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优势范例6篇

城中村改造优势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1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地;改造时;改造度;改造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三亚专业性旅游城市所面临的新发展形势,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的同时,三亚内涵式城市化被提到议事日程,对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水平较低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为推进三亚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实现三亚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城中村”土地作为城市宝贵空间资源的一部分需要得到高效的利用,但就三亚现有“城中村”坐地收租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妨碍了三亚专业性旅游城市主导功能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三亚根据“城中村”所处的具体区位、现状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改造开发的迫切性等综合因素,采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改变“城中村”空间低效利用状态,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功能调整、提升国际旅游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从而实现由“城市角落”到“城市亮点”的巨大转变。这已是三亚由速度向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

规划研究范围涉及三亚旧城区及部分周边的“城中村”,主要包括阳光海岸、吴春园、榕根村、月川村、东岸村、海螺村、临春村、红旗街、商品街、建设街、民众街、港门上村、儋州村、南边海、下洋田、水巷村等;分布的区域从三亚市的市中心到城郊边缘。

2.技术路线的提出

为了能更好地改造三亚城中村,首先需要判断哪里要改造、什么时候要改造、改造到什么程度合适,为此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判断我们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最后得出通过如下三种研究路线回答三亚城中村改造的基本问题:第一、明确城中村在三亚城市空间层级的关系——判定是否需要改造——改造“地”的确定;第二、明确城中村在三亚城市空间层级的改造“时”——判定是否达到改造“时”——改造优先性的判断;第三、明确城中村在三亚城市空间层级的改造“度”——判定改造达到度——改造地的改造程度确定。具体详见图1。

图1三亚城中村改造“地”、改造“时”与改造“度”技术路线

3.三亚城中村改造“地”的确定

3.1 城中村是否改造的判定条件

改造“地”即需要改造的城市空间,比较劣势决定改造“地”。

3.1.1比较劣势

城中村是否改造主要取决于即城中村与其周边存在的比较劣势,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比较劣势。

(1)经济效益的比较劣势(物质形态引起的比较劣势、地块性质、功能引起的比较劣势、土地级差变化引起的比较劣势)

(2)社会效益的比较劣势(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待研究对象的社会效益、从居住其内的人对居住环境的判断)

(3)环境效益的比较劣势(开放空间的环境指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

反映水平空间集约程度的建筑密度和垂直空间集约程度的容积率;反映环境污染的指标)。

3.1.2城市空间层级结构

比较劣势在宏观层面上可以通过确定城市的空间层级的内在“差异”来体现,进而

作为城中村是否改造的一个理论依据。

(1)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城市由内向外依次是CBD用地、商业与办公用地、居

住/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理想化与之对应的空间类型是全球化空间、城市化空间、市民化空间、乡村化空间,两者共同揭示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的关系。

(2)判断城市空间层级是否合理的标准——城市空间的层级与连接的合理性

乡村化空间、市民化空间、城市化空间、全球化空间同时存在于一个城市中并具有“层级”关系;每种类型空间有与其相适应的使用者、经济活动、开发强度、开放性和空间尺度。

(3)层级的内在“差异”决定空间的连接原则:

某个层级的空间只能与同层级、或相临层级的空间连接,不能越过紧邻的层级与更高、或更低层级的空间发生关系。自然化空间是城市中存在的、也是必须的,可以与其它任何空间连接。

3.2三亚主城区空间层级结构的确定

城市空间层级结构为改造提供一个指导,也提供一个约束,不仅有利于对城市空间宏观的把握,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有助于回答“哪里要改造、改造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下面分析三亚市主城区空间层级结构的基本类型,详见表1。

表1 三亚市主城区空间层级结构的基本类型

3.3 三亚城中村空间层级的比较劣势与改造“地”的确定

通过三亚主城区空间层级结构图可以发现,10个地方出现空间连接紊乱:详见图2:

1阳光海岸(四更园) (图A处)

2儋州村及周边地带 (图B处)

3吴春园片区周边地带 (图C处)

4建设街及周边地带 (图D处)

5群众巷及周边地带 (图E 处)

6红旗街及周边地带 (图F处)

7水居巷及周边地带 (图G处)

8港门上村及周边地带 (图H处)

9商品街及周边地带 (图I处)

10榕根村及周边地带(图 J处) (图2 三亚城中村空间层级的比较劣势)

空间层级连接紊乱主要表现为:空间支离破碎;不同层级的城市化空间、市民化空间、乡村化空间任意连接;需要整治的市民化空间与急需改造的乡村化空间排列组合较随意。

因此,从三亚主城区城市空间层级结构图可以得出:1城市空间层级连接出现紊乱主要还是集中在本次规划研究范围内的各城中村。2通过如下表可以明显得出三亚城中村与其周边的比较劣势。3从空间层级结构可以得出三亚目前需要改造城中村。

为此,通过上述判断分析,就可得出三亚城中村改造“地”的一览表,具体详见表2。

表2三亚城中村改造“地”一览表

当然,政府在实际操作中,水巷村、港门下村、下洋田、南边海等城中村己做好了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造开发建设。而实际上如果城中村所在区位的特殊性以及大项目的带动,能保证开发建设的成功也是可行的。

