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例6篇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诊断

作者单位:454750河南省孟州市妇幼保健院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占妇科门诊人数的20%~40%,其病因复杂。以往常规的诊断方法除妇科检查外,还有诊断性刮宫、宫腔内细胞学检查、子宫碘油造影、腹部B超等,但这些检查手段均有其局限性。宫腔镜是近代妇科新兴的微创内镜技术之一,以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灶具有一目了然的优点,对判定异常子宫出血的不同病因时,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金标准。为了探讨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作用,我们进行总结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诊治异常子宫出血患者150例。全部病例均除外阴道及宫颈因素所致非正常月经的子宫出血。年龄24~72岁。150例患者中,月经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者115例,绝经后出血20例,与妊娠分娩有关的出血15例。

1.2 方法 将15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根据检查方式分为宫腔镜组80例,诊刮组7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宫腔镜检查:检查多在月经前半周期,周期紊乱者尽量选择在阴道出血已经减少时,绝经后患者无特殊规定。术前准备及同阴式手术,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经产妇无需扩张宫颈,宫颈进入困难者,可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并采用0.5%利多卡因棉棒置宫颈管3 min,行表面麻醉。膨宫介质为5%的葡萄糖,宫腔压力为12.50~16.50 kPa。将宫腔镜置入宫颈口,从颈管开始观察宫颈内口形态,从远至近观察宫腔整体形态,发现异常部位后再进一步观察局部,并逐渐进入宫底;观察两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检查完毕后逐渐退出镜子,边退边再度观察宫腔及颈管结构,以免漏诊,同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传统诊刮术:子宫出血时或血止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 打开阴道暴露宫颈, 使用刮匙搔刮宫腔, 刮取物送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本组15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诊刮检查子宫内膜息肉2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5例、不全流产12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30例、子宫内膜炎23例、子宫内膜癌20例、其他30例具体见表1。

表1

病理诊断与宫腔镜、诊刮术检查符合情况(例,%)

病理诊断例数宫腔镜检查符合率诊刮术检查符合率

子宫内膜息肉2020(100)15(75)

子宫黏膜下肌瘤1515(100)10(73.33)

不全流产1210(84)6(50)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3028(92)20(73.33)

子宫内膜炎2321(94)19(81)

子宫内膜癌2019(95)15(75)

其他3030(100)15(50)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P

3 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妇科门诊就诊常见原因之一。异常子宫出血可归纳为6 类: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出血;异物(宫内节育器);生殖器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与全身疾病有关的子宫出血。以往常规的诊断方法除妇科检查外,还有诊断性刮宫、宫腔内细胞学检查、子宫碘油造影、腹部B超等,但这些检查手段均有其局限性。宫腔镜是近代妇科新兴的微创内镜技术之一,以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灶具有一目了然的优点,对判定异常子宫出血的不同病因时,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金标准。宫腔镜技术是医学、光学、电子学、材料物理学等最新科研成果的结晶,其主要特点是利用连续灌流技术和电视放大图象显示技术,可以在直视下清晰的窥视整个官腔,能直接检视子宫腔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使复杂的宫腔一目了然,了解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和范围,发现B超检查无法发现的宫内微小病变,进行取材送病理检查, 有助于找到出血原因,能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 比传统的诊刮术更直观、准确、可靠,减少漏诊, 提高了宫腔内病变诊断的阳性率,成为异常子宫出血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本组观察,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P

参 考 文 献

[1]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8.

[2] 夏恩兰.宫腔镜学及图谱.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7576.

