期再实施招标制度

为避免风电特许权招标造成的恶性竞争,可以对招投标设立价格下限。同时提高招标保证金率,以增加投标商的进入和退出成本。这样有利于加强产业竞争力,加强风电企业的竞争意识,积极引导投资方向,促使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率,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制定具有中长期保护性的合理的风电上网价格,使得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一制度下,把风电的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使得风电在发展初期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推动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但随着风电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发展,为避免风电价格背离实际价值,损害电力用户的利益,降低社会效益。因此在风电发展远期,应该实施新的策略,如实行配额补贴等激励制度,招标定价和固定价格相结合等。

(二)国家完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保障风电行业实施固定定价制

政府完善与风电价格相关的激励政策,实施固定定价机制,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如建立起风电发展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并在税收、价格、补贴等方面,制订一系列鼓励政策。

1、完善价格分摊机制,解除风电发展的障碍

由于风电成本比较高,基本电价根本不能实现还本付息的目标,为了风电的发展必须增加一部分额外的电价。因次发展初期的高电价应由全社会每一个电力消费者共同分担。

2、完善补贴、税收等激励机制

国家应在税收、并网方面对风电一些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环保优势,加强对风电的投资补贴,并按发电量进行补贴。国家应制订并落实优惠税收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从根本上形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电价切实起到激励作用。

3、加大相关支持产业的建设力度,提高风电规模化和国产化程度

由于风能资源天然的不均分布特性,因此需要国家科学集中规划,发挥集群优势。顺应时代潮流,被称为国家风电叶片研发领域“鸟巢”的保定华翼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已于8月18日将其自主研发生产的首批2.0兆瓦45.5米风电叶片,在天津港装船运往韩国。结束了国外长期垄断风电叶片核心技术的局面。“华翼风电”创造了中国风电产业核心技术-风电叶片自主研发的奇迹,成为我国唯一实现从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模芯制作、模具制造到叶片生产的自主研发企业。另外要积极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由学习曲线理论(如图2),我们可以知道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只有在引进消化吸收上积累技术管理经验,实现自主产权,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因此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规模化,来降低风电的价格。

(三)加强风电企业之间的发展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风电特许权招标的实行,使得风电企业面临剧烈的市场竞争,而导致一些企业以不合理的低价格进行投标。过低的风电电价使得风电企业难以盈利,达不到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开发风电的积极性。因此要规范风电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加强合作,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加大投资总额,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国家电网价格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四)确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风电产业竞争力

我国要培育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从风电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采取适合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必须要培育健康稳定的市场。除了给予风电企业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外,还应适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立适合中国风能发展的市场机制。其次,过分的降低风电价格是行不通的,不利于风电的有力发展,应在政策和法规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投资回报率稍高的上网电价。我认为常规电源上网价格与风电价差应在全国分摊,以给予风电合理的较高电价。这样就能够较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行业发展能力,也很好的控制了企业投资风电的风险,使其成本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面对中国风电产业招标定价机制的现状,只有建立合理的竞价机制,改善产业环境,降低风电成本,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一系列对风电的扶持政策,建立合理的固定电价机制,配合发电税收补贴等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国产化和规模化的健康发展。风电也必将在未来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我国将跨入低碳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郑金武.完全依赖招标不利风电产业发展[N].科学时报.2006

[2]李越.中国风电特许权项目综合分析及改进建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7

[3]张敏:王革华,高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

[4]张正敏,王革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

[5]汪震环.我国能源现状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考[J].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中心

[6]张正敏.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电影贸易;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应对策略

绪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规则更为一致,全球化的语境也影响和制约着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正逐渐在国家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参加着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强大的社会影响使全世界惊叹和震慑。而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地位。因此电影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息息相关,而本文也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据《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数据,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0.2%,而电影产值的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

但是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关注于中国部分电影的风光,在少数电影风光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疲软和国际竞争力薄弱的现状。目前,依靠销售海外版权获取海外收益是中国电影的常态,中国电影自身缺乏海外发行能力。现在,好莱坞制造占据了全世界上映的电影的大部分,在好莱坞形成的阴影下,其他国家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第二世界甚至第三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电影已经成为“电影”的代名词。以2007年为例,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了4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电影市场,排在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也都是好莱坞大片。而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仅占全球票房1%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电影文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继而导致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去,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

在当前国际国背景和我国电影文化贸易处于严重出超状态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必须重视电影文化贸易的发展,如何利用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确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促进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选题通过中外电影贸易情况的比较,旨在分析中国电影文化贸易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为中国电影文化贸易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第一章电影贸易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以美、法、韩、中为例