3.4 三亚城中村改造“地”的分类

结合上述第三章的空间形态研究和各城中村内的村民身份转变程度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旧城改造区型、城中村型、城郊村型。

(1)旧城改造区型

该类型的城中村主要是指:阳光海岸——四更园、吴春园、儋州村、建设街、红旗街、群众巷、商品街。位于三亚城市中心区(主城区),周边已被繁华的商业和城市其它用地所包围,村民已基本向城市居民转换,片区也已建设成社区,但其建筑的功能性质、质量和立面与城市发展和整个片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旧城改造区。

(2)城中村型

该类型的城中村主要是指:榕根村、月川村、水居巷、港门上村、南边海、下洋田。位于三亚城市中心区(主城区)或城乡结合部,周边被一些零星的沿街小商铺所包围,少量村民已向城市居民转换,片区也有少量已建设成社区,但其建筑的功能性质、质量和立面与城市发展和整个片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城中村。

(3)城郊村型

该类型的城中村主要是指:东岸村、海螺村、临春村。位于三亚城市郊区部位(城乡结合部),具有较多的土地,城市近期建设不会覆盖的地区,主要以农村户口为主;但其现状大部分建筑以低层、部分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较缺乏,从上位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目标来看是不相符合的城中村,将通过合理的改造开发模式进行建设。

4.三亚城中村改造“时”的确定

4.1 城中村改造“时”的判定条件

改造“时”即是改造效益最高的时间段。

(1)旧城/城中村改造的成本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应该是“U”型,改造时也就是成

本曲线“U”型的下限,超过最低“机会成本”的改造时期,可能导致改造的成本加大,详见图3。

图3改造机会成本曲线图

(2)改造的标志:人口构成的变化、租金的绝对或相对减低。

(3)改造“时”的影响因素:物理形态的自然老化、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

(4)改造“时”的确定——改造影响因素的交集

不同因素引起的改造时如果能够具有“同时性”,则改造效益最佳,详见图4。

图4改造影响因素的交集图

4.2 三亚城中村改造“时”的确定与分类

根据对各城中村的现场调研,并按照上述的改造“时“的判定条件,具体详见表3。

表3三亚城中村改造“时”确定的判定条件表

注:优先1——已达到改造程度

优先2、3——即将达到改造程度(若有项目带动,也可改造)

优先4——还未达到改造程度,特别还有几个自然村落

政府在实际操作中,水巷村、港门下村、下洋田、南边海等城中村己做好了规划,并有项目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造开发建设。

5.三亚城中村改造“度”的确定

5.1城中村改造度的判定条件

城中村改造存在两个层面的“度”:对现状的保留程度和改造后要达到的程度。因此,城中村改造度的确定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宏观层面上“度”:

改造度要满足城市空间层级的内在“差异性”的连接原则:

1某个层级的空间只能与同层级、或相临层级的空间连接,不能越过紧邻的层级与更高、或更低层级的空间发生关系;

2自然化空间是城市中存在的、也是必须的,可以与其它任何空间连接。

(2)微观层面上“度”:

1现状的保留部分——要与宏观“度”的空间层级相匹配;

2改造后的空间特征——也要与宏观“度”的空间特征相符合;

3改造地的经济可行性、社会的可接受性,改造对象的独特性。

5.2 城中村改造“度”的基本类型

几种常见引起改造度变化的改造方式,列表详见表4。

表4 改造度“度”的基本类型

5.3 三亚城中村改造“度”的确定

根据对各城中村的现场调研,并按照上述的改造度的判定条件,可得出如下图5。

图5三亚城中村类型与改造“度”

6.结语

随着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中村改造已成为困扰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量的城中村,通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哪些需要改造、什么时候改造、改造到什么程度,成为了城中村改造关键一步。为了更好解决与合理推进城中村改造问题,建议规划管理者有必要编制城市或片区的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回答好城中村改造“地”、改造“时”、改造“度”等基本问题,从而健康有效、可持续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2

1“三化”途径

1.1优势农业集群化

保罗•克鲁格曼与迈克尔•波特等国际著名经济管理学者一致认为,世界经济是由专业化生产区域拼合而成,具有地理集征,发展包括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8-9]。波特所首倡的产业集群与国家(区域)竞争力概念,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演化范式出现的第4次浪潮[10]。波特[11]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行业协会等)所组成。波特自20世纪末以来,多次用他创立的产业集群钻石模型来研究专业化农区,多次在其著作中将美国加州葡萄酒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解释区域的竞争优势源泉[9,12]。而且,自2004年以来,波特运用他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理论开展美国农村区域的竞争力研究[13]。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学者、政府与国际组织纷纷将专业化农业区域的集群现象作为研究热点、政策与行动议程,而印尼、韩国和尼加拉瓜等一些小国也勾勒出优势农业的集群图谱与行动计划。因此,农业可以产生集聚经济,农业产业集群是农村区域的特色效益现代农业的普遍现象,它提高了农民收入和促进了农村繁荣。发展优势农业集群,已经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组织创新,作为联系城乡和3次产业互动发展的载体与桥梁,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以增强“内力”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是农村区域的新生长空间。

