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例6篇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多层住宅;管材选用;管道敷设;户外设置

中图分类号: TU99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多层住宅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以整体设计的观念和方法,综合考虑厨房、卫生间给排水管道 和设备的安装等。下面就多层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给水管材的选用、管道的敷设、水表出户设置、家用热水器的设置和空调冷凝水排放等问题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1.给水管材选用问题

传统的给水管材一般采用镀锌钢管,由于镀锌钢管易锈蚀,使用寿命短,用于输送生活用水不能满足水质卫生标准等 缺点,建设部正大力推广塑料给水管的应用。许多地市已明文规定:禁止设计使用镀锌钢管,推广使用塑料给水管。塑料给水 管与金属管道相比,具有重量轻,耐压强度好,输送液体阻力小,耐化学腐蚀性能强,安装方便,省钢节能,使用寿命长等 优点。给水用塑料管道主要有:硬聚氯乙烯(PVC-U)、高密度聚乙烯(HDPE)、交联聚乙烯(PEX)、改性聚丙烯(PP-R ,PP-C)、聚丁烯(PB)、铝塑复合管(PE-AL-PE,PEX-AL-PEX)和钢塑复合管等。管材的选择是经济技术的比较过程,技术上应从压力、温度、使用环境、安装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结合业主 的要求和住宅的档次,进行经济技术综合考虑后确定。以上所塑料给水管材都可作为住宅生活给水管材。经济适用房和解 困房主要面对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可选用卫生级硬聚氯乙烯管(PVC-U)作为给水管,以降低造价;中高档商品房可用铝塑复合管(PE-AL-PE,PEX-AL-PEX)或其他塑料给水管材作为给水管。住宅配水点的热水温度不超过 600C,因此上述 管材中除硬聚氯乙烯管(PVC-U)和铝塑料复合管(PE-AL-PE)外,大多管材可作为住宅的热水管道。

2.管道敷设问题

给排水立管的一般敷设方式:一是明装在厨房、卫生间的墙角处;二是明装在建筑物外墙阴角处;三是敷设在管道井内。这种方式使居室洁净美观,但管道井占用了卫生间的面积,且管道施工、维修都比较困难。 卫生间设立集中管道井,把给水管、排水管都集中在管道井里布置,这是小康住宅厨房、卫生间居住文明的重要体现。

给水支管敷设。住宅给水支管管径一役 de≤32mm,小管径的塑料给水管,呈弯曲状态,故住宅给水支管提介采用暗设。给水支管暗设的方式:一是暗设在砖墙里;二是对于小管径给水支管 de≤20mm,可暗设在楼(地)面找平层里。施工时在楼(地)板面上开管槽,槽宽为 de+10mm, 深为 1/2de,管道半嵌入管槽里,并用管卡将管子固定在管槽内。铝塑复合管和交联聚丙烯管等管道采用金属管件连接,采用暗设时须加大管槽尺寸,且水流局部水头损失较大。对于厨房、卫生间内卫生器具布置相对集中的住宅,可采用分 水器进行连接,分水器是一种多分支管接头,各卫生器具给水支管分别从分水器接出。这样既可避免暗埋管道的管接头 渗透问题。又可减小局部水头损失,降低管网造价。

排水支管敷设。住宅室内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这样排水横管渗透时可避免污水等污染物进入邻户,管道维修时也不会影响到邻 户的正常生活。厨房内洗涤盆的排水横支管一般在本层楼板面上接入排水立管;地漏排水支管须敷设下层空间。现在许多同行都认为: 厨房地面都铺设瓷砖,清洁地在时不须用水冲洗,设置地漏意义不大,故厨房内可不设地地漏,这样既避免排水横支 管进入邻户,又可增大厨房的使用空间。卫生间内排水横支管在本层敷设具体措施有:提高卫生间地面、采用下沉式卫生间。

3.水表户外设置问题

水表设在户内,不但抄表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使住宅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大大降低。故住宅的分户水表或分户水表的数字 显示宜设在户外。多层住宅水表户外设置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采用远传水表。把普通水表换成远传水表,由一根信号线连接水表与数据采集机,再传至智能管理(微机)。它的优点在于节省大量人 力来抄表,数据准确,缺点是造价高。二是采用磁卡式水表。用户预先购买自来水公司的电子卡,然后把它插入水表的存贮器内,用水时卡上金额被自动扣除,这种方式用户需预付 水费,水表价格较高。三是采用普通水表设在户外水表设在楼梯休息平台的壁龛里。住户给水支管经水表计量后进入厨房、卫生间。这种方式实现了水表出房设置,工程等价低,但给水立管和水表设在楼梯处影响美观。它适用于南方较暖和地区厨房、卫生间布置靠近楼梯间位置的住宅。