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对一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的发展情况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相比仍然相距甚远。对其发展现状的探讨,包括很多方面,如电影产业的各环节的发展、电影产品在文化产品的份额、文化及影视政策的支持与实施、

贸易的进出口额等。研究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就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情况来研究分析,必须以全局的眼光,通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相关问题的比较,来得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借鉴性的研究结果。

第一节发达国家的电影贸易现状整体分析

在文化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排前13位的国家中,进行比较对象的选取。最终选取3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分别是美国、法国、韩国。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发展不但涉及美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同时也对全球的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起到引领和左右其他国家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作用。法国作为电影产生的摇篮,同时作为目前在世界电影市场占第二的国家,虽然远远不及美国,但是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也极有代表性。韩国电影产业近几年奇迹般崛起,票房占有率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和竞争力也不容忽视。同这几个电影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作比较,对于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电影贸易市场的霸主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对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美国生产的电影虽只占全球的6.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影视文化出口贸易世界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1]因此,美国的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如其电影票房,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市场反映以及衍生市场等方面。

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一直逐年递增,10年中已增长了近42亿美元。1991年以来,虽然娱乐项目不断增多,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仍然在这十年中增长了近一倍。从表1-1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美国电影在其本土的全年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左右的水平,比2001年上升了13.4%。另外美国海外市场持续扩大,海外票房收入远远超于国内市场。现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票房收入已经到达156亿700万,远远超过95亿3000万的国内票房收入。

在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发面,到1996年,美国拥有电影生产公司19532家,电影发行公司537家,电影放映公司5353家,电影院拥有26000个银幕(DeFleur&Dennis,1996)。至2004年,银幕数量上升为26594块,每个影院拥有的平均银幕数由2000年的5.3块上升到6.4块。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成为主流,占到总影院数量的64%;单厅影院的比重仅为27%。就美国电影发行而言,美国平均每年发行影片470部,而美国七大电影公司平均要达到200部/年。

而市场反映方面,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1984~2002年美国电影的观众人次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1.99亿人次增加到了1999年的14.65亿人次,2000年的14.21人次,2001年的14.9亿人次,2002年的16.39亿人次,但是从2002年开始人次开始逐步下滑,至2003年的15.7亿,2004年的15.4亿,2005年的14亿,2006年又有所回升至14.5亿,人均每年观看电影的数量近几年来维持在5.3部。[2]

而美国的衍生品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略显雏形,形成了“大电影产业”的概念。按顺序一般包括影院—电视计次点播—付费电视—音像租售—开路电视—衍生产品等多级市场,此外还包括在海外发行的每一个国家和区域同样的多级市场。其中DVD的出租销售以及数字电视付费和付费点播的方式占有重要地位。

总体来看,美国的电影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逐步提高的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影制作机制,在如何提高电影票房,统筹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收集市场反映以及发展衍生市场等方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根据自身具体国情,合理发展自身相关产业,并走向国际市场,形成文化贸易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二、法国:昔日电影霸主的重新出发

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同时法国电影也曾在电影市场中占据首要地位,但是随着美国大制片商和大量资本在其投资领域的逐渐渗透和控制,法国电影的发展势头逐渐受阻。但是,得益于法国政府的清醒认识,法国电影并没有一蹶不振。法国政府实施了以发展本土电影的政策为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激励政策为辅的一系列措施,保护扶持发展民族电影,倡导电影多样性,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法国电影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作用,目前,法国每年约有200多部片子问世,居全欧洲首位,在世界市场上站第二位,当然,仍然远居美国之后。法国电影成功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法国政府的推广和保护政策。法国政府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助时,通常附带有输出法兰西文化的要求。更为有效地政策是法国电影产业享有政府特有的财政资助。2004年,电影产业和音像节目制作获得的扶持资金有约4亿5千万欧元,对法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甚至是展映与促销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得益于这项资金,法国电影在各个环节上的实力都大为提高,拥有了与国外电影竞争的资本。1949年,法国就已成立了“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同时在外交部设立了专门的电影事务办公室,在国家电影中心设有专门的影片输出资助金,资助制片人或出口商,鼓励他们将法国电影输向世界各地。

其次,出口公司的国家化经营战略。打造巨片,以点带面。通过“拳头产品”的销售,带动整个法国电影的出口,如《第五元素》当年出口收入4.6亿法郎,占当年全国影片出口收入8.2亿法郎的56%。同时法国政府十分重视与外国合作制片,互利互惠。合拍影片不但可以得到政府资助[3],更重要的是合作投资拍摄的影片会自然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并借助对方的输出渠道,输往更多国家。

