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例6篇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1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音乐;开发现状;文化传承;开发和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70-01

一、内蒙古民族音乐的开发现状与文化传承

(一)内蒙古民族音乐的开发现状

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在其开发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天边》、《陪你一起看草原》、《鄂尔多斯婚礼》(音乐剧)、《千里草原多秀美》(歌舞剧)、《马背情韵》(民族曲艺)、《大漠咏叹》(民族声乐)等等,反应了内蒙古民族音乐资源的丰富性,同时也体现了内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少数民族音乐开发上,我们取得了不少成就,如上述,挖掘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了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同时我们也要认清,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文化结晶,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目前,以适应文化产业市场为主的开发市场,一方面,拓展了民族音乐业融资渠道,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的保留和继承,使民族音乐趋于大众化,缺少了民族特色,这样的发展势必不能持久。此外,内蒙古当前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开发太受资金限制,一些大型的音乐表演其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补贴、财政拨款,致使民族音乐的普遍挖掘、广泛发展受到了制约,难以体现一个民族丰富的、广泛的民族音乐特点,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全民继承和广泛发掘,也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开发和利用陷入浅尝辄止的境界。

(二)内蒙古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

作为民族音乐最精髓的部分不是大众化,而是特色化,民族特色是延续民族音乐发展的可靠保障。首先,民族音乐是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折射出了这个民族的繁盛、兴衰等等,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生活观、价值观、生命观,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对生活、对理想、对情感等等的歌颂和寄托。如蒙古族的《婚宴歌》、《祝酒歌》欢腾喜悦,突显出一个民族的热情、豪放,也是民族风俗文化的体现。又如蒙古族的《劝嫁歌》、《思乡歌》,歌曲缠绵、眷恋,突出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期盼,从音乐中大家就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特色。再次,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带着民族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文明的沉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展示,它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因此发展民族音乐中必将对民族文化有所继承和发扬。

二、基于文化传承对内蒙古民族音乐的挖掘和开发

(一)重视民族音乐的开发和保护

对民族音乐的开发不是盲目性的、破坏性的榨取其文化价值,而是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其文化精髓,结合民族特色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变异性,将音乐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把握好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行为的统一性,使大众能更多的享受到一些原生态的音乐作品。其次,对民族音乐进行抢救性开发、保护。一方面,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资源对其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确保宝贵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保留民族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原生态特色,避免民族音乐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城市化、庸俗化、简单化。

(二)因地制宜,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民族音乐保护和文化传承

内蒙古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广袤的内蒙大地上有着多样的、丰富的演艺人力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发展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首先,利用各种资源搭建民族演艺文化平台,使民族文化特色得以更广泛的展示和传播。例如,建立和开发民族文化网站,以互联网的形式宣传民族音乐,促进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其次,根据民众需求,广泛的设置民族音乐专业表演场所,如曲艺场、说书场、音乐厅等等,使有不同消费需求的大众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专业的、高质量的民族文化,使民族音乐事业得以发展。再次,注重资金投入,用以保障文化人、民间艺人的基本生活,使民族文化得以继承、传播和发扬,避免民族音乐中一些原生态的音乐行为的萎缩和消失。

内蒙古地域辽阔,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同时,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是中国灿烂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对内蒙古民族音乐中文化元素的研究,是确保内蒙古民族音乐独特性、民族特性的需要,只有将民族音乐的发展植根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他才能突显出一个民族的魅力,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繁荣与昌盛。

参考文献: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2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交互关系

一、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够增加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能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改变,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能够使人了解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人们哲学知识、文化素养以及生活知识的增加。其次,民族文化传承对人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观察力等都会产生影响,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会具有自身的特点,指向性比较强,这对民族人门的智力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蒙古人经常进行狩猎对动物的生活规律非常熟悉,狩猎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事情,因此久而久之该读取的人们就会形成做事专一的习惯。再次,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兴趣、性格、情感以及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也受到影响,例如回族具有团结互助的性格特征藏族有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等。最后,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意识,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也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对教育内容的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民族文化传承的总量越多,在教育过程中就会有较大的选择,反之,选择的自由度就比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对教育的质量会产生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中积极方面多,消极方面少,那么民族文化的质就高,这有利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产生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一般通过学校、家庭以及一些社会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课程占的比例非常大,而民族地方课程仅仅占10%左右,因此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并没有肩负重任,因此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还需要家庭、社区以及学习的共同作用。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个地区的教育都会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包括语言、行为和心理等各要素的传承,其中心理传承是最稳定和最核心的传承,心理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而且每种文化都会受到心理传承的制约,都要围绕心理传承进行。语言的传承主要是进行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传承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行为传承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只有进行心理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和积淀。通过教育能够维持民族文化的生存,能够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积淀,使民族文化更好更快地传播;再次,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选择,现今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民族文化进行复制,而且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有选择地传承,教育通过吸收和加工改造的方式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和发展。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制约作用

同样的道理,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也有制约作用。教育的内容是有选择的,教育内容的质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教育起着载体的作用,对民族文化是有选择的传承,教育要选择民族文化积极的部分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在教育中,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水平起着制约作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方式,这样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灵活多样性,因此今后在选择教育方式时尽量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介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的交互作用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处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动因和产物,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的内容、方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制约作用;民族文化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和教育目标相一致,民族文化传承是为教育的目标服务的。由此二建,民族文化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37-141.

