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例6篇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文1

一、运载火箭的 社会 和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 发展 运载火箭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对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东方红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 中国 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5个有能力用自制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对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运载火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运载火箭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省发射费用

2.对外发射服务

二、应用卫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在全球通信一体化的进程中,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应是以光纤、卫星通信和广播链路相结合构成的立体空间 电子 通信骨干 网络 。卫星技术在信息高速公路中不仅担负着空间通信的“硬件”作用,还由于其自身就是独特的信息源,也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的应用促进了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导航定位等学科的 科学 研究,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勘探和空间研究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或难以达到的效益和作用。

三、卫星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航天技术在农业育种工程中的应用

2.海洋资源卫星在海洋观测中的 应用

3.卫星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监测中的应用

1991年,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造成耕地破坏、农作物减产。水利部利用560张卫星遥感资料对全国水土流失进行 分析 ,编制了1∶500000解译图,按成因、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分类,分别量算了面积,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服务。1993年,又先后对山西三江河流域、延安地区、永定河上游等土壤侵蚀进行了调查,编制了1∶500000的土壤侵蚀图。并且,利用卫星和航拍技术相结合,调查了黑龙江13个规划水库、41个比较水位和5个设计洪水位下的淹没损失,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沿江森林、沼泽等恶劣地域和中苏双方境内的调查,为中央决策机构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入海口地区进行了动态监测,调查了农作物播种面积;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选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大减少了野外作业时间,缩短了周期,仅此一项就比常规调查节省经费50万元。“九五”期间,还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有效灌溉面积进行调查。

4.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监测和估产

5.卫星通信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6.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和国土普查中的应用

7.在地质普查测绘和森林植被调查中的应用

8.煤层勘测和考古研究

煤炭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了鄂尔多斯地区聚煤 规律 及煤炭资源评价、锡林浩特胜利煤田矿区供水水文地质普查、酸雨调查和煤层 自然 监测。对我国“三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遥感(RS)技术;用途;分类;常用的遥感数据;图像处理;应用范围

中图分类号: P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测绘领域中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遥感技术

1.1遥感的定义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1.2遥感图像的用途

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像片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一个人的像片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人的头、身体及眼、鼻、口、眉毛、头发等信息。遥感图像一样可以辨别出很多信息,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单位、沙漠、海岸、荒原、道路等)、山地(丘岭、高山、雪山)等等;从遥感图像上能辨别出较小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条交通标志线、一个足球场内的标志线等。大量信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阔的,据统计,有近30个领域、行业都能用到遥感技术,如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

由于遥感技术是从人们一般不能站到的高度去“拍照”,故从宏观视野上,也有着人力所不能及的优势。

1.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约分析与测量技术等。

遥感技术依其遥感仪器所选用的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纳遥感技术,物理场(如重力和磁力场)遥感技术。

电磁波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物体/物质反射或发射出不同特性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其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技术。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

2遥感的分类

2.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航天遥感又称太空遥感(spaceremotesensmg)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

卫星遥感(SatelLiteremotesensing)为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航空遥感泛指从飞机、飞艇、气球等空中平台对地观测的遥感技术系统。

地面遥感主要指以高塔、车、船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地物波谱仪或传感器安装在这些地面平台上,可进行各种地物波谱测量。

2.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主要指利用可见光(0.4-0.7微米)和近红外(0.7-2.5微米)波段的遥感技术统称,前者是人眼可见的波段,后者即是反射红外波段,人眼虽不能直接看见,但其信息能被特殊遥感器所接受。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其辐射源是太阳,在这二个波段上只反映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根据地物反射率的差异,就可以获得有关目标物的信息,它们都可以用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呈像。

热红外遥感,指通过红外敏感元件,探测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显示目标的辐射温度或热场图像的遥感技术的统称。遥感中指8—14微米波段范围。地物在常温(约300K)下热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位于此波段,在此波段地物的热辐射能量,大于太阳的反射能量。热红外遥感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