[3] 夏恩兰.宫腔镜在绝经后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3):135.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特点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57-02

本文对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特点作一探析:

1 前言

病理诊断是病理医生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肉眼观察或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进行镜下观察以判断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能够确诊疾病的诊断方法[1]。与其他临床诊断不同,病理诊断的对象是细胞成分或者组织成分,它通过观察病变组织或器官局部形态的改变来判断疾病,是一种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的诊断方法。病理诊断因有着较高的正确率而被誉为“金标准”或“金诊断”。病理诊断为什么有着其他临床诊断无法比拟的正确诊断率?它有哪些优点?是否存在不足?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当今病理学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关注到病理学教学的重要性。大量文献中涉及如何进行病理学的教学,病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临床病理学的热点,而对于临床病理诊断的实践研究却少之又少,关于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叙述更是屈指可数。本文从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出发,从临床角度探讨分析了病理诊断思维的特点,并通过分析,为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准确率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

2 临床病理诊断与一般临床诊断

有时候医生会运用已有的医学知识、经验以及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对疾病做出诊断,这种诊断方法与病理诊断既有着明显的不同,又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病理诊断是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病变组织成分的变化,综合各种临床症状,并根据已有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断。而前一种方法只是一般的临床诊断方法。两种方法在进行判断时所用的思维方法也不同。下面着重介绍临床病理诊断的优点。

3 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特点

3.1 主客观的矛盾体

临床病理诊断时,医生进行观察的对象是病理切片,即医生思维时以这些病理切片为主要依据进行认识理解、分析综合,病理切片是思维的第一客体。但病理诊断中,思维的对象却不仅仅是病理切片,它还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其他临床资料。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的客体是患者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病理切片。因为疾病是发生在患者身上,而患者对于病情的叙述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常常会影响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甚至会使医生造成误诊。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病理医生得到的病变组织及病人的临床资料常常是由临床医生提供,而临床医生的主观性对患者又有着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又进一步阻碍了病理医生的判断。例如:临床医生在进行检查时,取材部位或方法的不正确、提供的资料不全或错误都将影响病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严重时会造成很大的医疗事故[2]。

3.2 思维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病理诊断医生在对复杂疾病进行诊断辨别时,常常会体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具体表现在:复杂病变在机体内虽然表现不一,但各种症状之间互相联系,构成整体;各种病变组织出现的机理和反映病变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整体;这种思维的整体性还突出表现在分析病变组织的变化中,因为在分析这些变化时,不能就图而论,必须与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结合起来,将病变组织和以上症状作为共同的思维对象。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辨别。在对病变组织的变化进行分析整合时,医生通常采用严格的诊断步骤,首先确定有无病变,然后确定病变性质,最后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等。这又体现出不同层次的思维,即思维的深度问题,思维层次每深一步都是对病变本质的深刻认识。

3.3 具体性与概括性

与科学研究思维不同,病理诊断思维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每一种疾病在诊断中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推断规律,但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它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病理诊断医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疾病的具体化思维寻找病因,做出诊断。同一种疾病有着相同的规律,而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一次的诊断都是一次全然不同的思维过程,每次诊断都经历着从一般病理推断的规律过度到具体病理推理的过程。

3.4 逻辑与非逻辑

临床病理诊断不仅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它还包含着很重要的非逻辑性思维。因为病理诊断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包括从一般到个别的严密思维方式,还包括从个别到一般的非逻辑思维成分。即在进行病理诊断时,病理诊断医生不仅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思维,还运用形象思维(对个体形象进行识别、理解、想象、综合等)以及一些诊断经验。作为病理医生,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要注重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经验对于病理医生诊断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有名的病理医生曾经这样说过,只有认真经手和阅读10 000例以上的病例后,才能做出初步的病理报告;而只有经手过30 000例以上病例后才能检查下一级医生的病理报告。由此可见,作为病理医生应不断阅片、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诊断的准确性[3]。

4 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不足

4.1 定性分析

由于诊断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对有形态学改变的疾病,尤其是有明显特征和具有确定诊断性病变的疾病进行诊断,是对疾病的定性却难以做到定量。因此病理诊断的思维大多属于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这样,对于无形态改变的疾病或一些代谢性疾病,病理学并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即使是在形态学改变的疾病中,一次活检的病理学诊断只反映某一疾病发展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然而多数疾病的发展又具有多阶段性,而有些疾病只在一定阶段才显示出其特征性变化。此外,形态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例如对于心机梗死的诊断,起初看到细胞核的变化一般需要四小时左右,六小时以后才能肉眼辨认出梗死灶,如果取材样本的病变恰恰处在非特征期,势必会造成诊断上的漏诊和误诊。因此,病理诊断有时可能使医生产生诊断失误,这样的失误在基层的中小医院,由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局限会更加突出。