4.家用热水器的设置和空调冷凝水排放问题

住宅设计时应预留安装热水供应设施的条件,或设置热水供应设施。所以在没有集中热水供应的住宅,应考虑家 用热水 器的安装位置及冷热水管道布置。家用热水器一般有燃气、电、太阳能等三种。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一般安装在厨房或 卫生间内,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预留出热水器的安装位置和冷热水管道的接口,便于用户装修时自行安装。 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安装在屋顶上,这样就需要在卫生间与屋面热水器之间 设置冷热水管道,住宅设计时若不考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今后住户安装时只能将冷热管道沿建筑物外墙敷设,这样既 增加住户安装时的难度,增加管线投资,又影响建筑的美观。太阳能热水器的冷热水管道可敷设 在管道井内;不设管道井的住宅,可在卫生间靠近沐浴器的墙角增设一根de110 的 UPVC 排水管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热水管道的 套管,在每户卫生间距地面 1m 处设一个 de110×75 三通,作为冷热水管的接入口。

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考虑空调冷凝水的有组织排放。具体做法可在预留空调外机位置旁设置冷凝水排水管,排水立管选用 PVC-U 排水管de40,在每层空调机高度预留排水三通,便于空调机排水软管直接接入。

参考文献

[1] 房兆国,刘玉林.谈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8)

[2] 武晓宇,冯琢.浅谈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5)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字】多层住宅;消防给水;必要性;可行性

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为了维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增加部分消防投资,是会得到建设单位和业主的认同的,均可不设计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另外,《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版)第一章,第1.02条规定:“本规范不适用于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普通住宅”。从而使绝大部分的多层住宅楼(7层及7层以下)处于完全不设防的状态,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生活在这种不设防的住宅中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层住宅也应设计消防系统。

一.设计消防系统的必要性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电器用品越来越多;装修档次越来越高;气体能源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从而使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a.家用电器越多,用电负荷越大,再加上大多数装修施工的并非是具有资质的家装公司,而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个体水电工人。电气施工相当不规范,导致由于电路故障发生火灾的事件屡屡发生。

b.装修档次越高,采用的可燃.易燃物品越来越多。家装物品火灾危险性大致如下:油漆(乙类)、地板、天花衣柜书桌等木质家具(丙类)、窗帘等纺织品(丙类),这给火灾的发生、蔓延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c.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已经在居住小区中广泛应用。然而一旦发生火灾而不能及时被迅速扑灭,气体能源供应系统随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使火灾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给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2.商业服务网点是指居住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此类建筑功能复杂,每套的面积从十几平方米到三百平方米不等,因储存大量的可燃物品,并且有较多的电器照明及加工设备,因此火灾隐患较大。

3.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难以及时到达和进行灭火扑救。消防规范规定,消防车必须在接到火灾报警1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但正常情况下,人们发现火情并进行报警,是在火灾蔓延了相当长时间之后;再加上天气恶劣,交通拥挤,消防通道堵塞等不可预见因素,消防车很难及时到达火灾现场。另外,由于现在家庭的防盗措施严密,在房主不在现场的情况下,消防队员难以及时进入室内进行扑救。

3.最重要的是一旦发生火灾,很有可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这部分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进行评估的。所以,学习高层建筑灭火经验,立足于自救,设计室内消防系统,是必要的。

二.设计消防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住宅小区化的实施,人们对于住房本身之外的投资越来越认同,如小区绿化,保安措施,电子监控等。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为了维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增加部分消防投资,笔者相信,是会得到建设单位和业主的认同的。另外,随着消防器材的进步发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消防投入成本也在逐渐地降低。消防投资只占整个投资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具体设计方法的讨论

在我国,根据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应考虑灭火效果与经济条件相结合的最佳方法将消防安全问题大面积普及。对于7层以下(含7层)的住宅楼消防系统设计,笔者提出以下方法,仅为个人观点,供同行们讨论。

