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例6篇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文1

一、初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

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一阶段(7~9年级)学生的要求集中在阅读方面。在“阶段目标・阅读”部分,课程标准在对学生一般文学阅读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现代诗提出较为具体的目标,即第6条指出初中生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并在第7条补充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①。

从任务分析理论的角度来看,第6条目标在知识维度上主要涉及了现代诗文体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属于对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的要求,而在认知维度上则涉及到了记忆、理解和分析三类认知过程,这不是一个单一的认知过程,而是复杂的彼此交错的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对于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认为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现代诗”的概念的基础上区分现代诗和其它文学样式。课程标准的第7条目标在知识维度上涉及了理解现代诗必备的阅读基本技能,如“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在阅读时的情感要求,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等;在认知维度上涉及的主要是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如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可能回忆已学习的某些程序性知识,紧接着运用这些知识对新问题展开分析,然后对作出的结果加以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而对于情感态度这一反省认知知识则是伴随着相关认知过程产生的。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主要包括:(1)现代诗文体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前者包括现代诗的外在的形式特点、内在的艺术韵律以及现代诗的历史知识,后者有作者相关知识和作品写作背景知识等,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生除了欣赏作品整齐和谐的结构、反复循环的句式之外,还应该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体会作者深情的爱国之情,才能够感受到这首诗形式与情感的完美统一。(2)现代诗阅读基本技能。这要求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字、词,了解基本词法、句法规则,能够品味现代诗的语言,能够分析作品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等,能够了解作品中的常见手法,再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诗中出现的诸如“水车”、“矿灯”、“稻穗”等意象的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本诗那“低沉而不压抑的语气、失望中不放弃希望的执拗是这首诗独有的美学特征”②。(3)现代诗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既有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也有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领悟了富含哲理的诗句,可以启发他们更好的理解生活、感悟生活。

二、高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现代诗的教学目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是对初中现代诗学习的深化,强调了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的第7条,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③,从知识维度看,必修部分的目标仍然涉及到了现代诗的文体知识和常识性背景知识,但是比初中的目标在知识层面上更深一层,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和高级规则的辨别和运用,同时在认知维度上也有所变化,常识性背景知识明确是结合相关知识去对作品本身理解、分析。

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部分现代诗的教学目标不仅有阅读目标,还包括了写作训练的目标。一方面,继续强调了阅读现代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重视了这一态度在学生认知阶段的变化,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必修部分要求的基础上,还强调了阅读的多义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大大强化了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要求。另外,在写作上的目标则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提出了对写作现代诗这一程序性知识进行创造和评价的要求,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现代诗的艺术形式和手法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写作策略进行创作,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反省认知知识的检查和评判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主要包括:(1)现代诗的文体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现代诗的文体性知识突出了对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包括了现代诗的意象、象征、想象、叙事和语言等,而每一个手法又可以细分开来,如对“意象”的学习可以在理解“意象”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意象群落”、“写实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的阅读训练,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叙事手法中“具象叙事”和“叙事视角”理解和分析;常识性知识还可以包括现代诗的术语和常识介绍,如《再别康桥》教学中可以谈谈新月诗派及其艺术主张。(2)现代诗的阅读基本技能。这一点与初中阶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字词句的基础上,对现代诗的艺术手法不仅要能理解概念,还要能够分析运用,如《雨巷》一诗中,学生只有能够理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和哀怨的“雨”等多重意象形成的一个意象群落,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这首诗写作艺术的高超。(3)现代诗的阅读和写作的高级技能。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其实是在学生掌握其它文学体裁写作策略的前提下,结合现代诗的艺术特征创造性的形成的。(4)现代诗学习中的情感态度。诗歌本身就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是抒情的艺术,学生学习现代诗不能忽视对作品情感的重视,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来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结果就比较清楚的展现出来了,教师可以再结合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教材的特点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让语文教学更加有序、明晰。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孙宝灵. 诗意朦胧 深情绵绵,《现代语文》,2009年第12期,108页.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文2

1根本原因分析(RootCauseAnalysis,RCA)

1.1工具简介

又称为“根源性分析”,是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最早应用于航空、核电等高风险领域。1997年美国JCAHO将其引入医院管理界。RCA是以系统和流程改善为目的,通过一定的程序化的问题处理方法,经过广泛地收集主客观证据和系统规范化的分析,突破事件的表象特征,透视失误发生的过程,逐步挖掘最源头原因,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行动,防止同类失误的再次发生。RCA的核心概念是:分析整个系统或流程的缺陷,而非追究人为的过错与责任,找出潜存于组织系统内部的造成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进而改善系统及流程,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营造一种重视管理、持续改进的安全文化。主要应用两大方面:①单一重大不良事件;②后果不严重但高频的事件。主要概念包括:

