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例6篇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1

关键词:情绪;认知;拓展与构建理论;心境一致性;体育运动心理学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对情绪状态诱发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不只是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而是引入情绪这一重要的影响变量,探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这就使得情绪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呈现出交叉研究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又拓宽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伴随着整个运动过程,影响着运动的感知、记忆、思维、注意、技能的学习以及动作的完成。情绪已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运动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但当前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对情绪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主流研究一直局限在两个问题上:在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上;在锻炼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运动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上[ 1 ] 。在竞技领域中,运动员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都伴随着消极的认知,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赛前、赛中能否把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这已是每一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渴望和追求的一种参赛心理状态,也是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心理保证。目前运动心理学家为了降低运动员赛前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正在总结体育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技术,如“表象训练”,“应激接种训练”,“认知控制技术”等[ 2 ]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优化)运动员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其运动成绩。

在当前国外更注重积极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现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情绪评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才见零星的相关报道。笔者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法,综合论述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相关理论、测评方法及研究现状,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开展情绪对知—行的研究和为运动员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 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 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 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 。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 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 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 4 ] 。B a rba ra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 B 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反社会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 4 ] 。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 5 ] .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 [ 6 ] 。目前大1. 1. 2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7 ] ,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王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 自信心最高[ 8 ]。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2. 1 心境一致性理论 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 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 9 ]。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 10 ]。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 11 ]。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12 ]。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 : 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 13 ]和庄锦英[ 14 ]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发情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 IM) :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 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 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 2.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 15 ] 。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15 ]。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

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

2 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1 情绪的诱发方法 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 ①图片诱发情绪。黎志华[ 16 ]、郑希付[ 17, 18 ]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 18 ]。②电影片段、音乐诱发情绪。李淑娜[ 5 ]、李芳[ 10 ]、Barbara 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 4 ]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 19 ]。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 13 ] ,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发情绪[ 9 ] 。③词语、阅读材料诱发情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 14, 20 ]。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21 ] ;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 6 ] ;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 12 ]。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 1. 2 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发情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发情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发情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 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 ⑤适量负荷原则[ 7 ]。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2. 1 情绪的评定方法 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 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 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生理指标包括: ①皮肤电; 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 ④脑电波; ⑤生化指标[ 22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 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0.

[ 2 ] 姚家新。 运动心理学[M ].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7: 207.

[ 3 ] 任俊著。 积极心理学[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9297.

[ 4 ] B arbara L. Fredrickson, Christine B ranigan.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2action repertoires [ J ].Psychology Press, 2005, 19 (3) : 3132332.

[ 5 ] 李淑娜。 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 ].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6 ] 卢家楣, 贺 雯, 刘 伟, 等。 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J ]. 心理学报, 2005, 37 (6) : 7912796.

[ 7 ] 巫会朋,张 翼,连远斌。 积极性情绪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J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2) : 28229.

[ 8 ] 刘晓茹,王丹丹。 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 1252127.

[ 9 ] 毛浩然。 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45 (4) : 1672171.

[ 10 ] 李 芳。 情绪一致性的发展研究[ D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08.

[ 11 ] 刘新学,张福娟。 工读生情绪一致性记忆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7, 30 (1) : 1732176.

[ 12 ] 高鹏程,黄敏儿。 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 J ]. 心理学报,2008, 40 (3) : 3072318.

[ 13 ] 高妍春。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 ].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06.

[ 14 ] 庄锦英。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5, 28 (4) : 8522854.

[ 15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悉尼奥运会心理咨询手册[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0.

[ 16 ] 黎志华。 情绪影响再认的行为与ERP研究[D ].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17 ] 郑希付。 焦虑情绪与启动情绪两种状态下的记忆信息处理[ J ].心理科学, 2005, 28 (2) : 3512355.

[ 18 ] 郑希付。 不同情绪模式图片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 J ]. 心理学报, 2004, 36 (5) : 5452549.

[ 19 ] 贾 静,刘 昌。 影片片段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 118721188.