微波遥感,指利用波长1—1000毫米电磁波遥感的统称。通过接收地面物体发射的微波辐射能量,或接收遥感仪器本身发出的电磁波束的回波信号,对物体进行探测、识别和分析。微波遥感的特点是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

2.3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

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作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2.4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全球遥感:全面系统地研究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遥感的统称。

区域遥感:以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遥感信息工程,它通常按行政区划(国家、省区等)和自然区划(如流域)或经济区进行。

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3常用的遥感数据

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

4图像处理

遥感影像通常需要进一步处理方可使用,用于该目的的技术称之为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包括各种可以对像片或数字影像进行处理的操作,这些包括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增强、处理、量化、空间滤波以及图像模式识别等。还有其它更加丰富的内容。

5遥感应用范围

遥感应用范围: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

6结束语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铜仁地区;大生态;林业遥感;研究动向;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0504

1 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广泛的地表分布与复杂的林间结构,为多种生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与森林有关的林木参数、环境要素、干扰等因子共同指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健康与安全,因此相关森林生态系统参数的获取十分重要。遥感可以多时相、大尺度对地进行观测,海量数据的利用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铜仁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森林植被是铜仁地区的生态品牌、最突出的生态优势[1,2]。但铜仁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仍十分脆弱,需要加强保护[3,4]。丰富的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系统,亟需要获取相关的森林生态系统参数,用以突显地方特色和进行生态保护。

笔者总结了遥感在林业环境信息化中可供应用的技术范畴,分析了阻碍林业遥感快速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在大生态背景下,铜仁地区遥感技术应用应关注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用以深入开展遥感研究,充分利用遥感技术,为生产实践、区域吸引力提高提供科学支撑与方法,进一步利用遥感大数据,分析森林资源响应环境变化,为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提供数据决策,促进区域社会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2 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

2.1 技术产品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可获取的林业遥感产品包括:二、三维电子影像产品,纸质影像产品,地形图产品,林相图产品,郁闭度、密度、植被指数产品,地表反射率产品,温度、湿度、负离子浓度反演产品,资源动态监测产品,灾害监测产品等[5,6]。此外,还可研发可视化的林业遥感参数数据库产品[7]。

2.2 森林参数反演

利用影像与野外实测值建立关系模型,可对森林的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含量、叶面积指数、冠幅、郁闭度、密度、胸径、蓄积量、碳储量等进行反演[8~12]。在分类基础上,基于地理坐标信息确定不同林地类型的面积[13]。利用摄影测量方法测定个体树高,利用影像光谱信息、纹理信息,结合常规分类方法(最大似然、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确定森林类型、树种类型,经影像分类或野外实测GPS坐标等方法确定林木的位置分布等[14~16]。

2.3 动态监测

采用不同时相的数据源,经特定信息提取,对土地的石漠化、荒漠化、沙化程度M行监测;影像对比分析,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17];提取湿地信息,经过不同时相数据源的叠加分析,可对湿地资源进行监测[18];分析多时相影像,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进行监测[19];对灾害(雪灾、火灾、水灾、地质灾害、病虫害)进行监测。监测中,根据遥感提供的技术方法,确定监测对象的原貌、现状、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为生态恢复或建设成效评价提供决策与分析依据[20]。

2.4 生物多样性空间信息共享

利用不同时空尺度的遥感观测数据通过定量反演等方法,可以获取许多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环境变量,例如:NDVI、地表温度、大气水分、土壤湿度等,这些环境变量可以为生态学家提供参考[21,22]。在对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模型中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这些因素根据时空的变化统一在一起,通过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的维度,挖掘生物多样性信息隐含的空间规律,为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与技术支持,提高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空间信息共享和服务水平[23,24]。

3 阻碍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遥感技术在林业信息化进程中具有广阔的舞台,但从目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有许多需要通过遥感技术来解决的实际林业问题容易被搁浅,导致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与大众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距。