[2]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3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民族文化 传承与创新机制

Abstract The so-called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immers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baton of vertical handover process in a community of members of society.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rder to retain, continue down, the need to choose the way of inheritan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form.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nnov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eritag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n the path of shallow exploration.

Keywords ethnic reg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民族文化指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文化的总和。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本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做交接棒似的纵向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生存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传承机制,使本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保持其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

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概述

1.1 基本现状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本民族的语言主要用于其内部间的交流。从当前职业教育来看,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和传承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我国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双语授课。对于民族地区学校来说,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充分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以武陵山区为例,其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如侗族大歌、芦笙、土家织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但这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在武陵山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却很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文化却正在日趋一致,部分民族地区的一些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在民族文化中语言是最为核心的,但目前一些青少年已经不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以武陵山区为例,在一项针对本地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掌握程度的问卷统计结果中显示,在其父母一代,民族相融的情况已经比较深入了,其本民族的家庭传统文化氛围逐渐淡去,到了学生这一代,民族融合的情况更加明显,更加深入,更加普遍,尤其是对一些城镇家庭来说尤为如此。可见,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汉族化的现象正日益加深。

1.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言,当前最有效也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为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上的浅薄,大多数的人只是片面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学习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的地方,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作用、意义及其深层次的含义。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延续与发展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想使其更好地延续下去,不得不选择职业教育这条最有效的途径。但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使职业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根据本民族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独有特点,并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力。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需要职业教育的帮助,同样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民族文化的促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紧紧围绕民族风俗习惯以及特点的工艺进行,以使学生对本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人文理念、文化特性、地理特征都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所以就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而言,其承担着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很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二是要将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作为一种职业,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进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2.1 文化冲击对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在当地范围内传承,几乎很少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即便有他民族一定同化,也有益于民族文化本身l展。但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文化产品的自由流动、扩展,以及文化价值的不断碰撞,逐渐威胁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大多在特定的民族间延续与流传,且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强的民族特性。但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正逐渐失去其固有的空间,民族、国家的边界正逐渐消解。当前民族文化传承的空间及其途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给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挑战。

2.2 文化冲突对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

在全球化及现代化的不断冲击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愈发明显,尤其是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冲突越发激烈,使少数民族的归属感、忠诚心受到了挑战。通常来讲,在教育事业中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排斥与接纳两种选择。假如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相对封闭,且在外来文化冲击较弱的情况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势必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时不易接纳外来文化,因而常选择排斥;假如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相对开放,且在外来文化冲击较强的情况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时容易接纳外来文化。

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3.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入手,创新职业教育形式

在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日益重视。比如:我国对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习俗进行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职业教育也要顺应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进行优化创新,让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在教学的内容中加入一些民族风俗、民族特有的工艺以及民族的舞蹈艺术等,把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武陵山区的某一民族的传统服装、节日以及风俗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自己喜欢的民族文化,把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文化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和同学讲解自己喜欢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武陵山区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也对武陵山区长期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色更加重视,更有效的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 聘请民族艺人或专家进校园,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艺人和一些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对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是最清楚,也最了解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要想更有效的延续下去,职业教育是最有效的渠道。因此,武陵山区职业教育就可以把这些民族艺人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聘请到学校作为讲师,给学生讲解民族文化。同时,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学校教师和这些民族艺人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让学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讲解一些关于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传承的项目时,就可以让学校内部的教师在知道理论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让教师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3.3 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培养,提高传承民族文化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要想有效的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以此来提高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职业院校根据学校专业的建设以及发展的需求,定期组织学校的教师进行民族文化的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更加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及重要性,共同开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相关的科研项目,让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世代相传,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传承民族文化相关的行业、企业参与具体的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言传,还可以身教。

3.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保护和培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存传承人进行保护,同时强化后继传承人的培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手艺、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等为内容,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的文化、风俗以及习惯,自觉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且职业教育要改变以往“口传身教”的传承模式,要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定出全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人才保障,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3.5 加强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以及行业间配合

职业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最为有效的渠道,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经费的投入以及行业间的配合。所以,政府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把传承民族文化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让行业间进行协作配合,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到实处,让民族文化的传承顺利进行下去。此外,职业教育要加强相关民族文化专业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职业院校也要充分发挥出校内现有的财力、物力作用,对校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 肖丽萍.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 李丽敏.全纳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4] 冉红芳.教育传承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探究――基于鄂西南职业技术学校的调查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84-188.