推进优势农业集群,需要用工业化与产业集群的手段来促进农业工业化,延长优势农产品加工链条,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与进入园区[14];需要扶持企业龙头,形成企业与农民个体相互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需要加大农用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化;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集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特色农业集群与旅游集群相互促进的机制,鼓励政府、公司与农户积极合作开展农业节事旅游;需要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等农业集群的支持与相关产业,扶持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市场,支持农合组织、农协、农技推广、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设,提高政府为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涉农服务业来推动优势农业集群化。

1.2农村产权市场化

农村土地是“三农”发展的最重要生产要素之一。使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市场化配置,让农民成为农村的真正主体,成为市场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支配属于自己的生产要素[15]。这是保障农民最大权益、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农村土地受到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蚕食,已日益变得宝贵。而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连绵带里,以及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郊,农村土地已经寸土寸金。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村的政策效应基本上消失殆尽,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农民的土地资源,让农民成为市场经济中自由支配自己土地的“真正主人”?成都市城乡统筹的经验告诉人们,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改革是开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把“金钥匙”[16]。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权到户,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要素自由流动打下基础[16]。同时,需要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与土地整理、整治项目等,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资本化、土地股份合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地流转,鼓励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形成农村土地资源增值收益的共享与分配机制,给农民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益,增强三农的“造血”功能。

1.3农民新型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就是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建制镇、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相协调发展,和谐共荣的多元城市化。这不是城乡一样化,更不是消灭农村,将农村区域按“城市化”标准进行开发与建设。统筹协调推进农民新型城市化,既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到各级城市和城镇,从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成为“城里人”,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公共设施与社会化服务,又要让留在农村、具备条件的人口集中居住到现代农村新型社区,享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适合集中居住的农村区域,要因地制宜,延续地方文明,不断改善其生产生活设施与条件。

中国当前的新型城市化需要基于城乡统筹的总目标,形成以发展各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方级中心城市(镇)、小城镇、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为目标的多元协同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需要有选择的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提升和优化服务业的水平与结构;需要大力推进大都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2个过程在郊区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融合;需要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发展城乡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需要城镇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实施区域空间管制,形成良好的城乡生活空间,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和沿公路镇镇相接;需要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乡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口迁移向综合配套转变,形成新型的城乡共生共荣的和谐形态[17-20]。

2“三农问题”新“三化”在淮北市的实践[21]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豫、皖3省交界处,辖1县3区,人口218万人,面积2741km2。2009年,笔者参与了淮北市编制实施的《淮北市城乡一体化模式与制度创新研究》和《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该规划全面应用了“优势农业集群化、农村产权市场化、农民新型城市化”理念,提出了优势农业集群化空间发展、农村建设用地资本化和多元新型城市化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三化”战略及实施路径。

2.1优势农业集群化空间发展

2.1.1优势农业空间布局优化

根据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把淮北市优势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形成“点、环、面”的空间结构:(1)“点”——段园农业园区。积极围绕徐州,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建成徐州的“菜篮子”,打造徐州的“后花园”。(2)“环”——环淮北市区郊区农业。在淮北市周围地区形成了城郊农业圈,主要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3)“面”——濉溪县域农业区。把淮北南部农业区打造为优质小麦基地、优质高蛋白大豆基地、优质玉米基地、优质棉基地,良种肉鸡生产基地、肉牛、肉羊产业基地;建设四铺心、铁佛无籽西瓜、孙疃大葱等特色果蔬生产区,以及矿山集、五沟镇水生果蔬生产区。

2.1.2建设淮北市优势农业集群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优势农业集群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包括:淮北市中部地区的渠沟镇、刘桥镇、铁佛镇、百善镇、四铺乡以及古饶镇,通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优势农业集群,以增强“内力”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路径包括:(1)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本地优势农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大力推广百善镇的“食品龙头企业+食品工业园区+食品物流+粮食基地”的优势农业集群模式;大力开展优势农业基地与园区的建设工作,提高园区的环境、设施与服务质量,引导示范区的优势农业基地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园区化、集群化;(2)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农用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优势农业的基地化建设;通过扶持企业龙头,形成企业与个体农民相互合作的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专业化与集群化;建立农用地流转审查、担保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3)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大力扶持百善镇和市区农产品物流,建设濉溪县农产品专业化市场;(4)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业。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食品加工园区,将旅游业与农业充分结合起来,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从而形成3次产业联动、融合、复合发展的态势。