3.1 数据价格问题

阻碍遥感研究的其中一个壁垒是价格因素。来自中国遥感数据网的资料显示,低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每景的价格上千元,而1 m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每景的价格高达数万元,这样昂贵的价位使庞大的民用市场潜力难以发挥。遥感数据价格较贵,针对大尺度、多时相的研究,投入成本太大,影响相关研究,因此,在我国,遥感应用主要局限在公共事业部门和科研机构,遥感数据利用率、共享率和商业化水平较低[25,26]。

3.2 图像信息提取不易

由于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低及传感器在光谱、空间分辨率方面二者不能兼顾的问题,以及地物间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现象的存在,目前基于像元、基于对象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很难实现对森林树种的识别。因此,在特定地物信息提取中,遥感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存在技术瓶颈问题,为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困扰,也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制约着确切地物类型的识别[27~29],比如森林树种分类。

3.3 自然因素导致影像不可获取

由于我国南方地区多云雨天气,阴天数比例过高,卫星过境扫描成像时会受到云层的干扰,想要获取特定时相遥感数据的机会大大降低。研究中,特定森林参数提取可能需要多时相的影像数据,但由于某期影像被云全覆盖或云的比例过高而不能使用,这样特定的森林参数就无法被提取,好的实验设计不能被执行,无法实现区域环境遥感监测,妨碍了专家学者通过遥感技术对森林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3.4 其他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研究人员的科研技术落后、创新理念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管理等问题与原因都会导致林业信息化进程变缓,甚至停止不前。

4 森林环境遥感研究动向

林业遥感研究一方面要注重生态功能,研究结果要有利于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与安全;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研究结果可展示区域环境魅力,增加旅游吸引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多源大数据信息,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格局、过程、机理等进行研究,建立多学科遥感指标体系,通过模型预测区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决策者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提供基础数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1 特定信息提取

树种的识别是林业遥感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亟需深入研究。铜仁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可采用高分辨影像进行分类试验;另外对于珍贵的古树名木(古茶树、菩提树、楠木、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树种(银杏、珙桐等)、外来种等林木也要进行遥感识别研究,建立档案数据,实施长期监测,避免外来物种胁迫,致使当地物种灭绝。

通过遥感手段识别树种,确定特定树种的空间分布,进行动态监测,除了可以有力推进解决遥感技术识别树种的问题,还可减轻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0,31]。

4.2 遥感监测

我国南方较容易发生的灾害有雪灾、水灾、地质灾害、病虫害等,这些灾害破坏森林环境,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遥感方法,准确预报灾害,实时监控灾情发展,为灾害的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是环境遥感需持续研究与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从下面一些方向展开研究:利用遥感图像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图;研究识别不同遥感图像下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方法;三维建模模拟分析、雷达数据分析,监测水灾、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建立遥感快速辨别森林病虫害监测的体系等。

4.3 环境要素遥感反演

对区域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等进行遥感反演,分析其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生成遥感影像产品或动画影片。以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确定最适宜于人体养生养心的温度、湿度与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区,通过媒体宣传,增强科普力度,彰显区域特色,提高旅游吸引力[32,33],引导游客进行养心养生旅游,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4.4 多元数据的整合与应用

应用遥感机理结合环境变化的模型算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RS与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分析模型分析人类活动、气候自然变化双重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用“3S”技术,对因大型环境工程而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模拟过程,评价结果。

通过对多源信息区域陆表生态过程响应因子的多学科理解与知识发现,以遥感信息提取和模型建立为基础,建立多学科的遥感指标研究体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格局、过程、机理等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研l可视化的遥感产品,建立多时相区域林业遥感参数数据库,实现区域环境动态分析,预警环境变化。通过利用遥感的监测数据与其他环境要素变化建立关系模型,开发一些预测生态系统未来的模型,利用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巨大的数据的搜寻能力,帮助决策者评估各种人类行动方案所产生的生态后果及补偿机制。