第三,同比调查分析。为了解各国电影生产的真实情况,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进行了以电影制作成本为题的市场分析调查,以找出自身的优劣势。针对不足之处,法国电影产业在人工成本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做法,工作时限酌情放宽,压缩电影生产中一些技术工作的规模和成本,从而使其电影产业更具有竞争力。

最后,积极举办国际电影节和参展。法国经常举办各类国际电影节,大到戛纳电影节、凯撒奖,小到都维尔美国片电影节,阿沃里亚兹法国片电影节,安纳西动画片电影节等,堪称世界上举办电影节最多的国家。同时,只要有国际影展,法国片商都会积极主动的参加。这些做法在文化上起到了传播推广法兰西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在经济上有助于宣传法国电影,提高销售;同时在艺术层面来说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电影质量,进行艺术创新。

三、韩国:新兴电影贸易力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新国策,自此韩国影视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影视产量逐渐上升。从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占有率节节攀升,到2003年其国产电影占有率已达到53.3%,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国家之一。从1999年到2003年,韩国的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以上,从5018万上升到1.05亿。2006年1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本国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近80%。[4]

近几年,韩国电影风靡整个亚洲,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美国、阿拉伯各国。韩国影片的出口数量、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韩流”鼎盛时期的2005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达到1.162万美元,2002—2005年平均增长率为89.7%;电影出口额7599万美元。影视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6]

由于国内市场有限,韩国从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国际大市场,提出“通过出口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口号,并推出一系列措施。韩国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本国电影参加各种影展,还积极投入巨额资金举办各类电影节,为本国电影走向世界搭建平台。韩国政府还设立了文化产品出口大奖,鼓励文化产品走出国门。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单位在境外设立办事处,加强市场调研和开发。正是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电影产品走出国门,更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近几年,韩国电影风靡整个亚洲,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美国、阿拉伯各国。韩国影片的出口数量、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二节中国的电影贸易现状对比分析

通过对美国、法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国家的电影发展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并且逐步产业化中,而中国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瓶颈中,下面是对中国目前贸易现状的具体对比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票房市场、海外电影市场、电视播映市场获得的综合收益超过48亿元,年增幅达33.3%。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2004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达11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产电影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总收入达16.5亿元人民币,其中《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已超过1000万美元,《无极》的海外收入打破国产片纪录,单与温斯汀公司和IDG新媒体基金斯交易金额就超过3500万美元,其发行已签及待签协议覆盖了台港地区、欧美、日韩、俄罗斯、越南、柬埔寨、伊拉克、伊朗以及南美。[7]

只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部分影片享受风光之外,中国电影整体上的海外营销之路依然疲软,国际市场出口竞争力依旧不容乐观,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仍然很难展开。我国虽是拥有全球20%人口的国家,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却只占全球电影市场的2%~3%。我国电影产品的输出非常贫乏,据统计,1997~1998我国共向海外销售影片269部,销售总额4848多万元人民币,仅为同期日本出口额的1/6。从电影票房收入来看,以美国为主的电影大片几乎占据我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例如2001年我国电影票房总收入是8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分账片票房占2/3。而从影片进口数量来看,1995~2007年间,我国总共进口美国影片134部,其中分账影片有61部。而美国没有进口一部中国影片在它的主流院线进行商业放映。

对比其他几个国家来看,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是有其优势的: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的而且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电影的内容是电影的灵魂,这种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被深刻的挖掘和利用,使中国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创新性。

其次,中国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本土优势,就是中国潜在的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美方估计,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具有10至15亿美元的“票房潜力”,此后,每年还可能增长5.1%。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后电影开放市场,1999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6%,全国有线电视用户7700万户,电影如果通过电视传送也将拥有广阔的用户资源。

但是相比较来说,中国的电影发展劣势更加的明显:

(1)政府没有制定电影行业完善,没有必要的财政支持。如法国的财政资助极大的促进了法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

(2)电影的生产、放映及发行方面没有成熟的运行机制,无法进行标准化操作。生产不能大规模制造,影片审核制度苛刻,院线过少等。

(3)中国观众没有极为稳定的观影习惯和比较热衷的观影倾向。

(4)中国本土电影上映数量及场次不平衡,并且质量不均衡,同时市场又被国外分账大片抢去半壁江山,中国电影举步维艰。

第三节结语

通过对国外主要几个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发达国家以及对中国自身情况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完善的同时又充满活力。中国电影贸易虽然在不断前行,但是在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的各个环节仍存在缺陷。