1.方法一:对于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楼,室内消火栓的布置

a.住宅消火栓的平面布置,通常这些多层住宅楼多为框架或砖混结构建筑,层高2.80-3.00m,楼梯开间2.60-2.70m,消火栓箱的可选位置只有两处,一是入户门附近,二是梯间休息平台处。

b.对于商业网点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实践中有些难度,大多数商业网点开间较小,每间布置室内消火栓在经济性和合理性上有所欠缺,从讲究实际效果的角度出发,可采用以下方式:对于人员聚集且可燃物较多场所,以及需设置两部以上疏散楼梯的“连家店”,应在每层设置室内消火栓。对于二层的商业网点,因开间较小,如在二层布置消火栓,施救操作空间有限,宜在底层外墙或其他公共部分设置室内消火栓箱,其布置应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设在底层外墙的消火栓,要注意防盗防冻问题。在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消火栓管道可以做成干管,不用保温,附近做阀门井,井内设泄水阀,使用时打开阀门即可。对于开间特别小,每个分割单元总面积也特别小的“连家店”式建筑,无公共外墙可利用,无法布置室内消火栓,可以考虑合理布置几个共用室外消火栓,或在公共部位仅设置室内消火栓栓口,明装暗装均可,但每个商户配备足够的水带和水枪。

2.方法二:按目前八层带商业网点单元式住宅楼的做法,在屋顶设置消防水箱储存十分钟的消火栓用水量,另外每层设置室内消火栓,层层设置灭火器。这种做法对于消防安全固然是很好的,但增加水箱容易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水箱也难以管理。而且此方法对于投资的增加是相当大的,除非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适用。

3.方法三:层层设置灭火器,不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此方法投资很小,但灭火器的灭火能力有限,难以保持持久的灭火能力,故此方法不适用。

4.方法四:仅在一、二层设室内消火栓,水源由市政管网提供,楼顶不设消防水箱,另外,层层设置灭火器。设计参数:消火栓用水量5l/s,单枪流量2.5 l/s,同时使用2支水枪,水带长度25米。根据建筑设计规范,七层楼的地面的高度一般距室外地平18米左右(层高2.8米左右), 利用25米水带的长度加上充实水柱的长度,能保证设于一、二层的室内消火栓对所有楼层进行灭火。现今,各大中城市的市政管网压力保持在0.25-0.30Mpa之间,基本能够保证所到达楼层消火栓的充实水柱。在市政压力不够的地方,可以在管道上设计管道泵进行加压,以达到压力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时必须保证来自不同立管的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同一单元内的任何部位。而市政管网完全能够保证灭火时间内的用水流量。其实,仅在一层设置室内消火栓已能达到消防要求,之所以一、二层都设,是考虑到万一失火,两层消火栓可以在短时期内达到灭火效果,进而降低损失。再加上灭火器的使用,完全能达到扑灭火灾的要求。此方法相对于方法一,可以节约很大的投资,但从灭火效果上来说,并不比方法二逊色。

4. 方法五:仅在一、二层设室内消火栓,水源由市政管网提供,楼顶不设消防水箱,不设置灭火器。此方法就是方法三不设置灭火器。可以节省下灭火器的投资。但室内消火栓的使用要经过一定的培训,而且使用的人员需要一定的体力保证。所以,笔者认为,在住宅消防系统中,灭火器的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所有低层住宅中设计消防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所提供的各种方法,各位同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本地消防管理部门进行商讨是否可行。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文3

(一)给水管材选用问题

塑料给水管具有重量轻,耐压强度好,输送液体阻力小,耐化学腐蚀性能强,安装方便,省钢节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给水用塑料管道主要有:硬聚氯乙烯(PVC-U)、高密度聚乙烯(HDPE)、交联聚乙烯(PEX)、改性聚丙烯(PP-R ,PP-C)、聚丁烯(PB)、铝塑复合管(PE-AL-PE,PEX-AL-PEX)和钢塑复合管等。

管材的选择是经济技术的比较过程,技术上应从压力、温度、使用环境、安装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住宅的档次,进行经济技术综合考虑后确定。以上所塑料给水管材都可作为住宅生活给水管材。经济适用房和解困房主要面对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可选用PP-R给水管,以降低造价;中高档商品房可用铝塑复合管(PE-AL-PE,PEX-AL-PEX)或其他塑料给水管材作为给水管。住宅配水点的热水温度不超过600℃,因此上述管材中除硬聚氯乙烯管(PVC-U)和铝塑料复合管(PE-AL-PE)外,大多管材可作为住宅的热水管道。

(二) 管道敷设问题

1.给排水立管的敷设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明装在厨房、卫生间的墙角处。在以往的住宅设计中较多采用这种敷设方式,它施工方便,但明露管道有碍居室美观,住户在二次装修时大多会用轻质材料给予隐藏起来。