1.1.1直接原因又称近端原因,导致事件发生比较明显或比较容易想到的原因。

1.1.2间接原因导致直接原因发生的原因,通常可分为多个层次。

1.1.3根本原因存在于导致事件发生的众多间接原因之中,通常位于较深的层次,需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析才能确定。确定是否根本原因的原则是:通过纠正或改进该原因,可以有效防止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

1.2应用实例

化疗药丝裂霉素推注剂量增加10倍,造成患者急性骨髓抑制。

1.2.1准备阶段①成立RCA小组:包括一线专业人员、相关专业负责人、RCA主要负责人以及院外人员,以3~4名为宜,最多不超过10名。本案例RCA小组成员涉及化疗药从开具医嘱、药房发药到患者给药的相关流程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护士、药师)、具备肿瘤化疗专业知识并能够主导团队运作的管理者(护士长、肿瘤科主任、护理部及医务科主任),医院RCA专家,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②事件情景简述,聚焦2个内容:①发生了什么事;②造成了什么后果;本案例即静脉推注10倍标准剂量的化疗药丝裂霉素,造成患者急性骨髓抑制。③事件资料收集:作为后续分析的重要佐证,应尽快收集,避免时间因素导致淡忘重要细节。包括:临床资料、与事件相关的文件规范、回顾相关的专业文献与研究、事故发生的背景资料(如时间、地点、谈话记录等)。本事件采集内容包括病历记录、检验报告、护理记录单、医嘱单、丝裂霉素、护理操作流程、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关丝裂霉素的文献资料,访谈对象包括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后台护士、责任药师。

1.2.2找出近端原因

1.2.2.1事件还原与流程梳理更加具体详实的描述事件发生的始末(包括何人、何时、何地,如何发生),确认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涉及的流程进行梳理,列出事件相关的护理程序,对比其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护理规范,医院是否已制定并执行与此事件相关的工作流程。评估:①事件中执行的步骤与医院规定的相符吗?②事件中执行的步骤与平常做的一样吗?还原事件原貌的方法包括叙事时间表、时序法、因果图等。一般采用时间轴及流程图来表示,注意聚焦事件的事实,切记直接跳至结论。接下来,从事件涉及的每个工作环节出发,对照已有的工作制度或标准查找违规行为,初步获得直接原因。

1.2.2.2辨识近端原因方法包括鱼骨图、原因树、推移法等。本案例中医院制订的操作规程是完善的,按照医疗不良事件的近端原因8个分类(患者因素、个人因素、工作因素、沟通因素、团队与社交因素、教育训练因素、设备资源因素、机构政策因素)[2]。运用鱼骨图分析,归纳出主要导致事件发生的近端原因为:①医师涂改医嘱影响辨识度;②护士对有疑问的医嘱未查清即盲目执行;③转抄“临时医嘱”,未执行双人核对;④护士一贯的操作方法,即临时医嘱提前到药房借药;⑤新进科室人员药物知识培训不足;⑥存在疑问时未认真询问纠察;⑦护理人员紧缺。

1.2.2.3实地调查以佐证近端原因实地调查掌握上述近端原因的现况及趋势,遴选具有稳定性、可测量性及可靠性的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回答3个问题,如果答案为“不会”,即为根本原因,如果答案为“会”,则为近端原因或称为促成原因。见表2。本案例最终确定3个根本原因:①护士对有疑问的医嘱未查清即盲目执行;②护士一贯的操作方法:即临时医嘱提前到药房借药;③新进科室人员药物知识培训不足。

1.2.4制定和执行改进计划

1.2.4.1制定降低风险的策略方法包括文献查阅、头脑风暴、实施工作内容和流程标准化、加强专业素质培训与考核、成立安全监控组织等。本案例中针对上述根本原因和近端原因,拟定风险预控策略为:①全院每个护理单元成立医嘱核心制度落实的实时监控小组,提升核心制度的执行力与落实率;②加快医嘱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取消手工医嘱,并将全院高危药物的剂量阈值纳入信息预警系统;③编写各专科高危药物指导手册,设计课程,列为新入科人员的必修课程,成绩合格方可独立处理此类医嘱;④医嘱的双人核对,其中1人必须具备在本专科工作≥5年。

1.2.4.2制订改善行动计划一般需要RCA小组成员、医院行政管理者、相关专业专家以及事件涉及的部门、学科的通力合作,管理者必须重视,整改策略的教育培训要做广做实,特别是流程改进,必须保证工作人员的知晓度与依从性。

