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例6篇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文1

1.1天际化

板式高层建筑不断上升的建筑高度,不断改变和突破着城市的天际线,形成一道自身独有的风景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写照与城市气魄格局的展示。

1.2个性化

高层建筑造型设计建设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地标建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城市或地域的象征意义,成为城市地域辨识对象,对城市和地域外在形象有着很高的影响。绽放独特的奇幻景象。世界各地的板式高层建筑建设都在力争能偶成为城市的主角。

1.3高技化

科技技术在不断发展,板式高层建筑从策划设计到建设使用处处透露着科技之光,板式高层建筑建设离不开科技,板式高层建筑的未来发展同样需要在科技基础上不断创新进步。呈现出科技的具象美感。

1.4生态化

生态、低碳、环保是当今建筑建设的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重要因素之一,在板式高层建筑建设使用当中,有机结合建筑内在和外在日照、通风、景观、绿化等生态环境因素,是板式高层建筑发展大趋势。

1.5风格化

独具特色的地域人文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板式高层建筑建设外在形象和内在应用风格。建筑师设计思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地域风格特色,造就了世界各地板式高层建筑的多样化风格化地域化。比较典型的案例有超过800米的迪拜塔与当地沙漠地域文化的融合,上海金茂大厦的东方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等。

2板式高层建筑意义

板式高层建筑设计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工作,需要大批的专业建筑师进行结合实际的严肃思考。我国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建筑面积每年数以亿计平方米的在增长,可以预见高层建筑的比例只会是越来越大。据科学预计,我国总人口数将会达到15亿之多,占全世界人口的1/6,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要求城市建筑要向上发展,以满足城市人口生活居住工作等问题。因为人口量大,我国城市发展对板式高层建筑的研究建设更为迫切和必要,是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课题。重视板式高层建筑研究设计,建设应用问题,充分结合板式高层建筑特点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障我国板式高层建筑的研究应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3板式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创新技术

3.1采光

板式高层建筑进深的因素导致自然采光受自然光照深度的限制。很多建筑体选择塔式建筑的原因就是因为板式高层建筑的进深严重影响了建筑容积率,采光深受限制。传统窗采光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板式高层建筑采光需求,采用新的“日光跟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大进深建筑内部的采光问题。“日光跟踪系统”利用光的折射、反射或衍射等特点,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并且输送到需要自然光照的地方。“日光跟踪系统”常见的采光系统有导光管,光导纤维,采光搁板等。

3.2通风

建筑内部通风能驱除房间闷热,排除房间内部异味,维护室内环境,保护住户身体健康等作用,板式高层建筑相较其他建筑体更容易组织穿堂风,良好的朝向决定了其内部通风条件成熟稳定。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有利于板式高层建筑的通风,而冬季盛行西北风,板式高层建筑在关闭朝北窗户后,住户多居住活动于朝南房间,可以有效抵御寒冬侵袭,保证优良居住环境。

3.3户型设计

(1)在有限面积限制下,尽量做到大厅小居室;

(2)加大卫生间尺度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

(3)有机合理的建筑内部空间分布;

(4)注重视觉感官效应;

(5)厨房位置靠门,便于垃圾清理;

(6)在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充实服务空间;

(7)尽量要求每个房间自然通风采光,集中用水房,卫生要求达标。

3.4错层技术

如何“错”的恰到好处,即丰富了空间,又不至伤害了建筑结构,是板式高层建筑使用错层手法的标准和要求。

3.5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和节能理念设计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板式高层建筑的节能绿化等可持续发展策略。

3.6防火

板式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十分必要,且需得到确定保障。除却必要的专用消防水箱水泵设备,建筑防火材料外,在建筑体中部设置避难层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有效作用。

4结语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文2

可是,如此巨大的地震并没有出现像2008年在我国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的地震那样的大量的房倒楼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将在本文中详细介绍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及抗震计算方法,供国内的同行们参考借鉴。

首先,先介绍一下日本抗震设计的变迁。

1920年(大正9年)12月1日城市街道建筑法(大正8年法律第37号)开始施行。根据第12条中的规定,主管大臣要把建筑物的结构,设施,所在地的卫生,保安,防空方面的情况作为设计的必要条件。根据城市街道建筑法规则(大正9年内务省令第37号)内的规定,容许应力设计法作为结构设计计算法被使用,该方法要求结构强度计算时要考虑由自重和荷载重量引起的垂直力。但是,这时还没有关于地震力的相关规定。

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发生了关东大地震。

1924年(大正13年)城市街道建筑法施行规则被改正,要求使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要求材料安全率系数取3倍,地震力取水平震度的0.1。