第二章中外电影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要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我国电影贸易竞争力,就要通过具体指数指标的比较来反映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电影贸易竞争力。

第一节指数指标介绍

一、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介绍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SpecialCoefficient,TC),即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或可称为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TradeBalance,NBT)。它用以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指数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因为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通常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比较优势指数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进出叉明显;当比较优势指数取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业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行业竞争力小。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

其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

其中,TC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介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RCA)可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反映了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为RCA=(Xij/Yi)/(Xwj/Yw)其中,Xij表示i国j类产品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产品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产品出口额;Yw表示全世界产品出口额。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0.8,则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第三章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综合以上的统计数据分析和与各国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目前中国电影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贸易逆差严重,贸易竞争力指数出现了负增长。与几个国家的比较也表明我国电影贸易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电影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常低,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我国与称霸世界的美国电影出口额根本就无法相比,就和相邻的韩国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我国电影产业融资起步较晚,原来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的融资渠道,很多电影产业的核心部分不允许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来发展壮大电影产业。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电影市场的开放力度不大,未能广泛吸引、积极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广泛参与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不高。我国电影产业还未能熟悉资本运营、企业运作等市场经济规则,并缺少实践经验。虽然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对民营和外来资本逐步开放电影市场,但是政府仍然对电影市场具有绝对的掌控地位。

二、电影产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化程度差

目前的中国电影从观念到体制都还没有能够完成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产业化转型。所以,中国电影业的危机虽然可以用美国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缺乏剧本基础、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等等来解释,但这些都是现象,关键还是在于缺乏健全、开放、竞争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的产业环境和机制。没有条件,机制可以调动人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就是生产力。

目前中国电影业尚处在幼稚期,电影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媒介、行业、行政、所有制造成的垄断局面仍较普遍。从产业规模上看,中国电影业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更谈不上发挥“集群效应”。中国现有的上影、北影、长影三大制片厂,16个省办厂以及其他一些制片企业,全部加起来的总和实力也比不上六大主流制片公司的任何一家。此外,票房几乎是中国电影业的唯一收入来源。中国整个电影市场,还没有培养出一定规模的衍生产业部门,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水平仍处在低端。

三、国际化营销薄弱

美国电影贸易的成功与其充足的国际营销密不可分,美国电影公司通常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来进入他国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在从选材到拍摄的制作环节上都考虑如何满足全世界观众的需求,力图培养观众的好莱坞趣味;拥有完整独立的全球发行体系;购买了许多国外的电影院,在零售终端上取得影片的放映控制权,同时它们在全球市场上采用同步放映策略,总之,美国电影公司从投资、制作到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渗入到世界电影市场,完成了纵向整合。

相比美国的完善的国际营销策略之下,中国电影海外营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1)真正依靠自主营销的国产电影,依然海外营销路漫漫;而中外合资制作的电影销售利润主要是由海外公司获得,中国只获得相当微薄的版权费用。中国电影仍然主要依靠销售给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依赖其营销渠道的方式盈利,中国投资方无法插手海外营销各环节。

(2)没有充分考虑国际市场需求和进行调研,仅仅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影视产品。除个别中国武侠电影及功夫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在国际营销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他中国电影仍存在海外营销问题。

(3)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参加电影节、海外片商买断海外版权这种方式。

(4)发行滞后使得许多影片的市场推广工作相当不到位,不少优秀影片失去了在国外影院上映的机会。

第四章提高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全力推进体制改革,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当前的中国电影产业的特点有规模小、封闭性运作等,中国电影出口的市场微观主体依旧非常脆弱。中国电影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将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削弱。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推进"走出去"政策,还要对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最根本的是我们要理顺自身,以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集中与合并,实行强强联合的战略措施,形成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影视集团。通过优化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力争把企业做大做精,从而提高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电影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

二、政府需转变电影管理理念,进行制度的转型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电影管理观念和制度的转型。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进入新时期以后,虽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识和部分认同,但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电影活动的空间仍然相当有限。所以,政府机构在通过法制化和行政化的方式规范电影生产时,由于法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含义的可再解释性,对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限制往往缺乏一致性,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管理层面首先应该意识到电影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生产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产业,应该是国家宏观经济格局中的一颗棋子。中国的电影管理却并没有将电影看作一种产业和市场行为来管理,电影的指令与艺术、经济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多数“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果。

因此,如果中国电影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政府的电影管理职能也应该首先保护、监督、促进电影的产业化改造,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将电影首先作为产业,按照市场原则、世贸规则、文化产业规律来运作。所有的政治导向都必须通过市场得到实现。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市场就是最大的政治,有了市场才有导向,没有市场就没有导向。