2)明装在建筑物外墙阴角处。这种方式仅适用于南方天气较暖和的地区,冬季的最低温度不得低于零摄氏度,以防水管内水冻结成冰,胀裂管道,影响住户使用。管道在外墙敷设,影响建筑美观,也不便于日后管理和维修。

3)敷设在管道井内。这种方式使居室洁净美观,但管道井占用了卫生间的面积,且管道施工、维修都比较困难。卫生间设立集中管道井,把给水管、排水管都集中在管道井里布置,这是小康住宅厨房、卫生间居住文明的重要 体现。本人认为:在中高档的商品房建筑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卫生间管道井的设置,这样即提高卫生间的使用质量,又可解决硬聚氯乙烯排水管水流噪声大的问题,提高居室的环境质量水平;对于卫生间面积较小的经济适用房和解困房,在南方较暖和地区给排水立管可考虑敷设在外墙,以增大卫生间的使用空间;管道明装在室内时,应不影响厨房、卫生间各卫生设备功能的使用。

2.给水支管敷设

住宅给水支管管径一役de≤32mm,小管径的塑料给水管,呈弯曲状态,故住宅给水支管提介采用暗设。给水支管暗设的方式有:

1)暗设在砖墙里。施工时在砖墙面开管槽,管槽宽度为管子外径de+20mm,深度为管子外径de,管道直接嵌入管槽,并用管卡将子固定在管槽内。

2)对于小管径给水支管de≤20mm,可暗设在楼(地)面找平层里。施工时在楼(地)板面上开管槽,槽宽为de+10mm,深为1/2de,管道半嵌入管槽里,并用管卡将管子固定在管槽内。铝塑复合管和交联聚丙烯管等管道采用金属管件连接,采用暗设时须加大管槽尺寸,且水流局部水头损失较大。对于厨房、卫生间内卫生器具布置相对集中的住宅,可采用分水器进行连接,分水器是一种多分支管接头,各卫生器具给水支管分别从分水器接出。这样既可避免暗埋管道的管接头 渗透问题。又可减小局部水头损失,降低管网造价。

3)排水支管敷设

住宅室内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这样排水横管渗透时可避免污水等污染物进入邻户,管道维修时也不会影响到邻户的正常生活。

厨房内洗涤盆的排水横支管一般在本层楼板面上接入排水立管;地漏排水支管须敷设下层空间。卫生间内排水横支管可采用同层排水,具体措施有:

1)提高卫生间地面。地面势高150mm,采用后排式坐便器,洗脸盆、浴盆和地漏的排水横管暗埋在垫层内。

2)采用下沉式卫生间。卫生间楼板面下沉350mm,卫生器具排水横管暗埋在下沉空间里。

这两种做法均可实现卫生间的排水横支管埋设本层的地面而不进入邻户。暗埋管道安装时,施工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卫生间地面,以免给日后使用中留下隐患。

(三)水表户外设置问题

水表设在户内,不但抄表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使住宅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大大降低。故住宅的分户水表或分户水表的数字显示宜设在户外。多层住宅水表户外设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采用远传水表

把普通水表换成远传水表,由一根信号线连接水表与数据采集机,再传至智能管理。物业管理完善的住宅小区的中高档商品房,可采用远传水表。

2.采用磁卡式水表

用户预先购买自来水公司的电子卡,然后把它插入水表的存贮器内,用水时卡上金额被自动扣除,这种方式用户需预付水费,水表价格较高。

3.采用普通水表设在户外

水表设在水暖井内。住户给水支管经水表计量后进入厨房、卫生间。这种方式实现了水表户外设置,工程等价低。

(四)家用热水器的设置问题

住宅设计时应预留安装热水供应设施的条件,或设置热水供应设施。所以在没有集中热水供应的住宅,应考虑家用热水器的安装位置及冷热水管道布置。家用热水器一般有燃气、电、太阳能等三种。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一般安装在厨房或卫生间内,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预留出热水器的安装位置和冷热水管道的接口,便于用户装修时自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简便安全,无需燃料及电力,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长,无污染,很受广大用户的欢迎,近几年来有不少的住宅小区在设计施工时就全部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安装在屋顶上,卫生间与屋面热水器之间设置冷热水管道敷,其管道敷设在预留太阳能管道井内,有效地避免二次施工。