1950年(昭和25年)11月23日城市街道建筑法被止、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基准法(旧的抗震设计规定)具体的抗震基准被规定在建筑基准法施行令中(昭和25年政令第338号)。并且,使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地震力提高到了水平震度的0.2。

1971年(昭和46年)6月17日建筑基准法被改正。由于1968年发生了北海道十胜地震,吸取那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箍筋的配筋基准得到了强化。

1981年(昭和56年)6月1日建筑基准法施行令被改正(新的抗震设计规定),导入了一次设计、二次设计的概念。

2000年(平成12年)6月1日又一次进行了建筑基准法及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的改正。该次改正中导入了性能规定的概念,并且在原来的容许应力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结构计算方法---极限承载力法。

接下来我就要详细介绍一下这两种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1、容许应力法

在一次设计阶段时,必须确保结构上的主要受力构件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力不能超过该构件的容许应力(参见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第82条第1项规定)

在二次设计阶段时,由地震引起的变形的计算及根据材料强度进行的承载力的计算,必须要确保满足建筑基准法的相关规定(参见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第82条第2~4项规定)

高31m以下的特定建筑物在一次设计(容许应力计算法)阶段的应力(第82条第1项),多雪地区为G+P+0.35S+K;一般地区为G+P+K。层间变形角度(第82条第2项)为200分之1以内;刚性率(第82条第3项)为10分之6以上;偏心率(第82条第3项)为100分之15以内。二次设计(构件水平承载力计算法)阶段的构件水平承载力(第82条第3项)的刚性率・偏心率超出规定值以外的情况,按以下公式计算。高31m以下的特定建筑物在二次设计(构件水平承载力计算法)阶段的构件水平承载力(第82条第3项)由材料强度决定的各层水平承载力要保证在Qun以上,其它各项均与高31m以下的特定建筑物相同。

特定建筑物以外的建筑物一次设计(容许应力计算法)阶段的应力(第82条第1项),多雪地区为G+P+0.35S+K;一般地区为G+P+K。层间变形角度(第82条第2项)、刚性率(第82条第3项)、偏心率(第82条第3项)均可以不进行计算;二次设计(构件水平承载力计算法)阶段的构件水平承载力(第82条第3项)也可以不进行计算。

G为由固定荷载引起的力、P为由堆积荷载引起的力、S为由积雪荷载引起的力、K为由地震荷载引起的力。

计算由各部分的地震荷载引起的力K产生的层间剪力Qi对各层的作用(参见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第88条规定)。

Qi=∑Wi×Ci

∑Wi为每层上部的总重量(固定荷载+堆积荷载。在多雪地区还需要增加积雪荷载)

层间剪力系数Ci=Z×Rt×Ai×Co

标准剪力系数Co

第三种场地土上的木结构建筑物在一次设计(容许应力计算法)阶段Co取0.3;二次设计(构件水平承载力计算法)阶段Co取1.0。上述以外的建筑物在一次设计(容许应力计算法)阶段Co取0.2;二次设计(构件水平承载力计算法)阶段Co取1.0。

高度方向分布系数Ai

Αi为该层上部总重量与建筑物地上部分总重量的比值

T为建筑物的一次固有周期

振动特性系数Rt

T

TcT

2TcT

T为建筑物的一次固有周期、Tc为场地土类别系数:0.4(第1类场地土)、0.6(第2类场地土)、0.8(第3类场地土)

地震区域系数Z(参见昭和55年建设省告示第1793号第1条规定)依照建设省的告示的规定,静县的地震区域系数取1.0,按照静县建筑结构设计指针的规定取值的话,静县的地震区域系数为1.2。

在一次设计阶段,由地震荷载引起的承重结构主要部位的形不会造成特定建筑物的部分部位出现显著的损伤的情况下,层间形角度控制在120分之1以内是可以的。

各层的水平承载力Qun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参见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第82条第4项规定)。

Qun=Ds×Fes×Qud

Ds为各层的结构特性系数(由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减衰性和韧性等特性,所以国土交通大臣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规定了相应的结构特性系数)

Fes为各层的形状特性系数(国土交通大臣对应不同的刚性率及偏心率,规定了相应的形状特性系数)

Qud为地震荷载在各层上产生的水平力(在上述Qi的计算中Co值取1.0)