2.2多元新型城市化

2.2.1确立多元新型城市化的示范村镇

淮北市实施多元新型城市化道路,确定了不同类型示范村镇的多元城市化发展路径:(1)“城中村”改造示范镇——烈山镇、高岳办事处。主要路径包括:以城市标准进行“城中村”改造;推行“村改居”、“镇改街道”;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覆盖与无缝对接;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改造;(2)矿镇协调型示范镇——五沟镇。主要路径包括:城镇聚人与生活服务,矿区基础设施延伸与共享;引导塌陷区灾民向移民新居集中居住;大力发展煤产业关联服务业;(3)优势农业集群示范镇——百善镇。主要路径包括:推进优势农业集群化发展;发展粮食与食品物流业、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业;(4)近郊现代农业型示范镇——渠沟镇。主要路径包括:建设城市新鲜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业园区休闲观光旅游;(5)5种类型的示范村(40个)。包括:完全市民化型——乡村居民点整体转化为城市居民点;乡村城镇化型——依托小城镇的发展,减少村庄布点;聚集发展型——乡村居民点聚集发展,扩大建设规模;迁建型——乡村居民点整体搬迁,新建农村居民点;保留型——保留现状规模,延续村庄风格。

2.2.2推进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制度改革和“村改居”工程

淮北市提出了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制度;户籍与土地挂钩、土地与社保挂钩的新型户籍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农民有条件置换城镇新型社区住房等。同时,市政府成立专门的社区改制工作机构,推进“村改居”工程,针对不同社区的特点,按照先易后难和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确保“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改制的稳步进行。

2.3农村建设用地资本化

淮北市借鉴成都、重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探索农村建设用地资本化。一方面,淮北市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摸清农村各类建设用地的类型、权属、分布与数量,建立相应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另一方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实物和用地指标的流转与交易的平台,初期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基准价格和流转的最低保护价,成立专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中心评估收购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然后计划逐步建设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加大市场化交易份额,逐步形成反映建设用地市场供求的价格体系,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农民按市场规则获取土地租金收益。此外,还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农民宅基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公司与农户合作建房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用地统筹、农用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3

人们一心想着农业现代化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农村城市化起来,才能更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从教育改革层面来说,基础教育一直占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规范化,才能保证国民教育按照理想中的方向前进。农村由于经济条件一直落后于城市,导致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设备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城市教育,这就进一步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让人不甚满意,甚至出现了停滞倒退的现象。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学者们根据这一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向城市靠拢的改革建议。即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

2、“离农”取向的劣势分析

(1)教育目标定位扭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在上述两种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升入城市的学校为自己的目标,学生和家长都以“鲤鱼跃龙门”来形象地比喻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衔接,整个农村教育都以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为唯一目的。在这种扭曲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下,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的教学内容为自身的内容,以城市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自身的教学目标,日渐脱离了农村基础教育应有的正确的教育观。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学生都成为了升入城市学校的工具。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批判过农村基础教育:“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样扭曲的教育目的观,已经背离了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界定,将有可能造成基础教育的衰落。

(2)乡土文化的流失。乡土文化,从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那些诞生于农村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如自然嬉戏、民间故事和民间文艺活动等。教育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任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都对文化进行着交流、创新、选择和传承等作用。随着“离农”价值观的产生,农村基础教育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渐渐被大量的城市文化所侵蚀,农村本土文化已经逐渐丧失独立性,渐渐被城市外来文化融合。针对农村的乡土人情不适合城市化的那些部分,无情予以消除;针对农村的传统文化不利于城市化的那些部分,坚决予以压制。在这种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农村的乡土文化已经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3)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在“离农”价值观的指导下,农村基础教育为了迎合城市化进程,学习城市基础教育的内容、采用符合这些内容的新方法等等,培养出来的城市倾向的人才进入城市后,很少会愿意再次回到农村,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大量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农村本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在农村教育出的学生,缺失作为农村文化传承人的基本任务,最终有可能造成农村文化断层现象。在农村生存的基本技能缺失,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能力缺失,最终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

3、“离农”取向的改进方向

(1)政府引导农村致富之路。大力开发农村经济,引导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分配。同时,在大力开发本土资源,利用农村优势条件,采用科技开发,科技种植,科技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认识到农村本土经济并不完全落后于城市,意识到在本土进行基础教育依然是有路可走,逐渐使得城市基础教育目标定向的取向转变为着眼于本土基础教育。

(2)开发农村基础教育优势本土课程。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下,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的冲击,农村应大力开发本土优势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课程特色,构建具有抵抗力的特色教学。同时,不能一味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进行抵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必经之路,是必然趋势,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在积极创建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性接受融合外来的文化,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在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流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本土文化的优势发展。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4

一、坚持创新发展,将城市更新打造成为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更新作为盘活城市低效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创新举措,是广州在新常态下促进城乡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探索。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大胆改革创新:2015年初,广州市在全国创新成立了第一个城市更新局;2016年,广州市出台了城市更新“1+3”政策文件,提出了微改造、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等多种创新改造模式。截至2015年,全市纳入“三旧”改造标图建库的地块图斑共20862宗、588.96平方公里;正在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共336个、3697公顷;城市更新项目用地出让共18宗,占地54.28公顷,合同成交价款243.76亿,占全市土地出让总合同成交价款的27.7%。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广州城市更新工作尚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为:城市更新业务基础有待夯实,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现状数据调查、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亟需抓紧推进;城市更新多种模式分类推进有待加强,社区微改造、传统工业园转型升级改造等创新模式亟待抓紧实施;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城市更新的共识和合力还有待形成。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城市更新放在广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高度,打造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竞争力,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制度完善和政策创新。根据城市更新“1+3”政策,抓紧制定20余项配套细则文件,建立城市更新常态化基础数据调查制度,构建城市更新大数据库,建立更新改造信息监管系统,创新城市更新融资方式,加强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管。一手抓项目推进和改造模式创新。瞄准城市发展定位,强化城市更新策划和计划引领作用,建立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库,推进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的更新改造;加大社区微改造力度,突出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分类推进传统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建立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发展联动融合机制;探索建立存量建设用地整备机制,推进成片连片更新改造。