4.2 主观经验性

病理诊断是医生借助于临床表现手术所见、肉眼观察和光镜下患者细胞的形态、组织结构的特征做出的主观推断,这种推断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病理诊断准确率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受病理医师的基本知识、对某一疾病的认识程度、阅片经验及逻辑思维的影响。对于一些交界性病变的判断,病理医师往往通过感性和直觉的成分大于理性成分,诊断的人为性和武断性常常会导致不同的病理医生对同一患者的疾病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的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外科学教授Bloodgood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将60例乳腺交界性疾病的病例提供给一组病理医师各自进行诊断,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就疾病的良恶性而言,没有任何一个病例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人为性和主观性也常常导致诊断失误[4]。

4.3 复杂性

病理学诊断不像大多数临床检验一样可以在在人群中抽样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它属于经验性诊断,是靠复杂的思维过程而得出的一种判断和推理,有时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和思维。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身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也会给病理诊断过程增添难度。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疾病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所以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诊断中,即使对病人追踪观察,即使把握疾病的规律,也难免出现一些麻烦。

[参考文献]

[1]张品南,王忠泉.病理诊断的灰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9):6-7.

[2]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4):271-273.

[3]杜月光,薛洪燕.病理诊断中的思维特点浅议[J].医学与哲学,2003,24(5):30-31.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3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是现在动物疾病研究、治疗与控制的常用技术,不仅在动物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解决动物医疗纠纷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病理学诊断技术检验的结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为动物疾病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同时病理学诊断技术具有经济适用的特点,技术较易掌握,在实际诊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对病理诊断技术以及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诊治中的作用做简单介绍。

1 病理诊断技术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是利用病理学原理与技术,对动物疾病组织或是患有疾病的动物尸体进行病理学检查,再依据形态学的观察与判断得出疾病诊断的技术。因为病理学诊断技术是通过宏观的病变观察配合微观的疾病特征,做出的诊断结论,因此相比于通过动物疾病临床症状与疾病时动物生理体征分析得到的临床诊断结论,更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对于动物疾病的成因,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只有将病理学诊断与疾病的临床特征等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最终的、科学的、较为准确的确诊结果,因而,病理诊断又时常被称作最终诊断。

2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诊治中的作用

2.1 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是通过用眼睛直观的对动物体征病变观测,可依据动物器官、组织与细胞形态的变化,以及外在体征变化判断出动物患病的类型与性质。例如:当鸡患法氏囊病时,会造成法氏囊内黏膜出血,胸肌、腿肌弥散性出血,排黄白色粪便等,这些都是法氏囊病的特征性病变,当患脑脊髓炎时,会出现点头、后退等外在体征表现,这就属于特征性中的行为特征,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动物的大多疾病都有此类典型的特征病变行为,通过对这些疾病体征变化的观察与研究,可大致确诊动物疾病的类型。病理诊断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特点是具有较快的诊断速度、技术易于了解掌握、极少会受到场地的限制等,病理诊断技术在目前是兽医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