[ 20 ] 庄锦英。 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27 (6) : 134021343.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2

的积极心理学。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在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许多农民和城镇居民生活比较困难。为了改善贫困落后的生活条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大量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远赴较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养家。他们的孩子要么留在家里,和老人住在一起,要么在亲戚家里抚养,由亲戚管理,成为留守儿童。随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和上学,他们逐渐进入大学校园。高校里有这么多的留守大学生。从广义上讲,

认为,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父母都是单身或都是农民工,只要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可以称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该群体在心理健康、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以往的研究和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定义为父母在18岁之前至少有一名农民工,且留守时间超过一年的大学生。

的研究表明,留守经历会导致人格,情感、行为和其他障碍,因为在青春期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健全的家庭。他们逗留的时间越长,与父母接触的频率越低,成年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人际关系问题越多,但他们很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如何促进留守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出发点。

的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它关注“三个相关的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快乐、满足和实现感)、积极的个人特征(人格优势、才能、兴趣和价值观)和积极的个人行为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和社交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三个课题为培养留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其关注点与留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建立积极认知、获得愉快体验和内化个体行为的培养过程内在一致。

在成长过程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体心理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在人际安全感、人际认知、情绪控制和技能掌握等方面比没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引起的人际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各种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这些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给人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各种问题。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说:“社会认知主体(大学生)的原始经验、价值观、情感状态、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受家庭教育、出生背景和知识学习的影响,有经验的大学生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偏差现象,如自卑、消极、冷漠等。一些学者提出特德指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从小就离开了父母,缺乏持续稳定的亲子关系。他们容易表现出认知偏见,如胆怯和退缩、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缺乏自信和自我否定。这必然会给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种种麻烦。

(二)心理发展带来的人际问题

·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危机,有积极的解决办法,也有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增强自我,形成更好的适应性,而消极的解决方案则削弱自我,阻碍适应性的形成。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的长期留守经历必然会影响他们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对心理社会危机的反应。如果他们能够积极应对,他们就能成功地度过增长危机。相反,会有停滞或倒退的危险。有学者认为,近80%的农村留守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和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对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和预测作用。

(III)缺乏支持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焦虑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这些由各种因素构成的系统网络相互作用,影响着每个人,称为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或社会支持系统。这一网络是人类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要素,也是从“自然人”逐步发展到“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所谓“留守”,就是这是一种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而没有陪伴、照顾和帮助的状态。这种状态必然导致个体成长过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或缺失。这种不足或缺陷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陪伴、关爱和帮助上,而且从外部到内部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舒适和相互支持。有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际心理安全感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但社交焦虑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者还通过自然观察和个人访谈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时,尤其是与异性交流时,更容易表现出自信和缺乏安全感。

(I)人际认知:积极和乐观的自我定位

·

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思维,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包括积极(乐观)和希望(期望)。积极思维影响我们的理解方式和自我实现。研究表明,乐观与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出租车氛围、毅力和有效的解决问题、受欢迎程度和健康有关。在

,乐观和期望通常与我们的认知风格、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这些观点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具有重要意义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认知。因此,有经验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首先应积极乐观地进行自我定位,避免消极的选择性注意,积极关注和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和长处,培养乐观的解读风格。第二,积极参与,不做旁观者,拒绝冷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际认知模式,不仅要纠正人际交往中的弱点和错误,还要积极识别和培养积极乐观的力量,积极参与人际沟通,融入其中,学会感恩和宽容、娱乐和友善、表扬和友善,努力体验成为一个好队友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际活动中带来的满足感。

。积极情绪为各种心理技能的构建和强化提供了机会,可以消除消极情绪的心理影响。其中,快乐是一种主要的积极情绪,在物种的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和增强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体验的数量和质量。巅峰的幸福和美好的结局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快乐。这些幸福理论对左撇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经验的背后。一方面,培养留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在不同的人际交往环境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快乐体验,不断强化。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找到成功的人际交往或最成功的人际交往高峰愉悦体验,形成人际交往的愉悦记忆,并在新的人际交往中不断向愉悦期待转移。

(三)外部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的保障

·

的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环境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优秀的组织应该使其成员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组织成员身份和自豪感的来源。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好的家庭、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工作场所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形成了一个活动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成员实现道德超越和个人实现。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指出,一个好的家庭主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愿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高效的终身学习者。一个好的工作场所应该适合员工的文化背景,并且应该具有特定的制度层面的美德。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环境的相关理论对我们构建和谐的留守大学生外部环境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加强原有家庭良好亲子关系的重建,改进养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断优化留守大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其次,从校风、学风、第二课堂气氛、同伴交往、师生关系等方面改善学习活动的组织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校园环境,最后,加强积极的心理教育,鼓励大学生超越自我,重塑理想信念,不断挖掘留守大学生潜在的人格力量。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和改善,逐渐形成了留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保障。