1.2.4.3改善计划的执行采用PDCA管理循环,即Plan(计划):拟订改善计划,进行数据收集;Do(实施):落实改善计划,进一步数据收集及分析;C(检查):检查每项工作内容是否落实到位,并从实践中继续学习;Action(处置):制定标准作业流程以保持优良的部分,继续实施流程的改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严重差错事件,必须在进行RCA同时采取补救措施。本案例中,医务处和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采取血液透析、保护性隔离、院外专家会诊等一系列的紧急补救措施,力求将伤害减到最低。

2五常法(5S)

2.1工具简介

五常法源自5个以“S”为首的日本字,又称5S,即常组织(Seiri)、常整顿(Seiton)、常清洁(Seiso)、常规范(Seiketsu)和常自律(Shitsuke)。是用于现场环境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其特点是简单、易行、效果迅速、明显,但需持之以恒。营造整洁、安全、有条不紊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素质,塑造卓越的环境品质和组织形象。

2.1.1常组织筛选工作中必需与非必需的物品,使两者区分开,并将必需物品的数量降到最低,置于方便取用的区域,清理非必需的物品或归入仓库。主要目的是腾出“空间”,活用“空间”,规避误用。主要步骤:①实施工作场所的全面查检;②确立该区域物品必需与非必需的评判标准;③移除非必需物品;④调查必需物品的使用频率,确定常用量;⑤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实施分层管理。

2.1.2常整顿在常组织后,对现场所需物品实施标准化放置,做到定点放置、定量供应,明确标识,摆放整齐,可采用目视管理、颜色管理、增加透明度等原理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提高物品取用、放回的效率,30s内就能找到所需物品。主要步骤:①分析现状:例如不知晓物品名称与地点,存放点太远、存放点分散,杂乱堆放寻找费时,无标签导致盲目寻找等。②物品分类:评估必须物品的性质、用途和使用频率,统筹分析区域场地和收纳架,遴选合适的定点位置和清晰标签。③放置方法:常用物品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物品存放在膝关节到肩膀高度范围;笨重物品放在底层;针对效期物品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按照有效期先后顺序排放;制定物品管理标准与使用登记本;规定每类物品定量基数,根据病区常规用量设置存量最低阈值,避免存量不足延误使用。

2.1.3常清洁保持环境、设备、仪器、物品处于清洁状态,杜绝污染脏乱。主要步骤:①划分清洁责任区,制定查检表;②注意清洁范围要全面、隐蔽位置要关注、仪器设备的清洁保养;③定时实施清洁活动;④全员履行清洁任务。

2.1.4常规范连续、反复地坚持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工作,实施环境教育和行为养成,实现优良的工作方法及理念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维持环境管理的常态长效。主要步骤:①认真落实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工作;②规划责任区,落实责任人;③充分吸纳创意,全面推行透明度、视觉管理和看板管理法;④建立经常性的激励制度;⑤制定督查标准和督查方法;⑥强化5S管理意识。

2.1.5常自律要求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好习惯。主要步骤:①持续推行上述4S至常态化;②制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标准;③持之以恒;④定期实施五常法质量督查。

2.2应用实例

五常法管理在病房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2.2.1成立药品管理的五常法推行小组成立由护理部、病房管理质控管理委员会、病房护士长为主活动小组,负责制定病房药品5S管理规范和评价标准、培训5S基本知识及药品5S管理规范标准、定期组织实施药品5S管理的督查与整改。

2.2.2具体实施步骤:

2.2.2.1常组织①对普通病房药品按照取用的地点进行全面查检和分类,划分为:抢救车药品、冰箱药品、毒麻药品、出院带药、高危备用药、常规备用药、大输液、外用药、口服药等。②确立每一区域的必需药品,移除非必需药品;③调查每类药品的每日常用量,同一区域的不同药品根据使用频率实施分层管理。

2.2.2.2常整顿①将同一区域的所有药物进行分类,如对于冰箱药品,全院病房统一划分为:备用药(如消炎痛栓)、长期医嘱用药(主要是静配中心不能配制的长期医嘱药物,如需避光的弥可保)、病人暂放药(如白蛋白等自费药)、使用中的药(如胰岛素)和医生实验类药等,在各类药品的容器外贴上标识,胰岛素的容器外加贴高危药标识。对每一类药物进行标识设计,如内服药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为黑色边;②对于用量较大的药物如大输液,按照效期进行排放,落实先进先出;③建立全院统一的各类药品登记本,每班次每天清点,登记效期、数量、外观质量,如《冰箱药品记录登记本》、《备用药品使用登记本》、《麻方使用登记本》等,各专科根据临床需要对不同药物的存量设置最低阈值,如护理部统一规定备用药品不得少于基数的2/3。④根据目视管理原则,另外制定了各类药品的警示牌,如音似药品、貌似药品、近有效期药品、高危药品等。