二、坚持协调发展,使城市更新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更新是广州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增加公益性用地7.39平方公里,新增公建配套设施470个,增加经营性用地14.92平方公里,城中村改造区域新建各种公共服务实施累计380个;城中村改造后的建筑密度由原来的60%~80%降低到25%~28%,消防隐患大大减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脏、乱、差”现象初步治理,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有较大差距,城中村“脏、乱、差”现象尚未得到根治,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管理依然存在较大压力,村集体经济物业亟待转型升级,村民融入城市实现真正市民化仍然任重道远。

城市更新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解决城中村转型发展等问题上,取得更大进展。一是以城市更新促进基层党建加强。通过城市更新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收入,增强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可、认同,增强党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以城市更新促进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发挥城市更新政策优势,促进村级工业园转型升级改造,加强村集体资产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城市更新促进村域基础设施长效投入。发挥城中村更新项目统筹优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域延伸和覆盖,建立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市更新促进村域人居环境改善。以更新改造为契机,开展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城中村微改造项目力度,发挥典型示范项目带头效应,政府补一点、市场出一点,集体掏一点,形成更新改造合力,改善人居生态条件,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家园。五是以城市更新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有序管理。结合城中村更新改造项目实际,统筹规划建设公共租赁房屋、廉租房、统筹安置房等各类房屋,既可保障集体经济物业收入可持续发展,又可有效化解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需要,从根本上治理城中村“脏、乱、差”问题,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使城市更新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更新本身就具有“绿色”、“节约”、“低碳”等属性,如何发挥城市更新优势,促进广州绿色和谐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危旧房改造),建设绿地和绿化广场约30个;积极配合“退二进三”工作,通过城市更新(旧厂房改造)搬迁了21家影响环保类企业,打造了一批绿色和谐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如荔枝湾涌、西关泮塘、黄埔古村、联合交易园、民间金融街、炭步古镇、农民工博物馆、番禺特色园区、荔湾创意长廊等,采取小投入,大改善的微更新模式,盘活了存量用地和房屋资源,绿地率由原来的5%~8%提高到35%以上,优化了城乡功能布局,改善了生活和生态环境。同时,我们看到城市绿色和谐发展依然面临挑战:广州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4.1%,逼近30%的国际警戒线;城市雾霾天数呈上升态势,污染指数屡屡爆表;传统低效耗能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升级改造进展缓慢等问题,亟待一一解决。

城市更新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要发挥城市更新“绿色”属性,创新城市更新模式,促进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向低碳化节约化高效利用转变。一是分类推进传统产业园区更新改造,在城市更新中加大产业策划研究力度,引导传统低效高能耗产业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社区微更新,发挥微更新“四两拨千斤”的优势,调动各方参与更新积极性,多渠道推进,实现低碳环保的更新改造。三是发展壮大城市文化产业,在城市更新中坚持传承历史文脉,在规划保护的前期下,引入绿色产业类型,重塑地区人文活力,打造城市岭南文化品牌。

四、坚持开放发展,使城市更新成为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州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欧美发达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城市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借助城市更新平台,吸引了50余家外商企业到广州投资发展,促进8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累计吸收外资超过500亿元。同时,我们主动学习世界先进城市更新经验与做法,务实推进区域发展合作,达到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目标。但我们也看到,城市更新在促进广州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方面仍然面临考验:在发挥城市更新项目优势,整合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搭建城市更新信息资源全球无缝对接系统,建立城市更新项目投资便利化机制,实现更新项目“一站式”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市更新是促进广州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紧扣战略、搭建平台、主动有为、进出并举”原则,不断提高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城市更新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关键技术、高层人才、管理经验等资源,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二是搭建信息资源平台,以城市更新项目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拓展深化区域更新合作,促进广州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三是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促进外商投资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实现城市更新项目投资便利化,为城市扩大开放注入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

五、坚持共享发展,使城市更新成为促进共建共享的主要着力点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增进市民群众福祉的着力点。城市更新的本质就是通过盘活城市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和危破旧房等资源,将城市建设发展成果共享给市民群众。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改善了城中村和旧城镇的人居生活环境,惠及超过500万市民群众,提供160余处公共开放空间,增加了市民群众休闲活动场所;通过更新改造,83家企业得以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有效化解了企业历史债务包袱,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累计保护和修缮各级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历史建筑109宗,涉及的总建筑面积达16.89万平方米,仅政府投入保护资金就达6.6亿元。同时,我们看到,以城市更新促进共享发展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以城市更新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尚有差距;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市民主动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发挥城市更新优势,促进中低收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还需采取更加精准的举措。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5