三、重视国际营销

与国外资本合作,利用国际资源,重视国外市场。继续与外国传媒巨头达成成战略伙伴关系,吸收外资,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仍旧是中国电影应该走的道路。我国的电影公司可以在不断增加资金的同时继续保持控股,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借鉴外国电影产业上百年来丰富的制作和发行经验,提高我国电影业的竞争力。而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借助跨国传媒巨头的渠道,也弥补了我国电影业难以获得国外销售渠道的不足,有助于我国电影打入国外市场。

四、注重人才培养,进行有计划的人才储配

我国电影产业50万从业人员从规模来说并不很小,但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电影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市场要求的人才素质错位,既懂市场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这是影响我国电影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迫切吸收跨文化的管理人才和高尖端的技术人才。培养有跨文化背景的,并且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来作为架设与外商沟通合作的桥梁,为我国的电影产业进军国际市场开疆拓土做出努力。

五、重视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竭动力。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文化产品已成为当前文化市场新一轮的竞争浪潮,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都在不断通过提高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引导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2)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的转化提高文化产品科技水平和文化科技含量,以达到全面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大力促进文化企业与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合,对文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多媒体技术等加强研究与开发,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强大的高新技后盾。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从长远来看,企业要积极制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要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增加技术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具体情况将有限的资金挤出来投入到开发项目上,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

[2]张晓明,尹昌龙,李平.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卷•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3]张丽梅,余晓泓.从中美电影贸易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J].改革与战略,2008,S2:108-110.

[4]李敏鹤.我国电影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45-46.

[5]魏莲,夏宝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媒体经济.2008,3:65-70.

[6]魏莲,夏宝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问题.2008,1:59-62.

[7]唐玲.中韩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郑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影视产业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9]尹鸿,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电影艺术,2005,4.

[10]袁玥.电影产业的价值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1]胡小毅.美国大片的成就及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2]余雄飞.影视服务贸易及文化贸易壁垒[J].法制与社会,2009,9

[13]王周博.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9.6:39-40.

[14]刘江华.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及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3-5.

[15]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J].生产力研究.2007,17:98-118.

[16]杨柏峰.中美国际文化贸易的比较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2:110-112.

[17]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30-33.

[18]刘燕.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18-19.

[19]尹鸿,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

[20]ChenHong.CulturalTradebetweenChinaandLatinAmericanCountries[N],ChinaDaily.

[21]IstvanKonya.Modelingculturalbarriersininternationaltrade[D].Boston:Bostoncollege.2002.11.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5

那么,我们身边的企业中,谁掉进了保守型陷阱?

保守型陷阱一:保守封闭型

典型症状:由于企业领导者缺乏决断力、决策能力和前进的动力,致使企业在发展方向上游移不定——有的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企业管理者过分强调“只做熟悉和擅长的事情”,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思维和手脚,这些企业往往会忽视市场与客户的实际需求,面对新的市场机遇,采取过于保守的战略,不敢突破自我,为新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导致公司始终在原有的、已十分拥挤的产业领域中谋求发展,丧失众多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而有的企业则由于行业的特有周期或整体状况不佳,或是企业的运作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企业领导者缺乏果决的判断和积极进取的心态,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战略,这种战略上的保守将企业带入了经营上的恶性循环。

案例1:爱立信公司。这家国际知名的电信公司在1981年交付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性移动电话系统后,迈出了向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发展的步伐,并在以后的十几年成功而稳健地发展着。但在2001年,公司与行业中的其他公司一样,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并面临第三代移动电话(3G)过渡的困难,但公司所面临的更大挑战,则是自己是否足够强大,是否有能力与外部的核心竞争要素相抗衡。就在2001年第一个季度,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7%,而在5年前还与自己并驾齐驱的主要行业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却飙升到了40%。是什么导致了一个公司5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归结起来,主要原因是其过多地关注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和产品优势,高技术电话”,而忽略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正在从技术型电话向价格更便宜的普及型手机转换的趋势,并采取了较为保守的发展战略,只做自己最强的和最擅长的领域,没有及时地根据新出现的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调整自己的业务组合和市场策略。有位分析家尖刻地批评说:该公司的电话拥有良好的技术,的确是太过注重技术了,而在一些基础的部分却失败了,如外型设计、可用性、电池寿命等。而一位银行家则说:该公司并不是一个消费品企业——他们只是一群不关心手机外表的工程师。