2、极限承载力法

在一次设计(损伤界限)阶段,根据地震产生的加速度确定出来的作用在建物地上各层上的地震荷载及在各层上产生的层间位移来进行计算,在确保该地震荷载没有超过损伤界限承载力(在建筑物各层的结构承重构件的主要部分的断面上产生的应力,当该应力达到短期效应组合下的容许应力时,对应此时的建筑物各层的水平力的结构承载力)的同时,还应该确保层间变形角度没有超过200分之1(由地震荷载引起的承重结构主要部位的形不会造成特定建筑物的部分部位出现显著的损伤的情况下,层间形角度控制在120分之1)(参见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第82条第6项第3款细则的规定)。

在二次设计(安全界限)阶段,根据地震产生的加速度来确定作用在建筑物各层的地震荷载,由该荷载来进行计算,并确保该地震荷载没有超过构件的水平承载力(参见建筑基准法施行令第82条第6项第5款细则的规定)。

一次设计(损伤界限) 二次设计(安全界限)

损伤界限固有周期Td(s) 损伤界限承载力Pdi(kN) 安全界限固有周期Ts(s) 构件水平承载力Psi(kN)

Td

Fh×Z×Gs

0.16Td

Ts

×Z×Gs

0.64Td 1.024mi×Bdi×

Z×Gs/Td 0.64Ts 5.12mi×Bsi×

Fh×Z×Gs/Ts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文3

 

关健词:高层建筑 美学 生态环境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

[1] [2] 

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世纪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结语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文4

【关键词】高层,现状,发展;

1、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高层建筑是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这就造成了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城市建筑层数和高度也必然要不断提高。因此城市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发展必然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现代世界科技的进步,建筑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在结构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大量的轻质高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的出现,施工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高层建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多种多样。结构体系中除了传统的框架、框架-剪力墙体系外,也出现了多种新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筒中筒、成束筒、悬挂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等。建筑材料也由开始的钢材发展到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

2. 高层建筑的层数越来越多,高度也越来越高,并且建造数量也越来越多。

3. 随着高层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有限元软件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高层建筑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2.1国外发展历程

世界上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1)十九世纪末,美国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的建成意味着世界高层建筑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该大厦高约10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2)在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建成后短短的37年,美国又建成了帝国大厦,该大厦高约308米,远远高出了当时的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这就意味着高层建筑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3)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高强轻质材料,新的结构体系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和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条件,高层建筑的发展又重新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比如1996年马来西亚建成当时世界最高建筑吉隆坡石油双塔,高达452米。

2.1国内发展历程

我国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最早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但是我国最初的高层建筑是由国外设计的。建国初期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期。

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很多高层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宁波浙海大厦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起来的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代表作主要有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香港环球贸易广场、东方明珠、南京紫峰大厦等。

3 高层建筑发展前景及意义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9%,而剩余的71%的面积都为水所覆盖。而在这有限的陆地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面积被沙漠,森林,丘陵,高山。可用于居住和耕种的土地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 6.3%。然而,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尤其是 18 世纪开始,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长,因为人类的居住面积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以外,还要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这稀有的耕地面积。因此,高层建筑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趋势。

高层或超高层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大量节约城市的用地面积,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人口规模会相对变大,资源相对集中,能更好地提供商业和民用条件;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标志;能更好地推动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等。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结构的设计较为复杂;施工过程也较为困难;并且因为结构高度的增加,风荷载作用,地震作用的影响也必然加大[2]。

发展高层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3]:

(1)节约用地。

(2)改善城市市容。

(3)节省城市基础设施费用。

高层建筑的发展水平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我国也曾建设过不少的高层建筑,但就近代的高层建筑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缓慢。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我国高层建筑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振. 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2008.

[2] 杨春.框架一核心筒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术[J].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 聂建国.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安全评价 [J]. 建筑结构学报,2010, 31(12):68-69.

作者简介: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文5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建设多高的建筑就可以称为“超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建筑规范中并无明确的规定。在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1年版)中,只规定了: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或高度在24m以上的公共建筑,称之为“高层民用建筑”。至于对“超高层建筑”则无明确的界定。在该规范中,只在避难层、停机坪、消防水压、灭火设施、正压排烟及火灾自动报警等方面,对于高度超过100m或层数超过32层的民用建筑有特殊要求。依此理解,是否100m可以作为“超高层”与“高层”的一个界限呢?我认为是合适的。从日本的(消防法)来看,它对高层建筑的界限是定在31m高或10层的建筑物。在1999年日本出版的一本著作中,进一步将高度在100m以上或25层以上的建筑物定义为“超高层建筑”,并将高度在300m以上或,5层以上的建筑物称为“超超高层建筑”。实际上,到2000年,日本的第一高楼还只有296m高(横滨的置地大厦,地上70层,地下3层,1993年建成)。