5 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生态领域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生态观测将迎来“数据洪流”,如何处理与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林业遥感数据是生态领域大数据中的一类数据,该数据可提取、凝练大量与生态系统有关的森林参数,用以具体刻度区域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变化。

铜仁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拥有巨大的生态优势。在依托生态优势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遥感(或“3S”技术)等技术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确定珍稀濒危树种的遥感分布,绘制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图谱,彰显区域生态特色,增强旅游吸引力,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整合多元数据,分析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促进区域社会与环境协调、友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穆 彪. 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区划[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2):103~108.

[2]张百平, 聂朝俊, 朱 军,等. 贵州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J]. 地理研究, 2003, 22(6):725~732.

[3]杨应权. 制定《西部地区生态平衡补偿法》刍议[J]. 贵州民族, 2011(13):20~22.

[4]苏维词. 浅论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J]. 环保科技, 1996(1):42~48.

[5]贺广均, 李 虎, 李家国,等. 生态环境遥感产品生产分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 2012(9):252~254.

[6]宋宏利, 张晓楠. 中国区域多源土地覆被遥感产品精度分析与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2):207~214.

[7]周 兵, 李家国, 吴贯锋,等. 面向遥感产品生产的可视化数据流模型[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3(1):74~78.

[8]游世林. 海面气温、湿度遥感信息反演与提取[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4.

[9]侯光雷. 吉林省中部地表温度和湿度的反演及空间分布[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闫秀婧, 冯仲科, 马俊吉,等. 基于3S技术的小陇山林区负离子动态监测与预测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s1):133~137.

[11]王立辉. 神农架样区森林叶面积指数与郁闭度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12]张 超, 彭道黎. 基于PCA-RBF神经网络的森林碳储量遥感反演模型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4):148~153.

[13]何彦然, 彭道黎, 李云霄,等. 基于不同抽样方案的三峡库区林地面积遥感监测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7):50~56.

[14]刘怀鹏, 安慧君, 王 冰,等. 基于递归纹理特征消除的WorldView-2树种分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8):53~59.

[15]刘怀鹏. 基于WorldView-Ⅱ数据的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分类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16]刘怡君, 庞 勇, 廖声熙,等. 机载LiDAR和高光谱融合实现普洱山区树种分类[J].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3).

[17]吴 薇, 王熙章.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遥感监测[J]. 中国沙漠, 1997, 17(4):415~420.

[18]李建平, 张 柏, 张 泠,等. 湿地遥感监测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33~43.

[19]陈巧. 林业生态工程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0]莫伟华, 王君华, 钟仕全,等. 基于MODIS的冰雪遥感灾害监测与评估技术[J]. 林业科学, 2009, 45(10):88~93.

[21]徐文婷, 吴炳方. 遥感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进展[J]. 生态学报, 2005, 25(5):1199~1204.

[22]方 彬, 陈 波, 张 元. 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尺度选择及制图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6):78~81.

[23]徐文婷. 三{库区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遥感定量监测方法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4.

[24]梁大双. 森林植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应用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5]谭炳香. 新世纪遥感与林业信息需求[J]. 遥感信息, 2002(2):32~37.

[26]孙 华, 林 辉, 莫登奎,等.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林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0(5):24~27.

[27]王 蕾, 黄华国, 张晓丽,等. 基于知识规则的马尾松林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3):124~130.

[28]郜丽静. 生态环境专题要素的多层次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以水体提取为主要案例[D]. 北京: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9.

[29]蔡玉林, 孙国清, 庞 勇,等. 林分因子遥感定量提取技术中的后处理[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29(5):33~34.

[30]徐应华, 张华海, 杨帮华,等. 贵州现存古树名木分布特点研究[J]. 四川林勘设计, 2006(4):15~19.