案例2:ST微电子公司。这家全球性的领军型半导体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和离散装置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通信、汽车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领域。自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Thomson半导体公司合并而成为一家半导体公司后,当年销售额为8.51亿美元,员工17300名,税后亏损2.0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5位。1990年,市场出现了周期性的萧条,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在较为保守的战略模式引导下,实行了企业的“瘦身”运动,压缩人员、减少生产规模与开支,竞争力进一步削弱,最终使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此时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种战略上的保守将导致企业经营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转而开始重新挖掘能促进企业良性健康发展的机会,他们为公司积极引入了多种管理模式,如: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并通过对企业目标、战略方针、指导原则、未来趋势预测等在企业上下达成了在战略执行上的共识,使公司的目标与部门的目标联系起来,使员工的工作更具现实性和挑战性。管理高层用实际的、积极进取的战略导向扭转了企业所面临的危局。

案例3:康佳集团。1999年,家电行业经营整体下滑,这家公司坚持保守战略,固执地在自己的主流产品线上,尝试使用价格战阻止同行业的竞争,但结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他们重新调整了业务格局,围绕四大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最终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而在随后的几年中,为了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分别在手机、液晶显示器等领域有所投入和尝试,但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由于行业整体状况不佳,企业经营低迷,战略上的保守也使员工士气低落、缺乏进取精神、人心不稳、产品品牌地位下滑。后来,在新到任的管理高层带动下,“惟发展才能生存,惟制度才能久远”成为了员工心中共同的目标,新的激情和斗志取代了往日的颓废和沮丧,企业在后续的更为积极进取的“高清战略”指引下,在发挥技术上优势的同时,也提升了品牌的整体档次感、价值感和技术感,使企业逐步走出了经营上的低谷。

保守型陷阱二:护犊情结型

典型症状: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缺乏突破性思维,产生“护犊情结”和“经营惯性”,始终将企业看作自己的孩子,对企业充满感情,深怕失去,也永不言弃。在企业的发展和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也固守着原来的经营模式,誓与企业共存亡,即便有好的合作机会,也不愿形成合作,以减少失去企业核心技术、产品和控制权的风险。

案例1:一家知名的民营高新科技企业,在市场上成长迅速,但规模中等,处于市场的培育和成长期,面临着开拓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众多外部压力。为了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外部投资产生了战略性需求。但是,企业主担心投资方的参股会控制自己的主体公司,并有可能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带走,甚至将已经成熟的项目带走。基于这样的顾虑,便采取了保守的策略,没有及时融资以继续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发展虽然慢了一点,但总比失去公司的控制权,失去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和项目要好得多。就是这样的一念之差,使这家公司在不长的时间内被主要竞争对手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不仅失去了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并被同行业众多竞争者超越,由行业的领头羊变成了二流企业。

案例2:一家专业生产电饭煲系列产品的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在近10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致力于电饭煲产品的精耕细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伴随电饭煲类产品在市场上的日趋成熟,该公司也步入了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尽管公司每年还略有赢利,但与往年的业绩相比,早已今不如昔了。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认为应该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以找到新的企业增长点。但该公司的老板却不这样认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公司从创建走到今天,千难万难这么长的路都走过来了,哪里舍得放弃。基于这样的战略保守型的企业发展思路,企业固守原有的产品门类,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企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保守型陷阱三:视角静态型

典型症状: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动态战略管理体系,企业以静态的视角看待外部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对这些战略性环境的变化所表现的低适应性和所采取的战略上的保守,最终导致企业失去行业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案例1:万家乐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国内知名的生产燃器具的企业,曾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借助强势的营销策略、差异化的广告效应,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他们所推出的广告语在消费者中风靡一时。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成长,在该企业的周边地区出现了众多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公司没有及时地对自己的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最终是让市场追随者们利用产品上的差异化优势抢夺了大部分的国内市场,公司产品的销售以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大幅度下滑,等到该公司推出与竞争者们类似的产品时,其在国内的市场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

案例2:蒙哥马利·沃德公司。这是一家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企业,在二战前是美国最大的零售业巨头,其主要的竞争对手西尔斯在二战前始终没有获得打破该公司所创造的业界神话的机会。二战后,蒙哥马利·沃德的新任总裁认为,战后的美国必有一个大的萧条期出现,并预测说:“战后经济状况的恶化,将会使我们对以前熟知的一切感到陌生,我们必须谨慎从事,不能再扩大规模。”在这种战略保守思想的指导下,公司将许多资金存进银行——这些钱都赶得上当时美国最好的、名列前茅的银行的资金储备了。而此时,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却采取了相反的竞争策略,利用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行业老大所给予的竞争上的“减压”,迅速占领了美国本土市场。蒙哥马利·沃德从此失去了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比拼的基础,最终在1997年不得不申请破产。