,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社会关系。

(一)培养积极认知,挖掘良好人格。

认知是在周围环境中处理和推理社会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受个人认知图式影响的主观意识过程。因此,当面对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或应对方式。留守经验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引导个人积极回应并合理理解。首先,应引导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正确看待父母外出工作造成的关爱和陪伴缺失,开展自我教育,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乐观地面对生活。了解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认知偏见,学习如何克服这些偏见,并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其次,激发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探究产生认知偏差的各种原因,特别是人格素质不完善的部分,如缺乏自信、敏感和怀疑、安全感差等,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不断发现和提高自己。最后,帮助留守大学生挖掘人格素质优势,肯定自身优势,培养积极良好的人格品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重复和强化,促进其实现自我超越。

(II)提高沟通技巧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

的留守经历使个人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在性格发展方面更容易变得内向和自信。此外,由于缺乏指导和教育,他们在面对人际问题时缺乏合理的应对策略,因此,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倾向于退缩和回避,获得感和成就感较低,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关于积极主观体验的积极心理学包括幸福感、愉悦感、满足感、实现感等。因此,要改善留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进行人际交往相关课程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自觉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人际问题,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挫折感。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加强人际交往的实践与训练。依托高校宿舍、班级、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有经验的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交流的实践和体验,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最后,创建有针对性的情境,如各种沙龙、兴趣小组和帮助小组,引导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与同学沟通中获得认可和积极反馈,不断增强他们在人际沟通中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建立家庭-学校联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的积极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4]对留守大学生产生长期而深远影响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它们构成了留守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长期农民工的影响下,许多家庭将子女的教育推到了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培养留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开发家校联合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更加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第一,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和尝试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和不足。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家长的影响仍然十分重要。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督促家庭营造温馨友好的氛围,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氛围,完善留守大学生校园人际交往支持网络。通过班级、宿舍等小环境的建设,营造教师、学生、同伴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帮助、互助的良好人际环境。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和同伴咨询等形式的帮助渠道,在第一时间消除其人际交往中的困扰,给予有效的帮助。最后,开展家校联盟,进一步促进留守大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家庭和学校交流信息,了解个人内在需求,及时引导和疏通个人人际问题带来的压力,积极肯定和鼓励个人的积极品质和行为,逐步为个人构建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支持网络。

(四)加强关怀体系建设,确保和谐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认为,提高留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学生自己应该积极有效地学习自我教育和积极认知的培养,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外部环境的积极配合,建立起一套适合留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怀体系。首先,家庭需要加强营造关爱的氛围,积极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增加陪伴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其次,学校应开展人际心理咨询,创设情境,改善留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氛围。最后,社区要加强经济聚焦和帮扶,为经济困难、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大学生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帮扶,如备案卡、困难补助、社会救助等,从而减少因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和自信。

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持续的关怀,确保了这类大学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了

[1]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兰州大学,2009。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3

一、创设可以连接的图式,给“积极性”提供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低年级学生受知识量、生活经历的局限,他们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知体系,这种还不完备的认知体系常常会‘迫使’学生本能地对身边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帮助下、在知识技能的慢慢积累中,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图式’。”这个“认知图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接近“认知图式”的知识积极吸纳进来,一方面又干扰学生将“认知图式”之外的知识信息阻挠出去。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图式来创设适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触动到他们求知的神经,激发他们的求知冲动,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这里,我来说说关于“运动类生字”的教学。在汉语体系里,关于运动方面的生字多得难以计算。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类生字时,保持足够的积极性呢?在教学时,我一方面将生字置入学生们“熟悉”的图片、动画之中,让这些生字能接触到学生已经生成的“认知图式”,进而引起学生的“本能性的积极性”。如,我将生字——“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词语置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先从感官上进行积极吸纳;然后,我再将这些生字置入学生喜欢的游戏,让他们进一步保持着积极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讨论,哪些动作是要用“手”来完成的?哪些动作是要用“脚”来完成的?由于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很快地归纳出“打、拔、拍”是用“手”来完成的,“跳、跑、踢”是用“脚”来完成的。由于我的教学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故而使得学生很快地进入生字的学习之中。

二、塑造可以效仿的形象,给“积极性”增添砝码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信任(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喜欢某个教师,故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科保持着非常强烈的积极性;但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进而对他的学科产生抵触心理。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对教育内容所采取的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内容的施教者所决定的。为此,塑造良好的形象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又一因素。