2.2 为动物疾病的诊断与研究指明方向

动物疾病的类型非常多,当动物患病时,较为常规的做法一般为先做流行病学调查,之后在对临床症状观察,最后做病理解剖,通过此三项,初步诊断动物患有疾病的种类,从而制定大概的诊疗与研究方向,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观察这两项工作,会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病理解剖技术可通过动物已经发生病变的观察进行初步的诊断,在有典型病理变化时就可以确诊,如果没有典型特征病变,只能根据已经表现出来的病变,列出可能的患病类型,在根据更详细的因素或是其他资料,进行仔细的排查,从而缩小疾病种类的范围,为研究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2.3 为动物医疗纠纷的医学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肌电图;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1.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1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达7%~5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烧灼感疼痛、足部神经功能障碍、对外伤刺激敏感性降低及感觉迟缓等,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是关键。该研究以该院2011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肌电图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0~72岁,平均(57.3±4.2)岁。病程1~15年,平均(5.6±1.2)年。该组60例患者中,其中2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典型的肢端疼痛、麻木、发凉及下肢踩棉垫感等,经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测定,测定仪器采用广州尼高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Nicolet VikingQuest神经电生理仪。首先,予以患者肢体表面温度升温,使其保持在20 ℃以上。其次,scv测定。采用逆向法测定,即刺激近端,行远端接收,机体感觉波形由机器自动平均叠加技术引出,scv测定值为刺激点与接收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最后,mcv测定。予以患者肢体近端、远端两点超强刺激,在与之相对应的远端肌肉上进行接受,mcv测定值为近端、远端两刺激点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参照汤晓芙所著的《临床肌电图学》标准判断神经传导速度的正常值[3]。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②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与临床诊断率的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该组60例患者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为48.33%,胫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为55%,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为38.33%,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为60%。

表1 60例患者肌电图检查结果

2.2 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

从表2可以看出,该组23例经临床诊断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肌电图检查均为异常;同时,该组37例经临床诊断为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中,有16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显示为异常。因此,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为65%(39/60);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为38.33%(23/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与临床诊断率对比分析

3 讨论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原因之一。而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轻者出现四肢远端麻木、疼痛等症状,重者则皮肤溃烂,甚至截肢,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传统上,其诊断多以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为主。但大多数糖尿病神经病变在发现糖尿病2~3年后才出现神经症状[4],从而易导致患者发现神经病变时,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同时,马聪[5]指出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神经病理生理异常往往早于临床。因此,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肌电图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神经检测系统,是记录人体神经肌肉活动过程中生物电流变化的专门诊断技术,能够对肌肉的无力和麻痹、萎缩与异常收缩以及感觉的过敏和缺失、疼痛等症状和体征提供客观的材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做出准确诊断。近年来,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不仅能够对常见病如单神经损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周围性面瘫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且能为一些少见疑难病提供更确切、详细和客观的定位诊断依据。

陈坚[6]在探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中, 21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为76.19%,电生理检诊断率为85.71%,得出电生理检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该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测定。结果肌电图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神经传导的异常率。且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为65%,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为38.33%,得出的重要结论便是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与文献报道一致。

同时,陆强彬[7]在探讨肌电图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单纤维肌电图(SFEMG),其应用SFEMG检测129例DPN患者的优势侧指总伸肌颤抖(jitter)和纤维密度(FD),按常规方法行神经传导速度(NCS)检测。比较了SFEMG和NCS的异常检出率。结果SFEMG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NCS,得出SFEMG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意义较NCS更为显著。而该研究采用的则是NCS检测,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逐步向这一方向开展以更好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

另外,连军[8]探讨下肢感觉神经SCV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发现全部患者检测腓浅神经SCV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NCV的异常率。得出下肢感觉神经SCV检测更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该研究中,胫浅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略低于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与文献报道略有差异,可能与本体检测对象及样本量少的因素有关。

综上,肌电图检测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孟华.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检测意义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12(17):229-231.

[2] 王枫,钱雪梅,赵玉武.神经肌电图检查在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临床价值[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5(4):117-119.

[3] 蒋秀娟,蒋红,王灵.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3,14(5):303-305.

[4] 王国凤,徐宁,尹冬,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1(15):432-434.

[5] 马聪,盛宏光.神经肌电图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8(34):138-140.

[6] 陈坚.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J]. 青岛医药卫生,2012,8(4):226-227.