2011年以来,延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以深入实施“兴产富县、兴园强工、兴水拓城、兴业惠民”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实现了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

“四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

2011年全县GDP实现37.9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4亿元,同比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220元,同比增长2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065元,同比增长19.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封书记说,延寿县紧紧抓住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县的有力契机,围绕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1.5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加信灌区渠首改造、山河灌区配套设施、蚂蜒河堤防险工弱段治理等工程;实施民主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3个土地治理项目;投资1200万元,扩大水田面积9.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90万亩;投资5800万元,新建智能化水稻催芽育秧工厂4个;投资1500万元,新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全年新增农机具757台(套),全县农机保有量达44036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粮食产量达到14.1亿斤,同比增产2.12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30%,被评为国家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粮食高产示范县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产业发展,“三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户,“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25个,认证面积162万亩,其中覆膜有机稻生产基地10万亩。全县符合食品生产许可准人制度(Qs标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在首届哈市农博会上,全县15户企业、20余个合作社、百余种产品参展,7户企业签约,签约总额8.5亿元。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31个、彩钢鸡舍181栋,年肉鸡饲养量达1200万只以上,实现利润6000万元以上。主打养生文化旅游品牌,投资3000余万元,开发建设长寿山景区并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和“AAA”景区。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游,投资2700万元建设万宝村、长寿村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采摘园5个500余亩。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积极推广和引进现代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和优质新品种,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举办培训班380场次,培训农民8.3万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8%。全面推广培肥地力、高产公关和水稻钵育摆栽三项关键技术,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面积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坚持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农村经济人协会17个、综合服务站12个。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明显改善

延寿县整合资金4.02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95个。完善省级五星村1个、四星村3个、市级示范村1个、县级试点村9个,新农村建设星级村达到26个。新建休闲广场7个。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玉河乡长寿村长富屯63户农民整体搬迁工程。硬化村屯道路23.5公里、完成危房改造894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受益1.83万人。改造农村泥草房7665户70.7万平方米,农村残疾人危房150户。新建农家店30个,累计达357个,网点覆盖率达76%以上。绿化村屯18个,封山育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4%。

保障改善民生水平明显升级

城乡低保新增1453人,农村低保补助年人均标准提高到135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医药费补偿3000万元,受益10万人次。延寿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2715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24个,安置困难人员就业124人,发放自主创业小额贴息贷款6500多万元,带动就业1000多人。投资215万元扩建安山、六团敬老服务中心,为1669名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补贴300万元,75套廉租住房交付使用,解决了部分特困家庭住房难题。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投资4049万元,新建中学食堂1所、小学校舍6所,完成同安、加信、延河3所中心幼儿园主体工程。高标准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群众医药费负担同比下降30%。建成乡镇文化站7个,基层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特”有资源有特别优势

延寿县将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和特有资源禀赋,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强县,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以保护性综合开发蚂蜒河水系为核心。综合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和功能区建设,打造设施完善配套、环境清新靓丽、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城市品牌,建成绿色食品名城、亚麻纺织名城、生态园林名城、养生文化名城,实现知名度和人民幸福感的大提升。

深入实施“四兴”战略拓新路

――深入实施“兴产富县”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突出发展食品、纺织、医药、建材、旅游“五大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稻米、大豆、粗粮、肉鸡、果菜、食用菌、纺织、医药、建材、旅游“十大特色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主打养生延寿品牌,集中推出延寿米、延寿果、延寿酱、延寿酒、延寿水、延寿麻、延寿药、延寿豆浆、延寿煎饼、延寿保鲜米饭等一批市场名优品牌。

――深入实施“兴园强工”战略,力争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食品产业园“一园”突出,纺织、医药、建材产业园“三园”并进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兴水拓城”战略,打造宜居环境取得新进展。引蚂蜒河水入城,以水为脉,以水富城,以水丽城,突出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小城镇建设三个核心,打造城南、城西、城东、城北四个特色功能区,形成“三核带动、四区一体”城市发展新格局,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深入实施“兴业惠民”战略,确保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牵动,加快发展富民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考核干部问绩民生

深入基层知民情,找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破口

一要促进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发展壮大工业园区这一有效平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着力引进落地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规模企业,拓展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和渠道。同时要扩大对外劳务合作领域,发展外向型、国际型劳务合作,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增收。

二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充分依托部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等优势,深度挖掘特色资源,主打绿色品牌,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医药、建材、旅游等五大富民产业,打造稻米、大豆、粗粮等十大特色链条,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产业化,全力建设绿色食品大县、亚麻纺织名城、北方医药重镇、新型建材基地、养生旅游胜地,为实现强民、富民、惠民目标夯实基础。

三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程度体现教育的全民性、公平性、社会性。要健全完善城乡文体活动公共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度挖掘养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打造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文化品牌,推动延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提升城乡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衔接紧密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满足城乡各类群体的就医需求。