(五)空调冷凝水排放问题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户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领域出现重大的更新,人们要求住宅的居住环境及舒适度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标准。高层住宅建筑建设是我国国家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着国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也一直是城乡建设的重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与国家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层住宅建筑需求的不断更新,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师必须更加仔细、深入地分析户型结构,努力做到功能舒适、造价经济,并且要兼顾到建筑造型的美观。

一、 住宅形式之简介

1.走廊式住宅

走廊式住宅的特点是户型面积不大,不需要占用太多的空间去设计高层住宅的功能,但是能容纳很多的用户,所以走廊式住宅一般被用作公寓式住宅。这种住宅将住户、电梯和楼梯有效地进行融合,以此来创造更多空间去容纳住户。这种住宅在建造过程中,要寻找方法去解决走廊占用太多空间的问题,另外,在采光方面,由于住户多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对采光面少的住房进行特殊的设计,在其采光面增加朝向采光方向的开口天井,可以有效改善采光面少的住房的采光情况。比如位于济南市奥体片区龙奥天街项目有两栋楼就是一个典型的走廊式住宅的平面布局形式。如下:

2.跃层式、跃廊式住宅

一般认为,跃层式、跃廊式住宅是走廊式住宅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跃层式、跃廊式住宅改变了走廊式住宅利用内外走廊的形式,相反地,而是利用小楼梯来加强楼层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减少楼梯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增加住户的空间范围。另外,跃层式、跃廊式住宅还存在着一个缺点,那就是增加了平面设计的难度。

3.单元式住宅

单元式住宅,是目前在我国大量兴建的高层住宅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住宅建筑形式。这类住宅与走廊式住宅的最大区别是每层楼面只有一个或两个(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层数不同要求设置)楼梯,可为2-4 户提供服务(大进深住宅每层一梯可服务于5-8 户),住户由楼梯平台进入分户门。如果住宅设计为点式,则各层住户围绕楼梯分布;如果住宅的平面是条形(板式)设计,则一幢条形住宅可有多个楼梯。不论是一梯二户,还是一梯三户,每个楼梯的控制面积称为一个:“居住单位”. 因此,条形的梯间式多层住宅又称为“连续单元式住宅”。点式(墩式或塔式)梯间式住宅又称“独立单元式住宅”。

单元式住宅的基本特点有:

(1)每层以楼、电梯为中心,每层安排户数较少,各户自成一体。

(2)户内生活设施完善, 既减少了住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又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

(3)可以标准化生产,造价经济合理。

(4)仍保留一些公共使用面积:楼梯、走道,保证了邻里交往,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5)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良好。

4.塔式住房

塔式住房是以一个楼梯或电梯为中心,在其周围布置若干个住户,使得住户能够接触更多的阳光,而且通风效果优良。另外,在外形上,塔式住房具有多变性,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对住宅外形有特殊要求的人群的需要。

二、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建筑领域,住宅建筑占有较大的比例。住宅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建筑业健康与长远的发展,因此不可轻视住宅设计。设计师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不同需求。

1.住宅建筑的套型设计不合理

目前的住宅设计在起居室、卫生间以及厨房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起居室过大,导致室内的净高不足,空间距离的安排不合理,让人产生压抑感。起居室的门洞设计数量较多,影响起居室的使用功能。一般在起居厅适合布置小于3个的门洞,过多会造成交通面积拥挤,使起居室功能受到过道的影响。对于卫生间的设计,高层住宅建筑卫生间的门正对着起居室的入口,形成一种不雅观的现象。高层住宅建筑厨房的设计中,因面积过小,导致高层住宅建筑排气管道和燃气管道的排列较为凌乱,且没有设立专用的管道通道,一旦出现问题,也给检修带来很大的难度。

2.住宅建筑过分重视造型美观,忽视其节能环保性

在当前的住宅建筑中,除了在户型结构上实现了多样化设计,住宅外部造型上也尤为重视。但是,在满足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通常会忽视高层住宅建筑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长久以来,我国将高层住宅建筑节能降耗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进行落实,列入了经济发展规划之中。但在实际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出现一些住宅建筑节能效果比较差的现象。比如在设计过程中有的住宅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而大面积开落地窗,使得窗墙面积比过大,不利于住宅建筑节能。有的住宅外墙凹凸转折过多,导致建筑物外表面积过大,从而影响的建筑体形系数,不利于节能。