2.2.2.3常清洁①根据不同药品区域划分清洁责任区,制定清洁标准;②由专人负责定期清洁;③护士长不定期抽查,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2.2.2.4常规范和常自律①病房护士长每季度安排“物品管理班”,对全科护理单元的物品、药品进行全面整顿,实施效期统筹管理;②护理部每半年举行全院范围的五常法管理评比活动,对于各类亮点创意进行全院推广,并纳入标准规范;③对优胜病区和个人进行奖励;④每年设立五常法管理月,以五常法管理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小品情景表演、创意展示等活动,寓教于乐,促进习惯养成。

3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

3.1工具简介

QCC是指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发地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由成员主动提出,全体人员通力合作,活用品管手法,讨论及尝试解决工作现场存在或潜在品质问题的活动的团体。具有普遍性、自愿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它实现了管理核心由“物”转向“人”,管理重心从“结果”转向“因素”,管理方法从“监督管理”转向“自主管理”,管理心态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参与”,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质量与成本意识,有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QCC一般步骤分为“4段10步”,即①Plan(计划):选择课题、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解析、制定对策;②Do(实施):实施对策;③Check(检查):效果确认;④Action(处理):巩固措施、总结及下一步计划。

3.2应用实例

缩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3.2.1选择课题一般遵循5M选题法,即可行性(Manageable)、可量化(Measurable)、持续时间适中,小于半年(Moderateduration)、医院重视(Managementappreciation)、员工共识(Members'pride)。发现问题的3个方向:①日常工作常见问题;②从工作结果或反省中发现问题:如受患者抱怨最多的是什么?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领导、医师、患者的要求(期待)是什么?;③与循证证据存在差距的问题:如最新的循证证据或指南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实施?如何实施?可采用头脑风暴法选择主题,主题遴选方法见表3。本案例确定主题为:缩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3.2.2拟定计划应用甘特图拟定计划书,时间从2014年4月—7月,每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

3.2.3现状把握制作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工作流程图,利用查检表收集了2014年1—3月期间入组的30例患者,调查导致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延迟原因,制作了改善前的柏拉图。依据2/8原理筛选出3大主因:即疼痛,VAS评分≥4分;导管未拔除;缺乏医护人员支持教育。

3.2.4目标设定按照QCC程序的计算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95%-(95%×83%×96%)=19.3%。在2014年7月31日之前,实现目标:①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至术后20h内,定为合格标准;②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0h内)的不合格率小于20%。

3.3.5要因解析首先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方法有鱼骨图、树图、关联图,其次进行真因验证:①收集因果图、系统图或关联图分析的末端因素,这是问题的根源;②查看末端因素是否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即现实无法采取对策的因素);③对末端因素逐条确认,以找出真正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可采用现场测试、测量以及调查分析等方法。本案例根据现况调查结果,应用鱼骨图法分别解析影响患者疼痛、早期拔管及支持教育缺乏的原因,再次经过临床调研佐证确立真因。

3.3.6对策拟定包括:①针对真因来拟定改善对策;②评价对策的可行性、经济性及效益性;③对策内容应为永久有效对策,而非应急临时对策;④考虑对策之间的依存关系,拟订实施顺序及时间,并进行工作分配;⑤对策拟订后,需获得上级批准方可执行。

3.3.7效果确认包括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①有形成果:本案例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由原来的102h缩短到平均14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0h内)的不合格率由原来的95%降低到16.7%。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6.7%-95%)/(19.3-95%)×100%=103%。②无形成果:实施品管圈后,圈员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感与荣誉感、活动参与度、质控工具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均显著提升。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商品学;课程改革

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开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锈、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实训操作的内容,将理论点转化为技能点,例如各种常见货物的养护,在讲解时,将货物本身性质、货物储存条件、货物在储运过程中主要的失效形式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技能点:货物养护方案的制订,变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实训项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上述相关知识点。

4.4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商品学的研究结果服务于物流管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J].今日科苑,2009(23).

[2]付丽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文4

1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的由来

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有计划的在最基础的遗传物质层面改造生物,这一巨大的力量及其伴随的各种风险,使其自诞生之日就备受争议,转基因食品自然不能幸免。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直接作为食品,或者将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可以直接用来吃的转基因生物或者是包括了转基因生物的食品;第二类是将转基因生物加工而成的转基因食品,但在最后的食品中不再包含活的转基因生物体。第一类转基因食品中的转基因生物依然存活,危害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第二类转基因食品中由于不再存有活的改性生物,通常只会影响人类健康,而不会危害环境。为防范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上述风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维护不同食品提供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尊重特定社会的文化和信仰,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加注标识,从而使其有别于普通食品,成为很多国家的立法选择。必要的标识规制政策也被国际自由贸易法律体系所容许,并成为环境保护国际立法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和要求。因而,从国外立法、国际立法两个层面对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制度进行比较探讨,对于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制度的完善可以提供有益参考。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政策可以有不同分类,比如强制标识和自愿标识、全部标识和部分标识。每一种分类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视为基于标识管制的范围、强度和程序的不同而形成的。完全采用一种标识政策的情形比较少见,比如美国被认为是采用自愿标识制度的典型,但这种自愿标识的自由并不具有绝对性,符合要求的产品也必须按规定加注标识。下面部分标识与全部标识为分类标准,以说明典型国家之间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差异。