[31]张华海.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 种子, 2009, 28(6):68~72.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手工测量;测绘技术

一、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

在古建筑的测绘工作中,传统的手工测量实际就是将大部分的测量工作变为距离测量,主要利用卷尺进行简易的高程测量和距离测量,通过距离交会法和直角坐标法对古建筑进行平面定位。而现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也相继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全站仪。这是集对古建筑的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和角度测量于一体的一种测量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测量古建筑的竖直角、水平角和斜距,并且可以借助固化软件,组成多种测量的功能,比如,可以显示并计算古建筑的三维坐标,即高差、平距和镜站点,并且进行悬高测量、对边测量、偏心测量和面积计算等。在单体的古建筑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免棱镜全站仪中的对边测量或悬高测量等。

2、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一切物体,都具有向外反射、辐射电磁波的特点,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他们对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目标对象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获取目标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或者目视解译完成远距离物体识别的技术。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数据获取手段,在古建筑测绘中,利用卫星遥感或者航空遥感,获取古建筑遗迹的影像资料,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影像进行增强和处理。同时,根据古建筑遗址范围内的地面现状和光谱成像的规律等相互关系,对影像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制作大范围,大场景的影像地图,提供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模型,判定遗迹或建筑的位置、分布等特征,进行遗址探查、测量等。目前,高精度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已达到50cm,航空遥感影像的精度已可以达到10cm,在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进行相关测绘(例如可进行长城的地形测绘工作)。而对于规模较小,场景范围有限的古建筑,近景摄影测量便凸显出优势。

4、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将无合作目标激光测距仪与角度测量系统组合的一种自动化快速测量系统。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数据一般均匀分布于研究对象的表面。

由于古建筑结构自身的特点,建筑内部光线条件较差、场地狭窄的部位较多,摄影测量则会因为光线不足或场地限制受影响,而激光扫描仪就会表现出较高适应性。古代建筑结构和布局上呈现分层错落的特点,摄影测量技术对于分层感较大的建筑结构信息提取和解译工作不理想,而激光扫描仪则可以灵活选取观测位置,尽可能详尽的扫描因分层、遮挡的结构或建筑。

古建筑研究工作需要完整记录主要建筑结构信息、附属构件信息,通过对激光扫描获取的数据建模可以完整提供各种建筑本体几何信息。通过拍摄建筑结构或构件影像,利用3DMAX等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纹理材质的贴赋。带有丰富表面纹理特征的构件模型可以作为电子文献记录等基础性资料存入数据库。

二、古建筑测绘各种技术与方法探析

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从古建筑测绘上述概念出发,其工程目的其实质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为古建筑提供详尽、系统的资料,作为技术档案保存,为日后的修复、重建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为研究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建筑群的传统、特征、特点提供详尽可靠的资料,按照需要测制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图、侧面图及等值图等,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可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可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创作提供借鉴。我们如果从测绘学的角度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往往不会考虑工程目的深层次意义,可能造成古建筑测绘工程目的部分流失,所以要更多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要求测绘内容。

古建筑测绘中手工测量实质上是把大多数测量问题都转化为距离测量,主要利用卷尺进行距离测量和简易高程测量,通过直角坐标法或距离交会法进行平面定位。电子全站仪是集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于一体的测量设备。全站仪的基本功能是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和斜距,借助于内固化软件,可以组成多种测量功能,如可以计算并显示平距、高差以及镜站点的三维坐标,进行偏心测量、悬高测量、对边测量、面积计算等。在单体建筑测量中可用免棱镜全站仪的悬高测量、对边测量等功能。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是由摄影机拍摄的数字影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分析与处理,获取数字图形和数字影像的摄影测量技术。

在古建筑测绘中,利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采用人机协调策略在电脑上还原三维立体模型,可以借以精确描述古建筑复杂的几何变化。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方法主要由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系统软件组成,在获取空间信息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单点采集数据变为连续自动获取数据,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它还具有测量精度高、全天候、多方位、无需布控制等优点,在快速获取三维数据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工程实施的目的要求,这两种方法由模型可生成立面图、平面图、等值图、投影图、透视图等,可为古建筑测绘成果的数字化进而最终建立古建筑保护工程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管理、查询与分析功能。