[5] 杨建忠.论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价值与方式[J].黑江高教研究,2012.10:69-72.

[6] 黎卫.论高职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使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4:100-102.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4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笔者从民族地区学校教基本现状、学校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讨论,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学校;文化传承;民族地区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p17)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 的文化传承,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汉族或彝族的文化传承。[2]本文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基本现状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3]

2 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5]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 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6]

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 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7]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 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 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8]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9]

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10]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民族地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民族主体文化本质,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让其在耳熟目染中接纳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刘慧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1.

[4]吴晓蓉.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5]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6]巴战龙.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北京,2010,4.

[7]孙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8]余彭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乌云达来,吴宝柱.浅谈少数民族学校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5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保护

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经过了几千年之久的传承和发展流传至今,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了这个民族每个人民的智慧结晶。民族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它是整个社会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与这个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和信仰等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民族体育文化代表的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失去了传承与保护,逐渐的淡化在人们的视线中,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和保护。

一、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体育文化本身就融合了所有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人们参与到民族体育当中的时候,就实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民族体育文化更会为每个参与者带来娱乐身心的作用,例如众多的球戏和杂技等既综合了体育活动的特点又实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可观赏和娱乐身心的价值。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中,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更加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游客,实现了它的经济价值,例如、滑雪、赛马、骑射等民族体育文化都具备着属于民族气息的特征,正是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不但促进了民族的旅游业,还让这种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了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具备的价值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它更加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伟大精神,彰显的是我国体育的魅力,维护了民族与国际之间的交际,更好的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发展的进程,实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政治价值。

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一)人们的意识淡薄。在这个时代进程加快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与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更加向往的是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对于传统和流传下来的体育文化等习俗都少有参与,例如彝族的摔跤文化、跳火绳、纳西族中的东巴舞等等,这些体育文化承载了我国民族古老的,如今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意识逐渐淡化,这也就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慢慢的失去了传承。

(二)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人们更加喜欢参与到新型的体育项目中,保龄球、高尔夫、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吸引了众多人们的眼光,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也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中失去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参与,民族体育文化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很多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被人们逐渐淡忘。

(三)文化认同的差异性。民族体育文化本身就融入了属于民族固有的特质,很多体育文化体现的是传统的和文化,现代社会中的人因观念和意识发生了转变,对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褒贬不一,更有人认为这些文化代表的是封建的是迷信的落后产物,因此,对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这也是导致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重点问题之一。

(四)缺乏着政府部门的扶持。民族体育文化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更加代表着我国丰富而深渊的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离不开政府部门扶持的。例如我国最为代表性的武术,曾经被广为流传和普及,但是如今武术的身影却逐步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国家传承的民族体育文化(跆拳道、网球等),这与政府的干预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一)加大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民族体育文化之所以被人们逐渐淡忘,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民族体育文化本身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与传播,只要相关的人员能够挖掘出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娱乐性与竞技性的独特魅力,提高体育文化的宣传力,才能吸引到更多人的目光。可以将民族的体育文化作为这一民族中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不但实现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来讲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民族体育文化的普及。虽然新型的体育文化占据着人们生活中很高的地位,但是我国的民族体育特色也不输与其他的体育文化。人们可以将各地的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来,设置专业的教学班,丰富校园中体育项目的内容,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娱乐兴趣,还能在这基础上实现锻炼体质的目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得到了普及与传承。

(三)鼓励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参与。人们要正确的认识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质,转变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观点,更要积极的参与到民族体育文化的活动中来,在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组织和宣传的时候,当地的相关部门可以给与经济上的支持与投入,鼓励当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并让人们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可以在当地设置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举办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有利于吸引众人参与的目光。

(四)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保护。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保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政府可在当地设置专门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部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经常组建一些相关的民族体育活动或竞赛,加强人力、物力的扶持力度,鼓励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让民族体育文化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现代化的生活中。

结束语: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更加彰显了属于民族体育文化独有的特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现在,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都具备着较高的文化价值。民族体育文化价值需要被传承和保护,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的去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积极的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作为政府更要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6):81-84.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民族音乐传承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音乐艺术的缩影,体现出了一个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和民族审美的情趣。在我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与升华,早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和精神品质体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良好的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承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音乐教学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属于国民通识教育,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的将民族音乐融入其中,加强传承的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民族音乐的特性