我国高度在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开始自20世纪70年代。当时突出的例子是115m高的广州白云宾馆,它建成于1976年。80年代,我国在经历文革浩劫之后,转入改革开放的局面。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一批百米以上的高楼崛起于沿海开放地区。首先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上海、天津间有一些,尚形成不了气候。真正成群的高楼耸立是在90年代。特别是在1992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进一步形成,一栋栋擎天巨厦矗立在祖国的土地上。仅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统计来看:截至1996年底,全国最高的百栋建筑物中,最低的为120m,高度在200m以上的有8栋。到了1998年底,全国最高的百栋建筑中,最低者为150m,200m以上者有20栋,最高为420m.其中高度在300m以上的就有深圳的地王大厦(325m,81层,1996年建成,世界高楼第十一位)、广州中信广场(322m,80层,1996年建成,世界高楼第十二位)和上海金茂大厦(420.5m,88层,1998年建成,世界高楼第三位)。这都够得上“超超高层建筑”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高层建筑46660栋,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850栋。

到了2000年左右,全国好几个地方都提出了拟建超超高层建筑的规划,仅在北京见诸报端的就有两栋300m以上的高楼和3栋500m以上的高楼。

2000年8月,金茂大厦开业一周年,上海举办了国际超高层建筑经营管理研讨会,邀请了世界上最高的4栋大厦的物业主管经理参加,即吉隆坡的双塔、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上海的金茂大厦和纽约世贸中心。纽约世贸中心的物业主管经理AlanReiss相当仔细地介绍了纽约世贸中心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在1993年遭受恐怖分子汽车炸弹袭击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我们当时听了,很佩服他们考虑周到。但是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9.11”事件就将纽约世贸中心夷为平地。而Reiss先生是否罹难,亦不得而知。这次会议还邀请了日本第一高楼横滨置地大厦和韩国第一高楼汉城的六三大厦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但是对国内建设界的影响并不大。

超高层建筑由于其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容纳人员众多,投资十分庞大。通常由于它特殊的地位,成为一个地区的地标式建筑。近年,对这类建筑物称之为科技的集中体现,综合国力的象征,城市的标志等等,都是恰当的。其本身确实是体现了多方面的物质成就。它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茂大厦的每平方米造价大体上要20000元人民币,每天的正常运行费用约需上百万元人民币。所以,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维护要耗费大量财富。就现代超高层建筑的巨大维护费用来说,已经失去了早期建造这一类建筑是为了节约用地的意义。按照英国DEGW在1999年公布的文件,将建筑物的寿命(生命周期)定为65年的话,其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之比约为1:3至1:4.若以上海金茂大厦每天的维护费为100万元人民币计算的话,65年寿命约需237亿元,差不多为建设费用的4.5倍左右,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是任何建设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普通问题转化成特殊问题

从土建工程角度来看,建造超高层建筑,技术上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国几度提出过要建造高度在500m以上的大楼就说明技术是可行的,有人说“从技术上说,建筑?km高的大楼也是可以的”。但是,从设备和设备系统角度看就不那么些简单了,超高层建筑绝不是普通建筑的拉伸或简单叠加。在一般建筑物中的一般问题,到了超高层建筑中都成了特殊问题,需要特别关切和处理。在这些问题之中,某些问题到了超超高层之中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凸现出来,甚至,一些问题成了国际性的疑难杂症。高层建筑要承受侧向的风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对建筑物影响多大?一般说,在正常的风压状态下,距地面高度为10m处,如风速为5m/s,那么在90m的高空,风速可达到15m/s.若高达300-400m,风力将更加强大,即风速达到30M/s以上时,摩天大楼产生的晃动将十分剧烈。纽约世贸中心在春季刮风时,通常摇晃偏离中心6-12英寸(15-30cm),在强飓风作用下,位移可达3英尺(1m),设计按最大风力下的最大偏离为4英尺(7.3m)。据报告的资料,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在大风情况下最大偏离中心可达6英尺(2m),据说他们装了陀螺平衡装置后可调到5英尺。上海金茂大厦的项点位移按风洞试验可达0.9-1.2m.对大楼的这种晃动,纽约世贸中心的经验是首先考虑它对电梯的影响。电梯被视为超高层建筑的“生命线”。纽约世贸中心有246部电梯,当电梯高速运行的同时,如果大楼的晃动超过6英寸,电梯的钢缆就会因时紧时松的受力不均受到伤害,并造成危险。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套报警系统和电梯钢缆的随动跟踪机构,可以及时调整电梯钢缆的长度乔口受力情况。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界限范文6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21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