从古建筑测绘的工程目的出发,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和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方法测绘古建筑图件,它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维修或重建工程是最合适和最理想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是古建筑测绘实践应提倡的方法。如果我们不仅仅重视测绘的结果,还更重视测绘的过程、重视对古建筑设计的体念,就应该采用手工测量方法更为合适,但应加入免棱镜全站仪测量技术,主要是全站仪对边测量技术、悬高测量技术等,可以对一些手工难以量测的部位进行快速测量,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在工程实施中,应吸收有测绘类与建筑类经历的人共同参加古建筑测绘工作,同时还要求有测绘背景的人有一定的建筑知识、有建筑背景的人有一定的测绘知识,并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采用相应的测绘技术方法,才能满足古建筑测绘的目的与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工程实施效益。

综上所述,基于古建筑测绘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较为现代化的测绘技术手段,如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三位激光扫描等,更好的测绘古建筑的图件,更好进行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或者是重建,在测绘工作过程中,还要吸收有相关教育和经验的人一起进行测绘工作,根据实际古建筑的规模,采取相对应的技术方法,满足古建筑测绘的要求和目的,从而获得良好的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文5

成就卓著突出创新徐冠华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1999年测评工作宣告完成

回顾与展望李健

合作开发“数字地球”共享全球数据资源路甬祥

“数字地球”北京宣言

构筑“数字地球”,促进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徐冠华

“数字地球”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万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研究蒋景瞳

海面阻力系数的高频雷达遥感黄为民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刘鹰

VRML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杨崇源,张永红

基于C/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江阴市为例余有胜

第20届亚洲遥感会议在香港举行

沿海丘陵地区土地覆盖及其动态变化的多源遥感研究林桂兰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三维非震油气勘探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陈圣波,孙运生,周云轩

“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沁水盆地煤层甲烷储层高渗透区的遥感分析和预测遥感信息 毛耀保

卫星遥感监测太湖水域蓝藻暴发黄家柱,赵锐

城市热岛效应在沪宁高速公路大雾监测中应用的初步探讨徐萌,居为民,唐勇

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遥感数据提取黎建平

城市扩展动态变化的遥感研究江涛,张伟霞

1996-2000年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进展(国家报告)李德仁,刘良明,胡晓沁

InSARDEM的质量评价刘国祥,丁晓利,李志林,陈永奇,刘文熙,李志伟

核线几何的解析分析耿则勋,钦桂勤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的数学原理张永红,张继贤,林宗坚

基于小波变换的遥感图像插值方法研究叶勤,陈鹰

DEM高精度内插算法及其实现冯桂,林宗坚,张继贤,张丽

基于小波纹理信息的星载SAR图像分类研究胡召玲,郭达志,盛业华

空间信息数据集成分析方法的研究钟志勇,陈鹰

基于灰神经网络理论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研究桂预风,张继贤,林宗坚,宣文玲

基于Oracle影像信息管理的研究贾盛举,陈鹰

数字遥感影像构像质量评价方法初探王昱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生成山区大比例尺DEM的精度分析丁军,王少娟,

基于RS、GIS的长白山地区火山机构研究杨国东,牛雪峰,赵文吉

ReSDISS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及其特性遥感信息 钱曾波,陈向宁HtTp://

结合AI方法解求SPOT影像外方位元素燕琴,张剑清

试谈遥感发展与农业信息获取杨敏华,胡慧萍

现代小卫星技术与数字地球李世忠,陈虹

变更地籍测量中三维模拟的实现孙晋岳,程效军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同GPS、公路CAD的集成陈楚江

数字正射影像在城市中的作用黄桂兰,暴军

基于线特征的单张相片的相机检校方法探讨刘亚文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精度评价方法孙晓霞,张继贤,林宗坚