王老师关于引导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方法值得推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必须做到的。然而受自制力、学业负担等众多问题的制约,使得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真正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王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到教室,与学生们一道看书、做笔记。在高兴之余,他还把书中的内容大声念给学生们听,或者将书中的内容编成趣味十足的故事。久而久之,学生们在王老师的言传身授下,也能高兴地拿起课外读物,与王老师一起阅读。为了让学生养成长久的读书习惯,他利用自己的借书证,给学生们借了大量的适合学生品味的读物;同时又为学生购买了一些较为前卫的读物。由于有了王老师这一良好的师者形象,学生们都以他为榜样,渐渐养成了读书、借书、买书的良好习惯。

三、提供逐步成功的平台,给“积极性”注入动力

心理学家曾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两个特制的“笼子”里,第一个笼子的机关非常简单,只要小白鼠一触摸,就能吃到食物;而第二个笼子的机关则非常复杂,不管小白鼠怎么努力,都难以吃到食物。一个月过后,实验者将第一个笼子的机关设置到第二个笼子的水平,小白鼠经过努力后,仍然能吃到里面的食物;实验者又将第二个笼子的机关设置到第一个笼子的水平,结果这只却小白鼠无动于衷,默默地等待实验者每天提供的少量食物。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平台,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而给学生提供一个难以实现的平台,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最后都有可能使学生丧失信心。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4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疾病与基本适应问题,但对于学生生涯发展所需的勤奋、负责、自主、独立等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较少。因此导致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于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所以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未来10年内要通过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学校应着重全面提高?W生的素质,尤其是职业发展、行业岗位胜任所需的积极心理品质。因此,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孟万金教授将积极心理学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积极预防、增进幸福,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为其中的中心工作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能有利于解决和预防心理疾病与问题,同时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形成。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等多个部分有机组成,其中覆盖面最广、作用最大的则是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围绕着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

如何培养以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一、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设定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弱化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取向,转而以培养自信、乐观、有责任感、真诚、自制等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上努力促使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和自身优势,给予关注并不断强化,而非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培养职业及生涯所需的但暂时还未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当“负责、自信、谦逊、宽容、有爱”等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养和加强时,那么人的消极方面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不强调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对,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后延展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应对挑战等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动力。例如在人际关系单元中设定三个目标:第一,了解自身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分析自身的哪些品质使自己拥有如此的人际状况,还可怎样继续发展;第二,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品质应对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并促进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第三,课后将自己在课堂上所领悟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以印证。

二、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中学、大学幸福课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与积极应对四个单元。在自我认识单元深入认识自我,发现个人的优势、创造力与学习风格;在情绪处理单元,围绕过去、现在、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建立快乐的经验;在人际关系单元,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单元,培养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积极应对挫折的心理品质。这些教学内容丰富有趣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并对其日后的职业及生涯发展有实质性的帮助。

由于高职学生大多数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学生内心深处会有较大的挫败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才来到了高职院校,今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入学后如果不调整学生这种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全盘的否定,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经常体验到较强的负面情绪,对学习与生活感到失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为核心,引导学生重新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由接纳自己开始进而接纳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性与爱的能力;由热爱自己进而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积极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培养热情、责任感、自信心等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在自我认识单元中,通过“我眼中的你”课堂活动,改变学生对自己全盘否定、不接纳的态度。在活动中以组为单位写下对这个组除自己以外其他同学的印象,然后由教师在全班进行分享。学生通过分享知悉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三个我”的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如何促进“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逐步接近,从而引导学生规划学习与生活。在活动中让学生写下“理想中的我” “现实的我”,在比较这二者的差距后思考如何促进“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逐渐靠近,从而得出“逐步实现的我”;通过“我欣赏”课堂训练激发对自我的积极认同,从而改变对自我的消极体验。在活动中让学生填写“我最欣赏自己的外表是 ,我最欣赏自己的个性是 ,我最欣赏自己的学习态度是 ,我最欣赏自己的一次成功是 ”等七个方面,写完后在4~6人小组中分享,通过书写、分享学生有了对自身更多积极的认识。