3.住宅建筑采光不足,日照间距过小

目前有些住宅项目,由于受用地形红线的限制,出现了很多大进深小面宽户型,设计者在此类户型设计中往往采用户型中部布置起居厅的手法,来达到空间规整的目的。但是这也带来了起居厅因朝向凹槽部位开窗导致光线昏暗,采光不足的情况。还有一些住宅项目片面追求大面积的中心景观,忽视住宅的日照效果。出现了中心景观区域外的住宅间距偏小的现象,影响住宅的实际采光通风效果,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好性”。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1.朝向问题

即决定了高层住宅建筑采光的好与坏。高层住宅采光一般分为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两种。高层住宅建筑采光的窗户直接向外开设的称为直接采光。而高层住宅建筑采光窗户朝向封闭式走廊或者直接采光的厅、厨房等其他地方的采光称之为间接采光。在高层住宅建筑中间接采光效果显然不如直接采光。光线之于高层住宅建筑的意义如同呼吸之于人体。光线会直接使高层住宅建筑空间中充满灵动和生气。相对南向光线东、西向光线则显得更加富于变化。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吸收利用高层住宅建筑南向采光的同时也还应将东向西向的光线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

2.通风

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需要有良好的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和隔热、保温、隔声性能。高层住宅建筑窗户的设置要有利于组织良好的室内通风,并保证夜晚室外凉爽的气流进入洞口后能“覆盖”室内平面在人体高度范围内通过。相对于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版式高层住宅更容易组织穿堂风。好的朝向对高层住宅建筑室内通风也有很大的帮助。高层住宅建筑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可大幅度降低室内微生物菌群的密度。

3.干湿部分要划分得当

对于住宅中用水量较大的空间,比如厨房、卫生间,要与卧室、会客厅、储藏室分隔一段距离,避免厨房或卫生间的水弄脏卧室、会客厅,损坏储藏室内的储存物品。另外,在装修过程中,要做好防水的工作,对于卫生间,要做好防水防噪声的工作,避免厨房与卫生间的使用影响到其他功能空间,或影响居住者的休息。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住宅建筑设计是个长远的过程,而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地块内的景观、日照、通风等环境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于规划设计、小区建设与管理中来。在设计上需要提高运用新技术的意识,有效的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同时,住宅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的气候条件的影响,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断完善小区空间,将建筑的资源消耗降到最低,减少工程资源和材料的浪费。住宅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突出传统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建设,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将小区打造成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结合紧密的生态型居住小区。

结束语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要遵循有静有动、保护屋主隐私、分清主次、干湿划分得当的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增加高层住宅的功能,增加住宅内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实用性,增加其可变性,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对高层住宅建筑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瑜.高层住宅建筑户型设计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1.

[2]郝连波.PDCA在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中的应用与实施[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3]邢志祥,唐永,高文莉.高层住宅建筑火灾人员疏散仿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6:29-33.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文5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新趋势

当下人们对于自身居住的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要求意识的驱使下,人们开始对住宅建筑的设计层面有了越来越多的个人见解。并且这些想法开始逐渐从传统的对住宅量的追求转变为对住宅实际居住质量的建设性要求。人们开始逐渐对住宅的实用以及具体的居住感受体会层面加入过多的关注。而在此基础上相应的住宅设计师也就要理顺自身的思路,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全新的时代元素与人们对建筑的具体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住宅设计的全新发展模式。但这需要建筑师们对住宅类建筑设计的趋势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1 住宅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1 生态住宅与高质量住宅的混淆

目前有一种趋势,似乎一谈到生态就以为是高投入、豪华、尊贵等概念,事实上,生态园区不等于高档住宅。在绿色生态住宅将成为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我们要求所有的高档住宅、中档住宅、低档住宅都要做。

1.2 生态建设的过度绿化

“绿色住宅”“绿色小区”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或片面强调成“绿化”,其实它更多地强调和谐、协调。“生态住宅”内涵虽然各式各样,但基本上围绕三个主题:第一,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第二,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第三,与自然环境融合。

2 住宅设计层面的新趋势

2.1 生态住宅的推广

建筑的生态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而这一点在住宅类建筑中也不例外,而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下,许多建筑设计层面的新理念层出不穷,而这实际上也对当今的住宅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冲击下,住宅的形态性建设环节以及一些固有的建设思路与理念特性受到了影响,许多设计师在设计层面开始逐渐忽视建筑的生态化特性,但这对于建筑的实际建设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某些如生态性一般的建筑特性已经俨然成为了建筑在实际的建设体系构成环节以及具体的设计环节的参照性原则,对于这一原则的无理由摒弃不符合当下的建筑建设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层面还是要尽量保持建筑业原有的优良特性,因此将建筑的生态性与实际的住宅形态设计层面相结合,即建设生态型住宅的方案将成为住宅类建筑设计发展的时代大趋势之一。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主要是考虑环境、城市建筑与人的问题,应将当前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和利益好人类现有的、共有的资源。