2典型国家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之比较

(1)部分标识政策。即只要求对部分转基因食品加注标识。该政策又可分为三小类:第一,如果某一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则不要求加注标识,若其与传统食品实质不等同才要求加注标识。判断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是否实质等同的依据包括构成、营养作用、使用、过敏性等。采用这一标识政策的典型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只有与食品的自身性质相关的信息才是实质性信息,转基因技术导致食品在功效、储存和管理条件等方面的改变,能够影响食品安全或品质等情况,即属于实质性信息,应当予以标识。依照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相关规定,除了其包装标注没有反映实质性的相关信息,才可能被认为具有误导性。这种部分标识政策在美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因为其要求标识的字样为“来源于生物工程技术的”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等,这与直接标识为转基因食品,还是有很大不同。由于该政策认为转基因技术与杂交等传统的普通生物工程方式相比没有什么特别区别,因而对于与传统食品实质不等同的转基因食品标注为“来源于生物工程技术”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即可。第二,以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所占的百分比为标准确定是否加注标识。各国根据各自情况,结合标识管理的其他制度,规定具体的成分标准和标识要求。第三,规定需要强制标识的转基因食品范围,不在强制标识范围的转基因食品则不要求加注标识。(2)全部标识政策。即不论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范围,所有转基因食品都要加注标识。这一政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某一食品中转基因成分达到一定含量才被要求加注标识。例如欧盟1997年的《新食品管理条例(258/97)》要求在欧盟范围内所有的转基因产品只要转基因成分在产品中的比例达到1%才要求加注标识。2002年欧盟修改了上述标准,规定所有转基因植物衍生的食品和饲料均要加以标识,并且将转基因成分含量的最低标准降为0.9%,未超过上述标准的转基因产品才无需标识。第二,没有规定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比例,只要在最终产品中检测到有转基因成分都要求加注标识。采用这一方法的典型国家有捷克、巴西、马来西亚、沙特等。较之部分标识政策,全部标识政策体现了更广的规制范围和较高的规制强度。一些实行部分标识政策的国家,其标识政策甚至体现或接近于自由或自愿标识制度。此外,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需要与转基因食品其他相关管理制度互相衔接。依照欧盟相关立法,欧盟成员国要采取措施保证转基因食品在市场的各个阶段的可跟踪性、检测性,转基因食品生产商需要经申请审批其产品才能够上市,并要求确保转基因食品在被确认对健康存在危害的时候能够及时从市场上撤回。上述规定与标识规制规定相互配合,确保了欧盟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处于更为严格的法律控制之下。

3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的国际立法

相较于各国法律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具体安排,国际立法中直接与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相关的内容要少许多。不过,不同国家转基因食品管理方面的差异,包含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政策的不同选择,都有可能演化为国际(贸易)冲突,并成为国际法关照的对象。转基因食品国际规范间冲突的核心问题是贸易自由最大化与环保健康最大化的冲突,换言之,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肯定会强调贸易自由和减少干预,为了保障环境和人类安全则必须对贸易自由进行必要限制。由此,以环保健康为中心的转基因食品国际规范与以贸易自由为中心的转基因食品国际标准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冲突,这一冲突在标识制度上的表现非常典型。以贸易自由最大化为中心的WTO协议缺乏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有力规则或直接规则。按照WTO规定,产品能否等同的标准是最终产品的功效、用处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而不是生产加工过程或方法,只要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危害,就应该将其和传统食品同等对待,也就不需要加注标识。然而,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为代表的涉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际规范则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别于传统食品,有必要予以专门规范,以预防其可能发生的、现有科学无法证明或预测的危害,这其中就包括采取标识措施。对于任何转基因生物的越境转移问题,上述国际立法对其标识规制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要求可能直接作为食品加工用的转基因生物附有单据,阐明其中可能包括转基因生物成分,并且无意将其引入社会环境,并要附上供提取资料的联系方式或者地点;对于有意引入进口缔约方环境的转基因生物应该附有单据,标明其为转基因生物,并详细说明其称号、个性,以及自身性质对于安全储存、运输和使用的任何要求。缔约国发出通知所需提供的资料应包括转基因生物的名称和标志,如果出口国有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程度分类制度,应当列出其所属类别。