应用CyberCity制作城市三维景观李静

全数字摄影测量与4D技术探讨张书煌,吕良寿,王苏京

绿度指数图像处理方法研究李登科

航测内外业一体化的探讨和实践萧敏凯,闵建平,罗秀锋

利用数字修测技术制作岛礁专题图牛瑞

摄影测量数字化成图的发展与展望张福安,张友君,申春明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地利用模式知识的发现杨存建,张增祥,王思远

GPS观测数据提高InSAR干涉测量精度的分析金双根,朱文耀

GIS支持下的TM图像土壤盐渍化分级骆玉霞,陈焕伟

图像压缩对影像匹配精度影响的研究叶勤,陈鹰

土壤含水量信息提取模型的理论初探遥感信息 李芳,王娟,邓孺孺

遗传算法用于从EM雷达数据提取地下古墓遗迹定位信息张凌,孟海燕,姚萌

JX-4A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中IKONOS立体影像的处理方法与应用刘凤德,邱懿,李健

纪念国家遥感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嘉洪

EOS-MODIS数据在青藏高原冰雪季节性变化信息自动提取中的应用研究刘闯,陈圣波,王正兴

基于RS和GIS的楚皇城考古调查孙朝辉,李福新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研究发展朱光良

卫星遥感走近生活陈述彭

遥感图像海量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邓雪清,罗睿,李学友

西部地区县(市)挂图工程已近尾声

基于匹配约束的多项式拟合SPOT核线影像研究苏俊英

基于边缘自相似特征的遥感图像边缘检测算法谭衢霖,邵芸,范湘涛

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遥感信息 毛克彪,覃志豪,李海涛,周若鸿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王周龙,冯学智,刘晓枚,朱振国

基于遥感与GIS的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比较田光进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与平差计算程效军,朱鲤

真彩色数字影像城市地图集研制的若干问题技术处理探索陈国兰

基于分类融合的武汉市多时相遥感影像监测孙朝辉

GIS数据共享技术梅士员,江南

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艾海滨,孟令奎,林志勇

开发WebGIS的一种新技术-ArcIMS技术谢建华,陶红,李培铮

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

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建设探讨张丽,张继贤,张炳智,曹银璇

知识型遥感图像光谱特征融合探讨陈冬林,李勤爽

分布式并行遥感图像处理中的数据划分黄国满,郭建峰

国家测绘局测绘行业标准

国家1∶5万数字高程模型建库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实施王东华,刘建军,商瑶玲,吉建培,王中祥

建成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国家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社会经济数据库建设方法初探遥感信息 陈子丹,李琳

西安投资环境可视化决策系统(DSS)的研建周日平,申平,李建强,苟少明

利用遥感技术更新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初步试验吉建培,王东华,商瑶玲,文沃根,肖金成

数字正射影像地图的生成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王珏,陈映鹰

3S技术在黄河三角洲土壤盐份分析样点采集中的应用霍东民,孙家柄,刘高焕,张景雄

ETM+影像用于土地利用自动分类的实验研究赵有松,李京伟

卫星遥感与农业动态监测遥感信息 张建中,周二贵

喜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向民用领域开放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遥感技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通过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我们能够很好的应对过去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时空阻隔,无法体现整体,费用过高等等,由于当前的生态不断恶化,此时高速全面的遥感工艺已然成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监测措施。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的概念

所谓的遥感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类借助物体反射电磁波,来实现远程监测目的的一种技术。其借助观测设备,利用各种物体的独特光谱性能来实现观测目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1.2 遥感的分类

(1)如果按照探测波段来区分的话,我们可把其划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2)如果按照搭载设备的平台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遥感技术。(3)如果按照传感设备的运行形式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主动式遥感技术、被动式遥感技术。