2.2 对建筑归属感的追求

在我国,住宅建筑的设计实际上与人们的客观归属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实际的住宅建筑设计环节也就要注重对家庭感与归属感的建设,而这一建设体系的开展实际上与人们对住宅庭院的追求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要以此为基础,在住宅建筑的设计层面多加入一些具体的花园庭院元素到实际的建筑设计环节之中,以此来提升建筑的归属性代入感,进而从视觉效果以及居住效果层面的设计理念上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归属性冲击感。城市地貌有山有水,各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对景观的有效获取以及和景观的相得益彰,成了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如在山地建筑中,利用山体高低起伏的地势,依山建筑,从而形成自然居住环境,而在缺乏自然环境可借景的居住小区中,建筑师则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营造人工水景等,成为园林主题。假山、叠水、瀑布、喷泉,在营造上更加自由,显得俊朗飘逸,给住户莫大的亲和力。在建筑与环境进行大对话的同时,建筑师还可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努力营造小的环境氛围,如设置住户超大观景阳台、入户花园等。

2.3 住宅设计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建设层面就要注重对信息化的体系性建设的开展力度,而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经济形态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因此信息化不但与社会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关乎经济体系建设的执行程度。因此信息化建设就要渗透到当今社会发展性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中。而相对于住宅建筑设计这一环节,添加适当的信息类元素也就显得尤为关键。一个设计单位住宅设计水平的高低,反映它对住宅技术信息掌握的多少。设计信息掌握的多,应用的好,扩散速度快,就会占领设计的制高点,那么这个设计单位的整体实力就强。信息时代的另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创新。当前出现的住宅设计活跃期,明显特征就是创新,一些新设计理论和理念的形成,一些新型住宅的出现,一些新技术的推广,都说明创新的活力和对住宅建设的贡献。因此,对设计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更新和提高知识水平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2.4 全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当下时代的发展会反作用于具体的建设体系的开展,其并不会直接对建设体系的实际展开起到具象化的影响作用,而是会为这些建设性工程体系的开展提供全新的高效的坚固的全新技术与材料,而这一点在具体的住宅建筑设计方面也就体现为设计方面的全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而这也恰恰是当今时代体系下的住宅建筑设计所迫切需要的,在此技术与材料的应用体系的推动下能够切实实现住宅建筑的技术性革新。在建筑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对高科技新产品的运用,可以提高住宅建筑的性价比,增强住宅建筑的个性体现。个性化、模块化、网络化等智能化系统的运用,可以提升建筑产品的品质,提高建筑产品的竞争力。现在,住宅建筑中新材料如建筑夹层塑料成型板、低辐射玻璃等不断被采用,轻质墙体、聚苯乙烯屋面保温隔热板、铝塑复合给水管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已经普及,停车刷卡系统等先进技术产品日益增多。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住宅建筑的设计应该与时代的趋势相一致化,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住宅建筑的设计体制的合理化建设,并且设计师还应该以较为大众化、人性化以及一定的前瞻的视角去审视自身的住宅建筑设计,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住宅设计的具体设计思想、设计步骤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与人们的需要。而这有利于提升住宅的整体设计感,有利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整体建筑建设实力,进而以此来带动相应的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晋.我国当代商品化住宅发展特征及趋势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2]赵夏.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范文6

【摘要】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色,无论从饮食文化、居住环境、民俗风情等。随着时代的前进,城市化的发展也给各地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也趋向于现代化。无论从住宅的外观设计,还是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都更好的做到人性化。

【关键词】高层住宅;外观造型;空间组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变。使得城市中有限的土地不断的扩建扩张,为了应对这一系列的人口居住问题,从80年代的3层楼房逐渐的到现在7层―20层的不断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品味的变化,城市中一栋栋屹立而起的楼房,更多的注入了一些新的设计元素。

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高层住宅几乎是房地产开发的主打品种,高层住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安全、规划和建设的因素在肯定中国住宅高层化发展大方向的同时,还应重视并解决它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筑的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层住宅作为一种主要的建筑形式。

1 高层住宅分为:

单元式高层住宅: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一般来说11层以下一梯两户的单元式高层优势明显。18-30层两梯若干户的塔式比较有优势。30层以上那种搭在一起的单元式高层略有优势。