不用动态的视角看待战略,必将导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一时的强势也不能成功地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注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

保守型陷阱四:判断失误型

典型症状:由于没有充分发挥战略预警和战略执行管理体系的作用,企业对市场趋势、战略方向的判断和执行过多地依赖自以为成熟的经验,采取了不切实际的、较为保守的竞争策略,最终导致公司的市场份额丧失,并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付出了高昂代价。

案例:阿迪达斯。这家有近百年历史的世界知名运动品牌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始终以行业领先者的姿态傲立于世界体育用品的品牌阵营。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新生代的竞争对手耐克借助美国跑步运动热潮,严重挫败该公司的市场发展,在随后的数十年中,该公司都与竞争对手艰辛地比拼在运动品的市场中。在中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该公司也注意到了中国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并期望从中国市场赢回自己以往的荣耀。

阿迪达斯于1980年在中国设立品牌推广机构,在后续的十几年市场开拓中,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该公司的市场开拓、品牌定位及渠道建设的思路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与其在中国的长远规划与发展并没有发生冲突,只是它没采取主动、快速地赢得市场主动权的策略,以实现市场占有率的迅速提高及利润高额增长的目标,而是采取守候和观望的态度,并在竞争性品牌不断主动出击中始终采取战略防守的姿态。同时,该公司在产品定位上过多地保持沉稳与冷静的“贵族”风格,让消费者感觉产品“高高在上”,与自己相去甚远,使这家公司不仅未抓住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大好商业机会,也降低了该品牌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反应能力及沟通能力,最终使公司落败于更善于主动“制造生意机会”的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徘徊不前。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 中国彩电 优化组织

我国彩电业起步晚,但经过近40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最成熟、最成功的民族产业之一,曾连续几年世界产量第一,但直至1996年的彩电业价格战,开始步入了低迷的阶段:效益下滑、价格恶性竞争、导致了量利不同步。因此有必要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提高彩电企业的市场绩效和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优化彩电产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彩电行业处于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中。当前中国彩电高端市场已日渐形成液晶、等离子、背投、数字电视等四大系列,在市场竞争中,以等离子和液晶电视为代表的平板电视正快速进入市场,形成彩电市场的主流产品,传统CRT彩电将慢慢退出市场。

一、中国彩电业的市场结构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与企业间在数量、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是决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五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一)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最基奉的指标。其中衡量集中度的基本指标又有生产集中度和以绝对集中度为代表的市场集中度。无论从生产集中还是市场集中来看,彩电行业集中趋势已非常明显,出现了象海信、长虹、康佳、TCL等一些大型彩电企业。如下表,2010年中国彩电业的CR4高达50.47%,较2009年56.41%有所下降,但连续两年高市场占额,说明我国彩电业处于中上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收益递增的一种趋势,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厂商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企业生产规模的不同,会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相差悬殊。据统计,我国彩电生产企业数目从1996年的139家减少到2001年的近57家,在2001年,四川长虹彩电产能更是举超过1700万台的生产规模。这表明彩电行业的规模经济是比较明显的。

(三)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产品差别化是企业在经营上对抗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种

非价格壁垒,它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彩电业的同质化程度相当高,主要是因为生产线及关键的中频解码芯片、立体声丽音芯片等都是靠从国外引进的,产品技术等深层技术是模仿的,我国彩电企业主要以装配机型为主。而所谓的创新仅仅就是增加一些附加功能、局部改进一些电路设计和改变机壳外形和颜色等。目前,虽然我国的彩电企业也掺入开发了高端产品如液晶、等离子、背投、数字电视等产品,但尚无形成规模,无法体现我们彩电的较高差别。

(四)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进入某一特定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的总和,按照家电业壁垒的性质划分,中国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经济性壁垒和行政性壁垒,经济性壁垒又可细分为资源性进入壁垒,技术、信息等经营性壁垒、成本性壁垒、消费者偏好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市场容量壁垒、策略性壁垒、产品差别壁垒。行政性壁垒主要是指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壁垒。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行政壁垒基本消除,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中国彩电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经济性的,且不断提高,但彩电业还未能形成很高的进入壁垒,许多非彩电业纷纷涉足彩电业就是例证。