[7] 陆强彬,朱祖福,彭岚,等.单纤维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12(1):116-117.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5

【关键词】 阴道镜图像;宫颈疾病

本研究采用阴道镜检查直接观察宫颈表面的病变图像,镜下定点活检,病理检查为最后诊断,以评价阴道镜检查图像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2005年3月对我院200例患者行阴道镜检查,并根据阴道镜图像行活检及病理诊断。患者均为非妊娠期,年龄21~73岁,平均40.5岁。均有不同程度宫颈糜烂,其中轻度糜烂57例,中度93例,重度50例。病理诊断:CIN分级:Ⅰ级34例(11.3%),Ⅱ级4例(1.3%),Ⅲ级2例(0.67%);慢性宫颈炎154例(77%);宫颈湿疣6例(3%)。

1.2 方法

1.2.1 阴道镜检查指征 (1)有性交出血或白带增多、血性白带症状;(2)巴氏涂片Ⅱb以上;(3)宫颈糜烂轻度及以上或有息肉、白斑、乳头状外形等;(4)有癌症家族史且本人有宫颈炎要求排除宫颈癌;(5)久治不愈的慢性宫颈炎等。

1.2.2 阴道镜检查方法 由我科医师于非月经期,窥器暴露宫颈,拭净宫颈表面分泌物作初步观察,继以3%醋酸棉球湿敷宫颈1min后,仔细观察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及转化区,特别是转化区的颜色、形态、血管变化,寻找异常阴道镜图像,最后涂复方碘液,在异常转化区根据不同图像取1~4块组织,若镜下未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则常规在转化区3、6、9、12点做活检,分瓶用福尔马林液固定,送病理检查。

1.2.3 阴道镜像名词 以1990年第7次世界宫颈病理与阴道镜国际联盟(IFCPC)推荐的名词为主,即异常阴道镜像为醋酸白色上皮、白斑、点状血管、镶嵌、异形血管及碘阴性区[1],图像可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同一患者宫颈有多种异常图像,如同时有白色上皮、点状血管及镶嵌则统计时取白色上皮+点状血管+镶嵌。

1.2.4 CIN分级与诊断 参照《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标准将CIN分为Ⅰ、Ⅱ、Ⅲ级,CINⅢ级包括不典型增生Ⅲ级和原位癌。

1.3 统计学处理 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在统计学上用诊断实验的评价指标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宫颈疾病检出率 阴道镜下活检200例,发现CIN 40例(20%),宫颈湿疣6例(3.0%),慢性宫颈炎154例(77%)。

2.2 宫颈疾病的病理诊断结果与阴道镜下的图像特征结果对照(即阴道镜下拟诊) 见表1。表1 病理诊断与阴道镜下图像特征对照结果 阴道镜下的图像特征对应阴道镜拟诊:阴道镜下见正常转化区或醋酸白色上皮呈半透明状,无血管异型,阴道镜下拟诊为慢性宫颈炎(阴道镜下见正常转化区6例活检为慢性宫颈炎故未另列);针尖样或极少菜花样白色上皮,阴道镜下拟诊为宫颈湿疣;醋酸白色上皮(颜色从半透明白色至稍暗白)+点状血管,阴道镜下拟诊为CINⅠ;醋白上皮(颜色污浊灰白)+镶嵌,阴道镜下拟诊为CINⅡ;醋酸白色上皮+点状血管+镶嵌,阴道镜下拟诊为CINⅢ。阴道镜下拟诊为CINⅢ13例中,病理诊断CINⅢ2例,CINⅡ2例,CINⅠ3例,慢性宫颈炎6例;CINⅡ28例中,病理诊断CINⅢ0例,CINⅡ1例,CINⅠ6例,慢性宫颈炎21例;CINⅠ52例中,病理诊断CINⅢ0例,CINⅡ1例,CINⅠ19例,慢性宫颈炎32例;慢性宫颈炎101例中,病理诊断CINⅠ6例,慢性宫颈炎94例,宫颈湿疣1例;宫颈湿疣6例中,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1例,宫颈湿疣5例。碘试验呈阳性(涂碘后呈赤棕色)13例,活检后病理报告均为慢性宫颈炎,阴道镜下无法根据碘试验结果来诊断CINⅠ~CINⅢ及宫颈炎等,故表中未另列项。