塔式高层住宅: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塔式高层建筑又称点式高层建筑,其定义为建筑平面长宽尺寸接近的高层建筑,其体形呈塔状,那么符合此特点的住宅则称为塔式高层住宅。而从住宅设计的角度来讲,塔式高层住宅是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若将两个概念结合,则塔式高层住宅的定义为:建筑平面长宽尺寸接近,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在标准层平面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另外塔式高层还具有外形轮廓变化较大、容纳户数多和平面组织较复杂的特点。

通廊式高层住宅:是指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宅的高层住宅。通廊式高层住宅。通廊式高层住宅分为内外两种,现在多采用内廊式住宅,外廊式较少见。

从居住条件来说,底层住宅和多层次住宅相对于高层住宅优越,但对于中国的人口大国来说,不断的人口增加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高层住宅也成了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地价昂贵的地方,还会出现一些塔式住宅相互拼接成塔群住宅,高层住宅随解决了人口居住问题,节约用地,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有利也有弊,其中安全隐患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2 外观造型设计

现代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有将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考虑,才能在设计中把握方向,得心应手。在此将对高层住宅的外观造型与功能、造型与材质的运用、光与色的运用等综合因素来阐述外观造型的整体设计。

2.1高层住宅的外观造型与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区,现代简约型、西班牙式、园林式等为主题的小区,从外观造型的设计上将其定义于不同的消费人群。现代的年轻人都比较注重于外观设计,年轻的、活泼的气息如同业主的另一张面孔,忙碌于事业,而又追求时尚,注重享受。

而对于现代建筑造型设与功能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建筑师沙利文在20世纪初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主张。正对当时复古与折中主义思潮,它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崭新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分强调功能的信条的“现代主义”显露出许多单调、呆板的弊端,满足不了人们对建筑精神与审美方面高层次需求。在作为技术,艺术与价值观念的结合体,不但要满足一般的功能要求,也还要在空间与造型的创造上作出更大的创新,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2.2高层住宅的外观造型与材质

在对高层住宅的外观设计上,材质的运用不同,给人的视觉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精美的花岗岩给人以坚固华贵的感觉,而粗糙材质又有另外一番味道,给人以天然,文化的意味。铝塑板则给人现代感十足的简洁气息。在现代住宅的外观设计中,落地窗是阳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落地窗的设计,使得整个住宅更加明亮、宽敞,给人以通透轻盈之感。不同类型的材质组合在一起,常常会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2.3高层住宅外观造型设计中光与色的运用

光与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柯布西耶说“建筑是阳光下各种型体的展示”,也包括了色彩。色彩运用不是随心所欲,在造型中,色彩可单独作为一种元素来用,也可同材质等结合起来应用。而在外观造型的设计中,色彩是一种花费少而收效大的一种处理方式。拉美建筑师巴甘就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建筑师,各种体块被施以不同的色彩,在阳光下焕发出惊人的光彩。简洁的线条加以对光和色彩的运用,整体的外型中相互依托,给人以更好的视觉效果。不管是单元式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还是通廊式高层住宅,对于其外观造型设计中光和色的运用构成一幅格调高雅的画卷。

3 造型与空间组合

住宅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更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造和造型带给人们的精神上良好的感受。住宅设计中也因功能的要求不同而导致空间形式的变化。

3.1大小不同

在我国,对于住宅设计中,客厅、卧室在整体设计中。客厅作为家人生活、起居、娱乐、会客的主要空间,最先考虑人的多种活动,其为最大者。相对而言,卫生间也是居室中必要的卫生设施,为最小者。

3.2形状不同

住宅设计中对整体的功能设计上,做到更好的使用,各房间因功能不同,对形状的要求也不同。如居室太狭长,就欠缺灵活且令人不舒服,而厨房的即使长一些也无损功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3.3朝向不同

在朝向的选择上,通风、光照是住宅选择上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通风环境和好的光照,给人一种舒适的环境及阳光般的心情,长期处于阴暗不透光的环境中,人的心情都变得阴暗的。为争取必要的阳光照射而又避免烈日暴晒,以建筑同环境关系,根据房间性质而各得其所,并尽量在南布置一个或一个以上卧室。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相互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高层住宅建筑在外观造型设计上力求从环境整体观、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高层居住建筑形象个性的创造这一角度出发,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使高层居住建筑在适应城市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协调组织好各种相关要素来突出自身的艺术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