退出壁垒是指彩电企业停止或放弃提供某一特定彩电市场的彩电产品和服务,从该市场的业务领域中撤出来。近年来,由于彩电产品的高端化,其生产线和设备投资越来越大,如果要退出市场,将造成大量的固定资产和生产线闲置,导致退出壁垒大大升高,同时解雇需要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有时为了改行,需要训练费用和转移费用。

二、中国彩电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获得更太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战略。其中主要包括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三个方面。

(一)价格行为――价格战

价格竞争是最基本的市场行为.我国彩电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库存增加、产品差别化相对比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必然将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的策略,我国彩电业经过1989年来的十几次降价,虽然提高了其市场集中度和产业规模经济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但致使我国的彩电业也进入了“过度竞争”状态,即该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

(二)非价格行为

非价格行为是指除丁价格手段以外的厂商行为:如产品多样化选择、广告宣传等。

1、 广告宣传

综观我国彩电发展的历程,彩电企业的广告竞争十分激烈,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到品牌和产品的广告宣传上,这成为其赢得市场、争取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但实际上其大量广告不仅宣传耗费的资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品牌之间的宣传致使广告的市场效应明显降低。

2、 产品创新

我国彩电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所以在国外彩电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也开始投入一定人力和资金进行新产品和新功能的研究,推出一些高端产品,如液晶、等离子、背投、数字电视等产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1-9月,我国彩电总产量为8360万台,同比增长7.8%,其中液晶电视产量为5890万台,同比增长29.1%;等离子电视产量为135万台,同比增长2.3%。其高端产品的市场比率越来越大,从而为我国彩电企业赢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资产重组行为

资产重组属于企业结构调整行为,在目前国际竞争激烈,国内企业缺乏彩电生产核心技术而技术创新能力又较弱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兼并重组才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冲击;同样多元化行为也是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中国彩电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产品价格、产量、质量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即利润水平、技术进步能力两个方面。

(一)利润水平

我国彩电行业,在1996年之前是处于高盈利状态,但为了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于1999年逐渐成为接近社会平均利润的行业。其中1999年至2001年,彩电行业盈利能力呈持续下滑趋势。从数字来看,1999年彩电全行业的利润率为2.26%,2000年为2.11%,2001年为2.05%。2001年电主要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在15%至80%之间,其中有多家企业亏损[4]。 在其后的若干年里,我国彩电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手段有了比较缓慢的发展,而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外来彩电品牌纷纷上演价格“高空蹦极”来抢占中国市场:夏普部分机型降价20%,三星部分机型降价25%,索尼部分机型降价30%,外资品牌价格大战使得其在LCD市场攻下了44%的零售量份额,创下了历史之最。同时近年来,原材料、工资成本也不断上升,致使国内彩电品牌在城市市场的地位受到威胁,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利润再次受到挤压。

(二)技术进步能力

我国彩电业从发展之初就是跟踪国际电视发展潮流,许多核心技术和生产线都是从国外引进。而一个产业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只能沦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组装厂,利润微薄。国内彩电业开始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加大技术研发的人力和财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具备一项自己的专利技术,但是大部分都算不上真正的核心技术,未处于的行业领先地位,站在产业链的最高端,只能在彩电的功能上下功夫。也有少数企业纷纷建立研究和开发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扩建基地、生产背投,在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F,大力发展应用技术。

(2)在离子专用视频接口技术、专用主电源技术、专用结构技术、整机开发等四个方面完全实现自主开发与生产。

(3)开始研究和生产数字彩电、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3D电视等高端视听产品。

(4)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由于整个彩电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部品受制于人的局面,严重阻碍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四、改善彩电产业组织的建议及展望

以上是从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中国彩电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分析。反观中国彩电产业组织现状:我国的彩电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规模经济将越来越明显,这过程中势必将消失一批小企业和技术落后的企业,或者被重组和收购;基于未来几年的世界和我国的经济环境:国家货币政策持续缩紧、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效应递减、人力和原材料成本负担加重、消费购买意愿缩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彩电业的量大利薄的状况也持续。所以国内彩电企业必须通过产业组织优化,多一点理性思考,多注重“技术创新”行为,加强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搞特色化经营,强化供应链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跌价损失,想方设法压缩运营成本,通过提升终端单店效率和市场费用的综合使用率,向管理要效益化解成本压力,避免“恶性竞争”现象。同时政府要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以企业和企业联盟为主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增强标准制定、实施能力;优先扶持骨干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并且加快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未来把智能平板电视将成为厂商重点投入的产品方向,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彩电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怡康数据网

[2]《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3]申明浩,我国彩电上业的市场结构分析[J].企业经济,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