3 讨论

3.1 CIN检出率 阴道镜下定点活检CIN的检出率与阴道镜指征及检查者熟练程度有关。赵润华[2]报道阴道镜检3027例,阴道镜下选择宫颈上皮与血管异常做活检335例,CIN检出率为16.4%,本文阴道镜下活检200例,发现CIN 40例,检出率20%。有学者指出,CIN总体有15.0%可发展为宫颈癌,CINⅠ、CINⅡ、CINⅢ发展为癌的危险分别为15%、30%、45%。CIN发展为宫颈原位癌为正常的20倍,发展为浸润癌为正常的7倍。这就是妇产科医师必须及早诊断和处理CIN的理由。为了提高阴道镜下CIN的检出率,应将临床症状与阴道镜所见结合起来,对可疑处常规活检。

3.2 阴道镜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 本文对200例病人进行评估,由表1可以看出阴道镜拟诊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是60.5%(121/200),阴道镜下图像对CIN诊断的敏感性为85%(34/40)、特异性63.1%(101/160)、阳性预测值36.7%(34/93)、阴性预测值94.4%(101/107)。本文显示用阴道镜下所见图像来拟诊CIN有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及早发现宫颈癌的优点。因此,阴道镜图像(拟诊)适合作为CIN的筛查方法,价格适中甚至偏低,与病理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6

【关键词】妇产科急腹症;诊断方法;诊断效果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妇科急腹症发病率占1.3%,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这种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常见的妇产科急腹症有: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结石、急性胆囊炎以及急性阑尾炎等,这些疾病临床症状类似,医学界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1-2]。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诊治方法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妇产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诊断效果。对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诊断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50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5-43岁,平均年龄为29.5 1.5岁。实验中,患者均符合妇科急腹症临床诊断标准,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具有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妇科急腹症发病率较高,临床上误诊或漏诊率也比较高,主要根据患者症状、B超等方法检查。使用B超诊断仪进行检查时让患者保持膀胱充盈,让后对患者下腹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要认真注意患者的子宫与宫腔情况,分析其盆腔与双侧附件区等是否存在包括等,对于疑似患者应进一步检查,分析包块位置、大小、形状等。对于检查过程中盆腔存在积液患者则应该进一步诊断,如:经腹及盆腔穿刺抽取积液进行送检。此外,患者在进行诊断时要根据患者病史、B超、生化指标等进行综合诊断。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儿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研究中,16例患者被确诊为异位妊娠;11例黄体破裂,9例盆腔炎;临床妇科急腹症总确诊率为84%,见表1。

3.讨论

异位妊娠是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这种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本次研究中:异位妊娠确诊率达到93.75%。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病情多数患者发病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停经等[3-5]。因此,临床上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时要善于根据患者症状,如:停经史、阴道不规则出血史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应该加强患者常规检查、B超检查等,对于确诊患者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

而黄体破裂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发病时临床上和异位妊娠症状十分相似,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6]。本次研究中,黄体破裂误诊率高达9%,患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腹痛,宫颈举痛等。为了帮助患者确诊应该根据患者症状、B超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卵巢囊肿蒂扭转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时多数患者伴有卵巢囊肿疾病史,也属于常见的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剧烈腹痛,并且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患者甚至出现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主要以B超检查为主,结果过程中能够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明显包块现象。此外,本次研究中,9例患者被诊断为盆腔炎,确诊率为77.8%。急性盆腔炎发病率较高,且在25-38岁妇女中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主要以病原体感染为主,且在产后以及妇产科手术后发病率高,这可能和患者自身免疫较低等关系密切,能够为病原菌的生长等创造有利的环境,患者发病后主要以:持续性发热,下腹部疼痛等。

然而,对于妇科急腹症的治疗医学界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如果患者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临床患者发病后要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并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本患者的治疗方法,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不严重患者可进行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妇产科急腹症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应该加强患者诊断能力,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贺冰. 妇产科急腹症41例临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09)

[2] 胡永平. 妇产科急腹症41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9)

[3] 苏晖,陈方华,彭秀兰. 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6(01)

[4] 刘清波,刘春花,王波. 超声波检查对异位妊娠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