2 遥感工艺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2.1 监测区间宽,综合全面

如果只是从地表观测的话,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非常少,但是如果使用遥感设备从卫星上拍摄的话,很显然获取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更加真实。该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观测环境,确保监测工作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具有区间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2 高效快速

因为该项技术使用的飞行装置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它能够以较快的速率获取所需的资料,所以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信息的传递是借助电子光学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其更加的现代化,便于我们更好的创建数据模型。此时我们国家的信息总数较之于一般措施获取的信息总数要多很多。

2.3 措施众多,工艺优秀

该技术能够用来监测普通方法无法监测的区域,比如荒漠以及冰川等区域。借助该技术我们还能够获取红外等不同波段的数据。不仅可以使用摄像措施获取资料,而且还能够通过扫描方式获取所需内容。

2.4 速度快,时间短

对于固定的地区能够多次成像,可以获得最精准的动态信息。

3 具体应用情况

3.1 用来监测大气情况

借助激光以及电脑等先进科技,明确大气信号的传播特点,以及不一样的大气状态之中的信号的具体特点,得到遥感方程式,进而完善有关的理论。由于大气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吸收电磁波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测试各个组分的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其中监测的重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第二,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体现出的植被变化特点,明确污染情况,比如污染的存在区域以及程度和变化特点等。第三,和地表采样获取的信息比对综合,建立完善的定量体系。第四,借助飞机携带监测装置,在污染区域的上方获取样本,进而加以处理。

3.2 用来监测水体情况

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是以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为基础,洁净水能够很好的吸收光,它的反射率不高。所以,此类水在遥感图像是色泽较暗。综合考虑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和数据可获得性,landsat8数据是目前水质监测中最有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此外,SPOT卫星的HRV数据、IRS-1C卫星数据和气象NOAA的AVHRR数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也有一定的应用。水质遥感监测研究的内容包括:水体浊度、叶绿素、油污染、热污染、有色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等,其中在水体浊度和叶绿素的定量监测方面已比较成熟。

3.3 用来监测生态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又称生态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它可以被用来测定较广阔区间的土地使用状态,同时还可以调查大规模的生态污染问题。

3.3.1 分析土地使用情况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早在1960年国外就利用TIROS和NOAA卫星数据通过制备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覆盖变化。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来分析土地资源,特别是土地分类工作方面利用的更是频繁。

3.3.2 辅助开展生态调查工作

众所周知,植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而且它还可以体现出所在区域的土壤以及水文等特征。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植物特点。由于当前的传感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加之处理工艺不断完善,此时像是植被的成分以及数量等等的特性都可以借助放射数据来明确。NOAA气象卫星数据的优点非常明显,比如分辨率极高,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多,不会受到外在天气干扰,因此被大量的用到植被监测工作之中。

3.3.3 调查生态污染情况

最近几年,由于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此时垃圾数量也在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而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测试到垃圾的放置情况以及数量等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的处理。遥感监测固体废物的堆置对图像空间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达到3~10m的水平。

4 发展方向

4.1 遥感技术层面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方面,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热红外遥感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雷达遥感工艺的特点较为显著,比如它能够全天性的获取信息,而且有着强大的穿透性,所以被大量的使用。建立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2)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方面,遥感信息机理模型的发展和拓宽,特别是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与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综合应用也将是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3)遥感数据共享方面,积极发挥出国际卫星体系的优点,认真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确保从时空层面上加以互补。

4.2 与环境监测结合层面

(1)积极发展监测技术,切实发挥出当前监测的作用,将遥感工艺和地表监测措施结合到一起,完善当前的监测体系。(2)开发集成GPS,RS,GIS,ES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4.3 不同环境要素层面

(1)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全球化;大气环境的主动和被动式卫星遥感一体化。(2)利用新型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定量监测,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水安全定量遥感监测体系,由于水体类型不一样,可以建立对应的反演算措施;提升监测的精确性;开展监测模型研究工作;发挥出“3S”科技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环境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康志文,刘二东,贾飚.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6):177-180.

[3]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