4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政策的完善

我国有关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主要有2015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2011年修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部门规章主要由农业部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以及原卫生部出台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已作废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学界对于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已有较多研讨,结合这些研究,特别是域外经验,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政策。(1)立法模式选择与管理体制的重构。现行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法律文件分布零散,一度存在着部门间规定不一致、管理体系不合理(比如承担主要监管职责的农业部并无足够执法力量对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实行管理,质监部门主要是生产环节而非流通环节的监管)等缺陷,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借助制定综合性的标识管理制度加以解决,从而形成职权相对统一集中、部门间职责分工合理、符合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要求的标识管理体制。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此职能依法授权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但旧有立法清理、配套制度完善、相关部门配合的问题仍待继续解决。(2)立法层次提升。《食品安全法》第151条规定“转基因食品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该法第153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因而,制定专门的、综合性的行政法规提升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的立法层次,显得很有必要。这既合乎《食品安全法》的相关立法精神,推动监管体制改革,也有助于增强立法的正当性,防止发生贸易争端时陷于不必要的被动。(3)具体规则的细化和完善。具体而言,重点细化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则:①扩大强制标识范围。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尚未有科学定论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必要举措。依此初衷,只要某一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都应加以标识。目前国内强制标识的品种范围较小、目录更新迟缓,为了加强监管,应及时更新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名录,添加将来一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转基因食品类别。②完善强制标识的起点标准和检测标准等标准体系。尽管各国对于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阀值并无统一规定,但我国若无比例规定或比例规定不合理,显然不利于国际竞争和市场监管。此外,与起点标准相配套的检测标准体系也需同步完善,形成既符合当前国情又尊重国际经验的转基因食品标准体系。③细化、明确强制标识内容和形式。在标识内容上,对于利用含有转基因生物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且在销售过程中也检测不出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也应作出类似“本食品加工原料中有转基因,然而本食品中没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提示说明。在标识形式上,应该采用能够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一目了然的标识设计。④强化标识监管力度。目前,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方式,依照《食品安全法》第125条之规定,处罚金额已较高,但非政府力量的作用微乎其微。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环保组织、各类媒体特别是消费者自身,与市场接触更多,较之政府监管更具灵活性,可以鼓励支持他们通过公益诉讼、社会调解等方式参与监管,以强化标识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生态安全的伦理探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文5

关键词:油;添加剂;指纹鉴别;荧光;拉曼光谱;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TE626.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具有简捷方便、样品无损伤等特点,在疾病诊断[1]、药品识别[2]、文物艺术品鉴别[3]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拉曼光谱在油指纹识别领域也取得进展。李晟采用785 nm 激光作为激发光,研究了不同炼油厂的成品汽油拉曼指纹差异[4]。包丽丽采用785 nm激发光,观测到汽油、柴油、航煤、石脑油的拉曼谱图互有不同[5]。娄婷婷使用632.8 nm激发光,对比93#汽油、97#汽油、5#柴油、0#柴油、飞机燃料油等成品油的拉曼光谱特征[6]。另一方面,油指纹及相关鉴别研究也颇受关注。欧阳爱国通过4478~8815 cm-1范围的近红外光谱,对7种不同品牌油进行了区分[7]。徐继刚采用500~4000 cm-1的中红外光谱对齿轮油、内燃机油和液压油进行了聚类分析[8]。管亮利用油品的介电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油样品进行了特征提取和鉴别[9]。

相比而言,不同种类油及添加剂的拉曼指纹特性尚报道不多。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测定中,会同时采集到样品的拉曼及荧光两种特征信号。荧光信号谱峰平滑,拉曼信号较尖锐。因此,采集的原始拉曼谱为光滑的荧光峰与拉曼细节的叠加谱。传统拉曼研究中,通常采用谱线拟合方法对采集的原始拉曼谱进行荧光背底去除处理[10]。鉴于荧光与拉曼特性均可体现油样的化学指纹信息,本研究使用532 nm激发光,采集同时包含荧光及拉曼特征的光谱数据,使用未进行荧光背底扣除的拉曼原始谱作为油及添加剂的化学指纹,可较全面地反映样品的结构及成分特征。

聚类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按照性质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聚类、有序样品聚类、动态聚类以及模糊聚类等。其中,系统聚类法使用较广泛。本研究将未进行荧光背底扣除的拉曼原始谱作为化学指纹,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7种油和3种添加剂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不仅简便快捷,而且准确性高,可为油和添加剂的油指纹研究以及快速鉴别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实验部分

1.1油与添加剂样品

使用的7种油和3种添加剂样品由中国石油大连油研究开发中心提供。对每种油及添加剂分别采集4个样品,随机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盲样,盲样的编号以及其所对应的真实样品信息由表1给出;将其余3个样品作为种类已知的标样,并在相应的样品标号后分别添加_A,_B,_C后缀进行标注。油2014年第29卷