三、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5

关键词:良好学业情绪;积极心理学;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31-01

一、引言

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的一切活动无不带有情绪的色彩,情绪对认知能力(如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思考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情绪与学习息息相关。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 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生气、焦虑、害羞、失望、厌烦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 King)。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传统的以消极为取向的心理学模式,关注的更多是疾病、问题、障碍,而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 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过去由于对学业情绪缺乏总体的认识,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消极情绪如考试焦虑、厌烦、失望等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例如,有学者曾用psycINFO检索了1974-2000年的文献。他们发现,关注最多的是焦虑情绪,而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则相当缺乏。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自豪、快乐、期望等积极情绪的关注越来越多,对良好学业情绪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三、良好学业情绪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业情绪和认知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学业情绪和认知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然而,由于传统学习理论的局限以及情绪的内隐性、复杂性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学习成绩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视,对学业情绪的关注却相对缺乏。事实上,良好的学业情绪对认知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广度和准确性,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提高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业情绪中,学习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二)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源于良好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受到学业情绪的深刻影响。良好的情绪是使人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大内驱力。外部的动机可以对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如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表扬等等,但它不是持久的内驱力,一旦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外部动机就有可能动摇或减弱,甚至消失,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激发学习的持久驱力。而良好的学业情绪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会感到痛苦,且难以忍受,这时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使自身产生逃避痛苦的动机,继而逃避使其感到痛苦的事情。因此当学习的过程中,不良的学业情绪处于主导地位时,学习者潜意识就会对学习产生一个评估结果,即学习带来的更多是痛苦,而不是快乐。趋向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就会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当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应对不良的学业情绪,并处于主导地位时,才能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减少不良学业情绪的产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业情绪,如焦虑、失望、生气等,这些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习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产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当消极的学业情绪超过学习者能够控制的程度时,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增加学习者对消极学业情绪的控制力,使消极的学业情绪为学习者所用。

(五)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扩散,学业情绪也是情绪大家庭的一员,因此也具有这样的功能。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继而增加学习者的自信,促进其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Pekrun R,Thomas Gortz,Woleram Titz,etal.Academic emotion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n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yist,2002,37(2):91-105.

[2]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

关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6

【关键词】职业高中生;抑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认知情绪调节又称认知应对,主要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超过自身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上的努力。目前,学者们只关注了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策略与抑郁的关系,而有关职业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尚不清楚。

本研究通过对职业高中生抑郁情况的调查,初步探讨了职业高中生抑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3年9月按班级整群抽取湖南省某职业中专学校320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取得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量。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其中男生240人,女生60人,高一201人,高二99人,平均年龄为16.07±0.81岁。

(二)研究工具

1.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 CERQ-C )共36个条目, 包括9个分量表: 自我责备、接受、沉思、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难他人。其中, 接受、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属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属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每个分量表包括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某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就越有可能在面临负性事件时使用这一特定的认知策略。

2. 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共20个条目,其中,4,8,12,16为反向计分,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各单项分之和为抑郁总分。

(三)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职业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根据九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职业高中生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较多,使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较少。九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从高到底依次为:接受、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积极重新关注、沉思、自我责备、理性分析、责难他人、灾难化(见表1)。

(二)职业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得分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九个分量表分别与抑郁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职业高中生抑郁与自我责备、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等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重新评价策略呈显著负相关(见表2)。

(三)职业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九个分量表为自变量,抑郁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价和积极重新关注这3个变量是预测职业高中生抑郁的主要变量,其中灾难化对预测抑郁的意义最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因子可以解释抑郁总变量为21.1%,列回归方程为:Y=25.174+0.617X1-0.401X2-0.417X3.,即抑郁=25.174+0.617×灾难化-0.401×积极重新评价-0.417×积极重新关注(见表3)。

以抑郁为因变量,以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从正反两个不同的方向来对职业高中生的抑郁状况产生影响。

三、讨论

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相比,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职业高中生更多地选择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中,使用得较多的是接受、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等策略;使用得较少的是灾难化、责难他人等策略。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较多地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所以,职业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在选择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偏好相似。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多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职业高中生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职业高中生抑郁与自我责备、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等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重新评价策略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表明,个体使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自我责备、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的频率越高,报告的抑郁水平就越高;个体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重新评价)的频率越少,报告的抑郁水平就越高。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价和积极重新关注策略对职业高中生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19.725,P

目前,对于高中生的抑郁状况的研究不少,但很少涉及到职业高中生。本文研究结果为加强职业高中生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职业高中生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Garnefski N, Kraaij V, SpinhovenP.CERQ: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Leiderdorp,The Netherlands DATEC,2002.

[2] 朱熊兆,罗伏生,姚树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12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404-407.

[4] 陈海燕,姚树桥,侯婵娟,明庆森.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1).

[5] 李丞凤,林慧,陈冲,刘铁桥.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