四要健全完善保障体系。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提升保障标准,全面发展好城乡低保、医保、社保、新农合、新农保等各项事业,全面做好优抚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改造农村泥草房,着力发展慈善事业,努力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住有所居,共同享受富裕、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五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要着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提升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层次和水平,打造风格一流、品位一流、管理一流的新型住宅小区。大力推进三供两治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努力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整合资源和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公园广场、清洁能源建设,打造山清水秀、优美宜居、和谐向上的现代新农村。

突出重点解民忧,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一是发展壮大特色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加强对外开放。充分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面积23平方公里的现代工业园区,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并进入全省重点扶持的20强园区行列,先后成功引进台湾永和豆浆、哈尔滨香其酱业、山东万源玻璃钢门窗、浙江万得凯新型建材、大连山顶蜂产品、哈尔滨延大牧业、天木医药等一批域外知名企业,形成了食品产业园一园突出,纺织、医药、建材产业同三园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思路,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城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将蚂蜒河水引入城内,兴水拓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城东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区、城西规划建设工业和行政事业中心区、城南规划建设景观休闲中心区、城北规划建设文化体育中心区,把蚂蜒河建设成集自然湿地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实现一河居中、两岸同兴。依托独特域名和自然禀赋,突出绿色家园、养生延寿主题,开发建设长寿山景区并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和AAA景区。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县”、“黑龙江省棚改先进县和墙改先进县”、“黑龙江省公路养护先进县”和“哈尔滨市农村公路建设标兵县”。

三是把握民生重点难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学、就医、文化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四是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围绕发展五大富民产业,打造十大特色链条,全面促进城乡群众创业创新、全民成才,广开就业渠道,全面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五是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城乡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并提高标准,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新农合参合率100%。

注重实效暖民心,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将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建设等纳入县委专题和重点督查督办工作范围,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分工、明确时限,采取月检查、季汇报、半年督查、年终考评的办法,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和频次,刊发督查通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强势推进民生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便民、利民、惠民重点工作,通过网站、短信、电视、报刊、广播、公开栏等媒介,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县委在对涉及民生等重要问题做出决策前,始终采取深入基层征求群众意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注贫弱群众生活。县委、县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稳步扩大城乡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使广大城乡群众均可享受到一份以上的社会保障,保证了城乡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6

市城乡建设局城乡一体化办公室

2012年11月22日

 近年来,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始终围绕“减少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原则进行的。尤其在搞好城乡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好评,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   积极推进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工作,全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近年来,为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国家相继实施了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项目,这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民生工程。我们按照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了这项利民工程。5年来,我市共改造农村泥草房16933户、危房18370户,每年均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的各项改造任务,使35303户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市也连续多年被授予“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荣誉称号。

二、高起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为村镇建设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一)鸡东县编制完成了《县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并送省规划评审委员会评审。该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立足主导产业,对镇村进行合理定位,重点突出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快速发展壮大小城镇为目的,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周边村屯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密山市今年聘请省规划设计院重新修编了《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密山市居民点布局规划》,对全市现有15集镇的规划编制进行了重新修编,把全市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划分为十个板块,分三批次推进,构建“1965”三级城镇化体系,即打造1个县域主城镇、9个中心城镇和65个重点特色村。布局科学、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发展主体框架更加清晰明朗。争取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60%,初步形成“区域主城镇—中心城镇—重点特色村”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将到85%以上。

  (三)虎林市规划先行,严格标准。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把规划放在首位,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基础配套设施等因素,编制了虎林市《乡镇总体规划》、《村屯建设规划》,确保了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三、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公共资源惠及范围

  (一)鸡冠区新发小镇建设项目。该项目是鸡西市“滨水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选址在鸡冠区西郊乡新发村,地处穆棱河南岸,距市休闲文化广场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项目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在原址解决新发村1415户、4315名居民的安置问题,同时,还吸纳梁家村1240户、3210名居民和团结村719户、1830名居民的入驻,安置回迁总户数3364户,11000人,彻底解决三个村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打造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居样板小区。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6月末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届时将极大改善城市西出口的环境面貌。

  (二)鸡东县今年小城镇建设主要项目包括鸡东镇新区、平阳镇花园小区、下亮子乡幸福小区等项目,项目总占地2.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1万平方米,通过招商引资在小城镇内今年实施的生产建设项目主要有雨润集团鸡东福润肉制品加工项目和鸡林乡工业园区内的远方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到年末为止,平阳镇1.6万平方米综合住宅楼已竣工,福润肉制品加工项目厂房及办公用房主体已竣工,兴农镇、东海镇和永安镇中学教学楼已竣工。