第4期于迎涛等.基于显微共焦拉曼光谱的油及添加剂化学指纹鉴别

ANALYSIS & EVALUATION分析与评定

系统聚类初始,将标准化的指纹谱在p维空间中所对应的点各自作为一类;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后,将最相近的两类合并为一个新类,再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亲疏程度;重复进行两个最相近的类的合并,直至所有的指纹谱合并为一大类,得到以树形图表示的亲疏关系图。

3结果与讨论

3.1拉曼谱图比较

图1A、B、C依次给出了测定的7种油的代表性谱图。总体而言,不同种类油在1380~1525 cm-1及2785~3050 cm-1区域均出现明显的特征峰,分别对应CH2剪切振动[11]以及C-H键不对称伸缩振动[12];其他波数区域的谱峰细节互有差异。其中,CD40船用油的荧光特征比CD40柴油机油更强一些(图1A);汽轮机油TSA32的荧光背底很弱(图1B),抗氧防锈汽轮机油LTSA46的荧光特征则较明显;相比而言,中速机油DBC4030、液压油HM46以及舰船通用油的荧光特征进一步增强(图1C)。

图1D给出了高碱值合成磺酸钙E611、液压油复合剂H521以及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OLOA219的代表性拉曼谱图。这三种添加剂与图1A、B、C中油样品的指纹特征差异较大;CH2剪切振动以及C-H键不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均不明显,荧光效应则非常显著。

3.2系统聚类分析

采用1.2所述方法,对每种油和添加剂的标样及盲样分别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得到兼具荧光与拉曼特征的化学指纹谱。这些指纹谱均由横坐标不同的2869个数据点组成,而且各数据点的横坐标在所有指纹谱中一一对应。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包,对各指纹谱进行标准化处理(纵坐标最大值设为1)后,将其分别转化为2869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使用4阶明科夫斯基距离及最远邻元素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图2为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的化学指纹亲疏关系树状图,给出了从最细的分类(每个样品各成一类)到最粗的分类(所有的样品归为一类)之间的所有结果。在并类距离(横坐标)为1时,H521、E611、舰船通用油、DBC4030、TSA32以及LTSA46的标样分别与盲样S8、S9、S4、S3、S1以及S2聚为一类;当并类距离为2时,HM46、CD40船用油以及CD40柴用油的标样分别与盲样S7、S5、S6,聚为一类;当并类距离为3时,OLOA219的3个标样和盲样S10聚为一类。可以看出,所有盲样的聚类结果均与其在表1中的原始归属信息相一致。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绝对值距离或欧式距离度量2869维空间中不同样品点之间的距离,通过最远邻元素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的化学指纹亲疏关系树形图(未给出)与图2相似,相关标样和盲样的聚类结果也与表1相一致。

在聚类过程中,不对分类数以及类的结构进行事先假定,而是根据数据的特征进行确定。图2中的亲疏关系显示,7种油和3种添加剂样品的指纹可大体分为三类:TSA32、LTSA46、CD40船用油和CD40柴用油为一大类,与这些样品的C-H键不对称伸缩振动信号均较显著(图1A&B)的特征相符;H521、E611、舰船通用油和OLOA219分为一大类,与这些样品的荧光背底均较强(图1C&D)特征相一致。相比而言,荧光效应及C-H键不对称伸缩振动信号强度介于前两大类之间的HM46和DBC4030分为一类。

综上所述,同时包含荧光与拉曼信息的化学指纹谱可较全面地体现出油和添加剂的特征差异;采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对油和添加剂的化学指纹谱鉴别,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准确性较高。

4结论

采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在不扣除荧光背底的条件下,使用兼具荧光与拉曼特性的光谱数据,获取了7种油和3种添加剂的化学指纹谱。将测得的化学指纹谱进行纵坐标最大值为1的标准化处理后,转化为多维空间的矢量点,采用4阶明科夫斯基距离和最远邻元素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实现了不同样品准确区分。相关结果对于油和添加剂的化学指纹以及快速鉴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磊, 赵元黎, 葛向红, 等. 肿瘤周边组织拉曼光谱的模糊模式识别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6, 26(6):1076-1079.

\[2\]张新, 刘朝霞, 倪坤仪, 等.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用于部分头孢菌素类药品识别的初步研究\[J\]. 中国药事, 2008, 22(7):555-557.

\[3\] 顾丽凤, 王志恒, 张云, 等. 基于拉曼光谱对翡翠的模式识别研究\[J\]. 分析试验室, 2013, 32(12):22-25.

\[4\]李晟, 戴连奎. 基于拉曼光谱的汽油牌号快速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11):2993-2997.