民族音乐在我国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乐器等等,其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良好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以下一些特性。首先是丰富性,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所以在民间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具有非常强的丰富性。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的生活风格以及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民族音乐就具备了丰富多彩的特性,例如,昆曲、秦腔、川剧、黄梅戏等等,都是一些民族自发的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1]。之后是不确定性,基于地区和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很多少数民族在进行民族音乐传承时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传授给下一代,并没有相关的记载资料和教学书籍。所以在这样一种形式的传承中,相关民族音乐就会出现变化和遗缺,在这种变化中音乐更加符合了当代人的生活特点和艺术形式,基于此,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具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然后是通俗性,某知名民族音乐人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族音乐都是在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中被创造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缔造者,而通过我国民族音乐的整体文化风格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充分的展现出了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形式。我国的民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情感载体,所以具有非常广泛的通俗性。最后是实用性,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音乐大抵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非常的亲近人们的生活,在众多劳动音乐中,如劳动号子,其能够对人们的劳动起到非常积极的鼓舞作用,所以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

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基础的音乐教育,是学生在成长之处所能够接受到的较为完善的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够直接的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以及传承价值。基于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有效的抓住音乐教学的重点,从而不断突出和弘扬本民族的民族音乐和相关文化,而这也正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所在。中小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不是培养学生多么高强的音乐技能和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品格,通过音乐的魅力以及艺术性让他们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2]。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的特色,发展规律以及魅力所在,从而在不断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其对本民族的优秀民族英语产生深深的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感。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的良好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道路上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和继承。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教学现状

在意识上,我们都知道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多么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施行,很多中小学生的音乐教材上都附有了一定的民族音乐教育知识,但是其在教材中所占有的比重并不大,同时教师的重视程度也并不高,所以有也等于无,民族音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感受以及掌握一些简单的乐理和音乐基本知识,基于此在各种各样因素的作用下,民族音乐教学和传承就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大量的引入外来优秀文化,在音乐教育上同样如此,这有助于我国音乐以新的形式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在近些年中,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冲击,以至于现如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压根不了解本土音乐却对西方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兴趣。在信息化时代,在全球文化交流时代,我们不可否认其它音乐文化的优秀,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民族文化失去教育的信心[3]。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太小: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缺失、所占比重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和音乐教学现状。民族音乐的良好传承需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下去,所以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材中以及教学设计中缺失了民族音乐教育,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得不到良好的传承,甚至是出现断层和消失的危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当前,在我国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士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中真正拥有良好教育能力的人才却非常的有限,而这其中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种民族音乐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就导致了我国的传统优秀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四、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首先需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音乐艺术想要得到真正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摆正好中西音乐文化的位置,需要以中华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体,进行外来音乐文化的适当吸收,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音乐结构和音乐素养。有调查显示,很多来自国外的音乐家都表示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非常良好和高超的艺术基调,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的,但是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民族音乐是自成体系的,值得探究和发扬光大。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摆正好中西音乐的位置,从而良好的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承。然后是需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性,从而在追根溯源中做到创新发展和良好传承。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理念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文化的吸收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的民族音乐,所以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民族音乐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和拓展[4]。然后让学生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守旧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守旧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创新也不意味着迷失自我,只有良好的权衡把我,民族音乐才能够良好的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构建良好的传承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学校施行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现行的西方音乐体系应该是相对独立、平等和互补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主次颠倒的现象。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西方音乐教学具有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理论体系,所以其在传播过程中也是有条不紊的,让他人更好的去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至于其大范围的影响着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在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中都是习以为常的接受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自己的体系,但是到现如今还没有理论上的完整的归纳和总结。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在完整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之上,从而以系统性的、完整性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在完善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加强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材比重的增加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能够有效的形成符合中国音乐教育国情的教学特点,从而构建出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体系,进而不断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教育能力在现如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民族音乐的教育教学,教师更多的是偏向于现代音乐的教学。与此同时,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中,很多教师都不具有良好的民族音乐教学能力,所以为了让民族音乐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教育重视程度和提高其民族音乐教育能力至关重要[5]。只有教师重视了并且具有了这方面的良好教学能力,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良好引导下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质量。基于此,中小学校需要积极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养以及有关于民族音乐的深入知识。同时,中小学校还需要多多的对外引进一些能够良好教授民族音乐的人才,以此来促进民族音乐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四)在实践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中小学校在开展民族英语教学时,可以积极的组织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到相关的民间音乐社团中去,让其在实践中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和传承。民族音乐是生产于民间,发扬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民间就是其传承的土壤,所以想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必须要亲入民间,与真正的民族音乐进行深入接触,而这也是理解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需要突出当地的音乐特色,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欲望,进而促进民族音乐的良好传播和传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