  (三)密山市依托兴凯湖、蜂蜜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白鱼湾镇的发展定位在打造全省旅游名镇上,确定了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兴凯湖水产品加工项目和蜂蜜山景区项目已开始启动,兴凯湖国际红酒群堡项目和国际滨湖旅游度假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依托朝鲜民族乡优势,和平乡重点发展朝鲜族风味菜、民俗旅游、特色餐饮等民族特色产业。目前,朝鲜族风味菜项目和特色餐饮一条街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示范小城镇。密山市有3个乡镇与农垦毗邻和交叉,充分依托农垦系统资金充足、小城镇建设品位高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共建、共享。联手建设了兴凯镇杨木乡两个小城镇。裴德镇已划至农垦牡丹江管理局管辖,由农垦高标准建设省级示范小城镇;依托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精品小城镇。依托密山经济开发区的平台优势,加快连珠山镇招商引资步伐。密山经济开发区今年投资3100万元,收储土地30万平方米,并配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31万元,铺设污水管线9404米,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功能,有效地改了善连珠山镇整体面貌。

今年以来密山市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结合城镇化小区建设试点,密山镇铁西村投资18000万元建设农民公寓9.9万平方米,将于2013竣工并交付使用;连珠山镇解放村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9200平方米的农民公寓。目前,住宅楼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年底可入住;和平乡兴光村投资960万元、建设了4800平方米的农民公寓,2013年可入住。

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集中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共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009万元,加强控制生活污染和畜禽污染,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村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在市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匹配300万元小城镇管理资金,提高管理人员待遇,配置环卫垃圾车、垃圾箱及清扫工具等。同时,努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动员乡镇、企业、工商业户共同出资,社会各界力量投工投劳,有效地解决小城镇管理特别是环境卫生管理中的资金难题。

    四是把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作为加强村镇建设的重点,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向上争一点、对外引一点”等多元化方式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住房及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改造。目前,密山市16个乡镇的主干路硬质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明排覆盖率、路灯亮化率基本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以上,小城镇载体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五是以保障民生为出发点,结合密山市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将和平乡、白鱼湾镇列为泥草房集中改造试点,制定下发了《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实施方案》,落实泥草房改造任务600户,计划在和平乡兴光村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将兴光村、东兴村、东明村、东鲜村合并,已落实改造泥草房600户,兴光村协议搬迁基本完成。白鱼湾乡湖沿村、齐心村整体搬迁到新型农民社区。

  (四)虎林市重点打造虎头镇“百镇建设”试点工程。今年把虎头镇百镇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在规划上,今年先后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高水平的设计部门,相继编制了《虎头镇总体规划》、《虎头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虎头旅游名镇建设规划》、《三供两治规划》、《绿化美化规划》、《虎头镇概念性规划》,部分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明确了虎头镇科学发展方向,编制现已完成了实地调研、相关资料整理和实地测量等工作,目前规划正在审批中。在资金筹措上,重点实行了“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对上争一点。牢牢把握国家和省政策性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棚户区改造、泥危房改造、“三供两治”及道路设施等专项资金;财政投一点。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虎头百镇建设和旅游名镇建设;银行贷一点。通过城投公司运作,与哈尔滨银行、开发银行、农发行等商业银行深入沟通,申请贷款;招商引一点。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建设推进上,今年确定了11个建设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农民新居项目2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个。

1、积极开展东诚镇“百镇建设”试点工作。东诚镇为全省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年初以来,虎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与庆丰农场、牡丹江农垦分局领导沟通协调,商谈庆丰-东诚共建小城镇相关事宜。经过多次会谈磋商和实地调查论证,双方达成了初步共识,明确了共建方向:拟将东诚镇镇址搬迁至庆丰农场场部,同时将东诚镇东风一屯、东风六屯、永丰一屯撤并后一同迁入。东诚镇总体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正在报批。“三供两治”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今年共开工了自来水管线铺装、卫生院建设、道路硬化等6个建设项目。

2、杨岗镇六人班村农民新居工程。按照“建设优美舒适农民新居、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的理念,今年一期建设工程共投资2400万元,建设成7栋(住宅楼6栋、农民综合服务中心1栋)、建筑面积14806平方米,建筑层数为4层,建筑风格为欧式简约型,建筑户型以中小型为主,面积60-88平方米,可入住农民106户、商服44户。

   3、杨岗镇六人班村平房区改造项目。通过采取村民自筹一点、镇村投入一点、包扶单位帮助一点、政府项目争取一点的办法,累计投资466万元,实施了房屋穿衣戴帽、休闲广场雕塑、街路改造和绿化美化等项目。

4、伟光乡太平村建设项目。累计投资280万元,实施了街路基础设施改造、彩钢瓦栅栏安装、南湖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等项目。

四、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为了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春季村屯绿化任务,市政府召开了造林绿化及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大会,会上对全市城乡村屯绿化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县(市)区、乡镇积极行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抓住有利时机大搞村屯绿化活动,共栽植桧柏、银中杨、云杉等18个品种300余万株,栽植荷兰菊、波斯菊、串红等16个品种花卉150余万株。同时,按照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各乡镇集中人力、车辆、资金,进行了清垃圾、清牲畜粪便、清路障、清柴草垛的会战,特别是各村还推行了“家园清洁行动”,规划垃圾集中场所,部分村配备了垃圾清理车,修建了室外公共厕所。各村基本能达到垃圾集中投放、及时清运。制定了“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保证村容村貌整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