\[5\]包丽丽, 齐小花, 张孝芳, 等. 几种常用油品拉曼光谱的检测及分析\[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 32(2):394-397.

\[6\]娄婷婷, 王运庆, 李金花, 等. 激光拉曼指纹图谱鉴别石油产品初探\[J\]. 光谱学与光谱分, 2012, 32(1):132-136.

\[7\]欧阳爱国, 赵战友.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PLS-DA 的油快速识别\[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 34(1):181-185.

\[8\]徐继刚, 冯新泸, 管亮, 等. 中红外光谱在油分类识别中的应用\[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7(5):51-55.

\[9\]管亮, 冯新泸, 熊刚, 等. 介电谱技术快速识别不同配方体系内燃机油\[J\]. 石油学报, 2008, 24(3):350-355.

\[10\]Lieber C A, Mahadevan-Jansen A. Automated Method for Subtraction of Fluorescence from Biological Raman Spectra\[J\]. Applied Spectroscopy, 2003, 57: 1363-1367.

常用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范文6

1 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是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是应用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研究不同种类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粮食、食用油脂、肉、禽、蛋、水产类、乳及乳制品、糖、蜜类、调味品、食用菌及农副产品干货等多个门类几十种食品产品质量最新标准和有关掺伪的简便易行的快速检测方法、鉴别检验新技术以及掺伪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了解目前市场常规食品的掺假方式,掌握掺伪食品的检验方法,可为今后从事食品质量评价或食品安全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主要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对一些市场中常见的掺伪、掺假及掺杂等现象进行检验,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检验技术的实验原理,其次是要掌握其检验技术。通常,对这些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讲解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再加上过去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普遍觉得理论课枯燥无味。因此,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实训实现一体化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场所一般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地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师生间通过边教、边学、边做,使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没有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本文针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一体化教学法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在多年的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学内容的构建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以目前市场上常出现的食品掺伪现象为学习重点,结合食品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食品检验工等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按照食品的常见分类方式,在教学团队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粮食、油脂、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及其他类掺伪、掺假及掺杂检验技术六大项目、32个任务构成的教学内容。

2.2 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完成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从现代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还是要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从事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此,应通过专门制定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时间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了解和学习最新的食品掺伪检验技术。同时还可通过招聘有食品掺伪检验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积极引进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老师,建立一支能胜任食品掺伪检验技术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3]。

2.3 教学场所的建设

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院建成了1个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一体化室,学生可以开展实验、实训,并进行技能考核等。一体化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同时也具备学生做实验、参加实训及技能考核的条件,实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条件。此外,还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局面。

2.4 学情的分析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组通过调查及座谈等方式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征:一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有部分文科生也进入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习,其中就有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初高中化学知识都没有掌握,如在讲解采用铬酸钾定性快速检验法来检验牛乳中掺食盐的实验原理时,要应用到初中的化学知识,氯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这一最基本的常用知识时,就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一知识点;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三是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独自能力不强;四是学生有浓厚的好奇心,对动手操作感兴趣。学生不喜欢“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喜欢“教、学、做”一体化,寓教于学,寓学于做,寓做于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是科学、合理的[4-6]。

2.5 教学过程的设计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明确先开展哪一环节,后开展哪一环节,每一环节要开展多久,每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等,这些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避免由于实验操作过于繁琐而变为完全的实验课,也要避免教学尺度把握不足而变成理论教学课,同时应控制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要保证高质量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又要高效率完成实验操作训练。

2.6 评价体系的改革

考核具有导向与激励、检查与测评、诊断与反馈等功能,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2]。传统的高职课程考核一般在期末进行,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考核结果。传统课程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考核的改革力度。

2.6.1 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仅以期末成绩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考核方式,强化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过程性任务考核和期末考核3个部分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比重的30%,这部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则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践技能的操作熟练情况等;期末考核则采用闭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2.6.2 建立细致的考核评价标准。以陈旧米、面的快速定性检验法的评分标准对考核评价标准的细致化加以说明。从表2可以看出,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非常细致,考核标准包括5项,每一项又设置了小项,小项里又设置具体的考核点。此外,考核评分表里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进行考核,这也是符合现代化教学目标和培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人才必需的一项素质要求。

2.6.3 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理实一体化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根据考核目标要求进行改革,宜采用理论考核、实验技能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6.4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还要求建立教师、学生、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等多元化的考核主体[3],使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合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发展。

3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经过3年的实践,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不仅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了,操作技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到考核中来使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实一体化为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一实践性及应用型极强的专业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教育。此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上的改革也让学生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整体说[J].交通职业教育,2006(5):1-3.

[2] 宋丽娜.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6):106-108.

[3] 管金虹,龚佑红.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3(3):53-54.

[4] 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